本期推介
二等论文第八篇
《研读精品年鉴:推动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精品年鉴品读季”活动有感》
作者
郝彦龙(乌海市海勃湾区档案史志馆馆长)
研读精品年鉴:推动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
——“精品年鉴品读季”活动有感
摘要:年鉴事业要始终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努力适应新时代要求,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多年编撰实践工作表明,精品年鉴创建工作是一项需要多方参与、合力共建的系统工程。方志部门作为创建的牵头部门在工作中应主动担当作为、积极争取支持、善于借势借力,形成较好的创建工作合力,是创建精品年鉴的根本关键。
关键词:学习 精品年鉴 守正创新 新时代发展路径
深入学习研读所列精品年鉴书目,深切感到创建工作是一项需要多方参与、合力共建的系统工程。方志馆作为创建工作的牵头部门应当主动担当作为、积极争取支持、善于借势借力,形成较好的创建工作合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坚持提升专职从业人员的工作素养,是创建精品年鉴的根本关键。
精品年鉴创建要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正确处理规范和创新的关系,在规范基础上坚持守正创新,在系统全面的前提下突出亮点特色,不断提高年鉴编纂的规范性、创新性、资料性和可读性。精品创建工作要以“一本书主义”的匠心,为时代出精品、为历史存力作。精品创建的过程加强了修志队伍建设,提升了团队管理效能,同时更加注重修以致用、服务现实。在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前提下和实现“两全目标”的基础上,形成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和较为科学合理的编纂体系。
一、对照精品年鉴查找差距,创新年鉴编纂机制
海勃湾方志馆通过集中学习、相互讨论、参加培训等多种形式来提高精品年鉴的学习效果。精品年鉴框架层次清晰,文风简洁流畅、内容规范翔实,突出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年度特点,彰显地域文化底蕴,能成为宣传推介城市的“文化名片”。在认真研读过《连云港年鉴(2019)》《北京朝阳年鉴(2020)》《孝义年鉴(2020)》《长沙年鉴(2020)》等内容后,发现这些年鉴工作在全国均居于领先水平,出版的地方综合年鉴不仅被中指组列入全国精品年鉴工程项目,而且在全国年鉴评比中屡获佳绩。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年鉴工作起步较早。《连云港年鉴(2019)》是由连云港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编纂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创刊于1999年,每年公开出版1卷,本卷为第21卷。《孝义年鉴(2020)》,1992年孝义撤县设市,同年《孝义年鉴》创刊,谱写了孝义年鉴事业与城市共成长的新篇章。30年来《孝义年鉴》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以翔实的资料、全面的地情记录,为地方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参考,得到了社会各界和业内人士的广泛好评。从最初的两年一卷、内部出版,到2011年卷起一年一卷,再到2014年卷起公开出版,截至目前,《孝义年鉴》已连续出版18卷,构建起高效运行的年鉴工作机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市情辑存体系,成为百强孝义的一张闪亮“文化名片”。
(二)“依法治鉴”成效显著。以《长沙年鉴(2020)》为例,地方志办公室印发《发展规划纲要分解书》,将任务分解到各市直单位、区县政府,并提出具体要求。不仅从政策决策上促使长沙市地方志工作走上“依法治鉴”的道路,而且将“依法治鉴”贯穿于政策决策落实的全过程中。在实现“两全目标”上,长沙市率先全省实现了各区县年鉴全覆盖。
(三)编制机制严谨完善。仍然以《长沙年鉴(2020)》为例,长沙市地方志编纂室在中指办和湖南省地方志编纂院的关心和帮助下,扎实推进长沙精品年鉴区域建设,重点在年鉴框架设计、编纂机制、质量管控等方面守正创新,将精品意识融入思想、植入编纂实践,走出一条深受关注的精品年鉴区域建设道路。
(四)编辑队伍专业化程度高。以《连云港年鉴(2019)》为例,针对供稿单位稿件质量不高的实际,责任编辑利用政府公报、新闻发布会、新闻报道等渠道,对行业、单位年度成果、成效、重大活动、重要数据等进行补充撰写,改变了原有稿件基础信息不完整、有效信息湮没于事务性工作等情况,提升了年鉴资料的存史价值。
而《长沙年鉴(2020)》则根据各区县(市)年鉴编纂的综合质量,将全市9个区县(市)分成5个创建梯次,每年选取一部年鉴纳入创建储备的第一梯次,重点培育。尤其近五年,长沙市地方志编纂室为各区县(市)授课20余次;对申报精品创建的年鉴篇目、稿件分别进行评审指导,并组织争创精品单位将稿件报送全国年鉴专家评审,充分汲取全国年鉴专家意见。
《孝义年鉴(2020)》课题组成员共有15人,均有十年以上年鉴编纂工作经验。编研流程非常严格,也充分发挥出了年鉴年度性、权威性、资料性、实用性的特点,在“精致”和“特色”上下功夫。
(五)年鉴业务多元化发展。以《北京朝阳年鉴2020)》为例,其注重资料的丰富充实,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挖入鉴资料,全方位、多层次展现时代变化特征。朝阳区将重点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进结构调整升级,抓好文化、国际化、大尺度绿化“三化”建设,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好国家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工作方面的新举措、新进展、新成效、新问题等资料。《孝义年鉴(2020)》则在卷首设置“专题图片”,从“数字孝义”“城市名片”“基础建设”“经济发展”“生态建设”“文化生活”“民生幸福”等方面集中呈现孝义城市发展新貌;增设“专文”类目,收录六篇专题文章,分别从城市建设与变迁、工农业发展、社会民生事业进步、创建文明城市等方面记述孝义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深刻总结四十余年来孝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长沙年鉴》在传统纸质版年鉴的基础上,制作智能手机版“掌上年鉴”,将二维码图案嵌入年鉴封底,实现智能手机扫码阅读,并与“方志长沙”微信公众号融合,为读者提供全文检索、目录浏览、图表查看以及内容收藏、分享等服务。在内芯设置资料链接模块,实现阅读延伸。通过纸屏互动,年鉴信息在移动终端“字节跳动”式呈现,更具文化内涵和表现张力。《连云港年鉴(2019)》则做到了三个同等对待:把图表与文字同等对待;把文前专题图片与正文同等对待;把装帧设计与文稿编辑同等对待,提高年鉴的鉴赏性和艺术品位。
二、精品年鉴的主要编辑方法
虽然年鉴特色各不相同,但在编纂方法上却有共同的经验值得学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提高框架设置科学化水平。《长沙年鉴》一直遵循在保持框架结构大体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对框架进行合理微调。借助集体智慧,优化框架设计。
二是加强审校流程精细化管理。仍然以《长沙年鉴》为例,在审校上严格把关,坚持质量至上的原则,确定了“五审六校”的审校制度。“五审”分别为“编辑初审、组稿单位审稿、方志出版社审稿、编纂委员会领导审稿、主编审稿”,“六校”为各编辑对稿件的六次校对。
三是增强业务培训规范化程度。各精品年鉴编纂单位都将业务培训作为提升年鉴质量的基石,不仅将培训工作常规划、制度化,而且与实现“两全目标”相结合,推进年鉴事业全面发展。
四是追求年鉴内容特色化发展。《北京朝阳年鉴2020)》既遵循年鉴的规范性要求,又兼顾全区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热点,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自我完善,力求常编常新,彰显年度特色,让读者耳目一新。《孝义年鉴2020)》则增设英文目录和索引,更方便读者使用;甚至在“林业”类目中特设“孝义柿子”条目,系统推介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孝义柿子,并为孝义市兑镇镇新民村胜溪惠民柿子合作社申报柿叶茶、柿子酒、柿子饮品项目提供权威资料支撑,助力乡村振兴。《长沙年鉴(2020)》则注重用图片真实地记录历史瞬间,集史料价值和审美价值于一体,以纪实性、直观性、形象性发挥文字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连云港年鉴(2019)》设39个类目、265个分目,按自然、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的顺序编排。与2018年卷相比,2019年卷框架新设“一带一路”支点城市建设类目,将原作为分目的“连云港港”提升为类目,进一步突出全市发展的重点。
三、学习借鉴先进经验,高标准推动年鉴事业发展
学习精品年鉴先进经验,关键是学习他们在年鉴事业科学发展方面的超前眼光、清晰思路、扎实作风,顺应趋势、发挥优势、高点定位、突出特色,努力推动年鉴事业向高水平发展,形成顶层设计强、年鉴精品多、理论研究深、人才建设好的格局。未来,我局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提高对年鉴工作的重视。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全市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机制,形成完备的年鉴资源共建体系。利用数字技术,形成覆盖面宽、利用便捷的年鉴信息平台,开发手机年鉴APP、创办年鉴信息公众号等,探索年鉴的数字化、多元化发展道路。加快方志馆建设,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载体,推动建立高效的年鉴传播网络。
发挥优势,塑造特色年鉴品牌。深入挖掘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地市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地域性特点,在年鉴中彰显幸福宜居城市的深厚人文底蕴和独特魅力。地理位置、风景名胜、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特色都要有所反映。突出展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深层次的地方特色。抓住人的特点,记载建设者的时代风采,刻画他们坚实的历史足迹,在弘扬独特的城市个性的同时打造年鉴的品牌特色。
提升年鉴编纂质量,全力打造精品年鉴。建立稳定的高素质年鉴编纂队伍,强化学习培训,开展业务结对帮扶。创新年鉴框架设计体系,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坚持与时俱进,突出地域特色。通过增设类目、归并条目、调整分目等措施,对框架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增强年鉴框架的逻辑性和归类的合理性。精编年鉴内容,把好年鉴的政治关、内容关、数据关、常识关、知识关、文字关、语言关、标点关、篇幅关等,既稳定年鉴篇幅又保证逐年增加的信息量,在规范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年鉴的影响力,做好年鉴知识普及和年鉴使用的宣传工作。积极开展各种年鉴推广活动,做好现有的“六进”活动,以年鉴为主题的网络在线问政等。明确地方综合年鉴的定位,认真研究读者群,培养读者群,预先开展调研交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形成一定的社会规模效应。把年鉴因为时效原因或者篇幅原因不能及时反映或反映不够深入的内容提炼出来,使年鉴的形式更加灵活,内容更加活泼,增加人文亲和力,拓展更多的空间,吸引更广大的读者群。
加强年鉴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组织开展地方综合年鉴和各类专业年鉴业务研讨活动。坚持问题导向,以重大理论问题研究为发力点,加大年鉴事业发展编纂理论与编纂实践两方面的研究。探索建立打造精品年鉴的体制机制,从全面提升年鉴质量的高度出发,寻求破解之策。加强市年鉴专家库建设,吸收和培育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热爱年鉴事业的专业人才,发挥专家库平台效能,为进一步深化年鉴理论研究提供助力。
提高认识,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要立足于地方志工作实际,充分思考和认识党的二十大精神对地方志工作的重大指导意义,积极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传承方志文化的不竭动力,转化为打造精品佳鉴的有效举措,转化为推动新时代年鉴事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要真抓实干,扎扎实实抓好精品年鉴打造工作。通过品读四部中国精品年鉴,进一步强化年鉴精品意识,弘扬工匠精神,树立精益求精的思想,全面提高年鉴编纂质量。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把“精品年鉴品读”活动和年鉴编纂工作实际有效结合,切实促进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四是要履职尽责,为推动新时代年鉴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地方志是专业性较强的一项工作,年鉴质量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久久为功,做出系统安排,这就需要我们把重点放到抓自身队伍建设和培养上。注重强基固本,下大力气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修志编鉴人才队伍,为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以更加开阔的思路、更加求真务实的态度、更加扎实有力的作风,齐心协力,开拓奋进,持续打造年鉴精品品牌,确保年鉴编纂工作与时代相适应,与党委、政府的最新要求相适应,与基层工作的现实需要相适应,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相适应,从而增强年鉴的生命力、影响力。
总之,我们在学习总结的基础上也会在编纂方式、框架结构、内容记述、排版设计、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积极创新,打开年鉴工作新局面。鼓励镇村、部门、企业突破条条框框的限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群众的智慧,推动年鉴编纂多元化,编纂出形式多种多样、内容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深受各层各界欢迎的年鉴产品,为年鉴工作创新探索路径、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