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包头钢铁稀土公司(简称包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都仑区,公司总部和主要生产工厂集中在昆都仑河西岸,北依乌拉山,南临黄河,占地面积32.57平方千米。
包钢1954年建厂,前身为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五四钢铁公司筹备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调整工业布局,为实现经济战略西移,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繁荣与发展,在民族聚居地区建设的第一个大型钢铁工业基地。包钢的建成与投产,标志着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现代工业成功迈出第一步。
经过36年的发展,包钢成为中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和最大的稀土生产基地。包钢白云鄂博矿是世界瞩目的铁、稀土等多金属共生矿,稀土储量居世界第一位,铌储量居世界第二位,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包钢在冶金企业中以钢铁和稀土为主的独特产业优势。钢铁生产方面,包钢实现从1959年9月26日成功出铁,当年产铁9.25万吨,到1960年5月1日首次出钢,当年产钢12.9万吨,再到1990年跨上年产钢铁250万吨的规模,建起了矿石采选、钢铁冶炼以及型材轧制的生产体系,可生产重轨、大型工字钢、大型槽钢、大口径无缝钢管、焊接钢管、带卷、线材、棒材等404个品种,641种规格的钢铁产品。稀土和铌生产方面,包钢拥有3座专业工厂,建成了从采矿、选矿到冶炼加工的完整的生产体系,能生产稀土精矿、稀土合金、单一稀土化合物等80多个品种、200多种规格的产品。
1954年5月1日,包钢成立时下设8个处级机构,至1990年末,下设职能部门和二级单位95个,其中有生产厂矿37个,机关职能处室38个,院、校、所10个,二级公司3个,党群系统共有7个单位;包钢职工队伍形成于1953年五四钢铁公司筹备处时期有571人。1957年大规模建设开始后职工人数开始激增,至1958年末增至76381人,1960年后,由于国民经济形势的变化,包钢按照国家和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开始大批精减职工,下放支援农业,至1963年末职工总数减至28247人。“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人数逐年增加,至1976年末达到53104人。至1990年,包钢职工总数为77340人,其中有18个少数民族,共5140人。
包钢的发展,带动内蒙古自治区现代工业和整体经济水平快速提高。截至1990年,包钢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41.46亿元,累计完成利税总额19.24亿元,累计上缴利税总额10.86亿元;1990年,包钢在全国500家最大企业中按固定资产净值排序居于第29名;工业总产值占内蒙古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成为全区龙头企业。
二
包钢的建设源于白云鄂博铁矿的发现。包钢白云鄂博铁矿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中部,南距包钢厂区156千米。自从1927年中(国)瑞(典)西北科学考察团团员丁道衡发现白云鄂博铁矿床,1933年丁氏所著《绥远白云鄂博铁矿报告》发表,以及1935年何作霖《绥远白云鄂博稀土类矿物的初步研究》问世,白云鄂博即以其丰富的矿藏资源引人瞩目。日本曾多次派出调查队到白云鄂博踏查。1944年,日本华北开发株式会社的黄春江在白云鄂博作地质普查时发现了东矿和西矿。1947年,中央地质调查所北平分所对白云鄂博进行一次踏勘。上述所有这些活动,均未能深入了解白云鄂博矿藏资源的底蕴。
在1949年12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钢铁会议上,包头被列为“关内新建钢铁中心”的目标之一。围绕白云鄂博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包头钢铁工业基地,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对包钢生产所需要的黑色金属原料和辅助原料矿山进行了大规模的勘探。1950—1990年,先后有地质部241勘探队、内蒙古地质局105地质队、包钢541勘探队等30多支勘探队伍,为包钢的地质事业跋山涉水、辛勤工作。至1990年,白云鄂博铁矿现已探明的铁矿石储量近14亿吨,稀土储量居世界之首。
三
根据1953年5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的《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展经济的协定》,国家决定将包钢建成年产钢300万吨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工程分两期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明确规定:“武汉钢铁联合企业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华中地区开始建设的新的钢铁基地,包头钢铁联合企业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内蒙古自治区开始建设的新的钢铁基地。根据五年计划的要求,这两个联合企业都将建设世界上第一流的大高炉和大平炉。”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初步设计任务书,包钢按年产钢300万吨规模一次建成,建设概算为20.65亿元。
至1990年,包钢的建设经历了建厂准备、一期工程大规模建设、一期工程调整、原料系统配套工程建设、轧钢系统配套工程建设、150万吨配套工程建设、250万吨配套工程建设等阶段。1953—1990年,包钢共投入基本建设资金30.15亿元,更新改造资金12.65亿元。
1957年7月25日,包钢在昆都仑河西岸的段家梁厂区工地举行厂区建设工程开工典礼。从1958年开始,洗煤、焦化、炼铁等厂区主体工程,白云鄂博矿山和非金属矿山工程,以及厂外工程的包头第一热电站工程全面展开施工。1959年9月26日,全国最大的1513立方米1号高炉建成投产。1959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为1号高炉出铁剪彩。1960年5月1日,1号平炉建成投产,同年5月5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乌兰夫亲自为1号平炉出钢剪彩。
1959年1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保证重点,支援包钢》的社论,全国40多座城市的200多个厂家在“全国一盘棋”思想的指导下,在人力、物力、财力都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团结协作,给予包钢有力的支援。从筹建到出钢的7年中,先后有64名苏联专家到包钢工作,他们为一期工程建设和初期生产提出3500多项建议。
1961—1963年,包钢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基本建设投资逐年大幅减少。1964年和1965年.为贯彻精料方针,包钢建成选矿厂第一选矿系列、烧结厂二号烧结、选矿厂第二系列。从1965年至1973年,初轧厂、轨梁轧钢厂和无缝钢管厂先后建成,包钢逐渐形成终端产品生产能力。
1973—1980年,按照国务院召开的包钢问题座谈会要求,包钢投入基本建设资金5.28亿元,技术改造资金1.53亿元,建成炼铁厂高炉喷吹煤粉车间,炼钢厂3号转炉,初轧厂3组均热炉,白云鄂博铁矿西矿车间,焦化厂1号焦炉,无缝钢管厂石油套管生产线等。同时,对一些落后工艺进行技术改造,使包钢的装备水平有所提高,基本上具备了年产钢铁双15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
1981—1990年为250万吨钢铁生产能力配套建设阶段。为了提高钢和钢材质量,改变产品结构,增加产品品种,降低能源消耗,包钢通过向国家贷款、发行国家债券、企业自筹资金等手段,对原有装备进行技术改造,并新建、扩建了一批项目,形成了年产钢铁250万吨、钢材137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
四
包钢钢铁生产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初级产品生产、深加工产品生产和优化产品结构三个阶段。
在标志着包钢建成投产的1号高炉出铁前后,到1965年的6年间,包钢先后有2座1513立方米高炉、3座65孔焦炉、3座500吨固定式平炉、1个浮选系列等主体设备投入运行,形成了年产铁170万吨、钢85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产品有生铁和粗钢。由于白云鄂博矿成分复杂、冶炼难度大,加之操作技术问题,高炉和平炉一直未能达到设计生产能力。
从1966年到1980年,包钢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包钢问题座谈会纪要精神,一方面继续提升产能,建成1800立方米的3号高炉,1座500吨固定式平炉和3座50吨氧气顶吹转炉,至1979年,钢铁年产量首次突破百万吨,轧钢系统开始生产终端产品;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原料、冶炼和轧钢系统的技术攻关,选矿和烧结生产工艺攻关取得突破,在炼铁方面基本上掌握了包头矿结瘤的规律,并且制订出控制炉瘤生成的操作方针,在炼钢方面,转炉炉龄攻关取得成效,平炉开始采用炉顶吹氧。完成对初轧厂均热炉的技术改造,发挥初轧机、轨梁轧机以及无缝钢管热轧机生产能力,研制和开发出一批国家建设急需的大型钢材产品,主要有工字钢、槽钢、重轨、钢板桩、锰铌稀土高压气瓶和石油套管等。1978年起,包钢扭亏为盈,甩掉了连续11年的亏损帽子。
从1981年起,冶金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对包钢实行“利润包干”政策。从1987年,内蒙古自治区批准包钢实行投资包干、超产分成和工资总额与上缴利税挂钩浮动双的经济政策,调整了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关系,增强了企业的活力。10年间,包钢通过深化改革,挖掘内部潜力,投入基本建设资金6.15亿元,投入技术改造资金6.6亿元进行工程配套建设和技术改造,使装备水平得以提高。把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放在首要战略位置,生产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包钢已基本上掌握了包头矿采矿、选矿、烧结和冶炼的规律,并且大力改善产品结构,增加短线产品管材、带钢的比重,从而使生产产生了质的飞跃。1989年10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为包钢书写“为三百万吨而奋斗”题词,希望包钢发挥资源优势,加强新产品开发,进一步丰富产品品种。至1990年,包钢开发了连轧钢坯、热轧窄带钢、焊接钢管、棒材等产品,进一步优化了产品结构。
截至1990年末,包钢钢铁设计能力是:炼钢设备设计生产能力269.2万吨/年;炼铁设备设计生产能力270万吨/年。生产的46种产品获85项优质产品证书。其中:每米60公斤重轨获国家金牌奖;22种产品27次获冶金部优质产品称号;39种产品49次获内蒙古自治区优质产品称号。
自投产以来至1990年末,包钢累计生产铁3089万吨,钢2678万吨,钢材1310万吨。
五
包钢是全国稀土工业的发祥地。白云鄂博矿床中的稀土储量居世界之首。在20世纪50年代初,党和国家决定开发白云鄂博矿山时,举全国科研力量,开展对白云鄂博矿的科学研究工作,支持包钢建设发展稀土工业。1959年12月,稀土—厂以包头矿大高炉冶炼炉渣为原料,采用硅热还原法生产出第一炉稀土硅铁合金,标志着中国稀土工业的开端。1963年4月15日,包头矿综合利用和稀土应用工作会议(第一次“四·—五”会议)明确提出“对白云鄂博矿区资源应贯彻‘综合利用’的方针”。1964年4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副委员长彭真视察包钢期间再次强调,要综合利用好白云鄂博的宝贵资源。1965年召开的第二次“四·一五”会议提出,包钢建设和白云鄂博矿开发要贯彻“以铁为主,综合利用”的方针。随后包钢组建了(提铌)试验厂(即今稀土二厂)。1975年8月,全国稀土推广应用会议(即“八·二五”会议),会议再次强调“对白云鄂博矿的开发,一定要坚持‘以铁为主,综合利用’的方针,采取综合勘探、综合开采、综合利用,做到铁、稀土、铌、磷、萤石等全面利用,把包钢建成钢铁、有色联合企业,建成合金钢生产基地”。从1978年召开包头共生矿综合利用汇报会至1990年,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冶金部、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等部门,共联合召开了12次全国性的稀土会议,其中8次为包头矿综合利用科研工作会议,国务院副总理方毅7次来到包头参加会议,为包钢提出“综合利用,大有可为”的发展期望。这一时期的稀土应用技术研究成果丰硕,特别是在选别60%、68%高品位稀土精矿,分选氟碳铈矿、独居石稀土精矿,烧碱法和第三代硫酸法分解包头稀土精矿制取氯化稀土,稀土精矿固结球团直接冶炼稀土中间合金,P507全萃取连续分离单一稀土氧化物,以及包头矿轻、中、重稀土三出口萃取工艺等一系列科研突破,直接推动了包钢稀土工业的技术改造和生产发展。
截至1990年末,包钢已建立了从采矿、选矿到冶炼加工的完整的稀土、铌工业体系,选矿厂成为全国最大的稀土精矿生产厂;稀土一厂是全国最大的稀土合金生产厂;稀土二厂拥有全国最大的铌锰铁合金生产线,同时也是全国氯化稀土重点生产厂之一;稀土三厂是生产稀土精矿和稀土加工产品综合性生产厂。包钢的稀土、铌产品有80多个品种,有200多个规格。
六
伴随着包钢的建设与发展,企业进出口贸易逐步扩大。建厂初期,在国家制造业发展水平较低,内蒙古自治区没有任何钢铁工业基础的条件下,为提高设备装备水平,1958—1965年,包钢从苏联主要进口52606台(套)成套冶金设备。1965—1987年,包钢从日本、美国、瑞士、法国、意大利、英国、西德等国家进口单项或成套设备共182台(套)。通过进口先进生产设备方式,学习发达国家经验,吸收和掌握先进技术和工艺,经过“六五”“七五”计划时期的大规模技术改造,包钢生产装备水平得到持续提升。从20世纪70年代初,包钢产品开始走向国际市场,主要出口产品有稀土、钢铁和冶金焦等三大类产品,主要销往日本、美国、法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1983—1989年,包钢主要是出口稀土产品,每年平均为国家提供500万美元的出口产品,最高为1987年达715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