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铜活字印本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为北宋著名类书,由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完成于八年(983)十月,初名《太平总类》。据传此书成书后,宋太宗赵炅日读三卷,一岁而读周,故后下诏改名为《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被后世称为中国类书之冠,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据《周易·系辞》“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而分五十五部,以示包罗万象,所谓“备天地万物之理,政教法度之原,治乱废兴之由,道德性命之奥”。部下又分五百五十门,共计一千卷。此书以皇家藏书及前代《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等类书为蓝本,修订增删而成,纂集宏富。引用古今图书及各种体裁文章共两千五百七十九种,所引用五代以前的古籍文献十之八九今已失传,更显此书弥足珍贵。此书编纂体例是每条引证都先写书名,次录原文,按时间先后排列,不加己见,所采多为经史百家之言,小说和杂书引用很少。正文作大字,注文作双行小字,附于本句之下,较其他类书更为明晰,而且内容充实,裁剪得当,读来趣味盎然。《太平御览》与同时编纂的史学类书《册府元龟》、文学类书《文苑英华》和小说类书《太平广记》合称为“宋四大书”。
《太平御览》首卷卷端及版心下镌
“宋板校正闽游氏仝板活字印一百余部”字样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馆藏明铜活字印本《太平御览》共一百六十册二十函。版框高20.8厘米,宽15.3厘米;开本高28.8厘米,宽18.2厘米。半页11行,每行22字,小字双行同。四周单边,白口,单白鱼尾,鱼尾上镌书名,下镌卷数、页码。卷前补抄万历元年黄正色撰《刻太平御览引》,首页钤阴阳合璧长方印“东山藏书”、阳文方印“习静堂主人珍藏”;次列补抄小引、总目。若干册首页版心下镌“宋板校正闽游氏仝板活字印一百余部”或“宋板校正饶氏仝板活字印行壹百余部”等字样。
《太平御览》版心下镌
“宋板校正饶氏仝板活字印行壹百余部”字样
明周堂铜活字印本《太平御览》刊印过程较为坎坷。明隆庆二年(1568),闽人饶世仁、游廷珪等在无锡制字始印《太平御览》,印成十之一二即半途而废,其后活字被常熟周光宙、周堂父子,无锡顾肖岩、秦虹川三家购得。直至明万历二年(1574),周光宙和二家商议,借得二家所藏旧本,在无锡继续印行。但周光宙年事已高,没有完成该书的全部印刷,周光宙去世后,其子周堂继续完成印制。清康熙《常熟县志》卷二十《儒林传·光宙传》云:“周光宙初名照,后以字行。”卷十二《监仕周堂小传》云:“堂号学川,解元光宙子,云南布政司检校。”在识语中周堂自述父子二人博览群书,独醉心于《太平御览》,购求活字,考订厘辑,做了大量考证校勘工作。
《太平御览》部分书影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宋朝雕版印刷业发展到全盛时期。为克服雕版印刷的缺陷,宋代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新。活字印刷术的印版有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等。明代的活字印刷术比宋元时期有较大的进展,明弘治三年(1490),华燧会通馆用活字铜版刊印《宋诸臣奏议》,后来又印有《锦绣万花谷》《容斋随笔》《百川学海》等。此外,在常州、苏州、南京、浙江、福建等地也都有用铜活字刊印的书籍。虽然如此,明活字本存世的数量仍非常有限,而此周堂铜活字本《太平御览》为中国历史上以活字印刷术印制的卷帙最浩大的一部书籍,是中国活字印刷工艺和能力的标志性作品。由于卷帙庞大,该书刊印、流传、保存极为不易,当时只刊印了百余部,现存世的已极为罕见。该版本在《太平御览》的流通、刊印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而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