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大窑文化的发现告诉我们,远古时期的人类从五十万年前就开始在深山老林里穴居,过着非常原始的生活。
在距今28000年前北京山顶洞人遗址,也发现了穿孔的骨针,还发现穿孔的兽牙,经过磨制的鸟骨、石珠,证明当时的原始人已经能用兽皮缝制衣服,并佩戴着饰物,人们的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可以看出“山顶洞人在工艺加工方面已开始使用钻孔、刮削、磨光、刻纹等技术,从而使工艺制作能初步符合人们的物质生活要求。加工技术的应用表现为审美需要,其应用表现在许多出土遗物上,如一段鹿角,刻饰有弯曲的和平行的线纹。骨针的制作,已显得比较精致,一根长约8厘米的骨针针身圆滑,针眼狭小,针尖细锐,这是经过切割、刮削、挖穿针眼、磨光等一系列工艺制成的,这些骨针的使用表明人们已开始用针缝制兽皮之类的衣服,可以不再完全赤身露体了。”①
“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渤海湾东北岸的营口金牛山附近海城小孤山洞穴遗址发现了以有孔骨针为代表的缝纫技术。骨针虽小,却意义重大,有了骨针解决了缝制皮衣的问题,人们就可以进一步离开洞穴,走向平原,走向寒冷的北方,越过白令海峡走向新大陆。”②
旧石器晚期贝加尔湖地区“在布列契和马尔他发现的用猛犸象牙雕刻的妇女雕像,穿戴着典型的北极地带的服装。这是一种用兽皮缝制的带折叠帽连衫裤,类似楚克奇和因纽特人穿的服装。在马尔他发现的婴儿葬俗,婴儿身体上撒有一层红色染料,脖子上带着串珠项链,头上戴猛犸象骨制的发夹——头饰。衣服前镶嵌着猛犸骨制的带有蛇像和鸟像的圆环。”
新石器时代“在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散布着随处漂泊的狩猎和渔捞民的帐篷,狩猎民制造了适于森林生活的新式衣着,有前开襟的袍子,伴有前襟的短‘燕尾服’、背心和近似北美的印第安人的轻便皮靴及毛皮帽子等。这些服装使森林猎人‘狩猎敏捷’,在沿湖、江、河岸散处的渔捞民,在冬季守坐在凿开的冰洞旁,用旋转钩获取鱼和海兽。”③
在新石器时代,距今八千年时的兴隆洼文化发现了“最早的服饰——蚌裙”。1999年5月赤峰松山区发现陶塑二件,耳部有耳孔,头戴鸡冠状帽,前额塑出对称卷云纹花结。④在红山文化的玉器群中,有一种斜口筒形箍发器,一头大一头小,大口作斜面,与颅顶后脑部的弧面吻合,束住头发后玉箍立于头顶的稍后部位,高15厘米以上,形成高冠。这种箍发器出土于红山文化的大墓中,有的放在头顶上部。无疑是王者或贵者所戴的。⑤从以上资料看,北方民族服饰在旧石器晚期从燕山地区到贝加尔湖地区这一广大的区域有所萌芽,到了新石器时期北方民族服饰已有了很大的发展。《礼记》卷12《王制》说“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⑥从各种考古发现看远古人类不仅能缝制各种防寒的衣服,同时还发明各种装饰品。
注释:
①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5页,知识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
②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172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6月第1版。
③M.M.戈拉希莫夫:《马耳他——旧石器时代遗址》,伊尔库茨克,1931年。转引自吕光天编著:《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各族与中原的关系史》3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二版。
④项春松著:《赤峰古代艺术》393,397、583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⑤张碧波、董国尧主编:《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56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电话:(0471)3292175 蒙1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