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穿衣服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冬暖夏凉,保护身体,它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考察北方民族的服装时,都是以能够保护人的生命体和使之在马上伸展自由,更加活跃和保暖为标准,以能够使人的生命力及外在的美更加显耀,并为其增添光彩与魅力为标准。这就是北方民族服装本质的美。实践证明历史、地理、气候、科学技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经济条件、文化水平、劳动方式等等,总是在影响着人们衣服质地和样式。蒙古高原的干燥寒冷,风沙漫卷,骑射的游牧生活,几千年以来,使得生活在这里的游牧民族一直穿蒙古袍,系带饰,足蹬靴子,头戴风雪帽,以御寒挡风,这与南方各兄弟民族所处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地方的清秀之衣是不同的。
夏家店上层文化分布于燕山以北,西拉沐伦河、老哈河、大小凌河流域,是北方青铜文化,是东胡文化。东胡是东北部的古老民族,早在商代初年东胡就居住在商王朝北方。
“东胡人身着短衣,腰间系带,行动灵活,擅长骑射,战斗力强。在东胡贵族墓中发现了四羊头饰,整体呈月牙形,外弧成齿状,内弧为两两相对的四只羊形动物,这是北方民族比较完整的精致头饰。在宁城县大甸子乡东胡贵族墓中发现了金银饰品,编织成的金丝环,金质指甲形饰,金别扣,为嵌卡在衣领或袖边,下缘的别扣饰,这是北方民族早期的金银装饰品,可见当时服饰的讲究,东胡贵族服饰之豪华。”⑦
河北平山县中山国墓中出土小玉人,头上戴角形冠子,衣小袖长袍,腰无带钩。古中山国属于北狄,这种装饰很可能是在带钩未普遍使用前的,此为北方民族一般人的衣着款式。当时东胡与中山国的青铜器繁荣时,工艺美术很发达,其服饰艺术也是非常先进的,所以引起了赵武灵王等中原各国的注意和学习。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武灵王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学习骑射,史称“胡服骑射”。其服上褶下袴,有貂、蝉为饰的武冠,金钩为饰的具带,足上穿靴,便于骑射。
赵武灵王每与齐、秦、中山发生战争,三胡(东胡、林胡、楼烦)便从背后袭来,东胡的骑兵从无穷之门进来,林胡、楼烦的骑兵则纵横驰骋于赵国西北山区,赵国当时只有车兵和步兵,无骑射之备,赵武灵王认为胡服骑射才是加强其军队建设的根本措施。这样赵武灵王带头穿胡服,用胡马,收编胡兵,把步兵改编为骑兵,最后战胜了三胡。
据应劭《汉官仪》说:汉时的貂蝉冠始于赵武灵王行“胡服”。胡广说:“武灵王效胡服,以金珰饰首,前插貂尾,为贵职。”另《中华古今注》说:“塔耳帽之制,本以韦为云,以羔毛络缝。武灵王更以绫绢皇色为始,并应其名爪牙帽子,盖军戎之服也。”《学斋占毕》中说,古时“有履而无靴,故靴字不见于经。至武灵王作胡服,方变履为靴”,武灵王还把鞋改为皮靴。他起初穿黄皮短靿靴,后来发展成为长靿靴,规定从军官到士兵都必须穿靴子,穿长袍的文官也要穿黑靿靴子。⑧
《后汉书·舆服志》载:“武冠,俗谓之大冠,环缨无鶡,以素系为绲,加双鶡尾,竖左右,为鶡冠之。”鶡者古时一善斗的鸟,其斗对一死乃止,故武灵王以表武士。这可能是军官的帽子,上有一圈缨子而不下垂,用青丝绳做帽带子,左右插着两根野鸡翎子。这种帽子也叫鶡冠,用来象征武士的勇敢精神。从甘肃黑山舞蹈岩画中看到了这种鶡冠舞蹈,看来这种冠帽形成比较古老,流传也很广,是象征武士的勇敢精神的舞蹈。从后来的元朝武将的图案中也看到了插野鸡尾的鶡冠。
从以上片段的记述中可以对戎狄或战国以前的北方民族服饰有个大体的了解。北方民族在那个时期就有装饰美观、适合自己生活的服饰,塔尔帽以韦为主,说明这时加工兽皮技术,熟皮的水平已经很高了。各种服饰品种较多,不仅受到本民族的热爱,而且也影响了中原的各兄弟民族。
注释:
⑦项春松著:《赤峰古代艺术》,393、397、583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⑧何清谷撰:《赵武灵王和他的军事改革》,陕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论文集》第一集。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电话:(0471)3292175 蒙1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