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盟志》(上、中、下册) 1999年6月,由呼伦贝尔盟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主编程道宏、徐占江。志书下限1989年,采用术述、记、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共61卷,450万字。
中国北疆明珠
一
呼伦贝尔盟得名于呼伦湖和贝尔湖,属内蒙古自治区的辖区,在自治区的东北部。呼伦贝尔盟位于东经115°
呼盟辖13个旗市,即呼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盟行署所在地草原城海拉尔市;全国重要陆路口岸城满洲里市;农业区扎兰屯市、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林业区牙克石市、额尔古纳右旗、额尔古纳左旗、鄂伦春自治旗;牧业区鄂温克族自治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旗市下辖2个矿区(满洲里市辖扎赉诺尔矿区、鄂温克族自治旗辖大雁矿区)、62个镇、57个乡、37个苏木。
1989年,呼盟共有35个民族,总人口2510098人,少数民族人口占14.2%。全盟平均每平方公里9.92人,但人口分布密度差异较大。牧区每平方公里2.92人,林区为7.86人,农区为22.03人,海满二市为169.5人。
二
呼盟社会和经济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七个显著特点:
一是历史悠久。远在一万多年以前,古人类“扎赉诺尔人”就在这里创造了呼伦贝尔的原始文化。从春秋战国到清代两千多年的时间里,这方土地成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东胡、匈奴、鲜卑、室韦、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在呼伦贝尔或交替游牧,或转战割据,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化积淀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尤其是在公元1世纪,游猎于大兴安岭北部的鲜卑拓跋部首先南迁大泽(今呼伦湖地区),继而入主中原,在今大同、洛阳一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掌握国家政权的北魏王朝。呼伦贝尔又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蒙古族的先民蒙兀室韦于唐代就在额尔古纳河东岸狩猎游牧。公元12世纪,成吉思汗以呼伦贝尔为武库、粮仓和练兵场,完成了统一蒙古诸部的大业,继而南下西进,创建了横跨欧亚两洲的蒙古帝国。
二是地域辽阔,三区分明。呼盟总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大兴安岭呈南北向纵贯中部,形成三大地型单元和经济类型区。岭东农区为低山丘陵与河谷平原,海拔200~
三是边界漫长。呼盟地处边境地区,边界线总长度1685.82公里,其中、俄为1010公里(水界920公里、陆界90公里),中、蒙为675.82公里。有铁路、公路、水路与俄、蒙相通,沿边有5个旗市、13个城镇。
四是多民族聚居。1989年呼盟有人口251万,由蒙古、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35个民族组成。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5.6万人,占总人口的14.2%。在少数民族人口中,蒙古族18.89万人。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都在呼盟。此外,内蒙古自治区共有16个民族乡,其中12个(到1998年底为14个民族乡)在呼盟。
五是自然资源丰富。呼盟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分布集中,易于统一规划和大规模开发。呼盟草原、森林、农田、水域、煤炭以及有色金属等资源,其人均占有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六是经济类型多,大企业覆盖面广。呼盟的农、林、牧、渔业俱全,工业、乡镇企业、流通产业、交通邮电均形成一定规模,对外贸易独具特色,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境内党中央、自治区直属的2个林管局(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林业部大兴安岭林业公司)、2个农场局(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3个煤炭矿务局(大雁矿务局、扎赉诺尔矿务局、伊敏河矿区)、3个铁路分局(海拉尔铁路分局、伊图里河铁路分局、加格达奇铁路分局)等大企业都是无围墙企业,覆盖全盟13个旗市,其经济和社会生活自成体系,相对独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施业区总面积达10.6万平方公里,有林地面积8万平方公里,活立木蓄积量6.6亿立方米;所属县团级企事业单位47个,林场120个,林业人口54万,职工近30万人。海拉尔和大兴安岭2个农牧场管理局有县团级农垦企业60个,总人口15.7万,职工近8万人,经营耕地面积425.7万亩,占全盟的1/3。
七是气候严寒。呼盟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寒温带和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显着。全盟年平均气温为—
三
呼盟试验区建设随着国家沿边发展战略的实施,其优势日益显示出来。
一是地缘和口岸优势。呼盟与俄、蒙山水相连,面对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电力、煤炭、森工、冶金、化工、机械等工业生产基地之一,直接相邻的赤塔州是俄罗斯的自由经济区;面对的蒙古东方省正值实施开放政策的时期。三方经济的互补性很强,经贸发展前景广阔。以东北经济区为依托,在国家计委规划的《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规划要点》“三带一区”格局中,呼盟占据重要地位,是对俄、蒙沿边开放带的重要地段,也是中西部资源开发的重点地区。呼盟处于东北亚经济区的中间部位。当前东北亚地区互补性的经济结构和相对和平的环境,使该地区成为国际合作的热点和世界未来经济发展最有希望的地区之一。这为呼盟发展广泛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使呼盟成为东北亚国际贸易重要的集散地。由于历史的原因,中、俄、蒙三国人民在长期的交往合作过程中,保持着紧密的友好联系,为促进和加强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横贯呼盟的滨洲铁路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铁路直接相连,构筑了第一个欧亚大陆桥。呼盟除拥有全国最大的满洲里铁路口岸外,还有黑山头、室韦、阿日哈沙特等陆路口岸,海拉尔航空港口岸也建成使用。在对外开放中,呼盟的地缘特点使其处于经济发展的有利地位。
二是资源优势。呼盟自然资源丰富,有人赞其富集的状况为“东农西牧中间林,遍地煤炭和金银”。
全盟土地总面积3.84亿亩,可分八大类,二级分类共42种类型,人均占有土地152亩,远远超过全国、全自治区的人均占有量。
辽阔的土地主要为森林和草原所覆盖,林地和草地占全盟总面积的92.96%。
大兴安岭林区有林地面积1.44亿亩,疏林地面积2337万亩,灌木林地面积150万亩,森林覆盖率38.3%;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8.85亿立方米。全盟森林资源占全国的9.3%,占内蒙古自治区的93.6%,自治区号称“东林西铁”中的“东林”主要指的是呼盟大兴安岭。有林地和林木蓄积量仅次于黑龙江省,居全国第二位。原始森林主要树种为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黑桦,次生林主要树种为白桦、黑桦、蒙古柞、山杨。全盟柞树林面积为2500多万亩,为发展养蚕业和人工培植木耳提供了有利条件。
呼伦贝尔草原天然草场总面积1.49亿亩。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呼伦贝尔草原植物群落的主体,草原植物约1000种,隶属100科,450属。天然草场可分为八大类,主要为山地草甸草场、丘陵草甸草场、平原丘陵干旱草场、沙地植被草场、低地草甸草场。一、二等草场占草场总面积的53%以上,草质好,产量高,适于发展多种畜群结构的畜牧业。1989年全盟牲畜274万头(只),折合460多万只羊单位,仅占草场理论载畜量的1/3。
全盟可垦宜农土地资源为4000万亩,主要分布于嫩江西岸、额尔古纳河东岸和草原与林区的过渡地带。可耕地土壤以黑土、暗棕壤、黑钙土和草甸土为主,土质肥沃,自然肥力高,有机质含量一般为4~7%,高者达8~11%。1989年全盟已开垦土地925万亩,占宜农土地资源总量的23%。
已探查到呼盟各类矿产达40余种,矿点370多处。其中57处矿点已经探明,主要为煤炭、铁、铜、铅、锌、钼、金、银、铼、铍、铟、镉、硫铁、芒硝、萤石、重晶石、溴、水泥灰岩、天然碱、熔剂用白云岩和玛瑙等21种。这些矿产,除煤炭、水泥灰岩、萤石和芒硝、金等已着手开采外,绝大部分尚待开发利用。在矿产资源中,储量最大的是煤炭,已探明全盟含煤面积1.7万多平方公里,储量为334亿吨,预测远景储量800~1000亿吨,占东北经济区的一半,为东三省储量总和的1.8倍,集中分布在海拉尔盆地及其周围地区。有色金属铜、钼矿的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玛瑙矿的储量居全国之首。
呼盟水资源总量为286.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72亿立方米,占全自治区地表水资源量的73%,为全国的1%;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4.6亿立方米。全盟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1.14万立方米,高于世界人均占有量,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4倍多。全盟有可供利用水产养殖面积达412万亩,占全区可利用总水面的65%。全盟河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46万千瓦,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装机容量在500千瓦以上站点的可开发水能资源装机总容量为150万千瓦。此外,还有维纳河、神泉山、灵泉等矿泉水资源。
呼盟有“野生植物天然博物馆”之称。以大兴安岭林区为主,全盟有野生药用植物、野生果品植物、野生油料植物、野生纤维植物、野生淀粉植物、野生食用植物等500多种。其中芦苇面积77万亩以上,年产芦苇20万吨,是重要的造纸原料;越桔、笃斯越桔等野生浆果年生长量约1200万公斤,是制作果酒、高级饮料及果酱、蜜饯的优质原料;属木本油料植物的榛子面积600万亩,年产50~250万公斤;食用菌年产5万公斤左右;蕨菜、黄花菜等天然绿色食品产量可观,畅销国内外。
呼盟有野生动物400种左右,占全自治区70%以上,其中受国家和自治区保护的有30多种,有些属珍稀兽禽,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林区和呼伦贝尔草原。按经济价值可分为毛皮、药用、肉用三大类,野生毛皮动物主要有水獭、旱獭、黄鼬、猞猁、赤狐、紫貂、貉、沙狐、貂熊、香鼠、艾虎、狼、水貂、松鼠、雪兔、驼鹿、驯鹿、马鹿、黄羊等;药用类野生动物有黑熊、马鹿、驼鹿、驯鹿、麝、狍、狐狸、黄鼬、黄羊、獾等;禽类有丹顶鹤、白鹤、灰鹤、白鹳、黑鹳、大天鹅、小天鹅、凤头麻鸭等。
呼盟的旅游资源有湖泊、山峦、草原、林海等自然景观,还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物古迹。主要的人文景观有扎赉诺尔人头骨化石、鲜卑旧墟石室、元代古城、金代边壕、辽代古城遗迹等。已开辟的有以海拉尔为中心的草原景色旅游区,以满洲里为中心的国门、草原、湖泊旅游区,以扎兰屯为中心的风景旅游区,以牙克石为中心的森林旅游区。此外,还开展了赴俄罗斯、蒙古国的跨国旅游。
三是政策优势。党和国家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关心照顾,自1988年1月批准呼盟为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的试点单位后,陆续批准建立一些一、二类口岸,为呼盟参与沿边开放战略铺平了道路。随之,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又相继给呼盟下放了相当于省级的管理权限,并制订了关于支持呼盟扩大经济管理权限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所有这些,使呼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中有了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加之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形成了呼盟较强的政策优势。
悠久的历史
一
远在旧石器中晚期,至少在二、三万年之前,便有人类活动在海拉尔河流域,在扎赉诺尔蘑菇山一带发现了他们打制的石器工具。被鉴定为蒙古人种的“扎赉诺尔人”,一万多年前在呼伦湖一带繁衍生息。
自公元前200年左右至清朝,呼伦贝尔草原以其丰饶的自然资源,孕育了中国北方诸多的游牧民族。中国着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曾这样赞誉呼伦贝尔草原:“呼伦贝尔不仅现在是内蒙古的一个最好的牧场,自古以来就是最好的草原。这个草原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出现在中国历史上多数游牧民族: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又都在这里度过了他们历史上的青春时代。”“呼伦贝尔草原不仅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而且是他们的武库、粮仓和练兵场。他们利用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繁殖自己的民族,武装自己的军队,然后以此为出发点,征服内蒙古中部和西部的诸部落或更广大的地界,展开他们的历史性活动。”
呼伦贝尔最初见诸史籍的民族是东胡。公元前209年,强大起来的匈奴族征服东胡族,统一了北方草原,呼伦贝尔地区属其三部领地之一的左贤王庭辖地。这时,以狩猎为业的鲜卑族居住在被史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幽静的后院”的大兴安岭深山密林中。
公元1世纪,活动在现鄂伦春自治旗一带的鲜卑拓跋部“南迁大泽”(即呼伦湖),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海拉尔河、伊敏河、根河和呼伦湖等地安家落户,由狩猎业转向游牧业。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不断发展壮大并取代了匈奴的统治,建立了强大的鲜卑部落联盟。公元4世纪,鲜卑拓跋部从呼伦贝尔出发进入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
公元5~9世纪,鲜卑人的余部室韦部落和突厥、回纥、黠戛斯、乌古敌烈诸部落相继角逐,占据呼伦贝尔,并在海拉尔河、乌尔逊河、克鲁伦河一带开辟农田。
公元10~12世纪,辽代的契丹族、金代的女真族先后征战和统治呼伦贝尔,在岭东和岭西留下了数座辽代古城和两条绵延数千里的金代边壕遗址。
早在辽、金统治之前,蒙古诸部即在呼伦贝尔悄然兴起。公元8世纪,生活在额尔古纳河流域的成吉思汗先祖蒙兀室韦部,迁移至斡难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发源地肯特山区。12世纪,当成吉思汗登上政治舞台统一蒙古草原时,又打回呼伦贝尔,在这里打了几次大的决定性战役,最后统一了蒙古高原。从此,北方草原上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强盛的、极富生机的民族——蒙古族。蒙古帝国建立后,实行“领户分封制”。1214年,成吉思汗将呼伦贝尔草原的一部分地区分封给他的大弟拙赤·哈萨尔(今额尔古纳右旗黑山头古城便是他的故城),一部分分封给他的二弟合赤温·额勒赤及德薛禅家族,一部分分封给他的三弟帖木哥·斡赤斤(今鄂温克族自治旗辉河古城为其故城)。元朝建立后创立行省制。1288年,诸王封地纳入行省,岭西地区划入岭北行省和林路管辖,岭东地区划入中书省泰宁路和辽阳行省北辽东路。元朝覆亡后,先后游牧于呼伦贝尔草原的是元顺帝的后裔和成吉思汗大弟的后裔,归附后金。
自唐代蒙兀室韦游牧在额尔古纳河流域算起,1300多年以来,蒙古族一直是呼伦贝尔地区的主要民族。
清朝建立后,由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人组成的布特哈八旗兵、索伦八旗兵、新巴尔虎八旗兵勇猛善战,为防御沙俄入侵、巩固边防、保障驿站交通、维护边疆安宁做出了突出贡献。
呼盟地区特别是岭西地区,由于它所处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地理位置,在近代历史上,成为国际斗争的敏感地区。
1689年,《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签订后,中俄两国东段国界基本确定,但沙俄并未放弃进一步侵吞中国领土的野心,呼伦贝尔一直为其觊觎的地区。沙俄一面放纵或唆使其边民偷越额尔古纳河到中方领土私采砂金、割草、种地,一面经常派士兵越界寻衅,挑起事端。1885年,漠河至吉拉林沿线共有采金者1.3万人,其中俄人就达9000多人。他们成立了“采金事务所”,企图永霸采金权。
1896年,沙俄与清政府签订中东铁路合同,攫取了中东铁路修筑权。铁路营运后,其经营权为沙俄所独揽,成为榨取中国人民血汗的钢铁管道。铁路沿线各站点均划为铁路附属地,附属地内实行俄国法律,由俄人充任董事长的“理事会”管理,俨然成为“国中之国”。在铁路修筑时和营运后,由沙俄资本家直接经营的多家伐木公司大肆砍伐大兴安岭的天然林木,掠夺原始森林资源。1902年沙俄在扎赉诺尔建立煤矿,至1924年22年中,其获利等于全部投资的55倍。
1900年,沙俄作为八国侵华联军之一,出动17万军队镇压中国义和团的反帝爱国斗争。其侵略军西路军攻入呼伦贝尔城(海拉尔),肆意烧杀抢掠,连同呼伦贝尔副都统公署在内的所有房屋几乎全部被烧毁,档案、粮食、银两被抢掠一空,沿边卡伦尽毁,近3000人惨遭屠杀。从此,沙俄掠夺呼伦贝尔森林、煤炭、黄金、渔业等资源更加肆无忌惮,边境一带有边无防,俄人可任意越境往来。
1911年秋,沙俄乘中国爆发辛亥革命之机,策动呼伦贝尔上层贵族统治者发动叛乱。1912年1月,额鲁特总管胜福带兵攻占海拉尔,宣布呼伦贝尔“独立”。1915年,中俄签订《中俄会订呼伦贝尔条件》,将呼伦贝尔地区(今岭西地区)定为“特别区域”,使呼伦贝尔成为直辖于中国党中央政府的自治领地。直到1920年“特别区域”才得以取消(史称呼伦贝尔第一次独立)。在9年的“独立”时期,沙俄与其控制的傀儡政权呼伦贝尔自治政府签订了50多项伐木、采矿、开垦、渔业等合同和协定,从而获得了各种特权,沙俄商人和资本家更加疯狂掠夺呼盟资源。此期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沙俄筹办军备军需物资的商人垄断了海拉尔、满洲里地区的食品、皮毛等市场,呼伦贝尔的黄金、木材、煤炭、水产品大量地流向俄国。
二
1917年冬,俄国发生社会主义革命。1918年初,英、法、美、日等十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对之实行武装干涉,出兵西伯利亚,呼伦贝尔成为他们出入俄国的通道和麇集之处。1917~1922年,沙俄军官谢米诺夫和原中东铁路总办霍尔瓦特组织所谓的“远东政府”,勾结帝国主义,以呼伦贝尔为根据地,反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满洲里和海拉尔地区一时几乎成了“军人城”。1917年6~8月,受日本侵略者支持的以复辟清王朝为旗号的巴布扎布、色布精额匪帮窜入呼伦贝尔地区烧杀劫掠,各族人民倍受骚扰欺凌之苦,许多人枉死非命。
从1917年末开始,大批俄国人携家赶畜越界迁到呼伦贝尔的中东铁路沿线和额尔古纳河东岸的三河地区。其时,满洲里4万人口中就有俄人3.5万,海拉尔、牙克石地区有俄人1.5~2万,额尔古纳河沿岸有俄人1万左右。这些人长期在此生产、生活,直至1954~1955年大批回国。
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统治东北地区的奉系军阀张作霖,深恐外蒙古“赤化”呼伦贝尔,于1927年下令禁止同其贸易,对苏联也高度戒备,贸易往来几近禁绝,致使呼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经济形势空前萧条。
1928年7月,呼伦贝尔青年党以中蒙边界地带的罕达盖为根据地,发动蒙旗民众,以武装斗争形式争取呼伦贝尔自治,后来被东北军派兵镇压、招抚(史称呼伦贝尔第二次独立),呼伦贝尔人民又一次遭受战火之灾。从1929年7月起,因为中东铁路路权问题,中国东北军同苏军在中苏边境发生武装冲突,双方有数万兵员参战,战事长达4个多月,殃及包括满洲里、扎赉诺尔在内的整个中苏边界地区,苏军占领海拉尔1个多月。这次战争,呼伦贝尔地区边卡尽毁,边事尽废,经济和社会发展陷入严重困境。
三
日俄战争后,满洲里、海拉尔被列入东北地区16个对外开放商埠之中,从此日本政治、经济势力开始对呼伦贝尔地区进行渗透。1922年,日本在海拉尔、满洲里设领事馆和特务机关,许多日本人到海拉尔、满洲里经商、游历,实则搜集情报,为日后侵略做准备。日本大特务寺田利光就曾以“国际运输株式会社嘱托”为职业掩护,在海拉尔活动多年。震惊中外的“中村事件”核心人物中村,也是从海拉尔出发活动的。到1932年冬日本侵略军占领呼伦贝尔地区时,仅海拉尔的日本商户就有60多个。日本帝国主义者把以海拉尔为中心的呼伦贝尔地区视为对抗苏联的前哨阵地,修筑海拉尔筑垒地域(地上地下工事),全面实施法西斯统治。
1939年5~9月,在呼伦贝尔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的哈拉哈河地区,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战争——诺门罕战争。这场由日军蓄意挑起的同苏、蒙军的大规模军事冲突,历时135天,双方投入兵员20多万,死伤6万多人,最后以日军战败求和而告终。
四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至1946年5月苏军驻呼伦贝尔期间,苏军试图把呼伦贝尔地区(岭西地区)建成一个“缓冲带”,支持原伪兴安北省省长额尔钦巴图等成立了呼伦贝尔地方自治政府(史称呼伦贝尔第三次独立)。后来,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和统战政策的感召下,呼伦贝尔自治政府于1948年1月撤消,正式归属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