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志》(五卷六册) 2007年6月,由包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印数2000册。志书下限为1990年。全志为五卷六册,卷一为综合类;卷二为经济类,分上、下两册;卷三为城乡建设类;卷四为政治类;卷五为文化类,共计176.3万字(缺卷二字数)。卷一主编胡云晖;卷二至卷五主编张和增。
一
包头系蒙古语“包克图”的谐音,意为有鹿的地方,世称鹿城。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矗立起一个崭新的钢铁基地,所以包头又有“草原钢城”的美誉。
包头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09°
包头地区总体上呈现中间高、南北低、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地形态势,从南向北可依次划分为平原、山区和高原山丘三大地貌单元。大青山、乌拉山以南和黄河以北之间为南部平原区,包括土默特右旗、郊区大部及市三区。其地形为黄河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山麓洪积平原,海拔高度为988~
包头地区属大陆性气候。主要特点:一是冬长寒,夏短热,地域差异大。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平均温度<5摄氏度为冬季,>20摄氏度为夏季”的划分季节标准,山南冬季为5个月,山北为6个月;山南夏季为3个月,山北只有1个月。山北比山南平均气温偏低3~5摄氏度。二是降水少而集中。包头市年平均降水量,山南为300~500毫米,山北为240~30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7-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4%。三是干旱多风,日照长,无霜期短。本市风大、风多,主要集中于春季,尤以山北为重,以西北、偏北风为最多。山南年日照平均总时数达3000~3500小时,山北约为3255小时。山南无霜期为130~140天,山北仅109天。
包头市辖8个区、旗、县。东河区,位于包头市区东南部,系包头市旧城区,1956年8月建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1990年8月,总人口为34.7万人,是全市以地方工业和商贸为主的工贸区。昆都仑区,位于包头市区西部,于1956年8月建区,面积62.2平方公里。1990年,总人口为34.73万人。该区主要是由包头钢铁公司的建设而形成的新市区,是以钢铁、稀土生产为主的工业区,又是全市政治文化的中心。青山区,位于包头市区中部,1956年8月建区,面积56平方公里。1990年,总人口为25.64万人。该区是在内蒙古一、二机厂、包头核燃料原件厂、二电厂、棉纺厂等几个大中型企业建设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新市区,为包头市重要工业区之一。郊区位于市区四周,1953年10月,由原包头县改制成立,后沙河镇成为郊区人民政府所在地。郊区面积为2244平方公里;1990年,总人口为24.81万人,是全市的蔬菜和副食品供应基地。石拐(煤)矿区,位于市区东北部,距市区52公里,于1951年建区,矿区人民政府所在地为石拐镇。该区面积35平方公里;1990年,总人口为6.04万人,是全市以煤炭工业为主的工业区。白云鄂博(铁)矿区,位于市区北部150公里的乌兰察布盟达茂联合旗境内,与包头市四周均不相连。矿区总面积375平方公里;1990年,总人口为2.27万人,是全市铁、稀土等矿产原料基地。土默特右旗,位于市区东部,于1959年建旗,1971年划归包头市,旗府所在地萨拉齐镇。该旗面积2356.05平方公里;1990年,总人口为24.4万人,是全市主要粮食、油料作物和甜菜生产区。1990年,土右旗粮食总产量为15.53万吨。固阳县,位于市区北部,县府所在地城关镇距市区55公里。民国15年(1926年)建县,1990年,全县面积5252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1.58万人,是包头市农牧业经济发展区。
包头市是以蒙古族为****,以汉族为多数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共有蒙、汉、回等37个民族。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市总人口177.93万人,其中有汉族人口169.1万人,占总人口的95.04%;有蒙古族人口3.51万人,占总人口的1.97%;有回族人口3.1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有满族人口1.9万人,占总人口的1.07%;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0.22万人,占总人口的0.13%。
二
包头地区的自然资源具有种类多、储量大、品位高、分布集中和易于开采等特点。
金属矿藏已探明有30多个矿种、120多个产地。铁矿是包头地区主要矿藏,分布最广,已探明铁矿产地63处,总储量12.43亿吨,其中白云鄂博铁矿系包头地区最大铁矿,为中国着名地质学家丁道衡于民国16年(1927年)7月首次发现。稀土矿产不仅是全市优势矿种,也是国家矿产资源的瑰宝,已发现产地3处,主要集中在白云鄂博矿区,为中国着名地质学家何作霖于民国23年(1934年)发现。白云矿区稀土储量居世界首位,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7%以上,占世界已知稀土资源总和的73%,为世界各国稀土工业储量总和的8倍多。至1990年,包头地区共发现稀土元素有镧、铈、镨、钕、钐、铕等6种,发现重稀土元素有钇、钆、铽、镝、钬、铒、镱、镥等8种。
包头稀有金属矿有铌、钛、锰、金、铜等,主要分布蕴藏在白云鄂博、固阳西斗铺等地,已探明五氧化二铌储量占全国铌资源总储量的99%,世界上仅次于巴西,居第二位。金矿主要分布在白云鄂博、固阳和乌拉山哈德门沟一带,铜主要分布于大青山区和固阳北部地区。
作为燃料矿藏的煤炭,在包头地区储量丰富,主要分布在大青山区和固阳盆地,分别称大青山煤田和固阳煤田。大青山煤田已探明储量7.41亿吨,占全市煤炭储量的82.5%,煤质较好,可作为动力用煤和煤焦配煤,清朝初年即有开采。固阳煤田探明储量总计为1.57亿吨,但煤质、煤种均较差,只作为动力用煤。
非金属矿是包头市一大优势资源,产地分布全市各地,有6大类型、40多个矿种。其中,冶金辅助原料矿溶剂用白云岩储量5.14亿吨,耐火粘土矿储量2769.18万吨,萤石储量1.3亿吨,脉石英和石英岩储量2.41亿吨;化工原料铁矿储量41万吨,钾长石矿储量145万吨;建筑材料矿石棉储量29.11万吨,大理石储量3912.18万立方米,砖瓦粘土求得储量193.5万吨,水泥配料粘土求得储量365万吨,水泥用石灰岩储量为7437万吨,珍珠岩储量3165.7万吨。
包头市可以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6.69亿立方米,全市人均387立方米。自产地表水主要来源于大青山和属于黄河水系的约百余条季节河沟,总量为1.67亿立方米。过境的黄河是市境内最大的河流和唯一的常年河。黄河西自乌拉特前旗入境,东入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全长240公里,水面宽130~
包头市土地资源丰富,总土地面积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千分之八。市境中部山地为401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40.1%;北部山丘为320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32.1%;南部平原为277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27.8%。至1990年,全市所有土地中,有耕地31.11万公顷,人均2.9亩,农业人口人均土地为7.2亩。另有园地(果园)2375公顷,林地3.36万公顷,草地41.11万公顷,非农业用地5.48万公顷,水域4.8万公顷及难以利用的土地13.82万公顷。就市区(市三区)而言,有生产性用地45.32平方公里,占市区总面积的26.15%。市区人均占地120平方米。土地利用率仅为31.54%,尚有大量可开发利用的土地。
包头适于多种植物生长和繁衍。南部平原区土质肥沃,水利也较便利,无霜期较长,盛产小麦、糜黍、甜菜、向日葵、玉米、高粱及蔬菜、瓜果等。北部丘陵地区大都种植干旱作物,主要有荞麦、莜麦、马铃薯、胡麻、菜籽等。其中所产荞麦以颗粒大、出粉高、粉色佳美、味道纯香而驰名,是供不应求的出口产品;莜麦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颇受内蒙古、山西、宁夏等省区广大群众喜爱。中部山丘、洞溪无数,林木葱茏,疏密相间,形成类型多样的小气候,给不同属科的植物提供了适宜生长的环境。包头市野生维管植物有95科、381属、843种(含亚种、变种和变型),植物种类、属目、种目分别占内蒙古自治区的61.6%、45.3%和27.7%。其中黄耆、蒙古扁桃列入国家保护的重要稀有物种。包头市生产的常用重要药材有甘草、黄芪、麻黄、赤芍、防风、柴胡、桔梗、远志、知母、党参、枸杞等200余种,尤以甘草、麻黄、党参、枸杞产量较大,畅销国内外。
包头市次生林带和草原地区,是野生禽兽栖息繁衍之地,有鸟类100余种,含留鸟25种,夏候鸟18种,旅鸟50种,冬候鸟7种。其中,有雀鹰、大鹫、金雕、红隼、松雀鹰等13类及两栖爬行类动物30余种,绝大多数栖息在土默特右旗九峰山自然风景区;有兽类25种,青羊、雪豹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狍子为地区性保护动物;有皮毛兽7种,小型兽类13种,两栖类动物7种。还有包括马鹿、梅花鹿在内的人工饲养的家禽、家畜15种,以本地种为主,良种和改良种较少。
三
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的包头,非常适合史前人类居住。20世纪20年代,已发现市境东北部的转龙藏和韩沁坝一带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至80年代,大青山南麓台地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就有古城湾、蓿亥沟、阿都赖、西园、莎木佳、黑麻板、阿善沟、威俊、纳太和沙兵崖等10余处。其中阿善遗址考古发掘面积最大,依文化堆积叠压层次可分为四期。由这一带大量出土的石器工具判断,第一文化期,人口稀少,聚落分散,其文化面貌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早期十分相似。第二、三文化期,人口增多、聚落集中而居室光整,有做饭取暖的灶坑、石筑围墙,农业为主要经济。第四文化期,已属于青铜时代。这些已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总称阿善文化,距今约6000~4000年,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教授称之为“包头源”。
今包头地区有文字记截的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代,但叙述极不详尽。已发掘的现存古长城、古城堡、古墓、古庙宇及出土的大量文物,便成为包头历史的有力鉴证。
古籍载,古代匈奴在漠南黄河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充分利用优良的自然条件发展游牧经济,并利用中原各国忙于争雄战乱、无暇北顾之机,向中原大举南进,直抵赵、魏、秦三国边境。赵武灵王是历史上一位具有远见卓识和改革精神的君主,他破除旧有习俗,倡导“胡服骑射”,使赵国国力大增,并于赵武灵王二十一年至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6—300年)大破匈奴10万余兵马,占领“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的一大片土地。又“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修筑了中国古老的一段长城。这段赵长城跨市境约130公里,傍阴山南麓而筑,横贯东西,夯土筑成。2000多年风雨剥蚀,已失去当年雄姿,但仍能看到它蜿蜒起伏的遗迹。
秦统一中国后,始皇于公元前215年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大获全胜,控制阴山以南地区,并在原秦、赵、燕等国防御体系基础上进行大规模修缮、连接,形成“万里长城”。补修的秦长城横穿包头固阳县境,累计长120公里,大部为石筑,以现今固阳县城关镇北康兔沟往西至天面此老村一段保存完好。秦长城今包头段具有较高科研价值,为史学家所公认。
市境内已探明战国、秦、汉时边防城堡20余处,以保存完好而论,首数麻池古城。该城堡遗址位于今包头火车站西南约2.5公里。城南为麻池村,因城堡地处沙梁之上,俗称城梁古城。古城由南北二城组成,总长
今包头市区西部的昆都仑河在古代称石门水,是古代进出阴山南北的一条最便利的通道。据有关史料分析,匈奴呼韩邪单于迎娶王昭君出塞,即是路经今包头地区穿石门水而至漠北的。昭君辅佐呼韩邪单于,使边塞安宁数十载,功业可歌可泣,是一位倍受后人敬仰的巾帼英雄。沿大青山南麓现存有十几个传说中的昭君坟墓,可以看出人民对昭君的热爱,都希望她埋在自己家乡。
自明代中叶,今包头地区的宗教寺宇日渐增多,至前清已大有“梵宫普被之象”。今包头市地区现存寺宇多为喇嘛庙。这些召庙多年来香烟续接,修缮增扩,结晶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庙宇又多建于山清水秀、祥和幽雅之地,今已多辟为旅游览胜的去处。
美岱召,位于市区东50公里的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原名福化城,历史上又有灵觉寺、寿灵寺、麦达力召等名称。总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是全市主要游览点。美岱召是一座城寺,有寺墙护卫,内中宏伟的建筑是经堂和佛殿,还有精美的三层楼阁琉璃殿、独具藏蒙文化色彩的达赖庙、象征蒙汉团结的太后庙,以及值得称耀的大量珍贵壁画。城寺为明代土默特蒙古族首领阿拉坦汗(古译为俺答汗)所建,原是与其夫人三娘子居住的王府城,后成为王府供奉和传播西藏黄教的庙宇。具有雄才大略的阿拉坦汗,在文武双全的三娘子辅佐下,为维护民族团结、保障蒙汉人民友好相处、发展和繁荣土默川经济曾作出卓越贡献,受到后人的敬仰。
五当召,位于包头市区东北固阳县吉忽伦图苏木(乡)的五当沟里,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是内蒙古地区至今保存较为完好、占地面积最大的藏式建筑群。这座塞外古刹始建于清朝雍末乾初。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乾隆皇帝赐法名广觉寺,另有蒙古名称巴达格尔庙,意为白莲花。五当召是中国现存十大喇嘛寺院之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包头市重点风景名胜浏览区。寺庙依山而建,布局错落有致,主体建筑有6个大殿、3个活佛府、1个陵堂。寺庙在群山环抱之中,松柏翠绿,烟香静绕,殿内鎏金铜饰,佛塑逼真,彩画夺目。登五当召山峰远眺俯瞰,白色殿堂及僧舍宛如洁清的朵朵白莲,绽放在谷地青草绿树之中,美丽而充满神秘色彩。
除上述外,市境内尚有几处规模较大的寺庙。梅力更召(又名广法寺、喇嘛洞召),原为乌拉特西公旗旗庙,位于市区西30公里、北靠乌拉山南麓,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寺东长年溪水流过,寺北梅力更沟树木荫绿,泉瀑清澈,景色怡人。1990年,已开发为旅游区。位于昆都仑河西岸的昆都仑召,原系乌拉特中公旗的旗庙,始建于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占地101亩,召内基本为汉式建筑,内中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曾是包头最大的经堂佛殿。位于市郊沙尔沁村北、大青山孤峰之阳的沙尔沁召(西广化寺),占地20余亩,寺内有内蒙古西部第一大佛之称的泥塑弥勒像,高3丈6尺。寺周环山险峻,满生香柏达数十万株,为历代名胜之地。上述召庙在“文化大革命”中均遭到致命破坏。位于东河区召拐子街的福征寺(包头召)是市区唯一的喇嘛召庙,原为土默特右翼六甲巴氏家族的家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殿小院大,仿藏式砖木结构,风格别致。这里曾是汉民办理租佃土地契约手续之所,掩护过许多中共地下工作人员进行革命活动。包头清真大寺位于东河区东门大街北侧清真巷,初建于清乾隆年间,是由大经堂、山门、南北厢房构成的穆静院落,为包头市回族民众最早沐浴、礼拜之所。吕祖庙(妙法寺),位于东河区吕祖庙巷,是内蒙古地区最着名的汉地佛寺,建筑工艺高超,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扩建并奠定规模,至今香火旺盛。
东河区复成元巷甲26号有一处院宅,门首有“泰安旅馆”四字,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早期党员和重要领导人王若飞烈士的纪念遗址。新中国成立后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61—1962年,辟为纪念馆。“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破坏。自1987年扩建恢复后,设有展厅、展品。
四
包头地区商贸活动可追溯至战国、秦汉时代。今郊区麻池乡附近发现的“安阳”、“中都”、“平阳”、“弋邑”等布币、石范等文物,说明这里早在战国和秦代时钱币铸造业已出现,商品交换已有相当规模。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胡汉和亲,匈奴呼韩邪单于迎娶汉女王昭君,封为“宁胡阏氏”。由此这里出现60余年“人民炽盛,牛马布野”的和平安定局面,呈现出民族团结,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的繁荣景象。
宋元时代,今包头属云内州,设镔铁局,掌握镂铁之工,以盛产青镔铁闻名,当地又是着名马苑,备受朝廷重视。元代,在今萨拉齐镇设织染局,直属朝廷工部,驼毛毡毯成为一代特产,陶瓷器皿制作精美,颇受时人喜爱。至明代,今包头地区手工业已形成各具特色的若干中心。其中今麻池乡是镂铁冶炼中心。明穆宗隆庆年间,土默特蒙古族从游牧过渡到定居,并吸引汉民10万到这一地区开发,其首领阿拉坦汗,主张蒙汉“通贡互市”,市场呈现“贾店鳞比,各有名称,延绵四五里”的景象。
清王朝建立之后,陆续设置游牧入旗,推行移民政策,康熙前期,一批商人跟随征讨迪化大军进入河套地区经商,今包头地区人口日增。清乾隆初年,包头形成村落,商贸进一步繁荣,至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专司金融业的“复盛公钱庄”应运而生,经营典当与银钱兑换业务。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包头由村改镇,经营皮毛、绸缎、百货、日杂、烟酒、粮油等作坊和店铺、客栈、货栈也兴旺起来。
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包头设立“公行”(商会前身),除主管包头镇工商业外,镇民打架斗殴、民事诉讼、支应差役等也都由公行代理。此后,全融业复盛全钱庄、皮毛业公义店、蒙古行德厚义等大商号相继开业。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山西代县人在转龙藏北侧建立1座水磨,商号崇善堂,从事米面粮油加工,后增至4家。蔚丰厚、大德同、存义公、长胜川、大胜川等5家全国票号分支机构也陆续在包头建立。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包头镇成立税厅,凡由宁夏、甘肃贩至包头的一切杂货,均由包头税厅按例纳税。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托克托县河口镇码头被淹,过往货船改在南海子码头停泊,包头成为西北物资集散中心。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及大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等地的皮毛、药材等土特产品经水路和陆路的驼队、马帮运抵包头。皮毛、药材、粮食等货物经包头运往口岸和内地;内地运抵包头的丝绸、布匹、糖、烟、茶等日用百货除一部分在当地销售外,其余再经包头发往四周地区。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包头镇城垣筑成,商业更趋繁盛。为防御甘肃马化龙部的侵扰,清军于同治年间大量聚集包头镇,常驻官兵在万人以上,推动了当地商业发展。此时,复盛公、复盛全、复盛西钱庄连号有15处,职工400~500人,成为包头举足轻重的第一商业大户。至包定居的新疆古城子驼户,有骆驼1000余峰,新开业的旅蒙商号德春西有骆驼800峰,他们与漠北蒙古地、乌兰脑包(今乌拉特中旗南部)、贾色地(今固阳县境内)等地牧民交换商品,互通商贸。同时包头商业资本家兼营的菜园也增加了广兴园、四全园、富海园、吉太园、义和园等5家,并且退出公行,另组园行,专理菜农事务。至光绪末年,包头已成为中国的西北门户,塞外着名商业重镇。当时包头人口增至7万,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百业俱兴,工商业形成陆陈、蒙古、皮毛等九行及忠义、绒机、鲁班等十六社。此时,包头商户达1100多家,每年进出口总额达白银1000万两,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从清光绪开始的30多年中,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外国资本广泛渗入,包头商业开始走出国门与世界资本主义接触,并迅速沦为半殖民地化的商业经济。包头也由此成为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西北的商品市场和皮毛、药材等原料的供应地。清光绪十八年至二十八年(公元1892—1902年),天津英国仁记洋行和天津新泰兴洋行先后从包头大量收购皮毛,运往京、津及国外销售,并在包头设立天昌仁、天聚德、天泰和等支号专营皮毛生意。八国联军侵华后,京、津、沪各埠出口贸易洋行纷纷来包头设行,收购皮毛等土畜产品,计有俄、英、日、德等洋行14家。这些洋行享受优惠关税待遇,沿途运输由武装保护,概不纳税。
民国3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包头皮毛业曾一度疲软,大战结束后才又恢复兴起。民国11年(1922年),内蒙古西部、西北部和漠北蒙古地集散在包头的皮毛、药材、粮食、白麻、盐碱、水烟等土特产,总数约2500万公斤,各类生皮24.26万张。民国12年(1923年),平绥铁路修至包头,一些原来运到张家口、归绥集散的皮毛也转运到包头集中,更加提高了包头在西北地区的商贸集散作用。随着市场繁荣,包头皮毛店增至50多家,整理加工打包皮毛的工人达千人以上;旅蒙商达100多户;每年从包头运出的杂货总值达白银30万两;购回或换取的羊毛每年约150多万公斤,牲皮15万多张。黄河码头和车站附近短途运输的马车达400~500辆,上游来的木船、皮筏每日达300~400只,旺季时可上千只。当时包头镇商会所属大小商户1000多家,年贸易额约2000余万元,其中皮毛类成交额达1000万元以上。
民国15年(1926年),包头人口骤增至14万余人,于是开始规划商场地,拟以车站为中心,偏东为金融铺营业区,偏西为娱乐住宅区,正东、正西为行政区,车站南为商行、货栈、工厂、旅馆区。包头交通,除以铁路为枢纽外,靠水路和陆路。南可至榆林,东南从萨拉齐通河口、陕西府谷、神木,北至大库伦,西南趋宁夏、兰州,循边墙可直达镇番、凉州、甘肃。此时的包头成为名副其实的“水旱码头”,商业臻于极盛。
但之后的几件事直接使包头的商贸事业受到严重挫伤。民国15年(1926年),冯玉祥的国民军在包驻扎一年多,部队粮饷全由包头商号借垫,使包头损失达2000多万元,造成物价飞涨,银根奇紧;同年,外蒙古独立后,与中国的贸易中断,包头皮毛损失重大;民国17—18年(1928—1929年),西北各省连遭荒旱,农牧业凋敝、市面萧条,商业再次受到打击;受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民国17年(1928年),英商安利洋行倒闭,所欠包头皮毛行的期款达50万元,造成皮毛庄店滞付滞收,一时形同死市。此外,西路皮毛业因宁夏马仲英事件,道路一度受阻,包头附近土匪蜂起,百姓、商客苦不堪扰。上述劫难使包头商业一蹶不振,工商户降为500多家,进出口总值也锐减至800多万元。
民国20年(1931年),傅作义主持绥远政务后,追歼清匪工作取得很大成绩,恰遇风调雨顺,连年农业丰收,社会秩序相对稳定下来。包头恃甘、青、宁一路货运畅通,商贸业又开始复苏。至民国24年(1935年),年内输出驼、羊绒毛1250万公斤,价值2800万元;各种皮张25万张,价值155万元;全县金融汇总总额为2258万元。民国25年(1936年),由包头集散绒毛1300万公斤,各类生皮95万张,平绥铁路营运随之达到高峰。皮毛店恢复发展,新开业毛店15家,皮店20家。与皮毛直接有关的牲畜业、货栈业及皮毛手工业也有所增加,有黑皮房37家,白皮房60余家,毡房20余家。商营汽车业增至16家,有汽车33辆。另有人力车600辆,轿车200辆,大车700辆,骆驼约1000余峰。即便如此,与往日繁荣已相去甚远,不可同日而语了。
五
包头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