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河沿岸,常看到一些奇特的地名,如“五卡”“七卡”“八卡”“九卡”等。
这些地名与清朝时期的卡伦制度有关。康熙年间,针对边疆外部威胁,为保境安民,清政府在边境修筑了大量的军事设施——卡伦。《朔方备乘》载:“更番或望之所曰台,国语谓之喀伦,亦作卡伦,又有称卡路、喀龙者,皆翻译对音也”。《大清会典》载:“于要隘处设官兵瞭望曰卡伦”。
清政府在黑龙江左岸设立的“乌鲁苏卡伦”,是第一个具有边界哨所功能的卡伦。后分设卡座,使卡伦连线,巩固边防。
鄂博示意图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建立卡伦始于清雍正五年(1727),从满洲里到额尔古纳河汇聚黑龙江河口,设多个卡伦,并在不同年代调整其数量,额尔古纳民间有“一溜十八卡”之说。
每卡伦配防官1名、卡兵30名,按月巡查,每3个月一更。两卡伦间设一鄂博。卡伦,满语“站”“台”之音译,即防御哨所。鄂博,蒙古语,意为封堆,就是在无山河险阻的平原地带两卡伦中间垒的石堆。鄂博石堆上立有木牌,巡边兵士刻上名字,类似于今天的“打卡”。
卡伦驻防、巡线、固界以及推进边疆建设作用突出,民国沿用,后被伪满政府废弃。
如今卡伦戍边虽已消失,但是已经成为村庄名称的“五卡”“七卡”“八卡”“九卡”仍然被沿用。而经过这些卡伦的沿边公路,也被称为“卡线”。
“一棵树”“两间房”“三道桥”“四块地”“五营子”“六号村”“七道坝”“八里湾”……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数字的地名?快在评论区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