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锤 旧石器时代。呼和浩特市郊区大窑遗址二道沟出土。石锤呈球状。燧石打击而成,打击痕迹清晰。最大直径7.4厘米。
龟背形刮削器 旧石器时代。呼和浩特市郊区大窑遗址二道沟出土。长6.5厘米、宽4.6厘米、厚1.7厘米。底平背隆,打击方式从底向背,周边有刃。龟背形刮削器是大窑文化的典型器物。
复刃砍砸器 旧石器时代。呼和浩特市郊区大窑遗址二道沟出土。长13.4厘米、宽6.7厘米、厚4厘米。根据燧石块的天然纹理,从纵轴向两侧进行打击加工而成。
石人 新石器时代。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三义乡柳波村出土。石人高35.9厘米、宽12.2厘米、厚9.5厘米。灰色砂岩质。磨制。眼及嘴下凹,鼻突出。背呈弓形并起脊,臀部耸起,左手置于胸前,右手护于腹部,下半截为柱状,出土时插在土中。
骨梗石刃刀 小河西文化。1984年赤峰市敖汉旗牛古吐乡千斤营子西梁遗址出土。通长7.3厘米、柄宽3.3厘米。扁平长条体,柄端留有骨节。前端起刃,一侧刻有细槽,内镶嵌石叶,石叶大部分已脱落,只保留一小部分。这是迄今为止发现较早的骨石复合工具,显示出8 200年前草原先民的才智。
亚腰形砍砸器 小河西文化。1998年赤峰市敖汉旗牛古吐乡千斤营子遗址出土。长20.5厘米、刃宽16厘米、体厚5厘米。红色凝灰岩打制,体较厚,亚腰,刃部略加打制。小河西文化的石器中红色石料占有一定的比例,此件砍砸器便是该文化的一件典型器物。
石人 新石器时代。赤峰市林西县西门外出土。高44厘米、最宽17厘米、厚11.5厘米。花岗岩质。双眼、嘴内凹,鼻子突出,颈部雕有饰件。双手放腹前,向上弯曲。双乳凸出,腹部鼓起,为孕妇形象。反映早期先民对女性生育功能的崇拜。
石人 兴隆洼文化。赤峰市巴林右旗查干诺尔苏木洪格力图出土。高19.1厘米、宽6.2厘米、厚5厘米。青石质。圆雕。跽坐。菱形脸,八字眼,硕大三角形鼻外凸,头顶三弦螺纹帽,双手捧物,腰扎宽带。造型怪异。
石人面 兴隆洼文化。赤峰市林西县双井店乡白音长汗出土。长5.5厘米、宽4.2厘米、厚0.7厘米。红褐色石质,质地较软。椭圆形,片状。磨刻出人的眼和嘴,再用獠牙嵌入嘴内。眼内镶嵌物脱落。
石锄 兴隆洼文化。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出土。长20厘米、宽18.8厘米。外形呈“凸”字形,打制较粗糙,是一种大型掘土工具。为新石器早期农具。
玉玦 兴隆洼文化。1992年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出土。直径4厘米,断面宽1.2厘米,厚1.1厘米。玉玦呈略圆环形,为岫岩玉。玉质青中泛黄,透明度较高,可见片状云絮渗入玉中。玉玦磨制技艺很高,表面光洁莹润。玦环剖面呈眼形,边缘不甚规整,边廊较宽平,一侧有一缺口。这件玉玦的发现表明中国治玉已有8 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出土时代最早的玉器。
玉玦 2件,兴隆洼文化。1989年赤峰市林西县双井店乡白音长汗遗址出土。大直径4.2厘米、小直径2.8厘米。碧玉质。材质莹润。采用钻孔和切磋的加工方法制作。是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玉器之一。
玉玦 2件,兴隆洼文化。外径3厘米、内径0.6厘米、厚0.9厘米;外径2.9厘米、内径0.7厘米、厚0.9厘米。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浑泥吐诺沙漠采集。黄玉质。两件玉玦造型一致,外缘去方为圆,内缘管钻后由双面对磨。玦口用线具由内向外拉切而成。
玉玦 新石器时代。直径3.2厘米、厚1.4厘米。赤峰市巴林右旗查干诺尔洪格力图出土。碧玉质。外缘去方为圆,磨制。内缘管钻。玦口由线具拉切而成。
玉玦 7件。兴隆洼文化。自大至小:直径5厘米、3.5厘米、2.67厘米、2.67厘米、2.5厘米、2.44厘米、1.25厘米;孔径2.5厘米、1.8厘米、1.6厘米、1.24厘米、1厘米、1.29厘米、0.45厘米;厚0.75厘米、0.75厘米、0.5厘米、0.58厘米、0.64厘米、0.5厘米、0.57厘米。赤峰市巴林右旗查干诺尔洪格力图出土。黄玉质。圆环状,玦口均由线具从内向外拉切而成,切割痕清晰。通体抛光。
玉玦 兴隆洼文化。外径3.6厘米,内径1厘米。赤峰市敖汉旗王家营子出土。黄玉质。有白斑。玦口用线具由内向外拉切,切痕清晰。内缘管钻后双面对磨而成。该玉玦为中国发现的最早玉器类型之一,为耳饰。
玉玦 新石器时代。外径2.5厘米、内径1厘米、厚1.5厘米。赤峰市翁牛特旗杆其木色棱出土。黄玉质。外缘去方为圆,磨制。中心孔管钻,钻孔周边磨凹。玦口用线具由内向外拉切而成,玦口较大。
玉玦 兴隆洼文化。外径4.6厘米、内径3厘米、厚0.9厘米。赤峰市巴林右旗查干诺尔苏木锡木包楞嘎查出土。黄玉质。圆环状,玦口由线具由内向外拉切而成,拉切痕清晰。
玉玦 2件。兴隆洼文化。直径3.1厘米、内径0.8厘米、厚1.4厘米;直径3.3厘米、内径0.7厘米、厚1.3厘米。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彦塔拉苏木苏达勒嘎查出土。黄玉质。圆环状,外缘去方为圆,磨制。近内缘磨薄而起一周棱线,玦口由线具从内向外拉切而成,切痕清晰。
钩形玉器 兴隆洼文化。长5.8厘米、宽5.1厘米、厚0.9厘米。通辽市郊征集。青玉质。靴形,近底端有一横穿孔,用程钻两面对钻而成。刃边。局部土沁。
钩形玉器 新石器时代。高2.6厘米、宽2.3厘米、厚0.25厘米。赤峰市翁牛特旗海日金山牧场出土。黄玉质。片状,整体靴形,上部平直,近角处各有一孔,系桯钻而成。下端钩状。刃边。
环钩形玉器 红山文化。环径6.2厘米、厚0.6厘米。赤峰市翁牛特旗海日金山遗址出土。白色并布满淡青色斑纹。通体磨光。环体,横断面作椭圆形。一端渐收如钩,两端都有残断,宽端有对钻的单孔。此器环体由宽到尖,变化匀称,制作甚精而费工,其形有与玉雕龙近似处。
玉牌饰 红山文化。长4.3厘米、宽2.8厘米、厚0.4厘米。赤峰市翁牛特旗海日金山遗址采集。淡绿色,长方形。通体磨光,薄厚均匀,边侧磨出棱线。一端近边缘处中间偏一侧对钻一小孔。此件造型甚为简洁,却十分规整。在红山文化玉器中,这种长方形的造型还是唯一的实例。
笔形玉器 新石器时代。长9.7厘米、宽1.7厘米。
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营子乡出土。碧玉质。整体形状似钢笔,笔身呈连球状,笔帽的挂钩开口处分段拉切而成。造型奇特。
方形玉璧 新石器时代。长9.4~9.8厘米、宽9.3厘米、厚0.5厘米。赤峰市敖汉旗四家子镇草帽山积石冢出土。
玉质沁成鸡骨白色。片状,外缘方形,内缘管钻成圆形。器物一侧的中心部位有一小系带孔。此类器型极罕见,功能不清。
玉璧 新石器时代。长6.9厘米、宽6厘米、厚0.4厘米。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东东乌珠尔墓出土。白玉质。方弧形。即在方形玉片上磨去方角后成型,内缘磨制。刃边,局部褐色沁。
玉璧 新石器时代。外径9厘米、内径4.55厘米、厚0.4厘米。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哈克乡团结新村墓葬出土。淡绿色玉质。整体呈不规矩的圆角三角形。璧内孔磨制。一角近边处有一小孔。边刃。
玉管 兴隆洼文化。长5.4厘米、直径1.6厘米、孔径0.9厘米。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彦塔拉苏木苏达勒嘎查出土。玉质沁成白色。圆柱状,中部略粗,内孔由桯钻两面对钻而成。
玉管 兴隆洼文化。长5.1厘米、直径1.8厘米、孔径0.8厘米。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彦塔拉苏木苏达勒嘎查出土。碧玉质。圆柱状,中部略粗,一端平齐,另一端倾斜。中孔由桯钻两面对钻而成。
玉管 3件。兴隆洼文化。分别为:长3.8厘米、直径1.8厘米;长3.6厘米、直径1.4厘米;长3.6厘米、直径1.5厘米。赤峰市林西县双井店乡白音长汗出土。碧玉质。一端平直,另一端斜削。玉管中间粗,两端细。中孔由两端用桯钻对钻而成,有螺纹状旋转痕。
碧玉锛 兴隆洼文化。残长3.3厘米、上宽2.4厘米、刃宽2.8厘米。
2001年赤峰市敖汉宝国吐乡兴隆沟遗址采集。上端残断不存。碧玉有黑斑,磨制。单面刃较钝,并向一侧斜,侧边起棱,一面存有钻孔残痕。器表光滑,造型讲究,表明兴隆洼文化时期玉器制作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
玉锛 新石器时代。高12.2厘米、宽4.3厘米、厚1.5厘米。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哈克乡团结新村墓葬出土。碧玉质。长方形。器身两边切割痕清晰,正面亦留有一道切割痕。刃部锋利,上部残。
玉钺 新石器时代。高22厘米、宽17.1厘米、厚1.4厘米。赤峰市翁牛特旗山嘴子乡大新井排林场后山出土。墨玉质。上部方平,刃部圆弧锋利。钺孔单面管钻而成。钺为古代军事首领军权的象征物。
石人头像 红山文化。残高27厘米、宽14厘米。敖汉旗四家子镇草帽山积石冢出土。红色凝灰岩石质。头戴冠,眯眼,鼻头突出。面部写实,表情神秘。为史前石雕的珍品。
石兽 新石器时代。长26.7厘米、宽16.1厘米、高11.7厘米。林西县西门外出土。青石质。呈卧姿。中脊突出,嘴部前伸,双目下凹,四肢肌肉隆起。肚微鼓。
连体石人 新石器时代。长9.5厘米、宽3厘米、厚0.7厘米。松山区打粮沟门乡药王庙村采集。青石玉质。在一长方形石块上雕刻出上下连体的两个人像,上身相连,一大一小,大者脸呈三角形,小者脸形略弧。
异形石器 新石器时代。长14.2厘米、最宽9厘米、厚7.6厘米、獠牙长10.4~11.5厘米、宽2.8厘米。翁牛特旗解放营子半砬山出土。乳白色石质。形似猪首,吻部突出,头顶部高突拱形长鬃,柱形双凹眼。3个獠牙分别系颈部3个孔上。铲形颈上部有凹槽。造型怪异,用途不明。
玉髓簇 高6厘米、宽2厘米、厚0.4厘米。海拉尔区哈克乡团结新村墓葬出土。玉髓无色,微透明。蔟尖部呈三角形,身部呈长方形。簇尖、刃部锋利。
玉髓簇 3件。新石器时代。高4.37厘米、宽1.1厘米、厚0.23厘米;高4.05厘米、宽1.26厘米、厚0.32厘米;高4.03厘米、宽1.26厘米、厚0.25厘米。海拉尔区哈克乡团结新村墓葬出土。玉髓无色,微透明。整体呈长三角形,刃部呈规矩的锯齿状。簇尖、刃部锋利。3件造型基本一样。
石簇 新石器时代。高4.3厘米、宽1.25厘米、厚0.23厘米。海拉尔区哈克乡团结新村墓葬出土。浅红色石质,较为坚硬。整体呈长三角形,打制,刃部呈规矩的锯齿状。簇尖、刃部锋利。造型规矩、精致。
条形玉髓 2件。新石器时代。高6.1厘米、宽1厘米、厚0.3厘米;高6.2厘米、宽1.1厘米、厚0.3厘米。海拉尔区哈克乡团结新村墓葬出土。玉髓无色,微透明。正视略呈梯形。一长边锋利,另一边呈锯齿状。刃边。
刮削器 2件。新石器时代。高6.2厘米、宽2.7厘米、厚0.5厘米;高6.8厘米、宽2.9厘米、厚0.4厘米。海拉尔区哈克乡团结新村墓葬出土。无色玉髓质,微透明。整体呈长方弧形。刃边。其中1件有红褐色沁。
钩形玉髓 4件。新石器时代。高4.7~5.4厘米、钩宽1.6~2.6厘米、下宽2~2.3厘米、厚0.4~0.5厘米。海拉尔区哈克乡团结新村墓葬出土。玉髓无色,微透明。尖部呈三角形钩状。刃边。
刀形玉髓 2件。新石器时代。高5.5厘米、宽1.1厘米、厚0.2厘米;高6.1厘米、宽1.2厘米、厚0.3厘米。海拉尔区哈克乡团结新村墓葬出土。玉髓无色,微透明。刀形。刃部锋利,背部锯齿状。
石耜 新石器时代。长46厘米、上宽8厘米、下宽13.3厘米、厚1.5厘米。翁牛特旗头份地乡安家窝铺村出土。青石质。片状,细长靴底形,前端尖利,后端平直。中部有一小孔。
石耜 新石器时代。长23.3厘米、上宽12.9厘米、下宽16.1厘米、厚1.2厘米。翁牛特旗地区征集。墨绿石质。呈鞋底状,前端尖利,后端残。
石钺 新石器时代。长19.6厘米、宽11.8厘米、厚1.6厘米、孔径2.2厘米。林西县五十家子石门子大队出土。灰白色石质。上端平齐,正中有一圆孔。两角磨圆,下端弧刃。
石杯 新石器时代。高10.7厘米、口径4.4~7厘米、宽7.8厘米、底径4.3~6.8厘米。敖汉旗王家营子乡小东梁遗址出土。椭圆体,直壁。近口处及底边起箍状突棱,上部突棱最宽处有半圆形鼻,鼻上有上下穿孔。平底。面积较大的两面正中各饰一阳线菱形图案,四角直线外出将器表格出四部分,每一部分中间饰一眼形图案。造型质朴而纹饰神秘。
尖底石杯 新石器时代。高15.5厘米、口径5.7厘米。翁牛特旗解放营子乡出土。青石质。形状似牛角杯,口沿出三角形流状物。器身阴刻上下排列的“八”字形纹。
石罄 新石器时代。长62.4厘米、宽24.5厘米、厚2.9厘米。喀喇沁旗大牛群乡大营子遗址出土。青石质。略呈长方形。上有3道斜向平行的阴刻直线,稍宽一面的近角处有一孔。器表磨光,边有磕痕。
石雕龙首 新石器时代。长10.5厘米、高5.2厘米、宽3.4厘米。翁牛特旗解放营子半砬山出土。青石质。圆雕。无耳,眼部内凹,眼珠用白色石环嵌入。似残件。
石磨盘 红山文化。长40厘米、度25.3厘米、高13厘米、磨棒长31.8厘米。1964年赤峰市红山后遗址中出土。石磨盘由磨棒和磨盘两件组合而成,为火山岩质,表面有细小的微孔。磨制,呈扁体长方形。两端翘起,中间低平呈元宝状。磨棒呈圆柱体,两端柄部稍细。石磨盘是专门用于加工谷物的器具,在磨盘上用磨棒来碾除谷壳或粉碎谷粒。中国是农业起源的中心之一,至少在8 000多年以前,北方便将狗尾草驯化成粟,并开始大量种植,与此相适应的碾米器具石磨盘便应运而生。8 000多年以前的兴隆洼文化和中原地区的磁山文化都出现了石磨盘。
石钺 红山文化。高14.3厘米、宽15.6厘米、厚1.5厘米。敖汉旗新窝铺乡份子地遗址采集。灰白色石带黑斑点,石质细腻。扁宽体,通体磨光,弧刃较纯,有明显的使用痕。纳端较厚,并在纳部的两侧边有明显的粗糙面,且刻有细槽。近两侧各穿一小孔,两面穿,孔壁存钻痕。体正中偏上两面穿一大孔,孔壁磨光。孔缘至纳端之两侧由于酸蚀而形成黑色的缚柄物的痕迹。
玉匕 新石器时代。长11.3厘米、宽1.7厘米、厚0.8厘米。碧玉质。一面内凹,另一面外弧。上端平直,下端尖刀。内凹面有一清晰的桯钻螺旋痕。
玉蝉 2件。红山文化。长7.3厘米、宽3.1厘米、厚2.6厘米。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彦汉苏木那日斯台遗址出土。黄玉质。圆雕。略呈圆柱形,顶端较平齐,尾端略上翘。用双线压地法琢出蝉的眼、翅、腹部的主要特征。腰身部有一横向桯钻对穿孔。
玉蝉 红山文化。长9.3厘米,直径3.8厘米。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彦汉苏木那日斯台遗址出土。黄玉质。圆雕。圆柱形,头部平齐,尾部略上翘。头顶两圆圈代表双眼,身体用压地隐起法琢出4条弦纹表示蝉的体部特征。头顶至尾有一天地穿孔,近头部有一横穿。此为目前发现最大的红山文化玉蝉。
大玉蝉 红山文化。长2.9厘米、宽1.6厘米、厚0.9厘米。赤峰市敖汉旗萨力巴乡乌兰召征集。黄玉质。弯月形,横穿由桯钻两面对钻,钻痕清晰。双圆目隐凸。红褐色沁。
玉蝉 红山文化。长3.4厘米、宽1厘米、厚1厘米。赤峰市征集。黄玉质。弧形,头部浮雕出双眼。腰部横穿孔系桯钻两面对钻而成。粗具蝉形。
玉蝉 红山文化。长7.6厘米、宽2.8厘米、厚2厘米。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团结乡征集。碧玉质。蝉上端近腰部有横穿孔,系桯钻两面对钻而成。粗具蝉形,红褐色沁。
玉龙 红山文化。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彦汉苏木那日斯台遗址出土。高7.3厘米、宽5.1厘米、厚2.7厘米、孔径2.8厘米。又称龙形玦。黄玉质。圆雕。体卷起如环。兽首,立耳,圆眼,凸吻,尾端较细。中心大孔管钻,径孔桯钻。缺口由外向内切割而成。耳、背部有红褐色沁。
玉龙 红山文化。长16.7厘米、身宽2.6厘米、厚1.8厘米。赤峰市翁牛特旗广德公黄谷屯出土。形状与碧玉龙相似,周身蜷曲,呈“C”字形,通体磨光,吻部前伸,首尾相顾,美目流盼,是先民图腾崇拜或权力象征。龙的图腾形象同其它民族的动物图腾有所不同,是以多种动物的复合体构成了超现实的灵物形象。玉龙头似马,鬃似猪、眼似鸟,鼻似猪,身似蛇,集各种动物器官于一身,其文化内涵比其它动物图腾更具有代表性,表现了红山文化深邃悠远的历史内涵。
黄玉龙 红山文化。高7.1厘米、宽5.9厘米、中孔径1.6~1.9厘米、小孔径0.2~0.6厘米、体厚2.1厘米。赤峰市敖汉旗下洼镇河西出土。黄玉,有红褐色斑沁。兽首,圆目中有菱形突睛,前额略突,立耳,嘴前伸,身体卷曲。颈部小孔对穿,有磨损痕。中部大孔,孔壁抛光,孔缘起棱。缺口留有切割痕。玉质较好,透明度较高,有红褐色斑沁,更显珍贵。
此玉龙最早选录在《中国文物精华》一书中,遂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已发现的红山文化玉龙中以碧玉为多,黄玉较少。颈部小孔的磨损痕较深,证明此玉龙经过长期的垂挂或使用。
玉龙 红山文化。高5.1厘米、宽5厘米、大孔径1.3厘米、小孔径0.5厘米。赤峰市敖汉旗牛古吐乡大五家村西出土。绿玉有白斑,质地较软,似岫岩玉。身躯卷曲,兽首耳尖部磨平,嘴较长且前伸。中部大孔壁较直磨光,颈部小孔两面穿。
玉龙 红山文化。高7.5厘米、宽6.3厘米、大孔径1.9~2.7厘米、小孔径0.3~0.8厘米、厚2.4~2.7厘米。赤峰市敖汉旗萨力巴乡干饭营子出土。墨绿色,玉质较好。兽首,两立耳残,圆睛突起,嘴部较短,嘴与鼻前突,圆鼻孔,额角前突。中部大孔管钻,两面穿,磨光但仍存钻孔的旋转痕,并残存管钻的一块内芯。颈部小孔两面穿,嘴与尾间的缺口处有切割痕。
玉龙 红山文化。高16.6厘米、宽10.6厘米、中心孔径3~3.4厘米、颈部孔径0.8厘米、厚2.9厘米。赤峰市巴林右旗羊场乡额尔根勿苏出土。又称玉猪龙。墨绿色,夹杂较多黄褐色斑点。头部硕大,体卷曲呈椭圆形。双耳呈尖弧状竖起,双目及鼻孔均呈圆形,用阴线刻出,吻部前噘,颈部对穿一圆孔。
玉猪龙 红山文化。巴林右旗那斯台墓地出土。长16.8厘米,宽11.5厘米。呈蜷屈状,首尾相近,额头隆起,有两个圆弧形耳,耳下浮雕圆眼,下颌部前伸,阴线刻双唇,闭嘴,鼻子突出,尾端稍细,颈部对穿一圆孔。
玉龙 红山文化。高8.2厘米、宽6.2厘米、厚3.4厘米。赤峰市巴林右旗十三敖巴乡尖子山村征集。玉质沁成鸡骨白色。圆雕。圆眼、鼻部皱纹减地隐起。内孔用管钻双面对钻而成,管口对接台痕明显。头尾缺口处留有切割痕。龙背有两个并排刻画符号。
箍形玉器 红山文化。高15.3厘米、孔径9.4厘米。赤峰市敖汉旗敖音勿苏乡烧锅地出土。黄色玉有红沁,通体磨光,质地较好。椭圆扁体,两侧略内弧,口部有残缺,壁较薄呈半透明状,内壁存留有绳状物切割的弧形痕迹。从玉箍内芯掏空残留的痕迹看,玉箍中空部分为从一个纵向面开始切割,环绕一周,最后箍芯整体保存,由此可见红山文化玉器加工制作的高超技艺。
箍形玉器坯料 新石器时代。高16.7厘米,最大径12厘米、最小径7厘米。赤峰市敖汉旗大甸子乡大瓜翅出土。碧绿色有白斑。椭圆扁体,琢磨出箍之外形,又磨光,上端的斜面处打击后切割,存有两道略弧的切割痕,下端磨平后又打击出一横槽。从形制上看是一件玉箍半成品,从而可观察到玉箍的制作程序,对研究红山文化玉器制作工艺有重要价值。
箍形玉器芯料 红山文化。长11.2厘米,大径6.2厘米、厚3.3厘米。赤峰市敖汉旗丰收乡骆驼营子小东山出土。亚腰状,绿色,质地较好,通体磨光。两侧均内弧,一端较窄,一端较宽,呈杵状。器身的背面存有一纵向的凹槽,一端较尖,尖端有两处圆窝,均有线割的弧线痕。从其形状看,应是制作玉箍形器时掏出的内芯,再次加工利用。这对研究玉箍制作工艺,是一件很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三联璧形玉器 红山文化。长11.9厘米、宽3.9厘米、厚0.6厘米。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彦汉苏木那日斯台遗址出土。碧玉质。器体长条状、扁薄。一侧平直,另一侧呈三联弧状,弧内有三个对应并列的圆孔。近直边一侧有两个小桯钻孔。
玉珠 2件。红山文化。高4厘米、直径4厘米。赤峰市征集。黄玉质。外形椭圆,两端磨平,中孔用桯钻对穿而成,表面有红褐色沁。
玉串珠 红山文化。直径1.3~2.3厘米、高0.7~1.8厘米。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彦汉苏木那日斯台遗址出土。黄玉质。计68颗,多呈半球形,少部分为球形,底侧有一组象鼻穿孔。
碧玉斧 红山文化。长19厘米、宽7厘米。赤峰市敖汉旗长胜镇北泡子沿出土。浅绿色玉质,有黄、白斑,通体磨光,质地较好。扁平体,弧刃较纯,刃之一侧磨平,近刃部两侧有斜向使用痕,两侧边略外弧,纳端较薄。
墨玉斧 红山文化。长25厘米、最宽8厘米、刃宽7.1厘米、纳宽4厘米。墨玉,通体磨光,质地较好,并有灰白相间的纹理。弧刃向一侧斜,近刃之上两面均见有清晰的斜向使用痕。两侧边外弧,纳端扁平且有粗糙面。体态修长,抛磨光亮,是红山文化玉斧中的精品。
玉管 红山文化。长6.2厘米、管径2.3厘米、最大孔径1.4厘米。浅黄色玉质,有红色沁,质地较好。一端磨平,另一端圆弧,横剖面呈椭圆形。中孔为对钻,平端孔较粗为管钻,占全管的三分之一,孔内尚残存管钻内芯,弧端为棍钻。
碧玉多头器 红山文化。直径11厘米、厚3.2厘米、孔径2.5~3厘米。碧玉,扁平,中间钻孔,周边外突八个棱形圆头,呈齿轮状。
玉蚕 红山文化。长2.9厘米、宽1.7厘米、厚0.8厘米。黄玉。呈弯月形,近头部横穿一孔,两面钻。头部有斜面,面上有浅圆形目。端顶有两个对称的小豁口,以代表触角。玉质较好,通体磨光。是一件简化的玉蚕。
猪龙形玉玦 红山文化。高7.2厘米、厚2.8厘米、宽5.2厘米,中间孔径8厘米。1980年在赤峰市巴林右旗白音汉苏木那斯台嘎查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为岫岩玉。玉色以黄绿色为基调,渗杂有大量白色和褐色云片状和块状斑点。表面磨制光滑,磨刻的纹饰线角整齐而流畅。龙身呈椭圆状,剖而呈圆角方形,头尾呈卷曲状,在相连处有一三角形玦,中心为圆环,仅在内环处有非常薄的连接点。龙头呈猪形,额顶尖突高耸,耳部明显和额部连为一体。嘴的前端前昂,鼻部平齐,嘴部上饰三角形皱纹,眼睛用磨刻的槽线绘成圆形。在颈部有一对穿的圆孔,以供悬挂之用。
勾云形玉器 红山文化。长18.1厘米、宽10.8厘米、厚0.7厘米。1981年在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彦汉苏木那斯台嘎查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乳白色玉,长方形板状。四角雕琢出对称的外弯勾云纹饰,上下两侧的边沿各有三处外凸,在上侧边沿有两个钻孔,中部透雕一朝上弯曲的勾云状盘卷,正面均按器物的造形和纹饰琢磨出了凹凸分明的装饰线。这种通体琢磨出凹凸的装饰线与商周玉器的额外装饰纹样不同,玉佩采用两端对穿法钻孔,在玉面上细加研磨出的浅凹槽纹理,或隐或现,富于变化,具有特殊的装饰美。
玉人面 红山文化。高4.3厘米、宽4厘米、厚1.1厘米。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彦塔拉苏木苏达勒嘎查出土。碧玉质。头顶较平,面部外鼓,下颌尖圆。阴线琢出橄榄形眼,三角形鼻外凸。唇下阴刻网格纹。背有一组象鼻穿孔。
玉人面 新石器时代。长16.7厘米、宽4.3厘米、厚1.5厘米。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辉河水坝征集。碧玉质。单面浅浮雕。分顶披发状,两侧发端形状似俯视龙头。脸及五官轮廓较为清晰,系磨制而成。
玉兽面 新石器时代。高4.5厘米、宽3.7厘米、厚0.9厘米。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扎斯台苏木天合龙村采集。黄绿色玉质。方形,正面浅浮雕,长立耳,大圆眼。器体大部分沁成血红色,背部有一组象鼻穿孔。造型奇特,琢制规矩。
玉鸟 红山文化。高径5.5厘米,横径4.8厘米,厚1厘米。1979年在赤峰市巴林右旗白音汉苏木那斯台村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乳白色,整体呈“C”字形卷曲近环状,鸟嘴壮实,尖喙显见弯且向下微前伸,与头部泾渭分明。凤头圆硕,额头隆起,两眼大而醒目。每眼约占头侧面的二分之一,用双线阴刻呈椭圆形。颈肩之处略微见细,显肩颈有别;刻饰一朝外向上小凸的翅肩,翅肩为尖状饰。凤翅尖处刻饰一向外朝下的尖凸状,尾向上卷曲,尾的端点刻饰为圆弧状,并与头喙相近而对隔。鸟体中间有缺口的圆孔,呈外口大中间小,为对钻时所致;钻刻于颈肩处地对穿圆孔,为外大内小之状。
玉鸮 红山文化。高5.3厘米、宽5.9厘米、厚1.8厘米。为岫岩玉,呈淡黄绿色半透明状,表面磨制细腻光滑。鸮体呈薄片形,正面作展翅伫立状,头部较小。头上为两直立状半圆形小耳,耳下额部浅浮雕出椭圆形双眼,嘴呈扁三角弧状突起,双翅展开与肩齐平,下部内弧曲,两翼内各磨刻出两道凹形槽线,形成三个弧面翼翅。鸮尾平齐呈长方形,上刻四条竖道凹槽线,上为双爪,并立于一个倒三角形平台上。鸮背部平齐,略上部有两个并列对穿孔,以穿系绳物之用。玉鸮属于红山文化玉器中典型的器物,造型基本一致,多作展翅伫立状。这件鸮玉质属岫岩玉中的上品,无任何瑕疵。
石锤 旧石器时代。呼和浩特市郊区大窑遗址二道沟出土。石锤呈球状。燧石打击而成,打击痕迹清晰。最大直径7.4厘米。
龟背形刮削器 旧石器时代。呼和浩特市郊区大窑遗址二道沟出土。长6.5厘米、宽4.6厘米、厚1.7厘米。底平背隆,打击方式从底向背,周边有刃。龟背形刮削器是大窑文化的典型器物。
复刃砍砸器 旧石器时代。呼和浩特市郊区大窑遗址二道沟出土。长13.4厘米、宽6.7厘米、厚4厘米。根据燧石块的天然纹理,从纵轴向两侧进行打击加工而成。
石人 新石器时代。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三义乡柳波村出土。石人高35.9厘米、宽12.2厘米、厚9.5厘米。灰色砂岩质。磨制。眼及嘴下凹,鼻突出。背呈弓形并起脊,臀部耸起,左手置于胸前,右手护于腹部,下半截为柱状,出土时插在土中。
骨梗石刃刀 小河西文化。1984年赤峰市敖汉旗牛古吐乡千斤营子西梁遗址出土。通长7.3厘米、柄宽3.3厘米。扁平长条体,柄端留有骨节。前端起刃,一侧刻有细槽,内镶嵌石叶,石叶大部分已脱落,只保留一小部分。这是迄今为止发现较早的骨石复合工具,显示出8 200年前草原先民的才智。
亚腰形砍砸器 小河西文化。1998年赤峰市敖汉旗牛古吐乡千斤营子遗址出土。长20.5厘米、刃宽16厘米、体厚5厘米。红色凝灰岩打制,体较厚,亚腰,刃部略加打制。小河西文化的石器中红色石料占有一定的比例,此件砍砸器便是该文化的一件典型器物。
石人 新石器时代。赤峰市林西县西门外出土。高44厘米、最宽17厘米、厚11.5厘米。花岗岩质。双眼、嘴内凹,鼻子突出,颈部雕有饰件。双手放腹前,向上弯曲。双乳凸出,腹部鼓起,为孕妇形象。反映早期先民对女性生育功能的崇拜。
石人 兴隆洼文化。赤峰市巴林右旗查干诺尔苏木洪格力图出土。高19.1厘米、宽6.2厘米、厚5厘米。青石质。圆雕。跽坐。菱形脸,八字眼,硕大三角形鼻外凸,头顶三弦螺纹帽,双手捧物,腰扎宽带。造型怪异。
石人面 兴隆洼文化。赤峰市林西县双井店乡白音长汗出土。长5.5厘米、宽4.2厘米、厚0.7厘米。红褐色石质,质地较软。椭圆形,片状。磨刻出人的眼和嘴,再用獠牙嵌入嘴内。眼内镶嵌物脱落。
石锄 兴隆洼文化。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出土。长20厘米、宽18.8厘米。外形呈“凸”字形,打制较粗糙,是一种大型掘土工具。为新石器早期农具。
玉玦 兴隆洼文化。1992年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出土。直径4厘米,断面宽1.2厘米,厚1.1厘米。玉玦呈略圆环形,为岫岩玉。玉质青中泛黄,透明度较高,可见片状云絮渗入玉中。玉玦磨制技艺很高,表面光洁莹润。玦环剖面呈眼形,边缘不甚规整,边廊较宽平,一侧有一缺口。这件玉玦的发现表明中国治玉已有8 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出土时代最早的玉器。
玉玦 2件,兴隆洼文化。1989年赤峰市林西县双井店乡白音长汗遗址出土。大直径4.2厘米、小直径2.8厘米。碧玉质。材质莹润。采用钻孔和切磋的加工方法制作。是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玉器之一。
玉玦 2件,兴隆洼文化。外径3厘米、内径0.6厘米、厚0.9厘米;外径2.9厘米、内径0.7厘米、厚0.9厘米。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浑泥吐诺沙漠采集。黄玉质。两件玉玦造型一致,外缘去方为圆,内缘管钻后由双面对磨。玦口用线具由内向外拉切而成。
玉玦 新石器时代。直径3.2厘米、厚1.4厘米。赤峰市巴林右旗查干诺尔洪格力图出土。碧玉质。外缘去方为圆,磨制。内缘管钻。玦口由线具拉切而成。
玉玦 7件。兴隆洼文化。自大至小:直径5厘米、3.5厘米、2.67厘米、2.67厘米、2.5厘米、2.44厘米、1.25厘米;孔径2.5厘米、1.8厘米、1.6厘米、1.24厘米、1厘米、1.29厘米、0.45厘米;厚0.75厘米、0.75厘米、0.5厘米、0.58厘米、0.64厘米、0.5厘米、0.57厘米。赤峰市巴林右旗查干诺尔洪格力图出土。黄玉质。圆环状,玦口均由线具从内向外拉切而成,切割痕清晰。通体抛光。
玉玦 兴隆洼文化。外径3.6厘米,内径1厘米。赤峰市敖汉旗王家营子出土。黄玉质。有白斑。玦口用线具由内向外拉切,切痕清晰。内缘管钻后双面对磨而成。该玉玦为中国发现的最早玉器类型之一,为耳饰。
玉玦 新石器时代。外径2.5厘米、内径1厘米、厚1.5厘米。赤峰市翁牛特旗杆其木色棱出土。黄玉质。外缘去方为圆,磨制。中心孔管钻,钻孔周边磨凹。玦口用线具由内向外拉切而成,玦口较大。
玉玦 兴隆洼文化。外径4.6厘米、内径3厘米、厚0.9厘米。赤峰市巴林右旗查干诺尔苏木锡木包楞嘎查出土。黄玉质。圆环状,玦口由线具由内向外拉切而成,拉切痕清晰。
玉玦 2件。兴隆洼文化。直径3.1厘米、内径0.8厘米、厚1.4厘米;直径3.3厘米、内径0.7厘米、厚1.3厘米。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彦塔拉苏木苏达勒嘎查出土。黄玉质。圆环状,外缘去方为圆,磨制。近内缘磨薄而起一周棱线,玦口由线具从内向外拉切而成,切痕清晰。
钩形玉器 兴隆洼文化。长5.8厘米、宽5.1厘米、厚0.9厘米。通辽市郊征集。青玉质。靴形,近底端有一横穿孔,用程钻两面对钻而成。刃边。局部土沁。
钩形玉器 新石器时代。高2.6厘米、宽2.3厘米、厚0.25厘米。赤峰市翁牛特旗海日金山牧场出土。黄玉质。片状,整体靴形,上部平直,近角处各有一孔,系桯钻而成。下端钩状。刃边。
环钩形玉器 红山文化。环径6.2厘米、厚0.6厘米。赤峰市翁牛特旗海日金山遗址出土。白色并布满淡青色斑纹。通体磨光。环体,横断面作椭圆形。一端渐收如钩,两端都有残断,宽端有对钻的单孔。此器环体由宽到尖,变化匀称,制作甚精而费工,其形有与玉雕龙近似处。
玉牌饰 红山文化。长4.3厘米、宽2.8厘米、厚0.4厘米。赤峰市翁牛特旗海日金山遗址采集。淡绿色,长方形。通体磨光,薄厚均匀,边侧磨出棱线。一端近边缘处中间偏一侧对钻一小孔。此件造型甚为简洁,却十分规整。在红山文化玉器中,这种长方形的造型还是唯一的实例。
笔形玉器 新石器时代。长9.7厘米、宽1.7厘米。
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营子乡出土。碧玉质。整体形状似钢笔,笔身呈连球状,笔帽的挂钩开口处分段拉切而成。造型奇特。
方形玉璧 新石器时代。长9.4~9.8厘米、宽9.3厘米、厚0.5厘米。赤峰市敖汉旗四家子镇草帽山积石冢出土。
玉质沁成鸡骨白色。片状,外缘方形,内缘管钻成圆形。器物一侧的中心部位有一小系带孔。此类器型极罕见,功能不清。
玉璧 新石器时代。长6.9厘米、宽6厘米、厚0.4厘米。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东东乌珠尔墓出土。白玉质。方弧形。即在方形玉片上磨去方角后成型,内缘磨制。刃边,局部褐色沁。
玉璧 新石器时代。外径9厘米、内径4.55厘米、厚0.4厘米。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哈克乡团结新村墓葬出土。淡绿色玉质。整体呈不规矩的圆角三角形。璧内孔磨制。一角近边处有一小孔。边刃。
玉管 兴隆洼文化。长5.4厘米、直径1.6厘米、孔径0.9厘米。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彦塔拉苏木苏达勒嘎查出土。玉质沁成白色。圆柱状,中部略粗,内孔由桯钻两面对钻而成。
玉管 兴隆洼文化。长5.1厘米、直径1.8厘米、孔径0.8厘米。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彦塔拉苏木苏达勒嘎查出土。碧玉质。圆柱状,中部略粗,一端平齐,另一端倾斜。中孔由桯钻两面对钻而成。
玉管 3件。兴隆洼文化。分别为:长3.8厘米、直径1.8厘米;长3.6厘米、直径1.4厘米;长3.6厘米、直径1.5厘米。赤峰市林西县双井店乡白音长汗出土。碧玉质。一端平直,另一端斜削。玉管中间粗,两端细。中孔由两端用桯钻对钻而成,有螺纹状旋转痕。
碧玉锛 兴隆洼文化。残长3.3厘米、上宽2.4厘米、刃宽2.8厘米。
2001年赤峰市敖汉宝国吐乡兴隆沟遗址采集。上端残断不存。碧玉有黑斑,磨制。单面刃较钝,并向一侧斜,侧边起棱,一面存有钻孔残痕。器表光滑,造型讲究,表明兴隆洼文化时期玉器制作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
玉锛 新石器时代。高12.2厘米、宽4.3厘米、厚1.5厘米。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哈克乡团结新村墓葬出土。碧玉质。长方形。器身两边切割痕清晰,正面亦留有一道切割痕。刃部锋利,上部残。
玉钺 新石器时代。高22厘米、宽17.1厘米、厚1.4厘米。赤峰市翁牛特旗山嘴子乡大新井排林场后山出土。墨玉质。上部方平,刃部圆弧锋利。钺孔单面管钻而成。钺为古代军事首领军权的象征物。
石人头像 红山文化。残高27厘米、宽14厘米。敖汉旗四家子镇草帽山积石冢出土。红色凝灰岩石质。头戴冠,眯眼,鼻头突出。面部写实,表情神秘。为史前石雕的珍品。
石兽 新石器时代。长26.7厘米、宽16.1厘米、高11.7厘米。林西县西门外出土。青石质。呈卧姿。中脊突出,嘴部前伸,双目下凹,四肢肌肉隆起。肚微鼓。
连体石人 新石器时代。长9.5厘米、宽3厘米、厚0.7厘米。松山区打粮沟门乡药王庙村采集。青石玉质。在一长方形石块上雕刻出上下连体的两个人像,上身相连,一大一小,大者脸呈三角形,小者脸形略弧。
异形石器 新石器时代。长14.2厘米、最宽9厘米、厚7.6厘米、獠牙长10.4~11.5厘米、宽2.8厘米。翁牛特旗解放营子半砬山出土。乳白色石质。形似猪首,吻部突出,头顶部高突拱形长鬃,柱形双凹眼。3个獠牙分别系颈部3个孔上。铲形颈上部有凹槽。造型怪异,用途不明。
玉髓簇 高6厘米、宽2厘米、厚0.4厘米。海拉尔区哈克乡团结新村墓葬出土。玉髓无色,微透明。蔟尖部呈三角形,身部呈长方形。簇尖、刃部锋利。
玉髓簇 3件。新石器时代。高4.37厘米、宽1.1厘米、厚0.23厘米;高4.05厘米、宽1.26厘米、厚0.32厘米;高4.03厘米、宽1.26厘米、厚0.25厘米。海拉尔区哈克乡团结新村墓葬出土。玉髓无色,微透明。整体呈长三角形,刃部呈规矩的锯齿状。簇尖、刃部锋利。3件造型基本一样。
石簇 新石器时代。高4.3厘米、宽1.25厘米、厚0.23厘米。海拉尔区哈克乡团结新村墓葬出土。浅红色石质,较为坚硬。整体呈长三角形,打制,刃部呈规矩的锯齿状。簇尖、刃部锋利。造型规矩、精致。
条形玉髓 2件。新石器时代。高6.1厘米、宽1厘米、厚0.3厘米;高6.2厘米、宽1.1厘米、厚0.3厘米。海拉尔区哈克乡团结新村墓葬出土。玉髓无色,微透明。正视略呈梯形。一长边锋利,另一边呈锯齿状。刃边。
刮削器 2件。新石器时代。高6.2厘米、宽2.7厘米、厚0.5厘米;高6.8厘米、宽2.9厘米、厚0.4厘米。海拉尔区哈克乡团结新村墓葬出土。无色玉髓质,微透明。整体呈长方弧形。刃边。其中1件有红褐色沁。
钩形玉髓 4件。新石器时代。高4.7~5.4厘米、钩宽1.6~2.6厘米、下宽2~2.3厘米、厚0.4~0.5厘米。海拉尔区哈克乡团结新村墓葬出土。玉髓无色,微透明。尖部呈三角形钩状。刃边。
刀形玉髓 2件。新石器时代。高5.5厘米、宽1.1厘米、厚0.2厘米;高6.1厘米、宽1.2厘米、厚0.3厘米。海拉尔区哈克乡团结新村墓葬出土。玉髓无色,微透明。刀形。刃部锋利,背部锯齿状。
石耜 新石器时代。长46厘米、上宽8厘米、下宽13.3厘米、厚1.5厘米。翁牛特旗头份地乡安家窝铺村出土。青石质。片状,细长靴底形,前端尖利,后端平直。中部有一小孔。
石耜 新石器时代。长23.3厘米、上宽12.9厘米、下宽16.1厘米、厚1.2厘米。翁牛特旗地区征集。墨绿石质。呈鞋底状,前端尖利,后端残。
石钺 新石器时代。长19.6厘米、宽11.8厘米、厚1.6厘米、孔径2.2厘米。林西县五十家子石门子大队出土。灰白色石质。上端平齐,正中有一圆孔。两角磨圆,下端弧刃。
石杯 新石器时代。高10.7厘米、口径4.4~7厘米、宽7.8厘米、底径4.3~6.8厘米。敖汉旗王家营子乡小东梁遗址出土。椭圆体,直壁。近口处及底边起箍状突棱,上部突棱最宽处有半圆形鼻,鼻上有上下穿孔。平底。面积较大的两面正中各饰一阳线菱形图案,四角直线外出将器表格出四部分,每一部分中间饰一眼形图案。造型质朴而纹饰神秘。
尖底石杯 新石器时代。高15.5厘米、口径5.7厘米。翁牛特旗解放营子乡出土。青石质。形状似牛角杯,口沿出三角形流状物。器身阴刻上下排列的“八”字形纹。
石罄 新石器时代。长62.4厘米、宽24.5厘米、厚2.9厘米。喀喇沁旗大牛群乡大营子遗址出土。青石质。略呈长方形。上有3道斜向平行的阴刻直线,稍宽一面的近角处有一孔。器表磨光,边有磕痕。
石雕龙首 新石器时代。长10.5厘米、高5.2厘米、宽3.4厘米。翁牛特旗解放营子半砬山出土。青石质。圆雕。无耳,眼部内凹,眼珠用白色石环嵌入。似残件。
石磨盘 红山文化。长40厘米、度25.3厘米、高13厘米、磨棒长31.8厘米。1964年赤峰市红山后遗址中出土。石磨盘由磨棒和磨盘两件组合而成,为火山岩质,表面有细小的微孔。磨制,呈扁体长方形。两端翘起,中间低平呈元宝状。磨棒呈圆柱体,两端柄部稍细。石磨盘是专门用于加工谷物的器具,在磨盘上用磨棒来碾除谷壳或粉碎谷粒。中国是农业起源的中心之一,至少在8 000多年以前,北方便将狗尾草驯化成粟,并开始大量种植,与此相适应的碾米器具石磨盘便应运而生。8 000多年以前的兴隆洼文化和中原地区的磁山文化都出现了石磨盘。
石钺 红山文化。高14.3厘米、宽15.6厘米、厚1.5厘米。敖汉旗新窝铺乡份子地遗址采集。灰白色石带黑斑点,石质细腻。扁宽体,通体磨光,弧刃较纯,有明显的使用痕。纳端较厚,并在纳部的两侧边有明显的粗糙面,且刻有细槽。近两侧各穿一小孔,两面穿,孔壁存钻痕。体正中偏上两面穿一大孔,孔壁磨光。孔缘至纳端之两侧由于酸蚀而形成黑色的缚柄物的痕迹。
玉匕 新石器时代。长11.3厘米、宽1.7厘米、厚0.8厘米。碧玉质。一面内凹,另一面外弧。上端平直,下端尖刀。内凹面有一清晰的桯钻螺旋痕。
玉蝉 2件。红山文化。长7.3厘米、宽3.1厘米、厚2.6厘米。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彦汉苏木那日斯台遗址出土。黄玉质。圆雕。略呈圆柱形,顶端较平齐,尾端略上翘。用双线压地法琢出蝉的眼、翅、腹部的主要特征。腰身部有一横向桯钻对穿孔。
玉蝉 红山文化。长9.3厘米,直径3.8厘米。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彦汉苏木那日斯台遗址出土。黄玉质。圆雕。圆柱形,头部平齐,尾部略上翘。头顶两圆圈代表双眼,身体用压地隐起法琢出4条弦纹表示蝉的体部特征。头顶至尾有一天地穿孔,近头部有一横穿。此为目前发现最大的红山文化玉蝉。
大玉蝉 红山文化。长2.9厘米、宽1.6厘米、厚0.9厘米。赤峰市敖汉旗萨力巴乡乌兰召征集。黄玉质。弯月形,横穿由桯钻两面对钻,钻痕清晰。双圆目隐凸。红褐色沁。
玉蝉 红山文化。长3.4厘米、宽1厘米、厚1厘米。赤峰市征集。黄玉质。弧形,头部浮雕出双眼。腰部横穿孔系桯钻两面对钻而成。粗具蝉形。
玉蝉 红山文化。长7.6厘米、宽2.8厘米、厚2厘米。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团结乡征集。碧玉质。蝉上端近腰部有横穿孔,系桯钻两面对钻而成。粗具蝉形,红褐色沁。
玉龙 红山文化。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彦汉苏木那日斯台遗址出土。高7.3厘米、宽5.1厘米、厚2.7厘米、孔径2.8厘米。又称龙形玦。黄玉质。圆雕。体卷起如环。兽首,立耳,圆眼,凸吻,尾端较细。中心大孔管钻,径孔桯钻。缺口由外向内切割而成。耳、背部有红褐色沁。
玉龙 红山文化。长16.7厘米、身宽2.6厘米、厚1.8厘米。赤峰市翁牛特旗广德公黄谷屯出土。形状与碧玉龙相似,周身蜷曲,呈“C”字形,通体磨光,吻部前伸,首尾相顾,美目流盼,是先民图腾崇拜或权力象征。龙的图腾形象同其它民族的动物图腾有所不同,是以多种动物的复合体构成了超现实的灵物形象。玉龙头似马,鬃似猪、眼似鸟,鼻似猪,身似蛇,集各种动物器官于一身,其文化内涵比其它动物图腾更具有代表性,表现了红山文化深邃悠远的历史内涵。
黄玉龙 红山文化。高7.1厘米、宽5.9厘米、中孔径1.6~1.9厘米、小孔径0.2~0.6厘米、体厚2.1厘米。赤峰市敖汉旗下洼镇河西出土。黄玉,有红褐色斑沁。兽首,圆目中有菱形突睛,前额略突,立耳,嘴前伸,身体卷曲。颈部小孔对穿,有磨损痕。中部大孔,孔壁抛光,孔缘起棱。缺口留有切割痕。玉质较好,透明度较高,有红褐色斑沁,更显珍贵。
此玉龙最早选录在《中国文物精华》一书中,遂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已发现的红山文化玉龙中以碧玉为多,黄玉较少。颈部小孔的磨损痕较深,证明此玉龙经过长期的垂挂或使用。
玉龙 红山文化。高5.1厘米、宽5厘米、大孔径1.3厘米、小孔径0.5厘米。赤峰市敖汉旗牛古吐乡大五家村西出土。绿玉有白斑,质地较软,似岫岩玉。身躯卷曲,兽首耳尖部磨平,嘴较长且前伸。中部大孔壁较直磨光,颈部小孔两面穿。
玉龙 红山文化。高7.5厘米、宽6.3厘米、大孔径1.9~2.7厘米、小孔径0.3~0.8厘米、厚2.4~2.7厘米。赤峰市敖汉旗萨力巴乡干饭营子出土。墨绿色,玉质较好。兽首,两立耳残,圆睛突起,嘴部较短,嘴与鼻前突,圆鼻孔,额角前突。中部大孔管钻,两面穿,磨光但仍存钻孔的旋转痕,并残存管钻的一块内芯。颈部小孔两面穿,嘴与尾间的缺口处有切割痕。
玉龙 红山文化。高16.6厘米、宽10.6厘米、中心孔径3~3.4厘米、颈部孔径0.8厘米、厚2.9厘米。赤峰市巴林右旗羊场乡额尔根勿苏出土。又称玉猪龙。墨绿色,夹杂较多黄褐色斑点。头部硕大,体卷曲呈椭圆形。双耳呈尖弧状竖起,双目及鼻孔均呈圆形,用阴线刻出,吻部前噘,颈部对穿一圆孔。
玉猪龙 红山文化。巴林右旗那斯台墓地出土。长16.8厘米,宽11.5厘米。呈蜷屈状,首尾相近,额头隆起,有两个圆弧形耳,耳下浮雕圆眼,下颌部前伸,阴线刻双唇,闭嘴,鼻子突出,尾端稍细,颈部对穿一圆孔。
玉龙 红山文化。高8.2厘米、宽6.2厘米、厚3.4厘米。赤峰市巴林右旗十三敖巴乡尖子山村征集。玉质沁成鸡骨白色。圆雕。圆眼、鼻部皱纹减地隐起。内孔用管钻双面对钻而成,管口对接台痕明显。头尾缺口处留有切割痕。龙背有两个并排刻画符号。
箍形玉器 红山文化。高15.3厘米、孔径9.4厘米。赤峰市敖汉旗敖音勿苏乡烧锅地出土。黄色玉有红沁,通体磨光,质地较好。椭圆扁体,两侧略内弧,口部有残缺,壁较薄呈半透明状,内壁存留有绳状物切割的弧形痕迹。从玉箍内芯掏空残留的痕迹看,玉箍中空部分为从一个纵向面开始切割,环绕一周,最后箍芯整体保存,由此可见红山文化玉器加工制作的高超技艺。
箍形玉器坯料 新石器时代。高16.7厘米,最大径12厘米、最小径7厘米。赤峰市敖汉旗大甸子乡大瓜翅出土。碧绿色有白斑。椭圆扁体,琢磨出箍之外形,又磨光,上端的斜面处打击后切割,存有两道略弧的切割痕,下端磨平后又打击出一横槽。从形制上看是一件玉箍半成品,从而可观察到玉箍的制作程序,对研究红山文化玉器制作工艺有重要价值。
箍形玉器芯料 红山文化。长11.2厘米,大径6.2厘米、厚3.3厘米。赤峰市敖汉旗丰收乡骆驼营子小东山出土。亚腰状,绿色,质地较好,通体磨光。两侧均内弧,一端较窄,一端较宽,呈杵状。器身的背面存有一纵向的凹槽,一端较尖,尖端有两处圆窝,均有线割的弧线痕。从其形状看,应是制作玉箍形器时掏出的内芯,再次加工利用。这对研究玉箍制作工艺,是一件很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三联璧形玉器 红山文化。长11.9厘米、宽3.9厘米、厚0.6厘米。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彦汉苏木那日斯台遗址出土。碧玉质。器体长条状、扁薄。一侧平直,另一侧呈三联弧状,弧内有三个对应并列的圆孔。近直边一侧有两个小桯钻孔。
玉珠 2件。红山文化。高4厘米、直径4厘米。赤峰市征集。黄玉质。外形椭圆,两端磨平,中孔用桯钻对穿而成,表面有红褐色沁。
玉串珠 红山文化。直径1.3~2.3厘米、高0.7~1.8厘米。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彦汉苏木那日斯台遗址出土。黄玉质。计68颗,多呈半球形,少部分为球形,底侧有一组象鼻穿孔。
碧玉斧 红山文化。长19厘米、宽7厘米。赤峰市敖汉旗长胜镇北泡子沿出土。浅绿色玉质,有黄、白斑,通体磨光,质地较好。扁平体,弧刃较纯,刃之一侧磨平,近刃部两侧有斜向使用痕,两侧边略外弧,纳端较薄。
墨玉斧 红山文化。长25厘米、最宽8厘米、刃宽7.1厘米、纳宽4厘米。墨玉,通体磨光,质地较好,并有灰白相间的纹理。弧刃向一侧斜,近刃之上两面均见有清晰的斜向使用痕。两侧边外弧,纳端扁平且有粗糙面。体态修长,抛磨光亮,是红山文化玉斧中的精品。
玉管 红山文化。长6.2厘米、管径2.3厘米、最大孔径1.4厘米。浅黄色玉质,有红色沁,质地较好。一端磨平,另一端圆弧,横剖面呈椭圆形。中孔为对钻,平端孔较粗为管钻,占全管的三分之一,孔内尚残存管钻内芯,弧端为棍钻。
碧玉多头器 红山文化。直径11厘米、厚3.2厘米、孔径2.5~3厘米。碧玉,扁平,中间钻孔,周边外突八个棱形圆头,呈齿轮状。
玉蚕 红山文化。长2.9厘米、宽1.7厘米、厚0.8厘米。黄玉。呈弯月形,近头部横穿一孔,两面钻。头部有斜面,面上有浅圆形目。端顶有两个对称的小豁口,以代表触角。玉质较好,通体磨光。是一件简化的玉蚕。
猪龙形玉玦 红山文化。高7.2厘米、厚2.8厘米、宽5.2厘米,中间孔径8厘米。1980年在赤峰市巴林右旗白音汉苏木那斯台嘎查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为岫岩玉。玉色以黄绿色为基调,渗杂有大量白色和褐色云片状和块状斑点。表面磨制光滑,磨刻的纹饰线角整齐而流畅。龙身呈椭圆状,剖而呈圆角方形,头尾呈卷曲状,在相连处有一三角形玦,中心为圆环,仅在内环处有非常薄的连接点。龙头呈猪形,额顶尖突高耸,耳部明显和额部连为一体。嘴的前端前昂,鼻部平齐,嘴部上饰三角形皱纹,眼睛用磨刻的槽线绘成圆形。在颈部有一对穿的圆孔,以供悬挂之用。
勾云形玉器 红山文化。长18.1厘米、宽10.8厘米、厚0.7厘米。1981年在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彦汉苏木那斯台嘎查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乳白色玉,长方形板状。四角雕琢出对称的外弯勾云纹饰,上下两侧的边沿各有三处外凸,在上侧边沿有两个钻孔,中部透雕一朝上弯曲的勾云状盘卷,正面均按器物的造形和纹饰琢磨出了凹凸分明的装饰线。这种通体琢磨出凹凸的装饰线与商周玉器的额外装饰纹样不同,玉佩采用两端对穿法钻孔,在玉面上细加研磨出的浅凹槽纹理,或隐或现,富于变化,具有特殊的装饰美。
玉人面 红山文化。高4.3厘米、宽4厘米、厚1.1厘米。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彦塔拉苏木苏达勒嘎查出土。碧玉质。头顶较平,面部外鼓,下颌尖圆。阴线琢出橄榄形眼,三角形鼻外凸。唇下阴刻网格纹。背有一组象鼻穿孔。
玉人面 新石器时代。长16.7厘米、宽4.3厘米、厚1.5厘米。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辉河水坝征集。碧玉质。单面浅浮雕。分顶披发状,两侧发端形状似俯视龙头。脸及五官轮廓较为清晰,系磨制而成。
玉兽面 新石器时代。高4.5厘米、宽3.7厘米、厚0.9厘米。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扎斯台苏木天合龙村采集。黄绿色玉质。方形,正面浅浮雕,长立耳,大圆眼。器体大部分沁成血红色,背部有一组象鼻穿孔。造型奇特,琢制规矩。
玉鸟 红山文化。高径5.5厘米,横径4.8厘米,厚1厘米。1979年在赤峰市巴林右旗白音汉苏木那斯台村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乳白色,整体呈“C”字形卷曲近环状,鸟嘴壮实,尖喙显见弯且向下微前伸,与头部泾渭分明。凤头圆硕,额头隆起,两眼大而醒目。每眼约占头侧面的二分之一,用双线阴刻呈椭圆形。颈肩之处略微见细,显肩颈有别;刻饰一朝外向上小凸的翅肩,翅肩为尖状饰。凤翅尖处刻饰一向外朝下的尖凸状,尾向上卷曲,尾的端点刻饰为圆弧状,并与头喙相近而对隔。鸟体中间有缺口的圆孔,呈外口大中间小,为对钻时所致;钻刻于颈肩处地对穿圆孔,为外大内小之状。
玉鸮 红山文化。高5.3厘米、宽5.9厘米、厚1.8厘米。为岫岩玉,呈淡黄绿色半透明状,表面磨制细腻光滑。鸮体呈薄片形,正面作展翅伫立状,头部较小。头上为两直立状半圆形小耳,耳下额部浅浮雕出椭圆形双眼,嘴呈扁三角弧状突起,双翅展开与肩齐平,下部内弧曲,两翼内各磨刻出两道凹形槽线,形成三个弧面翼翅。鸮尾平齐呈长方形,上刻四条竖道凹槽线,上为双爪,并立于一个倒三角形平台上。鸮背部平齐,略上部有两个并列对穿孔,以穿系绳物之用。玉鸮属于红山文化玉器中典型的器物,造型基本一致,多作展翅伫立状。这件鸮玉质属岫岩玉中的上品,无任何瑕疵。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