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家畜杂交改良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志·科学技术志
一、发展沿革
内蒙古地区家畜杂交改良,源远流长。
《史记·匈奴列传》记述:早在唐虞时代(公元前20世纪),赢(马骡)、驻马足(驴骡)已被山戎、猃狁、荤粥等部族饲养。
唐代(公元618~907年)突厥马闻名中原。史载:“突厥马技艺绝伦,筋骨合度,其能致远,田猎之用无比”。
辽代会同二年(公元939年),辽太宗耶律德光曾把产于今呼伦贝尔三河地区的乌古马作为珍贵礼物送给后晋皇帝石敬瑭。历代王朝也在今内蒙古地区先后建立牧场、培育种畜和引种改良。西汉时设牧师苑36所,分布在河西六郡界中(含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额济纳等地)。北魏太武帝平定统万,以河西水草丰盛,乃为牧地,养马二百余万匹,骆驼一百余万头,牛羊无数。元世祖中统四年(1260年)忽必烈设群牧所,经查证内蒙古地区有三处。
清代后,引种和家畜杂交改良活动渐多。清雍正、乾隆年间(1723~1795年),朝廷官吏曾将大骨鸡带入宣宁县(今凉城、卓资一带)驯化繁衍。1898年俄国修建中东铁路时带入少量奶牛散居于滨洲沿线,形成自发性的黄牛改良。1904年前后,俄国人经常在额尔古纳右旗过冬或定居,携有后贝加尔马,与当地蒙古马杂交。部分俄国侨民把奶山羊带入呼伦贝尔地区。1901年左右,清政府为了提高察哈尔牧场马群质量,先后引入德国公马1匹,俄国公马3匹,母马1匹,伊犁公母马各200匹。1913年中华民国农商部在察哈尔设第一种畜试验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俄国侨民携带部分后贝加尔马、含有奥尔洛夫马血液的改良马、西门塔尔牛、后贝加尔牛和西伯利亚牛到额尔古纳右旗三河、上库力一带定居,这些外来马、牛与当地马、牛混交,影响较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为了获得军马,曾在内蒙古东部进行马匹改良工作。1934年伪满洲国马政局在兴安北省建立海拉尔种马场。1936年在兴安省建立通辽马场。1937年在兴安南省建立索伦种马育成场。1939年在兴安西省建立开鲁种马场。4个马场共饲养种马1471匹,有贝尔修伦、盎格鲁阿拉伯、盎格鲁诺曼、阿拉伯、奇特兰、英纯血、美速步等品种。伪满洲国兴安各省曾引入短角牛、美利奴羊、克利迭尔羊、约克夏猪、巴克夏猪等品种,进行杂交改良。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家畜杂交改良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1.1947~1955年试验试点阶段
1949年11月,自治区党委向中共中央东北局的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广泛利用科学方法,进行防疫,改良畜种……”。
1950年前后,内蒙古地区建立起第一批国营种畜场和配种站,并从国外引进种畜。195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农牧部决定恢复日伪残存的布特哈旗(今扎兰屯市)卧牛河种畜场。在阿荣旗设种马站3处,以三河马当地蒙古马与杂交。首批从苏联引进卡巴金马,同年绥远省在包头市建立麻池种马场。1951年绥远省建立集宁、卓资、萨拉齐、土默特、归绥种马配种站,以苏纯血、卡巴金马重点试行民马改良。同年,从苏联首批引进茨盖羊在武川县建立种羊场。
1951年,敖汉种羊场以苏联美利奴羊为主要父本,开展绵羊杂交改良工作。1952年,在武川县建立绵羊人工授精站。锡林郭勒盟在重点国营农牧场和群众中开展绵羊改良,并选定正蓝旗、太仆寺旗和多伦县引用卡巴金、苏高血、苏纯血、顿河、三河马等,开展马匹杂交改良。同年,绥远省农林厅在集宁市召开第一届苏联马杂种驹比赛大会。1953年,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开始用加拿大乳用短角牛与当地蒙古牛杂交。同年12月,中共中央蒙绥分局第一次牧区工作会议决定:“有计划地改良品种,提高牲畜质量”。
截至1954年底,全区共建种马配种站31处,种牛配种站5处,种羊配种站20处。茨盖×蒙古羊一代杂交羊与当地同龄蒙古羊对比,杂种羊平均剪春毛,较当地蒙古羊提高74%。苏联羊×蒙古羊一代一岁半母羊平均产毛量
2.1956~1959年起步与发展阶段
1956年自治区家畜改良,特别是绵羊改良开始起步和发展。《内蒙古自治区1956~1967年农林牧业发展规划(草案)》要求,“到1967年,改良牛达到100万只,改良马达到45万匹,改良羊达到1000万只”。1956年5月,自治区农牧厅召开全区绵羊改良座谈会。6月,自治区农牧厅两次从新疆巩乃斯种羊场接回新疆细毛种羊,同年设绵羊良种站、育种站各一处。到1956年年底,全区杂交配种母羊为1950~1955年总数的三倍。
1957年8月,自治区绵羊改良工作队成立。1958年自治区畜牧厅下达《内蒙古自治区绵羊改良工作技术措施方案》。6月,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批转《内蒙古自治区绵羊配种站交社(农、牧业生产合作社)方案》,将绵羊配种站、种公羊、人工授精器材下放人民公社,为大规模开展绵羊改良进行准备。
1958年,自治区畜牧厅召开首届全区绵羊改良工作会议。7月,原国家农林部在敖汉旗召开全国羊只繁殖改良现场会议。9月,自治区畜牧厅组建内蒙古自治区家畜改良局。1958年全区引进新疆、苏联美利奴等种公羊9955只,培训农牧业社人工授精技术员7487人,建立配种站2195处,人工输精点1430处,改良配种绵羊280万只,占适令母羊总数的60%,为自治区成立后11年绵羊改良配种总数的4.5倍。
1959年,全区全面开展马、牛、羊的杂交改良。4月,自治区人民委员会转发自治区畜牧厅《关于1959年家畜改良辅导站设置办法方案》,决定建立盟级和旗县级家畜改良辅导站50处。当年,绵羊人工授精站达到4228处,输精点3340个;马人工授精站达到380处;牛人工授精站达到577处。人民公社人工授精技术员达到13000余名。当年,自治区畜牧厅在察右后旗召开全区改良羊饲养管理现场会。
3.1960~1987年改良和育种并进阶段
1959年,农林部召开全国家畜家禽育种工作会议后,内蒙古地区出现了家畜改良和育种齐头并进的局面。1960年2月,自治区畜牧厅、农牧场管理局联合召开了全区家畜家禽育种工作会议下达《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公社及国营农牧场家畜家禽育种规划(1960~1969年)》。同年3月、4月,自治区畜牧厅分别在太仆寺旗和科尔沁右翼前旗召开东、西部大家畜繁殖改良工作会议。同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九次牧区工作会议讨论修订了《内蒙古自治区1960~1967年家畜改良规划(草案)》。当年,推广卵用和肉卵兼用鸡。从苏联进口黑、灰色卡拉库尔羊。
1960年4月,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发出批转自治区畜牧厅《关于全区家畜家禽品种调查工作报告》的通知,要求在1959年优良畜禽品种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一次系统、全面的畜禽品种调查。后由自治区畜牧厅组织家畜改良局和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今内蒙古农牧学院)共同完成,并编写家畜品种调查报告。
1963年1月,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保护良种公畜及改良牲畜的紧急通知》。1966月6月,全区良种改良种牲畜已达到367.37万头(只),比1958年增长7.5倍。
1972年3月,自治区畜牧局召开的全区家畜改良工作座谈会研究确定,对已经达到羊毛同质的(细毛改良羊60支以上,半细毛改良羊44~56支)改良羊,组织横交固定试验。
70年代中期开始,自治区育种工作卓见成效。1976~1987年,共育成新品种、品种群10个。1974年内蒙古三北种羊场还培育出金、银两色卡拉库尔羊。
1977~1981年,自治区畜牧局、农牧场总局和内蒙古农牧学院,在国家农牧渔业部畜牧局和中国农科院组织下,分两次在自治区范围内开展家畜家禽品种资源调查,编写了《内蒙古家畜家禽品种志》,1985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1982年,在包头市郊区、五原县进行中粗毛(40~56支)及肥羔生产试验研究,用林肯、边区莱斯特等长毛品种公羊和当地蒙古羊进行杂交。后代体大健壮,羊毛粗长,是地毯、提花毛毯和中粗毛线的优质原料。肥羔屠宰110只,酮体重平均20.88公斤,屠宰率40.49%。
截至1987年底,全区良种改良种牲畜发展到1347.98万头(只),占牲畜总头数的41.2%,其中良种改良种绵羊1141.97万只,占绵羊总数的61.85%。良种改良种猪138.9万头,良种改良种鸡2265万只。
二、改良方向区域规划
1960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九次牧区工作会议修订的《内蒙古自治区家畜改良规划(1960~1967年)》中,第一次提出全区家畜改良方向区域规划。
1973年10月,自治区畜牧局颁发《内蒙古自治区家畜改良方向区域规划》。
1980年6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颁发《内蒙古自治区家畜改良方向区域规划》,主要内容是:(一)全区绵羊改良以发展同质细毛羊为主,同时在部分地区发展半细毛羊,在荒漠、半荒漠地区发展卡拉库尔羔皮羊,加强培育地方良种乌珠穆沁肥尾羊和滩羊,保留一定比例的蒙古羊;(二)牛的改良以发展乳肉兼用型为主,城市、工矿区和铁路沿线发展乳用牛和肉用牛;(三)马的改良以发展乘挽兼用型为主,三河马产区做好本品种选育;(四)骆驼要保护、发展、利用,做好本品种选育;(五)驴进行本品种选育;(六)山羊以选育内蒙古白绒山羊为主,城市、工矿区发展奶山羊;(七)猪的改良。发展肉脂兼用型,并向瘦肉型发展,普遍推广猪的经济杂交,保护河套大耳猪、内蒙古黑猪、金宝屯猪等猪种;(八)禽、兔。鸡以发展肉卵兼用型为主,注意保护、发展边鸡,湖泊河流地区可发展鸭、鹅等水禽,城郊、农村提倡发展家兔。
三、种畜
1.引进优良种畜种禽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前,曾从区外、国外引进一些优良种畜、种禽,但规模不大,范围不广。
1950~1959年,从苏联引入卡巴金、苏维埃重挽、顿河、奥尔洛夫、阿哈等品种马667匹(其中公马279匹)。1951~1987年,由苏联、民主德国、英国、巴基斯坦、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引进茨盖、苏联美利奴、莎力斯克、卡拉库尔、林肯、罗姆尼、澳洲美利奴、无角多赛特、萨福克、康贝克等品种羊5415只(其中公羊2937只)。1956~1957年,从新疆运回新疆细毛种公羊3900只;1958~1987年,由苏联、德国、丹麦、澳大利亚等国引进科斯特洛姆、西门塔尔、夏洛来、安格斯、丹麦红、蒙贝利亚、丹麦黑白花、利木赞等品种牛533头(其中公牛27头)。1960年,从苏联引进黑、灰色卡拉库尔种羊356只。1949年以后,引入巴克夏、约克夏、哈白、新金、苏白、长白等品种猪进行杂交改良,1959年,改良猪约达100万头。1959年推广来航、芦花、洛岛红、澳洲黑、九斤黄等品种鸡及其杂交种20万只,皮毛用兔1万只。1960年推广卵用和肉卵兼用鸡100万只,并于1967年以后,陆续引用星杂288、星杂579、尼克等蛋鸡品种和白洛克、罗曼、星布罗等肉鸡品种进行杂交。80年代,又引进杜洛克、汉普夏种猪。
2.品种标准化
内蒙古地区种畜标准化工作开始较早。1950年从苏联、民主德国引进种畜以后,就执行了国家农业部规定的种畜标准。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又分别制订了三河马、三河牛、敖汉细毛羊、乌珠穆沁羊、锡林郭勒细毛羊、卡拉库尔羊的鉴定分级标准和饲养标准。
1964年12月,自治区科委、畜牧厅召开全区种畜标准化会议,根据国家农业部《关于种畜标准化工作情况和今后意见》,提出了三河牛、三河马、敖汉细毛羊3个品种的等级标准和盟、旗、县11个地方良种制订标准化的规划。
1982年3月,自治区标准计量局发布了《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细毛羊企业标准》,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发布的第一个法定的种畜标准。以后,自治区标准计量局又陆续发布《内蒙古自治区敖汉细毛羊企业标准》、《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细毛羊企业标准(试行)》、《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白绒山羊企业标准》、《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细毛羊地方标准》。
1983年8月,国家标准计量局发布了由自治区拟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乌珠穆沁羊国家标准》,这是全国第一个法定的肥尾肉用羊标准。
1984年4月,自治区标准计量局发布《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双峰驼企业标准》。1986年2月,又发布了《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双峰驼地方标准》。1985年3月,自治区标准计量局发布了《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草原红牛企业标准》。1986年3月,国家标准计量局按自治区拟订的《三河牛标准》,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三河牛国家标准》。1986年6月,国家农牧渔业部按自治区拟定的《中国草原红牛标准》,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草原红牛专业标准》。
1986年2月,自治区标准计量局发布《内蒙古自治区锡尼河马地方标准》。同年4月发布《内蒙古自治区三河马地方标准》。1987年10月发布《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马地方标准》。
1985年10月,自治区标准计量局发布了《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哈达猪地方标准》。
四、技术措施
1.人工授精技术
家畜人工授精技术国际上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内蒙古地区始于50年代初期。长期以来大面积施行的是常温精液人工授精技术。1950年,自治区农牧部在阿荣旗建立第一批国营种马配种站。1951年,全区建立种马配种站13处,种牛配种站1处,种羊配种站4处。敖汉种羊场率先推行了绵羊人工授精,锡林郭勒种畜场(今白音希勒种畜场)率先开始了牛的人工授精。1954年,此项技术由点向面推开。1955年,重点试行绵羊人工授精技术交人民公社自办。1957年,人工授精技术全面普及,自治区颁发了《绵羊人工授精操作程序》。1958年,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决定将公营绵羊配种站交人民公社自办。同年,人民公社自办的绵羊人工授精站发展到3 435处,培训群众性的人工授精技术员7487名,公营种马配种站达到79处,种牛配种站达到20处,全年配种改良绵羊280万只,马1.4万匹,牛2.9万头。在此基础上,1959年配种母马7.1万匹,母牛20.6万头,母羊826.6万只。至此,人工授精技术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家畜改良事业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措施,长期应用。
2.冷冻精液配种技术(冷配技术)
冷冻精液配种是人工授精技术上的一项创新,国际上始于20世纪40年代。1956年,内蒙古自治区在全国首先应用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当年,在大黑河奶牛场,第一次用短角牛的冷冻精液给7头母牛人工输精受胎4头,受胎率达到57.1%。以后,此项技术中断了18年,1973年继续试点,在正蓝旗进行了777头牛的冷配,受胎583头,受胎率达75%。1974年,在达茂旗进行了104只绵羊的冷配,情期受胎率为27%。同年,黄牛冷配技术开始较大范围推行,全年冷配黄牛1.6万头。1975年,自治区畜牧厅在达拉特旗三顷地建立全区第一处冷冻精液供应站。1975~1980年,全区共建冷冻精液供应站、冷源供应站各7处,液氮罐制造厂1处,冷冻精液和液氮生产已形成规模,达到自给。1980年4月,自治区畜牧局召开的全区家畜改良工作会议确定“牛的改良要坚持冷冻精液配种和常温人工授精相结合。……在已确定的养牛基地或牛比较集中的地区,要坚持以冷冻精液配种为主”。1981年以后,冷配技术特别是牛的冷配技术得到广泛应用。1987年6月,自治区标准计量局发布《羊冷冻精液》(地方标准);1988年5月,自治区标准计量局发布《马、驴冷冻精液质量标准》(地方标准)和《马、驴冷冻精液制作和使用规程》(地方标准)。1984年1月,国家标准计量局发布《牛冷冻精液》(国家标准)。
3.应用妊马血清促进绵羊多胎
应用妊马血清(PMSG)是通过体液调节提高绵羊繁殖率的措施之一。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许多国家开始探索,50年代进行研究的逐渐增多。
1955年,敖汉种羊场在全区率先进行这项技术试验,连续3年最高双胎率达到59%,并有部分3羔。1958年7月国家农业部在敖汉旗召开的全国羊只繁殖改良现场会议上,肯定了这项试验成果。1959年该旗又取得了繁殖率132.2%的成就,2205只基础母羊中,产双羔的872只,3羔的8只,4羔的2只,高产母羊群的繁殖率达到191%。
1958~1959年,自治区畜牧厅派工作组在锡林郭勒种畜场(今白音希勒牧场)进行专门试验研究,注射妊马血清的新疆细毛羊母羊,繁殖率达到188.4%,比对照组增加51.3个百分点;注射妊马血清的杂种母羊,繁殖率达到184.5%,比对照组增加67.1个百分点。
1959年12月,内蒙古党委发出《关于开展“百母百仔”运动的指示》,促进了妊马血清的应用。1960年7月,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在《关于全区配冬产母羊的通知》强调,“为实现百母百仔和提高配种母羊的繁殖率,达到多胎多产,今年要普遍开展妊马血清注射,除个别条件较差地区外,原则上要求一切人工授精的羊都要注射”。同年9月,内蒙古党委第九次牧区工作会议讨论修订的《内蒙古自治区1960~1967年家畜改良规划(草案)》中提出:“大力推广多胎多产措施,……农区、半农半牧区应大力推广注射妊马血清”。1959~1964年,全区母畜繁殖成活率平均达到78.2%,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平均高3.5个百分点,应用妊马血清促进绵羊多胎起了一定作用。
70年代后,注射妊马血清只作为一种促使母畜超数排卵的技术措施,不在促进绵羊多胎上大面积应用。
4.促使母畜同期(同步)发情技术
同期发情是采用人为的措施,使处于不同情期阶段的母畜,在预定时期同时发情。
1976~1982年,主要是进行不同药物效果的试验。1978~1981年,赤峰市应用黄体酮加妊马血方法做母牛同期发情,取得效果。1982年,三合激素处理母牛25645头,同期发情率均在90%以上。
1983年以后,作为黄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的一项重要的配套措施。1983年3月,自治区畜牧局召开全区推广应用外源激素诱导母牛同期发情技术经验交流会,制定了《技术操作规程(草案)》。同年举办了黄牛冷配及同期发情训练班。全区采用外源激素诱导母牛同期发情,约占冷配母牛总头数的20%。
开展胚胎移植新技术应用以来,为了使供体母牛和受体母牛的发情同期化,此项技术措施得到广泛应用。
5.胚胎(受精卵)移植技术
国际上英国科学家最早于1890年用家兔试验成功胚胎移植。
1975年,内蒙古自治区卡拉库尔种羊场1只8岁卡拉库尔母羊,用妊马血清进行超数排卵处理(注射)后,一次排卵得到18个胚胎,经移植后,得到12只羔羊。
1978年6月,呼伦贝尔盟畜牧兽医研究所在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协助下,对10头母牛用外科手术方法移植胚胎获得成功,有1头母牛妊娠,移植妊娠率10%,
1976~1979年,内蒙古大学生物系、广东省牛卵移植研究协作组、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曾在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和广东省等地进行黄牛胚胎移植技术的研究。
1984年9月,呼伦贝尔盟畜牧兽医研究所和法国胚胎公司、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谢尔塔拉种牛场合作,在谢尔塔拉种牛场进行了牛的非手术胚胎移植(方法与人工授精相同)。
1987年,自治区畜牧局决定兴建具有现代化设备的内蒙古自治区家畜冷冻精液胚胎移植新技术推广站。
6.体外受精技术
世界上哺乳类体外受精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1983年,内蒙古大学生物系旭日干与日本人花田章在日本农林省畜产试验场获得了山羊体外受精实验成果。实验用山羊精子经过化学药物(Ionphora2318)诱导获能处理,山羊卵子是从2.5~7个月龄羔羊用FSH-HCG超数排卵处理获得的卵泡卵和输卵管卵。受精卵在受精处理后26小时,发育为细胞期胚胎,移植到5只受体母羊体内,结果有1只受胎成功,并于
内蒙古地区家畜杂交改良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志·科学技术志
一、发展沿革
内蒙古地区家畜杂交改良,源远流长。
《史记·匈奴列传》记述:早在唐虞时代(公元前20世纪),赢(马骡)、驻马足(驴骡)已被山戎、猃狁、荤粥等部族饲养。
唐代(公元618~907年)突厥马闻名中原。史载:“突厥马技艺绝伦,筋骨合度,其能致远,田猎之用无比”。
辽代会同二年(公元939年),辽太宗耶律德光曾把产于今呼伦贝尔三河地区的乌古马作为珍贵礼物送给后晋皇帝石敬瑭。历代王朝也在今内蒙古地区先后建立牧场、培育种畜和引种改良。西汉时设牧师苑36所,分布在河西六郡界中(含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额济纳等地)。北魏太武帝平定统万,以河西水草丰盛,乃为牧地,养马二百余万匹,骆驼一百余万头,牛羊无数。元世祖中统四年(1260年)忽必烈设群牧所,经查证内蒙古地区有三处。
清代后,引种和家畜杂交改良活动渐多。清雍正、乾隆年间(1723~1795年),朝廷官吏曾将大骨鸡带入宣宁县(今凉城、卓资一带)驯化繁衍。1898年俄国修建中东铁路时带入少量奶牛散居于滨洲沿线,形成自发性的黄牛改良。1904年前后,俄国人经常在额尔古纳右旗过冬或定居,携有后贝加尔马,与当地蒙古马杂交。部分俄国侨民把奶山羊带入呼伦贝尔地区。1901年左右,清政府为了提高察哈尔牧场马群质量,先后引入德国公马1匹,俄国公马3匹,母马1匹,伊犁公母马各200匹。1913年中华民国农商部在察哈尔设第一种畜试验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俄国侨民携带部分后贝加尔马、含有奥尔洛夫马血液的改良马、西门塔尔牛、后贝加尔牛和西伯利亚牛到额尔古纳右旗三河、上库力一带定居,这些外来马、牛与当地马、牛混交,影响较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为了获得军马,曾在内蒙古东部进行马匹改良工作。1934年伪满洲国马政局在兴安北省建立海拉尔种马场。1936年在兴安省建立通辽马场。1937年在兴安南省建立索伦种马育成场。1939年在兴安西省建立开鲁种马场。4个马场共饲养种马1471匹,有贝尔修伦、盎格鲁阿拉伯、盎格鲁诺曼、阿拉伯、奇特兰、英纯血、美速步等品种。伪满洲国兴安各省曾引入短角牛、美利奴羊、克利迭尔羊、约克夏猪、巴克夏猪等品种,进行杂交改良。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家畜杂交改良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1.1947~1955年试验试点阶段
1949年11月,自治区党委向中共中央东北局的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广泛利用科学方法,进行防疫,改良畜种……”。
1950年前后,内蒙古地区建立起第一批国营种畜场和配种站,并从国外引进种畜。195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农牧部决定恢复日伪残存的布特哈旗(今扎兰屯市)卧牛河种畜场。在阿荣旗设种马站3处,以三河马当地蒙古马与杂交。首批从苏联引进卡巴金马,同年绥远省在包头市建立麻池种马场。1951年绥远省建立集宁、卓资、萨拉齐、土默特、归绥种马配种站,以苏纯血、卡巴金马重点试行民马改良。同年,从苏联首批引进茨盖羊在武川县建立种羊场。
1951年,敖汉种羊场以苏联美利奴羊为主要父本,开展绵羊杂交改良工作。1952年,在武川县建立绵羊人工授精站。锡林郭勒盟在重点国营农牧场和群众中开展绵羊改良,并选定正蓝旗、太仆寺旗和多伦县引用卡巴金、苏高血、苏纯血、顿河、三河马等,开展马匹杂交改良。同年,绥远省农林厅在集宁市召开第一届苏联马杂种驹比赛大会。1953年,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开始用加拿大乳用短角牛与当地蒙古牛杂交。同年12月,中共中央蒙绥分局第一次牧区工作会议决定:“有计划地改良品种,提高牲畜质量”。
截至1954年底,全区共建种马配种站31处,种牛配种站5处,种羊配种站20处。茨盖×蒙古羊一代杂交羊与当地同龄蒙古羊对比,杂种羊平均剪春毛,较当地蒙古羊提高74%。苏联羊×蒙古羊一代一岁半母羊平均产毛量
2.1956~1959年起步与发展阶段
1956年自治区家畜改良,特别是绵羊改良开始起步和发展。《内蒙古自治区1956~1967年农林牧业发展规划(草案)》要求,“到1967年,改良牛达到100万只,改良马达到45万匹,改良羊达到1000万只”。1956年5月,自治区农牧厅召开全区绵羊改良座谈会。6月,自治区农牧厅两次从新疆巩乃斯种羊场接回新疆细毛种羊,同年设绵羊良种站、育种站各一处。到1956年年底,全区杂交配种母羊为1950~1955年总数的三倍。
1957年8月,自治区绵羊改良工作队成立。1958年自治区畜牧厅下达《内蒙古自治区绵羊改良工作技术措施方案》。6月,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批转《内蒙古自治区绵羊配种站交社(农、牧业生产合作社)方案》,将绵羊配种站、种公羊、人工授精器材下放人民公社,为大规模开展绵羊改良进行准备。
1958年,自治区畜牧厅召开首届全区绵羊改良工作会议。7月,原国家农林部在敖汉旗召开全国羊只繁殖改良现场会议。9月,自治区畜牧厅组建内蒙古自治区家畜改良局。1958年全区引进新疆、苏联美利奴等种公羊9955只,培训农牧业社人工授精技术员7487人,建立配种站2195处,人工输精点1430处,改良配种绵羊280万只,占适令母羊总数的60%,为自治区成立后11年绵羊改良配种总数的4.5倍。
1959年,全区全面开展马、牛、羊的杂交改良。4月,自治区人民委员会转发自治区畜牧厅《关于1959年家畜改良辅导站设置办法方案》,决定建立盟级和旗县级家畜改良辅导站50处。当年,绵羊人工授精站达到4228处,输精点3340个;马人工授精站达到380处;牛人工授精站达到577处。人民公社人工授精技术员达到13000余名。当年,自治区畜牧厅在察右后旗召开全区改良羊饲养管理现场会。
3.1960~1987年改良和育种并进阶段
1959年,农林部召开全国家畜家禽育种工作会议后,内蒙古地区出现了家畜改良和育种齐头并进的局面。1960年2月,自治区畜牧厅、农牧场管理局联合召开了全区家畜家禽育种工作会议下达《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公社及国营农牧场家畜家禽育种规划(1960~1969年)》。同年3月、4月,自治区畜牧厅分别在太仆寺旗和科尔沁右翼前旗召开东、西部大家畜繁殖改良工作会议。同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九次牧区工作会议讨论修订了《内蒙古自治区1960~1967年家畜改良规划(草案)》。当年,推广卵用和肉卵兼用鸡。从苏联进口黑、灰色卡拉库尔羊。
1960年4月,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发出批转自治区畜牧厅《关于全区家畜家禽品种调查工作报告》的通知,要求在1959年优良畜禽品种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一次系统、全面的畜禽品种调查。后由自治区畜牧厅组织家畜改良局和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今内蒙古农牧学院)共同完成,并编写家畜品种调查报告。
1963年1月,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保护良种公畜及改良牲畜的紧急通知》。1966月6月,全区良种改良种牲畜已达到367.37万头(只),比1958年增长7.5倍。
1972年3月,自治区畜牧局召开的全区家畜改良工作座谈会研究确定,对已经达到羊毛同质的(细毛改良羊60支以上,半细毛改良羊44~56支)改良羊,组织横交固定试验。
70年代中期开始,自治区育种工作卓见成效。1976~1987年,共育成新品种、品种群10个。1974年内蒙古三北种羊场还培育出金、银两色卡拉库尔羊。
1977~1981年,自治区畜牧局、农牧场总局和内蒙古农牧学院,在国家农牧渔业部畜牧局和中国农科院组织下,分两次在自治区范围内开展家畜家禽品种资源调查,编写了《内蒙古家畜家禽品种志》,1985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1982年,在包头市郊区、五原县进行中粗毛(40~56支)及肥羔生产试验研究,用林肯、边区莱斯特等长毛品种公羊和当地蒙古羊进行杂交。后代体大健壮,羊毛粗长,是地毯、提花毛毯和中粗毛线的优质原料。肥羔屠宰110只,酮体重平均20.88公斤,屠宰率40.49%。
截至1987年底,全区良种改良种牲畜发展到1347.98万头(只),占牲畜总头数的41.2%,其中良种改良种绵羊1141.97万只,占绵羊总数的61.85%。良种改良种猪138.9万头,良种改良种鸡2265万只。
二、改良方向区域规划
1960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九次牧区工作会议修订的《内蒙古自治区家畜改良规划(1960~1967年)》中,第一次提出全区家畜改良方向区域规划。
1973年10月,自治区畜牧局颁发《内蒙古自治区家畜改良方向区域规划》。
1980年6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颁发《内蒙古自治区家畜改良方向区域规划》,主要内容是:(一)全区绵羊改良以发展同质细毛羊为主,同时在部分地区发展半细毛羊,在荒漠、半荒漠地区发展卡拉库尔羔皮羊,加强培育地方良种乌珠穆沁肥尾羊和滩羊,保留一定比例的蒙古羊;(二)牛的改良以发展乳肉兼用型为主,城市、工矿区和铁路沿线发展乳用牛和肉用牛;(三)马的改良以发展乘挽兼用型为主,三河马产区做好本品种选育;(四)骆驼要保护、发展、利用,做好本品种选育;(五)驴进行本品种选育;(六)山羊以选育内蒙古白绒山羊为主,城市、工矿区发展奶山羊;(七)猪的改良。发展肉脂兼用型,并向瘦肉型发展,普遍推广猪的经济杂交,保护河套大耳猪、内蒙古黑猪、金宝屯猪等猪种;(八)禽、兔。鸡以发展肉卵兼用型为主,注意保护、发展边鸡,湖泊河流地区可发展鸭、鹅等水禽,城郊、农村提倡发展家兔。
三、种畜
1.引进优良种畜种禽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前,曾从区外、国外引进一些优良种畜、种禽,但规模不大,范围不广。
1950~1959年,从苏联引入卡巴金、苏维埃重挽、顿河、奥尔洛夫、阿哈等品种马667匹(其中公马279匹)。1951~1987年,由苏联、民主德国、英国、巴基斯坦、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引进茨盖、苏联美利奴、莎力斯克、卡拉库尔、林肯、罗姆尼、澳洲美利奴、无角多赛特、萨福克、康贝克等品种羊5415只(其中公羊2937只)。1956~1957年,从新疆运回新疆细毛种公羊3900只;1958~1987年,由苏联、德国、丹麦、澳大利亚等国引进科斯特洛姆、西门塔尔、夏洛来、安格斯、丹麦红、蒙贝利亚、丹麦黑白花、利木赞等品种牛533头(其中公牛27头)。1960年,从苏联引进黑、灰色卡拉库尔种羊356只。1949年以后,引入巴克夏、约克夏、哈白、新金、苏白、长白等品种猪进行杂交改良,1959年,改良猪约达100万头。1959年推广来航、芦花、洛岛红、澳洲黑、九斤黄等品种鸡及其杂交种20万只,皮毛用兔1万只。1960年推广卵用和肉卵兼用鸡100万只,并于1967年以后,陆续引用星杂288、星杂579、尼克等蛋鸡品种和白洛克、罗曼、星布罗等肉鸡品种进行杂交。80年代,又引进杜洛克、汉普夏种猪。
2.品种标准化
内蒙古地区种畜标准化工作开始较早。1950年从苏联、民主德国引进种畜以后,就执行了国家农业部规定的种畜标准。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又分别制订了三河马、三河牛、敖汉细毛羊、乌珠穆沁羊、锡林郭勒细毛羊、卡拉库尔羊的鉴定分级标准和饲养标准。
1964年12月,自治区科委、畜牧厅召开全区种畜标准化会议,根据国家农业部《关于种畜标准化工作情况和今后意见》,提出了三河牛、三河马、敖汉细毛羊3个品种的等级标准和盟、旗、县11个地方良种制订标准化的规划。
1982年3月,自治区标准计量局发布了《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细毛羊企业标准》,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发布的第一个法定的种畜标准。以后,自治区标准计量局又陆续发布《内蒙古自治区敖汉细毛羊企业标准》、《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细毛羊企业标准(试行)》、《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白绒山羊企业标准》、《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细毛羊地方标准》。
1983年8月,国家标准计量局发布了由自治区拟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乌珠穆沁羊国家标准》,这是全国第一个法定的肥尾肉用羊标准。
1984年4月,自治区标准计量局发布《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双峰驼企业标准》。1986年2月,又发布了《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双峰驼地方标准》。1985年3月,自治区标准计量局发布了《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草原红牛企业标准》。1986年3月,国家标准计量局按自治区拟订的《三河牛标准》,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三河牛国家标准》。1986年6月,国家农牧渔业部按自治区拟定的《中国草原红牛标准》,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草原红牛专业标准》。
1986年2月,自治区标准计量局发布《内蒙古自治区锡尼河马地方标准》。同年4月发布《内蒙古自治区三河马地方标准》。1987年10月发布《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马地方标准》。
1985年10月,自治区标准计量局发布了《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哈达猪地方标准》。
四、技术措施
1.人工授精技术
家畜人工授精技术国际上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内蒙古地区始于50年代初期。长期以来大面积施行的是常温精液人工授精技术。1950年,自治区农牧部在阿荣旗建立第一批国营种马配种站。1951年,全区建立种马配种站13处,种牛配种站1处,种羊配种站4处。敖汉种羊场率先推行了绵羊人工授精,锡林郭勒种畜场(今白音希勒种畜场)率先开始了牛的人工授精。1954年,此项技术由点向面推开。1955年,重点试行绵羊人工授精技术交人民公社自办。1957年,人工授精技术全面普及,自治区颁发了《绵羊人工授精操作程序》。1958年,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决定将公营绵羊配种站交人民公社自办。同年,人民公社自办的绵羊人工授精站发展到3 435处,培训群众性的人工授精技术员7487名,公营种马配种站达到79处,种牛配种站达到20处,全年配种改良绵羊280万只,马1.4万匹,牛2.9万头。在此基础上,1959年配种母马7.1万匹,母牛20.6万头,母羊826.6万只。至此,人工授精技术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家畜改良事业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措施,长期应用。
2.冷冻精液配种技术(冷配技术)
冷冻精液配种是人工授精技术上的一项创新,国际上始于20世纪40年代。1956年,内蒙古自治区在全国首先应用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当年,在大黑河奶牛场,第一次用短角牛的冷冻精液给7头母牛人工输精受胎4头,受胎率达到57.1%。以后,此项技术中断了18年,1973年继续试点,在正蓝旗进行了777头牛的冷配,受胎583头,受胎率达75%。1974年,在达茂旗进行了104只绵羊的冷配,情期受胎率为27%。同年,黄牛冷配技术开始较大范围推行,全年冷配黄牛1.6万头。1975年,自治区畜牧厅在达拉特旗三顷地建立全区第一处冷冻精液供应站。1975~1980年,全区共建冷冻精液供应站、冷源供应站各7处,液氮罐制造厂1处,冷冻精液和液氮生产已形成规模,达到自给。1980年4月,自治区畜牧局召开的全区家畜改良工作会议确定“牛的改良要坚持冷冻精液配种和常温人工授精相结合。……在已确定的养牛基地或牛比较集中的地区,要坚持以冷冻精液配种为主”。1981年以后,冷配技术特别是牛的冷配技术得到广泛应用。1987年6月,自治区标准计量局发布《羊冷冻精液》(地方标准);1988年5月,自治区标准计量局发布《马、驴冷冻精液质量标准》(地方标准)和《马、驴冷冻精液制作和使用规程》(地方标准)。1984年1月,国家标准计量局发布《牛冷冻精液》(国家标准)。
3.应用妊马血清促进绵羊多胎
应用妊马血清(PMSG)是通过体液调节提高绵羊繁殖率的措施之一。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许多国家开始探索,50年代进行研究的逐渐增多。
1955年,敖汉种羊场在全区率先进行这项技术试验,连续3年最高双胎率达到59%,并有部分3羔。1958年7月国家农业部在敖汉旗召开的全国羊只繁殖改良现场会议上,肯定了这项试验成果。1959年该旗又取得了繁殖率132.2%的成就,2205只基础母羊中,产双羔的872只,3羔的8只,4羔的2只,高产母羊群的繁殖率达到191%。
1958~1959年,自治区畜牧厅派工作组在锡林郭勒种畜场(今白音希勒牧场)进行专门试验研究,注射妊马血清的新疆细毛羊母羊,繁殖率达到188.4%,比对照组增加51.3个百分点;注射妊马血清的杂种母羊,繁殖率达到184.5%,比对照组增加67.1个百分点。
1959年12月,内蒙古党委发出《关于开展“百母百仔”运动的指示》,促进了妊马血清的应用。1960年7月,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在《关于全区配冬产母羊的通知》强调,“为实现百母百仔和提高配种母羊的繁殖率,达到多胎多产,今年要普遍开展妊马血清注射,除个别条件较差地区外,原则上要求一切人工授精的羊都要注射”。同年9月,内蒙古党委第九次牧区工作会议讨论修订的《内蒙古自治区1960~1967年家畜改良规划(草案)》中提出:“大力推广多胎多产措施,……农区、半农半牧区应大力推广注射妊马血清”。1959~1964年,全区母畜繁殖成活率平均达到78.2%,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平均高3.5个百分点,应用妊马血清促进绵羊多胎起了一定作用。
70年代后,注射妊马血清只作为一种促使母畜超数排卵的技术措施,不在促进绵羊多胎上大面积应用。
4.促使母畜同期(同步)发情技术
同期发情是采用人为的措施,使处于不同情期阶段的母畜,在预定时期同时发情。
1976~1982年,主要是进行不同药物效果的试验。1978~1981年,赤峰市应用黄体酮加妊马血方法做母牛同期发情,取得效果。1982年,三合激素处理母牛25645头,同期发情率均在90%以上。
1983年以后,作为黄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的一项重要的配套措施。1983年3月,自治区畜牧局召开全区推广应用外源激素诱导母牛同期发情技术经验交流会,制定了《技术操作规程(草案)》。同年举办了黄牛冷配及同期发情训练班。全区采用外源激素诱导母牛同期发情,约占冷配母牛总头数的20%。
开展胚胎移植新技术应用以来,为了使供体母牛和受体母牛的发情同期化,此项技术措施得到广泛应用。
5.胚胎(受精卵)移植技术
国际上英国科学家最早于1890年用家兔试验成功胚胎移植。
1975年,内蒙古自治区卡拉库尔种羊场1只8岁卡拉库尔母羊,用妊马血清进行超数排卵处理(注射)后,一次排卵得到18个胚胎,经移植后,得到12只羔羊。
1978年6月,呼伦贝尔盟畜牧兽医研究所在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协助下,对10头母牛用外科手术方法移植胚胎获得成功,有1头母牛妊娠,移植妊娠率10%,
1976~1979年,内蒙古大学生物系、广东省牛卵移植研究协作组、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曾在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和广东省等地进行黄牛胚胎移植技术的研究。
1984年9月,呼伦贝尔盟畜牧兽医研究所和法国胚胎公司、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谢尔塔拉种牛场合作,在谢尔塔拉种牛场进行了牛的非手术胚胎移植(方法与人工授精相同)。
1987年,自治区畜牧局决定兴建具有现代化设备的内蒙古自治区家畜冷冻精液胚胎移植新技术推广站。
6.体外受精技术
世界上哺乳类体外受精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1983年,内蒙古大学生物系旭日干与日本人花田章在日本农林省畜产试验场获得了山羊体外受精实验成果。实验用山羊精子经过化学药物(Ionphora2318)诱导获能处理,山羊卵子是从2.5~7个月龄羔羊用FSH-HCG超数排卵处理获得的卵泡卵和输卵管卵。受精卵在受精处理后26小时,发育为细胞期胚胎,移植到5只受体母羊体内,结果有1只受胎成功,并于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