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茌平旧志的纵览和思考
发布时间:2021-11-11
【字体:
小
中
大】
- 国有史知成败存亡,县有志晓兴衰祸福。借史志传承世事沧桑人文变革,既为后人提供了历史发展的渊源活水时空脉搏,也让后世之人从中汲取到经验教训,以及骄傲和智慧。
纵观茌邑历史,由县志和史料得知,秦时即已置县,属东郡。因位于现今韩集乡高垣墙村(时名碻磝城)茌平第一座城池,地处茌山之平陆,故名茌平县。后因黄河多次改道,城池几经迁徙,晋末南北朝时县城在今乐平铺镇土城村(时名阳城、鼓城);隋唐时县城在今杜郎口镇杜郎口村(时名兴利镇);金朝天会八年,齐王刘豫复置茌平县,始建县城于今城。而且期间曾三次并入聊城县,又三次复置茌平县,至1956年博平县划归茌平管辖,茌平县邑方呈如今之情状。
至于茌平作为县邑在历史上的诸多史料记载,最为丰富翔实和有说服力的莫过于历代县志了。民国二十四年茌平县志纂修者周之桢在“续修茌平县志序”中说:“茌平原修县志莫可稽考,明清二代重修者四,始于明之万历二年,终于民国元年。”由此可知现今能确认的茌平最早县志为明代万历二年纂修的县志,但此志“以简陋故,弗克传”(万历十二年丁懋儒语)。自后明万历十二年(1584)重修一次,万历三十五年(1607)又增修一次,但现今仅在清代之后的县志中留有其两志的序言,其原志皆散佚无存。至康熙二年(1663)由王画一修、张翕纂《茌平县志》四卷三册刻本问世,为现存最早茌平县志,是志纲目分明,记注简约,现藏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茌平档案馆等地。而康熙四十九年(1710)由王世臣修、孙克绪纂《茌平县志》五卷五册刻本,参考前志门目,续补康熙二年以后事迹于各门目之下,并增补艺文三卷,但此志刻印漫漶,多处无法辨识,该志现藏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省档案馆、济南图书馆、青岛图书馆、山大图书馆、山师图书馆、山海图书馆等地。茌平县第六套县志应为宣统三年(1911)修、民国元年(1912)刻本,此志曾于民国八年附编烈女卷,并于民国十五年(1926)合编烈女卷成《茌平县志》二十八卷六册铅印本,是志所续康熙以后诸事均较详备,其民国元年刻本现藏山大图书馆、山师图书馆,民国十五年刻本现藏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省档案馆、山农图书馆。民国二十四年(1935)由牛占诚修、周之桢纂《茌平县志》十二卷铅印本,当属最晚的旧志,卷前载有牛占诚、周之桢等人序四篇,旧志序十三篇,图片二十四帧,正编分新政志、地理志、人物志、教育志、军警志、交通志、赋税志、职官志、实业志、选举志、灾异志、艺术志十二门,内辖八十一目,计十二卷,约四十万字,该志现藏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省档案馆、兖州图书馆、山大图书馆、山中医图书馆、曲师图书馆、茌平档案馆和图书馆等地,是旧县志集大成者,更改之前诸多纰漏,并资料最为详尽,弥足珍贵。
县志作为一县之史,犹如地方上的“百科全书”,是一方地域的人文、经济、社会、自然最为直观的史料,从中既可以晓知本区域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灾异等的沿革和变迁,又能使后人得以受教和传承。由上得知茌平七种旧志,明代三种皆已不幸失迷,清代和民国的四种有幸都还有存(需说明的是因民国十五年县志已包含有宣统三年修、民国元年刊刻县志的原有内容,故将其合并为一种理解),虽然茌平县档案馆和图书馆中仅有康熙二年和民国二十四年县志,康熙四十九年和民国十五年茌平县志还需要去别处查询。但正是鉴于此现状,为及时搜集整理并保存茌平县方志,以求服务于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实现“存史”“资世”的目的,茌平县政府史志办近年来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了一系列抢救性挖掘保护工作,先后影印了民国二十四年和康熙四十九年县志。
古人云:“盛世修志。”而且古时修志一般多为一方县令负责纂修,官绅捐资刊刻。如今国富民强科技发达,这既为地方修志提供了各项便捷的操作手段,也为史志的传承推广搭建了良好平台,特别是通过影印旧志,得以让寥落晨星藏于深宫不得见的志书在坊间相传,实在是大快人心惠及民众的文化盛事。日前茌平县史志办刚刚完成的影印康熙四十九年旧志工程,亦属功德无量之盛举,这不单是因为这套旧志相对而言属于纲目完备记述全面之志,而且是茌平县境域内无存的最早旧志。此志被省方志馆当作镇馆之宝,县史志办通过多次去省方志馆联络商榷,最终得以实现对原志的照相翻拍。后经出版部门专家帮忙扫描处理,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即使对原书个别模糊处也不作揣度更改,而且采用古线装形式出版,刻意保留其古色古香原貌,使其既有实用性,更有如宝至归的珍藏价值。可以说通过整理出版这部茌平旧志,对于挖掘茌平文化遗产,弘扬茌平历史文化,抢救茌平历史档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更有深远历史意义。
适此太平盛世政通人和,建议相关部门和热心人士,能将康熙二年和民国十五年旧志尽早影印出版,以期全面完成保护和推广旧志之胜绩。同时,据笔者研讨网络方志之整理情况,国家图书馆已将茌平县康熙四十九年、民国十五年,和民国二十四年旧志影像全部上传了网络,并将康熙四十九年和民国二十四年旧志进行了“矢量文本”处理,下载后就能随意整理成书,或继续采用“修旧如旧”原则影印原书,或单独出版“矢量文本”用于实用,或将“矢量文本”和“原始影像”对照了出版用于实用和比照,都具有特殊的实用和推广价值。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对茌平旧志的纵览和思考
发布时间:2021-11-11
来源:山东省情网 【字体:
小
中
大】
- 国有史知成败存亡,县有志晓兴衰祸福。借史志传承世事沧桑人文变革,既为后人提供了历史发展的渊源活水时空脉搏,也让后世之人从中汲取到经验教训,以及骄傲和智慧。
纵观茌邑历史,由县志和史料得知,秦时即已置县,属东郡。因位于现今韩集乡高垣墙村(时名碻磝城)茌平第一座城池,地处茌山之平陆,故名茌平县。后因黄河多次改道,城池几经迁徙,晋末南北朝时县城在今乐平铺镇土城村(时名阳城、鼓城);隋唐时县城在今杜郎口镇杜郎口村(时名兴利镇);金朝天会八年,齐王刘豫复置茌平县,始建县城于今城。而且期间曾三次并入聊城县,又三次复置茌平县,至1956年博平县划归茌平管辖,茌平县邑方呈如今之情状。
至于茌平作为县邑在历史上的诸多史料记载,最为丰富翔实和有说服力的莫过于历代县志了。民国二十四年茌平县志纂修者周之桢在“续修茌平县志序”中说:“茌平原修县志莫可稽考,明清二代重修者四,始于明之万历二年,终于民国元年。”由此可知现今能确认的茌平最早县志为明代万历二年纂修的县志,但此志“以简陋故,弗克传”(万历十二年丁懋儒语)。自后明万历十二年(1584)重修一次,万历三十五年(1607)又增修一次,但现今仅在清代之后的县志中留有其两志的序言,其原志皆散佚无存。至康熙二年(1663)由王画一修、张翕纂《茌平县志》四卷三册刻本问世,为现存最早茌平县志,是志纲目分明,记注简约,现藏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茌平档案馆等地。而康熙四十九年(1710)由王世臣修、孙克绪纂《茌平县志》五卷五册刻本,参考前志门目,续补康熙二年以后事迹于各门目之下,并增补艺文三卷,但此志刻印漫漶,多处无法辨识,该志现藏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省档案馆、济南图书馆、青岛图书馆、山大图书馆、山师图书馆、山海图书馆等地。茌平县第六套县志应为宣统三年(1911)修、民国元年(1912)刻本,此志曾于民国八年附编烈女卷,并于民国十五年(1926)合编烈女卷成《茌平县志》二十八卷六册铅印本,是志所续康熙以后诸事均较详备,其民国元年刻本现藏山大图书馆、山师图书馆,民国十五年刻本现藏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省档案馆、山农图书馆。民国二十四年(1935)由牛占诚修、周之桢纂《茌平县志》十二卷铅印本,当属最晚的旧志,卷前载有牛占诚、周之桢等人序四篇,旧志序十三篇,图片二十四帧,正编分新政志、地理志、人物志、教育志、军警志、交通志、赋税志、职官志、实业志、选举志、灾异志、艺术志十二门,内辖八十一目,计十二卷,约四十万字,该志现藏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省档案馆、兖州图书馆、山大图书馆、山中医图书馆、曲师图书馆、茌平档案馆和图书馆等地,是旧县志集大成者,更改之前诸多纰漏,并资料最为详尽,弥足珍贵。
县志作为一县之史,犹如地方上的“百科全书”,是一方地域的人文、经济、社会、自然最为直观的史料,从中既可以晓知本区域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灾异等的沿革和变迁,又能使后人得以受教和传承。由上得知茌平七种旧志,明代三种皆已不幸失迷,清代和民国的四种有幸都还有存(需说明的是因民国十五年县志已包含有宣统三年修、民国元年刊刻县志的原有内容,故将其合并为一种理解),虽然茌平县档案馆和图书馆中仅有康熙二年和民国二十四年县志,康熙四十九年和民国十五年茌平县志还需要去别处查询。但正是鉴于此现状,为及时搜集整理并保存茌平县方志,以求服务于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实现“存史”“资世”的目的,茌平县政府史志办近年来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了一系列抢救性挖掘保护工作,先后影印了民国二十四年和康熙四十九年县志。
古人云:“盛世修志。”而且古时修志一般多为一方县令负责纂修,官绅捐资刊刻。如今国富民强科技发达,这既为地方修志提供了各项便捷的操作手段,也为史志的传承推广搭建了良好平台,特别是通过影印旧志,得以让寥落晨星藏于深宫不得见的志书在坊间相传,实在是大快人心惠及民众的文化盛事。日前茌平县史志办刚刚完成的影印康熙四十九年旧志工程,亦属功德无量之盛举,这不单是因为这套旧志相对而言属于纲目完备记述全面之志,而且是茌平县境域内无存的最早旧志。此志被省方志馆当作镇馆之宝,县史志办通过多次去省方志馆联络商榷,最终得以实现对原志的照相翻拍。后经出版部门专家帮忙扫描处理,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即使对原书个别模糊处也不作揣度更改,而且采用古线装形式出版,刻意保留其古色古香原貌,使其既有实用性,更有如宝至归的珍藏价值。可以说通过整理出版这部茌平旧志,对于挖掘茌平文化遗产,弘扬茌平历史文化,抢救茌平历史档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更有深远历史意义。
适此太平盛世政通人和,建议相关部门和热心人士,能将康熙二年和民国十五年旧志尽早影印出版,以期全面完成保护和推广旧志之胜绩。同时,据笔者研讨网络方志之整理情况,国家图书馆已将茌平县康熙四十九年、民国十五年,和民国二十四年旧志影像全部上传了网络,并将康熙四十九年和民国二十四年旧志进行了“矢量文本”处理,下载后就能随意整理成书,或继续采用“修旧如旧”原则影印原书,或单独出版“矢量文本”用于实用,或将“矢量文本”和“原始影像”对照了出版用于实用和比照,都具有特殊的实用和推广价值。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