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卷
【重点实验室与基础平台建设】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启动建设内蒙古实验室,开展能源、农牧业领域重点实验室重组,初步形成以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核心、内蒙古实验室和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体系架构。组织创建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建设6家自治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四子王旗站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自治区科技厅与教育厅、水利厅及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内蒙古监管局等建立“1+1”协同工作机制,共同推动重点行业科技创新。自治区政府与兰州大学、中国农科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支持兰州大学与蒙草集团共建草种业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与北方稀土集团深化稀土领域科技合作。与呼和浩特市政府、中国农业科学院三方共建“北方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组织实施各类科技合作项目411项,支持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近30亿元。累计建设各类科技合作平台117个。“中国—蒙古国选矿工艺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
【区域创新平台基地建设】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鄂尔多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先后获批。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搭建“一院四中心”创新平台,集聚58家以小麦、肉羊、向日葵为主导的全产业链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国家乳创中心吸引区内外55家企业、高校院所参与,形成以9名院士领衔、以乳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应用为重点的一流研发力量,总部一期项目完成主体建设。鄂尔多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实施强化荒漠化防治提质增效、现代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速等“五大行动”,形成十大孔兑综合治理、电石法PVC全面实现无汞化等10余项标志性成果。
【农牧业科研平台建设】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获批农业农村部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草食家畜健康养殖与畜产品品质调控重点实验室、国家土壤质量武川观测试验站、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北方)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和农业农村部呼和浩特生物育种科研试验基地5个国家科研平台。与内蒙古知识产权服务中心联合申报并获批“自治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编制完成《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设项目经自治区农牧厅批复立项。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新增体系副首席2人、综合试验站站长1人,团队成员竞聘(接替)岗位专家3人、综合试验站站长2人。
【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获批】 2022年4月28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同意建设内蒙古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批复》。国务院同意将内蒙古巴彦淖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内蒙古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纳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范畴管理并享受相关政策。这是自治区唯一获批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园区以“科技兴蒙”行动为统领,聚焦精品肉羊、优质粮油、绿色果蔬、蒙中药材、饲草产业、生物质能源等特色产业,强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中国农大等“科技兴蒙”行动重点合作主体的科技合作,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智慧循环农牧业、生物科技产业、现代农牧业服务等方面集聚全国优势创新资源和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打造“天赋河套”公用品牌,为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奠定基础。截至2022年,园区总产值达118.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21家,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万元、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61.5%。内蒙古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河套灌区生态农牧业为主题,以硬质小麦和肉羊为主导产业,建设全国生态农牧业科技创新发展引领区、“一带一路”农牧业科技合作先行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样板区,在黄河流域西北地区推动硬质小麦和肉羊创新发展、打造特色生态农牧产业集群、引领生态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探索示范,创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8家企业入列国家种业阵型企业】 2022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扶持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发展的通知》,从全国3万余家种业企业遴选276家农作物、畜禽和水产种业企业机构,构建“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国家种业企业阵型,内蒙古有8家企业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名单。分别为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科河种业公司,内蒙古坤元太和农业科技公司,内蒙古华颂种业科技公司,赤峰家育种猪生态科技集团公司,内蒙古赛科星繁育生物技术公司,呼伦贝尔农垦谢尔塔拉农牧场公司,内蒙古赛诺种羊科技公司,内蒙古塞飞亚农业科技发展公司。
【内蒙古科技大市场投运】 2022年8月26日,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内蒙古产权交易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在内蒙古科技大市场签署运营合作协议,标志着内蒙古科技大市场由内蒙古产权交易中心开始负责运营。内蒙古科技大市场是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为落实“科技兴蒙”战略,统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统筹区域科技资源、支持产学研合作及自主创新的平台。 (刘宏波 孙云霞)
【重点实验室与基础平台建设】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启动建设内蒙古实验室,开展能源、农牧业领域重点实验室重组,初步形成以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核心、内蒙古实验室和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体系架构。组织创建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建设6家自治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四子王旗站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自治区科技厅与教育厅、水利厅及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内蒙古监管局等建立“1+1”协同工作机制,共同推动重点行业科技创新。自治区政府与兰州大学、中国农科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支持兰州大学与蒙草集团共建草种业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与北方稀土集团深化稀土领域科技合作。与呼和浩特市政府、中国农业科学院三方共建“北方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组织实施各类科技合作项目411项,支持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近30亿元。累计建设各类科技合作平台117个。“中国—蒙古国选矿工艺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
【区域创新平台基地建设】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鄂尔多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先后获批。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搭建“一院四中心”创新平台,集聚58家以小麦、肉羊、向日葵为主导的全产业链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国家乳创中心吸引区内外55家企业、高校院所参与,形成以9名院士领衔、以乳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应用为重点的一流研发力量,总部一期项目完成主体建设。鄂尔多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实施强化荒漠化防治提质增效、现代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速等“五大行动”,形成十大孔兑综合治理、电石法PVC全面实现无汞化等10余项标志性成果。
【农牧业科研平台建设】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获批农业农村部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草食家畜健康养殖与畜产品品质调控重点实验室、国家土壤质量武川观测试验站、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北方)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和农业农村部呼和浩特生物育种科研试验基地5个国家科研平台。与内蒙古知识产权服务中心联合申报并获批“自治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编制完成《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设项目经自治区农牧厅批复立项。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新增体系副首席2人、综合试验站站长1人,团队成员竞聘(接替)岗位专家3人、综合试验站站长2人。
【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获批】 2022年4月28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同意建设内蒙古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批复》。国务院同意将内蒙古巴彦淖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内蒙古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纳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范畴管理并享受相关政策。这是自治区唯一获批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园区以“科技兴蒙”行动为统领,聚焦精品肉羊、优质粮油、绿色果蔬、蒙中药材、饲草产业、生物质能源等特色产业,强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中国农大等“科技兴蒙”行动重点合作主体的科技合作,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智慧循环农牧业、生物科技产业、现代农牧业服务等方面集聚全国优势创新资源和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打造“天赋河套”公用品牌,为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奠定基础。截至2022年,园区总产值达118.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21家,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万元、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61.5%。内蒙古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河套灌区生态农牧业为主题,以硬质小麦和肉羊为主导产业,建设全国生态农牧业科技创新发展引领区、“一带一路”农牧业科技合作先行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样板区,在黄河流域西北地区推动硬质小麦和肉羊创新发展、打造特色生态农牧产业集群、引领生态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探索示范,创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8家企业入列国家种业阵型企业】 2022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扶持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发展的通知》,从全国3万余家种业企业遴选276家农作物、畜禽和水产种业企业机构,构建“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国家种业企业阵型,内蒙古有8家企业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名单。分别为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科河种业公司,内蒙古坤元太和农业科技公司,内蒙古华颂种业科技公司,赤峰家育种猪生态科技集团公司,内蒙古赛科星繁育生物技术公司,呼伦贝尔农垦谢尔塔拉农牧场公司,内蒙古赛诺种羊科技公司,内蒙古塞飞亚农业科技发展公司。
【内蒙古科技大市场投运】 2022年8月26日,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内蒙古产权交易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在内蒙古科技大市场签署运营合作协议,标志着内蒙古科技大市场由内蒙古产权交易中心开始负责运营。内蒙古科技大市场是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为落实“科技兴蒙”战略,统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统筹区域科技资源、支持产学研合作及自主创新的平台。 (刘宏波 孙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