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23卷  /   科学技术

2023卷

  • 科学技术普及
  • 发布时间:11-20
  • 来源:
  • 【概况】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自治区科协区直学会获省部级以上奖项47项、创新成果24项、发明专利70件。推广创新方法,举办创新能力、创新方法等培训班5期,3000余名企业人员参加。举办2022年内蒙古创新方法大赛,征集项目197个。实施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行动,组织20家区直学会为40余家科技型企业提供服务。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举办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对接等活动180余场次,举办技术路演、创新成果路演等31场次800余家企业参加。2022年1月,内蒙古科协“百名专家走进盟市旗县科普传播行”活动被中宣部评为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2022年6月,胡新菲《光的幻影》被中国科学技术馆授予2021年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优质科学课资源评比一等奖。全年面向基层群众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和科技服务,科普受众达到3000万人次以上,不断提高全民科学意识和素养。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免费开放,开展公益性科普服务。举办“2022年内蒙古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科技工作者日活动,集中开展义诊医疗、科普宣传、咨询指导、科学互动、科学表演等示范服务活动。举办“全自治区科普讲解大赛”、“优秀科普作品和科普微视频大赛”、公民科学素质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辅导员大赛,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提高自治区科普传播者、讲解人员和科普志愿者的科普工作服务水平。开展科普小分队盟市行活动、百名专家盟市旗县科普传播行活动,组织科普专家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牧区,在企业、学校、社区、农村牧区宣传科普知识,将科技文化服务送到学校、社区和农村牧区,营造浓郁的科普文化氛围。自治区财政设立科普专项经费,支持开展科普公益活动。

    【基层科协组织建设】  2022年,全区新建基层科协组织3930个,较2017年底增长16倍多。其中,苏木乡镇街道科协1124个,实现全覆盖;企业科协457个;高校科协36个;中小学科协2313个,实现全覆盖。健全完善教育培训、作用发挥、工作激励“三个机制”,让每一个基层科协组织都行动起来发挥作用。12个盟市、101个旗县市、区科协完成换届工作,实现应换尽换的目标。全区科协专兼职干部1.2万人2017年底增长12倍余。做好“三长”配备工作,全区2657名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农技站站长进入各级科协兼职。“三长”建立医疗、教育、农技推广等领域社会组织1086个、科技志愿服务队2408支,全区科技志愿服务组织全部进驻“两中心”。

    【科普设施建设】  2022年,自治区科协累计投入资金3811万元支持46个科技馆建设,全区旗县级以上科技馆数量82座,排在全国第一位;累计配备流动科技馆展品49套,排在全国第二位,其中区域常态化巡展试点展品19套、排在全国第1位;累计配备科普大篷车120辆,排在全国第三位;推进“科普+文化”“科普+旅游”试点工作,筹措资金614万元,在科技馆建设图书馆、旅游景区建设科普馆49个。发挥科技馆作用,把各级科技馆打造成为开展科普活动、弘扬科学家精神、科技成果展示推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活动的重要阵地。全年,各级科技馆、流动科普设施接待参观体验者400万余人次,举办各类活动7600余场次,其中内蒙古科技馆举办展教、展映、展览等活动2000多场次,被中国科技馆评为联合行动优秀组织单位。2022年6月16日中国科协召开全国现代科技馆体系工作会议,内蒙古科协作交流发言。

    【科学咨询】  2022年,内蒙古加强科技智库建设,围绕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科技战略需求,完善科技智库“选题库”“成果库”,选题达100个,录入成果70项。组织开展“院士专家内蒙古行”“海智专家内蒙古行”活动8次,邀请20多位院士到园区、企业献计献策。畅通建言献策渠道,做好《科技工作者建议》编报工作。

    【科普活动】  2022年,自治区科协到基层举办科普讲座、实用技术培训、义诊等活动2400余场次,受益群众220万余人次,“百名专家走进盟市旗县科普传播行”被中宣部评为“三下乡”示范项目。做好面向青少年的科技教育,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校科学营、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五项学科竞赛等,自治区30万余名青少年参加活动;组织300余名专家到1000余所中小学校开展科普讲座等,接受科普教育青少年100万余人次。激发科普作品创作活力,举办科普视频创作大赛,征集原创科普视频167部;实施科普图书资助项目,资助出版科普图书16部。

    【科普服务社会化建设】  2022年,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构建纲要成员单位协同配合机制,联合19个部门出台5个工作方案,指导12个盟市和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出台纲要实施方案,推动将科学素质建设纳入盟市年度绩效考核指标和文明城市创建内容,列入自治区政府督查室专项督查内容。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命名自治区级科普教育基地96个;推荐全国科普示范县候选单位16个,全部获批。提高科普广度深度,引导更多群众参与到科普活动中,让群众逐步由科普受众成为科普传播主体。

    “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数量居全国前三位。自治区科协投入150万元,支持试点工作开展,指导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呼伦贝尔市3个试点城市组建科技服务站、产业服务团、学会服务站22个引导92家企业、487位专家入驻“科创中国”科技经济融通平台,发布科技需求211项、科技成果137项成功对接121项。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行动】  2022年,自治区科协组织开展“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旗县行”活动,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科协联动,投入资金90余万元,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现场技术指导等400余场次,10万多名农牧民受益。拨付资金310万元,支持“科技小院”建设,全年新建科技小院25家,小院总数49家,排在全国第一位,全区“科技小院”开展实用技术培训300余场次,推广新技术30多项。开展农技协联合行动,内蒙古农技协被中国农技协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科普信息化建设】  2022年,全区科普信息员转载推送科普资讯3000余万篇次,排在全国第四位。乡村、社区、校园科普e站数量3876个点击量超过5000万次。依托央视频、新华网、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等搭建科普服务平台,推送科普信息200万余条,点击量6600万余次。4k数字电视科普频道覆盖全区310万户用户,发布科普图文信息、视频1000余个,点击量200余万次,依托平台举办科普知识答题活动5次,62万人在线答题。自治区科协投入资金120余万元建成的“云上科普”正式上线运行,开展“零时差”“零门槛”“零距离”线上科普服务,依托平台举办科普讲座、科普大讲堂等380余场次,160余万人次受益。  伊丽娜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科学技术普及
  • 发布时间:11-20
  • 来源:
  • 【概况】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自治区科协区直学会获省部级以上奖项47项、创新成果24项、发明专利70件。推广创新方法,举办创新能力、创新方法等培训班5期,3000余名企业人员参加。举办2022年内蒙古创新方法大赛,征集项目197个。实施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行动,组织20家区直学会为40余家科技型企业提供服务。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举办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对接等活动180余场次,举办技术路演、创新成果路演等31场次800余家企业参加。2022年1月,内蒙古科协“百名专家走进盟市旗县科普传播行”活动被中宣部评为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2022年6月,胡新菲《光的幻影》被中国科学技术馆授予2021年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优质科学课资源评比一等奖。全年面向基层群众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和科技服务,科普受众达到3000万人次以上,不断提高全民科学意识和素养。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免费开放,开展公益性科普服务。举办“2022年内蒙古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科技工作者日活动,集中开展义诊医疗、科普宣传、咨询指导、科学互动、科学表演等示范服务活动。举办“全自治区科普讲解大赛”、“优秀科普作品和科普微视频大赛”、公民科学素质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辅导员大赛,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提高自治区科普传播者、讲解人员和科普志愿者的科普工作服务水平。开展科普小分队盟市行活动、百名专家盟市旗县科普传播行活动,组织科普专家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牧区,在企业、学校、社区、农村牧区宣传科普知识,将科技文化服务送到学校、社区和农村牧区,营造浓郁的科普文化氛围。自治区财政设立科普专项经费,支持开展科普公益活动。

    【基层科协组织建设】  2022年,全区新建基层科协组织3930个,较2017年底增长16倍多。其中,苏木乡镇街道科协1124个,实现全覆盖;企业科协457个;高校科协36个;中小学科协2313个,实现全覆盖。健全完善教育培训、作用发挥、工作激励“三个机制”,让每一个基层科协组织都行动起来发挥作用。12个盟市、101个旗县市、区科协完成换届工作,实现应换尽换的目标。全区科协专兼职干部1.2万人2017年底增长12倍余。做好“三长”配备工作,全区2657名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农技站站长进入各级科协兼职。“三长”建立医疗、教育、农技推广等领域社会组织1086个、科技志愿服务队2408支,全区科技志愿服务组织全部进驻“两中心”。

    【科普设施建设】  2022年,自治区科协累计投入资金3811万元支持46个科技馆建设,全区旗县级以上科技馆数量82座,排在全国第一位;累计配备流动科技馆展品49套,排在全国第二位,其中区域常态化巡展试点展品19套、排在全国第1位;累计配备科普大篷车120辆,排在全国第三位;推进“科普+文化”“科普+旅游”试点工作,筹措资金614万元,在科技馆建设图书馆、旅游景区建设科普馆49个。发挥科技馆作用,把各级科技馆打造成为开展科普活动、弘扬科学家精神、科技成果展示推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活动的重要阵地。全年,各级科技馆、流动科普设施接待参观体验者400万余人次,举办各类活动7600余场次,其中内蒙古科技馆举办展教、展映、展览等活动2000多场次,被中国科技馆评为联合行动优秀组织单位。2022年6月16日中国科协召开全国现代科技馆体系工作会议,内蒙古科协作交流发言。

    【科学咨询】  2022年,内蒙古加强科技智库建设,围绕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科技战略需求,完善科技智库“选题库”“成果库”,选题达100个,录入成果70项。组织开展“院士专家内蒙古行”“海智专家内蒙古行”活动8次,邀请20多位院士到园区、企业献计献策。畅通建言献策渠道,做好《科技工作者建议》编报工作。

    【科普活动】  2022年,自治区科协到基层举办科普讲座、实用技术培训、义诊等活动2400余场次,受益群众220万余人次,“百名专家走进盟市旗县科普传播行”被中宣部评为“三下乡”示范项目。做好面向青少年的科技教育,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校科学营、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五项学科竞赛等,自治区30万余名青少年参加活动;组织300余名专家到1000余所中小学校开展科普讲座等,接受科普教育青少年100万余人次。激发科普作品创作活力,举办科普视频创作大赛,征集原创科普视频167部;实施科普图书资助项目,资助出版科普图书16部。

    【科普服务社会化建设】  2022年,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构建纲要成员单位协同配合机制,联合19个部门出台5个工作方案,指导12个盟市和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出台纲要实施方案,推动将科学素质建设纳入盟市年度绩效考核指标和文明城市创建内容,列入自治区政府督查室专项督查内容。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命名自治区级科普教育基地96个;推荐全国科普示范县候选单位16个,全部获批。提高科普广度深度,引导更多群众参与到科普活动中,让群众逐步由科普受众成为科普传播主体。

    “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数量居全国前三位。自治区科协投入150万元,支持试点工作开展,指导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呼伦贝尔市3个试点城市组建科技服务站、产业服务团、学会服务站22个引导92家企业、487位专家入驻“科创中国”科技经济融通平台,发布科技需求211项、科技成果137项成功对接121项。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行动】  2022年,自治区科协组织开展“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旗县行”活动,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科协联动,投入资金90余万元,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现场技术指导等400余场次,10万多名农牧民受益。拨付资金310万元,支持“科技小院”建设,全年新建科技小院25家,小院总数49家,排在全国第一位,全区“科技小院”开展实用技术培训300余场次,推广新技术30多项。开展农技协联合行动,内蒙古农技协被中国农技协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科普信息化建设】  2022年,全区科普信息员转载推送科普资讯3000余万篇次,排在全国第四位。乡村、社区、校园科普e站数量3876个点击量超过5000万次。依托央视频、新华网、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等搭建科普服务平台,推送科普信息200万余条,点击量6600万余次。4k数字电视科普频道覆盖全区310万户用户,发布科普图文信息、视频1000余个,点击量200余万次,依托平台举办科普知识答题活动5次,62万人在线答题。自治区科协投入资金120余万元建成的“云上科普”正式上线运行,开展“零时差”“零门槛”“零距离”线上科普服务,依托平台举办科普讲座、科普大讲堂等380余场次,160余万人次受益。  伊丽娜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