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23卷  /   科学技术

2023卷

  • 草原科技
  • 发布时间:11-20
  • 来源:
  • 【科技创新】  202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基础研究对标对表十大使命清单和“十四五”规划,开展基础前沿研究,推动关键技术攻关与集成示范。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发表学术论文65篇,其中SCI文章34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章31篇。SCI文章发表数较2021年提高78.9%。以第一单位出版著作7部,其中专著6部、编著1部。在土壤改良、牧草播种及其代谢物提取方法等方面授权发明专利8件,创研农机新产品1台;中草26号燕麦、中草28号老芒麦、中草26号羊草、中草27号羊草等9个草品种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审定,较2021年提高80%,推动国家牧草资源库的完善。以第二单位完成的“滇东北高原燕麦新品种引种及绿色高质量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获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三单位完成的“抗寒旱、耐盐碱、乃瘠薄牧草新品种选育技术与应用”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发布实施地方标准21项,三批计立项地方标准18项、行业标准2项。全年,新增竞争性项目课题115项,其中获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3项、专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内蒙古科技计划项目33项,其余为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经费计6562.1万元,是稳定性经费的4.04倍。较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立项数首次同年主持课题3项,经费数较2021年提高2.68倍,立项数是2021年的4倍。

    【重大产品研创】  202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开展披碱草、鹅观草新品种选育:完成披碱草、鹅观草田间表型数据采集8000余条,配置8对杂交组合,培育新品系4个,审定新品种2个。开展燕麦新品种选育,完成燕麦田间表型数据采集3000余条,培育新品系2个中草32号燕麦和中草33号燕麦,审定新品种1个中草21号燕麦。开展羊草新品种培育,中草26号羊草产草量高、根系发达、适应性强、种子产量高,亩产18千克,干草产量约每公顷18400千克,发芽率80%以上。进行鹅观草、披碱草新种源创制:通过完善离子束注入禾本科牧草及饲料作物诱变体系,对苜蓿、披碱草、鹅观草等优良牧草及其他功能草进行生物物理诱变研究,建立诱变体系,研究其遗传变异,改良牧草生物特性,创制新种质。开展牧草生产轻简化智能化机械装备研发,结合内蒙古市场需求及机械岗优势技术,开展牧草生产机械化技术研究,研制相关机械装备。

    【科技成果转化】  202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草原研究成果转化创收1352万元2021年度增长27.3%,在全国技术合同登记网站完成技术合同认定41份,完成“乌珠穆沁羊草”新品种和牧草种子联合收获机复脱装置等科技成果28项,提交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评价报告151份,数量居全国之首。对绒山羊、蒙古牛、葡萄等235个样品营养品质进行综合鉴定和分级评价,提升内蒙古优质特色农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锡林浩特市转化应用生态修复技术2000公顷,在锡林浩特、兴安盟等转化推广地西乌珠穆沁羊草品种266.67公顷。科技特派员在鄂托克旗连续第三年探索“退化沙化草地免耕修复技术”,选择适宜当地气候特征的牧草品种,对乡土人才开展现场培训,2022年带动农牧民播种200余公顷免耕苜蓿获得成功,保苗率达90%以上,当年干草产量达到22500千克/公顷。

    【科技产业基地升级】  202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依托农牧交错区试验示范基地和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试验基地,组织申报2022年度自治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依托呼和浩特沙尔沁试验基地,组织申报2022年农民教育培训基地认定;依托鄂尔多斯达拉特旗试验基地,组织申报2022年自治区科普示范基地认定。  乌兰巴特尔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草原科技
  • 发布时间:11-20
  • 来源:
  • 【科技创新】  202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基础研究对标对表十大使命清单和“十四五”规划,开展基础前沿研究,推动关键技术攻关与集成示范。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发表学术论文65篇,其中SCI文章34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章31篇。SCI文章发表数较2021年提高78.9%。以第一单位出版著作7部,其中专著6部、编著1部。在土壤改良、牧草播种及其代谢物提取方法等方面授权发明专利8件,创研农机新产品1台;中草26号燕麦、中草28号老芒麦、中草26号羊草、中草27号羊草等9个草品种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审定,较2021年提高80%,推动国家牧草资源库的完善。以第二单位完成的“滇东北高原燕麦新品种引种及绿色高质量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获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三单位完成的“抗寒旱、耐盐碱、乃瘠薄牧草新品种选育技术与应用”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发布实施地方标准21项,三批计立项地方标准18项、行业标准2项。全年,新增竞争性项目课题115项,其中获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3项、专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内蒙古科技计划项目33项,其余为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经费计6562.1万元,是稳定性经费的4.04倍。较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立项数首次同年主持课题3项,经费数较2021年提高2.68倍,立项数是2021年的4倍。

    【重大产品研创】  202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开展披碱草、鹅观草新品种选育:完成披碱草、鹅观草田间表型数据采集8000余条,配置8对杂交组合,培育新品系4个,审定新品种2个。开展燕麦新品种选育,完成燕麦田间表型数据采集3000余条,培育新品系2个中草32号燕麦和中草33号燕麦,审定新品种1个中草21号燕麦。开展羊草新品种培育,中草26号羊草产草量高、根系发达、适应性强、种子产量高,亩产18千克,干草产量约每公顷18400千克,发芽率80%以上。进行鹅观草、披碱草新种源创制:通过完善离子束注入禾本科牧草及饲料作物诱变体系,对苜蓿、披碱草、鹅观草等优良牧草及其他功能草进行生物物理诱变研究,建立诱变体系,研究其遗传变异,改良牧草生物特性,创制新种质。开展牧草生产轻简化智能化机械装备研发,结合内蒙古市场需求及机械岗优势技术,开展牧草生产机械化技术研究,研制相关机械装备。

    【科技成果转化】  202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草原研究成果转化创收1352万元2021年度增长27.3%,在全国技术合同登记网站完成技术合同认定41份,完成“乌珠穆沁羊草”新品种和牧草种子联合收获机复脱装置等科技成果28项,提交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评价报告151份,数量居全国之首。对绒山羊、蒙古牛、葡萄等235个样品营养品质进行综合鉴定和分级评价,提升内蒙古优质特色农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锡林浩特市转化应用生态修复技术2000公顷,在锡林浩特、兴安盟等转化推广地西乌珠穆沁羊草品种266.67公顷。科技特派员在鄂托克旗连续第三年探索“退化沙化草地免耕修复技术”,选择适宜当地气候特征的牧草品种,对乡土人才开展现场培训,2022年带动农牧民播种200余公顷免耕苜蓿获得成功,保苗率达90%以上,当年干草产量达到22500千克/公顷。

    【科技产业基地升级】  202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依托农牧交错区试验示范基地和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试验基地,组织申报2022年度自治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依托呼和浩特沙尔沁试验基地,组织申报2022年农民教育培训基地认定;依托鄂尔多斯达拉特旗试验基地,组织申报2022年自治区科普示范基地认定。  乌兰巴特尔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