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卷
【气象观测站】 截至2022年底,全区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708个,包括国家气候观象台2个、国家基准气候站20个、国家基本气象站9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591个。其中,119个台站承担生态气象观测,29个台站承担农业气象观测,119个台站承担自动土壤水分观测,52个台站承担雷电监测,8个台站承担太阳辐射观测,8个台站承担酸雨观测,8个台站承担沙尘暴观测,4个台站承担大气成分观测,3个台站承担环境气象观测。有国家应用气象观测站36个,国家综合气象观测(科学)试验基地3个,国家综合气象观测专项试验外场6个,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12个,国家天气雷达站15个,国家空间天气观测站1个,国家气象卫星地面站4个。全区有自治区地面气象观测站1802个。自治区天气雷达站7个。
【农业气象服务】 2022年,自治区气象局成立保秋粮气象服务工作专班和农业气象服务专家组,精细气象服务助力全区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成立全国首个县级农业气象科研工作站,示范推广智能节水灌溉气象预报服务技术,项目在自治区和东北地区主要产粮区推广应用。
【人工影响天气】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实施。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实体化运行,人员划转、编制批复、经费保障等全部到位。全区新增增雨飞机1架、无人机1架。争取华北区域人影工程建设任务。全区增雨作业影响区面积66.7万平方千米,增加降水21亿吨,防雹保护区面积2.3万平方千米,防雹效益5.7亿元。
【重大活动气象服务】 2022年,自治区气象局选派6名业务骨干参与北京冬奥会现场气象服务,做好空气质量保障任务,1个优秀集体、6名优秀个人获中国气象局表彰。选派专家进驻东风航天城,强化军地联合会商,守护神舟十三、十四号飞船“安全回家”。6月30日,中国气象局在兴安盟突泉县组织召开突泉县农业气象科研工作站建设座谈会,11名气象和农业专家被聘为突泉县农业气象科研工作站首批专家。座谈会的召开,标志着全国首个县级农业气象科研工作站成立并运行。
【气象综合监测服务】 2022年,阿尔山新一代天气雷达投入运行,纳入全国观测网。初步建成锡林浩特全球高空基准气候站。启动全区往返式平漂探空组网观测试验。扎兰屯等8个获批中国百年气象站,6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升级为国家基本气象站。自治区气象局与农垦集团合作共建75套气象观测站并投入业务运行。“1+12+N”高分卫星推广应用体系更完善,面向蒙古国开展应用技术交流和监测产品服务,工作成果在全国气象部门作典型经验交流。
【气象预报预警服务】 2022年,自治区气象局增强暴雨、高温、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分区分级的暴雨预警信号修订发布,1小时雨强纳入新标准。建立可变网格客观预测业务,面向社会公众发布预测公报52期。晴雨、气温准确率分别为91%、80%,暴雨预警准确率90%,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至48分钟。
【气象信息化】 2022年,自治区气象局气象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任务基本完成,142类新增数据接入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推进13个业务系统集约和“云化”改造。推广应用实况产品实时评估平台。健全网络及数据安全保障制度,常态化应急演练护航网络安全。
【创建全国首个智能气象节水灌溉示范区】 2022年7月29日,兴安盟突泉县在中国气象局、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的精准指导和帮助下,引进智能气象节水灌溉预报预警系统筹多项农业气象科技成果,建成全国首个智能气象节水灌溉示范区,示范区智能化农业项目总面积241.33公顷。 (李红梅)
图73 2022年6月21日,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气象局应对内蒙古中西部
地区严峻旱情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气象局 供图)
【气象观测站】 截至2022年底,全区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708个,包括国家气候观象台2个、国家基准气候站20个、国家基本气象站9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591个。其中,119个台站承担生态气象观测,29个台站承担农业气象观测,119个台站承担自动土壤水分观测,52个台站承担雷电监测,8个台站承担太阳辐射观测,8个台站承担酸雨观测,8个台站承担沙尘暴观测,4个台站承担大气成分观测,3个台站承担环境气象观测。有国家应用气象观测站36个,国家综合气象观测(科学)试验基地3个,国家综合气象观测专项试验外场6个,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12个,国家天气雷达站15个,国家空间天气观测站1个,国家气象卫星地面站4个。全区有自治区地面气象观测站1802个。自治区天气雷达站7个。
【农业气象服务】 2022年,自治区气象局成立保秋粮气象服务工作专班和农业气象服务专家组,精细气象服务助力全区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成立全国首个县级农业气象科研工作站,示范推广智能节水灌溉气象预报服务技术,项目在自治区和东北地区主要产粮区推广应用。
【人工影响天气】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实施。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实体化运行,人员划转、编制批复、经费保障等全部到位。全区新增增雨飞机1架、无人机1架。争取华北区域人影工程建设任务。全区增雨作业影响区面积66.7万平方千米,增加降水21亿吨,防雹保护区面积2.3万平方千米,防雹效益5.7亿元。
【重大活动气象服务】 2022年,自治区气象局选派6名业务骨干参与北京冬奥会现场气象服务,做好空气质量保障任务,1个优秀集体、6名优秀个人获中国气象局表彰。选派专家进驻东风航天城,强化军地联合会商,守护神舟十三、十四号飞船“安全回家”。6月30日,中国气象局在兴安盟突泉县组织召开突泉县农业气象科研工作站建设座谈会,11名气象和农业专家被聘为突泉县农业气象科研工作站首批专家。座谈会的召开,标志着全国首个县级农业气象科研工作站成立并运行。
【气象综合监测服务】 2022年,阿尔山新一代天气雷达投入运行,纳入全国观测网。初步建成锡林浩特全球高空基准气候站。启动全区往返式平漂探空组网观测试验。扎兰屯等8个获批中国百年气象站,6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升级为国家基本气象站。自治区气象局与农垦集团合作共建75套气象观测站并投入业务运行。“1+12+N”高分卫星推广应用体系更完善,面向蒙古国开展应用技术交流和监测产品服务,工作成果在全国气象部门作典型经验交流。
【气象预报预警服务】 2022年,自治区气象局增强暴雨、高温、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分区分级的暴雨预警信号修订发布,1小时雨强纳入新标准。建立可变网格客观预测业务,面向社会公众发布预测公报52期。晴雨、气温准确率分别为91%、80%,暴雨预警准确率90%,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至48分钟。
【气象信息化】 2022年,自治区气象局气象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任务基本完成,142类新增数据接入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推进13个业务系统集约和“云化”改造。推广应用实况产品实时评估平台。健全网络及数据安全保障制度,常态化应急演练护航网络安全。
【创建全国首个智能气象节水灌溉示范区】 2022年7月29日,兴安盟突泉县在中国气象局、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的精准指导和帮助下,引进智能气象节水灌溉预报预警系统筹多项农业气象科技成果,建成全国首个智能气象节水灌溉示范区,示范区智能化农业项目总面积241.33公顷。 (李红梅)
图73 2022年6月21日,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气象局应对内蒙古中西部
地区严峻旱情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气象局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