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卷
【旅游规划】 2022,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制定《呼包鄂乌旅游一体化发展“十四五”工作方案》,制定《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工作的通知》,推进电子政务数据共享。印发《长城保护规划》《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在内蒙古政务服务平台上传数据总量5398条,旅游景区查询功能在便民应用模块高频应用名列首位。推动研学旅游,与自治区教育厅联合开展自治区第二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评定命名工作,共命名“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41个。印发《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人才“双进”工程指导意见》,启动旅游人才“双进”工程。
【旅游重点项目建设】 2022年,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持续推动呼伦贝尔大草原—莫尔格勒河景区、鄂尔多斯市亿利库布其七星湖沙漠生态旅游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景区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新评定AAAA级旅游景区10家、AAA级旅游景区21家、自治区级旅游休闲街区2家。阿尔山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为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投资13.25亿元26个项目已全面开工。评定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32个,6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镇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呼伦贝尔市扎兰屯获评首批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通辽市草甘沙漠汽车运动营地等3家分别获评5C、4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呼和浩特市陆游房车营地等6家获评3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包头市达茂旗明安草原和锡林郭勒盟乌拉盖草原入选首批国家级“红色草原”名单。蒙牛工业旅游区、包钢工业旅游景区获评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伊利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园获评“2022年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聚焦“感悟中华文化·畅游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主题,举办大草原、大兴安、大黄河等系列文化旅游活动。成功举办内蒙古自治区第2届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开展“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红色故事进校园系列活动,推出“亮丽内蒙古四季好风光”10条精品旅游线路、“亮丽北疆”主题精品红色旅游线路10条。2022年底,自治区共有A级旅游景区428个,比2021年末增加24个。其中,AAAAA级旅游景区6个,与2021年持平;AAAA级旅游景区145个,比2021年末增加9个;AAA级旅游景区127个,增加11个;AA级旅游景区150个,增加4个。
【伊利入选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 2022年,伊利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园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名单,实现自治区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领域零的突破,也是全国唯一一家工业企业上榜园区。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2022年,呼和浩特市长城博物馆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批准,被列入国家“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储备项目,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投入400万元,完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规划设计招标,启动编制公园建设方案。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2022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8个项目陆续开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8个项目包括内蒙古黄河大峡谷文化旅游景区项目、包头黄河湿地国家文化公园项目、鄂尔多斯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非遗改造项目、乌海市黄河文化博物馆、包头市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台艺术展演厅)建设项目、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土城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包头剪纸展示馆建设项目和包头市美岱召村综合提升改造工程。
【阿尔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阿尔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27个委办厅局级单位为成员单位,阿尔山成立全区首个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正科级事业单位),推进创建工作。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兴安盟行署联合推动,形成多个行政层级、多种投资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联创的“阿尔山创建模式”,对标《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标准,计划投资53.62亿元,支持建设35个重点项目。其中,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从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单列4519万元,从国家“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争取3200万元,支持阿尔山旅游度假区重点项目建设。阿尔山旅游度假区是继阿尔山—柴河AAAAA级旅游景区之后又一金字招牌,“双引擎”共同推动阿尔山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旅游+生态+度假+乡村振兴”创新融合发展,为创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奠定基础。
【红色旅游场馆“两个打造”项目】 2022年,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把“两个打造”(即打造更多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书籍、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贯穿于文化场馆建设升级工作的各环节和全过程,让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在旅游场馆中突出鲜明,融入各项群众文化活动之中。不断提升麦新红色旅游文化教育基地、集宁战役红色纪念园红色展馆、鄂托克前旗红色旅游景点、乌海市海南区“小三线项目”、额济纳大搬迁纪念馆陈展等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水平,成为中国公共文化服务迈向更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
【旅游规划】 2022,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制定《呼包鄂乌旅游一体化发展“十四五”工作方案》,制定《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工作的通知》,推进电子政务数据共享。印发《长城保护规划》《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在内蒙古政务服务平台上传数据总量5398条,旅游景区查询功能在便民应用模块高频应用名列首位。推动研学旅游,与自治区教育厅联合开展自治区第二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评定命名工作,共命名“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41个。印发《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人才“双进”工程指导意见》,启动旅游人才“双进”工程。
【旅游重点项目建设】 2022年,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持续推动呼伦贝尔大草原—莫尔格勒河景区、鄂尔多斯市亿利库布其七星湖沙漠生态旅游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景区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新评定AAAA级旅游景区10家、AAA级旅游景区21家、自治区级旅游休闲街区2家。阿尔山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为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投资13.25亿元26个项目已全面开工。评定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32个,6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镇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呼伦贝尔市扎兰屯获评首批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通辽市草甘沙漠汽车运动营地等3家分别获评5C、4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呼和浩特市陆游房车营地等6家获评3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包头市达茂旗明安草原和锡林郭勒盟乌拉盖草原入选首批国家级“红色草原”名单。蒙牛工业旅游区、包钢工业旅游景区获评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伊利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园获评“2022年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聚焦“感悟中华文化·畅游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主题,举办大草原、大兴安、大黄河等系列文化旅游活动。成功举办内蒙古自治区第2届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开展“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红色故事进校园系列活动,推出“亮丽内蒙古四季好风光”10条精品旅游线路、“亮丽北疆”主题精品红色旅游线路10条。2022年底,自治区共有A级旅游景区428个,比2021年末增加24个。其中,AAAAA级旅游景区6个,与2021年持平;AAAA级旅游景区145个,比2021年末增加9个;AAA级旅游景区127个,增加11个;AA级旅游景区150个,增加4个。
【伊利入选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 2022年,伊利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园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名单,实现自治区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领域零的突破,也是全国唯一一家工业企业上榜园区。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2022年,呼和浩特市长城博物馆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批准,被列入国家“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储备项目,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投入400万元,完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规划设计招标,启动编制公园建设方案。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2022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8个项目陆续开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8个项目包括内蒙古黄河大峡谷文化旅游景区项目、包头黄河湿地国家文化公园项目、鄂尔多斯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非遗改造项目、乌海市黄河文化博物馆、包头市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台艺术展演厅)建设项目、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土城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包头剪纸展示馆建设项目和包头市美岱召村综合提升改造工程。
【阿尔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阿尔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27个委办厅局级单位为成员单位,阿尔山成立全区首个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正科级事业单位),推进创建工作。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兴安盟行署联合推动,形成多个行政层级、多种投资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联创的“阿尔山创建模式”,对标《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标准,计划投资53.62亿元,支持建设35个重点项目。其中,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从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单列4519万元,从国家“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争取3200万元,支持阿尔山旅游度假区重点项目建设。阿尔山旅游度假区是继阿尔山—柴河AAAAA级旅游景区之后又一金字招牌,“双引擎”共同推动阿尔山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旅游+生态+度假+乡村振兴”创新融合发展,为创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奠定基础。
【红色旅游场馆“两个打造”项目】 2022年,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把“两个打造”(即打造更多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书籍、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贯穿于文化场馆建设升级工作的各环节和全过程,让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在旅游场馆中突出鲜明,融入各项群众文化活动之中。不断提升麦新红色旅游文化教育基地、集宁战役红色纪念园红色展馆、鄂托克前旗红色旅游景点、乌海市海南区“小三线项目”、额济纳大搬迁纪念馆陈展等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水平,成为中国公共文化服务迈向更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