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卷
【概况】 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纬40°51′~41°8′、东经110°45′~112°10′。总面积17186平方千米,辖4区(回民区、玉泉区、新城区、赛罕区)、4县(托克托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和林格尔县)、1旗(土默特左旗),有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41个民族。是自治区的首府。
2022年底,全市常住人口355.1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83.39万人、乡村人口71.7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9.80%。202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29.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21年增长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0.6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155.8亿元,增长2.7%;第三产业增加值2012.7亿元,增长2.5%。三次产业比例为4.8∶34.7∶60.5。一、二、三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1%、31.0%和61.9%。人均生产总值94443元,比2021年增长1.2%。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1.8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3.5万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8.3万公顷,粮食总产量183.1万吨,比2021年增长3.6%。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2021年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5.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2.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3.9%。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0.9亿元,比2021年增长0.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20.8亿元,与2021年持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7753.7亿元,比年初增长16.8%。
全年全体居民均可支配收入44696元,比2021年增长5.7%,全体居民均消费支出26154元,下降3.7%。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54616元,比2021年增长3.0%。城镇常住居民均消费支出31172元,下降3.9%。农村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3938元,增长6.7%。农村常住居民均消费支出17093元,下降1.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5.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8%,分别比2021年下降0.5个和0.2个百分点。
【制造业“三化”建设】 2022年,呼和浩特市推进工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建设,加大对传统工业的改造提升力度。伊利、蒙牛等7家企业成功申报为第一批自治区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推荐中环领先申报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伊利集团获批牵头创建乳品加工领域自治区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16家企业实施节能、节水技术改造,新增14家绿色工厂、8个绿色设计产品、8家节水型企业。启动7个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项目,成功培育1家国家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企业,全市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5%,较2021年同期上升20个百分点。启动建设6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企业级节点,新增标识解析应用企业46家;以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建设伊利液态奶绿色生产智能化技术改造示范应用项目、蒙牛鲜奶5G工厂配置百利包智能化生产线项目等7个数字化车间,占自治区2022年智能化工厂建成总数的70%。工业园区承载力增强。
【产业集群延链补链强链】 2022年,呼和浩特市紧扣产业链图谱,强化产业分析、项目研判,引进符合规划、符合发展方向的项目和有实力、有品牌、真干真投资的大企业、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六大产业链形成配套齐备的全产业发展模式。乳产业方面,在“增数量、提质量、扩产量”方面精准发力,继续以奶业为核心,兼顾生猪、肉牛肉羊、玉米、马铃薯等产业链条,依托伊利、蒙牛两大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奶牛养殖、牧场种植、饲料原料、食品包装、食品添加剂、乳制品加工、销售、物流等大型企业,实现乳产业全链条发展。重点推进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总部建设并投入使用,启动实施一批科研攻关和创新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乳业科技创新中枢。清洁能源产业方面,加大引进国家能源集团、中电投等大型发电集团以及远景等头部企业区域总部,打造一流能源总部基地;加大风光新能源资源统筹力度,不断延伸光伏产业链,壮大风、氢、储产业链,推动中环光伏切片、正泰装备制造、福明太阳能、丰田三工等具有示范带动意义的大项目落地。现代化工产业方面,在煤化工、石油化工、焦化产业上加大延链补链力度,推进久泰精细化学品延链补链一体化、旭阳焦化制氢、久泰高纯液氢等项目加快实施,推动中石油化石能源和新能源融合发展示范基地(蒙油蒙炼)、炼油化工一体化融合发展基地(120万吨/年乙烷制乙烯项目)前期工作。打造金桥石化产业、清水河焦化氯碱产业、托县现代煤化工产业3个化工集聚区,推进现代化工产业集聚发展。新材料和现代装备制造业方面,围绕硅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前沿新材料、锂电池、燃料电池等产业链条,依托中环、华耀等大型企业,吸引和布局研发设计、光伏玻璃、电池组件等上下游项目,实现由原料端向切片、磨片等下游环节延伸。依托“一城三园”推动四大基地建成(在中环产业城和华耀光伏产业园重点布局硅材料、光伏装备及配套产业,在经济技术开发区装备制造产业园重点布局新能源装备产业,在土左旗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重点布局锂离子电池材料产业),打造全球知名、中国最大的半导体集成电路材料基地、全国全球先进光伏材料基地、全国重要新能源电池材料基地、全区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和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在巩固原有动物疫苗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优势的基础上,推动宠物疫苗、人用疫苗等新产品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带动生物培养、生物检测等产业链配套环节成长壮大。
【六大产业引领力持续增强】 呼和浩特市六大产业集群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拉动和稳定作用持续增强,2022年实现产值2069.2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88.1%,较2021年提高2.7个百分点。呼和浩特乳制品集群被评定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是继“中国乳都”称号之后的又一国家级荣誉;清洁能源产业年完成产值450亿元,同比增长2.9%;现代化工产业完成产值291.2亿元,同比增长22.2%;新材料及现代装备产业完成产值682.7亿元,同比增长57.2%;生物医药产业完成产值181.2亿元,同比增长1.5%;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值69.2亿元,同比增长67.2%。
【“青城号”中欧班列】 2022年,呼和浩特市发挥首府货物集散和本地产业优势,发运“青城号”中欧班列12列,搭载标箱1198个,货重9193.99吨,货值3621.5万美元。以“青城号”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行为依托,加强与呼和浩特铁路局、呼和浩特海关、赛罕海关的沟通合作,推动在沙良物流园区建设铁路运输类海关监管作业场所。争取实现呼和浩特市始发中欧班列在本地办结出口清关手续,跨境电商出口货物能够由白塔机场快件现场转关至沙良物流园区发运出境,进一步提升出境班列的通行效率和呼和浩特市始发中欧班列的数量。
图86 2022年,“青城号”中欧班列发运12趟。图为运行中的“青城号”中欧班列
(呼和浩特市档案史志馆 供图)
【经济开发区重点项目建设】 2022年,呼和浩特市经开区计划实施的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有111个,总投资497.2亿元,全年完成投资55.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07.1%,其中自治区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4.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09.3%。截至2022年底,华耀二期、东方电气智慧能源产业基地、华希奶牛乳房炎灭活疫苗等12个项目完工,10个项目进入统计程序。
【和林格尔新区数字经济建设】 2022年,国家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启动建设,全年实施重点项目14个,“中国云谷”“金融云谷”初具规模。和林格尔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开通运行,总出口带宽达51.8T,与京津冀、长三角网络时延进一步提速,初步形成“云网协同、算网协同、数网协同”的发展格局。中国银行总行金融科技中心、中国农业银行内蒙古数据中心、中国电信数据中心二期、中国移动数据中心二期、内蒙古农信信息科技中心等引领性项目加快建设。东方超算云内蒙古超级大脑、内蒙古高性能计算公共服务平台为全国300多家高校企事业单位提供算力服务。中国建设银行总行数据中心、并行科技内蒙古新型算力基地等项目前期手续加快办理,中国气象局西部算力中心、华电数据中心集群绿电替代示范项目签约落地。制定出台推进数据中心项目绿色化建设的意见和实施导则,新区数据中心标准机架达到15万架,服务器装机能力达到93万台,数据存储和算力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围绕“数字+智能制造”“数字+生物技术”“数字+新材料”“数字+现代服务业”集聚落地一大批产业项目。数字设备制造产业园配套基础设施启动建设,大溪生物、奥普赛生物、特瑞尔干细胞、盛和芯材高导热氮化铝、“青骑兵”共享单车生产等项目建成投产,博晖创新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基地、科拓动植物微生态制剂生产基地、内蒙古大学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韵达快递电商总部、申通智慧电商物流园等项目加快建设,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加快构建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 (孙志杰)
【土默特左旗】 土默特左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麓的土默川平原。2022年,辖地有1个国家级农业示范区、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自治区级工业园区,辖6个镇(不含沙尔沁镇及所辖村)、2个乡、3个区域服务中心,296个行政村、38个社区,总面积277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6万人。全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7.9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21年增长8.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3%。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82.36亿元,同比增长2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4.6亿元,同比增长3.2%。城乡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1459元、23701元,同比增长2.5%和7.3%。 (庄丽丹)
【托克托县】 托克托县位于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麓、黄河上中游分界处北岸的土默川平原上,北依阴山,南临黄河,地处呼、包、鄂“金三角”开发区腹地。县境南北直距54.5千米,东西直距42千米,总面积1416.8平方千米。2022年,托克托县辖5个镇、1个黄河湿地管护中心,16个社区、120个行政村,1个自治区级工业园区、1个自治区级农业园区、2个自治区级服务业集聚区,总人口16.6万人。全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7.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73.5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4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9.3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8亿元,城镇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完成44127元,农村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095元。 (马昕宇)
【和林格尔县】 和林格尔县位于自治区中南部,东接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南连清水河县和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右玉县,西与托克托县毗邻,北靠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土默特左旗。县域介于北纬39°58′~40°41′,东经111°26′~112°8′之间,东西最大距离8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90千米,总面积3454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底,全县总人口20.19万。2022年,和林格尔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2.6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21年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35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157.53亿元,增长2.4%;第三产业增加值85.76亿元,增长12.7%。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11.6∶48.9∶3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11.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5.0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1.84亿元。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4.3亿元,自然口径下降1.9%。城镇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696元,比2021年下降3.5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863元,比2021年下降2.7个百分点。 (张来义)
【清水河县】 2022年,清水河县辖4镇、4乡,103个行政村、8个社区。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6亿元,同比增长0.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2亿元,比2021年增长4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28亿元,同比增长4.5%;一般性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08亿元,同比下降21.24%;城乡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700元、13600元,同比均增长8%。 (徐雁杰)
【武川县】 2022年,武川县总人口17.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1万人。辖3个镇6个乡,93个行政村,10个社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剔除留抵退税因素)比2021年增长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城乡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和8%。 (郭建东)
【新城区】 新城区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部,辖区总面积700平方千米,城区规划面积100平方千米,辖1镇、8个街道、3个服务中心和1个自治区级产业园区。2022年,新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9.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21年增长2%,总量位列全市第二名,增速位列全市四区第一名、全市第五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6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84.50亿元,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582.25亿元,增长1.5%。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为0.4∶12.6∶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76.34亿元。 (刘畅)
【回民区】 回民区位于呼和浩特市城区西北部,东与新城区、赛罕区交界,南与玉泉区相邻,西与金川经济开发园区、土默特左旗接壤,北与武川县毗邻。回民区辖区面积194平方千米,其中规划城区面积48平方千米,是首府呼和浩特市四城区之一,全区辖7个街道和1个镇,63个社区、5个行政村,常住人口44.4万人。2022年,回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5.17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66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44.51亿元,增长4.5%;第三产业增加值280.00亿元,增长1.5%。三次产业比例为0.20∶13.69∶86.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7.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6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4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01.5亿元,全体居民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3035元,同比增长5.4%。 (高燕彬)
【玉泉区】 玉泉区位于呼和浩特市城区西南部,下设50个行政村、63个社区。2022年底,全区总人口37.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18万人、乡村人口21.27万人,常住人口30.94万人。2022年,玉泉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8.8亿元,同比增长1.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0.0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21年增长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4.3亿元;城镇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53171元,同比增长2.6%,农村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8769元,同比增长6.5%;全年实施市级以上重点项目59个,完成年度投资38.5亿元。 (杨占林)
【赛罕区】 赛罕区四邻东接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凉城县,南衔和林县,西靠玉泉区,北依新城区。至2022年底,常住人口88.53万人。2022年,赛罕区建成高标准农田2333.33公顷,投入1.17亿元新建温室大棚590栋,露地蔬菜种植6.31万公顷,设施蔬菜种植新增110.67公顷。辖区城区有8个街道110个社区(村改居23个),农区3个镇和部分涉农街道有101个行政村。全年,赛罕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20.45亿元,比2021年增长1.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5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21年完成增长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20亿元,城镇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59022元,比2021年增长2.7%,农村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034元,比2021年增长6.6%。 (冯永强 武忠贵)
【和林格尔新区】 2022年,和林格尔新区完成营业收入109.82亿元,比2021年增长21.2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53亿元,同比增长47.36%。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995万元,同比增长13%。新增“四上”企业6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家、规上服务业企业2家、限上批发零售企业3家,总数达到18家。全年对接企业项目382家,新签约产业项目90个,协议总投资1297.7亿元,落地亿元以上项目33个,在全市招商引资考核中年度排名第一位。 (姜红叶)
【概况】 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纬40°51′~41°8′、东经110°45′~112°10′。总面积17186平方千米,辖4区(回民区、玉泉区、新城区、赛罕区)、4县(托克托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和林格尔县)、1旗(土默特左旗),有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41个民族。是自治区的首府。
2022年底,全市常住人口355.1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83.39万人、乡村人口71.7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9.80%。202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29.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21年增长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0.6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155.8亿元,增长2.7%;第三产业增加值2012.7亿元,增长2.5%。三次产业比例为4.8∶34.7∶60.5。一、二、三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1%、31.0%和61.9%。人均生产总值94443元,比2021年增长1.2%。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1.8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3.5万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8.3万公顷,粮食总产量183.1万吨,比2021年增长3.6%。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2021年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5.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2.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3.9%。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0.9亿元,比2021年增长0.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20.8亿元,与2021年持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7753.7亿元,比年初增长16.8%。
全年全体居民均可支配收入44696元,比2021年增长5.7%,全体居民均消费支出26154元,下降3.7%。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54616元,比2021年增长3.0%。城镇常住居民均消费支出31172元,下降3.9%。农村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3938元,增长6.7%。农村常住居民均消费支出17093元,下降1.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5.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8%,分别比2021年下降0.5个和0.2个百分点。
【制造业“三化”建设】 2022年,呼和浩特市推进工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建设,加大对传统工业的改造提升力度。伊利、蒙牛等7家企业成功申报为第一批自治区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推荐中环领先申报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伊利集团获批牵头创建乳品加工领域自治区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16家企业实施节能、节水技术改造,新增14家绿色工厂、8个绿色设计产品、8家节水型企业。启动7个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项目,成功培育1家国家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企业,全市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5%,较2021年同期上升20个百分点。启动建设6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企业级节点,新增标识解析应用企业46家;以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建设伊利液态奶绿色生产智能化技术改造示范应用项目、蒙牛鲜奶5G工厂配置百利包智能化生产线项目等7个数字化车间,占自治区2022年智能化工厂建成总数的70%。工业园区承载力增强。
【产业集群延链补链强链】 2022年,呼和浩特市紧扣产业链图谱,强化产业分析、项目研判,引进符合规划、符合发展方向的项目和有实力、有品牌、真干真投资的大企业、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六大产业链形成配套齐备的全产业发展模式。乳产业方面,在“增数量、提质量、扩产量”方面精准发力,继续以奶业为核心,兼顾生猪、肉牛肉羊、玉米、马铃薯等产业链条,依托伊利、蒙牛两大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奶牛养殖、牧场种植、饲料原料、食品包装、食品添加剂、乳制品加工、销售、物流等大型企业,实现乳产业全链条发展。重点推进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总部建设并投入使用,启动实施一批科研攻关和创新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乳业科技创新中枢。清洁能源产业方面,加大引进国家能源集团、中电投等大型发电集团以及远景等头部企业区域总部,打造一流能源总部基地;加大风光新能源资源统筹力度,不断延伸光伏产业链,壮大风、氢、储产业链,推动中环光伏切片、正泰装备制造、福明太阳能、丰田三工等具有示范带动意义的大项目落地。现代化工产业方面,在煤化工、石油化工、焦化产业上加大延链补链力度,推进久泰精细化学品延链补链一体化、旭阳焦化制氢、久泰高纯液氢等项目加快实施,推动中石油化石能源和新能源融合发展示范基地(蒙油蒙炼)、炼油化工一体化融合发展基地(120万吨/年乙烷制乙烯项目)前期工作。打造金桥石化产业、清水河焦化氯碱产业、托县现代煤化工产业3个化工集聚区,推进现代化工产业集聚发展。新材料和现代装备制造业方面,围绕硅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前沿新材料、锂电池、燃料电池等产业链条,依托中环、华耀等大型企业,吸引和布局研发设计、光伏玻璃、电池组件等上下游项目,实现由原料端向切片、磨片等下游环节延伸。依托“一城三园”推动四大基地建成(在中环产业城和华耀光伏产业园重点布局硅材料、光伏装备及配套产业,在经济技术开发区装备制造产业园重点布局新能源装备产业,在土左旗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重点布局锂离子电池材料产业),打造全球知名、中国最大的半导体集成电路材料基地、全国全球先进光伏材料基地、全国重要新能源电池材料基地、全区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和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在巩固原有动物疫苗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优势的基础上,推动宠物疫苗、人用疫苗等新产品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带动生物培养、生物检测等产业链配套环节成长壮大。
【六大产业引领力持续增强】 呼和浩特市六大产业集群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拉动和稳定作用持续增强,2022年实现产值2069.2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88.1%,较2021年提高2.7个百分点。呼和浩特乳制品集群被评定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是继“中国乳都”称号之后的又一国家级荣誉;清洁能源产业年完成产值450亿元,同比增长2.9%;现代化工产业完成产值291.2亿元,同比增长22.2%;新材料及现代装备产业完成产值682.7亿元,同比增长57.2%;生物医药产业完成产值181.2亿元,同比增长1.5%;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值69.2亿元,同比增长67.2%。
【“青城号”中欧班列】 2022年,呼和浩特市发挥首府货物集散和本地产业优势,发运“青城号”中欧班列12列,搭载标箱1198个,货重9193.99吨,货值3621.5万美元。以“青城号”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行为依托,加强与呼和浩特铁路局、呼和浩特海关、赛罕海关的沟通合作,推动在沙良物流园区建设铁路运输类海关监管作业场所。争取实现呼和浩特市始发中欧班列在本地办结出口清关手续,跨境电商出口货物能够由白塔机场快件现场转关至沙良物流园区发运出境,进一步提升出境班列的通行效率和呼和浩特市始发中欧班列的数量。
图86 2022年,“青城号”中欧班列发运12趟。图为运行中的“青城号”中欧班列
(呼和浩特市档案史志馆 供图)
【经济开发区重点项目建设】 2022年,呼和浩特市经开区计划实施的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有111个,总投资497.2亿元,全年完成投资55.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07.1%,其中自治区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4.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09.3%。截至2022年底,华耀二期、东方电气智慧能源产业基地、华希奶牛乳房炎灭活疫苗等12个项目完工,10个项目进入统计程序。
【和林格尔新区数字经济建设】 2022年,国家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启动建设,全年实施重点项目14个,“中国云谷”“金融云谷”初具规模。和林格尔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开通运行,总出口带宽达51.8T,与京津冀、长三角网络时延进一步提速,初步形成“云网协同、算网协同、数网协同”的发展格局。中国银行总行金融科技中心、中国农业银行内蒙古数据中心、中国电信数据中心二期、中国移动数据中心二期、内蒙古农信信息科技中心等引领性项目加快建设。东方超算云内蒙古超级大脑、内蒙古高性能计算公共服务平台为全国300多家高校企事业单位提供算力服务。中国建设银行总行数据中心、并行科技内蒙古新型算力基地等项目前期手续加快办理,中国气象局西部算力中心、华电数据中心集群绿电替代示范项目签约落地。制定出台推进数据中心项目绿色化建设的意见和实施导则,新区数据中心标准机架达到15万架,服务器装机能力达到93万台,数据存储和算力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围绕“数字+智能制造”“数字+生物技术”“数字+新材料”“数字+现代服务业”集聚落地一大批产业项目。数字设备制造产业园配套基础设施启动建设,大溪生物、奥普赛生物、特瑞尔干细胞、盛和芯材高导热氮化铝、“青骑兵”共享单车生产等项目建成投产,博晖创新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基地、科拓动植物微生态制剂生产基地、内蒙古大学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韵达快递电商总部、申通智慧电商物流园等项目加快建设,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加快构建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 (孙志杰)
【土默特左旗】 土默特左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麓的土默川平原。2022年,辖地有1个国家级农业示范区、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自治区级工业园区,辖6个镇(不含沙尔沁镇及所辖村)、2个乡、3个区域服务中心,296个行政村、38个社区,总面积277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6万人。全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7.9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21年增长8.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3%。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82.36亿元,同比增长2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4.6亿元,同比增长3.2%。城乡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1459元、23701元,同比增长2.5%和7.3%。 (庄丽丹)
【托克托县】 托克托县位于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麓、黄河上中游分界处北岸的土默川平原上,北依阴山,南临黄河,地处呼、包、鄂“金三角”开发区腹地。县境南北直距54.5千米,东西直距42千米,总面积1416.8平方千米。2022年,托克托县辖5个镇、1个黄河湿地管护中心,16个社区、120个行政村,1个自治区级工业园区、1个自治区级农业园区、2个自治区级服务业集聚区,总人口16.6万人。全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7.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73.5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4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9.3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8亿元,城镇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完成44127元,农村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095元。 (马昕宇)
【和林格尔县】 和林格尔县位于自治区中南部,东接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南连清水河县和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右玉县,西与托克托县毗邻,北靠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土默特左旗。县域介于北纬39°58′~40°41′,东经111°26′~112°8′之间,东西最大距离8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90千米,总面积3454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底,全县总人口20.19万。2022年,和林格尔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2.6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21年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35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157.53亿元,增长2.4%;第三产业增加值85.76亿元,增长12.7%。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11.6∶48.9∶3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11.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5.0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1.84亿元。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4.3亿元,自然口径下降1.9%。城镇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696元,比2021年下降3.5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863元,比2021年下降2.7个百分点。 (张来义)
【清水河县】 2022年,清水河县辖4镇、4乡,103个行政村、8个社区。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6亿元,同比增长0.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2亿元,比2021年增长4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28亿元,同比增长4.5%;一般性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08亿元,同比下降21.24%;城乡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700元、13600元,同比均增长8%。 (徐雁杰)
【武川县】 2022年,武川县总人口17.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1万人。辖3个镇6个乡,93个行政村,10个社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剔除留抵退税因素)比2021年增长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城乡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和8%。 (郭建东)
【新城区】 新城区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部,辖区总面积700平方千米,城区规划面积100平方千米,辖1镇、8个街道、3个服务中心和1个自治区级产业园区。2022年,新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9.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21年增长2%,总量位列全市第二名,增速位列全市四区第一名、全市第五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6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84.50亿元,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582.25亿元,增长1.5%。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为0.4∶12.6∶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76.34亿元。 (刘畅)
【回民区】 回民区位于呼和浩特市城区西北部,东与新城区、赛罕区交界,南与玉泉区相邻,西与金川经济开发园区、土默特左旗接壤,北与武川县毗邻。回民区辖区面积194平方千米,其中规划城区面积48平方千米,是首府呼和浩特市四城区之一,全区辖7个街道和1个镇,63个社区、5个行政村,常住人口44.4万人。2022年,回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5.17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66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44.51亿元,增长4.5%;第三产业增加值280.00亿元,增长1.5%。三次产业比例为0.20∶13.69∶86.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7.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6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4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01.5亿元,全体居民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3035元,同比增长5.4%。 (高燕彬)
【玉泉区】 玉泉区位于呼和浩特市城区西南部,下设50个行政村、63个社区。2022年底,全区总人口37.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18万人、乡村人口21.27万人,常住人口30.94万人。2022年,玉泉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8.8亿元,同比增长1.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0.0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21年增长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4.3亿元;城镇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53171元,同比增长2.6%,农村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8769元,同比增长6.5%;全年实施市级以上重点项目59个,完成年度投资38.5亿元。 (杨占林)
【赛罕区】 赛罕区四邻东接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凉城县,南衔和林县,西靠玉泉区,北依新城区。至2022年底,常住人口88.53万人。2022年,赛罕区建成高标准农田2333.33公顷,投入1.17亿元新建温室大棚590栋,露地蔬菜种植6.31万公顷,设施蔬菜种植新增110.67公顷。辖区城区有8个街道110个社区(村改居23个),农区3个镇和部分涉农街道有101个行政村。全年,赛罕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20.45亿元,比2021年增长1.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5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21年完成增长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20亿元,城镇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59022元,比2021年增长2.7%,农村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034元,比2021年增长6.6%。 (冯永强 武忠贵)
【和林格尔新区】 2022年,和林格尔新区完成营业收入109.82亿元,比2021年增长21.2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53亿元,同比增长47.36%。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995万元,同比增长13%。新增“四上”企业6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家、规上服务业企业2家、限上批发零售企业3家,总数达到18家。全年对接企业项目382家,新签约产业项目90个,协议总投资1297.7亿元,落地亿元以上项目33个,在全市招商引资考核中年度排名第一位。 (姜红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