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卷
【概况】 巴彦淖尔市,别称河套、巴盟、巴市,内蒙古自治区辖地级市,“巴彦”为“富饶”之意,“淖尔”为“湖泊”之意,“巴彦淖尔”意为“富饶的湖泊”。位于内蒙古西部,东接包头,西连阿拉善盟、乌海市,南隔黄河与鄂尔多斯市相望,北与蒙古国接壤,总面积6.5万平方千米。2022年底,有常住人口151.76万人,比2021年末减少1.0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2.24万人,乡村人口59.5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8%,比2021年末提高0.2个百分点。男性人口77.27万人,女性人口74.4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0.84万人,出生率为5.51‰;死亡人口1.48万人,死亡率为9.75‰。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3.5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59.5亿元,下降0.1%;第三产业增加值431.5亿元,增长2.4%。三次产业比例为27.1∶33.1∶39.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1118元,同比增长2.7%。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5.87万公顷,同比增长0.1%。全市粮食总产量291万吨,同比增长3.5%。全市牲畜饲养量2417.67万头(只)[存栏1098.05万头(只),同比增长1.53%,出栏1319.62万头(只),同比增加3.6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1%。全年建筑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1%。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或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71家,同比增加1家。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9.2亿元,同比增长5.0%;金融业增加值48.9亿元,同比增长5.6%;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72.9亿元,同比下降0.4%;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3.1亿元,同比下降16.5%;房地产业增加值27.7亿元,同比下降3.8%。全市公路总里程24151千米。公路密度37.5千米/百平方千米。全市有各类机动车48.1万辆,同比增长5.9%。全年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3.8亿元,同比下降11.6%。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5.4万件,包裹业务0.7万件;快递业务量1565.1万件,快递业务收入2.7亿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9.5亿元,同比下降3.0%。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357.5亿元,同比增长53.1%。甘其毛都口岸累计完成进出口货运量1906.8万吨,同比增长144.7%。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2%。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42.0亿元,同比下降46.2%。商品房销售面积47.0万平方米,下降43.0%;销售额22.2亿元,下降44.8%。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7.5亿元,同比增长30.9%。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07.4亿元,同比增长14.0%。其中,民生支出217.8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0.9%。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42.8亿元,同比增长19.4%。全市保险业保费收入65.2亿元,同比增长2.4%。全年总用水量49.8亿立方米,同比下降0.5%。完成营造林面积38.7万亩。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当量值)581.9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0.8%。全市统计直报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28人,比2021年下降63.6%。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374所,在校生196842人,教职工23607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7.6%。全市新增授权专利1190件。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拥有文化馆8座,公共图书馆8座,备案博物馆13家。全年接待游客408.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9亿元。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1713所,卫生技术人员14704人。有注册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318人。全市参加养老保险总人数109.4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44.9万人。全体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2155元,同比增长6.3%。其中,城镇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8458元,增长5.8%;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4403元,增长7.1%。全体常住居民均消费性支出19465元,同比下降2.7%。其中,城镇常住居民均消费性支出21628元,下降3.8%;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均消费性支出17762元,下降2.0%。全体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1%。其中,城镇为28.5%,农村牧区为29.5%。
【跨境AGV无人驾驶通关模式】 2022年,巴彦淖尔市在全国率先推行跨境AGV无人驾驶通关模式,AGV项目入选全国第四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口岸通关模式取得历史性突破,不断提升边检站在驻地社会各界的影响力,打造服务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甘其毛都样板”。该项目2022年5月27日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同意把甘其毛都口岸作为自治区跨境AGV无人驾驶通关改革试点。6月22日,蒙古国政府内阁召开会议,同意在甘其毛都—嘎顺苏海图口岸开展无人驾驶跨境运输试运行。建设周期为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在甘其毛都口岸对卡口、地磅、RFID车卡读取设备进行适配改造,2022年7月16日正式试运行通车。至年末,运行车辆由启动时的每日20辆次40箱提升至120辆次240箱。全年,海关监管AGV车辆进出境7344辆次,监管进口煤炭50.49万吨。
【内蒙古首家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获批建设】 2022年,巴彦淖尔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深做实“科技兴蒙”行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科技投入大幅增长,争取组织实施自治区级以上科技项目120项,获得资金支持9645.5万元,创历年之最。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双增长,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家,总数达到83家,培育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9家,较2021年增加24家。4月1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内蒙古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农高区”),成为全国9家之一,内蒙古唯一一家国家级农高区。农高区位于临河区,总面积139.74平方千米,按照“核心区+示范区”双区布局。其中,核心区面积8.81平方千米,建设“一体三园”,即创新创业综合体和食品科技园、生物科技园、农畜产品智慧交易园;示范区面积130.93平方千米,规划五大功能区,即数字农业区、生态牧业区、乡村振兴样板区、总部商务区、产城融合发展引领区。农高区以“河套灌区生态农牧业”为发展主题,以硬质小麦、肉羊为主导产业,重点建设硬质小麦和肉羊全产业链技术创新体系,着力解决硬质小麦、肉羊品种创制和牧草蛋白含量提升问题。按照国务院批复和科技部要求,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现代农牧业创新需要,统筹各类创新资源,全力将农高区建成全国生态农牧业科技创新发展引领区、“一带一路”农牧业科技合作先行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样板区,在黄河流域西北地区推动硬质小麦和肉羊创新发展、打造特色生态农牧产业集群、引领生态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探索示范,努力创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天赋河套”区域品牌名片】 2022年,巴彦淖尔市完成“天赋河套”区域品牌前三批11家授权企业50款产品续展及第四批7家企业26款产品授权。共授权四批次15家企业76款产品,品牌价值达260.18亿元。成功注册41个类别146件商标,完成埃及、英国、日本、欧盟4个国际商标注册。“天赋河套”总部基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已完成总工程进度的43%。“天赋河套”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器项目引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业技术服务企业等58家,帮助孵化企业申报专利13项,培训科技企业创业就业人员580人次。成功举办“巴彦淖尔十大网红农产品评选活动”、“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布四周年主题活动等重要活动。充分挖掘巴彦淖尔市地理标志农产品,助推明安黄芪和河套向日葵分别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源味中国》栏目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纪录片。
【生态环境治理】 2022年,巴彦淖尔市“三区三线”划定工作顺利完成。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全面完工,《“十四五”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规划》项目完成总投资的67.9%,生态补水5.17亿立方米。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黄河流域生态突出问题整改和黄河河道有关问题整治完成年度任务。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扎实推进,化肥、农药亩均用量分别下降5.1%、2.7%,完成林草生态建设3.86万公顷。投资47.66亿元的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落地实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投运。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8.2%,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五原县被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马维刚 秦东)
【临河区】 临河区位于黄河“几”字湾顶部,河套平原腹地,是巴彦淖尔市府所在地。南临黄河,北靠阴山,地处以京津为龙头的呼—包—银—兰经济带中段,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全区总面积2333平方公里,辖9个乡镇(151个行政村、871个自然村)、2个农场(21个分场)、11个办事处(68个居民委员会),耕地面积155038.66公顷,城市建成区51平方公里。2022年,全区常住人口58.4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1.77万人、农村人口16.69万人;男性人口29.43万人,女性人口29.03万人;0~14岁7.67万人,15~64岁42.38万人,65岁及以上8.41万人。全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7.34亿元,比2021年增长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0.88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96.65亿元,增长0.5%;第三产业增加值169.81亿元,增长2.1%。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3.3∶27.8∶48.9。财政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46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2.84亿元,同比下降5.5%;非税收入完成3.62亿元,同比增长74.6%。全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1.6亿元,同比下降15.3%。其中,房地产投资29.7亿元,同比下降49.8%;投资项目51.9亿元,同比增长39.8%。投资项目中,农牧业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同比下降7.3%;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7.9亿元,同比增长96.6%;交通商贸固定资产投资2.7亿元,同比下降20.6%;城建固定资产投资37.2亿元,同比下降4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6.9亿元,比2021年下降3.2%。分城乡看,城镇实现零售额88.8亿元,比2021年下降2.9%;乡村实现零售额18.1亿元,比2021年下降4.9%。全体居民均收入36050元,同比增长5.8%。其中,城镇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9880元,同比增长5.8%;农村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5783元,同比增长6.2%。 (宋超宇)
【乌拉特前旗】 乌拉特前旗位于巴彦淖尔市东南部。2022年底,全旗常住人口25.25万人,比2021年末减少0.1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54万人,乡村人口11.71万人;男性人口12.94万人,女性人口12.31万人;0~14岁人口2.79万人,15~64岁人口18.00万人,65周岁以上人口4.46万人。2022年,全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21年增长1.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1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63.2亿元,下降3.5%;第三产业增加值62.4亿元,增长4.5%。一、二、三产业比例为30.5∶35.0∶34.5。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3.65亿元,比2021年增长7.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95.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第三产业投资下降38.4%。基础设施投资下降38.3%,制造业投资增长283.3%,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50.3%。商品房销售面积15316平方米,下降48.1%;商品房销售额6275万元,下降48.2%。全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9亿元,比2021年下降2.3%。按经营地统计,城镇的零售额比2021年下降1.8%;乡村的零售额比2021年下降4.2%。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总额26.1亿元,比2021年下降2.1%;餐饮收入2.9亿元,比2021年下降3.4%。全年全旗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1亿元,比2021年增长18.3%;税收收入5.9亿元,比2021年下降10.8%;非税收入3.2亿元,比2021年增长74.7%。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3.2亿元,比2021年下降10.1%。全年全旗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8893元,比2021年增长6.5%。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7057元,比2021年增长6.0%;农村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4269元,比2021年增长6.6%。全年全旗居民均消费性支出19267元,比2021年下降1.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均消费支出21511元,比2021年下降1.9%;农村居民均消费性支出16523元,同比下降2.0%。 (蔺振中)
【乌拉特中旗】 乌拉特中旗位于巴彦淖尔市东北部。2022年,全旗户籍总人口141847人。其中,城镇人口35088人,乡村人口106759人;18岁以下人口20144人,18~34岁人口27974人,35~59岁人口61405人,60岁以上人口32324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1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9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42.89亿元,下降10.4%;第三产业增加值41.35亿元,增长4.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5.5∶37.9∶36.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8亿元,同比增长29.1%。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25.2%,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3%,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4.1%。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3%,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14.4%,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8.6%,民间投资同比下降14.3%。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的重要原因是,工业投资拉动作用显著,全旗工业投资同比增长93%,拉高全旗投资增速32.9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18%,拉高全旗投资增速26.8个百分点,完成投资占第二产业的72.5%,占全旗投资的38.4%。全旗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3亿元,同比增长24.1%。其中,税收收入7.5亿元,同比增长15.4%;非税收入1.8亿元,同比增长78.9%。全旗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3.6亿元,其中民生支出22.9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支出分别增长15.3%、17.2%和41%。城镇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达39125元,比2021年增长5.6%;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达23614元,比2021年增长7.2%。全年全体居民均消费支出18027元,比2021年下降2.5%。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均消费性支出20925元,比2021年下降4.1%;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均消费性支出15643元,比2021年下降1.7%。全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3.75亿元,同比下降1.8%,增速排名居全市第一位。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3.53亿元,同比增长12.7%;零售业零售额7.86亿元,同比增长0.3%;住宿业零售额0.05亿元,同比下降6.4%;餐饮业零售额2.31亿元,同比下降22.7%。 (徐会)
图96 2022年6月17日,乌拉特海关在甘其毛都口岸测试全国首例AGV
无人驾驶车辆跨境过货 (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研究室 供图)
【乌拉特后旗】 2022年,全旗户籍人口57652人。其中,城镇26159人,乡村31493人;男性人口28791人,女性人口28861人;0~17岁人口8057人,18~34岁人口10935人,35~59岁人口26249人,60岁以上人口12411人。全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87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7亿元,同比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84.72亿元,同比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16.38亿元,同比增长0.5%。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6.3∶78.5∶15.2。全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3.8%,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87.63%,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52.48%。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54.45%,拉动投资增速29.8百分点。全年全旗亿元以上项目31个,同比增加4个,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08.84%。全年全旗工业投资同比增长87.2%。其中,制造业同比下降27.9%,拉低投资增速9个百分点;电力投资同比增长279.8%,拉动投资增长63.8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80.9%,拉动投资增速60.7个百分点。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0.1641亿元,同比下降92.5%。商品房销售面积1.947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5.3%;全年商品房销售额0.5304亿元,同比下降44.1%。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0905.2万元,同比下降2.0%。其中,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7400.7万元,同比下降1.5%;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504.5万元,同比下降3.8%。商品零售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335.5万元,同比增长1.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7.9%;餐饮收入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69.7万元,同比下降20.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亿元,剔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影响,增长66.6%。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84亿元;非税收入完成9.2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7.23亿元,比2021年同期增长28.2%。全旗金融行业各银行存款余额54.1亿元,同比增长21.9%;各项贷款余额43.18亿元,同比增长31.8%。实现存贷双增长。保险业保费收入1.25亿元,同比增长3.9%。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体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9050元,同比增加1514元,同比增长5.5%。全体居民均消费性支出21592元,同比减少783元,同比下降3.5%。城镇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8826元,同比增加1989元,同比增长5.4%;城镇常住居民均消费性支出22201元,同比减少1070元,同比下降4.6%。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1205元,同比增加1219元,同比增长6.1%;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均消费性支出15827元,同比减少339元,同比下降2.1%。 (窦永刚)
【杭锦后旗】 杭锦后旗位于巴彦淖尔市西北部。2022年,全旗常住人口21.2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2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3.16%,乡村人口9.9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6.84%。全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1.2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62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25.89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55.72亿元,增长1.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2.2∶18.3∶39.5。5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9.83亿元,同比增长3.2%。从构成看,建安工程15亿元,设备工器具购置及其他4.83亿元。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13.63亿元,非国有经济投资6.2亿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4.17亿元;第二产业投资8.71亿元,全部为工业投资;第三产业投资6.95亿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14亿元,同比增长-3.7%。从销售单位所在地看,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09亿元,同比增长-3.3%;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05亿元,同比增长-5.3%。从消费形态看,餐饮收入实现零售额2.20亿元,同比增长-18.3%;商品实现零售额22.94亿元,同比增长-2.0%。从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2.94亿元,同比增长-2.0%;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20亿元,同比增长-18.3%。全年进出口总额13.544亿元,同比增长45%。全年财政收入5.72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4亿元,同比增长18.9%;税务部门收入4.46亿元,同比增长-8.1%;财政部门非税收入1.26亿元,同比增长128.9%。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4.64亿元,同比增长22.2%。其中,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节能环保、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住房保障等民生支出完成20.07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7.9%。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体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4168元,比2021年增加1658元,同比增长5.1%;全体居民均消费性支出18552元,比2021年减少534元,同比增长-2.8%。其中,城镇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7982元,比2021年增加1809元,同比增长5.0%;城镇常住居民均消费性支出20477元,比2021年减少677元,同比增长-3.2%。农村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5367元,比2021年增加1548元,同比增长6.5%;农村常住居民均消费性支出17212元,比2021年减少316元,同比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1.35亿元,同比增长8.2%(月报可比价增长率),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53.90亿元,同比增长14.2%(月报现价增长率)。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7亿元,同比增长18.7%(可比价增速)。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45.86万亩,比2021年增加1.96万亩,同比增长1.3%。森林抚育1万亩,全年完成新造林0.64万亩。全旗粮食总产量48.74万吨,比2021年增加0.01万吨,同比增长0.02%。日历年度全旗牲畜存栏头数达76.69万头(只)。全旗规模化养牛场达到78家,建成奶业振兴服务中心,奶牛存栏、肉牛饲养量分别达到10万头、6.9万头,成为全国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县、全国畜牧大县。建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杭锦后旗经济林试验站、现代数字农业展厅等8个科技平台,被评为“全国农业技术集成创新基地”。杭锦后旗获评“平安内蒙古建设示范旗”“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成为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县,成功创建为第六届自治区文明城市。 (杨俊雯)
【五原县】 五原县位于巴彦淖尔市南部。2022年,全县常住人口21.99万人,比2021年减少0.1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15万人、乡村人口10.8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0.7%,男性人口11.16万人,女性人口10.8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0.11万人,出生率为5.00‰;死亡人口0.24万人,死亡率为10.91‰。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73亿元,同比增长3.50%;第二产业增加值16.55亿元,同比下降8.8%;第三产业增加值61.15亿元,同比增长1.40%。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6.5∶13.5∶50.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5486元,同比增长1.62%。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0.1%。计划投资5000万元以上全国联网直报重点重大新建续建项目40个,同比下降16.6%,实际完成投资同比下降2.6%;500万~5000万元项目68个,同比增长13.0%,累计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4.5%;房地产项目23项,累计完成投资7.56亿元,同比下降6.2%。分产业看,三次产业呈“一升两降”态势。第一产业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同比增长40.3%;第二产业投资同比下降9.5%;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1.4%。分领域看,三大领域投资降幅持续收窄。基础建设投资完成同比下降11.1%,工业投资同比下降9.5%,民间投资同比下降9.5%。全县房屋施工面积119.46万平方米,增长0.85%。在房屋施工面积中,房屋新开工面积16.3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4.44%。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4%。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下降2.8%,农村牧区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下降4.8%。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同比下降2.9%,餐饮收入同比下降6.6%。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3.2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税收收入2.2亿元,同比下降1.27%;非税收入0.96亿元,同比增长4.65%。财政总支出32.31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教育、文化体育传媒、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支出19.8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5.2%。全县全体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4936元,比2021年增长5.7%。其中,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7611元,增长5.1%;农村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5680元,增长7.3%。全县全体居民均消费性支出18968元,同比下降2.8%。其中,城镇常住居民均消费性支出21725元,同比下降3.8%;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均消费性支出17356元,同比下降2.3%。 (吕建荣)
【磴口县】 磴口县位于巴彦淖尔市西南部。2022年底,全县总人口10.91万人(户籍人口),比2021年末减少978人。总人口中,少数民族10856人(蒙古族5014人,回族5166人);城镇人口5.31万人,乡村人口5.60万人,城乡人口比例为48.7∶51.3。全年出生人口286人,出生率3.15‰;死亡人口382人,死亡率4.20‰;人口自然增长率-1.06‰。男性人口5.56万人,女性人口5.35万人,男女比例为50.95∶49.05。年末常住人口为8.70万人,其中男性人口4.45万人、女性人口4.2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97万人、乡村人口3.7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7.12%。0~14岁0.69万人,15~64岁6.52万人,65岁及以上1.49万人。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2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83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47人,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713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7%。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51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29.41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增加值24.10亿元,增长0.1%。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24.7∶41.4∶33.9。全县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6.6%。其中,50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5.7%;500万~5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5.7%。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7.4%,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5.4%,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81.7%。按主要行业划分,制造业同比下降91.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334.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同比增长93.8%。全年农业总产值完成286423.3万元,同比增长4.9%。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16.82万亩,同比增长2.0%。粮食作物面积56.51万亩,同比下降0.2%。全年全部工业总产值915881.2万元,同比增长29.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58629.5万元,同比增长35.9%;全部工业增加值271971万元,增长8.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7%;产品销售率98.1%,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918707.7万元,同比增长33.5%;利润总额54617.0万元,同比增长319.5%;亏损企业亏损额16922.9万元,同比增亏14722万元。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21亿元,比2021年增长33.1%。全年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400万元,同比增收3894万元,增长15.3%。从征收部门看,税务部门完成11314万元,下降28.3%;财政部门完成18086万元,增长85.9%。全年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64576万元,同比减支23244万元,下降12.4%。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29300万元,增长39.3%;教育支出14083万元,增长26.2%;卫生健康支出17800万元,增长20.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6310万元,增长23.2%;农林水事务支出67724万元,增长87.9%;节能环保支出6662万元,增长9.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7689万元,下降10.6%。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637万元,同比下降3.5%。按经营地统计,城镇零售额101534万元,同比下降3.2%;农村零售额19103万元,同比下降4.9%。按行业统计,批发零售贸易业106527.1万元,同比下降1.3%;住宿餐饮业14109.9万元,同比下降17.3%。全体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8636元,同比增长5.6%。其中:城镇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7185元,比2021年增加1838元,增长5.2%。城镇常住居民均消费支出20437元,同比下降3.6%。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28.3%。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4621元,比2021年增加1459元,增长6.3%。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均消费支出12385元,同比下降1.2%。恩格尔系数为31.0%。 (李亚凡)
【概况】 巴彦淖尔市,别称河套、巴盟、巴市,内蒙古自治区辖地级市,“巴彦”为“富饶”之意,“淖尔”为“湖泊”之意,“巴彦淖尔”意为“富饶的湖泊”。位于内蒙古西部,东接包头,西连阿拉善盟、乌海市,南隔黄河与鄂尔多斯市相望,北与蒙古国接壤,总面积6.5万平方千米。2022年底,有常住人口151.76万人,比2021年末减少1.0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2.24万人,乡村人口59.5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8%,比2021年末提高0.2个百分点。男性人口77.27万人,女性人口74.4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0.84万人,出生率为5.51‰;死亡人口1.48万人,死亡率为9.75‰。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3.5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59.5亿元,下降0.1%;第三产业增加值431.5亿元,增长2.4%。三次产业比例为27.1∶33.1∶39.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1118元,同比增长2.7%。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5.87万公顷,同比增长0.1%。全市粮食总产量291万吨,同比增长3.5%。全市牲畜饲养量2417.67万头(只)[存栏1098.05万头(只),同比增长1.53%,出栏1319.62万头(只),同比增加3.6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1%。全年建筑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1%。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或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71家,同比增加1家。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9.2亿元,同比增长5.0%;金融业增加值48.9亿元,同比增长5.6%;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72.9亿元,同比下降0.4%;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3.1亿元,同比下降16.5%;房地产业增加值27.7亿元,同比下降3.8%。全市公路总里程24151千米。公路密度37.5千米/百平方千米。全市有各类机动车48.1万辆,同比增长5.9%。全年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3.8亿元,同比下降11.6%。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5.4万件,包裹业务0.7万件;快递业务量1565.1万件,快递业务收入2.7亿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9.5亿元,同比下降3.0%。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357.5亿元,同比增长53.1%。甘其毛都口岸累计完成进出口货运量1906.8万吨,同比增长144.7%。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2%。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42.0亿元,同比下降46.2%。商品房销售面积47.0万平方米,下降43.0%;销售额22.2亿元,下降44.8%。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7.5亿元,同比增长30.9%。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07.4亿元,同比增长14.0%。其中,民生支出217.8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0.9%。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42.8亿元,同比增长19.4%。全市保险业保费收入65.2亿元,同比增长2.4%。全年总用水量49.8亿立方米,同比下降0.5%。完成营造林面积38.7万亩。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当量值)581.9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0.8%。全市统计直报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28人,比2021年下降63.6%。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374所,在校生196842人,教职工23607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7.6%。全市新增授权专利1190件。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拥有文化馆8座,公共图书馆8座,备案博物馆13家。全年接待游客408.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9亿元。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1713所,卫生技术人员14704人。有注册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318人。全市参加养老保险总人数109.4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44.9万人。全体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2155元,同比增长6.3%。其中,城镇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8458元,增长5.8%;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4403元,增长7.1%。全体常住居民均消费性支出19465元,同比下降2.7%。其中,城镇常住居民均消费性支出21628元,下降3.8%;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均消费性支出17762元,下降2.0%。全体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1%。其中,城镇为28.5%,农村牧区为29.5%。
【跨境AGV无人驾驶通关模式】 2022年,巴彦淖尔市在全国率先推行跨境AGV无人驾驶通关模式,AGV项目入选全国第四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口岸通关模式取得历史性突破,不断提升边检站在驻地社会各界的影响力,打造服务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甘其毛都样板”。该项目2022年5月27日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同意把甘其毛都口岸作为自治区跨境AGV无人驾驶通关改革试点。6月22日,蒙古国政府内阁召开会议,同意在甘其毛都—嘎顺苏海图口岸开展无人驾驶跨境运输试运行。建设周期为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在甘其毛都口岸对卡口、地磅、RFID车卡读取设备进行适配改造,2022年7月16日正式试运行通车。至年末,运行车辆由启动时的每日20辆次40箱提升至120辆次240箱。全年,海关监管AGV车辆进出境7344辆次,监管进口煤炭50.49万吨。
【内蒙古首家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获批建设】 2022年,巴彦淖尔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深做实“科技兴蒙”行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科技投入大幅增长,争取组织实施自治区级以上科技项目120项,获得资金支持9645.5万元,创历年之最。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双增长,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家,总数达到83家,培育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9家,较2021年增加24家。4月1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内蒙古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农高区”),成为全国9家之一,内蒙古唯一一家国家级农高区。农高区位于临河区,总面积139.74平方千米,按照“核心区+示范区”双区布局。其中,核心区面积8.81平方千米,建设“一体三园”,即创新创业综合体和食品科技园、生物科技园、农畜产品智慧交易园;示范区面积130.93平方千米,规划五大功能区,即数字农业区、生态牧业区、乡村振兴样板区、总部商务区、产城融合发展引领区。农高区以“河套灌区生态农牧业”为发展主题,以硬质小麦、肉羊为主导产业,重点建设硬质小麦和肉羊全产业链技术创新体系,着力解决硬质小麦、肉羊品种创制和牧草蛋白含量提升问题。按照国务院批复和科技部要求,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现代农牧业创新需要,统筹各类创新资源,全力将农高区建成全国生态农牧业科技创新发展引领区、“一带一路”农牧业科技合作先行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样板区,在黄河流域西北地区推动硬质小麦和肉羊创新发展、打造特色生态农牧产业集群、引领生态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探索示范,努力创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天赋河套”区域品牌名片】 2022年,巴彦淖尔市完成“天赋河套”区域品牌前三批11家授权企业50款产品续展及第四批7家企业26款产品授权。共授权四批次15家企业76款产品,品牌价值达260.18亿元。成功注册41个类别146件商标,完成埃及、英国、日本、欧盟4个国际商标注册。“天赋河套”总部基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已完成总工程进度的43%。“天赋河套”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器项目引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业技术服务企业等58家,帮助孵化企业申报专利13项,培训科技企业创业就业人员580人次。成功举办“巴彦淖尔十大网红农产品评选活动”、“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布四周年主题活动等重要活动。充分挖掘巴彦淖尔市地理标志农产品,助推明安黄芪和河套向日葵分别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源味中国》栏目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纪录片。
【生态环境治理】 2022年,巴彦淖尔市“三区三线”划定工作顺利完成。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全面完工,《“十四五”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规划》项目完成总投资的67.9%,生态补水5.17亿立方米。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黄河流域生态突出问题整改和黄河河道有关问题整治完成年度任务。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扎实推进,化肥、农药亩均用量分别下降5.1%、2.7%,完成林草生态建设3.86万公顷。投资47.66亿元的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落地实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投运。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8.2%,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五原县被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马维刚 秦东)
【临河区】 临河区位于黄河“几”字湾顶部,河套平原腹地,是巴彦淖尔市府所在地。南临黄河,北靠阴山,地处以京津为龙头的呼—包—银—兰经济带中段,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全区总面积2333平方公里,辖9个乡镇(151个行政村、871个自然村)、2个农场(21个分场)、11个办事处(68个居民委员会),耕地面积155038.66公顷,城市建成区51平方公里。2022年,全区常住人口58.4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1.77万人、农村人口16.69万人;男性人口29.43万人,女性人口29.03万人;0~14岁7.67万人,15~64岁42.38万人,65岁及以上8.41万人。全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7.34亿元,比2021年增长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0.88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96.65亿元,增长0.5%;第三产业增加值169.81亿元,增长2.1%。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3.3∶27.8∶48.9。财政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46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2.84亿元,同比下降5.5%;非税收入完成3.62亿元,同比增长74.6%。全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1.6亿元,同比下降15.3%。其中,房地产投资29.7亿元,同比下降49.8%;投资项目51.9亿元,同比增长39.8%。投资项目中,农牧业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同比下降7.3%;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7.9亿元,同比增长96.6%;交通商贸固定资产投资2.7亿元,同比下降20.6%;城建固定资产投资37.2亿元,同比下降4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6.9亿元,比2021年下降3.2%。分城乡看,城镇实现零售额88.8亿元,比2021年下降2.9%;乡村实现零售额18.1亿元,比2021年下降4.9%。全体居民均收入36050元,同比增长5.8%。其中,城镇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9880元,同比增长5.8%;农村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5783元,同比增长6.2%。 (宋超宇)
【乌拉特前旗】 乌拉特前旗位于巴彦淖尔市东南部。2022年底,全旗常住人口25.25万人,比2021年末减少0.1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54万人,乡村人口11.71万人;男性人口12.94万人,女性人口12.31万人;0~14岁人口2.79万人,15~64岁人口18.00万人,65周岁以上人口4.46万人。2022年,全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21年增长1.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1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63.2亿元,下降3.5%;第三产业增加值62.4亿元,增长4.5%。一、二、三产业比例为30.5∶35.0∶34.5。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3.65亿元,比2021年增长7.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95.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第三产业投资下降38.4%。基础设施投资下降38.3%,制造业投资增长283.3%,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50.3%。商品房销售面积15316平方米,下降48.1%;商品房销售额6275万元,下降48.2%。全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9亿元,比2021年下降2.3%。按经营地统计,城镇的零售额比2021年下降1.8%;乡村的零售额比2021年下降4.2%。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总额26.1亿元,比2021年下降2.1%;餐饮收入2.9亿元,比2021年下降3.4%。全年全旗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1亿元,比2021年增长18.3%;税收收入5.9亿元,比2021年下降10.8%;非税收入3.2亿元,比2021年增长74.7%。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3.2亿元,比2021年下降10.1%。全年全旗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8893元,比2021年增长6.5%。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7057元,比2021年增长6.0%;农村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4269元,比2021年增长6.6%。全年全旗居民均消费性支出19267元,比2021年下降1.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均消费支出21511元,比2021年下降1.9%;农村居民均消费性支出16523元,同比下降2.0%。 (蔺振中)
【乌拉特中旗】 乌拉特中旗位于巴彦淖尔市东北部。2022年,全旗户籍总人口141847人。其中,城镇人口35088人,乡村人口106759人;18岁以下人口20144人,18~34岁人口27974人,35~59岁人口61405人,60岁以上人口32324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1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9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42.89亿元,下降10.4%;第三产业增加值41.35亿元,增长4.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5.5∶37.9∶36.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8亿元,同比增长29.1%。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25.2%,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3%,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4.1%。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3%,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14.4%,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8.6%,民间投资同比下降14.3%。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的重要原因是,工业投资拉动作用显著,全旗工业投资同比增长93%,拉高全旗投资增速32.9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18%,拉高全旗投资增速26.8个百分点,完成投资占第二产业的72.5%,占全旗投资的38.4%。全旗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3亿元,同比增长24.1%。其中,税收收入7.5亿元,同比增长15.4%;非税收入1.8亿元,同比增长78.9%。全旗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3.6亿元,其中民生支出22.9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支出分别增长15.3%、17.2%和41%。城镇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达39125元,比2021年增长5.6%;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达23614元,比2021年增长7.2%。全年全体居民均消费支出18027元,比2021年下降2.5%。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均消费性支出20925元,比2021年下降4.1%;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均消费性支出15643元,比2021年下降1.7%。全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3.75亿元,同比下降1.8%,增速排名居全市第一位。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3.53亿元,同比增长12.7%;零售业零售额7.86亿元,同比增长0.3%;住宿业零售额0.05亿元,同比下降6.4%;餐饮业零售额2.31亿元,同比下降22.7%。 (徐会)
图96 2022年6月17日,乌拉特海关在甘其毛都口岸测试全国首例AGV
无人驾驶车辆跨境过货 (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研究室 供图)
【乌拉特后旗】 2022年,全旗户籍人口57652人。其中,城镇26159人,乡村31493人;男性人口28791人,女性人口28861人;0~17岁人口8057人,18~34岁人口10935人,35~59岁人口26249人,60岁以上人口12411人。全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87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7亿元,同比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84.72亿元,同比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16.38亿元,同比增长0.5%。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6.3∶78.5∶15.2。全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3.8%,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87.63%,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52.48%。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54.45%,拉动投资增速29.8百分点。全年全旗亿元以上项目31个,同比增加4个,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08.84%。全年全旗工业投资同比增长87.2%。其中,制造业同比下降27.9%,拉低投资增速9个百分点;电力投资同比增长279.8%,拉动投资增长63.8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80.9%,拉动投资增速60.7个百分点。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0.1641亿元,同比下降92.5%。商品房销售面积1.947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5.3%;全年商品房销售额0.5304亿元,同比下降44.1%。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0905.2万元,同比下降2.0%。其中,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7400.7万元,同比下降1.5%;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504.5万元,同比下降3.8%。商品零售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335.5万元,同比增长1.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7.9%;餐饮收入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69.7万元,同比下降20.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亿元,剔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影响,增长66.6%。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84亿元;非税收入完成9.2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7.23亿元,比2021年同期增长28.2%。全旗金融行业各银行存款余额54.1亿元,同比增长21.9%;各项贷款余额43.18亿元,同比增长31.8%。实现存贷双增长。保险业保费收入1.25亿元,同比增长3.9%。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体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9050元,同比增加1514元,同比增长5.5%。全体居民均消费性支出21592元,同比减少783元,同比下降3.5%。城镇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8826元,同比增加1989元,同比增长5.4%;城镇常住居民均消费性支出22201元,同比减少1070元,同比下降4.6%。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1205元,同比增加1219元,同比增长6.1%;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均消费性支出15827元,同比减少339元,同比下降2.1%。 (窦永刚)
【杭锦后旗】 杭锦后旗位于巴彦淖尔市西北部。2022年,全旗常住人口21.2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2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3.16%,乡村人口9.9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6.84%。全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1.2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62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25.89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55.72亿元,增长1.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2.2∶18.3∶39.5。5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9.83亿元,同比增长3.2%。从构成看,建安工程15亿元,设备工器具购置及其他4.83亿元。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13.63亿元,非国有经济投资6.2亿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4.17亿元;第二产业投资8.71亿元,全部为工业投资;第三产业投资6.95亿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14亿元,同比增长-3.7%。从销售单位所在地看,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09亿元,同比增长-3.3%;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05亿元,同比增长-5.3%。从消费形态看,餐饮收入实现零售额2.20亿元,同比增长-18.3%;商品实现零售额22.94亿元,同比增长-2.0%。从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2.94亿元,同比增长-2.0%;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20亿元,同比增长-18.3%。全年进出口总额13.544亿元,同比增长45%。全年财政收入5.72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4亿元,同比增长18.9%;税务部门收入4.46亿元,同比增长-8.1%;财政部门非税收入1.26亿元,同比增长128.9%。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4.64亿元,同比增长22.2%。其中,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节能环保、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住房保障等民生支出完成20.07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7.9%。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体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4168元,比2021年增加1658元,同比增长5.1%;全体居民均消费性支出18552元,比2021年减少534元,同比增长-2.8%。其中,城镇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7982元,比2021年增加1809元,同比增长5.0%;城镇常住居民均消费性支出20477元,比2021年减少677元,同比增长-3.2%。农村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5367元,比2021年增加1548元,同比增长6.5%;农村常住居民均消费性支出17212元,比2021年减少316元,同比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1.35亿元,同比增长8.2%(月报可比价增长率),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53.90亿元,同比增长14.2%(月报现价增长率)。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7亿元,同比增长18.7%(可比价增速)。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45.86万亩,比2021年增加1.96万亩,同比增长1.3%。森林抚育1万亩,全年完成新造林0.64万亩。全旗粮食总产量48.74万吨,比2021年增加0.01万吨,同比增长0.02%。日历年度全旗牲畜存栏头数达76.69万头(只)。全旗规模化养牛场达到78家,建成奶业振兴服务中心,奶牛存栏、肉牛饲养量分别达到10万头、6.9万头,成为全国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县、全国畜牧大县。建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杭锦后旗经济林试验站、现代数字农业展厅等8个科技平台,被评为“全国农业技术集成创新基地”。杭锦后旗获评“平安内蒙古建设示范旗”“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成为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县,成功创建为第六届自治区文明城市。 (杨俊雯)
【五原县】 五原县位于巴彦淖尔市南部。2022年,全县常住人口21.99万人,比2021年减少0.1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15万人、乡村人口10.8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0.7%,男性人口11.16万人,女性人口10.8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0.11万人,出生率为5.00‰;死亡人口0.24万人,死亡率为10.91‰。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73亿元,同比增长3.50%;第二产业增加值16.55亿元,同比下降8.8%;第三产业增加值61.15亿元,同比增长1.40%。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6.5∶13.5∶50.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5486元,同比增长1.62%。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0.1%。计划投资5000万元以上全国联网直报重点重大新建续建项目40个,同比下降16.6%,实际完成投资同比下降2.6%;500万~5000万元项目68个,同比增长13.0%,累计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4.5%;房地产项目23项,累计完成投资7.56亿元,同比下降6.2%。分产业看,三次产业呈“一升两降”态势。第一产业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同比增长40.3%;第二产业投资同比下降9.5%;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1.4%。分领域看,三大领域投资降幅持续收窄。基础建设投资完成同比下降11.1%,工业投资同比下降9.5%,民间投资同比下降9.5%。全县房屋施工面积119.46万平方米,增长0.85%。在房屋施工面积中,房屋新开工面积16.3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4.44%。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4%。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下降2.8%,农村牧区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下降4.8%。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同比下降2.9%,餐饮收入同比下降6.6%。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3.2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税收收入2.2亿元,同比下降1.27%;非税收入0.96亿元,同比增长4.65%。财政总支出32.31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教育、文化体育传媒、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支出19.8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5.2%。全县全体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4936元,比2021年增长5.7%。其中,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7611元,增长5.1%;农村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5680元,增长7.3%。全县全体居民均消费性支出18968元,同比下降2.8%。其中,城镇常住居民均消费性支出21725元,同比下降3.8%;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均消费性支出17356元,同比下降2.3%。 (吕建荣)
【磴口县】 磴口县位于巴彦淖尔市西南部。2022年底,全县总人口10.91万人(户籍人口),比2021年末减少978人。总人口中,少数民族10856人(蒙古族5014人,回族5166人);城镇人口5.31万人,乡村人口5.60万人,城乡人口比例为48.7∶51.3。全年出生人口286人,出生率3.15‰;死亡人口382人,死亡率4.20‰;人口自然增长率-1.06‰。男性人口5.56万人,女性人口5.35万人,男女比例为50.95∶49.05。年末常住人口为8.70万人,其中男性人口4.45万人、女性人口4.2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97万人、乡村人口3.7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7.12%。0~14岁0.69万人,15~64岁6.52万人,65岁及以上1.49万人。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2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83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47人,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713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7%。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51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29.41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增加值24.10亿元,增长0.1%。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24.7∶41.4∶33.9。全县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6.6%。其中,50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5.7%;500万~5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5.7%。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7.4%,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5.4%,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81.7%。按主要行业划分,制造业同比下降91.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334.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同比增长93.8%。全年农业总产值完成286423.3万元,同比增长4.9%。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16.82万亩,同比增长2.0%。粮食作物面积56.51万亩,同比下降0.2%。全年全部工业总产值915881.2万元,同比增长29.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58629.5万元,同比增长35.9%;全部工业增加值271971万元,增长8.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7%;产品销售率98.1%,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918707.7万元,同比增长33.5%;利润总额54617.0万元,同比增长319.5%;亏损企业亏损额16922.9万元,同比增亏14722万元。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21亿元,比2021年增长33.1%。全年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400万元,同比增收3894万元,增长15.3%。从征收部门看,税务部门完成11314万元,下降28.3%;财政部门完成18086万元,增长85.9%。全年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64576万元,同比减支23244万元,下降12.4%。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29300万元,增长39.3%;教育支出14083万元,增长26.2%;卫生健康支出17800万元,增长20.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6310万元,增长23.2%;农林水事务支出67724万元,增长87.9%;节能环保支出6662万元,增长9.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7689万元,下降10.6%。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637万元,同比下降3.5%。按经营地统计,城镇零售额101534万元,同比下降3.2%;农村零售额19103万元,同比下降4.9%。按行业统计,批发零售贸易业106527.1万元,同比下降1.3%;住宿餐饮业14109.9万元,同比下降17.3%。全体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8636元,同比增长5.6%。其中:城镇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37185元,比2021年增加1838元,增长5.2%。城镇常住居民均消费支出20437元,同比下降3.6%。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28.3%。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4621元,比2021年增加1459元,增长6.3%。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均消费支出12385元,同比下降1.2%。恩格尔系数为31.0%。 (李亚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