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卷
【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202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在自治区党委带领下,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推动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全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2%、位居全国第九,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位居全国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6%、位居全国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0.2%、位居全国第二。先后制定稳经济40条配套政策、21条接续政策,推出优化营商环境181条、产业高质量发展130条、奶业振兴9条、公路投资6条、高标准农田建设11条和工业、服务业、建筑业、新能源全产业链建设政策包。全年共实施重大项目3343个、完成建设投资突破6000亿元,比2021年增加1678亿元,“自治区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取得新进展”作为典型经验被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通报表扬。实施重大工业项目1040个、工业投资增长44.6%,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42.6%、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9.2%。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724个、投资增长35.3%,包银高铁、集大原高铁、呼和浩特新机场等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项目顺利推进。全区引进到位资金3409亿元、比2021年增长59.7%。
【“五大任务”落实】 202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方面,推动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三区三线”划定,及早谋划、紧盯快办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转交事项2825个、办结率96%,督察报告反馈问题76个,完成整改23个、整改率达30%,其余53项整改任务均完成阶段性整改目标。在安全稳定屏障建设方面,牵头完成高考加分改革、中考政策调整等年度重点任务,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进入常态化、实现全覆盖,教育领域民族差异性政策全部整改完成。在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方面,用新理念打造新能源全产业链调结构、换动能,优化布局风光氢储4大集群和呼包鄂通4大基地实现良好开局。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方面,提前2个月完成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超额完成大豆、油料扩种任务,粮食、牛奶、肉类产量创历史新高,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在向北开放桥头堡建设方面,有效统筹口岸“放”与“防”,推动边境口岸应开尽开;积极“走出去”开展战略合作,组织政企接洽400余次、与央企和区外企业签署合作协议16项,一大批领军企业成功落户。
2022年,提前完成4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能源保供稳定有序,全年煤炭产量12.2亿吨,完成煤炭保供任务9.45亿吨,发电量6465亿千瓦·时,其中外送电量达到2640亿千瓦·时,外运煤炭和外送电量均居全国首位。“两个屏障”进一步夯实筑牢,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推进“一湖两海”综合治理,造林、种草、防沙治沙分别实现年度目标的143.4%、125.3%和128.7%。稳妥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政府隐性债务793.8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0.86个百分点。“一个桥头堡”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口岸货运量增长14.7%,过境中欧班列增长19%,实际使用外资33.5亿元、增长50%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523.6亿元、比2021年增长23.2%。
【“五个大起底”行动】 202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缴回财政沉淀资金64.6亿元,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3.2万亩、处置闲置土地5.76万亩,盘活“半拉子”工程项目99个,盘活开发区长期停建项目60个,办理完成待批项目7971个、补批项目1265个。顶格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累计实现退税、减税、缓税、降费567.2亿元。呼和浩特市三环路建设项目在盘活“半拉子”工程推动下复工,年底建成通车。
【“两个基地”建设】 202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谋划推进8大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建设,建成全产业链项目140余个、落地链主企业近百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9.9%,高技术制造业增长33.6%,装备制造业增长43.3%。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到780亿斤、位居全国第六、实现“十九连丰”;牛奶产量734万吨、牛肉产量72万吨、羊肉产量110万吨、继续保持全国首位,畜牧业生产实现“十八连稳”。煤炭产量12.2亿吨、发电量6465亿千瓦·时,完成煤炭保供任务9.45亿吨、外送电量2640亿千瓦·时、均位居全国第一。新能源获批规模超1亿千瓦、全年新增装机2000万千瓦,培育风光氢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等6类市场化应用场景项目3000多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完成投资1200亿元,新能源发电1350亿千瓦·时。引进东方电气、天合光能等30余家头部企业,新能源装备制造完成投资620亿元,风光氢储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呼包鄂通4个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建设,风电整建制配套能力1000台套、光伏组件供给能力500万千瓦,风光装备实现全产业链配套供给,氢能、储能装备制造实现从无到有。
【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202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推进重点河湖流域综合治理,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实施“一湖两海”及察汗淖尔综合治理项目55个、完成投资37.1亿元,全区黄河流域干流9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为Ⅱ类。圆满完成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空气质量保障任务,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2.9%、提高3.3个百分点,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76%、提高3.1个百分点。深入开展“五个大起底”行动,盘活项目近万个、资金64亿多元、土地13万多亩,激活了一批存量要素、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全年造林474万亩、种草1715万亩、防沙治沙750万亩,呼和浩特市、锡林郭勒盟列入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低碳园区4个、零碳园区2个,建立新上项目能耗强度标杆引导机制,单位GDP能耗下降3.1%。
【营商环境优化】 202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优化营商环境3.0版决策,共181条措施,全区推开“12345”热线并设立企业专席。减税降费超过600亿元,惠及市场主体62.4万户。自治区下达基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1483.9亿元、增长27%、总量和增量均为历年最高水平。采取“四个一批”帮助基层直接化债近300亿元。采取“五统一”模式规划建设通用机场38个,施工时间减少75%、建设费用减少30%、用地规模减小29%。新组建文旅投资集团和新能源运维公司。推动能源集团同央企合作开发新能源,集团营业收入比2021年增长27.7%、利润总额增加44亿元,全年实现扭亏为盈。聚焦种业、奶业、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强化攻关,自治区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增长36.9%,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巴彦淖尔农高区、鄂尔多斯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成功获批。实施“揭榜挂帅”重大示范工程项目26项,取得一批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成果。引进院士5人,实现零的突破。持续提高疫情防控和通关过货能力,过境中欧班列7337列、增长19%,进出口总额1523.6亿元、增长23%、创历史新高。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202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着力打造呼包鄂乌城市群,启动实施强首府工程,重点建设赤峰、通辽“双子星座”,结合主体功能定位支持各盟市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引导各地立足优势特色、加强分工协作,城市聚集效应和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央和自治区衔接资金增长3%,动态消除9.25万名监测对象返贫致贫风险,20.6万名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实现务工就业,京蒙协作持续深化。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建成农村牧区公路6261千米、改造户厕10万多个。深化落实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举措,主动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和沿黄省份、毗邻省区的务实合作,积极推进合作协议事项落地结果。
【风险防控】 202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积极稳妥化解经济金融风险,高风险金融机构数量较历史峰值减少36家。完成1.05万套“保交楼”任务,在建在售项目预售资金实现监管全覆盖。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8.6%、32.1%。
【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 202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始终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建设8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设立100余个重点研究项目;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力做好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国家统编教材实现应推尽推,“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四个与共”更加深入人心,各族群众由衷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民生改善】 2022年,自治区民生投入大幅增长,教育支出增长8.2%、卫生支出增长18.8%,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4.3%、7.1%,惠民举措得到有效落实。深入实施就业扩容提质工程,城镇新增就业20.4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0.8%。“双减”成效持续巩固,高考、中考和专升本改革全面落地。召开全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实现高校A档学科零的突破。加快实施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等工程,加快推进北大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内蒙古医院等合作项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逐步提升。高度关注“一老一小”,农村牧区互助养老幸福院达到1643所,城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达到97.3%,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2.2个、超额完成目标任务。针对政府拖欠民营企业账款、民营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督促各级向中小企业集中偿还无分歧账款,加强根治欠薪工作。坚持“冬病夏治”,督促各级提早做好供热准备,不让老百姓受冻。提早谋划、加快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加大对因灾、因疫遇困群体的救助力度。加强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做好特色富民产业,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
【科技创新“软环境”优化】 202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动对接、深度嵌入国家战略科技体系,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等5个重大平台成功获批。创新“揭榜挂帅”机制,建立专项行动联席会议机制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围绕五大战略任务,首批启动种业、双碳科技攻关,推动实施创新重大示范项目26项。
【“优化职能职责优化工作流程”专项行动】 202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全面清理议事协调机构109个,幅度达59%。聚焦“权力下放、要件精减、环节减少、办事时限缩减”,点对点督导政府本级对照国家行政许可清单、部门权责清单、政务服务平台事项清单,取消下放如“能源类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等外部事项主项363项、占比24.7%,取消下放如“能源类企业投资项目核准”中的“变性燃料乙醇项目核准”“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核准”等外部事项子项388项、占比21.9%,精简要件2696件、压减26.5%,减少环节979个、压减20.8%,办事时限压缩49.4%;取消下放如“高校处级环节干部调整动议审批”等内部事项76项、占比14%,精简要件238件、压减26.4%,减少环节285个、压减27.6%,办事时限压缩38.7%,树立务实高效办事良好形象。
【服务型政府建设】 202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接各盟市各部门相关业务系统,推动行政业务“一网通管”。持续优化完善自治区政府系统办公业务平台,实现非涉密公文、会议、督查、信息等业务电子化办理和政府办公厅公文、会议、督查、信息、值班、党建等信息资源系统整合共享,推动移动办公系统全流程电子化服务。2022年,自治区政府系统办公业务平台的电子公文交换子系统和电子印章子系统为全区12个盟市、2个计划单列市、150个部门、单位(包括党委有关部门、人大和政协办公厅及检察院、法院)及107个旗县(含部分开发区)提供服务,交换传输电子文件52万件/次;会同自治区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自治区政府系统统一协同办公平台,对接、共享各盟市各部门办公业务系统,推动全区办公业务一体化运行。统筹协调自治区数字政府建设。建立自治区数字政府建设督查落实工作机制,将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情况纳入自治区2022年督查检查考核计划并开展书面督查一次。高效推进政府办公厅非涉密办公自动化应用。推动实现全区政府系统非涉密电子公文收发文、电子签批等业务全程网上传输。优化移动办公业务系统,自治区政府及政府办公厅领导同志全面实现非涉密文件网上签批。纵深推进资源节约集约,部署启用数字会议系统,实现自治区政府常务会、主席办公会无纸化系统运行。筑牢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防护屏障。分层分级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召开保密、网络安全、软件正版化工作会议,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推进重点工作任务落实,进一步推动网信工作常态化运行。定期组织开展网络安全、保密及软件正版化等联合检查和网络安全响应检测,切实保障了网络信息安全。
【政府自身建设】 202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扎实推进廉洁政府建设,推动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转入常态化,以宋某某、李某某等重大违纪违法案件为镜鉴,深入推进金融领域、国资国企、开发区系统以案促改工作,大力开展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严肃查处整治发电项目涉嫌骗取补贴问题,把严的主基调贯穿始终。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请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12件、修改21件,制定政府规章1件、修改7件、废止4件。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定期向自治区人大、政协通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政府系统承办的483件自治区人大代表建议、539件自治区政协提案全部按期办复。扎实推进效能政府建设,深入整顿政府机关部门作风,下大力气解决“三多三少三慢”问题,强化交账意识、交卷意识、成果意识,强化一线落实、闭环落实,政府工作效率、落实效果、治理效能得到提升。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自治区本级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29.5亿元。
【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202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在自治区党委带领下,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推动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全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2%、位居全国第九,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位居全国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6%、位居全国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0.2%、位居全国第二。先后制定稳经济40条配套政策、21条接续政策,推出优化营商环境181条、产业高质量发展130条、奶业振兴9条、公路投资6条、高标准农田建设11条和工业、服务业、建筑业、新能源全产业链建设政策包。全年共实施重大项目3343个、完成建设投资突破6000亿元,比2021年增加1678亿元,“自治区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取得新进展”作为典型经验被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通报表扬。实施重大工业项目1040个、工业投资增长44.6%,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42.6%、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9.2%。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724个、投资增长35.3%,包银高铁、集大原高铁、呼和浩特新机场等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项目顺利推进。全区引进到位资金3409亿元、比2021年增长59.7%。
【“五大任务”落实】 202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方面,推动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三区三线”划定,及早谋划、紧盯快办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转交事项2825个、办结率96%,督察报告反馈问题76个,完成整改23个、整改率达30%,其余53项整改任务均完成阶段性整改目标。在安全稳定屏障建设方面,牵头完成高考加分改革、中考政策调整等年度重点任务,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进入常态化、实现全覆盖,教育领域民族差异性政策全部整改完成。在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方面,用新理念打造新能源全产业链调结构、换动能,优化布局风光氢储4大集群和呼包鄂通4大基地实现良好开局。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方面,提前2个月完成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超额完成大豆、油料扩种任务,粮食、牛奶、肉类产量创历史新高,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在向北开放桥头堡建设方面,有效统筹口岸“放”与“防”,推动边境口岸应开尽开;积极“走出去”开展战略合作,组织政企接洽400余次、与央企和区外企业签署合作协议16项,一大批领军企业成功落户。
2022年,提前完成4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能源保供稳定有序,全年煤炭产量12.2亿吨,完成煤炭保供任务9.45亿吨,发电量6465亿千瓦·时,其中外送电量达到2640亿千瓦·时,外运煤炭和外送电量均居全国首位。“两个屏障”进一步夯实筑牢,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推进“一湖两海”综合治理,造林、种草、防沙治沙分别实现年度目标的143.4%、125.3%和128.7%。稳妥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政府隐性债务793.8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0.86个百分点。“一个桥头堡”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口岸货运量增长14.7%,过境中欧班列增长19%,实际使用外资33.5亿元、增长50%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523.6亿元、比2021年增长23.2%。
【“五个大起底”行动】 202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缴回财政沉淀资金64.6亿元,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3.2万亩、处置闲置土地5.76万亩,盘活“半拉子”工程项目99个,盘活开发区长期停建项目60个,办理完成待批项目7971个、补批项目1265个。顶格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累计实现退税、减税、缓税、降费567.2亿元。呼和浩特市三环路建设项目在盘活“半拉子”工程推动下复工,年底建成通车。
【“两个基地”建设】 202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谋划推进8大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建设,建成全产业链项目140余个、落地链主企业近百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9.9%,高技术制造业增长33.6%,装备制造业增长43.3%。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到780亿斤、位居全国第六、实现“十九连丰”;牛奶产量734万吨、牛肉产量72万吨、羊肉产量110万吨、继续保持全国首位,畜牧业生产实现“十八连稳”。煤炭产量12.2亿吨、发电量6465亿千瓦·时,完成煤炭保供任务9.45亿吨、外送电量2640亿千瓦·时、均位居全国第一。新能源获批规模超1亿千瓦、全年新增装机2000万千瓦,培育风光氢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等6类市场化应用场景项目3000多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完成投资1200亿元,新能源发电1350亿千瓦·时。引进东方电气、天合光能等30余家头部企业,新能源装备制造完成投资620亿元,风光氢储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呼包鄂通4个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建设,风电整建制配套能力1000台套、光伏组件供给能力500万千瓦,风光装备实现全产业链配套供给,氢能、储能装备制造实现从无到有。
【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202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推进重点河湖流域综合治理,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实施“一湖两海”及察汗淖尔综合治理项目55个、完成投资37.1亿元,全区黄河流域干流9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为Ⅱ类。圆满完成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空气质量保障任务,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2.9%、提高3.3个百分点,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76%、提高3.1个百分点。深入开展“五个大起底”行动,盘活项目近万个、资金64亿多元、土地13万多亩,激活了一批存量要素、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全年造林474万亩、种草1715万亩、防沙治沙750万亩,呼和浩特市、锡林郭勒盟列入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低碳园区4个、零碳园区2个,建立新上项目能耗强度标杆引导机制,单位GDP能耗下降3.1%。
【营商环境优化】 202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优化营商环境3.0版决策,共181条措施,全区推开“12345”热线并设立企业专席。减税降费超过600亿元,惠及市场主体62.4万户。自治区下达基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1483.9亿元、增长27%、总量和增量均为历年最高水平。采取“四个一批”帮助基层直接化债近300亿元。采取“五统一”模式规划建设通用机场38个,施工时间减少75%、建设费用减少30%、用地规模减小29%。新组建文旅投资集团和新能源运维公司。推动能源集团同央企合作开发新能源,集团营业收入比2021年增长27.7%、利润总额增加44亿元,全年实现扭亏为盈。聚焦种业、奶业、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强化攻关,自治区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增长36.9%,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巴彦淖尔农高区、鄂尔多斯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成功获批。实施“揭榜挂帅”重大示范工程项目26项,取得一批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成果。引进院士5人,实现零的突破。持续提高疫情防控和通关过货能力,过境中欧班列7337列、增长19%,进出口总额1523.6亿元、增长23%、创历史新高。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202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着力打造呼包鄂乌城市群,启动实施强首府工程,重点建设赤峰、通辽“双子星座”,结合主体功能定位支持各盟市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引导各地立足优势特色、加强分工协作,城市聚集效应和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央和自治区衔接资金增长3%,动态消除9.25万名监测对象返贫致贫风险,20.6万名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实现务工就业,京蒙协作持续深化。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建成农村牧区公路6261千米、改造户厕10万多个。深化落实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举措,主动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和沿黄省份、毗邻省区的务实合作,积极推进合作协议事项落地结果。
【风险防控】 202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积极稳妥化解经济金融风险,高风险金融机构数量较历史峰值减少36家。完成1.05万套“保交楼”任务,在建在售项目预售资金实现监管全覆盖。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8.6%、32.1%。
【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 202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始终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建设8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设立100余个重点研究项目;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力做好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国家统编教材实现应推尽推,“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四个与共”更加深入人心,各族群众由衷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民生改善】 2022年,自治区民生投入大幅增长,教育支出增长8.2%、卫生支出增长18.8%,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4.3%、7.1%,惠民举措得到有效落实。深入实施就业扩容提质工程,城镇新增就业20.4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0.8%。“双减”成效持续巩固,高考、中考和专升本改革全面落地。召开全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实现高校A档学科零的突破。加快实施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等工程,加快推进北大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内蒙古医院等合作项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逐步提升。高度关注“一老一小”,农村牧区互助养老幸福院达到1643所,城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达到97.3%,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2.2个、超额完成目标任务。针对政府拖欠民营企业账款、民营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督促各级向中小企业集中偿还无分歧账款,加强根治欠薪工作。坚持“冬病夏治”,督促各级提早做好供热准备,不让老百姓受冻。提早谋划、加快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加大对因灾、因疫遇困群体的救助力度。加强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做好特色富民产业,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
【科技创新“软环境”优化】 202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动对接、深度嵌入国家战略科技体系,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等5个重大平台成功获批。创新“揭榜挂帅”机制,建立专项行动联席会议机制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围绕五大战略任务,首批启动种业、双碳科技攻关,推动实施创新重大示范项目26项。
【“优化职能职责优化工作流程”专项行动】 202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全面清理议事协调机构109个,幅度达59%。聚焦“权力下放、要件精减、环节减少、办事时限缩减”,点对点督导政府本级对照国家行政许可清单、部门权责清单、政务服务平台事项清单,取消下放如“能源类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等外部事项主项363项、占比24.7%,取消下放如“能源类企业投资项目核准”中的“变性燃料乙醇项目核准”“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核准”等外部事项子项388项、占比21.9%,精简要件2696件、压减26.5%,减少环节979个、压减20.8%,办事时限压缩49.4%;取消下放如“高校处级环节干部调整动议审批”等内部事项76项、占比14%,精简要件238件、压减26.4%,减少环节285个、压减27.6%,办事时限压缩38.7%,树立务实高效办事良好形象。
【服务型政府建设】 202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接各盟市各部门相关业务系统,推动行政业务“一网通管”。持续优化完善自治区政府系统办公业务平台,实现非涉密公文、会议、督查、信息等业务电子化办理和政府办公厅公文、会议、督查、信息、值班、党建等信息资源系统整合共享,推动移动办公系统全流程电子化服务。2022年,自治区政府系统办公业务平台的电子公文交换子系统和电子印章子系统为全区12个盟市、2个计划单列市、150个部门、单位(包括党委有关部门、人大和政协办公厅及检察院、法院)及107个旗县(含部分开发区)提供服务,交换传输电子文件52万件/次;会同自治区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自治区政府系统统一协同办公平台,对接、共享各盟市各部门办公业务系统,推动全区办公业务一体化运行。统筹协调自治区数字政府建设。建立自治区数字政府建设督查落实工作机制,将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情况纳入自治区2022年督查检查考核计划并开展书面督查一次。高效推进政府办公厅非涉密办公自动化应用。推动实现全区政府系统非涉密电子公文收发文、电子签批等业务全程网上传输。优化移动办公业务系统,自治区政府及政府办公厅领导同志全面实现非涉密文件网上签批。纵深推进资源节约集约,部署启用数字会议系统,实现自治区政府常务会、主席办公会无纸化系统运行。筑牢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防护屏障。分层分级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召开保密、网络安全、软件正版化工作会议,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推进重点工作任务落实,进一步推动网信工作常态化运行。定期组织开展网络安全、保密及软件正版化等联合检查和网络安全响应检测,切实保障了网络信息安全。
【政府自身建设】 202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扎实推进廉洁政府建设,推动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转入常态化,以宋某某、李某某等重大违纪违法案件为镜鉴,深入推进金融领域、国资国企、开发区系统以案促改工作,大力开展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严肃查处整治发电项目涉嫌骗取补贴问题,把严的主基调贯穿始终。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请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12件、修改21件,制定政府规章1件、修改7件、废止4件。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定期向自治区人大、政协通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政府系统承办的483件自治区人大代表建议、539件自治区政协提案全部按期办复。扎实推进效能政府建设,深入整顿政府机关部门作风,下大力气解决“三多三少三慢”问题,强化交账意识、交卷意识、成果意识,强化一线落实、闭环落实,政府工作效率、落实效果、治理效能得到提升。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自治区本级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29.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