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23卷  /  农牧业

2023卷

  • 综述
  • 发布时间:11-19
  • 来源:
  • 【农业产业发展】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推进高标准农田和饲草料基地建设,实施奶业振兴行动计划、优质粮工程和种业振兴行动,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畜牧业生产实现“十八连稳”2022年粮食产量768亿斤外调粮食400亿斤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牛奶产量达到733.8万吨、70%以上外调,肉类产量277.8万吨、55%以上外调,成为国家重要的“奶罐”“肉库”。聚焦全产业链打造全价值链提升,引导农牧业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初步构建起奶业、玉米2个千亿级,肉牛、肉羊、羊绒、马铃薯、大豆、饲草等12个百亿级产加销一体的优势特色产业链条,乳业集群成功申报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2022年,全区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262.4亿元2021年增长6.2%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截至2022年,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有59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有711家,总数共770家。新创建内蒙古西部绒山羊产业集群1个,续建草原肉羊、河套向日葵、科尔沁肉牛、大兴安岭大豆产业集群4个。新建农业产业强镇8个。印发《“十四五”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8个嘎查村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依托奶业、肉牛、肉羊、玉米、马铃薯、羊绒六大产业链链主企业,以及大豆、向日葵、杂粮杂豆、燕麦、苁蓉锁阳等特色产业,研究制定产业发展支持政策,调整优化布局结构。瞄准全产业链开发,布局精深加工产能,完善仓储物流、品牌营销和服务网络,构建生产与加工、科研与产业、企业与农牧户相互衔接配套的上下游产业格局,以功能拓展带动业态融合,一体打造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

    【生态绿色农业】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技术,化肥农药保持负增长,开展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和适用技术,粮食产量3900.6万吨,平均单产5610.75千克/公顷。全区农作物秸秆产量4800万吨,可收集量接近4400万吨,有效利用量近4000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1%,其中肥料化利用量近960万吨,饲料化利用量超过2700万吨,燃料化利用量超过220万吨。全年,全区秸秆直接还田利用量近800万吨,还田面积超过153.33万公顷,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等黑土地保护区和粮食主产区。地膜再利用量0.76万吨,再利用形式包括造再生颗粒、生物质发电、生物质供电等。棚膜再利用量2.08万吨。建立农膜回收企业176个,农膜回收网点1103个。

    【现代农业】  2022年,推进全区高标准农田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建成农村牧土地流转经营管理子平台,实现农业数据共享。创建7个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创建3个国家“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全区农业机械化率达到78.48%。全年完成118家企业的“蒙”字号认证申报材料的初审工作。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科尔沁牛、乌兰察布马铃薯2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农业农村部品牌精品培育项目,兴安盟扎赉特旗牛肉被列为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公益帮扶对象,内蒙古百强品牌榜单总价值为7203.04亿元。新创建西部绒山羊1个产业集群,续建肉羊、向日葵、肉牛、大豆4个集群。新建产业强镇8个,全区产业强镇达46个。巩固提升内蒙古奶业、玉米2个千亿级产业,以及肉牛、肉羊、向日葵、羊绒、马铃薯、杂粮杂豆、小麦、蔬菜、饲草料和大豆10个百亿级产业。开展自治区级龙头企业监测认定,新增自治区级龙头企业56家。农业科技方面,全年建立80个科技小分队,发布农牧业主推技术56项,培育高素质农牧民14.5万人投入资金1560万元开展为期1年的定制、体验、孵化,培育农业“头雁”780名。

    【现代农业产业园】  2022年自治区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创建指南和监测评价办法》,指导盟市、旗县按照创建要求做好申报工作,重点明确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发展、组织领导机构作用发挥、政策措施制定实施、联农带农成效体现等关键指标开展监测评估,推动盟市、旗县强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管理。2022年新建国家级产业园2个,自治区级产业园7个,全区产业园总数达到27个。

     

    9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生产主要指标统计表

    图片43.jpg

    图片44.jpg 

    说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和总产值总量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表格来源:自治区统计局

     

    【农牧业综合执法】  截至2022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最后一个旗县级综合执法大队准格尔旗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成立,全区98个执法机构编批率达到100%,实现行业内“一支队伍管执法”的改革目标。将全区12个盟市按照“优势互补、东西互检”的原则,两两分组开展互查互评。2022年,组织推进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种子、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肥料、畜禽屠宰、动植物检疫、生鲜乳等重点领域执法办案,行动期间共出动执法人员5.1万次、执法车辆1.1万次,检查种植养殖主体、门店企业3.2万个立案450起罚没款265.69万元。农资打假执法办案工作,截至12月底,全区共出动执法人员8.02万人次,巡查检查门店企业3.28万个抽检农资产品1.34万个,立案查处假冒伪劣农资案件277件罚没款262.34万元。组织全区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活动。4—6月活动期间,全区共计出动执法人员1.23万人次、举办现场咨询培训183次、接待咨询群众1.09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8.2万余份、受理投诉举报405起。9月,结合自治区“质量月”活动部署,将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作为活动主题之一,编辑印发《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明白纸》3000份,各盟市翻印近2.3万份。开展农牧业安全生产执法检查4次,配合渔业行业部门开展执法检查3次,出动执法人员2.3万人次、检查各类经营主体1.1万家、立案236起、结案219起。

    【农业保险】  2022年,自治区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作用,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牧民收益。全区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规模由2017年的32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65.92亿元,保费规模始终位居全国前五;争取中央财政保费补贴从2017年的12.34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29.85亿元,从全国排名从第五位跃升到第一位;2022年,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在全区40个产粮大县及农牧场管理局实现全覆盖,保费规模达26.95亿元,提供风险保障401.14亿元。在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阿荣旗和兴安盟科右前旗4个旗县开展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国家试点,确定兴安盟扎赉特旗为自治区大豆收入保险试点地区。森林保险面积达到2440万公顷,承保率达93%以上。  董荣奎  赵丽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综述
  • 发布时间:11-19
  • 来源:
  • 【农业产业发展】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推进高标准农田和饲草料基地建设,实施奶业振兴行动计划、优质粮工程和种业振兴行动,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畜牧业生产实现“十八连稳”2022年粮食产量768亿斤外调粮食400亿斤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牛奶产量达到733.8万吨、70%以上外调,肉类产量277.8万吨、55%以上外调,成为国家重要的“奶罐”“肉库”。聚焦全产业链打造全价值链提升,引导农牧业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初步构建起奶业、玉米2个千亿级,肉牛、肉羊、羊绒、马铃薯、大豆、饲草等12个百亿级产加销一体的优势特色产业链条,乳业集群成功申报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2022年,全区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262.4亿元2021年增长6.2%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截至2022年,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有59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有711家,总数共770家。新创建内蒙古西部绒山羊产业集群1个,续建草原肉羊、河套向日葵、科尔沁肉牛、大兴安岭大豆产业集群4个。新建农业产业强镇8个。印发《“十四五”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8个嘎查村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依托奶业、肉牛、肉羊、玉米、马铃薯、羊绒六大产业链链主企业,以及大豆、向日葵、杂粮杂豆、燕麦、苁蓉锁阳等特色产业,研究制定产业发展支持政策,调整优化布局结构。瞄准全产业链开发,布局精深加工产能,完善仓储物流、品牌营销和服务网络,构建生产与加工、科研与产业、企业与农牧户相互衔接配套的上下游产业格局,以功能拓展带动业态融合,一体打造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

    【生态绿色农业】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技术,化肥农药保持负增长,开展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和适用技术,粮食产量3900.6万吨,平均单产5610.75千克/公顷。全区农作物秸秆产量4800万吨,可收集量接近4400万吨,有效利用量近4000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1%,其中肥料化利用量近960万吨,饲料化利用量超过2700万吨,燃料化利用量超过220万吨。全年,全区秸秆直接还田利用量近800万吨,还田面积超过153.33万公顷,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等黑土地保护区和粮食主产区。地膜再利用量0.76万吨,再利用形式包括造再生颗粒、生物质发电、生物质供电等。棚膜再利用量2.08万吨。建立农膜回收企业176个,农膜回收网点1103个。

    【现代农业】  2022年,推进全区高标准农田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建成农村牧土地流转经营管理子平台,实现农业数据共享。创建7个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创建3个国家“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全区农业机械化率达到78.48%。全年完成118家企业的“蒙”字号认证申报材料的初审工作。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科尔沁牛、乌兰察布马铃薯2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农业农村部品牌精品培育项目,兴安盟扎赉特旗牛肉被列为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公益帮扶对象,内蒙古百强品牌榜单总价值为7203.04亿元。新创建西部绒山羊1个产业集群,续建肉羊、向日葵、肉牛、大豆4个集群。新建产业强镇8个,全区产业强镇达46个。巩固提升内蒙古奶业、玉米2个千亿级产业,以及肉牛、肉羊、向日葵、羊绒、马铃薯、杂粮杂豆、小麦、蔬菜、饲草料和大豆10个百亿级产业。开展自治区级龙头企业监测认定,新增自治区级龙头企业56家。农业科技方面,全年建立80个科技小分队,发布农牧业主推技术56项,培育高素质农牧民14.5万人投入资金1560万元开展为期1年的定制、体验、孵化,培育农业“头雁”780名。

    【现代农业产业园】  2022年自治区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创建指南和监测评价办法》,指导盟市、旗县按照创建要求做好申报工作,重点明确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发展、组织领导机构作用发挥、政策措施制定实施、联农带农成效体现等关键指标开展监测评估,推动盟市、旗县强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管理。2022年新建国家级产业园2个,自治区级产业园7个,全区产业园总数达到27个。

     

    9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生产主要指标统计表

    图片43.jpg

    图片44.jpg 

    说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和总产值总量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表格来源:自治区统计局

     

    【农牧业综合执法】  截至2022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最后一个旗县级综合执法大队准格尔旗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成立,全区98个执法机构编批率达到100%,实现行业内“一支队伍管执法”的改革目标。将全区12个盟市按照“优势互补、东西互检”的原则,两两分组开展互查互评。2022年,组织推进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种子、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肥料、畜禽屠宰、动植物检疫、生鲜乳等重点领域执法办案,行动期间共出动执法人员5.1万次、执法车辆1.1万次,检查种植养殖主体、门店企业3.2万个立案450起罚没款265.69万元。农资打假执法办案工作,截至12月底,全区共出动执法人员8.02万人次,巡查检查门店企业3.28万个抽检农资产品1.34万个,立案查处假冒伪劣农资案件277件罚没款262.34万元。组织全区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活动。4—6月活动期间,全区共计出动执法人员1.23万人次、举办现场咨询培训183次、接待咨询群众1.09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8.2万余份、受理投诉举报405起。9月,结合自治区“质量月”活动部署,将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作为活动主题之一,编辑印发《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明白纸》3000份,各盟市翻印近2.3万份。开展农牧业安全生产执法检查4次,配合渔业行业部门开展执法检查3次,出动执法人员2.3万人次、检查各类经营主体1.1万家、立案236起、结案219起。

    【农业保险】  2022年,自治区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作用,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牧民收益。全区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规模由2017年的32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65.92亿元,保费规模始终位居全国前五;争取中央财政保费补贴从2017年的12.34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29.85亿元,从全国排名从第五位跃升到第一位;2022年,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在全区40个产粮大县及农牧场管理局实现全覆盖,保费规模达26.95亿元,提供风险保障401.14亿元。在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阿荣旗和兴安盟科右前旗4个旗县开展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国家试点,确定兴安盟扎赉特旗为自治区大豆收入保险试点地区。森林保险面积达到2440万公顷,承保率达93%以上。  董荣奎  赵丽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