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卷
【建置沿革】 20世纪20年代,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经过浴血奋战,于民国36年(1947)5月1日,在王爷庙(现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辖呼伦贝尔盟、纳文慕仁盟、兴安盟、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盟。1949年4—5月,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划归内蒙古自治政府管辖,同年12月2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改名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1950年9月,察哈尔省所辖多伦、宝昌、化德3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4年6月,绥远省并入内蒙古自治区。1956年初,原热河省所辖翁牛特、喀喇沁、乌丹、赤峰、宁城、敖汉6旗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6年4月,甘肃省的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额济纳蒙古族自治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62年7月,河北省商都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至此,内蒙古基本形成目前的行政区划范围。内蒙古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方依法建立了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3个县级民族自治地方和17个民族乡、1个民族苏木。内蒙古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自治区成立70多年来,各族人民始终心向党、心向党中央,赢得并长期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区情手册)
【行政区划】 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设9市(地级)、3盟(地级)。全区共计103个旗县(市、区),包括2个计划单列市(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52个旗(包括3个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17个县,盟市辖县级市9个,区23个。分别为呼和浩特市辖4个市辖区、4个县、1个旗,市政府驻新城区;包头市辖6个市辖区、1个县、2个旗,市政府驻昆都仑区;呼伦贝尔市辖2个市辖区、4个旗、3个自治旗、5个县级市,市政府驻海拉尔区;兴安盟辖2个县级市、1个县、3个旗,盟行署驻乌兰浩特市;通辽市辖1个市辖区、1个县、5个旗、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科尔沁区;赤峰市辖3个市辖区、2个县、7个旗,市政府驻松山区;锡林郭勒盟辖2个县级市、1个县、9个旗,盟行署驻锡林浩特市;乌兰察布市辖1个市辖区、5个县、4个旗、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集宁区;鄂尔多斯市辖2个市辖区、7个旗,市政府驻康巴什区;巴彦淖尔市辖1个市辖区、2个县、4个旗,市政府驻临河区;乌海市辖3个市辖区,市政府驻海勃湾区;阿拉善盟辖3个旗,盟行署驻阿拉善左旗。
【人口】 全区2022年底常住人口2401.17万人,比2021年末增长1.1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47.20万人,乡村人口753.9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8.60%,比2021年末提高0.39个百分点。男性人口1224.74万人,女性人口1176.4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3.40万人,出生率为5.58‰;死亡人口18.80万人,死亡率为7.83‰。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2022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
【民族】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内蒙古自治区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为511.36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21.26%。其中,蒙古族人口为424.78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17.66%;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86.58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3.60%。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5.80万人,占比上升了0.8个百分点。其中,蒙古族人口增加2.17万人,增长0.51%,占比上升0.55个百分点;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增加3.63万人,增长4.37%,占比上升0.24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常住人口中,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蒙古族、满族、回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朝鲜族6个民族,人口分别为424.78万人、46.97万人、21.49万人、7.35万人、2.80万人和1.82万人,合计占少数民族常住人口比重为98.80%。
表1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统计表
注:数据来源《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简册(2021)》。
【宗教】 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边疆民族地区,有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5种宗教。自治区有爱国宗教团体7个,即内蒙古自治区佛教协会、道教协会、伊斯兰教协会、天主教爱国会和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基督教协会。内蒙古佛教学院已纳入中央统战部宗教院校名录。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普及社会各个阶层。公元7世纪以后,佛教从汉地和印度传入我国西藏地区,逐步发展成为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并在13世纪中传入蒙古地区,当时主要在上层社会传播,并未深入民间,直到16世纪晚期,土默特部阿勒坦汗在青海仰华寺与格鲁派索南嘉措会晤,并将其迎至呼和浩特传教,将藏传佛教推广到整个蒙古地区。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形成于东汉时期。南宋嘉定十三年(1219),成吉思汗召见全真道真人丘处机,命其掌管天下道教,道教传入内蒙古地区。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7世纪初创教于阿拉伯半岛,唐至德二年(757)传入中国,元朝时传入内蒙古地区,当时伊斯兰教几乎覆盖全中国,史称“元时回回遍天下”。基督宗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广义上包括罗马公教、正教、新教。基督宗教在中国有4次传入的曲折经历,唐朝时期首次传入中国,当时称“景教”;元朝时第二次传入中国,蒙古语也叫“也里可温教”。其中天主教属基督宗教三大派系之一,又称罗马公教,16世纪传入中国,因其信徒将所崇奉的神称为“天主”,故在中国称天主教。基督教,属基督宗教三大派系之一,在我国特指新教,于19世纪初真正传入中国各地。 (资料来源:自治区党委统战部)
【民俗】 内蒙古地区民族众多、民俗独特、风情大美,草原上的人淳朴敦厚、真诚豪放,草原上的歌音色浑厚、声调悠扬,草原上的舞刚柔并济、热情奔放,草原上的酒浓烈醇厚、回味悠长,草原上的肉绿色天然、味美色香。那达慕大会是草原上各民族的盛大集会,男子射箭、赛马和摔跤是大会比赛的传统项目。蒙古包是游牧人民的传统住房。祭敖包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烤全羊仪式是款待贵宾的传统礼仪,手把肉是传统的肉食方法之一。每逢贵客来临、婚嫁节庆等重要场合,都要以献哈达来表达敬意和美好的祝愿。长调、呼麦、好来宝、乌力格尔、安代舞、顶碗舞和筷子舞是蒙古族闻名的歌舞和说唱形式,马头琴是蒙古族钟爱的传统乐器。鄂伦春族民间音乐主要有山歌体的“赞达仁”、歌舞曲“吕日格仁”等。达斡尔族有围绕篝火集体跳舞的传统,这种民间舞蹈被称为“路日给勒”。鄂温克族喜欢跳生动活泼的集体舞,主要有“阿罕拜”“爱达哈喜楞舞”“哲辉冷舞”。漫瀚调也称“蒙汉调”,是蒙汉两族音乐文化相互融合形成的音乐种类。民间灶火表演抬阁(芯子、铁枝、飘色,又称脑阁)体现了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融合。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流传着主要以一丑、一旦二人演唱为表演形式的传统戏剧二人台,该剧种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部盟市还流传着传统戏剧二人转。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区情手册)
【方言】 汉语方言可分为东部方言区与西部方言区。东部方言区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东部区方言又分为东北片与东南片。东北片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东南片为赤峰市。西部方言区包括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以及阿拉善盟。西部区方言又分为中东片、中西片、最西片。中东片包括呼和浩特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中西片包括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最西片为阿拉善盟。
蒙古语方言分西部方言、中部方言、东部方言。西部方言分布在阿拉善盟;中部方言分布在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东部方言分布在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其中,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分布地区在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以及鄂温克族自治旗等地。在蒙古语几大方言中,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的使用人数最少。
达斡尔语分为布特哈方言、海拉尔方言、齐齐哈尔方言、新疆方言。其中,布特哈方言、海拉尔方言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地区。
鄂温克语方言,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在牧区通用蒙古文,在农区与林区通用汉文。历史上曾使用满文。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北语支(鄂温克语支)。由于居住分散,鄂温克语形成布特哈(包括海拉尔地区)、莫日格勒、额尔古纳三大方言区。
鄂伦春语方言,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北通古斯语支。属这一语支的还有鄂温克语、赫哲语、锡伯语、满语。鄂伦春语历史悠久,在满—通古斯诸语中是保留最完整、最具活力的语言之一。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志·方言志)
【建置沿革】 20世纪20年代,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经过浴血奋战,于民国36年(1947)5月1日,在王爷庙(现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辖呼伦贝尔盟、纳文慕仁盟、兴安盟、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盟。1949年4—5月,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划归内蒙古自治政府管辖,同年12月2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改名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1950年9月,察哈尔省所辖多伦、宝昌、化德3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4年6月,绥远省并入内蒙古自治区。1956年初,原热河省所辖翁牛特、喀喇沁、乌丹、赤峰、宁城、敖汉6旗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6年4月,甘肃省的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额济纳蒙古族自治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62年7月,河北省商都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至此,内蒙古基本形成目前的行政区划范围。内蒙古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方依法建立了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3个县级民族自治地方和17个民族乡、1个民族苏木。内蒙古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自治区成立70多年来,各族人民始终心向党、心向党中央,赢得并长期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区情手册)
【行政区划】 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设9市(地级)、3盟(地级)。全区共计103个旗县(市、区),包括2个计划单列市(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52个旗(包括3个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17个县,盟市辖县级市9个,区23个。分别为呼和浩特市辖4个市辖区、4个县、1个旗,市政府驻新城区;包头市辖6个市辖区、1个县、2个旗,市政府驻昆都仑区;呼伦贝尔市辖2个市辖区、4个旗、3个自治旗、5个县级市,市政府驻海拉尔区;兴安盟辖2个县级市、1个县、3个旗,盟行署驻乌兰浩特市;通辽市辖1个市辖区、1个县、5个旗、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科尔沁区;赤峰市辖3个市辖区、2个县、7个旗,市政府驻松山区;锡林郭勒盟辖2个县级市、1个县、9个旗,盟行署驻锡林浩特市;乌兰察布市辖1个市辖区、5个县、4个旗、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集宁区;鄂尔多斯市辖2个市辖区、7个旗,市政府驻康巴什区;巴彦淖尔市辖1个市辖区、2个县、4个旗,市政府驻临河区;乌海市辖3个市辖区,市政府驻海勃湾区;阿拉善盟辖3个旗,盟行署驻阿拉善左旗。
【人口】 全区2022年底常住人口2401.17万人,比2021年末增长1.1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47.20万人,乡村人口753.9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8.60%,比2021年末提高0.39个百分点。男性人口1224.74万人,女性人口1176.4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3.40万人,出生率为5.58‰;死亡人口18.80万人,死亡率为7.83‰。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2022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
【民族】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内蒙古自治区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为511.36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21.26%。其中,蒙古族人口为424.78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17.66%;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86.58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3.60%。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5.80万人,占比上升了0.8个百分点。其中,蒙古族人口增加2.17万人,增长0.51%,占比上升0.55个百分点;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增加3.63万人,增长4.37%,占比上升0.24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常住人口中,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蒙古族、满族、回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朝鲜族6个民族,人口分别为424.78万人、46.97万人、21.49万人、7.35万人、2.80万人和1.82万人,合计占少数民族常住人口比重为98.80%。
表1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统计表
注:数据来源《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简册(2021)》。
【宗教】 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边疆民族地区,有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5种宗教。自治区有爱国宗教团体7个,即内蒙古自治区佛教协会、道教协会、伊斯兰教协会、天主教爱国会和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基督教协会。内蒙古佛教学院已纳入中央统战部宗教院校名录。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普及社会各个阶层。公元7世纪以后,佛教从汉地和印度传入我国西藏地区,逐步发展成为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并在13世纪中传入蒙古地区,当时主要在上层社会传播,并未深入民间,直到16世纪晚期,土默特部阿勒坦汗在青海仰华寺与格鲁派索南嘉措会晤,并将其迎至呼和浩特传教,将藏传佛教推广到整个蒙古地区。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形成于东汉时期。南宋嘉定十三年(1219),成吉思汗召见全真道真人丘处机,命其掌管天下道教,道教传入内蒙古地区。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7世纪初创教于阿拉伯半岛,唐至德二年(757)传入中国,元朝时传入内蒙古地区,当时伊斯兰教几乎覆盖全中国,史称“元时回回遍天下”。基督宗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广义上包括罗马公教、正教、新教。基督宗教在中国有4次传入的曲折经历,唐朝时期首次传入中国,当时称“景教”;元朝时第二次传入中国,蒙古语也叫“也里可温教”。其中天主教属基督宗教三大派系之一,又称罗马公教,16世纪传入中国,因其信徒将所崇奉的神称为“天主”,故在中国称天主教。基督教,属基督宗教三大派系之一,在我国特指新教,于19世纪初真正传入中国各地。 (资料来源:自治区党委统战部)
【民俗】 内蒙古地区民族众多、民俗独特、风情大美,草原上的人淳朴敦厚、真诚豪放,草原上的歌音色浑厚、声调悠扬,草原上的舞刚柔并济、热情奔放,草原上的酒浓烈醇厚、回味悠长,草原上的肉绿色天然、味美色香。那达慕大会是草原上各民族的盛大集会,男子射箭、赛马和摔跤是大会比赛的传统项目。蒙古包是游牧人民的传统住房。祭敖包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烤全羊仪式是款待贵宾的传统礼仪,手把肉是传统的肉食方法之一。每逢贵客来临、婚嫁节庆等重要场合,都要以献哈达来表达敬意和美好的祝愿。长调、呼麦、好来宝、乌力格尔、安代舞、顶碗舞和筷子舞是蒙古族闻名的歌舞和说唱形式,马头琴是蒙古族钟爱的传统乐器。鄂伦春族民间音乐主要有山歌体的“赞达仁”、歌舞曲“吕日格仁”等。达斡尔族有围绕篝火集体跳舞的传统,这种民间舞蹈被称为“路日给勒”。鄂温克族喜欢跳生动活泼的集体舞,主要有“阿罕拜”“爱达哈喜楞舞”“哲辉冷舞”。漫瀚调也称“蒙汉调”,是蒙汉两族音乐文化相互融合形成的音乐种类。民间灶火表演抬阁(芯子、铁枝、飘色,又称脑阁)体现了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融合。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流传着主要以一丑、一旦二人演唱为表演形式的传统戏剧二人台,该剧种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部盟市还流传着传统戏剧二人转。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区情手册)
【方言】 汉语方言可分为东部方言区与西部方言区。东部方言区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东部区方言又分为东北片与东南片。东北片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东南片为赤峰市。西部方言区包括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以及阿拉善盟。西部区方言又分为中东片、中西片、最西片。中东片包括呼和浩特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中西片包括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最西片为阿拉善盟。
蒙古语方言分西部方言、中部方言、东部方言。西部方言分布在阿拉善盟;中部方言分布在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东部方言分布在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其中,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分布地区在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以及鄂温克族自治旗等地。在蒙古语几大方言中,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的使用人数最少。
达斡尔语分为布特哈方言、海拉尔方言、齐齐哈尔方言、新疆方言。其中,布特哈方言、海拉尔方言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地区。
鄂温克语方言,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在牧区通用蒙古文,在农区与林区通用汉文。历史上曾使用满文。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北语支(鄂温克语支)。由于居住分散,鄂温克语形成布特哈(包括海拉尔地区)、莫日格勒、额尔古纳三大方言区。
鄂伦春语方言,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北通古斯语支。属这一语支的还有鄂温克语、赫哲语、锡伯语、满语。鄂伦春语历史悠久,在满—通古斯诸语中是保留最完整、最具活力的语言之一。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志·方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