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卷
【概况】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拓展京蒙区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构建自治区对外开放新格局。2月21日,自治区京蒙区域合作协调小组(区域合作事项)办公室制定印发《京蒙区域合作2022年工作要点》,全区围绕产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生态安全屏障、开放6个方面12项重点任务继续加强与北京市的合作。年内,自治区京蒙区域合作协调小组(区域合作事项)成员单位各相关部门和各盟市政府按照年度工作要点的内容,创新工作模式,加大工作力度,持续推动京蒙区域合作的深入开展。
【“科技兴蒙”行动】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加强战略对接,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单位洽谈对接深化京蒙科技协作事宜,合力推动京蒙科技合作。强化产学研合作,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与北京地区合作项目60余项,涉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涵盖了农牧业、医药、化工、节能环保、地质矿产等多个领域,各级项目资金支持达1.2亿元。各盟市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通过“线上+线下”模式面向4+8+N合作主体、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积极开展科技专题对接洽谈活动,深化双方交流合作。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强化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引进共建技术创新平台。北方稀土、钢研集团联合清华大学、有色研究院等65家高端科研机构,共同推进稀土新材料创新中心建设;一机集团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共建“院士创新中心”;包钢集团公司和航天科工集团李伯虎院士合作成立“数智化技术研发联合实验室”;内蒙古博格农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农业大学合作成立“蒙骏马生物产业研究院”;赤峰市与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共建“中科赤峰产业创新研究院”,每年支持经费1830万元;鄂尔多斯市对接科技部人才中心建成了全区首家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累计与70余位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开展技术需求对接。合作共建创新联合体。2022年,内蒙古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合作成立创新联合体,联合攻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例如,包头重点企业与中国农科院等高校、院所成立了内蒙古优势特色蔬菜种质资源与新品种选育创新联合体,通过“揭榜挂帅”,承接自治区“内蒙古优势特色蔬菜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项目,自治区立项支持1500万元。内蒙古设施蔬菜种业技术创新中心以赤峰市农科所为依托,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科院等11家单位合力共建,投入专项资金2000万元。围绕现代农牧业、能源、新材料、生态环保等自治区重点领域,自治区科研立项支持与北京市相关单位的科研合作项目共计170项,支持经费2.9亿元。
【多领域对口协作】 2022年,自治区教育厅、商务厅、文化和旅游厅、统战部、国资委等部门分别与北京市对口部门签订对口协作框架协议,建立起行业协作、协同推进、综合发力的工作联动机制。各盟市、旗县加强与北京市相关行业领域协作,发挥事业单位、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作用,推动在硬件建设、人才配套、技术引进等方面合作。北京市244个镇与内蒙古289个乡镇,598个村社区与602个行政村,542家企业与559个行政村,343家社会组织与361个行政村结对帮扶,“点对点”帮扶取得好成效。“组团式”教育医疗帮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北京市358所名校、276家医院与自治区468所学校、315家医院在人才培训、技术应用、学科共建、管理团队培养等多方面加大协作力度,通过开展远程教学、选派专家团队精准帮扶、集团式办学、技术人才跟岗互学等多种方式深化协作,促进相关行业发展。
【人才交流培训协作机制】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创新引才形式,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长在、但求常来”的柔性引才机制,全年引进北京市医疗、教育、科技、产业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981名,其中帮扶6个月以上的人才占63%。继续选派专业技术人才1812人次赴京跟岗培训,跟岗锻炼时间都在1个月以上。全年举办乡村振兴干部培训班124期,培训干部21680人次;举办乡村振兴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523期,培训专业技术人才34594人次。构建符合农村牧区现代化要求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京蒙劳务协作】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推进新发展阶段京蒙劳务协作工作,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人口转移就业。在京蒙劳务协作机制下31个旗县(市)通过京蒙劳务协作,帮助农村牧区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74159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48.32%。其中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56065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121.28%;赴京就业的农村牧区劳动力4238人,完成年度任务的211.90%,其中脱贫人口2611人,完成年度任务的261.10%。 (李谭芳)
图58 2022年6月9日,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平地泉镇村民正在扶贫车间加工
拖鞋(自治区乡村振兴局 供图)
【协作资金投入】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集中京蒙协作资金投向当地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全年投入12.88亿元协作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占资金总数的65%,实现持续增长。实施产业类项目309个,重点支持优势特色农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仓储物流运输、消费帮扶等产业。对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宏福柿、赤峰市翁牛特旗果蔬种植、呼伦贝尔市莫旗生猪产业等项目持续支持,推动其做大做强。全区依托协作资金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606个。其中,种植类基地247个,养殖类基地187个,加工类基地172个。启动运行“京蒙百企情”产业对接平台,新落地和新增投资的北京市企业114家,新增投资70.71亿元。
【与北京市28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2022年,呼和浩特市与北京市28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动种植养殖业、饲料加工、新能源基地、光伏产业、干细胞产业等领域发展,并成功引进北京市2家农业企业落地武川,全面推动区域协作向纵深发展。呼和浩特市还通过搭建技术交流、业务协作平台,深入开展医疗、教育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北京市选派专业技术人才21人,为武川县教育、医疗、农技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援助,年内培训技术骨干300余名。
【京蒙产业园建设】 2022年,京蒙双方坚持互通有无、互利共赢,紧扣京蒙双方所需所能,探索“北京企业+内蒙资源”“北京市场+内蒙产品”“北京总部+内蒙基地”“北京研发+内蒙制造”等多种协作方式,努力把两地协作产业园打造成京蒙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通过合作共建、支持已有园区提质升级、完善配套等方式,京蒙双方共建涉及设施农业、农畜产品加工业、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领域产业园区59个,其中农牧业产业园区50个,察右前旗宏福产业园区、翁牛特旗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一大批产业园区的建设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促进农牧民就业。加快园区产业链和供应链建设,引导75家企业入驻园区,实际到位投资22.54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2429人到园区就业,其中脱贫人口580人。 (祁盈)
图59 2022年,投入京蒙协作资金3079万元,带动建成农业产业园。图为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万亩农业产业园 (自治区乡村振兴局 供图)
【概况】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拓展京蒙区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构建自治区对外开放新格局。2月21日,自治区京蒙区域合作协调小组(区域合作事项)办公室制定印发《京蒙区域合作2022年工作要点》,全区围绕产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生态安全屏障、开放6个方面12项重点任务继续加强与北京市的合作。年内,自治区京蒙区域合作协调小组(区域合作事项)成员单位各相关部门和各盟市政府按照年度工作要点的内容,创新工作模式,加大工作力度,持续推动京蒙区域合作的深入开展。
【“科技兴蒙”行动】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加强战略对接,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单位洽谈对接深化京蒙科技协作事宜,合力推动京蒙科技合作。强化产学研合作,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与北京地区合作项目60余项,涉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涵盖了农牧业、医药、化工、节能环保、地质矿产等多个领域,各级项目资金支持达1.2亿元。各盟市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通过“线上+线下”模式面向4+8+N合作主体、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积极开展科技专题对接洽谈活动,深化双方交流合作。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强化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引进共建技术创新平台。北方稀土、钢研集团联合清华大学、有色研究院等65家高端科研机构,共同推进稀土新材料创新中心建设;一机集团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共建“院士创新中心”;包钢集团公司和航天科工集团李伯虎院士合作成立“数智化技术研发联合实验室”;内蒙古博格农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农业大学合作成立“蒙骏马生物产业研究院”;赤峰市与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共建“中科赤峰产业创新研究院”,每年支持经费1830万元;鄂尔多斯市对接科技部人才中心建成了全区首家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累计与70余位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开展技术需求对接。合作共建创新联合体。2022年,内蒙古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合作成立创新联合体,联合攻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例如,包头重点企业与中国农科院等高校、院所成立了内蒙古优势特色蔬菜种质资源与新品种选育创新联合体,通过“揭榜挂帅”,承接自治区“内蒙古优势特色蔬菜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项目,自治区立项支持1500万元。内蒙古设施蔬菜种业技术创新中心以赤峰市农科所为依托,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科院等11家单位合力共建,投入专项资金2000万元。围绕现代农牧业、能源、新材料、生态环保等自治区重点领域,自治区科研立项支持与北京市相关单位的科研合作项目共计170项,支持经费2.9亿元。
【多领域对口协作】 2022年,自治区教育厅、商务厅、文化和旅游厅、统战部、国资委等部门分别与北京市对口部门签订对口协作框架协议,建立起行业协作、协同推进、综合发力的工作联动机制。各盟市、旗县加强与北京市相关行业领域协作,发挥事业单位、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作用,推动在硬件建设、人才配套、技术引进等方面合作。北京市244个镇与内蒙古289个乡镇,598个村社区与602个行政村,542家企业与559个行政村,343家社会组织与361个行政村结对帮扶,“点对点”帮扶取得好成效。“组团式”教育医疗帮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北京市358所名校、276家医院与自治区468所学校、315家医院在人才培训、技术应用、学科共建、管理团队培养等多方面加大协作力度,通过开展远程教学、选派专家团队精准帮扶、集团式办学、技术人才跟岗互学等多种方式深化协作,促进相关行业发展。
【人才交流培训协作机制】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创新引才形式,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长在、但求常来”的柔性引才机制,全年引进北京市医疗、教育、科技、产业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981名,其中帮扶6个月以上的人才占63%。继续选派专业技术人才1812人次赴京跟岗培训,跟岗锻炼时间都在1个月以上。全年举办乡村振兴干部培训班124期,培训干部21680人次;举办乡村振兴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523期,培训专业技术人才34594人次。构建符合农村牧区现代化要求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京蒙劳务协作】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推进新发展阶段京蒙劳务协作工作,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人口转移就业。在京蒙劳务协作机制下31个旗县(市)通过京蒙劳务协作,帮助农村牧区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74159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48.32%。其中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56065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121.28%;赴京就业的农村牧区劳动力4238人,完成年度任务的211.90%,其中脱贫人口2611人,完成年度任务的261.10%。 (李谭芳)
图58 2022年6月9日,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平地泉镇村民正在扶贫车间加工
拖鞋(自治区乡村振兴局 供图)
【协作资金投入】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集中京蒙协作资金投向当地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全年投入12.88亿元协作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占资金总数的65%,实现持续增长。实施产业类项目309个,重点支持优势特色农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仓储物流运输、消费帮扶等产业。对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宏福柿、赤峰市翁牛特旗果蔬种植、呼伦贝尔市莫旗生猪产业等项目持续支持,推动其做大做强。全区依托协作资金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606个。其中,种植类基地247个,养殖类基地187个,加工类基地172个。启动运行“京蒙百企情”产业对接平台,新落地和新增投资的北京市企业114家,新增投资70.71亿元。
【与北京市28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2022年,呼和浩特市与北京市28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动种植养殖业、饲料加工、新能源基地、光伏产业、干细胞产业等领域发展,并成功引进北京市2家农业企业落地武川,全面推动区域协作向纵深发展。呼和浩特市还通过搭建技术交流、业务协作平台,深入开展医疗、教育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北京市选派专业技术人才21人,为武川县教育、医疗、农技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援助,年内培训技术骨干300余名。
【京蒙产业园建设】 2022年,京蒙双方坚持互通有无、互利共赢,紧扣京蒙双方所需所能,探索“北京企业+内蒙资源”“北京市场+内蒙产品”“北京总部+内蒙基地”“北京研发+内蒙制造”等多种协作方式,努力把两地协作产业园打造成京蒙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通过合作共建、支持已有园区提质升级、完善配套等方式,京蒙双方共建涉及设施农业、农畜产品加工业、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领域产业园区59个,其中农牧业产业园区50个,察右前旗宏福产业园区、翁牛特旗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一大批产业园区的建设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促进农牧民就业。加快园区产业链和供应链建设,引导75家企业入驻园区,实际到位投资22.54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2429人到园区就业,其中脱贫人口580人。 (祁盈)
图59 2022年,投入京蒙协作资金3079万元,带动建成农业产业园。图为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万亩农业产业园 (自治区乡村振兴局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