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卷
内蒙古艺术剧院
【概况】 2022年,内蒙古艺术剧院组织到基层惠民演出、对外交流演出、商业演出、《千古马颂》驻场演出、区内外巡回演出366场,观众累计20万人次,展示剧院各艺术团创作成果,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第十九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开幕式上,推出内蒙古经典歌曲演唱会《我和草原有个约定》;与中国交响乐联盟联合创作交响音诗《千里江山》,联合中国爱乐乐团、包头交响乐团完成内蒙古首演;新创漫瀚调交响曲《温暖的几字弯》参加鄂尔多斯市第一届“漫瀚调艺术节”开幕式演出;组织交响乐《旗帜》开展呼和浩特市和沿长江——重庆、长沙城市巡演;民族乐团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丝路草原》开展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及延安、西安、长沙等城市巡演;完成第一季“实验剧场”项目,推出“剧本再现”、实验歌剧《江格尔的雄狮》。
年内,内蒙古艺术剧院获评第十届自治区文明单位;《骑兵》项目组获第七届“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歌舞团获得2020—2022年度自治区级“青年文明号”称号;国家一级编导、杂技团团长塔纳入选自治区第十二批“草原英才”工程高层次培养人才名单。《千古马颂》基地获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森林草原防火指挥部授予的2022年春季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艺术剧院选送舞剧《骑兵》、交响曲《旗帜》、民族管弦乐组曲《奋斗》、舞蹈《心灵之光》《童趣》、合唱《蒙古马》《候鸟叙事曲》、二人台《山那边》、话剧《HI,我找吕布》等各艺术门类优秀作品参加国内外各级各类比赛展演,获得国际国内奖项110个,其中国际奖项25个、国家级奖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奖项71个。主要奖项包括舞剧《骑兵》获第十六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七届“文华大奖”,为1947年自治区成立以来首次实现艺术创作同时获两个国家大奖,实现同一作品获国家级奖项“大满贯”(“荷花奖”、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的舞台艺术作品;交响乐《旗帜》入选文旅部2022—2023年度“时代交响”创作扶持计划、交响乐大型作品名单;舞剧《骑兵》、纪录片《草原杂技传神韵:内蒙古艺术剧院杂技团建团六十周年寻访记》、舞蹈《心灵之光》《童趣》、二人台《山那边》获自治区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舞蹈《苏和与小白马》《雕花的马鞍》《心灵之光》《回到家乡》《童趣》获第十届华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舞蹈大赛(专业青年组)表演一、二等奖;合唱团获莫斯科国际音乐节(莫斯科之声)学术合唱比赛一级合唱团桂冠,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大赛成人混声组一级团称号。
图74 原创舞剧《骑兵》海报 (内蒙古艺术剧院 供图)
【艺术创作】 2022年,内蒙古艺术剧院围绕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重要成就、中共二十大召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文化自信自强等主题,采取创作、孵化、学演、移植、提升、复排、联合创作等方式完成一批重点剧目和大、中、小型舞台艺术作品,同时启动创作4部重点剧目。落实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关于“打造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书籍、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即“两个打造”要求推出创作一批剧节目。围绕国家象征符号和形象,修改提升交响乐《旗帜》;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和形象,创作京剧专场晚会《京腔国韵》、启动创作歌剧《江格尔》,创作内蒙古经典歌曲演唱会《我和草原有个约定》;围绕革命文化符号和形象,升级情景短剧《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烈火中永生》、二人台小戏《半条棉被》及群口乌力格尔《飞夺泸定桥》;围绕当代精神文化符号和形象,完成创作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民族曲艺节目《美丽乡村我来说》、小品《爱与责任》,新创歌曲《北斗望》《共同拥有》,启动创作话剧《高高的兴安岭》、二人台现代戏《黄河长歌》;围绕人文地理符号和形象,与中国交响乐联盟联合创作交响音诗《千里江山》,联合创作漫瀚调交响曲《温暖的几字弯》,启动创作交响乐《绿色长城》。
图75 2022年9月16日,第三十四届中国华北摄影艺术展览在阿尔山论坛中心开幕。图为河北省参展作品之一 范升《银装素裹》 (河北省摄影家协会 供图)
【文化交流与推广】 2022年,内蒙古艺术剧院向布加勒斯特中国文化中心推送民族管弦乐《丝路草原》,线上展播2022“欢乐春节”演出活动。向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推送舞剧《骑兵》、杂技剧《鸿雁》等2022年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及优秀地方文化项目,向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推送交响诗画《我愿以身许国》、交响曲《旗帜》等展演项目,向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推送内蒙古艺术剧院2023—2025年与白俄罗斯共和国戈梅利州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计划。
【艺术剧院改革】 2022年,内蒙古艺术剧院深化剧院21个处室机构改革工作,完成“三定”(定人、定编、定岗)方案,规范编制管理。管理机制:制定印发《内蒙古艺术剧院艺术绩效发放管理暂行办法》《内蒙古艺术剧院绩效工资发放管理暂行办法》《内蒙古艺术剧院年度考核奖发放管理暂行办法》,依据行业标准、专业能力和工作表现确定“角色”和“艺衔”等级;制定印发《内蒙古艺术剧院演职人员岗位进修管理暂行办法》《内蒙古艺术剧院攻读硕士博士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剧院演职人员岗位进修和攻读硕士博士的审批和管理;制定印发《内蒙古艺术剧院创新型人才柔性管理暂行办法》,通过目标化管理给予创新型人才自由发展空间,激励其在专业领域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作出更大的贡献。创作机制:以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为试点试行“揭榜挂帅”机制,面向全社会招募创作团队,以内蒙古籍和剧院创作人员为主完成剧目创作;实施“实验剧场”剧目孵化项目,推出实验歌剧《江格尔的雄狮》、剧本朗读会等项目,培育青年创作人才;规范内蒙古艺术剧院艺术委员会工作流程,促进重大主题剧目创作,打造艺术精品。演出机制:调整线下惠民演出地区分布结构,拉开艺术绩效发放档次;运用“观众满意度调查”,优化“一演一评”评价机制;简化意识形态七级审核流程,排查风险隐患,助推文艺生态良性发展。内蒙古乌兰恰特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深化改革方案获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批准,演艺公司改革成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文旅厅共同监管下,内蒙古艺术剧院主管主办的国有独资公司;经实地调研和综合研判,确定继续以委托经营、市场运作、业主监管的方式同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开展第三期乌兰恰特委托运营合作,并将乌兰恰特打造为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剧目创作基地(北方);《千古马颂》克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场地交接困难,实现票房收入51.5万元;结合剧院各处旧址区位特点和优势,制定市场化产业化运营初步方案。
【艺术帮扶与志愿服务】 2022年,内蒙古艺术剧院为解决基层院团作品少、作品荒的问题,助力“学·创·演”结对帮扶,突出学习培训、内容生产、演出服务三项重点任务,联合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向全区12盟市20支乌兰牧骑派出基层结对帮扶艺术创作辅导员42人,累计完成15000余小时辅导,重点开展“两个打造”舞台艺术作品的创作、提升工作。内蒙古艺术剧院党委在包联社区首府观邸及志愿服务社区如意社区设立志愿服务点,累计派出干部78人次值班值守22班次,捐赠新冠防疫物资累计价值15700余元。有21个党(团)支部132名党员干部和团员青年在80个居民小区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13000余小时,其中24名处级干部带头在疫情防控一线值班值守1849小时。 (牟妮)
内蒙古博物院
【概况】 2022年,内蒙古博物院内收藏有古生物化石、历史文物、民族民俗文物共计150316件(套),其中一级文物652件(套)、二级文物2216件(套),编辑出版学术成果18部。三级文物2777件(套)。院内有9个基本陈列,构成内蒙古博物院陈列展览的基本架构。其中重点是“远古世界”“文明曙光”“边关岁月”“大辽契丹”“交融的魅力”“解放之路”六大基本陈列,另外还有“北疆桦歌”“亮丽内蒙古”“飞天神舟”3个专题展览。内蒙古博物院还有数字展厅,用数字化的展示手段,系统地介绍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文物古迹与特色文物。有完善的观众人证查验系统、人脸自动识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筹。2022年8月,全国创建青年文明号组委会办公室对青年文明号星级认定工作进行通报,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被认定为一星级全国青年文明号。同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名单,内蒙古博物院成为首批内蒙古自治区入选的6家“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之一。9月,内蒙古博物院青少年志愿服务项目“小小志愿者”获评全国“喜迎二十大 强国复兴有我——青少年中华文物我来讲”博物馆志愿服务优秀项目。2022年12月,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报社授予内蒙古博物院2022年全国“新时代博物馆百大陈列展览精品奖”。1月,内蒙古博物院苗萌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金牌讲解员”称号,被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表49 2022年内蒙古博物院获得荣誉称号一览表
(表格来源:内蒙古博物馆)
【展览陈列】 2022年,内蒙古博物院先后组织4个临时展览。“长城两边是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2022年5月18日至8月18日展出。展览自2021年9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展期也一度延长至两会结束之后,即由原来的3个月延至6个月。“玉·见文明——红山·良渚文化文物精品展”,8月25日至12月15日展出。展览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主办,内蒙古博物院承办,区内外15家文博机构联合参展。展览以红山、良渚文化玉器等代表性器物为主,展现这两种处于文明起源阶段不同文化的共性与特性,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展出文物计280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6件、二级文物51件、三级文物43件。展览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肯定。经过各级新闻媒体的宣传,以及内蒙古博物院相关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引发广大观众的观展热情,参观人数逾5万人次。引进福建博物院“器成天下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清德化瓷器精品展”,该展览精选福建博物院藏88件明清两代德化窑珍贵瓷器,展现其晶莹剔透之冰玉本色,彰显其文化交流交融之深层次内涵,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厚的历史滋养。“万里茶道文物图片展”,配合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感悟中华文化·畅游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系列活动,内蒙古博物院完成“大漠古道世纪风——万里茶道历史文化展”,展览精选万里茶道在中国境内经过的9个省区的主要遗产遗迹图片资料,以及申遗工作的重大进展和最新茶道调查成果,展示万里茶道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
表50 2022年内蒙古博物院学术成果一览表
(表格来源:内蒙古博物馆)
图76 2022年6月1日,内蒙古博物院推出“博物馆奇妙夜”活动。
活动邀请6组家庭的家长和小朋友们夜探博物馆,一起走进“远古世界”,在恐龙脚下安营扎寨,躺在帐篷里看恐龙,在博物馆共度美好亲子时光
(内蒙古博物院 供图)
【文物保护与研究】 2022年,内蒙古博物院组织实施文物保护与研究项目。开展内蒙古桃红巴拉墓葬出土铜器的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20GG0215)。取样内蒙古博物院院藏42件文物,对金相样品进行实验室镶样,采用热镶技术对42件样品前期制备。完成样品的铅同位素比值测定,获得实验数据。“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第二批)”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的子项目“皮革制文物劣化机理与预防性保护策略研究”,获批立项(2022YFF0904100)。该项目由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北京科技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内蒙古博物院、成都博物馆(排名不分先后)10家单位共同申请。 (马茹)
内蒙古图书馆
【概况】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以下简称内蒙古图书馆)购入中文图书30095种、79957册,蒙古文图书1786种、4691册,外文图书255册,电子图书17万册,有声读物3万小时。馆内接待读者363550人次,流通图书294018册次,办理读者借阅证7768张;门户网站累计访问1496.2万人次。开展阅读推广活动800余场(期),组织开展公益讲座、展览29场次。内蒙古图书馆团结动员全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党校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及广大图书馆工作者开展交流合作,依托全区各级各类图书馆,以传统节日、“4·23”世界读书日等为契机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推进全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阅读推广活动】 2022年,内蒙古图书馆按照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关于“两个打造”的工作部署,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组织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系列推广活动;策划拍摄24期“解锁尘封的记忆聆听古籍的声音”系列阅读推广节目并通过图书馆公众号发布;以“内图阅见”品牌开展线上线下活动计46场,活动信息获各类媒体转载报道28次;推出“弘扬精神谱系阅赏经典书籍”等阅读分享栏目百余期;少儿服务部围绕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开展线下活动87场,推出“中华汉字故事”等线上阅读推广活动249期;残障人士服务部开展“心之路”“心之声”“心之光”系列助残活动累计70期;音乐影视馆举办观影活动34场,数字资源展播16期;线上推送蒙古语公益讲堂27期,线上绘画展8期;推送外文绘本故事等栏目40期;举办专题讲座17场,专题展览12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自治区图书馆整合资源,开放云图数字有声图书馆,推出“疫情防控公益知识库”,通过官方网站和官微账号连续推送一系列线上服务及读者活动,确保闭馆期间文化服务不停摆。
【古籍与民族地方文献保护】 2022年,内蒙古图书馆召开6次古籍文献建设项目专家会议,对202件蒙古文古籍与蒙古学研究文献、254种新蒙文文献和104件珍贵古籍再生制作文献进行评估、验收。全年数字化蒙汉文古籍、民国文献、《绥远日报》近50万页;修复古籍、地契、舆图等近500页;为全国智慧图书馆项目中古籍数字化加工工作提供古籍和民国文献108册,期刊384册;与喀喇沁旗佛教协会、古籍文献保护办公室合作开展《大般若经》再版印刷工作;完成《蒙古文古籍所载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编撰工作;整理出版《内蒙古图书馆满文古籍图书综录》;内蒙古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绥远城驻防《满蒙八旗装备图》整理与研究”立项,内蒙古民委项目《汉蒙对照图书馆学情报学名词术语详解词典》完成结项。
【数字智慧化图书馆建设】 2022年,“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更新电子资源1.1太字节,为读者来电与互联网咨询解答369次。以资源整合和信息服务作为切入点,设计研发基于大数据的图书资源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智能红书箱”,完成规划设计的软硬件全部功能,新增图书消杀功能和党建书单、“两个打造”专架、电子书等功能。年内,根据基层图书馆反馈需求,全面升级“书香北疆·码上悦读”平台。7月,举办全区码上悦读线上培训会,针对全国图书馆第七次评估定级,向全区公共图书馆免费开通网站基础版。至年底,使用平台累计注册图书馆128家、吸纳读者17万人、资源浏览23.5万人次。
【分馆建设】 2022年,内蒙古图书馆完成内蒙古军区直属队、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等7家分馆建设,调拨图书52491册。至年底,建成分馆133家。 (任弈菲)
内蒙古艺术剧院
【概况】 2022年,内蒙古艺术剧院组织到基层惠民演出、对外交流演出、商业演出、《千古马颂》驻场演出、区内外巡回演出366场,观众累计20万人次,展示剧院各艺术团创作成果,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第十九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开幕式上,推出内蒙古经典歌曲演唱会《我和草原有个约定》;与中国交响乐联盟联合创作交响音诗《千里江山》,联合中国爱乐乐团、包头交响乐团完成内蒙古首演;新创漫瀚调交响曲《温暖的几字弯》参加鄂尔多斯市第一届“漫瀚调艺术节”开幕式演出;组织交响乐《旗帜》开展呼和浩特市和沿长江——重庆、长沙城市巡演;民族乐团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丝路草原》开展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及延安、西安、长沙等城市巡演;完成第一季“实验剧场”项目,推出“剧本再现”、实验歌剧《江格尔的雄狮》。
年内,内蒙古艺术剧院获评第十届自治区文明单位;《骑兵》项目组获第七届“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歌舞团获得2020—2022年度自治区级“青年文明号”称号;国家一级编导、杂技团团长塔纳入选自治区第十二批“草原英才”工程高层次培养人才名单。《千古马颂》基地获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森林草原防火指挥部授予的2022年春季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艺术剧院选送舞剧《骑兵》、交响曲《旗帜》、民族管弦乐组曲《奋斗》、舞蹈《心灵之光》《童趣》、合唱《蒙古马》《候鸟叙事曲》、二人台《山那边》、话剧《HI,我找吕布》等各艺术门类优秀作品参加国内外各级各类比赛展演,获得国际国内奖项110个,其中国际奖项25个、国家级奖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奖项71个。主要奖项包括舞剧《骑兵》获第十六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七届“文华大奖”,为1947年自治区成立以来首次实现艺术创作同时获两个国家大奖,实现同一作品获国家级奖项“大满贯”(“荷花奖”、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的舞台艺术作品;交响乐《旗帜》入选文旅部2022—2023年度“时代交响”创作扶持计划、交响乐大型作品名单;舞剧《骑兵》、纪录片《草原杂技传神韵:内蒙古艺术剧院杂技团建团六十周年寻访记》、舞蹈《心灵之光》《童趣》、二人台《山那边》获自治区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舞蹈《苏和与小白马》《雕花的马鞍》《心灵之光》《回到家乡》《童趣》获第十届华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舞蹈大赛(专业青年组)表演一、二等奖;合唱团获莫斯科国际音乐节(莫斯科之声)学术合唱比赛一级合唱团桂冠,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大赛成人混声组一级团称号。
图74 原创舞剧《骑兵》海报 (内蒙古艺术剧院 供图)
【艺术创作】 2022年,内蒙古艺术剧院围绕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重要成就、中共二十大召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文化自信自强等主题,采取创作、孵化、学演、移植、提升、复排、联合创作等方式完成一批重点剧目和大、中、小型舞台艺术作品,同时启动创作4部重点剧目。落实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关于“打造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书籍、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即“两个打造”要求推出创作一批剧节目。围绕国家象征符号和形象,修改提升交响乐《旗帜》;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和形象,创作京剧专场晚会《京腔国韵》、启动创作歌剧《江格尔》,创作内蒙古经典歌曲演唱会《我和草原有个约定》;围绕革命文化符号和形象,升级情景短剧《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烈火中永生》、二人台小戏《半条棉被》及群口乌力格尔《飞夺泸定桥》;围绕当代精神文化符号和形象,完成创作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民族曲艺节目《美丽乡村我来说》、小品《爱与责任》,新创歌曲《北斗望》《共同拥有》,启动创作话剧《高高的兴安岭》、二人台现代戏《黄河长歌》;围绕人文地理符号和形象,与中国交响乐联盟联合创作交响音诗《千里江山》,联合创作漫瀚调交响曲《温暖的几字弯》,启动创作交响乐《绿色长城》。
图75 2022年9月16日,第三十四届中国华北摄影艺术展览在阿尔山论坛中心开幕。图为河北省参展作品之一 范升《银装素裹》 (河北省摄影家协会 供图)
【文化交流与推广】 2022年,内蒙古艺术剧院向布加勒斯特中国文化中心推送民族管弦乐《丝路草原》,线上展播2022“欢乐春节”演出活动。向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推送舞剧《骑兵》、杂技剧《鸿雁》等2022年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及优秀地方文化项目,向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推送交响诗画《我愿以身许国》、交响曲《旗帜》等展演项目,向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推送内蒙古艺术剧院2023—2025年与白俄罗斯共和国戈梅利州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计划。
【艺术剧院改革】 2022年,内蒙古艺术剧院深化剧院21个处室机构改革工作,完成“三定”(定人、定编、定岗)方案,规范编制管理。管理机制:制定印发《内蒙古艺术剧院艺术绩效发放管理暂行办法》《内蒙古艺术剧院绩效工资发放管理暂行办法》《内蒙古艺术剧院年度考核奖发放管理暂行办法》,依据行业标准、专业能力和工作表现确定“角色”和“艺衔”等级;制定印发《内蒙古艺术剧院演职人员岗位进修管理暂行办法》《内蒙古艺术剧院攻读硕士博士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剧院演职人员岗位进修和攻读硕士博士的审批和管理;制定印发《内蒙古艺术剧院创新型人才柔性管理暂行办法》,通过目标化管理给予创新型人才自由发展空间,激励其在专业领域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作出更大的贡献。创作机制:以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为试点试行“揭榜挂帅”机制,面向全社会招募创作团队,以内蒙古籍和剧院创作人员为主完成剧目创作;实施“实验剧场”剧目孵化项目,推出实验歌剧《江格尔的雄狮》、剧本朗读会等项目,培育青年创作人才;规范内蒙古艺术剧院艺术委员会工作流程,促进重大主题剧目创作,打造艺术精品。演出机制:调整线下惠民演出地区分布结构,拉开艺术绩效发放档次;运用“观众满意度调查”,优化“一演一评”评价机制;简化意识形态七级审核流程,排查风险隐患,助推文艺生态良性发展。内蒙古乌兰恰特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深化改革方案获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批准,演艺公司改革成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文旅厅共同监管下,内蒙古艺术剧院主管主办的国有独资公司;经实地调研和综合研判,确定继续以委托经营、市场运作、业主监管的方式同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开展第三期乌兰恰特委托运营合作,并将乌兰恰特打造为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剧目创作基地(北方);《千古马颂》克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场地交接困难,实现票房收入51.5万元;结合剧院各处旧址区位特点和优势,制定市场化产业化运营初步方案。
【艺术帮扶与志愿服务】 2022年,内蒙古艺术剧院为解决基层院团作品少、作品荒的问题,助力“学·创·演”结对帮扶,突出学习培训、内容生产、演出服务三项重点任务,联合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向全区12盟市20支乌兰牧骑派出基层结对帮扶艺术创作辅导员42人,累计完成15000余小时辅导,重点开展“两个打造”舞台艺术作品的创作、提升工作。内蒙古艺术剧院党委在包联社区首府观邸及志愿服务社区如意社区设立志愿服务点,累计派出干部78人次值班值守22班次,捐赠新冠防疫物资累计价值15700余元。有21个党(团)支部132名党员干部和团员青年在80个居民小区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13000余小时,其中24名处级干部带头在疫情防控一线值班值守1849小时。 (牟妮)
内蒙古博物院
【概况】 2022年,内蒙古博物院内收藏有古生物化石、历史文物、民族民俗文物共计150316件(套),其中一级文物652件(套)、二级文物2216件(套),编辑出版学术成果18部。三级文物2777件(套)。院内有9个基本陈列,构成内蒙古博物院陈列展览的基本架构。其中重点是“远古世界”“文明曙光”“边关岁月”“大辽契丹”“交融的魅力”“解放之路”六大基本陈列,另外还有“北疆桦歌”“亮丽内蒙古”“飞天神舟”3个专题展览。内蒙古博物院还有数字展厅,用数字化的展示手段,系统地介绍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文物古迹与特色文物。有完善的观众人证查验系统、人脸自动识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筹。2022年8月,全国创建青年文明号组委会办公室对青年文明号星级认定工作进行通报,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被认定为一星级全国青年文明号。同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名单,内蒙古博物院成为首批内蒙古自治区入选的6家“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之一。9月,内蒙古博物院青少年志愿服务项目“小小志愿者”获评全国“喜迎二十大 强国复兴有我——青少年中华文物我来讲”博物馆志愿服务优秀项目。2022年12月,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报社授予内蒙古博物院2022年全国“新时代博物馆百大陈列展览精品奖”。1月,内蒙古博物院苗萌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金牌讲解员”称号,被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表49 2022年内蒙古博物院获得荣誉称号一览表
(表格来源:内蒙古博物馆)
【展览陈列】 2022年,内蒙古博物院先后组织4个临时展览。“长城两边是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2022年5月18日至8月18日展出。展览自2021年9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展期也一度延长至两会结束之后,即由原来的3个月延至6个月。“玉·见文明——红山·良渚文化文物精品展”,8月25日至12月15日展出。展览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主办,内蒙古博物院承办,区内外15家文博机构联合参展。展览以红山、良渚文化玉器等代表性器物为主,展现这两种处于文明起源阶段不同文化的共性与特性,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展出文物计280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6件、二级文物51件、三级文物43件。展览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肯定。经过各级新闻媒体的宣传,以及内蒙古博物院相关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引发广大观众的观展热情,参观人数逾5万人次。引进福建博物院“器成天下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清德化瓷器精品展”,该展览精选福建博物院藏88件明清两代德化窑珍贵瓷器,展现其晶莹剔透之冰玉本色,彰显其文化交流交融之深层次内涵,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厚的历史滋养。“万里茶道文物图片展”,配合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感悟中华文化·畅游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系列活动,内蒙古博物院完成“大漠古道世纪风——万里茶道历史文化展”,展览精选万里茶道在中国境内经过的9个省区的主要遗产遗迹图片资料,以及申遗工作的重大进展和最新茶道调查成果,展示万里茶道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
表50 2022年内蒙古博物院学术成果一览表
(表格来源:内蒙古博物馆)
图76 2022年6月1日,内蒙古博物院推出“博物馆奇妙夜”活动。
活动邀请6组家庭的家长和小朋友们夜探博物馆,一起走进“远古世界”,在恐龙脚下安营扎寨,躺在帐篷里看恐龙,在博物馆共度美好亲子时光
(内蒙古博物院 供图)
【文物保护与研究】 2022年,内蒙古博物院组织实施文物保护与研究项目。开展内蒙古桃红巴拉墓葬出土铜器的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20GG0215)。取样内蒙古博物院院藏42件文物,对金相样品进行实验室镶样,采用热镶技术对42件样品前期制备。完成样品的铅同位素比值测定,获得实验数据。“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第二批)”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的子项目“皮革制文物劣化机理与预防性保护策略研究”,获批立项(2022YFF0904100)。该项目由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北京科技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内蒙古博物院、成都博物馆(排名不分先后)10家单位共同申请。 (马茹)
内蒙古图书馆
【概况】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以下简称内蒙古图书馆)购入中文图书30095种、79957册,蒙古文图书1786种、4691册,外文图书255册,电子图书17万册,有声读物3万小时。馆内接待读者363550人次,流通图书294018册次,办理读者借阅证7768张;门户网站累计访问1496.2万人次。开展阅读推广活动800余场(期),组织开展公益讲座、展览29场次。内蒙古图书馆团结动员全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党校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及广大图书馆工作者开展交流合作,依托全区各级各类图书馆,以传统节日、“4·23”世界读书日等为契机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推进全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阅读推广活动】 2022年,内蒙古图书馆按照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关于“两个打造”的工作部署,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组织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系列推广活动;策划拍摄24期“解锁尘封的记忆聆听古籍的声音”系列阅读推广节目并通过图书馆公众号发布;以“内图阅见”品牌开展线上线下活动计46场,活动信息获各类媒体转载报道28次;推出“弘扬精神谱系阅赏经典书籍”等阅读分享栏目百余期;少儿服务部围绕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开展线下活动87场,推出“中华汉字故事”等线上阅读推广活动249期;残障人士服务部开展“心之路”“心之声”“心之光”系列助残活动累计70期;音乐影视馆举办观影活动34场,数字资源展播16期;线上推送蒙古语公益讲堂27期,线上绘画展8期;推送外文绘本故事等栏目40期;举办专题讲座17场,专题展览12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自治区图书馆整合资源,开放云图数字有声图书馆,推出“疫情防控公益知识库”,通过官方网站和官微账号连续推送一系列线上服务及读者活动,确保闭馆期间文化服务不停摆。
【古籍与民族地方文献保护】 2022年,内蒙古图书馆召开6次古籍文献建设项目专家会议,对202件蒙古文古籍与蒙古学研究文献、254种新蒙文文献和104件珍贵古籍再生制作文献进行评估、验收。全年数字化蒙汉文古籍、民国文献、《绥远日报》近50万页;修复古籍、地契、舆图等近500页;为全国智慧图书馆项目中古籍数字化加工工作提供古籍和民国文献108册,期刊384册;与喀喇沁旗佛教协会、古籍文献保护办公室合作开展《大般若经》再版印刷工作;完成《蒙古文古籍所载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编撰工作;整理出版《内蒙古图书馆满文古籍图书综录》;内蒙古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绥远城驻防《满蒙八旗装备图》整理与研究”立项,内蒙古民委项目《汉蒙对照图书馆学情报学名词术语详解词典》完成结项。
【数字智慧化图书馆建设】 2022年,“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更新电子资源1.1太字节,为读者来电与互联网咨询解答369次。以资源整合和信息服务作为切入点,设计研发基于大数据的图书资源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智能红书箱”,完成规划设计的软硬件全部功能,新增图书消杀功能和党建书单、“两个打造”专架、电子书等功能。年内,根据基层图书馆反馈需求,全面升级“书香北疆·码上悦读”平台。7月,举办全区码上悦读线上培训会,针对全国图书馆第七次评估定级,向全区公共图书馆免费开通网站基础版。至年底,使用平台累计注册图书馆128家、吸纳读者17万人、资源浏览23.5万人次。
【分馆建设】 2022年,内蒙古图书馆完成内蒙古军区直属队、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等7家分馆建设,调拨图书52491册。至年底,建成分馆133家。 (任弈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