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23卷  /  文化

2023卷

  • 文化遗产保护
  • 发布时间:11-20
  • 来源:
  •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2022年,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指导呼和浩特市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评估,对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太阳庙农场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现场认定,新公布测绘历史建筑26处。

    【文物考古】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考古工作者按计划实施内蒙古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苏尼特右旗吉呼郎图匈奴墓群等8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并顺利完成年度项目验收。出版《白敖包遗址发掘报告》《庆陵——内蒙古辽代帝王陵及其壁画的考古调查报告》等专著6部,发表论文简报13篇,“赤峰市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考古学综合研究”“内蒙古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及周边墓葬考古资料整理与研究”2个项目获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岱海地区东周墓群发掘报告》获得自治区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全年,推出广播电视融媒体直播、报刊专题连载、网络新媒体传播、考古工地开放日、云端考古讲座、主题展陈展览6个板块,共59项活动。与内蒙古日报社联合策划“北疆文旅——中华文明探源系列”及“何以红山”系列报道,在自治区文旅厅微信公众号开设《深入推进“两个打造”构筑共有精神家园——考古人眼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举办“爱我中华——内蒙古长城摄影展”等。

    【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  2022年,武安州辽塔保护修缮工程通过终验,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批挂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实现零的突破,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萨拉乌苏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颁布《内蒙古自治区革命文物保护条例》《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规划2022—2035》,组织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项目138个,实施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8个。后城咀石城、辽上京遗址作为“考古中国”项目在国家文物局重大项目新闻发布会上做重点推介。聚力优化营商环境,全力配合基本建设推进考古前置,完成考古调查项目近400项,完成全区62个园区、118个区块文物保护区域评估和成果共享工作,区块总数位居自治区相关部门首位。制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举办“长城两边是故乡”“玉·见文明”等精品展览,推出“云游博物馆”、线上云展览、云课堂等活动,组织开展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2000多场次,全区博物馆参观人数522万人次。

    【文物安全管理】  2022年,全区各盟将文物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考评体系,各级文物保护和考古机构编制有所增加,全区文物行政执法督察、安全巡查力量进一步加强。严密防控文物安全风险。持续推进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开展全区文物安全大检查、文物建筑火灾隐患排查整治、长城违法案件专项整治、文物安全隐患整治“回头看”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增设文物安全责任牌1000余块,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实现全覆盖。全年,全区开展文物执法巡查4576次,开展文物安全检查18862次,检查文物博物馆单位23732处发现安全隐患2854项整改2772项整改率97.1%。协助公安机关破获文物案件2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4人,收缴文物12076件。与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建立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机制。建设文物安全防护设施。2022年争取国家资金1300万余元,自治区、盟市自筹资金4000万余元,对24个自治区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2个博物馆单位实施安全防护工程。草原边境地区“马背文物保护队”“驼峰文物保护队”等项目的实施以及无人机安全巡查全覆盖,有效遏制盗掘古墓葬、古遗址等文物安全事故和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文物安全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卫星遥感在文物行政执法督察和文物安全监测中广泛应用。阿拉善盟独疙瘩烽火台案获评国家文物局2022年度全国文物行政处罚案卷评查“十佳案卷”。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等2个文博单位获评“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3人获评“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

    【文物安全宣传】  2022年,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认真落实文物安全监管责任,强化文物安全意识,充分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文物安全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文物安全消防意识和各单位火灾防控能力。  周宁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文化遗产保护
  • 发布时间:11-20
  • 来源:
  •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2022年,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指导呼和浩特市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评估,对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太阳庙农场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现场认定,新公布测绘历史建筑26处。

    【文物考古】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考古工作者按计划实施内蒙古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苏尼特右旗吉呼郎图匈奴墓群等8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并顺利完成年度项目验收。出版《白敖包遗址发掘报告》《庆陵——内蒙古辽代帝王陵及其壁画的考古调查报告》等专著6部,发表论文简报13篇,“赤峰市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考古学综合研究”“内蒙古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及周边墓葬考古资料整理与研究”2个项目获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岱海地区东周墓群发掘报告》获得自治区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全年,推出广播电视融媒体直播、报刊专题连载、网络新媒体传播、考古工地开放日、云端考古讲座、主题展陈展览6个板块,共59项活动。与内蒙古日报社联合策划“北疆文旅——中华文明探源系列”及“何以红山”系列报道,在自治区文旅厅微信公众号开设《深入推进“两个打造”构筑共有精神家园——考古人眼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举办“爱我中华——内蒙古长城摄影展”等。

    【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  2022年,武安州辽塔保护修缮工程通过终验,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批挂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实现零的突破,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萨拉乌苏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颁布《内蒙古自治区革命文物保护条例》《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规划2022—2035》,组织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项目138个,实施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8个。后城咀石城、辽上京遗址作为“考古中国”项目在国家文物局重大项目新闻发布会上做重点推介。聚力优化营商环境,全力配合基本建设推进考古前置,完成考古调查项目近400项,完成全区62个园区、118个区块文物保护区域评估和成果共享工作,区块总数位居自治区相关部门首位。制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举办“长城两边是故乡”“玉·见文明”等精品展览,推出“云游博物馆”、线上云展览、云课堂等活动,组织开展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2000多场次,全区博物馆参观人数522万人次。

    【文物安全管理】  2022年,全区各盟将文物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考评体系,各级文物保护和考古机构编制有所增加,全区文物行政执法督察、安全巡查力量进一步加强。严密防控文物安全风险。持续推进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开展全区文物安全大检查、文物建筑火灾隐患排查整治、长城违法案件专项整治、文物安全隐患整治“回头看”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增设文物安全责任牌1000余块,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实现全覆盖。全年,全区开展文物执法巡查4576次,开展文物安全检查18862次,检查文物博物馆单位23732处发现安全隐患2854项整改2772项整改率97.1%。协助公安机关破获文物案件2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4人,收缴文物12076件。与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建立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机制。建设文物安全防护设施。2022年争取国家资金1300万余元,自治区、盟市自筹资金4000万余元,对24个自治区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2个博物馆单位实施安全防护工程。草原边境地区“马背文物保护队”“驼峰文物保护队”等项目的实施以及无人机安全巡查全覆盖,有效遏制盗掘古墓葬、古遗址等文物安全事故和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文物安全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卫星遥感在文物行政执法督察和文物安全监测中广泛应用。阿拉善盟独疙瘩烽火台案获评国家文物局2022年度全国文物行政处罚案卷评查“十佳案卷”。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等2个文博单位获评“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3人获评“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

    【文物安全宣传】  2022年,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认真落实文物安全监管责任,强化文物安全意识,充分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文物安全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文物安全消防意识和各单位火灾防控能力。  周宁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