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卷
【概况】 2022年,自治区档案馆总建筑面积25427.25平方米。截至2022年底,现有馆藏档案资料93.4万卷(件、册),其中汉文历史档案54493卷,蒙古文历史档案71744卷,党群、政府、企业等档案636986卷(件),馆藏资料164080册,其他档案资料6716卷(件)。年内,完成《内蒙古自治区档案条例》修订。该条例修订入选自治区2022年十大法治事件,成为全国第三个完成地方性档案法规修订的省份。
【档案服务中心工作】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档案局(以下简称自治区档案局)、自治区档案馆围绕迎接服务和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主题主线,组织开展“喜迎二十大·档案颂辉煌”党史档案知识线上竞答、主题征文、档案馆开放日、档案线上线下展览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宣传微视频展播、“法律六进”、中小学生特色红色档案实践研学等系列宣传活动。编撰展陈大纲,筹办“守望相助 团结奋斗”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档案文献展,组织全区各级档案馆通过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就展、共产党人家风展、馆藏老照片展等,发挥档案在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传承红色革命文化中的主阵地、排头兵作用,打造爱国主义教育“活教材”,编辑档案文化出版物,拍摄档案影视片,形成一批具有档案特色的文化精品力作。建成3600平方米的“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廉洁文化档案文献长廊”,打造机关廉洁文化教育宣传新阵地。制作清末垦务档案VR展,拍摄完成《不忘初心兰台筑梦 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宣传片,开发制作一批档案文创产品,推出《档案背后的故事》30期,提升档案宣传软实力。
【档案开放审核】 2022年,自治区档案局、自治区档案馆推进档案开放审核工作,强化档案服务利用,研究制定《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开放审核工作实施方案》等,采用人工加计算机辅助审核等方式,推进审核,稳慎开放。自治区档案馆完成档案审核116万件,审核率由2021年的11%提升至40.5%,网上公开目录由2万条增加至6.6万条,增长率233%,满足人民群众查档利用需求。
【档案数据库建设】 2022年,自治区档案馆落实《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组织沿黄7个盟市初步建成黄河专题档案全文数据库,包头市举办黄河档案文化直播节目,着力推进黄河专题档案有效整合;乌海市深化战略合作,与山东省济南市档案馆联合印发《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数据集萃》,开展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档案共建共享行动,为自治区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档案支撑。
【档案工作体制机制优化】 2022年,自治区档案局、档案馆优化档案工作体制机制,率先完成机构职能分设,各盟市委办公室分别加挂档案局牌子,明确档案局负责人,设置(明确)相应档案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推动党管档案实体化运作。创新局馆协同工作格局,自治区本级和各盟市结合实际出台本地区局馆协同工作暂行办法。自治区本级制定档案局局长办公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局馆联席会议,推动建立“一盘棋”工作格局,发挥党管档案体制优势和档案馆专业优势。自治区党委将档案工作列入年度绩效考核指标,各盟市把档案工作纳入本地区年度考核内容,推动档案工作责任制落地落实。
【档案管理制度建设】 2022年,自治区档案局、自治区档案馆制定全区档案事业“八五”普法规划,开展档案法规制度的立改废释工作,先后制定修订《关于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加强国有企业档案工作的意见》等10多项制度规范,初步构建涵盖基础设施、资源建设、监督指导等各业务领域的制度体系。自治区档案馆将2022年确定为“制度建设年”,梳理原有规章制度,制定修订出台《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馆务会议议事决策规则》等70余项。开展“优化职能职责优化工作流程”专项行动,提升档案工作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档案编研】 2022年,自治区档案局、自治区档案馆出台“十四五”全区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工程实施方案、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档案编研工作实施方案,加强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强化档案编研工作。《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档案》等2件档案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抗日战争档案汇编·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藏抗战档案选编(3、4卷)》《中国共产党领导内蒙古革命与建设档案文献资料汇编》被国家档案局列为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类项目,《卓索图盟喀喇沁左、中、右旗鄂尔多斯左翼前旗、中旗札萨克衙门蒙古文历史档案整理编目及目录汉译》被国家档案局列为国家重点档案基础体系建设项目。编印出版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清末内蒙古中西部垦务档案汇编》,讲好档案背后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自治区档案馆与黑龙江省档案馆、自治区鄂温克研究会合作编研《鄂温克满文历史档案资料汇编》。《全区档案信息化情况调研报告》《内蒙古地区鼠疫防治历程》获得自治区党委分管领导批示肯定。阿拉善盟完成《额济纳与中国航天》一书并报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审核。
【档案执法监督】 2022年,自治区档案局、自治区档案馆加强力量统筹,探索联合执法机制,对全区6个盟市和40个区直部门单位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工作。各级档案部门均以授权或联合的形式开展档案执法检查和监督指导,巴彦淖尔市档案局开展提升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专项行动,推动本地区档案行政执法工作提质增效;乌兰察布市制定档案行政执法流程图,持续推进执法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二连浩特市针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举办档案业务专题培训班,推动档案治理法治化水平提升。
【档案科技创新】 2022年,自治区档案局、自治区档案馆出台全区档案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和档案优秀科技成果奖励办法,自治区《数字孪生管控一体化智慧数字档案馆》等4个项目获国家档案局年度立项,自治区档案馆申报的《新型低温无损“档案砖揭粘研究及专用设备研制”》项目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开展全区档案科技项目立项工作,全年立项申请107项,确定立项63项,实现历史性突破。
【档案信息化建设】 2022年,自治区档案局、自治区档案馆开展全区档案信息化工作摸底调研,出台《自治区档案信息化工作和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建成内蒙古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内蒙古掌上查档微信小程序,在全国首家通过“嵌入”方式全面接入内蒙古政务服务网“便民应用”专区和“蒙速办”微信小程序平台,实现全区档案信息共享利用“一网通办”。推动自治区本级和各盟市档案馆全部接入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包头市建成全市婚姻档案共享平台,实现盟市、旗县两级综合档案馆婚姻档案数据共享。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自治区档案馆馆藏档案完成700余万页档案数字化工作,馆藏档案数字化率提升至72%,其中文书类纸质档案数字化率提升至77%。加快数字档案馆(室)以及专题档案数据库建设,自治区档案馆初步建成红色档案、黄河、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民生档案五大专题数据库,通辽市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被列入2022年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计划,鄂尔多斯市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获得立项并纳入2023年市重点建设内容,兴安盟阿尔山市等地将数字档案馆建设列入本级“十四五”规划,呼伦贝尔市档案馆积极推进“三网一库一平台”建设并开通电子政务外网。
【档案业务基础建设】 2022年,自治区档案局、自治区档案馆实施新时代新成就内蒙古记忆工程,全方位记录留存中国共产党领导内蒙古成立、建设、发展的光辉历程。研究制定档案接收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强区直单位档案业务指导和接收力度,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档案资料,接收纸质档案16481卷(件),征集抗疫一线档案资料6000多件、各种图书资料2000多册以及“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和“人民楷模”都贵玛、蔡英老将军等珍贵档案资料,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自治区档案馆对照国家档案局《副省级以上综合档案馆业务建设评价标准》,开展短板弱项大排查、大起底,研究制定《自治区档案馆业务建设短板弱项整改集中攻坚方案》,梳理短板弱项93条,制定整改措施182条,动员全馆上下集中力量攻坚,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提升档案馆业务建设质量和水平。
【档案整理抢救保护】 2022年,自治区档案馆加强满蒙文档案基础整理与抢救保护,重点对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旗满文历史档案开展系统整理、编目并进行汉译、蒙译,完成馆藏满蒙文档案65万件的基础整理和55万件的数字化工作。与新巴尔虎右旗政协合作编研出版《新巴尔虎右旗满文历史档案》(6卷),推荐《馆藏蒙文档案目录采集和翻译》《清朝内蒙古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满蒙文档案汇编》申报国家重点档案基础体系建设项目和专题保护开发项目。
【档案人才队伍建设】 2022年,自治区档案局、自治区档案馆加大全区档案人才培养力度,完善档案人才发现、培养和选拔机制,选拔推荐全国档案“三支人才队伍”选,自治区36人分别入选国家级档案专家、全国档案工匠型人才和青年档案业务骨干队伍,8人入选国家级档案专家储备专家队伍,填补自治区国家级档案专家的空白。组织开展全区“三支人才队伍”选拔工作,择优选拔自治区档案专家24人,档案工匠人才50人,青年档案业务骨干90人。自治区档案馆采取考录、遴选、比选等方式,补充专业干部10人,优化干部队伍结构。自治区档案馆开展为期3个月的“解放思想、守正创新、补齐短板、提升质量”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引导干部职工深化思想认识、提升能力水平。按程序做好全区档案专业技术资格职称评审工作,推进档案专业人才信息库建设,健全完善档案工作人员岗位培训和师资管理办法,加强与有关高等院校和培训中心合作,建立档案实训基地,提升档案培训工作实效,全区档案干部队伍整体活力明显提升,专业能力明显增强。 (张宇杰 郭鹏飞)
【概况】 2022年,自治区档案馆总建筑面积25427.25平方米。截至2022年底,现有馆藏档案资料93.4万卷(件、册),其中汉文历史档案54493卷,蒙古文历史档案71744卷,党群、政府、企业等档案636986卷(件),馆藏资料164080册,其他档案资料6716卷(件)。年内,完成《内蒙古自治区档案条例》修订。该条例修订入选自治区2022年十大法治事件,成为全国第三个完成地方性档案法规修订的省份。
【档案服务中心工作】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档案局(以下简称自治区档案局)、自治区档案馆围绕迎接服务和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主题主线,组织开展“喜迎二十大·档案颂辉煌”党史档案知识线上竞答、主题征文、档案馆开放日、档案线上线下展览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宣传微视频展播、“法律六进”、中小学生特色红色档案实践研学等系列宣传活动。编撰展陈大纲,筹办“守望相助 团结奋斗”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档案文献展,组织全区各级档案馆通过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就展、共产党人家风展、馆藏老照片展等,发挥档案在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传承红色革命文化中的主阵地、排头兵作用,打造爱国主义教育“活教材”,编辑档案文化出版物,拍摄档案影视片,形成一批具有档案特色的文化精品力作。建成3600平方米的“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廉洁文化档案文献长廊”,打造机关廉洁文化教育宣传新阵地。制作清末垦务档案VR展,拍摄完成《不忘初心兰台筑梦 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宣传片,开发制作一批档案文创产品,推出《档案背后的故事》30期,提升档案宣传软实力。
【档案开放审核】 2022年,自治区档案局、自治区档案馆推进档案开放审核工作,强化档案服务利用,研究制定《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开放审核工作实施方案》等,采用人工加计算机辅助审核等方式,推进审核,稳慎开放。自治区档案馆完成档案审核116万件,审核率由2021年的11%提升至40.5%,网上公开目录由2万条增加至6.6万条,增长率233%,满足人民群众查档利用需求。
【档案数据库建设】 2022年,自治区档案馆落实《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组织沿黄7个盟市初步建成黄河专题档案全文数据库,包头市举办黄河档案文化直播节目,着力推进黄河专题档案有效整合;乌海市深化战略合作,与山东省济南市档案馆联合印发《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数据集萃》,开展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档案共建共享行动,为自治区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档案支撑。
【档案工作体制机制优化】 2022年,自治区档案局、档案馆优化档案工作体制机制,率先完成机构职能分设,各盟市委办公室分别加挂档案局牌子,明确档案局负责人,设置(明确)相应档案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推动党管档案实体化运作。创新局馆协同工作格局,自治区本级和各盟市结合实际出台本地区局馆协同工作暂行办法。自治区本级制定档案局局长办公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局馆联席会议,推动建立“一盘棋”工作格局,发挥党管档案体制优势和档案馆专业优势。自治区党委将档案工作列入年度绩效考核指标,各盟市把档案工作纳入本地区年度考核内容,推动档案工作责任制落地落实。
【档案管理制度建设】 2022年,自治区档案局、自治区档案馆制定全区档案事业“八五”普法规划,开展档案法规制度的立改废释工作,先后制定修订《关于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加强国有企业档案工作的意见》等10多项制度规范,初步构建涵盖基础设施、资源建设、监督指导等各业务领域的制度体系。自治区档案馆将2022年确定为“制度建设年”,梳理原有规章制度,制定修订出台《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馆务会议议事决策规则》等70余项。开展“优化职能职责优化工作流程”专项行动,提升档案工作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档案编研】 2022年,自治区档案局、自治区档案馆出台“十四五”全区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工程实施方案、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档案编研工作实施方案,加强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强化档案编研工作。《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档案》等2件档案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抗日战争档案汇编·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藏抗战档案选编(3、4卷)》《中国共产党领导内蒙古革命与建设档案文献资料汇编》被国家档案局列为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类项目,《卓索图盟喀喇沁左、中、右旗鄂尔多斯左翼前旗、中旗札萨克衙门蒙古文历史档案整理编目及目录汉译》被国家档案局列为国家重点档案基础体系建设项目。编印出版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清末内蒙古中西部垦务档案汇编》,讲好档案背后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自治区档案馆与黑龙江省档案馆、自治区鄂温克研究会合作编研《鄂温克满文历史档案资料汇编》。《全区档案信息化情况调研报告》《内蒙古地区鼠疫防治历程》获得自治区党委分管领导批示肯定。阿拉善盟完成《额济纳与中国航天》一书并报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审核。
【档案执法监督】 2022年,自治区档案局、自治区档案馆加强力量统筹,探索联合执法机制,对全区6个盟市和40个区直部门单位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工作。各级档案部门均以授权或联合的形式开展档案执法检查和监督指导,巴彦淖尔市档案局开展提升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专项行动,推动本地区档案行政执法工作提质增效;乌兰察布市制定档案行政执法流程图,持续推进执法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二连浩特市针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举办档案业务专题培训班,推动档案治理法治化水平提升。
【档案科技创新】 2022年,自治区档案局、自治区档案馆出台全区档案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和档案优秀科技成果奖励办法,自治区《数字孪生管控一体化智慧数字档案馆》等4个项目获国家档案局年度立项,自治区档案馆申报的《新型低温无损“档案砖揭粘研究及专用设备研制”》项目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开展全区档案科技项目立项工作,全年立项申请107项,确定立项63项,实现历史性突破。
【档案信息化建设】 2022年,自治区档案局、自治区档案馆开展全区档案信息化工作摸底调研,出台《自治区档案信息化工作和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建成内蒙古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内蒙古掌上查档微信小程序,在全国首家通过“嵌入”方式全面接入内蒙古政务服务网“便民应用”专区和“蒙速办”微信小程序平台,实现全区档案信息共享利用“一网通办”。推动自治区本级和各盟市档案馆全部接入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包头市建成全市婚姻档案共享平台,实现盟市、旗县两级综合档案馆婚姻档案数据共享。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自治区档案馆馆藏档案完成700余万页档案数字化工作,馆藏档案数字化率提升至72%,其中文书类纸质档案数字化率提升至77%。加快数字档案馆(室)以及专题档案数据库建设,自治区档案馆初步建成红色档案、黄河、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民生档案五大专题数据库,通辽市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被列入2022年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计划,鄂尔多斯市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获得立项并纳入2023年市重点建设内容,兴安盟阿尔山市等地将数字档案馆建设列入本级“十四五”规划,呼伦贝尔市档案馆积极推进“三网一库一平台”建设并开通电子政务外网。
【档案业务基础建设】 2022年,自治区档案局、自治区档案馆实施新时代新成就内蒙古记忆工程,全方位记录留存中国共产党领导内蒙古成立、建设、发展的光辉历程。研究制定档案接收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强区直单位档案业务指导和接收力度,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档案资料,接收纸质档案16481卷(件),征集抗疫一线档案资料6000多件、各种图书资料2000多册以及“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和“人民楷模”都贵玛、蔡英老将军等珍贵档案资料,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自治区档案馆对照国家档案局《副省级以上综合档案馆业务建设评价标准》,开展短板弱项大排查、大起底,研究制定《自治区档案馆业务建设短板弱项整改集中攻坚方案》,梳理短板弱项93条,制定整改措施182条,动员全馆上下集中力量攻坚,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提升档案馆业务建设质量和水平。
【档案整理抢救保护】 2022年,自治区档案馆加强满蒙文档案基础整理与抢救保护,重点对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旗满文历史档案开展系统整理、编目并进行汉译、蒙译,完成馆藏满蒙文档案65万件的基础整理和55万件的数字化工作。与新巴尔虎右旗政协合作编研出版《新巴尔虎右旗满文历史档案》(6卷),推荐《馆藏蒙文档案目录采集和翻译》《清朝内蒙古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满蒙文档案汇编》申报国家重点档案基础体系建设项目和专题保护开发项目。
【档案人才队伍建设】 2022年,自治区档案局、自治区档案馆加大全区档案人才培养力度,完善档案人才发现、培养和选拔机制,选拔推荐全国档案“三支人才队伍”选,自治区36人分别入选国家级档案专家、全国档案工匠型人才和青年档案业务骨干队伍,8人入选国家级档案专家储备专家队伍,填补自治区国家级档案专家的空白。组织开展全区“三支人才队伍”选拔工作,择优选拔自治区档案专家24人,档案工匠人才50人,青年档案业务骨干90人。自治区档案馆采取考录、遴选、比选等方式,补充专业干部10人,优化干部队伍结构。自治区档案馆开展为期3个月的“解放思想、守正创新、补齐短板、提升质量”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引导干部职工深化思想认识、提升能力水平。按程序做好全区档案专业技术资格职称评审工作,推进档案专业人才信息库建设,健全完善档案工作人员岗位培训和师资管理办法,加强与有关高等院校和培训中心合作,建立档案实训基地,提升档案培训工作实效,全区档案干部队伍整体活力明显提升,专业能力明显增强。 (张宇杰 郭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