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万里长空鹏翼轻,马头琴伴牧歌声;家家慷 慨成天性,乳酒羊羔款客情;沙沟日影烟朦胧,隐隐黄河出树中……在内蒙古这片我 们赖以生存的热土上,任时光荏苒、流年似水,各族同胞不弃不离。
《周礼·地官司徒》载:“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 我们是藉文字捕捉历史火花、用典册沉淀时代精神的方志人。我们乐于晨钟暮鼓, 案冷墨香,我们悦于赏汗青如画、品世代烟霞如饴。历史将会铭记,曾有过如此一支 队伍,筚路蓝缕、呕心沥血,撰成多部史志著作,前追古人、后启来者;曾经有过如 此一番事业,通览先世遗书,广集各地资料,或为志、或著史,溯庙堂之高,穷江湖 之远,连绵如缕,薪火不熄。而这,正是方志人的信仰,方志工作追求的厚重价值。
对人民,对国家,对历史,我们知责于心,无愧无悔,踔厉前行。
在波谲云诡的世界变革中,世人在感慨亚述、米底、波斯、希腊和罗马等古老文 明的没落之际,大大地惊诧于中华文明像一条从不中断的河流始终在从容地流淌…… 历史与现实印证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同时也深刻说明,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 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 解未来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他的话, 透射出一个伟大民族的历史自豪和文明自信。五千年来,把我们凝结在一起的,是文 化的基因,是心灵的契合,是祖辈的血汗,是历史的荣光。没有记忆的民族,不可能 拥有未来;没有文明的传承,不可能续写辉煌。修志问道,以启未来,正是为了延续 一种文明密码、沿袭一种文化符号,传承一种民族精神,恪尽一种责任担当。
我们是历史的摆渡人,笃行不怠地守护在历史和未来的渡口,撑一叶扁舟,汲取 历史的精魄滋养时代的灵魂;我们是文化的拓荒者,开一条沟渠,引历史文化的活水 润泽脚下的大地;我们是史学的秉烛人,点一盏明灯,借历史的光亮照亮前行的航程。 我们快意于向所有读者奉献开启古老岁月的秘钥,更愿意与所有读者拥抱伟大民族复 兴的梦想,迎接新时代的曙光。
千年沧桑入卷底、百代风云汇笔端。我们从历史的深邃处走来,借古鉴今是我们 的不懈追求。身为方志人,盛世修志,执笔问道,一手传递着历史的体温,一端谱写 着新时代的华章。国有史、市有志、县有鉴、家有谱,方志人要高举文化自信的旗帜, 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建设,谱写中华民族璀璨的现代文明。
逐梦起航,天正长,路也正长。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我们始终铭记初心, 心系史志,薪火相传,求实创新,慎终追远,脚踏实地,交出“为党立言、为国存史、 为民修志”的时代答卷。
《内蒙古印记》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