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24年  /  第二期

第二期

  • 【史记寻踪】长城文化在内蒙古
  • 发布时间:2024-12-02
  • 来源:
  •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2024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深刻阐释了长城的独特价值和守护好长城的重大意义,勉励大家“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

    一、内蒙古长城总体情况

    长城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各地不断创新长城保护方式,长城的保护状况持续改善。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2021年,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提出,着力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打造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建设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完善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等4类主体功能区,推进实施保护传承工程、研究发掘工程、环境配套工程、文旅融合工程、数字再现工程等5大工程。

    目前,全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公里,分布于京津冀等15个省份的403个县境内,包括长城墙体、单体建筑等长城遗址43721处。

    经长城资源调查统计,内蒙古现存长城7500多公里,13804处各时代长城遗存,占全国长城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的总长度,跨越战国赵、燕、秦和秦、汉、辽、金、明等11个王朝、国家和政权的时间分布,东起大兴安岭东麓嫩江西岸,西至巴丹吉林沙漠居延海畔,绵延于山地、丘陵、草原、沙漠之间,12个盟市的76个旗县的地理分布,无疑,内蒙古境内的长城在中国长城资源中属于极为丰富的省区。

    为了让长城文化得以传承,1982年,全国第一次长城保护工作会议在呼和浩特举行。1984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在国家文物局,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自治区文物局团结带领全区文物长城保护工作部门,开展了长城文物考古、保护、研究工作。从1995年开始,分别在北京八达岭、陕西镇北台、山西雁门关、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山东省长清县、内蒙古清水河县、武川县、和林格尔县举办长城旅游研讨会。2016年9月28日,为了纪念《长城保护条例》颁布10周年,内蒙古长城研究会主办的“首届内蒙古长城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召开。2017年8月8日,全国长城沿线8省区的长城专家学者来到清水河县参加内蒙古长城研究会和清水河县委、县政府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内蒙古自治区长城研讨会暨清水河县第二届明长城研讨会”,2018年8月8日举办的第三届明长城研讨会,成为清水河县长城文化艺术节一道亮丽的名片,在对外宣传、开发旅游、发展经济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具有时代意义的全国长城研讨会为内蒙古长城文化推广、长城旅游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2019年,由内蒙古长城研究会与武川县人民政府、县文物管理所合办的第四届长城研讨会在武川县召开。2021年3月30日,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主办的长城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展览馆举行。2023年6月7日,由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主办的和林格尔长城论坛暨土城子国家遗址公园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举行。

    十多次的学术交流和共创活动,使全国长城沿线的15个省市自治区密切了联系。其中,陕西镇北台、山西雁门关、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山东省长清县长城修复论证研讨会召开以后,陕西省榆林市镇北台、山西省代县雁门关景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老牛湾景区、包头市固阳县秦长城旅游景区、山东省长清县齐长城旅游景区得以开发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用手中的笔和浓浓的情,为长城下的故事著书立传,把长城的经典故事续写下来,把长城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和作用流传下来。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长城学会原会长高旺先生被公认内蒙古长城研究第一人,曾20年考察历代长城,徒步行程达8万里,出版了《长城访古万里行》《博览长城风采》《中国历代长城诗大全》《内蒙古长城史话》等5部长城专著,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省级长城研究机构——内蒙古自治区长城学会,创办了中国《万里长城》杂志,主编了《长城烽火》《中国县级新闻界人物》《内蒙古长城研讨会文集》等长城专著。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先后编著出版《情系长城》《情系广播》《情系戏剧》《长城华章》(第一、二、三辑)、《话说长城:内蒙古篇》《美丽乡村筑梦者》《我与笔墨话成长》《故塞长风——内蒙古明长城科普摄影集》等图书;《长城骄子》《古塞遗踪——和林格尔县长城研讨会暨土城子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讨会论文集》《长城拥抱黄河》即将出版。

    二、内蒙古重要长城遗址

    (一)战国赵北长城

    63年前的夏天,史学家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等应乌兰夫邀请访问内蒙古。此行之后,翦伯赞先生将见闻诉诸笔墨,留下了传世之作《内蒙访古》,其中的名篇《一段最古的长城》,描写的就是包头市石拐区的战国赵北长城遗迹。翦伯赞到访时发出的喟叹:“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

    战国赵北长城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遗址,大约在赵武灵王二十至二十六年(公元前306—前300年)修筑,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打败长期割据一方的林胡、楼烦二部落的势力,开发了燕代、云中、九原这些地方,统一疆土,修筑长城。这条长城从河北宣化附近开始,迤而西,沿阴山山脉,一直修到河套狼山山脉的高阙塞。现有赵北长城烽燧遗址,还断续绵亘在大青山、乌拉山、狼山的山头之上。

    另外还有一条赵武灵王27年(前299年)修筑的长城。途经包头市固阳县进入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的小佘太乡东北,沿查斯太山向西入乌不浪口,经色尔腾山北麓再过狼山口,在狼山北麓西北伸入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西消失,在巴盟境内长达240公里。还有一段赵长城遗址位于九原区兴胜镇二海壕村,长达98米,宽5.8米,高3.4米。

    赵北古长城途经包头段长达130公里,高约5米,下宽约5米左右。赵北长城石拐区段全长20多公里,修筑于阴山山脊和山沟之中,是赵北长城全线保存最好的长城遗迹。

    2023年,石拐区围绕“赵北长城这一最大亮点”干了一件大事。在石拐区的努力申请下,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长城——石拐赵北长城保护项目,成功纳入国家发改委“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库。2023年5月,项目获批专项经费2000万元。据石拐区文旅部门负责人介绍,为展示好这段历史,赵北长城文化展示区将建设文化旅游综合服务中心、赵北长城主题文化广场、旅游步道、自行车道、生态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也在计划之中。该项目已经动工,预计到2025年底投入使用。

    (二)秦汉长城

    秦长城实际是在原先战国时期秦长城、赵长城、燕长城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秦长城始建于公元前214年,据《史记·蒙恬列传》所记:“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秦汉长城是阴山山脉秦汉长城的起始地段,也是整个秦汉长城中最有研究价值的段落。其本体修筑依山势、顺山脊因地制宜,呈西北、东南走向,整段长城就地选材,以石筑、土石混筑为主。长城沿线有烽燧分布,与战国赵北长城在山脚下呈“T”字形相汇,是战国、秦汉长城交汇并存的节点。2022年8月,呼和浩特市长城文化博物馆开工建设,该博物馆作为坡跟底长城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距离坡跟底长城约2公里,将成为宣传保护展示呼和浩特市长城文化的重要场馆。

    包头市固阳县秦长城始建于公元前214年,是秦大将蒙恬率军30万所筑,汉武帝在位期间曾派卫青修复。固阳县境内的秦长城,长达120公里,横穿固阳3个乡镇。它多半修筑在山峦的阴面半坡上,依山就险、因坡取势,就地取材。保存较为完好的秦长城是固阳县九分子乡段,长约12公里,城墙外侧有5米高,内侧有2米高;顶宽2.8米,底宽3.1米,墙体多以黑褐色厚石片交错叠压垒砌而成。固阳秦长城是中国历代长城中修建年代早、延用时间长、保存现状最完好的一段石筑长城遗址,全长约96公里,沿线有烽燧169座,马面4座,城障5座,以其丰厚的历史底蕴和宏大的气度而誉满天下,199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内蒙古启动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计划,包头市固阳秦长城入选。2020年11月,入选国家文物局发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

    2024年5月,固阳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正式开门迎客,自治区首个秦长城司法保护法官工作站在固阳县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正式揭牌。固阳县人民法院精准聚焦能动司法与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的结合点,制定出台《固阳县人民法院关于充分发挥司法职能加强秦长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为秦长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有力司法保障。此次秦长城司法保护法官工作站的成立,正是推动《意见》工作举措落地落实的具体行动。

    秦汉长城由包头固阳县进入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以广申隆东端为起点,过增隆昌、小井沟、鲁家地、河湾、佘太农场新村、阿尔善,西以圐圙补隆村西北贾力盖沟沟口为止点,进入乌拉特中旗,全长约79公里。这段长城建在阴山腹地查石太山的马鬃山北坡中腰处,小佘太秦长城位于阴山深处,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段秦汉长城。北魏时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曾在内蒙古阴山考察过秦汉长城,他在《水经注》一书中这样描写阴山的长城:“沿溪亘岭,东西无极。”

    乌拉特中旗境内分布有三条古长城遗址,一条是修筑于阴山北坡的秦汉长城,另两条为修筑于北端草原地带的汉外长城南线和汉外长城北线,总长526公里,有近300座烽火台和80多个障城。乌拉特中旗段秦汉长城位于旗境南部阴山北麓,东由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至扎拉格河入中旗,沿查石太山向西经色尔腾山、狼山向西进入乌拉特后旗,长约164公里。全线包括157段墙体,268个烽火台5个马面,9处障塞遗址秦汉长城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小佘太段秦汉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外长城南线由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进入乌拉特中旗,长约173公里,包括67个障塞,25个烽火台,墙体大部分土夯筑,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蚀雨剥,现大部分地段已成为土垅状,但其中一段石砌长城,遗存较好,障塞较多,有的地段长城残高能达到1.5~2米左右。汉外长城北线东由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进入乌拉特中旗境内,全长约189公里,有4个障城遗址,墙体大部分土夯筑,由于经历了2000多年的自然侵蚀,现大部分地段已成为土垅状。这段长城为汉外长城北线,后被西夏利用加固,因此也有专家称之为西夏长城。

    (三)北魏长城和金长城

    锡林郭勒盟坐落有北魏长城和金长城(金界壕长城遗址),其中金长城在锡林郭勒盟境内总长度达1080余公里,分布于多伦县、正蓝旗、太仆寺旗等11个旗县市(区),已有近1000年历史,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今在多伦县都有遗存,成为人们悉心保护的文物古迹。

    公元前300年,燕昭王曾在多伦县以秦开为将,破东胡,扩地千里,筑“燕长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在多伦选风水宝地“拜日跸林”,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成吉思汗囤兵多伦攻打金朝;忽必烈在滦河岸边建避暑行宫东凉亭,成为元朝历代皇帝游玩狩猎之地;明成祖朱棣北征,归途中病故榆木川,魂飞多伦;清康熙帝在多伦诺尔与内外蒙古王公会盟,正式确定了清王朝的北方版图……如今,多伦县境内的两座长城,只留下两条浅浅的弧线,起于多伦县大北沟镇的北魏长城,沿大孤山东北坡脚向西北延伸,先是穿越一条东北至西南方向的山岭,再转西偏北而行,于一条东西向山岭的西缘末端,转北偏西进入正蓝旗境内。北魏时期,太武帝拓跋焘在北方绵延数千里的疆域修筑了工程浩大的长城,自西向东设置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6个军事重镇,其中前5个位于内蒙古地区。

    金界壕遗址在锡林郭勒盟分布于二连浩特市、西乌珠穆沁旗以外的11个旗县市(区),总共分为岭南西支线、漠南线、主线及主线南支线4条线路。北魏长城仅分布于多伦县、正蓝旗。金界壕遗址在锡林郭勒盟境内总长度达1079.902公里,其中保存墙体为513.035公里,消失墙体为566.867公里,共划分为248段,有马面861座、边堡58座、关堡2座、铺房37座。北魏长城在锡林郭勒盟境内总长度达32.074公里,其中保存墙体为18.274公里,消失墙体为13.8公里。多伦县的金长城——金界壕遗址,则东起马群后沟村,途经牛槽洼村、花塘沟村、北石门村,向西蜿蜒至正蓝旗交界,现存遗址全长17907米。

    (四)清水河县明长城

    清水河县位于呼和浩特市南端,东南以明长城为界,与山西省平鲁区、偏关县接壤。清水河县域内分布着三道长城,分别称为大边(外长城)、二边(次边长城)、三边(内长城)。目前与山西交界的二边长城保存相对较好。清水河县明长城位处万里明长城的中段,全长155公里,占内蒙古明长城17%,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是内蒙古现存明长城保存最好的一段。

    清水河县境内明长城沿线分布有烽火墩台108座,敌台243座,马面253座。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城堡墩台有5座。1989年,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来到清水河县,被明长城的独特景观和保存现状所震撼,他在《中国文物报》发表文章,由衷赞誉清水河长城“可与八达岭长城媲美”。

    在内蒙古明长城资源中,清水河县明长城的体系最为完整,墙体、城堡、敌楼、敌台、马面、烽火台、水门、暗道、山险墙等应有俱有,特别是长城的马面(也称敌台),在清水河分布最多、也最密集。长城碑载:“敌台林立,烽燧炬列,亭嶂星连,坚城故堡”“厥地乃偏关之保障,三关之锁钥也”,当地也有“三里一台,五里一墩,堡见堡二十五”之俗称。

    大边长城从和林格尔县盘山进入清水河县后,以韭菜庄乡后窑子村为起点,经孔读林、两犋牛窑、魏四窑、高家山、石胡梁、边墙壕墩(明代称崖头墩)跨过清水河至五道岇村(明代称窑子头),墙体较连贯,遗迹清楚。大边长城是明朝修筑最早的一道边墙,在明初称为大边、主边或极边。由于文献史书记载稀少,具体修筑年代难以确定。二边长城基本上分布于县境东南部,大部分地段接壤于山西省的平鲁区与偏关县,现在演变为省界线。三边长城在县境仅存5公里,分布于北堡乡老洼沟村南山脊上,过柏杨岭山进入山西省。

    1987年12月,清水河明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1月,板申沟段、小元峁段和老牛湾段明长城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2021年3月,清水河县明长城小元峁段被纳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清水河明长城小元峁小段保护利用项目选址于清水河县北堡乡境内。对应《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中的四类主体功能区划分要求,结合项目地的资源情况,公园被划分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管控保护区、传统利用区”4个片区的空间布局。其中,文旅融合区由北堡乡老牛坡村、口子上村和北堡村组成。清水河北堡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总投资1.37亿元,项目总建筑面积10031.11平方米,其中新建部分建筑面积7053.17平方米,改建部分面积2977.94平方米。该项目于2023年3月中旬开工建设,计划于2024年6月份开园试运营,12月底前全面建成。

    三、结语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完整的代表,长城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特质,也激励着世代中国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长城精神,未来还需要千千万万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热爱长城的奋斗者接续努力,不断丰富北疆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摘编自内蒙古日报、北京日报、内蒙古自治区情网、锡林郭勒盟文体旅游广电局网、“乌拉特中旗发布”“内蒙古长城之友”微信公众号)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记寻踪】长城文化在内蒙古
  • 发布时间:2024-12-02
  • 来源:
  •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2024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深刻阐释了长城的独特价值和守护好长城的重大意义,勉励大家“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

    一、内蒙古长城总体情况

    长城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各地不断创新长城保护方式,长城的保护状况持续改善。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2021年,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提出,着力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打造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建设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完善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等4类主体功能区,推进实施保护传承工程、研究发掘工程、环境配套工程、文旅融合工程、数字再现工程等5大工程。

    目前,全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公里,分布于京津冀等15个省份的403个县境内,包括长城墙体、单体建筑等长城遗址43721处。

    经长城资源调查统计,内蒙古现存长城7500多公里,13804处各时代长城遗存,占全国长城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的总长度,跨越战国赵、燕、秦和秦、汉、辽、金、明等11个王朝、国家和政权的时间分布,东起大兴安岭东麓嫩江西岸,西至巴丹吉林沙漠居延海畔,绵延于山地、丘陵、草原、沙漠之间,12个盟市的76个旗县的地理分布,无疑,内蒙古境内的长城在中国长城资源中属于极为丰富的省区。

    为了让长城文化得以传承,1982年,全国第一次长城保护工作会议在呼和浩特举行。1984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在国家文物局,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自治区文物局团结带领全区文物长城保护工作部门,开展了长城文物考古、保护、研究工作。从1995年开始,分别在北京八达岭、陕西镇北台、山西雁门关、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山东省长清县、内蒙古清水河县、武川县、和林格尔县举办长城旅游研讨会。2016年9月28日,为了纪念《长城保护条例》颁布10周年,内蒙古长城研究会主办的“首届内蒙古长城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召开。2017年8月8日,全国长城沿线8省区的长城专家学者来到清水河县参加内蒙古长城研究会和清水河县委、县政府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内蒙古自治区长城研讨会暨清水河县第二届明长城研讨会”,2018年8月8日举办的第三届明长城研讨会,成为清水河县长城文化艺术节一道亮丽的名片,在对外宣传、开发旅游、发展经济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具有时代意义的全国长城研讨会为内蒙古长城文化推广、长城旅游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2019年,由内蒙古长城研究会与武川县人民政府、县文物管理所合办的第四届长城研讨会在武川县召开。2021年3月30日,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主办的长城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展览馆举行。2023年6月7日,由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主办的和林格尔长城论坛暨土城子国家遗址公园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举行。

    十多次的学术交流和共创活动,使全国长城沿线的15个省市自治区密切了联系。其中,陕西镇北台、山西雁门关、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山东省长清县长城修复论证研讨会召开以后,陕西省榆林市镇北台、山西省代县雁门关景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老牛湾景区、包头市固阳县秦长城旅游景区、山东省长清县齐长城旅游景区得以开发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用手中的笔和浓浓的情,为长城下的故事著书立传,把长城的经典故事续写下来,把长城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和作用流传下来。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长城学会原会长高旺先生被公认内蒙古长城研究第一人,曾20年考察历代长城,徒步行程达8万里,出版了《长城访古万里行》《博览长城风采》《中国历代长城诗大全》《内蒙古长城史话》等5部长城专著,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省级长城研究机构——内蒙古自治区长城学会,创办了中国《万里长城》杂志,主编了《长城烽火》《中国县级新闻界人物》《内蒙古长城研讨会文集》等长城专著。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先后编著出版《情系长城》《情系广播》《情系戏剧》《长城华章》(第一、二、三辑)、《话说长城:内蒙古篇》《美丽乡村筑梦者》《我与笔墨话成长》《故塞长风——内蒙古明长城科普摄影集》等图书;《长城骄子》《古塞遗踪——和林格尔县长城研讨会暨土城子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讨会论文集》《长城拥抱黄河》即将出版。

    二、内蒙古重要长城遗址

    (一)战国赵北长城

    63年前的夏天,史学家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等应乌兰夫邀请访问内蒙古。此行之后,翦伯赞先生将见闻诉诸笔墨,留下了传世之作《内蒙访古》,其中的名篇《一段最古的长城》,描写的就是包头市石拐区的战国赵北长城遗迹。翦伯赞到访时发出的喟叹:“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

    战国赵北长城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遗址,大约在赵武灵王二十至二十六年(公元前306—前300年)修筑,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打败长期割据一方的林胡、楼烦二部落的势力,开发了燕代、云中、九原这些地方,统一疆土,修筑长城。这条长城从河北宣化附近开始,迤而西,沿阴山山脉,一直修到河套狼山山脉的高阙塞。现有赵北长城烽燧遗址,还断续绵亘在大青山、乌拉山、狼山的山头之上。

    另外还有一条赵武灵王27年(前299年)修筑的长城。途经包头市固阳县进入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的小佘太乡东北,沿查斯太山向西入乌不浪口,经色尔腾山北麓再过狼山口,在狼山北麓西北伸入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西消失,在巴盟境内长达240公里。还有一段赵长城遗址位于九原区兴胜镇二海壕村,长达98米,宽5.8米,高3.4米。

    赵北古长城途经包头段长达130公里,高约5米,下宽约5米左右。赵北长城石拐区段全长20多公里,修筑于阴山山脊和山沟之中,是赵北长城全线保存最好的长城遗迹。

    2023年,石拐区围绕“赵北长城这一最大亮点”干了一件大事。在石拐区的努力申请下,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长城——石拐赵北长城保护项目,成功纳入国家发改委“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库。2023年5月,项目获批专项经费2000万元。据石拐区文旅部门负责人介绍,为展示好这段历史,赵北长城文化展示区将建设文化旅游综合服务中心、赵北长城主题文化广场、旅游步道、自行车道、生态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也在计划之中。该项目已经动工,预计到2025年底投入使用。

    (二)秦汉长城

    秦长城实际是在原先战国时期秦长城、赵长城、燕长城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秦长城始建于公元前214年,据《史记·蒙恬列传》所记:“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秦汉长城是阴山山脉秦汉长城的起始地段,也是整个秦汉长城中最有研究价值的段落。其本体修筑依山势、顺山脊因地制宜,呈西北、东南走向,整段长城就地选材,以石筑、土石混筑为主。长城沿线有烽燧分布,与战国赵北长城在山脚下呈“T”字形相汇,是战国、秦汉长城交汇并存的节点。2022年8月,呼和浩特市长城文化博物馆开工建设,该博物馆作为坡跟底长城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距离坡跟底长城约2公里,将成为宣传保护展示呼和浩特市长城文化的重要场馆。

    包头市固阳县秦长城始建于公元前214年,是秦大将蒙恬率军30万所筑,汉武帝在位期间曾派卫青修复。固阳县境内的秦长城,长达120公里,横穿固阳3个乡镇。它多半修筑在山峦的阴面半坡上,依山就险、因坡取势,就地取材。保存较为完好的秦长城是固阳县九分子乡段,长约12公里,城墙外侧有5米高,内侧有2米高;顶宽2.8米,底宽3.1米,墙体多以黑褐色厚石片交错叠压垒砌而成。固阳秦长城是中国历代长城中修建年代早、延用时间长、保存现状最完好的一段石筑长城遗址,全长约96公里,沿线有烽燧169座,马面4座,城障5座,以其丰厚的历史底蕴和宏大的气度而誉满天下,199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内蒙古启动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计划,包头市固阳秦长城入选。2020年11月,入选国家文物局发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

    2024年5月,固阳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正式开门迎客,自治区首个秦长城司法保护法官工作站在固阳县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正式揭牌。固阳县人民法院精准聚焦能动司法与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的结合点,制定出台《固阳县人民法院关于充分发挥司法职能加强秦长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为秦长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有力司法保障。此次秦长城司法保护法官工作站的成立,正是推动《意见》工作举措落地落实的具体行动。

    秦汉长城由包头固阳县进入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以广申隆东端为起点,过增隆昌、小井沟、鲁家地、河湾、佘太农场新村、阿尔善,西以圐圙补隆村西北贾力盖沟沟口为止点,进入乌拉特中旗,全长约79公里。这段长城建在阴山腹地查石太山的马鬃山北坡中腰处,小佘太秦长城位于阴山深处,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段秦汉长城。北魏时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曾在内蒙古阴山考察过秦汉长城,他在《水经注》一书中这样描写阴山的长城:“沿溪亘岭,东西无极。”

    乌拉特中旗境内分布有三条古长城遗址,一条是修筑于阴山北坡的秦汉长城,另两条为修筑于北端草原地带的汉外长城南线和汉外长城北线,总长526公里,有近300座烽火台和80多个障城。乌拉特中旗段秦汉长城位于旗境南部阴山北麓,东由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至扎拉格河入中旗,沿查石太山向西经色尔腾山、狼山向西进入乌拉特后旗,长约164公里。全线包括157段墙体,268个烽火台5个马面,9处障塞遗址秦汉长城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小佘太段秦汉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外长城南线由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进入乌拉特中旗,长约173公里,包括67个障塞,25个烽火台,墙体大部分土夯筑,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蚀雨剥,现大部分地段已成为土垅状,但其中一段石砌长城,遗存较好,障塞较多,有的地段长城残高能达到1.5~2米左右。汉外长城北线东由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进入乌拉特中旗境内,全长约189公里,有4个障城遗址,墙体大部分土夯筑,由于经历了2000多年的自然侵蚀,现大部分地段已成为土垅状。这段长城为汉外长城北线,后被西夏利用加固,因此也有专家称之为西夏长城。

    (三)北魏长城和金长城

    锡林郭勒盟坐落有北魏长城和金长城(金界壕长城遗址),其中金长城在锡林郭勒盟境内总长度达1080余公里,分布于多伦县、正蓝旗、太仆寺旗等11个旗县市(区),已有近1000年历史,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今在多伦县都有遗存,成为人们悉心保护的文物古迹。

    公元前300年,燕昭王曾在多伦县以秦开为将,破东胡,扩地千里,筑“燕长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在多伦选风水宝地“拜日跸林”,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成吉思汗囤兵多伦攻打金朝;忽必烈在滦河岸边建避暑行宫东凉亭,成为元朝历代皇帝游玩狩猎之地;明成祖朱棣北征,归途中病故榆木川,魂飞多伦;清康熙帝在多伦诺尔与内外蒙古王公会盟,正式确定了清王朝的北方版图……如今,多伦县境内的两座长城,只留下两条浅浅的弧线,起于多伦县大北沟镇的北魏长城,沿大孤山东北坡脚向西北延伸,先是穿越一条东北至西南方向的山岭,再转西偏北而行,于一条东西向山岭的西缘末端,转北偏西进入正蓝旗境内。北魏时期,太武帝拓跋焘在北方绵延数千里的疆域修筑了工程浩大的长城,自西向东设置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6个军事重镇,其中前5个位于内蒙古地区。

    金界壕遗址在锡林郭勒盟分布于二连浩特市、西乌珠穆沁旗以外的11个旗县市(区),总共分为岭南西支线、漠南线、主线及主线南支线4条线路。北魏长城仅分布于多伦县、正蓝旗。金界壕遗址在锡林郭勒盟境内总长度达1079.902公里,其中保存墙体为513.035公里,消失墙体为566.867公里,共划分为248段,有马面861座、边堡58座、关堡2座、铺房37座。北魏长城在锡林郭勒盟境内总长度达32.074公里,其中保存墙体为18.274公里,消失墙体为13.8公里。多伦县的金长城——金界壕遗址,则东起马群后沟村,途经牛槽洼村、花塘沟村、北石门村,向西蜿蜒至正蓝旗交界,现存遗址全长17907米。

    (四)清水河县明长城

    清水河县位于呼和浩特市南端,东南以明长城为界,与山西省平鲁区、偏关县接壤。清水河县域内分布着三道长城,分别称为大边(外长城)、二边(次边长城)、三边(内长城)。目前与山西交界的二边长城保存相对较好。清水河县明长城位处万里明长城的中段,全长155公里,占内蒙古明长城17%,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是内蒙古现存明长城保存最好的一段。

    清水河县境内明长城沿线分布有烽火墩台108座,敌台243座,马面253座。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城堡墩台有5座。1989年,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来到清水河县,被明长城的独特景观和保存现状所震撼,他在《中国文物报》发表文章,由衷赞誉清水河长城“可与八达岭长城媲美”。

    在内蒙古明长城资源中,清水河县明长城的体系最为完整,墙体、城堡、敌楼、敌台、马面、烽火台、水门、暗道、山险墙等应有俱有,特别是长城的马面(也称敌台),在清水河分布最多、也最密集。长城碑载:“敌台林立,烽燧炬列,亭嶂星连,坚城故堡”“厥地乃偏关之保障,三关之锁钥也”,当地也有“三里一台,五里一墩,堡见堡二十五”之俗称。

    大边长城从和林格尔县盘山进入清水河县后,以韭菜庄乡后窑子村为起点,经孔读林、两犋牛窑、魏四窑、高家山、石胡梁、边墙壕墩(明代称崖头墩)跨过清水河至五道岇村(明代称窑子头),墙体较连贯,遗迹清楚。大边长城是明朝修筑最早的一道边墙,在明初称为大边、主边或极边。由于文献史书记载稀少,具体修筑年代难以确定。二边长城基本上分布于县境东南部,大部分地段接壤于山西省的平鲁区与偏关县,现在演变为省界线。三边长城在县境仅存5公里,分布于北堡乡老洼沟村南山脊上,过柏杨岭山进入山西省。

    1987年12月,清水河明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1月,板申沟段、小元峁段和老牛湾段明长城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2021年3月,清水河县明长城小元峁段被纳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清水河明长城小元峁小段保护利用项目选址于清水河县北堡乡境内。对应《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中的四类主体功能区划分要求,结合项目地的资源情况,公园被划分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管控保护区、传统利用区”4个片区的空间布局。其中,文旅融合区由北堡乡老牛坡村、口子上村和北堡村组成。清水河北堡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总投资1.37亿元,项目总建筑面积10031.11平方米,其中新建部分建筑面积7053.17平方米,改建部分面积2977.94平方米。该项目于2023年3月中旬开工建设,计划于2024年6月份开园试运营,12月底前全面建成。

    三、结语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完整的代表,长城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特质,也激励着世代中国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长城精神,未来还需要千千万万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热爱长城的奋斗者接续努力,不断丰富北疆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摘编自内蒙古日报、北京日报、内蒙古自治区情网、锡林郭勒盟文体旅游广电局网、“乌拉特中旗发布”“内蒙古长城之友”微信公众号)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