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24年  /  第二期

第二期

  • 【史记寻踪】内蒙古北宋长城遗址
  • 发布时间:2024-12-02
  • 来源:

  • 王大方

     

    一、概述

    中国宋代长城遗址保留下来的非常少,见诸报端的只有山西省岢岚宋代长城。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北宋长城烽燧线,作为历经千年、保留至今的一段宋代长城遗址,是中国珍贵的长城文化遗产。宋朝(960—1279年)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重建汉族统一封建政权,南方经济发展较快,北部和西北地区与辽、西夏长期在对峙中保持着交流往来。

    宋辽西夏时期,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西部、中部等大部分地区为西夏领地;鄂尔多斯地区东北部的今达拉特旗、东胜区、准格尔旗被辽占据;准格尔旗南部属于北宋管辖之丰州属地。北宋在其西北地区与西夏的边界线上,构筑了近500个关、城、寨、堡,形成一条东北起自今陕西省神木县,西南到今甘肃省中部,长达1000多公里的长城、寨堡防御体系,当时被称为“横山”。北宋历任边防将帅都把经营横山长城寨堡作为对西夏作战的基地,而西夏也常常来进攻或控制横山。

    宋太宗开宝二年(969年),归附宋王朝的藏才族首领王承美,被宋朝任命为丰州衙内指挥使,开始兴筑丰州城,大致经过30年的修筑,丰州城落成。王承美在对辽作战中取得多次胜利。景德元年(1004年),宋朝升任王承美为丰州刺史。

    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西夏发大军攻陷北宋丰州。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宋仁宗趁西夏政局不稳,又出兵收复了丰州,以郭霭为内殿承制知丰州,加强军事防御,再次修筑丰州城垣,并新筑了保宁砦和永安砦作为丰州城池的卫星城,并且在沿线修筑了几十座烽火台,还种植了许多大松树(由于“宋”与“松”同音,以示种植松树之地为大宋所管辖之地),宋朝针对西夏和辽的多重军事防御体系逐渐形成。

    二、内蒙古北宋长城的考察

    2013年9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准格尔旗文物管理所,共同对北宋时期的丰州古城以及长城、寨堡防御体系予以调查,掌握了内蒙古地区宋代长城情况。考察组认为:北宋时期,以丰州城为中心,构筑形成了包括河险、烽火台、砦堡在内的一套较为完整的局部防御体系。《草原考古》2018年第二期,刊登张文平、甄自明两位考察领队撰写的《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唯一的一组北宋遗存——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北宋丰州城及其防御体系》,详细介绍了有关情况,公布了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内蒙古北宋长城、寨堡防御体系烽燧线的考察确认,是近些年来中国长城资源调查取得的重要新成果。

    内蒙古北宋长城、寨堡遗址位于今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南,以丰州城为中心,形成了由丰州城为主,配合烽火台、寨堡、河险共同组成的一套完整的局部体系。北宋长城体系遗存,对于丰富内蒙古地区长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图片9.jpg 

    准格尔旗北宋长城烽火台

     

    (一)纵横交错的布局

     

    图片10.jpg 

    北宋长城防御体系图

     

    北宋长城可分为“两横一纵”三部分。南部“一横”以沙梁川为依托,以永安砦为防御中心。北部“一横”,以清水川为依托,以保宁砦为防御中心。中间“一竖”以东南面丰州城为防御中心,上下连接南北两横。

    北宋长城的这套防御体系包括沙梁川、清水川两道河险,23座烽火台,永安砦(纳日松镇古城渠村古城渠古城)、保宁砦(纳日松镇古城梁村古城梁古城)、丰州城3座城址。分布于准格尔旗东南部近千平方公里的区域内。

    (二)沙梁川、清水川长城

    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东南部纳日松镇,由纳日松镇东部发源,均为西北东南流向,由准格尔旗流入陕西省境内,最终注入黄河。北宋长城在此形成了由砦堡、河险、烽火台组成的一套较为完整的局部防御体系。

    沙梁川在南,清水川在北,两川相距15公里左右。在沙梁川和清水川两侧以及二者之间,有烽火台23座,由南向北分布于纳日松镇羊市塔、纳林庙、松树墕、川掌、大路茆、李家渠、布尔洞沟、四道敖包、五字湾、石窑沟、双山梁等村庄。这些烽火台大多数用黄土夯筑而成,间距在2.5公里~5.5公里之间,两两相望、绵延相连,分布于准格尔旗东南部5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

    为了防御辽和西夏,北宋王朝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南,以丰州城(古城遗址位于准格尔旗纳日松镇二长渠村)为中心,北宋长城形成了由砦堡、河险、烽火台组成的一套较为完整的局部防御体系。

    北宋丰州城、保宁砦、永安砦及其附近的烽燧线,是宋朝对付西夏和辽的重要边防据点。据《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志》记载,唐、宋、西夏、辽、金、元,都曾在今内蒙古地区设置过丰州。其中,唐朝时期的丰州城址在今巴彦淖尔市,辽、金、元时期的丰州城址在今呼和浩特市,宋、西夏丰州城址在今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丰州之名,源于辽丰州天德军。

    三、重要文物遗存

    (一)文物遗址

    1.北宋丰州故城

    属北宋长城防御体系指挥中心,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纳日松镇二长渠村西侧山梁上的,处于两条大沟交汇处的狭长形山梁上的二长渠古城。其东、南、北三面均临近深壑,仅有西面连接山梁。

     

    图片11.jpg 

    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西夏、北宋、辽文物古迹图

     

    据《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的记载,宋丰州城始筑于北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是河西藏才族首领王承美兴筑的边防城。

    《宋史·地理志·河东路》“丰州”条曰:“丰州,下。庆历元年,元昊攻陷州地。嘉祐七年,以府州蘿泊川掌地複建今军事。政和五年,赐郡名宁丰。崇宁户一百五十三,口四百一十一。贡甘草、柴胡。砦二:永安,保宁”从遗址内出土的“大观四年十一月三十日常哥骨殖”等字骨灰陶罐,大观为宋徽宗年号,可以推断此城为宋代城。另据《金史》记载,金皇统六年(公元1146年),将丰州赏赐给西夏,划入西夏版图,为西夏使用。

    在北宋时期,以丰州城为中心,形成了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至嘉祐六年(1061年)期间的烽火台、砦址在内的一套较为完整的局部体系。丰州古城及所属的两座砦城,既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境内唯一的宋代城址,也是内蒙古地区唯一的一座宋朝州城。当时,北宋王朝称丰州、府州(今陕西府谷县)、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杨家城)为“河外三州”,三州城池呈“品”字形分布,相互照应,为固守北宋的北方重要门户。

     

    图片12.jpg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北宋古城

     

    丰州古城依地势修筑,平面呈横“目”字形,西高东表低成三层台阶状,即西、中、东三城。东西全长850米,南北宽90米~170米。中城面积最大,南墙中部设门,外加筑瓮城;东城东墙中部设门,外加筑瓮城。版筑土城墙,残高1米~10米,墙外有马面。在城址附近的山梁上,还分布有砦堠址。采集有陶罐、盆、瓷瓶、碗、盘、碟等残片。征集有墨书题记“大观四年”的骨灰罐1件

    北宋设立丰州建制,等于在鄂尔多斯高原东南角建立了一个北防辽朝、西御西夏的军事据点。在宋太宗开宝二年至北宋嘉祐六年(969—1061年)北宋直接管领丰州期间,于丰州城西北、西南两侧,修复了保宁砦、永安砦两座护卫砦址,与丰州城构成鼎足之势。此外,沿着丰州城南、北两侧的沙梁川、清水川两岸,以及两川之间修筑了两两相望的烽火台,形成了丰州城前沿的纵深防御。综观丰州城的防御,是以丰州城为中心、以河险为依托、以砦址为护卫、以烽火台为延伸的综合性防御体系。

    2.保宁砦故城

    在丰州城址西、北约8.5公里,今羊市塔乡古城渠村西南和敖斯润陶亥乡古城梁村北的山梁上,有两座与其呈“掎角”之势的小城址,三者间还分布有烽燧遗址相呼应。这两座小城址则应为文献记载中隶属于丰州城的永安砦故城和保宁砦故城。

    北宋长城由砦堡、河险、烽火台组成,是一套较为完整的局部防御体系。保宁砦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斯润陶亥乡五字湾古城梁村北,依山顶地形修筑,平面呈“凸”字形,周长1020米。墙残高1米~2米,东、南、西墙中部各设门,西门外筑有瓮城。城内中部山顶上加筑子城,其西墙,即全砦西墙的中段,平面呈长方形,南北108米,东西102米;南、北墙中部各开1门;城内有建筑基址。地表散布有砖、瓦、陶片、瓷片等。据《元丰九域志》推测,此城为宋代丰州的保宁砦故城

    3.永安砦故城

    北宋长城由砦堡、河险、烽火台组成,是一套较为完整的局部防御体系,永安砦位于准格尔旗羊市塔乡古城渠村西南侧,建在山梁顶部,平面呈四边形,东墙长103.2米,南墙长270米,西墙长99.4米,北墙长243.9米。城墙土筑,残高2米。东墙开门,外加筑瓮城。城内西部有4处建筑基址,文化层厚约1米。地表散布砖、瓦、陶、瓷片。据《元丰九域志》推测为宋代丰州永安砦故城

    4.油松王与北宋长城

    准格尔旗油松王,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纳日松镇松树墕村,当地人称“大松树”。现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9年中国林业科学院油松调查组测定:树高26米、直径1.34米,材积13.5立方米。同时,专家们又用生长锥钻取其年轮测知,树龄为904年,此年是北宋哲宗元祐四年,即公元1089年。中国林业科学院油松调查组认为:内蒙古准格尔旗古松为中国最古老的油松,为国家重点名木古树。据学术界研究考证:油松的种植,与北宋长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图片13.jpg 

    准格尔旗宋代油松王

     

    北宋长城位于鄂尔多斯市东南部的准格尔旗,当时由于人力物力不足,筑城官员命筑城民夫在长城黄土岗上种植松树,因为“宋”与“松”同音,用松树代表宋朝的势力范围。当时,有许多松树生长在长城周围的黄土高岗上。后来,由于这里长期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渐渐稀少,许多地方变成荒山秃岭,唯有这株千年油松王枝繁叶茂,保护周围自然环境。它证明了1000年前的鄂尔多斯高原曾有森林密布。今天,在它周围还保留有一片天然原始次生林,其树种是油松、杜松。

    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西夏攻陷丰州,丰州归入西夏版图。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宋朝趁西夏政局不稳,出兵收复丰州,以郭霭为内殿承制知丰州,加强军事防御,修复丰州城垣,并新筑了保宁砦和永安砦,以及部分长城与烽燧。这时,在准格尔旗南部修筑起了长城以及20余座烽燧。丰州城、保宁砦、永安砦及其附近的烽燧线,是宋朝对付西夏和辽的重要边防据点。北宋烽燧的预警、卫星城的护卫、丰州城的坚守,加上许多高大的松树,形成了一条宋朝针对西夏和辽的多重军事防御体系。如今,准格尔旗各族人民精心保护着大松树,也对四周进行水土保持治理。在油松王北近百米处还发现有一株宋代古柏,现围绕两树建起一座大寺院。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和七月十五为“油松王”庙会节,届时各民族文艺团体、个体商户和长城游客云集此处,盛况空前。油松王与北宋长城阅历千年,以顽强的生命力,挺拔在鄂尔多斯高原,顶风抗旱,根深蒂固,成为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旗的重要名胜古迹。

    (二)文物藏品

    1.北宋安抚使印

    内蒙古草原明博博物馆藏品,底面:7.5㎝×7.5㎝,高:6.5㎝。此件宋代安抚使印是边疆地区的一件重要文物。安抚使又称招抚使,其主官为招抚使或招抚处置使。招抚使为招安抚慰之意。

    图片14.jpg 

    北宋安抚使印

     

    2.北宋蕃落第七副指揮使朱記

    该印长5.3厘米,宽5厘米,通高约4厘米,长方钮,印文为篆体,背镌铭文两行,右为“嘉佑口年”,左为“少府监铸”共八字。1955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在乌兰察布盟集宁市征集。蕃落为宋代禁军之一,宋史兵志载建隆以来之制,蕃落属侍卫司,原为“陕西沿边厢兵有马者,天禧后升禁军,极边域砦悉置,至庆历中总指挥八十三”。依据宋代兵制,禁军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指挥使,副指挥使等官。据研究,此印为宋仁宗时蕃落军马军第七副指挥使所用的官印。此印在内蒙古集宁地区出土,此地为辽西京云中县管辖地区。铜印应当是在宋辽澶渊之盟之前,宋某副指挥使战败于此,印为契丹人所获。

     

    图片15.jpg 

    北宋蕃落第七副指揮使朱記

     

    3.北宋铁牛与铁猪

    内蒙古鄂尔多斯博物院藏品。铁牛、猪均作俯首伫立状。铁牛:长27厘米、高15.3厘米;铁猪:长26厘米、高13.2厘米;鄂尔多斯乌审旗纳林河十里梁墓地出土。

     

    图片16.jpg 

    北宋铁牛、铁猪

     

    4.宋代白釉瓷瓶

    鄂尔多斯博物院藏品,口径4.2厘米、底径6厘米、高21厘米,施白釉,口沿及器底露胎。侈口,束颈、折肩,直筒形腹,平底。

     

    图片17.jpg 

    宋代白釉瓷瓶

     

    5.宋代“豐泉瓶”黑釉瓷瓶

    鄂尔多斯博物院藏品。准格尔旗五字湾古城征集。底径15厘米、残高38厘米。通体施黑釉。口部残、圆肩、深鼓腹、平底。中腹部竖向刻画三字“丰泉瓶”。此为宋代书法艺术文字的载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图片18.jpg 

    宋代豐泉瓶

     

    四、结语

    内蒙古地区发现的北宋长城烽燧线、丰州故城和宋代古城与名木古树等,填补了内蒙古地区宋代长城的空白,对于研究北宋、西夏、辽、金的民族史、战争史、长城史、社会发展史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考古价值。内蒙古宋代长城与关、城、寨、堡乃至名木古松等,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宋代长城既是屯守军队驻扎的地方,也是戍边军卒及后人代代生活的地方,还是宋、夏、辽之间进行互市贸易的场所。通过内蒙古地区宋代长城的考古和历史文化研究发现,长城的功能并非只是军事防御,还具有维护政权稳定、维持社会生产秩序、促进各民族在长城地区交往交流交融等综合功能作用。

    (作者单位:内蒙古文物学会)

     

                                                   

    ①《宋史》卷86·《地理志》中华书局,1977年,第2136页。

    ②见《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③见《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④见《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记寻踪】内蒙古北宋长城遗址
  • 发布时间:2024-12-02
  • 来源:

  • 王大方

     

    一、概述

    中国宋代长城遗址保留下来的非常少,见诸报端的只有山西省岢岚宋代长城。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北宋长城烽燧线,作为历经千年、保留至今的一段宋代长城遗址,是中国珍贵的长城文化遗产。宋朝(960—1279年)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重建汉族统一封建政权,南方经济发展较快,北部和西北地区与辽、西夏长期在对峙中保持着交流往来。

    宋辽西夏时期,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西部、中部等大部分地区为西夏领地;鄂尔多斯地区东北部的今达拉特旗、东胜区、准格尔旗被辽占据;准格尔旗南部属于北宋管辖之丰州属地。北宋在其西北地区与西夏的边界线上,构筑了近500个关、城、寨、堡,形成一条东北起自今陕西省神木县,西南到今甘肃省中部,长达1000多公里的长城、寨堡防御体系,当时被称为“横山”。北宋历任边防将帅都把经营横山长城寨堡作为对西夏作战的基地,而西夏也常常来进攻或控制横山。

    宋太宗开宝二年(969年),归附宋王朝的藏才族首领王承美,被宋朝任命为丰州衙内指挥使,开始兴筑丰州城,大致经过30年的修筑,丰州城落成。王承美在对辽作战中取得多次胜利。景德元年(1004年),宋朝升任王承美为丰州刺史。

    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西夏发大军攻陷北宋丰州。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宋仁宗趁西夏政局不稳,又出兵收复了丰州,以郭霭为内殿承制知丰州,加强军事防御,再次修筑丰州城垣,并新筑了保宁砦和永安砦作为丰州城池的卫星城,并且在沿线修筑了几十座烽火台,还种植了许多大松树(由于“宋”与“松”同音,以示种植松树之地为大宋所管辖之地),宋朝针对西夏和辽的多重军事防御体系逐渐形成。

    二、内蒙古北宋长城的考察

    2013年9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准格尔旗文物管理所,共同对北宋时期的丰州古城以及长城、寨堡防御体系予以调查,掌握了内蒙古地区宋代长城情况。考察组认为:北宋时期,以丰州城为中心,构筑形成了包括河险、烽火台、砦堡在内的一套较为完整的局部防御体系。《草原考古》2018年第二期,刊登张文平、甄自明两位考察领队撰写的《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唯一的一组北宋遗存——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北宋丰州城及其防御体系》,详细介绍了有关情况,公布了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内蒙古北宋长城、寨堡防御体系烽燧线的考察确认,是近些年来中国长城资源调查取得的重要新成果。

    内蒙古北宋长城、寨堡遗址位于今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南,以丰州城为中心,形成了由丰州城为主,配合烽火台、寨堡、河险共同组成的一套完整的局部体系。北宋长城体系遗存,对于丰富内蒙古地区长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图片9.jpg 

    准格尔旗北宋长城烽火台

     

    (一)纵横交错的布局

     

    图片10.jpg 

    北宋长城防御体系图

     

    北宋长城可分为“两横一纵”三部分。南部“一横”以沙梁川为依托,以永安砦为防御中心。北部“一横”,以清水川为依托,以保宁砦为防御中心。中间“一竖”以东南面丰州城为防御中心,上下连接南北两横。

    北宋长城的这套防御体系包括沙梁川、清水川两道河险,23座烽火台,永安砦(纳日松镇古城渠村古城渠古城)、保宁砦(纳日松镇古城梁村古城梁古城)、丰州城3座城址。分布于准格尔旗东南部近千平方公里的区域内。

    (二)沙梁川、清水川长城

    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东南部纳日松镇,由纳日松镇东部发源,均为西北东南流向,由准格尔旗流入陕西省境内,最终注入黄河。北宋长城在此形成了由砦堡、河险、烽火台组成的一套较为完整的局部防御体系。

    沙梁川在南,清水川在北,两川相距15公里左右。在沙梁川和清水川两侧以及二者之间,有烽火台23座,由南向北分布于纳日松镇羊市塔、纳林庙、松树墕、川掌、大路茆、李家渠、布尔洞沟、四道敖包、五字湾、石窑沟、双山梁等村庄。这些烽火台大多数用黄土夯筑而成,间距在2.5公里~5.5公里之间,两两相望、绵延相连,分布于准格尔旗东南部5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

    为了防御辽和西夏,北宋王朝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南,以丰州城(古城遗址位于准格尔旗纳日松镇二长渠村)为中心,北宋长城形成了由砦堡、河险、烽火台组成的一套较为完整的局部防御体系。

    北宋丰州城、保宁砦、永安砦及其附近的烽燧线,是宋朝对付西夏和辽的重要边防据点。据《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志》记载,唐、宋、西夏、辽、金、元,都曾在今内蒙古地区设置过丰州。其中,唐朝时期的丰州城址在今巴彦淖尔市,辽、金、元时期的丰州城址在今呼和浩特市,宋、西夏丰州城址在今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丰州之名,源于辽丰州天德军。

    三、重要文物遗存

    (一)文物遗址

    1.北宋丰州故城

    属北宋长城防御体系指挥中心,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纳日松镇二长渠村西侧山梁上的,处于两条大沟交汇处的狭长形山梁上的二长渠古城。其东、南、北三面均临近深壑,仅有西面连接山梁。

     

    图片11.jpg 

    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西夏、北宋、辽文物古迹图

     

    据《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的记载,宋丰州城始筑于北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是河西藏才族首领王承美兴筑的边防城。

    《宋史·地理志·河东路》“丰州”条曰:“丰州,下。庆历元年,元昊攻陷州地。嘉祐七年,以府州蘿泊川掌地複建今军事。政和五年,赐郡名宁丰。崇宁户一百五十三,口四百一十一。贡甘草、柴胡。砦二:永安,保宁”从遗址内出土的“大观四年十一月三十日常哥骨殖”等字骨灰陶罐,大观为宋徽宗年号,可以推断此城为宋代城。另据《金史》记载,金皇统六年(公元1146年),将丰州赏赐给西夏,划入西夏版图,为西夏使用。

    在北宋时期,以丰州城为中心,形成了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至嘉祐六年(1061年)期间的烽火台、砦址在内的一套较为完整的局部体系。丰州古城及所属的两座砦城,既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境内唯一的宋代城址,也是内蒙古地区唯一的一座宋朝州城。当时,北宋王朝称丰州、府州(今陕西府谷县)、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杨家城)为“河外三州”,三州城池呈“品”字形分布,相互照应,为固守北宋的北方重要门户。

     

    图片12.jpg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北宋古城

     

    丰州古城依地势修筑,平面呈横“目”字形,西高东表低成三层台阶状,即西、中、东三城。东西全长850米,南北宽90米~170米。中城面积最大,南墙中部设门,外加筑瓮城;东城东墙中部设门,外加筑瓮城。版筑土城墙,残高1米~10米,墙外有马面。在城址附近的山梁上,还分布有砦堠址。采集有陶罐、盆、瓷瓶、碗、盘、碟等残片。征集有墨书题记“大观四年”的骨灰罐1件

    北宋设立丰州建制,等于在鄂尔多斯高原东南角建立了一个北防辽朝、西御西夏的军事据点。在宋太宗开宝二年至北宋嘉祐六年(969—1061年)北宋直接管领丰州期间,于丰州城西北、西南两侧,修复了保宁砦、永安砦两座护卫砦址,与丰州城构成鼎足之势。此外,沿着丰州城南、北两侧的沙梁川、清水川两岸,以及两川之间修筑了两两相望的烽火台,形成了丰州城前沿的纵深防御。综观丰州城的防御,是以丰州城为中心、以河险为依托、以砦址为护卫、以烽火台为延伸的综合性防御体系。

    2.保宁砦故城

    在丰州城址西、北约8.5公里,今羊市塔乡古城渠村西南和敖斯润陶亥乡古城梁村北的山梁上,有两座与其呈“掎角”之势的小城址,三者间还分布有烽燧遗址相呼应。这两座小城址则应为文献记载中隶属于丰州城的永安砦故城和保宁砦故城。

    北宋长城由砦堡、河险、烽火台组成,是一套较为完整的局部防御体系。保宁砦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斯润陶亥乡五字湾古城梁村北,依山顶地形修筑,平面呈“凸”字形,周长1020米。墙残高1米~2米,东、南、西墙中部各设门,西门外筑有瓮城。城内中部山顶上加筑子城,其西墙,即全砦西墙的中段,平面呈长方形,南北108米,东西102米;南、北墙中部各开1门;城内有建筑基址。地表散布有砖、瓦、陶片、瓷片等。据《元丰九域志》推测,此城为宋代丰州的保宁砦故城

    3.永安砦故城

    北宋长城由砦堡、河险、烽火台组成,是一套较为完整的局部防御体系,永安砦位于准格尔旗羊市塔乡古城渠村西南侧,建在山梁顶部,平面呈四边形,东墙长103.2米,南墙长270米,西墙长99.4米,北墙长243.9米。城墙土筑,残高2米。东墙开门,外加筑瓮城。城内西部有4处建筑基址,文化层厚约1米。地表散布砖、瓦、陶、瓷片。据《元丰九域志》推测为宋代丰州永安砦故城

    4.油松王与北宋长城

    准格尔旗油松王,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纳日松镇松树墕村,当地人称“大松树”。现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9年中国林业科学院油松调查组测定:树高26米、直径1.34米,材积13.5立方米。同时,专家们又用生长锥钻取其年轮测知,树龄为904年,此年是北宋哲宗元祐四年,即公元1089年。中国林业科学院油松调查组认为:内蒙古准格尔旗古松为中国最古老的油松,为国家重点名木古树。据学术界研究考证:油松的种植,与北宋长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图片13.jpg 

    准格尔旗宋代油松王

     

    北宋长城位于鄂尔多斯市东南部的准格尔旗,当时由于人力物力不足,筑城官员命筑城民夫在长城黄土岗上种植松树,因为“宋”与“松”同音,用松树代表宋朝的势力范围。当时,有许多松树生长在长城周围的黄土高岗上。后来,由于这里长期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渐渐稀少,许多地方变成荒山秃岭,唯有这株千年油松王枝繁叶茂,保护周围自然环境。它证明了1000年前的鄂尔多斯高原曾有森林密布。今天,在它周围还保留有一片天然原始次生林,其树种是油松、杜松。

    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西夏攻陷丰州,丰州归入西夏版图。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宋朝趁西夏政局不稳,出兵收复丰州,以郭霭为内殿承制知丰州,加强军事防御,修复丰州城垣,并新筑了保宁砦和永安砦,以及部分长城与烽燧。这时,在准格尔旗南部修筑起了长城以及20余座烽燧。丰州城、保宁砦、永安砦及其附近的烽燧线,是宋朝对付西夏和辽的重要边防据点。北宋烽燧的预警、卫星城的护卫、丰州城的坚守,加上许多高大的松树,形成了一条宋朝针对西夏和辽的多重军事防御体系。如今,准格尔旗各族人民精心保护着大松树,也对四周进行水土保持治理。在油松王北近百米处还发现有一株宋代古柏,现围绕两树建起一座大寺院。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和七月十五为“油松王”庙会节,届时各民族文艺团体、个体商户和长城游客云集此处,盛况空前。油松王与北宋长城阅历千年,以顽强的生命力,挺拔在鄂尔多斯高原,顶风抗旱,根深蒂固,成为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旗的重要名胜古迹。

    (二)文物藏品

    1.北宋安抚使印

    内蒙古草原明博博物馆藏品,底面:7.5㎝×7.5㎝,高:6.5㎝。此件宋代安抚使印是边疆地区的一件重要文物。安抚使又称招抚使,其主官为招抚使或招抚处置使。招抚使为招安抚慰之意。

    图片14.jpg 

    北宋安抚使印

     

    2.北宋蕃落第七副指揮使朱記

    该印长5.3厘米,宽5厘米,通高约4厘米,长方钮,印文为篆体,背镌铭文两行,右为“嘉佑口年”,左为“少府监铸”共八字。1955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在乌兰察布盟集宁市征集。蕃落为宋代禁军之一,宋史兵志载建隆以来之制,蕃落属侍卫司,原为“陕西沿边厢兵有马者,天禧后升禁军,极边域砦悉置,至庆历中总指挥八十三”。依据宋代兵制,禁军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指挥使,副指挥使等官。据研究,此印为宋仁宗时蕃落军马军第七副指挥使所用的官印。此印在内蒙古集宁地区出土,此地为辽西京云中县管辖地区。铜印应当是在宋辽澶渊之盟之前,宋某副指挥使战败于此,印为契丹人所获。

     

    图片15.jpg 

    北宋蕃落第七副指揮使朱記

     

    3.北宋铁牛与铁猪

    内蒙古鄂尔多斯博物院藏品。铁牛、猪均作俯首伫立状。铁牛:长27厘米、高15.3厘米;铁猪:长26厘米、高13.2厘米;鄂尔多斯乌审旗纳林河十里梁墓地出土。

     

    图片16.jpg 

    北宋铁牛、铁猪

     

    4.宋代白釉瓷瓶

    鄂尔多斯博物院藏品,口径4.2厘米、底径6厘米、高21厘米,施白釉,口沿及器底露胎。侈口,束颈、折肩,直筒形腹,平底。

     

    图片17.jpg 

    宋代白釉瓷瓶

     

    5.宋代“豐泉瓶”黑釉瓷瓶

    鄂尔多斯博物院藏品。准格尔旗五字湾古城征集。底径15厘米、残高38厘米。通体施黑釉。口部残、圆肩、深鼓腹、平底。中腹部竖向刻画三字“丰泉瓶”。此为宋代书法艺术文字的载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图片18.jpg 

    宋代豐泉瓶

     

    四、结语

    内蒙古地区发现的北宋长城烽燧线、丰州故城和宋代古城与名木古树等,填补了内蒙古地区宋代长城的空白,对于研究北宋、西夏、辽、金的民族史、战争史、长城史、社会发展史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考古价值。内蒙古宋代长城与关、城、寨、堡乃至名木古松等,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宋代长城既是屯守军队驻扎的地方,也是戍边军卒及后人代代生活的地方,还是宋、夏、辽之间进行互市贸易的场所。通过内蒙古地区宋代长城的考古和历史文化研究发现,长城的功能并非只是军事防御,还具有维护政权稳定、维持社会生产秩序、促进各民族在长城地区交往交流交融等综合功能作用。

    (作者单位:内蒙古文物学会)

     

                                                   

    ①《宋史》卷86·《地理志》中华书局,1977年,第2136页。

    ②见《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③见《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④见《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