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蒙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距今约50万年前的“大窑文化”和后来的“萨拉乌苏文化”、“扎赉诺尔人”、“红山文化”等,有力地证明了在远古时期蒙古高原上就有人类活动,生动地展现了他们创造的文化具有积淀深厚、类型丰富的特点。大约距今3000~2500年,蒙古高原上的部分先民掌握了原始的游牧技术,实行“逐水草迁徙”,“随畜牧而转移”的游牧方式。蒙古族发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是东胡系统室韦各部的一支——蒙兀室韦。蒙兀室韦最早见于公元544年(北齐天保五年)成书的《魏书》。1206年,铁木真号称成吉思汗,建立“也客·忙豁勒·兀鲁思”即蒙古大国。不同的很多部落在成吉思汗的征服统治下,形成了蒙古族。从此,“蒙古”由部落名称变成了民族名称。“蒙古”这个称呼,最早见于公元1181年(南宋淳熙七年,金大定二十一年)成书的《契丹国志》。历史上曾有蒙兀、盲骨子、朦古、蒙骨、萌骨、忙豁勒等汉字写法。成吉思汗及他的继承者,展开军事活动,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国家。
公元1368年(至元二十八年)元惠宗(顺帝)妥欢贴睦尔被迫北走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境),标志着元朝作为大一统的全国性政权已经灭亡。但蒙古贵族退回北方草原后继续保持着政权,这个政权史称“北元”。北元政权持续二百六七十年,几乎与明朝始终。公元1636年(明宗贞九年,清崇德元年),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个封建主聚会于盛京(今沈阳),承认后金皇太极为蒙古汗的继承者,并上博克达·彻辰汗(宽温仁圣皇帝)尊号。同年,皇太极将国号更为大清,即皇帝位,改元崇德。从此,漠南蒙古诸部臣属于清朝,并在清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做出巨大贡献。后来,漠北、漠西蒙古也并入了清朝。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1912年,外蒙古独立。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之后,内蒙古东部被划入伪满州国。内蒙古西部大部分属于伪蒙疆政府。1947年5月1日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正式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1949年12月2日,党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内蒙古自治政府改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2000年,中国蒙古族人口为5813947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辽宁、黑龙江、吉林、青海、河北、河南等自治区和省。
二
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的主要特点有:在语音方面有严格的元音和谐律,即按照元音舌位前后或圆唇不圆唇进行和谐,如在一个词里,要么都是后元音(阳性元音),要么都是央元音(阴性元音)。但是前元音(中性元音)与后元音或央元音均可出现在同一个词里。在形态学方面以词根或词干为基础,后接附加成份派生新词和进行词形变化;名词、代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后置词和形动词,都有数或格的语法范畴;动词都有时、体、态、式等语法范畴。在结构学方面,句子中的语序都有一定的规律。通常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被修饰语之前,谓语在宾语之后,各种状语在句中都有一定的语序。蒙古语词汇中有一些外来语。会说蒙古语的人,学习英语、日语、俄语等语言时,比较方便、轻松。
蒙古语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①十二世纪以前的古代蒙古语。②十三世纪到十六世纪末的蒙古语。③从十七世纪到现代的近现代蒙古语。
蒙古语方言就是共同的蒙古语在不同地域的地方变体。十三世纪初,蒙古汗国建立的时候,蒙古语言基本上是统一的。后来,由于蒙古人分散在横跨欧亚两洲的辽阔疆土上,随着蒙古汗国的瓦解,各地蒙古人来往日益减少。基本统一的蒙古语开始分化,逐渐形成蒙古语的各地方言、次方言、土语、次土语。内蒙古的蒙古方言可分为①内蒙古方言(也称中部方言),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地区蒙古族所操察哈尔、巴林、鄂尔多斯、额济纳、阿拉善、科尔沁、喀喇沁、土默特等土语。②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也称东北部方言),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新巴尔虎、布里亚特等土语。③卫拉特方言(也称西部方言),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地区蒙古族所操土尔扈特、额鲁特、察哈尔等土语。其中内蒙古方言分布最广。
1980年3月31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以察哈尔语言为现代蒙古语的标准音。
中国境内蒙古族中的大多数,尤其在蒙古族聚居区居住者,以蒙古语作为主要交际工具。同汉族杂居的地方,蒙古族兼通汉语,居住在新疆的部分蒙古族兼通汉语、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居住在青海的部分蒙古族兼通藏语。散居在汉族、藏族和其他民族地区的蒙古族分别转用了汉语、藏语或其它民族语言。散居在蒙古族地区的其它民族,有的也操蒙古语。中国究竟有多少人在使用蒙古语,笔者没有找到权威统计数字。在蒙古国,全境使用蒙古语,人口二百多万。
与蒙古语有同源关系,后来分别发展成为独立语言的一些语言,称为蒙古语族语言。中国境内的蒙古语族语言除蒙古语以外有: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和黑龙江省的达斡尔族所操达斡尔语,人口十二万多;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和民和县、大通县一带的土族所操语,人口十九万多;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及其附近的东乡族所操东乡语,人口为三十七万多;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的部分裕固族所操东部裕固语(又称恩格尔语),人口为四至五千。
国外的蒙古语族语言,除了蒙古国以外,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和贝加尔湖周围地区的布里亚特语,人口四十多万;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里海西北沿岸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的卡尔梅克语,人口十五万;分布在阿富汗境内的莫戈勒语,操莫戈勒语的人有三千多。
三
畏兀儿蒙文是蒙古族最早使用的文字。又称回纥蒙文。是在古代回纥文(畏兀儿)字母基础上创造的。据《元史》记载,公元1204年,成吉思灭乃蛮部,并俘虏其掌印官畏兀儿人塔塔统阿,可汗命塔塔统阿“教太子诸王认畏兀字字书国言”。
畏兀儿蒙文是拼音文字。它是从世界各主要拼音文字的共同祖先腓尼基字演变而来的。经过了腓尼基字母——阿拉马字母——粟特字母——畏兀尔字母演变过程。畏兀儿蒙文从上到下连写,一个单词为一个单位,从左到右移行。1225年的《成吉思汗石碑》是迄今留存下来的以畏兀儿蒙文拼写的最古老的蒙古文文献之一。蒙古族最古老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又称《元朝秘史》)的原书和蒙哥汗给法兰西国鲁意九世的书信,也是以这种文字书写的。
畏兀儿蒙文有优点,也有缺点。畏兀儿蒙文最初的字母形式和拼写规则都比较简单。但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无论是字母形式、字母数量,或是正音、正字法都有了重大改进,得以逐步完善和规范。元成宗时期(1295~1307)的搠思吉斡节尔是蒙古族历史上第一个语言学家。他为古代畏兀儿蒙文规范化,做出了贡献。著有语法书《蒙文启蒙》(现已失传)。
八思巴字是元世祖忽必烈为了有效地施政和统治各民族,命元朝国师八思巴大喇嘛创造的“蒙古新字”。拼记蒙古语、汉语、藏语、维吾尔语和梵语等。1260~1269年,八思巴在藏文和梵文字母基础上创制了一种拼音或音节文字。公元1269年颁发诏书,推行八思巴字。最初有41个字母,字体有正体和篆体两种。主要用在元帝圣旨、敕令、印章、碑铭、铜币、牌符等上面。使用100多年,后逐渐废弃。
阿里伽里文字是土默特部阿拉坦汗时期著名的佛教经典翻译家固什阿尤喜,于公元1581年创造的记写梵文、藏文读音的特殊字母。
托忒蒙文是中国新疆蒙古族使用的一种方言文字。公元1648年蒙古卫拉特和硕特部著名的喇嘛和学者咱雅班第达大师根据卫拉特方言特点,在畏兀儿蒙文基础上改制的。有31个字母。字母形式与畏兀儿蒙文不同。该文字能够接近卫拉特方言的实际发音。350多年以来,托忒蒙文一直被中国新疆蒙古族沿用着。俄罗斯卡尔梅克蒙古人也使用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目前,中国新疆蒙古族使用托忒蒙文的同时,也学习使用传统蒙文。
索永布文字是公元1686年,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第一代呼毕勒罕温都尔格根据梵文和藏文字母创造的。在哈拉哈寺庙沿用250多年。主要是书写用畏兀尔蒙文表达不了的梵文、藏文读音。
瓦金达拉文字是公元1905年布里亚特喇嘛阿旺道尔吉在畏兀儿蒙文字母基础上,根据布里亚特方言特点创造的一种新文字。贝加尔湖北部的布里亚特人,曾短暂使用过。
新蒙文是蒙古国通用的一种拼音文字。是在俄文字母基础上创制的。1941年由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批准实行。新蒙文有35个字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在内蒙古自治区曾试行几年新蒙文。目前,蒙古国在使用新蒙文的同时,恢复使用传统蒙文。俄罗斯境内的布里亚特、卡尔梅克蒙古人于20世纪三十年代末也分别创制了以俄文字母为基础的新蒙文,现在仍使用。
现行蒙文中国境内现行蒙文的前身是畏兀儿蒙文。俗称传统蒙文(旧蒙文)或现行蒙文。公元1922年,特睦格图创制了高质量的蒙文铅字。1947年,清格尔泰倡导组织在齐齐哈尔内蒙古军政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所蒙古语言研究室。1949年,清格尔泰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研究现代蒙古语的著作——《蒙文语法》。1987年,内蒙古大学教授确精扎布等4人设计完成了蒙古语言文字研究与计算机的运用相结合解决输入输出功能及所编制的系统和程序。2005年,颁布实施了《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这在蒙古族语言文字甚至对蒙古学其他方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蒙古语言进行过几次文字改革,1959年以来,召开过几次国际蒙古学大会。目前,在蒙古语言文字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相信经过专家、学者和广大蒙古语言文字使用者的努力,以及其它相关社会力量的帮助下,这些问题逐步会得到妥善解决的。
总之,蒙古语言文字是蒙古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蒙古族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浓缩。满族文字以及现行锡伯文字是从蒙文派生出来的。蒙古族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中璀璨的明珠。
(作者: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地方志办公室)
蒙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距今约50万年前的“大窑文化”和后来的“萨拉乌苏文化”、“扎赉诺尔人”、“红山文化”等,有力地证明了在远古时期蒙古高原上就有人类活动,生动地展现了他们创造的文化具有积淀深厚、类型丰富的特点。大约距今3000~2500年,蒙古高原上的部分先民掌握了原始的游牧技术,实行“逐水草迁徙”,“随畜牧而转移”的游牧方式。蒙古族发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是东胡系统室韦各部的一支——蒙兀室韦。蒙兀室韦最早见于公元544年(北齐天保五年)成书的《魏书》。1206年,铁木真号称成吉思汗,建立“也客·忙豁勒·兀鲁思”即蒙古大国。不同的很多部落在成吉思汗的征服统治下,形成了蒙古族。从此,“蒙古”由部落名称变成了民族名称。“蒙古”这个称呼,最早见于公元1181年(南宋淳熙七年,金大定二十一年)成书的《契丹国志》。历史上曾有蒙兀、盲骨子、朦古、蒙骨、萌骨、忙豁勒等汉字写法。成吉思汗及他的继承者,展开军事活动,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国家。
公元1368年(至元二十八年)元惠宗(顺帝)妥欢贴睦尔被迫北走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境),标志着元朝作为大一统的全国性政权已经灭亡。但蒙古贵族退回北方草原后继续保持着政权,这个政权史称“北元”。北元政权持续二百六七十年,几乎与明朝始终。公元1636年(明宗贞九年,清崇德元年),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个封建主聚会于盛京(今沈阳),承认后金皇太极为蒙古汗的继承者,并上博克达·彻辰汗(宽温仁圣皇帝)尊号。同年,皇太极将国号更为大清,即皇帝位,改元崇德。从此,漠南蒙古诸部臣属于清朝,并在清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做出巨大贡献。后来,漠北、漠西蒙古也并入了清朝。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1912年,外蒙古独立。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之后,内蒙古东部被划入伪满州国。内蒙古西部大部分属于伪蒙疆政府。1947年5月1日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正式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1949年12月2日,党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内蒙古自治政府改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2000年,中国蒙古族人口为5813947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辽宁、黑龙江、吉林、青海、河北、河南等自治区和省。
二
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的主要特点有:在语音方面有严格的元音和谐律,即按照元音舌位前后或圆唇不圆唇进行和谐,如在一个词里,要么都是后元音(阳性元音),要么都是央元音(阴性元音)。但是前元音(中性元音)与后元音或央元音均可出现在同一个词里。在形态学方面以词根或词干为基础,后接附加成份派生新词和进行词形变化;名词、代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后置词和形动词,都有数或格的语法范畴;动词都有时、体、态、式等语法范畴。在结构学方面,句子中的语序都有一定的规律。通常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被修饰语之前,谓语在宾语之后,各种状语在句中都有一定的语序。蒙古语词汇中有一些外来语。会说蒙古语的人,学习英语、日语、俄语等语言时,比较方便、轻松。
蒙古语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①十二世纪以前的古代蒙古语。②十三世纪到十六世纪末的蒙古语。③从十七世纪到现代的近现代蒙古语。
蒙古语方言就是共同的蒙古语在不同地域的地方变体。十三世纪初,蒙古汗国建立的时候,蒙古语言基本上是统一的。后来,由于蒙古人分散在横跨欧亚两洲的辽阔疆土上,随着蒙古汗国的瓦解,各地蒙古人来往日益减少。基本统一的蒙古语开始分化,逐渐形成蒙古语的各地方言、次方言、土语、次土语。内蒙古的蒙古方言可分为①内蒙古方言(也称中部方言),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地区蒙古族所操察哈尔、巴林、鄂尔多斯、额济纳、阿拉善、科尔沁、喀喇沁、土默特等土语。②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也称东北部方言),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新巴尔虎、布里亚特等土语。③卫拉特方言(也称西部方言),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地区蒙古族所操土尔扈特、额鲁特、察哈尔等土语。其中内蒙古方言分布最广。
1980年3月31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以察哈尔语言为现代蒙古语的标准音。
中国境内蒙古族中的大多数,尤其在蒙古族聚居区居住者,以蒙古语作为主要交际工具。同汉族杂居的地方,蒙古族兼通汉语,居住在新疆的部分蒙古族兼通汉语、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居住在青海的部分蒙古族兼通藏语。散居在汉族、藏族和其他民族地区的蒙古族分别转用了汉语、藏语或其它民族语言。散居在蒙古族地区的其它民族,有的也操蒙古语。中国究竟有多少人在使用蒙古语,笔者没有找到权威统计数字。在蒙古国,全境使用蒙古语,人口二百多万。
与蒙古语有同源关系,后来分别发展成为独立语言的一些语言,称为蒙古语族语言。中国境内的蒙古语族语言除蒙古语以外有: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和黑龙江省的达斡尔族所操达斡尔语,人口十二万多;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和民和县、大通县一带的土族所操语,人口十九万多;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及其附近的东乡族所操东乡语,人口为三十七万多;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的部分裕固族所操东部裕固语(又称恩格尔语),人口为四至五千。
国外的蒙古语族语言,除了蒙古国以外,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和贝加尔湖周围地区的布里亚特语,人口四十多万;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里海西北沿岸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的卡尔梅克语,人口十五万;分布在阿富汗境内的莫戈勒语,操莫戈勒语的人有三千多。
三
畏兀儿蒙文是蒙古族最早使用的文字。又称回纥蒙文。是在古代回纥文(畏兀儿)字母基础上创造的。据《元史》记载,公元1204年,成吉思灭乃蛮部,并俘虏其掌印官畏兀儿人塔塔统阿,可汗命塔塔统阿“教太子诸王认畏兀字字书国言”。
畏兀儿蒙文是拼音文字。它是从世界各主要拼音文字的共同祖先腓尼基字演变而来的。经过了腓尼基字母——阿拉马字母——粟特字母——畏兀尔字母演变过程。畏兀儿蒙文从上到下连写,一个单词为一个单位,从左到右移行。1225年的《成吉思汗石碑》是迄今留存下来的以畏兀儿蒙文拼写的最古老的蒙古文文献之一。蒙古族最古老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又称《元朝秘史》)的原书和蒙哥汗给法兰西国鲁意九世的书信,也是以这种文字书写的。
畏兀儿蒙文有优点,也有缺点。畏兀儿蒙文最初的字母形式和拼写规则都比较简单。但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无论是字母形式、字母数量,或是正音、正字法都有了重大改进,得以逐步完善和规范。元成宗时期(1295~1307)的搠思吉斡节尔是蒙古族历史上第一个语言学家。他为古代畏兀儿蒙文规范化,做出了贡献。著有语法书《蒙文启蒙》(现已失传)。
八思巴字是元世祖忽必烈为了有效地施政和统治各民族,命元朝国师八思巴大喇嘛创造的“蒙古新字”。拼记蒙古语、汉语、藏语、维吾尔语和梵语等。1260~1269年,八思巴在藏文和梵文字母基础上创制了一种拼音或音节文字。公元1269年颁发诏书,推行八思巴字。最初有41个字母,字体有正体和篆体两种。主要用在元帝圣旨、敕令、印章、碑铭、铜币、牌符等上面。使用100多年,后逐渐废弃。
阿里伽里文字是土默特部阿拉坦汗时期著名的佛教经典翻译家固什阿尤喜,于公元1581年创造的记写梵文、藏文读音的特殊字母。
托忒蒙文是中国新疆蒙古族使用的一种方言文字。公元1648年蒙古卫拉特和硕特部著名的喇嘛和学者咱雅班第达大师根据卫拉特方言特点,在畏兀儿蒙文基础上改制的。有31个字母。字母形式与畏兀儿蒙文不同。该文字能够接近卫拉特方言的实际发音。350多年以来,托忒蒙文一直被中国新疆蒙古族沿用着。俄罗斯卡尔梅克蒙古人也使用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目前,中国新疆蒙古族使用托忒蒙文的同时,也学习使用传统蒙文。
索永布文字是公元1686年,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第一代呼毕勒罕温都尔格根据梵文和藏文字母创造的。在哈拉哈寺庙沿用250多年。主要是书写用畏兀尔蒙文表达不了的梵文、藏文读音。
瓦金达拉文字是公元1905年布里亚特喇嘛阿旺道尔吉在畏兀儿蒙文字母基础上,根据布里亚特方言特点创造的一种新文字。贝加尔湖北部的布里亚特人,曾短暂使用过。
新蒙文是蒙古国通用的一种拼音文字。是在俄文字母基础上创制的。1941年由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批准实行。新蒙文有35个字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在内蒙古自治区曾试行几年新蒙文。目前,蒙古国在使用新蒙文的同时,恢复使用传统蒙文。俄罗斯境内的布里亚特、卡尔梅克蒙古人于20世纪三十年代末也分别创制了以俄文字母为基础的新蒙文,现在仍使用。
现行蒙文中国境内现行蒙文的前身是畏兀儿蒙文。俗称传统蒙文(旧蒙文)或现行蒙文。公元1922年,特睦格图创制了高质量的蒙文铅字。1947年,清格尔泰倡导组织在齐齐哈尔内蒙古军政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所蒙古语言研究室。1949年,清格尔泰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研究现代蒙古语的著作——《蒙文语法》。1987年,内蒙古大学教授确精扎布等4人设计完成了蒙古语言文字研究与计算机的运用相结合解决输入输出功能及所编制的系统和程序。2005年,颁布实施了《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这在蒙古族语言文字甚至对蒙古学其他方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蒙古语言进行过几次文字改革,1959年以来,召开过几次国际蒙古学大会。目前,在蒙古语言文字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相信经过专家、学者和广大蒙古语言文字使用者的努力,以及其它相关社会力量的帮助下,这些问题逐步会得到妥善解决的。
总之,蒙古语言文字是蒙古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蒙古族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浓缩。满族文字以及现行锡伯文字是从蒙文派生出来的。蒙古族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中璀璨的明珠。
(作者: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