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6年  /  第一期
  • (史料考辨)《斯文赫定在绥远》之辨误
  • 2005年第五期《内蒙古史志》刊登了李漪云先生的《斯文赫定在绥远》一文。作为一名生于额济纳,从事文史工作20余年,并且编撰出版过三部史学著作(《额济纳旗志》、《中国共产党额济纳旗历史大事记》、《额济纳旗人民代表大会志》)的笔者,拜读此文后,对文章中若干史实颇感疑惑,故不揣陋见提出,以就教于学界。

    一、关于布鲁雄齐

    李漪云文中说:“直到(1927)922日,在布鲁雄齐,黄文弼在营地正西沙丘上发现汉代陶器碎片和一段残垣,判定离哈喇浩特(即黑城子)不远了。”此处,李漪云提出了斯文赫定到达布鲁雄齐的时间和名称,据笔者掌握的史料两者均有误。

    第一、抵达时间

    据《亚洲腹地探险八年》载,“直到(19279)21日下午,我们才又踏上了路程。……当天的宿营地是在一个叫撒拉扎格(黄梭梭)的小地方。第二天后半天(922),队伍又向43号营地进发,我们还是在长着梭梭的沙丘中穿行。……923日,队伍翻过几座长着柽柳的沙丘,向西走了很长一段路程。一整天里,满眼所见的景致几乎全都一样。宿营地最后选在了苏芨扎格井,……我们在平川的一个井旁扎下了营。”在下一章《布鲁松切》载:“就在营地的背后,耸起了一块大约35米高的荒芜高地,第二天(924)一早,几名队员就去那儿看高地顶端的一座塔。据黄文弼估算,这个遗址大约能上溯到汉朝。他们在那儿还找到一些锅的残片和使用过火的痕迹。它名叫布鲁松切(灰塔)———在斯第勒尔的地图上……塔被拼写为布鲁逊齐。”由此可以断定,斯文赫定抵达布鲁松切的时间是923日,并于924日进行了科学考察。

    第二、宝日川吉   

    在李漪云文中,对额济纳旗黑城东南的这一地名,称作布鲁雄齐。而在斯文赫定的《亚洲腹地探险八年》一书中,又将此地称作布鲁松切。斯第勒尔的地图上又被标为布鲁逊齐。据《居延汉简甲乙编》载:“P9烽台,名博罗松治Borotsonch(蒙语译为灰墩),是最东的一个防御设置。它位于一个孤立的小平顶高岗上,岗高20米,是一层土一层沙形成的。这里是19304月底最先试掘的地方。岗顶的烽台,今高4()、基座5×5米,土坯筑,间以芦苇层。台东至少有两间房子……南墙有通往台上的阶级。……在台的西南坡,比岗顶低6米之处,有一道方形坞壁(30×30),或是障,土坯筑,……此地封检都属于‘卅井官’、 ‘卅井侯官’,故可确定P9是卅井侯官所在。”

    据《额济纳旗地名志》记载及当地牧民口述,此地的标准地名应是宝日川吉,意为褐色的烽火台。为汉代居延都尉所辖四侯官之一的卅井侯官遗址。

    二、关于土尔扈特王子

    李漪云文载:“1022日,赫定到达天鹅游弋、百鸟成群,四周一片草地的居延海。在此驻牧的蒙古部落帷幕星罗棋布,蒙古族极为友好地接待了赫定一行。达理扎雅亲王(赫定称其“土尔扈特王子”)亲自造访赫定,赫定送亲王一架望远镜。”

    第一、到达额济纳河及居延海的时间

    《亚洲腹地探险八年》载:“(1927)928日是伟大的一天,我们到了额济纳河的河边。”同书还记载,1017日,斯文赫定乘坐自制的小船从松杜尔起程,顺河向苏泊淖尔(时译索古淖尔)游弋,19日到达了他们的目的地:“在东大河与敖包河(时译奥宾河)之间,孤零零地冒出来一块野草丛生的高地,土尔扈特的王爷就在那儿建起了他的宅邸和衙门。”

    第二、土尔扈特王子

    19271020日,斯文赫定委派玛泰喇嘛为信使,赴土尔扈特王爷的衙门,询问何时能够接见,并起草了一封客气友善的信件,说明此行的目的。在《亚洲腹地探险八年》书中专门设置了《土尔扈特王子来访》一章,说:“在(21)早晨清冽的小风中,映衬着蔚蓝色的天空和闪着金光的草甸子,我们的瑞典国旗在营帐外迎风飘扬。土尔扈特王爷的儿子终于拜访我们了。他送给我一条浅蓝色的哈达和他父亲的一张红色名片,上面的名字和头衔是郡王达西(时译达齐)。此地以额济纳的名称封给了老土尔扈特。”

    那么,这位王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斯文赫定作了细致有趣的描述:“王爷的儿子是额济纳的真正统治者。他身材高大健壮,有一个和善而富有吸引力的外表,举止谦和、文雅。进过茶后,大家又互相客套了一番。如果我们真是急于见到老王爷,他说,那也会受到欢迎,但老王爷病了,只有最亲信的几个下属和两个侍者才能见到他。我们表示绝不想去打扰他,不过是想向他致以我们的祝愿与尊敬。”依据《额济纳旗志》中关于《旧土尔扈特部扎萨克世袭一览表》记载,这位王子名叫图布辛巴雅尔,在位时间为民国2027年,即公元1931年—1938年。所以,斯文赫定拜访的这位王子应是图布辛巴雅尔,非达理扎雅亲王。而达理扎雅亲王是阿拉善旗的扎萨克,怎么可能跑到额济纳旗当达西王爷的王子呢?

    第三、达理扎雅亲王

    1944年第2卷第3期的《边疆通讯》是这样介绍达理扎雅亲王的:“阿拉善特别旗的主政人物———达理扎雅。达氏字锐荪,现年四十岁,阿拉善霍硕特旗人,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之后裔。幼年随父驻京(北平),就读求实中学,北京大学,对于国文颇有研究,操极流利的北平语,蒙语尚在其次。喜读国文著述,对于历史说部亦颇嗜好。深明大义,遇下恩威并重。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承袭父职,经国民政府任命为阿拉善旗扎萨克,回旗主政数年,旗务焕然一新,诚青年扎萨克中不可多得之人才也。”

    从上述介绍中,只字未见达理扎雅亲王屈身额济纳旗王子一事,不知李漪云先生提出的这一论断根据何在?

    三、关于望远镜

    李漪云文载:“达理扎雅亲王(赫定称其为土尔扈特王子)亲自造访赫定,赫定送亲王一架望远镜。”实事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

    斯文赫定在《亚洲腹地探险八年》中是这样记载的:“最后,我诚恳地向他表示,为留在这里过冬的骆驼占用他草场而想给他些回报,并请求他告诉我到底需要些什么外国器物,我会通过台站的留守人员带给他,他立即答道,很喜欢有一副质量上好的双筒望远镜(顺便说一句,蒙古人非常喜欢这种玩意儿)”。斯文赫定的《丝绸之路》第七章《在额济纳河畔修整的日子里》,这样记载望远镜一事:“(19331月的)一天,生瑞恒开着艾赛尔,带我们去拜访土尔扈特王爷。……颠簸一路后,我们停在了6座灰色的大毡包前。……我们等了足足半个小时,这位大人物才屈驾光临,接受了我们的哈达(一条月白色的长巾,有致敬之意)和一些肉罐头。他回赠一副望远镜,这是我们以前路过这里的探险队员送他的礼物。

    谈话中我们提到了这次探险,王爷还询问了几年前曾到他这里做客的那些人的情况。”

    前面说过,那位王子也就是后来的王爷,即图布辛巴雅尔而非达理扎雅。至于作为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副主席的达理扎雅所拥有的望远镜从何而来,就不是本文所要探寻的了。   

    四、关于黑城

    李漪云文载:“第二日(1927923)抵达黑城子。赫定测量了遗址,东西宽434米,南北长384米,黄土夯筑城墙高约9米,有东、西两城门。城内有许多残垣断壁及土台,仍能看到街道分布形状及疑为官署的建筑群,有一座覆钵式喇嘛塔,一座伊斯兰教堂。赫定等未在此发掘,仅停留了两个多小时,便向额济纳河前进。”在这里,抵达的时间和黑城的长宽度、名称均有错误。

    第一、抵达的时间

    斯文赫定在《亚洲腹地探险八年》这样记载:“(19279)27号,我们又翻过几条狭窄、坚硬的山脊。……我们注意到,在这一路上有3座古烽燧。……从第二个高坡的顶端,可以隐约看到5公里外北偏西方向处喀拉浩特的围墙。……队里的学生步测了一下它的四边,最后得出结论:南墙长为425米,西墙长为357米,北墙长为445米,东墙长为405米。城里面各种建筑与房屋的痕迹已不明显。”

    第二、黑城的规模

    前面已叙述过了黑城的长宽度,李漪云的数字,显然与斯文赫定的记载是不符的。其实,斯文赫定的数字也是不准确的,因为他是“步测”所得数据。1972年至1974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额济纳旗境内的古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形成的《额济纳河下游汉代烽燧遗址调查报告》中,对黑城是这样记载的:“K799,黑城遗址:位于额济纳旗政府驻地达兰库布东南约25公里,距伊肯河东岸约15公里的戈壁上,城的西、北、东三面沙丘环抱,南部地势逐渐低洼,生长红柳、胡杨,长势繁茂,是黄羊野兔经常出没的地方,也给这座城增添了生气。城系长方形,四壁完整,但多被流沙掩盖,城北墙长466米,西墙381米,夯筑间夹木棒作筋,夯层012米。东、西城门筑有瓮城,东门外为居民住区,有东西、南北两条交叉街道,东西街长400米,南北街300米。”19839月—10月和19848月—11月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阿拉善盟文物工作站,两次在黑城进行了考古发掘,总计发掘面积11万平方米,占全城总面积的十分之一。最后形成了《内蒙古黑城考古发掘纪要》,发表于1987年第7期《文物》杂志。1998年出版发行的《额济纳旗志》将这一成果收录书中:“黑城,位于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南25公里处,坐落在纳林河东岸三角洲上,城垣底厚116米,观存城墙高达10米,东西长421米,南北宽374米,面积为157454平方米。”

    第三、黑城的名称

    黑城遗址为早、晚两座城址迭压,考古证实这是西夏黑水城,元代亦集乃路治所故城。西夏党项语称黑水为亦集乃,蒙古军攻破黑城、消灭西夏王朝后,于至元二十三年在此设置总管府,继续沿用亦集乃这一党项语。李漪云称黑城为哈喇浩特(即黑城子),按读音而言不为错。此前也有将黑城写作哈拉浩特,不过《额济纳旗地名志》作为权威的地名著作,已统一为哈日浩特。在此顺便提出,以免读者望文生疑。

    (作者:内蒙古额济纳旗人大常委会)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料考辨)《斯文赫定在绥远》之辨误
  • 2005年第五期《内蒙古史志》刊登了李漪云先生的《斯文赫定在绥远》一文。作为一名生于额济纳,从事文史工作20余年,并且编撰出版过三部史学著作(《额济纳旗志》、《中国共产党额济纳旗历史大事记》、《额济纳旗人民代表大会志》)的笔者,拜读此文后,对文章中若干史实颇感疑惑,故不揣陋见提出,以就教于学界。

    一、关于布鲁雄齐

    李漪云文中说:“直到(1927)922日,在布鲁雄齐,黄文弼在营地正西沙丘上发现汉代陶器碎片和一段残垣,判定离哈喇浩特(即黑城子)不远了。”此处,李漪云提出了斯文赫定到达布鲁雄齐的时间和名称,据笔者掌握的史料两者均有误。

    第一、抵达时间

    据《亚洲腹地探险八年》载,“直到(19279)21日下午,我们才又踏上了路程。……当天的宿营地是在一个叫撒拉扎格(黄梭梭)的小地方。第二天后半天(922),队伍又向43号营地进发,我们还是在长着梭梭的沙丘中穿行。……923日,队伍翻过几座长着柽柳的沙丘,向西走了很长一段路程。一整天里,满眼所见的景致几乎全都一样。宿营地最后选在了苏芨扎格井,……我们在平川的一个井旁扎下了营。”在下一章《布鲁松切》载:“就在营地的背后,耸起了一块大约35米高的荒芜高地,第二天(924)一早,几名队员就去那儿看高地顶端的一座塔。据黄文弼估算,这个遗址大约能上溯到汉朝。他们在那儿还找到一些锅的残片和使用过火的痕迹。它名叫布鲁松切(灰塔)———在斯第勒尔的地图上……塔被拼写为布鲁逊齐。”由此可以断定,斯文赫定抵达布鲁松切的时间是923日,并于924日进行了科学考察。

    第二、宝日川吉   

    在李漪云文中,对额济纳旗黑城东南的这一地名,称作布鲁雄齐。而在斯文赫定的《亚洲腹地探险八年》一书中,又将此地称作布鲁松切。斯第勒尔的地图上又被标为布鲁逊齐。据《居延汉简甲乙编》载:“P9烽台,名博罗松治Borotsonch(蒙语译为灰墩),是最东的一个防御设置。它位于一个孤立的小平顶高岗上,岗高20米,是一层土一层沙形成的。这里是19304月底最先试掘的地方。岗顶的烽台,今高4()、基座5×5米,土坯筑,间以芦苇层。台东至少有两间房子……南墙有通往台上的阶级。……在台的西南坡,比岗顶低6米之处,有一道方形坞壁(30×30),或是障,土坯筑,……此地封检都属于‘卅井官’、 ‘卅井侯官’,故可确定P9是卅井侯官所在。”

    据《额济纳旗地名志》记载及当地牧民口述,此地的标准地名应是宝日川吉,意为褐色的烽火台。为汉代居延都尉所辖四侯官之一的卅井侯官遗址。

    二、关于土尔扈特王子

    李漪云文载:“1022日,赫定到达天鹅游弋、百鸟成群,四周一片草地的居延海。在此驻牧的蒙古部落帷幕星罗棋布,蒙古族极为友好地接待了赫定一行。达理扎雅亲王(赫定称其“土尔扈特王子”)亲自造访赫定,赫定送亲王一架望远镜。”

    第一、到达额济纳河及居延海的时间

    《亚洲腹地探险八年》载:“(1927)928日是伟大的一天,我们到了额济纳河的河边。”同书还记载,1017日,斯文赫定乘坐自制的小船从松杜尔起程,顺河向苏泊淖尔(时译索古淖尔)游弋,19日到达了他们的目的地:“在东大河与敖包河(时译奥宾河)之间,孤零零地冒出来一块野草丛生的高地,土尔扈特的王爷就在那儿建起了他的宅邸和衙门。”

    第二、土尔扈特王子

    19271020日,斯文赫定委派玛泰喇嘛为信使,赴土尔扈特王爷的衙门,询问何时能够接见,并起草了一封客气友善的信件,说明此行的目的。在《亚洲腹地探险八年》书中专门设置了《土尔扈特王子来访》一章,说:“在(21)早晨清冽的小风中,映衬着蔚蓝色的天空和闪着金光的草甸子,我们的瑞典国旗在营帐外迎风飘扬。土尔扈特王爷的儿子终于拜访我们了。他送给我一条浅蓝色的哈达和他父亲的一张红色名片,上面的名字和头衔是郡王达西(时译达齐)。此地以额济纳的名称封给了老土尔扈特。”

    那么,这位王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斯文赫定作了细致有趣的描述:“王爷的儿子是额济纳的真正统治者。他身材高大健壮,有一个和善而富有吸引力的外表,举止谦和、文雅。进过茶后,大家又互相客套了一番。如果我们真是急于见到老王爷,他说,那也会受到欢迎,但老王爷病了,只有最亲信的几个下属和两个侍者才能见到他。我们表示绝不想去打扰他,不过是想向他致以我们的祝愿与尊敬。”依据《额济纳旗志》中关于《旧土尔扈特部扎萨克世袭一览表》记载,这位王子名叫图布辛巴雅尔,在位时间为民国2027年,即公元1931年—1938年。所以,斯文赫定拜访的这位王子应是图布辛巴雅尔,非达理扎雅亲王。而达理扎雅亲王是阿拉善旗的扎萨克,怎么可能跑到额济纳旗当达西王爷的王子呢?

    第三、达理扎雅亲王

    1944年第2卷第3期的《边疆通讯》是这样介绍达理扎雅亲王的:“阿拉善特别旗的主政人物———达理扎雅。达氏字锐荪,现年四十岁,阿拉善霍硕特旗人,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之后裔。幼年随父驻京(北平),就读求实中学,北京大学,对于国文颇有研究,操极流利的北平语,蒙语尚在其次。喜读国文著述,对于历史说部亦颇嗜好。深明大义,遇下恩威并重。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承袭父职,经国民政府任命为阿拉善旗扎萨克,回旗主政数年,旗务焕然一新,诚青年扎萨克中不可多得之人才也。”

    从上述介绍中,只字未见达理扎雅亲王屈身额济纳旗王子一事,不知李漪云先生提出的这一论断根据何在?

    三、关于望远镜

    李漪云文载:“达理扎雅亲王(赫定称其为土尔扈特王子)亲自造访赫定,赫定送亲王一架望远镜。”实事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

    斯文赫定在《亚洲腹地探险八年》中是这样记载的:“最后,我诚恳地向他表示,为留在这里过冬的骆驼占用他草场而想给他些回报,并请求他告诉我到底需要些什么外国器物,我会通过台站的留守人员带给他,他立即答道,很喜欢有一副质量上好的双筒望远镜(顺便说一句,蒙古人非常喜欢这种玩意儿)”。斯文赫定的《丝绸之路》第七章《在额济纳河畔修整的日子里》,这样记载望远镜一事:“(19331月的)一天,生瑞恒开着艾赛尔,带我们去拜访土尔扈特王爷。……颠簸一路后,我们停在了6座灰色的大毡包前。……我们等了足足半个小时,这位大人物才屈驾光临,接受了我们的哈达(一条月白色的长巾,有致敬之意)和一些肉罐头。他回赠一副望远镜,这是我们以前路过这里的探险队员送他的礼物。

    谈话中我们提到了这次探险,王爷还询问了几年前曾到他这里做客的那些人的情况。”

    前面说过,那位王子也就是后来的王爷,即图布辛巴雅尔而非达理扎雅。至于作为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副主席的达理扎雅所拥有的望远镜从何而来,就不是本文所要探寻的了。   

    四、关于黑城

    李漪云文载:“第二日(1927923)抵达黑城子。赫定测量了遗址,东西宽434米,南北长384米,黄土夯筑城墙高约9米,有东、西两城门。城内有许多残垣断壁及土台,仍能看到街道分布形状及疑为官署的建筑群,有一座覆钵式喇嘛塔,一座伊斯兰教堂。赫定等未在此发掘,仅停留了两个多小时,便向额济纳河前进。”在这里,抵达的时间和黑城的长宽度、名称均有错误。

    第一、抵达的时间

    斯文赫定在《亚洲腹地探险八年》这样记载:“(19279)27号,我们又翻过几条狭窄、坚硬的山脊。……我们注意到,在这一路上有3座古烽燧。……从第二个高坡的顶端,可以隐约看到5公里外北偏西方向处喀拉浩特的围墙。……队里的学生步测了一下它的四边,最后得出结论:南墙长为425米,西墙长为357米,北墙长为445米,东墙长为405米。城里面各种建筑与房屋的痕迹已不明显。”

    第二、黑城的规模

    前面已叙述过了黑城的长宽度,李漪云的数字,显然与斯文赫定的记载是不符的。其实,斯文赫定的数字也是不准确的,因为他是“步测”所得数据。1972年至1974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额济纳旗境内的古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形成的《额济纳河下游汉代烽燧遗址调查报告》中,对黑城是这样记载的:“K799,黑城遗址:位于额济纳旗政府驻地达兰库布东南约25公里,距伊肯河东岸约15公里的戈壁上,城的西、北、东三面沙丘环抱,南部地势逐渐低洼,生长红柳、胡杨,长势繁茂,是黄羊野兔经常出没的地方,也给这座城增添了生气。城系长方形,四壁完整,但多被流沙掩盖,城北墙长466米,西墙381米,夯筑间夹木棒作筋,夯层012米。东、西城门筑有瓮城,东门外为居民住区,有东西、南北两条交叉街道,东西街长400米,南北街300米。”19839月—10月和19848月—11月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阿拉善盟文物工作站,两次在黑城进行了考古发掘,总计发掘面积11万平方米,占全城总面积的十分之一。最后形成了《内蒙古黑城考古发掘纪要》,发表于1987年第7期《文物》杂志。1998年出版发行的《额济纳旗志》将这一成果收录书中:“黑城,位于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南25公里处,坐落在纳林河东岸三角洲上,城垣底厚116米,观存城墙高达10米,东西长421米,南北宽374米,面积为157454平方米。”

    第三、黑城的名称

    黑城遗址为早、晚两座城址迭压,考古证实这是西夏黑水城,元代亦集乃路治所故城。西夏党项语称黑水为亦集乃,蒙古军攻破黑城、消灭西夏王朝后,于至元二十三年在此设置总管府,继续沿用亦集乃这一党项语。李漪云称黑城为哈喇浩特(即黑城子),按读音而言不为错。此前也有将黑城写作哈拉浩特,不过《额济纳旗地名志》作为权威的地名著作,已统一为哈日浩特。在此顺便提出,以免读者望文生疑。

    (作者:内蒙古额济纳旗人大常委会)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