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6年  /  第四期
  • 【民俗风情】蒙古族服饰民俗
  •  

    在历史衍变发展中,伴随着不同的生存条件和生活习惯,每个民族都创造和发展了各自独特的传统服饰。无庸置疑,任何服饰都是人的创造,是特定的人群在特定的条件下生存的一种表现形式。蒙古民族也不例外。

    蒙古族的服饰也是为适应寒冷恶劣的气候条件和狩猎、游牧、征战等诸方面的因素而演变和发展起来的。从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画上,可以看到史前时期蒙古高原的古人类在腰部围着兽皮裙,头上插着羽毛,臀部还有尾饰。有的还带有粗拙的石环、骨饰等物品。这个时候人们就已经用树木的叶子将自己的身体掩盖和修饰。

    经过长期艰苦的劳动,人类认识和适应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到了新石器时代,蒙古高原古人类社会出现了显著的发展变化。人们不仅广泛使用比较精制的石刀、石磨、石犁等生产工具,而且掌握了制陶技术和较精制的骨针、骨锥等缝纫工具,开始用兽皮、树叶等原料缝制或编织简单的服饰。人们在制作各种服饰的具体实践中逐渐积累了不少知识,从而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智慧。随着与中原地区的广泛交流,北方草原民族地区发展起丝织、毛纺织业,从根本上改变了衣着的状况。

    从远古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末期,蒙古族服饰已基本形成。蒙古族服饰的产生发展过程是北方草原民族服饰最典型的代表。《蒙古风俗鉴》中所述:“从远古以来,蒙古人的穿着出现了一系列演变。最初用‘讷莫’护腰挡身,后来又制作了有领口有系带的衣着,可以把它系在胸前披着走。而后人们逐渐醒悟过来,制作起适合人体的有领子、袖子、有开衩的长袍,穿时用系带固定”。

    13世纪初,成吉思汗建立了空前统一的蒙古大汗国,使蒙古民族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尤其世祖忽必烈汗立都燕京,统一中国建立元王朝,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可谓,书写了一个多世纪的大文明。

    蒙古民族服饰作为当时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个标志,在种类、款式风格、面料色彩、缝制工艺以及服饰制度等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变化。蒙古民族建国之初,由于军事上的胜利和版图的扩展,欧亚两洲的金银财宝、绫罗绸缎,云集蒙古地区,对蒙古民族服饰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正因如此,贵族们讲究华贵的服饰,用北方的稀有珍皮和南方的绫罗绸缎以及所获取的金银珠宝,制作起各种服饰。《世界征服者史》所述:“他们的日常服饰都镶以宝石,刺以金镂”,达到相当富豪和华贵的程度。这个时候服饰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是人们审美观、地位和富贵程度的标志。这也表明蒙古族物质文化水平和审美需要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3世纪,在原来以户为单位的手工制作的基础上成立了许多公办的手工制作厂,汇集起各地的能工巧匠,发展了手工业。不但满足了贵族们的需要,也满足了广大牧民的生活和生产需要。

    明代,蒙古统治者依然保留了成吉思汗黄金贵族政权。据《阿拉坦汗法典》记载,当时蒙古人所穿戴的服饰用品有:白狐皮袍、“赫斯孟”皮袍、旱獭皮袍、黄狗皮袍、山羊皮答忽、金帽、银丝带、玉饰、额箍、马褂、领衣、铁环甲、褡裢、脖套、斗篷、金碗、银碗、袜子、被子、火镰等。还提及狐皮、棉布、皮子、皮革、熊皮、水鸟羽毛、驼毛等服饰材料。

    清朝时期,蒙古民族服饰受清朝服饰制度影响,蒙古王公贵族的服饰按官衔、品级戴顶子和翎羽,穿蟒袍和补服,以区别其身份地位。

    17世纪末,漠南、漠北和漠西的广大地区,出现了人数不少的手工业队伍,那些能工巧匠们以金、银、珍珠、珊瑚、玛瑙、翡翠、琥珀、绿松石制作各种头饰、衣饰和火镰餐刀;以皮毛、布帛、锦缎缝制各种服饰,其式样之多、制作之精美前所未有。其时,草原民族服饰,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款式的基础上,已经出现了富有部落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服饰。

    清代,蒙古民族服饰的款式风格、服饰种类已基本定型。立领大襟袍和长短坎肩已取代了蒙古汗国和元明时期的交领式长袍和半袖长袍,甚至富有地区特色的长袍、长短坎肩和帽靴越来越丰富,但在冠饰、马褂、答忽、套裤、翘尖靴子等方面,依然保留着以前的款式风格。

     

    一、服饰类别与特点

    蒙古族服饰大体由冠饰和饰品、服装、腰带和靴鞋等四大部分组成。

    1.冠饰和饰品

    冠饰包括冠、头饰和头巾。佩戴冠饰是蒙古族由来已久的习惯。冠指帽子,蒙古帽子的种类很多。男子,夏季多戴鸭舌帽,冬季多戴各种羊皮、狐皮帽。男帽的颜色多为蓝、黑褐色。女子在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帽,但平素妇女一般情况下不戴帽,多用红、绿等颜色的长绸子把头缠上,这就是头巾。

    蒙古族善骑射。戴帽初为御寒、防风沙之用。随着社会的繁荣和经济文化的昌达,帽冠便有其特殊的含义,从帽冠上可显现出尊卑贵贱之分。例如,鹰冠、顾固冠等。

    鹰冠是蒙古族冠饰中最具特色且历史悠久的一种冠饰。这种冠饰整体就像一只鹰而得此名。其中心部位、两旁的护耳和长而宽的后部像鹰的身体、双翅和长尾。《多桑蒙古史》中记载:“鹰冠乃边上微凸,有系带,后部像树叶般长而宽”。以后,鹰冠广泛流行在各部族中,有了很多变体。如在喀尔喀、布里亚特部族当中出现的一些冠饰就是在鹰冠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顾固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在《蒙古秘史》中蒙古语称“孛黑塔”,汉文史籍称固姑冠、故姑冠或罟罟冠。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艳丽首饰,能显示出妇女的身份贵贱和社会地位。例如地位高的一般戴孔雀毛、野鸡尾毛这种高冠,用桦树皮围合缝制,成长筒形,高约一尺,顶部为四边形,上面包裹着五颜六色的绸缎,缀有各种宝石,如琥珀、串珠、玉片等,制作精美,绚丽多彩。

    布里亚特红缨帽布里亚特红缨帽在保留鹰冠基本式样的同时还有着自身独特的韵意。以帽顶象征太阳,帽缨象征阳光。并且以帽子上缝制的横线道的多少来代表不同的供销系统,以及氏族姓氏的多少。这是为了尊重和纪念部族联盟。

    头饰头饰是蒙古族妇女冠饰的重要品种。自古以来蒙古族妇女非常重视头饰的戴用。头饰种类繁多,材料也不同,多用金、银、玛瑙、珍珠、宝石、珊瑚等各种珍贵的材料制成。蒙古族各个部落妇女主体头饰各不相同。其中鄂尔多斯头饰主要包括练垂、头戴、耳坠、项链等部件。乌珠穆沁妇女的头饰有两条辫子垂于胸前,顶部有发箍,额前缀以至眉的珊瑚、绿松石和银饰件结成长穗,垂于耳边的装饰,显得尤为精巧华丽。达尔罕、茂明安、四子部落的妇女们,则把头发分开梳成辫子,顺耳部后面转至前面,垂于胸前。缀以白镶嵌珍珠、珊瑚等各色饰物,古朴典雅,别有一番情趣。但未出嫁的姑娘一般不戴头饰,从出嫁之日才开始戴头饰。

    饰品蒙古族饰品分女子饰品和男子饰品。女子饰品有坠饰、手镯、戒指、荷包等。男子饰物则有蒙古刀、褡裢、鼻烟壶、烟荷包、火镰、烟袋、烟袋套、手镯、戒指、顶子、翎子和图海等。蒙古刀、褡裢、鼻烟壶与烟荷包是男性最主要的装饰品。传统的蒙古刀由火镰、带扣、银链、象牙筷子等4部分组成,将筷子插入刀鞘内,用皮索扎起来。男人习惯在腰带上佩挂蒙古刀和褡裢。褡裢是挂在腰带上的一种小袋子。褡裢内装有鼻烟壶和哈达。鼻烟壶是用玛瑙、玉、珊瑚或瓷等做的小壶。蒙古族相互问候的时候,会做一个对换着鼻烟壶闻一下的动作。无论生人还是熟人都会这样。尤其在逢年过节时相互问好的时候必须有鼻烟壶。烟荷包是一个适用而漂亮的小包。一般缀有6条或8条飘带,锁口的绳索用丝线编织而成,一端常有贵重的玛瑙、翡翠做饰物。蒙古族姑娘喜欢把精心绣制的烟荷包送给心爱的人。火镰是蒙古族随身携带的取火用具。蒙古族崇尚火,所故,非常讲究火镰的使用。

    坠饰、耳环、手镯是蒙古族女子最主要的饰品。蒙古族各种头饰的坠饰也各不相同。耳环是带在耳垂上的装饰,多用以金、银、珊瑚等制作。蒙古族已婚妇女必须戴耳环,而一般不给未出嫁的姑娘戴过于精美的耳环,直到举行婚礼的时候才会选择珍贵精美的耳环给她们。手镯是蒙古族妇女的传统饰品。金银质俱多,些有翡翠、玛瑙等镶有各种图案。手镯也同样多被已婚妇女戴用。

    2.服装

    蒙古族服装最主要的包括蒙古袍、半臂、比甲、答忽、斗篷、坎肩、摔跤服等常用服。

    蒙古袍蒙古袍是蒙古族最传统的服装,经历了很长的历史过程。

    蒙古袍宽大袖长,领子较高,纽扣在右侧。袍子的领口、袖口、边沿,常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袍子的颜色,因地、因人、因季节而异。男子多喜欢蓝、棕色;女子多喜欢红、绿、天蓝色。夏季穿的单夹袍,一般颜色较淡,如淡绿、粉红、浅蓝、乳白;冬季多穿老羊皮、羔皮做的袍子,颜色多为青、灰、深蓝等色。穿袍子最适应牧区的生活环境,袍子肥大,乘马放牧时,可以护膝防寒避风。袖子长、领子高,乘马持缰时,冬季可以防寒,夏日可以防蚊,这是蒙古袍共同的特点。按部落,蒙古族袍子可分为巴尔虎服饰、布里亚特服饰、喀尔喀服饰、科尔沁服饰、巴林服饰、克什克腾服饰、察哈尔服饰、阿巴嘎服饰、苏尼特服饰、乌珠穆沁服饰、土默特服饰、杜尔伯特服饰、乌拉特服饰、鄂尔多斯服饰、阿拉善服饰、土尔扈特服饰、喀喇沁服饰、和硕特服饰和厄鲁特服饰等。

    布利亚特男袍一般用青、蓝、紫色绸缎做面儿,前襟用红色加明、暗两种共三色锦条镶边儿。袍身肥大、带马蹄袖,系淡红、淡绿或紫色腰带。妇女的袍子分姑娘和媳妇两种。姑娘的袍边儿用红、黑两种条布装饰之外,还用丝、缎把条布镶一道边儿。必须做约三指宽的缩腰纵向皱褶。姑娘不穿坎肩儿,袍子也没有马蹄袖。成年妇女袍子的特征为:缝接式袖子、镶边儿肘饰、缩腰带纵纹、皱褶下摆等。妇女在袍子外边穿用同样布料缝制的无领对襟坎肩儿,重要场合穿奥吉。

    巴尔虎袍子分陈巴尔虎和新巴尔虎两种。其中,陈巴尔虎袍子更多地保留了蒙古人古代穿着打扮的风格;巴尔虎人不分男女老少都穿宽下摆长袍。陈巴尔虎的长袍都有宽花边儿和开衩装饰;新巴尔虎则窄边儿,无开衩。巴尔虎人夏季穿吊里长袍;春、秋穿一种叫做“哈林达格”的夹袍子;冬天则穿用锦缎镶边的鞣皮长袍子。每逢遇到庆典和过节时,巴尔虎人都穿传统的团花缎、锦缎为面的羊皮、羔羊皮长袍。巴尔虎妇女一般穿着凸肩齐膝的长袖袍子,男士则注重大马蹄袖的宽松袍子。

    鄂尔多斯女袍长至脚面,有大开衩,用同色面料滚边之外,别无镶边装饰,以素为美。男式长袍肥而较短,多以蓝色、白色、棕色等腰三角形布帛为面料。长短坎肩是鄂尔多斯服饰中最有特色的衣着,主要是成年男子和已婚妇女穿用。多以缎为面料,用金黄色织锦镶边,其款式、色彩和制作工艺都相当讲究。

    阿拉善男士普遍穿开衩式蒙古袍子,但其下摆仍然宽大。阿拉善妇女一般穿不开衩的齐黝长袍,上面加穿坎肩儿,姑娘不穿坎肩儿。长袍袖子窄小,妇女长袍也以贴身为标准。阿拉善男女平时不戴马蹄袖,另外单做一对马蹄袖,节假日或参加重要活动时戴上马蹄袖,以示隆重。阿拉善的男女穿对襟短坎肩,对襟两边下侧有斜插衣兜,钉5道扣绊。坎肩属于礼仪服饰,在礼仪场合必须穿坎肩。男坎肩儿原来有对襟和琵琶两种,后来普及了对襟坎肩儿。女士坎肩的领口、袖窿、对襟和下摆之缘均有对比颜色的镶边儿。

    乌拉特蒙古袍分有开衩式和不开衩式两种,开衩式袍子多为贴身,而不开杈的袍子则宽松肥大,多用于野外工作时穿。乌拉特长袍一般做一或三道窄条沿边,缝制三三成排的扣绊。乌拉特男人不到18岁不穿带马蹄袖的袍子。成年男士在袍子外可以加穿坎肩儿和褂子。

    传统的苏尼特蒙古袍分有对襟式和方襟式两种。对襟式袍子要以宽、窄两条布帛边饰。方襟式袍子的镶边儿装饰没有严格的规矩,1~6条均可。男女袍子前襟的腋下部分不缝制边饰,妇女袍子的袖口不镶边。男女袍子款式相似,女袍略长,肘部或从肘部关节到袖口,缝制花纹独特的“套海布其”(肘套)。传统的苏尼特袍子袖口都缝接马蹄袖。

    乌珠穆沁蒙古袍款式肥大、色彩绚丽,以镶边工艺著称,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蒙古族服饰。冬季穿的熏皮袍更有特色。是先用酸奶熟化皮子,再用专制的刀刮后用马粪熏制,最后使之形成倭缎般柔软的烟黄色皮袍。具有防水、防蛀、防污和不变型等优点。乌珠穆沁人还有在袍子外面套穿坎肩的习俗。一般青年男女穿有4个开衩的大襟短坎肩,已婚妇女穿对襟坎肩。这种坎肩还有礼仪性和普通性两种,礼仪性坎肩的面料要求华丽多彩,镶边要求工艺考究细腻。

    察哈尔蒙古袍分有马蹄袖和无马蹄袖两种,男女袍均有开衩。马蹄袖有大小之别。搞家务劳动的妇女和老人的袍子马蹄袖小些,年轻人和放牧人的袍子马蹄袖大些。除外,夏季袍子马蹄袖小,冬季棉袍马蹄袖大。马蹄袖平时卷起,在寒冷季节或劳动时才下垂。给贵宾或长辈端茶、递饭或敬酒时马蹄袖必须上卷。察哈尔妇女有时也在袍子外面套穿长坎肩、捏摺长坎肩或短坎肩。长坎肩在前后左右均有开衩,捏摺长坎肩在前后有开衩。

    除此之外,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女袍也比较独特。她们受满族的影响,多穿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用各色套花贴边的,宽大、直筒、到脚跟的袍子。男袍除了青海以外,各地差别不大。青海地区的袍子与藏族袍子较为相近。蒙古族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在日常生活中一般穿普通的布料袍子,逢年过节或喜庆时再穿上织锦镶边的绸缎袍子。

    半臂所谓半臂是短袖长袍,没有纽袢,只在胸前用缀在衣襟上的带子系住。半臂是进入宫廷常服的行列,贵族们常穿的外罩,后来于马上穿之不便,又有了对襟短衣——马褂。半臂的兴盛时期是在唐代前期,中期以后逐渐减少。

    比甲比甲是元世祖皇后车伯尔所设计的短披肩,前有衣裳,但没有衣襟和领、袖,后面倍长于前面,用两袢在领前结之,便于马上骑射。《元史》记载:“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无领袖,缀以两袢,名曰‘比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

    答忽答忽主要是为防寒而加穿的衣服。适合于生活在地处高原、风雪严寒地带的游牧民。其款式较马褂长些,类似半袖长衫,元代称作比肩。答忽有两种,一种是毛向外的羊皮答忽,对襟无领,在后下摆处有开衩,主要为牧民在冬季里野外放牧或下夜时穿在皮袍外面;另一种毛向里,即有面有里的答忽,主要为富贵之家天冷时服之。

    坎肩坎肩是蒙古族穿在蒙古袍外,有保暖、修饰和礼仪作用的服饰。坎肩的种类和款式很多,有长坎肩、短坎肩,开衩坎肩、无开衩坎肩,平时穿的坎肩、礼仪场合穿的坎肩等等。坎肩的面料十分讲究,要用柞丝绸、丝绒、平绒等各色各样的织锦缎缝制。男式坎肩一般较短、较肥,有各色锦缎镶边,有的图案对称,有的图案不对称。女式坎肩镶有多道彩边,绣有不同的吉祥图案。

    毡子斗篷毡子斗篷是由毛毳制作的多功能衣服,后来主要成为骑马时披搭的毛毡雨衣,时下牧民中仍有穿着,称“和不衲格”。

    摔跤服摔跤服有着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摔跤服的上身是用牛皮或鹿皮制作并绣有花纹的类似坎肩的无袖短衣,蒙古语称“召德格”。“召德格”上面镶有泡钉,蒙古语称作“陶布柔”,多以铜或银制作。背部还饰有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的精美图案装饰,给人以古朴而庄重之感。摔跤裤蒙古语称“班扎拉”,多用十五六尺长的白色或各色绸料做成,不仅宽大多褶、活动方便、还显得大方美观。“班扎拉”的外面还得穿一种双膝部位绣有各种别致而象征吉祥的图案无裆裤,蒙古语称“图呼”,它有护膝和装饰的作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搏克服饰与锡林郭勒草原搏克服饰略有不同,多半没有肥大的裤子,只在长腰靴内加套革制的护膝板。革板为上宽下窄的长方形,上下均呈弧形,底部有向内挖出的半圆凹形槽,在凹槽的两端各有一小孔用于系皮绳条,凹形槽正好套合在脚背上部,将皮条绳套在脚底,使护膝革板不能滑脱。护膝革板可防止搏克手在比赛中倒地时膝盖受伤,并因此而得名。

    摔跤手们还有一个重要的装饰是套在脖子上的缀有各色彩条的彩圈。蒙古语称“景嘎”。它记录着摔跤手在比赛中获得过的名次,是著名摔跤手的标志性装饰。摔跤服是蒙古族服装中最为结实炫彩的着装。

    腰带腰带是穿蒙古袍时必备的,是北方民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腰带长一般为九尺到一丈二尺左右,由整幅的布或绸料制作而成。腰带的颜色与袍子颜色相协调。蒙古族男子穿袍子时必须束腰带。束腰带时习惯把袍襟向上提,束得较短以便于骑马,且显得潇洒彪悍。已婚妇女一般情况下不束腰带,骑马时才束。因此,蒙古族称妇女为“布斯贵”,意为“不束腰带的人”。未出嫁的姑娘跟男性一样必须束腰带。而她们束腰带时习惯把袍襟向下拉展,以体现出身体曲线美。

    3.靴子

    靴子是蒙古族服装不可缺少的配套部件。一般有布靴、皮靴和毡靴三种。布靴即用布料或大绒制作,靴头和靴筒上一般用线绣花,图案新颖艳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皮靴通常用牛皮制作,有旧式和新式两种,旧式皮靴用涩面香牛皮制作,靴尖上翘,靴筒约1尺多高,筒口宽大,呈马蹄形,靴底较厚,为多层底,状如船形;新式皮靴用光面牛皮制作,俗称马靴。毡靴用羊毛模压而成,俗称毡圪达。牧民在冰天雪地里劳动、行走或骑马,穿上毡圪达方可保暖御寒。

    蒙古靴子一般由靴筒、靴帮和靴底组成。靴筒和靴帮由两个对称的部分组成。靴筒高度基本相当于胫骨高度,而且从上端到下端幅度基本相同。靴帮挺硬,有细蜜针脚与靴筒下端缝合。靴底厚而硬实,不至弯曲变形,靴帮与靴底紧密缝合,而且不会出现皱摺。

     

    二、服饰的象征意义

    颜色象征,是指用客观存在的某一颜色来表达感情色彩的一种方法,也是民俗领域象征系统的重要成分之一。颜色的描述是颜色象征的外象或表面层次,而它的象征意义是颜色象征的内涵和深层。由于各民族的经济、宗教、民俗和价值观的不同使然,世界上所有民族对颜色的象征理解也是不同的。蒙古高原、草原峻伟壮丽的自然风景以及各种动植物的形象和色彩给予了蒙古族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观念。白、蓝、红、黄和黑色是蒙古族生活中最基本的五种颜色,蒙古族以这五种颜色来表达不同的象征意义。这种对色彩的崇尚反映在服饰上,诠释着蒙古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景仰和热爱。

    白色白色是蒙古族自古以来最崇尚的颜色。在他们看来,像乳汁一样洁白的颜色是最为神圣和崇高的。这种对白色的崇尚也必然反映在服饰上,在盛典、节日时人们总会穿用白色的衣着。例如,在大年初一的时候无论男女老少都会穿上白色的蒙古袍。这种对白色的崇敬也是与古代蒙古部落的原始信仰——萨满教有着密切关系。因为萨满教崇敬白色,以白色为本教的旗帜。13世纪之前,萨满教在蒙古族各部落中广泛延传,占据了重要地位。13世纪之初,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之后授予萨满教为国教的称号。

    蓝色蓝色也是蒙古族崇敬的颜色之一,在蒙古族看来,蓝色代表自然景色、山河人物,象征着永恒、坚贞和忠诚,繁荣、美好与气魄。蓝色作为蒙古族崇尚的颜色,是源于蒙古族崇拜蓝天的原始信仰。蒙古族崇尚蓝色的事实体现在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的方方面面,当然服饰也不例外。深蓝色是男子蒙古袍的主打颜色。而浅蓝、淡蓝色的袍子在夏季也会成为女性的首选。

    红色红色是火和太阳的颜色。火和太阳能给人温暖、光明和愉快。蒙古族以红色来象征繁荣昌盛、幸福快乐,从而平时多穿红色蒙古袍,戴红色头巾,做帽缨、帽带等小部件也经常选择红色的布料和绸缎。红色在蒙古族所崇敬颜色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源于蒙古族对血的崇拜,也与蒙古族传统的火崇拜和太阳崇拜有密切的关系。

    黄色蒙古族以黄色为权威、名誉、精神和力量的象征,也会被看作为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所以黄色的服饰,过去只有活佛或者受到过皇帝恩赐的王公贵族才能穿用,其他人一律不能穿用,黄色的腰带则最为普遍。蒙古族崇敬黄色的习俗不仅源于萨满教崇拜上天的自然观,也与蒙古族崇拜火和太阳的原始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黑色蒙古族用黑色来象征魁梧、牢固和庄严。也会认为黑色是黑暗的代表。因此一般不会穿用纯黑色的袍子,而经常会用黑色的镶边来点缀白色或其它颜色的蒙古袍,从而更加显出袍子的亮丽和华贵。对黑色的这种象征是蒙古族世代生息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决定的。

    服饰文化是游牧文化的一面镜子,草原民族的生存环境、气候条件、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等无不折射到他们的衣冠服饰上面。草原民族的服饰是牧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一部感性化的牧业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蒙古族人民传统服饰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在款式风格、缝制工艺、面料色彩等方面,变得越来越新颖和多样化,并且逐渐溶入到世界级服饰的时尚潮流中,且展示着独特慧丽的格调。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

     

    《内蒙古自治区志电力工业志》出版

     

    20161月《内蒙古自治区志电力工业志》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志书是《内蒙古自治区志·电力工业志》(19031990)的续篇。由述、记、志、传、图、表、录、专记组成,正篇以志为主,前设序言和概述、大事记,后设人物、专记、附录和修志始末,图表插入正篇内。凡75万字,彩照70余幅,客观、真实、全面、系统地记述了内蒙古自治区电力工业在“八五”“九五”国民经济计划期间以及“十五”计划前三年共计13年的蓬勃发展史。

     

    (姚洁)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民俗风情】蒙古族服饰民俗
  •  

    在历史衍变发展中,伴随着不同的生存条件和生活习惯,每个民族都创造和发展了各自独特的传统服饰。无庸置疑,任何服饰都是人的创造,是特定的人群在特定的条件下生存的一种表现形式。蒙古民族也不例外。

    蒙古族的服饰也是为适应寒冷恶劣的气候条件和狩猎、游牧、征战等诸方面的因素而演变和发展起来的。从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画上,可以看到史前时期蒙古高原的古人类在腰部围着兽皮裙,头上插着羽毛,臀部还有尾饰。有的还带有粗拙的石环、骨饰等物品。这个时候人们就已经用树木的叶子将自己的身体掩盖和修饰。

    经过长期艰苦的劳动,人类认识和适应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到了新石器时代,蒙古高原古人类社会出现了显著的发展变化。人们不仅广泛使用比较精制的石刀、石磨、石犁等生产工具,而且掌握了制陶技术和较精制的骨针、骨锥等缝纫工具,开始用兽皮、树叶等原料缝制或编织简单的服饰。人们在制作各种服饰的具体实践中逐渐积累了不少知识,从而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智慧。随着与中原地区的广泛交流,北方草原民族地区发展起丝织、毛纺织业,从根本上改变了衣着的状况。

    从远古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末期,蒙古族服饰已基本形成。蒙古族服饰的产生发展过程是北方草原民族服饰最典型的代表。《蒙古风俗鉴》中所述:“从远古以来,蒙古人的穿着出现了一系列演变。最初用‘讷莫’护腰挡身,后来又制作了有领口有系带的衣着,可以把它系在胸前披着走。而后人们逐渐醒悟过来,制作起适合人体的有领子、袖子、有开衩的长袍,穿时用系带固定”。

    13世纪初,成吉思汗建立了空前统一的蒙古大汗国,使蒙古民族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尤其世祖忽必烈汗立都燕京,统一中国建立元王朝,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可谓,书写了一个多世纪的大文明。

    蒙古民族服饰作为当时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个标志,在种类、款式风格、面料色彩、缝制工艺以及服饰制度等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变化。蒙古民族建国之初,由于军事上的胜利和版图的扩展,欧亚两洲的金银财宝、绫罗绸缎,云集蒙古地区,对蒙古民族服饰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正因如此,贵族们讲究华贵的服饰,用北方的稀有珍皮和南方的绫罗绸缎以及所获取的金银珠宝,制作起各种服饰。《世界征服者史》所述:“他们的日常服饰都镶以宝石,刺以金镂”,达到相当富豪和华贵的程度。这个时候服饰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是人们审美观、地位和富贵程度的标志。这也表明蒙古族物质文化水平和审美需要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3世纪,在原来以户为单位的手工制作的基础上成立了许多公办的手工制作厂,汇集起各地的能工巧匠,发展了手工业。不但满足了贵族们的需要,也满足了广大牧民的生活和生产需要。

    明代,蒙古统治者依然保留了成吉思汗黄金贵族政权。据《阿拉坦汗法典》记载,当时蒙古人所穿戴的服饰用品有:白狐皮袍、“赫斯孟”皮袍、旱獭皮袍、黄狗皮袍、山羊皮答忽、金帽、银丝带、玉饰、额箍、马褂、领衣、铁环甲、褡裢、脖套、斗篷、金碗、银碗、袜子、被子、火镰等。还提及狐皮、棉布、皮子、皮革、熊皮、水鸟羽毛、驼毛等服饰材料。

    清朝时期,蒙古民族服饰受清朝服饰制度影响,蒙古王公贵族的服饰按官衔、品级戴顶子和翎羽,穿蟒袍和补服,以区别其身份地位。

    17世纪末,漠南、漠北和漠西的广大地区,出现了人数不少的手工业队伍,那些能工巧匠们以金、银、珍珠、珊瑚、玛瑙、翡翠、琥珀、绿松石制作各种头饰、衣饰和火镰餐刀;以皮毛、布帛、锦缎缝制各种服饰,其式样之多、制作之精美前所未有。其时,草原民族服饰,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款式的基础上,已经出现了富有部落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服饰。

    清代,蒙古民族服饰的款式风格、服饰种类已基本定型。立领大襟袍和长短坎肩已取代了蒙古汗国和元明时期的交领式长袍和半袖长袍,甚至富有地区特色的长袍、长短坎肩和帽靴越来越丰富,但在冠饰、马褂、答忽、套裤、翘尖靴子等方面,依然保留着以前的款式风格。

     

    一、服饰类别与特点

    蒙古族服饰大体由冠饰和饰品、服装、腰带和靴鞋等四大部分组成。

    1.冠饰和饰品

    冠饰包括冠、头饰和头巾。佩戴冠饰是蒙古族由来已久的习惯。冠指帽子,蒙古帽子的种类很多。男子,夏季多戴鸭舌帽,冬季多戴各种羊皮、狐皮帽。男帽的颜色多为蓝、黑褐色。女子在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帽,但平素妇女一般情况下不戴帽,多用红、绿等颜色的长绸子把头缠上,这就是头巾。

    蒙古族善骑射。戴帽初为御寒、防风沙之用。随着社会的繁荣和经济文化的昌达,帽冠便有其特殊的含义,从帽冠上可显现出尊卑贵贱之分。例如,鹰冠、顾固冠等。

    鹰冠是蒙古族冠饰中最具特色且历史悠久的一种冠饰。这种冠饰整体就像一只鹰而得此名。其中心部位、两旁的护耳和长而宽的后部像鹰的身体、双翅和长尾。《多桑蒙古史》中记载:“鹰冠乃边上微凸,有系带,后部像树叶般长而宽”。以后,鹰冠广泛流行在各部族中,有了很多变体。如在喀尔喀、布里亚特部族当中出现的一些冠饰就是在鹰冠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顾固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在《蒙古秘史》中蒙古语称“孛黑塔”,汉文史籍称固姑冠、故姑冠或罟罟冠。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艳丽首饰,能显示出妇女的身份贵贱和社会地位。例如地位高的一般戴孔雀毛、野鸡尾毛这种高冠,用桦树皮围合缝制,成长筒形,高约一尺,顶部为四边形,上面包裹着五颜六色的绸缎,缀有各种宝石,如琥珀、串珠、玉片等,制作精美,绚丽多彩。

    布里亚特红缨帽布里亚特红缨帽在保留鹰冠基本式样的同时还有着自身独特的韵意。以帽顶象征太阳,帽缨象征阳光。并且以帽子上缝制的横线道的多少来代表不同的供销系统,以及氏族姓氏的多少。这是为了尊重和纪念部族联盟。

    头饰头饰是蒙古族妇女冠饰的重要品种。自古以来蒙古族妇女非常重视头饰的戴用。头饰种类繁多,材料也不同,多用金、银、玛瑙、珍珠、宝石、珊瑚等各种珍贵的材料制成。蒙古族各个部落妇女主体头饰各不相同。其中鄂尔多斯头饰主要包括练垂、头戴、耳坠、项链等部件。乌珠穆沁妇女的头饰有两条辫子垂于胸前,顶部有发箍,额前缀以至眉的珊瑚、绿松石和银饰件结成长穗,垂于耳边的装饰,显得尤为精巧华丽。达尔罕、茂明安、四子部落的妇女们,则把头发分开梳成辫子,顺耳部后面转至前面,垂于胸前。缀以白镶嵌珍珠、珊瑚等各色饰物,古朴典雅,别有一番情趣。但未出嫁的姑娘一般不戴头饰,从出嫁之日才开始戴头饰。

    饰品蒙古族饰品分女子饰品和男子饰品。女子饰品有坠饰、手镯、戒指、荷包等。男子饰物则有蒙古刀、褡裢、鼻烟壶、烟荷包、火镰、烟袋、烟袋套、手镯、戒指、顶子、翎子和图海等。蒙古刀、褡裢、鼻烟壶与烟荷包是男性最主要的装饰品。传统的蒙古刀由火镰、带扣、银链、象牙筷子等4部分组成,将筷子插入刀鞘内,用皮索扎起来。男人习惯在腰带上佩挂蒙古刀和褡裢。褡裢是挂在腰带上的一种小袋子。褡裢内装有鼻烟壶和哈达。鼻烟壶是用玛瑙、玉、珊瑚或瓷等做的小壶。蒙古族相互问候的时候,会做一个对换着鼻烟壶闻一下的动作。无论生人还是熟人都会这样。尤其在逢年过节时相互问好的时候必须有鼻烟壶。烟荷包是一个适用而漂亮的小包。一般缀有6条或8条飘带,锁口的绳索用丝线编织而成,一端常有贵重的玛瑙、翡翠做饰物。蒙古族姑娘喜欢把精心绣制的烟荷包送给心爱的人。火镰是蒙古族随身携带的取火用具。蒙古族崇尚火,所故,非常讲究火镰的使用。

    坠饰、耳环、手镯是蒙古族女子最主要的饰品。蒙古族各种头饰的坠饰也各不相同。耳环是带在耳垂上的装饰,多用以金、银、珊瑚等制作。蒙古族已婚妇女必须戴耳环,而一般不给未出嫁的姑娘戴过于精美的耳环,直到举行婚礼的时候才会选择珍贵精美的耳环给她们。手镯是蒙古族妇女的传统饰品。金银质俱多,些有翡翠、玛瑙等镶有各种图案。手镯也同样多被已婚妇女戴用。

    2.服装

    蒙古族服装最主要的包括蒙古袍、半臂、比甲、答忽、斗篷、坎肩、摔跤服等常用服。

    蒙古袍蒙古袍是蒙古族最传统的服装,经历了很长的历史过程。

    蒙古袍宽大袖长,领子较高,纽扣在右侧。袍子的领口、袖口、边沿,常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袍子的颜色,因地、因人、因季节而异。男子多喜欢蓝、棕色;女子多喜欢红、绿、天蓝色。夏季穿的单夹袍,一般颜色较淡,如淡绿、粉红、浅蓝、乳白;冬季多穿老羊皮、羔皮做的袍子,颜色多为青、灰、深蓝等色。穿袍子最适应牧区的生活环境,袍子肥大,乘马放牧时,可以护膝防寒避风。袖子长、领子高,乘马持缰时,冬季可以防寒,夏日可以防蚊,这是蒙古袍共同的特点。按部落,蒙古族袍子可分为巴尔虎服饰、布里亚特服饰、喀尔喀服饰、科尔沁服饰、巴林服饰、克什克腾服饰、察哈尔服饰、阿巴嘎服饰、苏尼特服饰、乌珠穆沁服饰、土默特服饰、杜尔伯特服饰、乌拉特服饰、鄂尔多斯服饰、阿拉善服饰、土尔扈特服饰、喀喇沁服饰、和硕特服饰和厄鲁特服饰等。

    布利亚特男袍一般用青、蓝、紫色绸缎做面儿,前襟用红色加明、暗两种共三色锦条镶边儿。袍身肥大、带马蹄袖,系淡红、淡绿或紫色腰带。妇女的袍子分姑娘和媳妇两种。姑娘的袍边儿用红、黑两种条布装饰之外,还用丝、缎把条布镶一道边儿。必须做约三指宽的缩腰纵向皱褶。姑娘不穿坎肩儿,袍子也没有马蹄袖。成年妇女袍子的特征为:缝接式袖子、镶边儿肘饰、缩腰带纵纹、皱褶下摆等。妇女在袍子外边穿用同样布料缝制的无领对襟坎肩儿,重要场合穿奥吉。

    巴尔虎袍子分陈巴尔虎和新巴尔虎两种。其中,陈巴尔虎袍子更多地保留了蒙古人古代穿着打扮的风格;巴尔虎人不分男女老少都穿宽下摆长袍。陈巴尔虎的长袍都有宽花边儿和开衩装饰;新巴尔虎则窄边儿,无开衩。巴尔虎人夏季穿吊里长袍;春、秋穿一种叫做“哈林达格”的夹袍子;冬天则穿用锦缎镶边的鞣皮长袍子。每逢遇到庆典和过节时,巴尔虎人都穿传统的团花缎、锦缎为面的羊皮、羔羊皮长袍。巴尔虎妇女一般穿着凸肩齐膝的长袖袍子,男士则注重大马蹄袖的宽松袍子。

    鄂尔多斯女袍长至脚面,有大开衩,用同色面料滚边之外,别无镶边装饰,以素为美。男式长袍肥而较短,多以蓝色、白色、棕色等腰三角形布帛为面料。长短坎肩是鄂尔多斯服饰中最有特色的衣着,主要是成年男子和已婚妇女穿用。多以缎为面料,用金黄色织锦镶边,其款式、色彩和制作工艺都相当讲究。

    阿拉善男士普遍穿开衩式蒙古袍子,但其下摆仍然宽大。阿拉善妇女一般穿不开衩的齐黝长袍,上面加穿坎肩儿,姑娘不穿坎肩儿。长袍袖子窄小,妇女长袍也以贴身为标准。阿拉善男女平时不戴马蹄袖,另外单做一对马蹄袖,节假日或参加重要活动时戴上马蹄袖,以示隆重。阿拉善的男女穿对襟短坎肩,对襟两边下侧有斜插衣兜,钉5道扣绊。坎肩属于礼仪服饰,在礼仪场合必须穿坎肩。男坎肩儿原来有对襟和琵琶两种,后来普及了对襟坎肩儿。女士坎肩的领口、袖窿、对襟和下摆之缘均有对比颜色的镶边儿。

    乌拉特蒙古袍分有开衩式和不开衩式两种,开衩式袍子多为贴身,而不开杈的袍子则宽松肥大,多用于野外工作时穿。乌拉特长袍一般做一或三道窄条沿边,缝制三三成排的扣绊。乌拉特男人不到18岁不穿带马蹄袖的袍子。成年男士在袍子外可以加穿坎肩儿和褂子。

    传统的苏尼特蒙古袍分有对襟式和方襟式两种。对襟式袍子要以宽、窄两条布帛边饰。方襟式袍子的镶边儿装饰没有严格的规矩,1~6条均可。男女袍子前襟的腋下部分不缝制边饰,妇女袍子的袖口不镶边。男女袍子款式相似,女袍略长,肘部或从肘部关节到袖口,缝制花纹独特的“套海布其”(肘套)。传统的苏尼特袍子袖口都缝接马蹄袖。

    乌珠穆沁蒙古袍款式肥大、色彩绚丽,以镶边工艺著称,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蒙古族服饰。冬季穿的熏皮袍更有特色。是先用酸奶熟化皮子,再用专制的刀刮后用马粪熏制,最后使之形成倭缎般柔软的烟黄色皮袍。具有防水、防蛀、防污和不变型等优点。乌珠穆沁人还有在袍子外面套穿坎肩的习俗。一般青年男女穿有4个开衩的大襟短坎肩,已婚妇女穿对襟坎肩。这种坎肩还有礼仪性和普通性两种,礼仪性坎肩的面料要求华丽多彩,镶边要求工艺考究细腻。

    察哈尔蒙古袍分有马蹄袖和无马蹄袖两种,男女袍均有开衩。马蹄袖有大小之别。搞家务劳动的妇女和老人的袍子马蹄袖小些,年轻人和放牧人的袍子马蹄袖大些。除外,夏季袍子马蹄袖小,冬季棉袍马蹄袖大。马蹄袖平时卷起,在寒冷季节或劳动时才下垂。给贵宾或长辈端茶、递饭或敬酒时马蹄袖必须上卷。察哈尔妇女有时也在袍子外面套穿长坎肩、捏摺长坎肩或短坎肩。长坎肩在前后左右均有开衩,捏摺长坎肩在前后有开衩。

    除此之外,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女袍也比较独特。她们受满族的影响,多穿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用各色套花贴边的,宽大、直筒、到脚跟的袍子。男袍除了青海以外,各地差别不大。青海地区的袍子与藏族袍子较为相近。蒙古族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在日常生活中一般穿普通的布料袍子,逢年过节或喜庆时再穿上织锦镶边的绸缎袍子。

    半臂所谓半臂是短袖长袍,没有纽袢,只在胸前用缀在衣襟上的带子系住。半臂是进入宫廷常服的行列,贵族们常穿的外罩,后来于马上穿之不便,又有了对襟短衣——马褂。半臂的兴盛时期是在唐代前期,中期以后逐渐减少。

    比甲比甲是元世祖皇后车伯尔所设计的短披肩,前有衣裳,但没有衣襟和领、袖,后面倍长于前面,用两袢在领前结之,便于马上骑射。《元史》记载:“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无领袖,缀以两袢,名曰‘比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

    答忽答忽主要是为防寒而加穿的衣服。适合于生活在地处高原、风雪严寒地带的游牧民。其款式较马褂长些,类似半袖长衫,元代称作比肩。答忽有两种,一种是毛向外的羊皮答忽,对襟无领,在后下摆处有开衩,主要为牧民在冬季里野外放牧或下夜时穿在皮袍外面;另一种毛向里,即有面有里的答忽,主要为富贵之家天冷时服之。

    坎肩坎肩是蒙古族穿在蒙古袍外,有保暖、修饰和礼仪作用的服饰。坎肩的种类和款式很多,有长坎肩、短坎肩,开衩坎肩、无开衩坎肩,平时穿的坎肩、礼仪场合穿的坎肩等等。坎肩的面料十分讲究,要用柞丝绸、丝绒、平绒等各色各样的织锦缎缝制。男式坎肩一般较短、较肥,有各色锦缎镶边,有的图案对称,有的图案不对称。女式坎肩镶有多道彩边,绣有不同的吉祥图案。

    毡子斗篷毡子斗篷是由毛毳制作的多功能衣服,后来主要成为骑马时披搭的毛毡雨衣,时下牧民中仍有穿着,称“和不衲格”。

    摔跤服摔跤服有着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摔跤服的上身是用牛皮或鹿皮制作并绣有花纹的类似坎肩的无袖短衣,蒙古语称“召德格”。“召德格”上面镶有泡钉,蒙古语称作“陶布柔”,多以铜或银制作。背部还饰有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的精美图案装饰,给人以古朴而庄重之感。摔跤裤蒙古语称“班扎拉”,多用十五六尺长的白色或各色绸料做成,不仅宽大多褶、活动方便、还显得大方美观。“班扎拉”的外面还得穿一种双膝部位绣有各种别致而象征吉祥的图案无裆裤,蒙古语称“图呼”,它有护膝和装饰的作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搏克服饰与锡林郭勒草原搏克服饰略有不同,多半没有肥大的裤子,只在长腰靴内加套革制的护膝板。革板为上宽下窄的长方形,上下均呈弧形,底部有向内挖出的半圆凹形槽,在凹槽的两端各有一小孔用于系皮绳条,凹形槽正好套合在脚背上部,将皮条绳套在脚底,使护膝革板不能滑脱。护膝革板可防止搏克手在比赛中倒地时膝盖受伤,并因此而得名。

    摔跤手们还有一个重要的装饰是套在脖子上的缀有各色彩条的彩圈。蒙古语称“景嘎”。它记录着摔跤手在比赛中获得过的名次,是著名摔跤手的标志性装饰。摔跤服是蒙古族服装中最为结实炫彩的着装。

    腰带腰带是穿蒙古袍时必备的,是北方民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腰带长一般为九尺到一丈二尺左右,由整幅的布或绸料制作而成。腰带的颜色与袍子颜色相协调。蒙古族男子穿袍子时必须束腰带。束腰带时习惯把袍襟向上提,束得较短以便于骑马,且显得潇洒彪悍。已婚妇女一般情况下不束腰带,骑马时才束。因此,蒙古族称妇女为“布斯贵”,意为“不束腰带的人”。未出嫁的姑娘跟男性一样必须束腰带。而她们束腰带时习惯把袍襟向下拉展,以体现出身体曲线美。

    3.靴子

    靴子是蒙古族服装不可缺少的配套部件。一般有布靴、皮靴和毡靴三种。布靴即用布料或大绒制作,靴头和靴筒上一般用线绣花,图案新颖艳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皮靴通常用牛皮制作,有旧式和新式两种,旧式皮靴用涩面香牛皮制作,靴尖上翘,靴筒约1尺多高,筒口宽大,呈马蹄形,靴底较厚,为多层底,状如船形;新式皮靴用光面牛皮制作,俗称马靴。毡靴用羊毛模压而成,俗称毡圪达。牧民在冰天雪地里劳动、行走或骑马,穿上毡圪达方可保暖御寒。

    蒙古靴子一般由靴筒、靴帮和靴底组成。靴筒和靴帮由两个对称的部分组成。靴筒高度基本相当于胫骨高度,而且从上端到下端幅度基本相同。靴帮挺硬,有细蜜针脚与靴筒下端缝合。靴底厚而硬实,不至弯曲变形,靴帮与靴底紧密缝合,而且不会出现皱摺。

     

    二、服饰的象征意义

    颜色象征,是指用客观存在的某一颜色来表达感情色彩的一种方法,也是民俗领域象征系统的重要成分之一。颜色的描述是颜色象征的外象或表面层次,而它的象征意义是颜色象征的内涵和深层。由于各民族的经济、宗教、民俗和价值观的不同使然,世界上所有民族对颜色的象征理解也是不同的。蒙古高原、草原峻伟壮丽的自然风景以及各种动植物的形象和色彩给予了蒙古族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观念。白、蓝、红、黄和黑色是蒙古族生活中最基本的五种颜色,蒙古族以这五种颜色来表达不同的象征意义。这种对色彩的崇尚反映在服饰上,诠释着蒙古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景仰和热爱。

    白色白色是蒙古族自古以来最崇尚的颜色。在他们看来,像乳汁一样洁白的颜色是最为神圣和崇高的。这种对白色的崇尚也必然反映在服饰上,在盛典、节日时人们总会穿用白色的衣着。例如,在大年初一的时候无论男女老少都会穿上白色的蒙古袍。这种对白色的崇敬也是与古代蒙古部落的原始信仰——萨满教有着密切关系。因为萨满教崇敬白色,以白色为本教的旗帜。13世纪之前,萨满教在蒙古族各部落中广泛延传,占据了重要地位。13世纪之初,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之后授予萨满教为国教的称号。

    蓝色蓝色也是蒙古族崇敬的颜色之一,在蒙古族看来,蓝色代表自然景色、山河人物,象征着永恒、坚贞和忠诚,繁荣、美好与气魄。蓝色作为蒙古族崇尚的颜色,是源于蒙古族崇拜蓝天的原始信仰。蒙古族崇尚蓝色的事实体现在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的方方面面,当然服饰也不例外。深蓝色是男子蒙古袍的主打颜色。而浅蓝、淡蓝色的袍子在夏季也会成为女性的首选。

    红色红色是火和太阳的颜色。火和太阳能给人温暖、光明和愉快。蒙古族以红色来象征繁荣昌盛、幸福快乐,从而平时多穿红色蒙古袍,戴红色头巾,做帽缨、帽带等小部件也经常选择红色的布料和绸缎。红色在蒙古族所崇敬颜色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源于蒙古族对血的崇拜,也与蒙古族传统的火崇拜和太阳崇拜有密切的关系。

    黄色蒙古族以黄色为权威、名誉、精神和力量的象征,也会被看作为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所以黄色的服饰,过去只有活佛或者受到过皇帝恩赐的王公贵族才能穿用,其他人一律不能穿用,黄色的腰带则最为普遍。蒙古族崇敬黄色的习俗不仅源于萨满教崇拜上天的自然观,也与蒙古族崇拜火和太阳的原始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黑色蒙古族用黑色来象征魁梧、牢固和庄严。也会认为黑色是黑暗的代表。因此一般不会穿用纯黑色的袍子,而经常会用黑色的镶边来点缀白色或其它颜色的蒙古袍,从而更加显出袍子的亮丽和华贵。对黑色的这种象征是蒙古族世代生息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决定的。

    服饰文化是游牧文化的一面镜子,草原民族的生存环境、气候条件、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等无不折射到他们的衣冠服饰上面。草原民族的服饰是牧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一部感性化的牧业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蒙古族人民传统服饰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在款式风格、缝制工艺、面料色彩等方面,变得越来越新颖和多样化,并且逐渐溶入到世界级服饰的时尚潮流中,且展示着独特慧丽的格调。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

     

    《内蒙古自治区志电力工业志》出版

     

    20161月《内蒙古自治区志电力工业志》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志书是《内蒙古自治区志·电力工业志》(19031990)的续篇。由述、记、志、传、图、表、录、专记组成,正篇以志为主,前设序言和概述、大事记,后设人物、专记、附录和修志始末,图表插入正篇内。凡75万字,彩照70余幅,客观、真实、全面、系统地记述了内蒙古自治区电力工业在“八五”“九五”国民经济计划期间以及“十五”计划前三年共计13年的蓬勃发展史。

     

    (姚洁)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