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21年  /  第二期

第二期

  • 【专稿】强化地方志工作 助力乡村振兴
  • 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地方志战线承担着组织编纂地方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重要历史节点,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广大地方志工作者要立足自身职能职责,不断探索方式途径,充分发挥地方志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

    一、充分发挥“存史”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振兴历史镜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地方志战线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全面记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让这一段历史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镜鉴,成为资政辅治、启迪后人的“最好教科书”之一。一是要在地方志书中全面记载脱贫攻坚的历史。按照《地方志工作条例》的规定,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当前,第二轮修志工作基本结束。第三轮修志工作全面启动后,要在地方志书中设置专题,详细记载脱贫攻坚战的始末,为当代和后人留下可资可鉴的宝贵史料。二是在地方综合年鉴中逐年记载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按照《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8月印发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国办发〔2015〕64号)之规定,近年来,地方综合年鉴基本实现了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在地方综合年鉴编纂中要设置专题、细化条目集中笔墨全面记述乡村振兴年度重点工作,使这段辉煌的历史成为最难忘的年度记忆。三是要适时启动编纂一批扶贫专题志。建议各地可组织编纂一批扶贫志,记述的范围可以上溯到新中国成立后,与扶贫济困相关的内容均在记述之列。要按照详近略远的原则组织取舍材料,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扶贫工作要重点记述,党的十八大之后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作为重中之重予以记述。

    二、充分发挥“资政”功能,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防止返贫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当前脱贫地区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发展一批适应市场需求有潜力的产业项目,持续带动脱贫人口增收致富。发展什么样的产业项目,需要深入研究论证。地方志,乃“一方之全史”,是全面系统记载一个地方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地方志书中对一个地方的建置沿革、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河流湖泊、资源物产等均有详尽的记载,这些都是研究提出扶持措施、培育乡村产业的重要参照。比如,我们在进行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时,地方志资料中关于人口、资源、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记载是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素材;地方志资料中关于水、旱、雹、雪等自然灾害的记载是我们规避产业风险、完善应急措施的重要依据。再如,我们在发展文化旅游方面的产业时,可以运用地方志资料深入挖掘一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如是某某历史人物之故里,发生过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民俗、特产的历史由来,等等。还有,我们举办乡村产业项目招商引资活动,一部内容详实、图文并茂的地方志就是当地的一张亮丽的名片,是外地客商全面了解投资地历史与现状的最好资料之一。修志为用。地方志工作部门要主动作为,一方面要加大方志馆、地情网站等建设力度,扩大地方志书免费赠阅范围,方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广大社会公众能够及时方便地查阅地方志资料。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地方志研究室已在区情网上开设了地方志多功能数据库,提供已出版志书、年鉴的查阅服务,截至2021年底,共入库志书、年鉴458部,总字数5.24亿字,网站日均点击量为4.7万次。另一方面,地方志工作机构要主动作为,及时与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部门沟通对接,为发展乡村产业提供“志”力支撑。

    三、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修志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教材,没有历史何以有爱国?爱国主义教育、英雄主义教育、美德教育,都要从历史中去吸取养分,搞文化虚无主义是不行……我们读史就可以受到热爱家乡、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当前,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要强化热爱家乡、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乡村社会治理才能更科学,乡村振兴战略也才能更好地实施。在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地方志资源接地气的特点,助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一是利用地方志资源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彰善瘅恶是地方志的一个重要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地方志按照编修时统治阶级的道德准则,记载了很多官员、学者、乡贤等的事迹,记载了当时的民风民俗,抛开时代的局限性,其中很多记述至今仍有闪光的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修的地方志,记载了大量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人物,记载了社会主义新风尚。地方志书由于其记述范围的地域性,容易引起当地群众的思想共鸣,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较好教材。建议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高度重视利用地方志资源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服务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按照国家地方志工作指导机构的安排部署,不少省区市编纂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村志、镇志。较之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村志、镇志更加贴近乡村实际,有望成为促进乡风文明、优化乡村治理的大众化读物。第二轮修志基本结束后,在规划部署第三轮修志任务时,要把名村志、名镇志编修列入地方志战线的重点任务,全力推动。二是利用地方志资源弘扬乡贤文化。慎终追远、叶落归根的乡土观念,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故里情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从古及今,涌现出一大批乡贤,其言行在地方志资料中有很多记载。利用丰富的地方志资料,搜集、整理、宣传古今乡贤的事迹,弘扬乡贤文化,吸引越来越多的当代乡贤回乡创业,感召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子为家乡发展做贡献,应该成为地方志战线的一项重点任务。三是利用地方志资源,助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是不少农村牧区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地方志战线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建设好县级方志馆,使之成为寻找乡愁记忆的窗口、展示乡土文化的平台。要在有条件的村镇建设村史馆、镇史馆,充分发挥其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的积极作用。

    有为才有位。地方志战线只有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千方百计服务党委、政府工作大局,才能使事业发展不断呈现勃勃生机。让我们发扬“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主动担当、努力作为,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作者:贺彪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地方志研究室主任,曾任自治区派驻多伦县脱贫攻坚工作总队总队长)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专稿】强化地方志工作 助力乡村振兴
  • 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地方志战线承担着组织编纂地方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重要历史节点,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广大地方志工作者要立足自身职能职责,不断探索方式途径,充分发挥地方志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

    一、充分发挥“存史”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振兴历史镜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地方志战线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全面记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让这一段历史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镜鉴,成为资政辅治、启迪后人的“最好教科书”之一。一是要在地方志书中全面记载脱贫攻坚的历史。按照《地方志工作条例》的规定,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当前,第二轮修志工作基本结束。第三轮修志工作全面启动后,要在地方志书中设置专题,详细记载脱贫攻坚战的始末,为当代和后人留下可资可鉴的宝贵史料。二是在地方综合年鉴中逐年记载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按照《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8月印发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国办发〔2015〕64号)之规定,近年来,地方综合年鉴基本实现了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在地方综合年鉴编纂中要设置专题、细化条目集中笔墨全面记述乡村振兴年度重点工作,使这段辉煌的历史成为最难忘的年度记忆。三是要适时启动编纂一批扶贫专题志。建议各地可组织编纂一批扶贫志,记述的范围可以上溯到新中国成立后,与扶贫济困相关的内容均在记述之列。要按照详近略远的原则组织取舍材料,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扶贫工作要重点记述,党的十八大之后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作为重中之重予以记述。

    二、充分发挥“资政”功能,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防止返贫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当前脱贫地区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发展一批适应市场需求有潜力的产业项目,持续带动脱贫人口增收致富。发展什么样的产业项目,需要深入研究论证。地方志,乃“一方之全史”,是全面系统记载一个地方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地方志书中对一个地方的建置沿革、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河流湖泊、资源物产等均有详尽的记载,这些都是研究提出扶持措施、培育乡村产业的重要参照。比如,我们在进行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时,地方志资料中关于人口、资源、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记载是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素材;地方志资料中关于水、旱、雹、雪等自然灾害的记载是我们规避产业风险、完善应急措施的重要依据。再如,我们在发展文化旅游方面的产业时,可以运用地方志资料深入挖掘一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如是某某历史人物之故里,发生过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民俗、特产的历史由来,等等。还有,我们举办乡村产业项目招商引资活动,一部内容详实、图文并茂的地方志就是当地的一张亮丽的名片,是外地客商全面了解投资地历史与现状的最好资料之一。修志为用。地方志工作部门要主动作为,一方面要加大方志馆、地情网站等建设力度,扩大地方志书免费赠阅范围,方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广大社会公众能够及时方便地查阅地方志资料。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地方志研究室已在区情网上开设了地方志多功能数据库,提供已出版志书、年鉴的查阅服务,截至2021年底,共入库志书、年鉴458部,总字数5.24亿字,网站日均点击量为4.7万次。另一方面,地方志工作机构要主动作为,及时与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部门沟通对接,为发展乡村产业提供“志”力支撑。

    三、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修志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教材,没有历史何以有爱国?爱国主义教育、英雄主义教育、美德教育,都要从历史中去吸取养分,搞文化虚无主义是不行……我们读史就可以受到热爱家乡、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当前,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要强化热爱家乡、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乡村社会治理才能更科学,乡村振兴战略也才能更好地实施。在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地方志资源接地气的特点,助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一是利用地方志资源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彰善瘅恶是地方志的一个重要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地方志按照编修时统治阶级的道德准则,记载了很多官员、学者、乡贤等的事迹,记载了当时的民风民俗,抛开时代的局限性,其中很多记述至今仍有闪光的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修的地方志,记载了大量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人物,记载了社会主义新风尚。地方志书由于其记述范围的地域性,容易引起当地群众的思想共鸣,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较好教材。建议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高度重视利用地方志资源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服务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按照国家地方志工作指导机构的安排部署,不少省区市编纂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村志、镇志。较之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村志、镇志更加贴近乡村实际,有望成为促进乡风文明、优化乡村治理的大众化读物。第二轮修志基本结束后,在规划部署第三轮修志任务时,要把名村志、名镇志编修列入地方志战线的重点任务,全力推动。二是利用地方志资源弘扬乡贤文化。慎终追远、叶落归根的乡土观念,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故里情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从古及今,涌现出一大批乡贤,其言行在地方志资料中有很多记载。利用丰富的地方志资料,搜集、整理、宣传古今乡贤的事迹,弘扬乡贤文化,吸引越来越多的当代乡贤回乡创业,感召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子为家乡发展做贡献,应该成为地方志战线的一项重点任务。三是利用地方志资源,助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是不少农村牧区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地方志战线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建设好县级方志馆,使之成为寻找乡愁记忆的窗口、展示乡土文化的平台。要在有条件的村镇建设村史馆、镇史馆,充分发挥其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的积极作用。

    有为才有位。地方志战线只有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千方百计服务党委、政府工作大局,才能使事业发展不断呈现勃勃生机。让我们发扬“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主动担当、努力作为,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作者:贺彪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地方志研究室主任,曾任自治区派驻多伦县脱贫攻坚工作总队总队长)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