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3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方志论坛)中国国家志编纂的伟大意义
  •     中国有编纂全国性总志的优良传统。全国性总志源于《禹贡》。最早的全国性总志是《隋区宇图志》。唐代有李泰修、萧德言等纂《括地志》,李吉甫纂《元和郡县图志》。宋代有乐史《太平寰宇记》、王存《元丰九域志》。元代创修一统志,名《大元大一统志》,明因之,清则三修一统志。
      但是,这些全国性总志,虽有“区宇”、“寰宇”、“九域”、“一统”之名,仍属地方志,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志。因为,全国性总志无一例外地都是分地记载,汇为一志。如初修《大清一统志》,采取分省叙次的方式,每省先立统部,冠以图表,有分野、建置沿革、形势、职官、户口、田赋、名宦等门类,皆专载统括一省之事。而府、直隶州各为立表,下系各县。每县所载内容加详,分二十一个类目,即分野、建置沿革、形势、风俗、城池、学校、户口、人物、流寓、列女、仙释、土产。由于是分地记载,汇为统志,所以许多史志书籍均将一统志等全国性总志归类为地方志,是有道理的。
      现在,我们需要编纂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国家志。因为地方志是地情书,说它也是国情书,只是在特定意义上去说的,要真正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载国情,还得靠国家志。
      编纂国家志,似乎尚处在宣传和论证阶段。笔者在《黑龙江史志》2002年第3期上发表的《试论地方志理论的创新》一文中提到了国家志的编纂问题。实际上,它已是在实践中正在生长的事物。作为国家志分志的雏型——全国性专志,在国家一些部委局中已编成或正在编纂。《中国交通志》已编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总志》、《中国烟草通志》、《中国民用航空志·总卷》正在编纂。此外,全国专业年鉴、国情类图书也大量编纂出版。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部委局会认识到编纂全国性专志的必要性,因而付之行动。因为一项专业、一条战线、一项事业的全国性活动是难以在地方志里记载的。举一个小小的例子,中国足球队的事情能在哪一部地方志里全面记述呢?没有一部地方志包括北京市志能承担得了这个任务,至多是提及中国足球队和本地相关的活动。地方志不能记述的全国性体育活动是太多了。那么,编纂一部《中国体育志》就太有必要了。同理,我们也需要编纂中国建置志、中国环境保护志、中国气象志、中国观测志、中国农业志、中国电子工业志、中国水利志、中国黄金志、中国财政志、中国金融志、中国税务志、中国海关志、中国统计志、中国共产党志、中国民主党派志、中国军事志、中国教育志、中国科学技术志、中国卫生志、中国医药志、中国文物志、中国档案志、中国音乐志、中国舞蹈志、中国哲学志、中国方志志、中国新闻志、中国人口志、中国民族志等等。国家各部委局及相关部门、单位纷纷编纂全国性专志,提出编纂中国国家志(可以《中国通志》名之)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而且,由国家统一组织编纂,比各部委局自行组织编纂要规范得多,质量好得多。我们也不能等国家部委局都动起来之后再来组织国家志的编纂。
      编纂国家志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搞地方志工作的人都知道宣传编纂地方志意义的重要性,也常说“资治、教化、存史”等方志功能。编纂国家志的意义,要大于地方志,起码不逊于地方志,其伟大意义,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份。国家志的编纂将是我国自古及今最大规模的文化建设系统工程,是本世纪标志性文化巨制,是我国文化建设上的万里长城。《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难与比肩,《当代中国》丛书、《中华文化通志》不能望其项背,将要进行的《儒藏》、《清史》的编纂也不能与之相比。它是中华民族的旷世巨典,中华大地上一座顶天立地的丰碑,是治国的基础性文化工程,是展示我泱泱大国形象的光辉巨著。具体说来,编纂国家志的意义,作用如下:
      一、它是治国大典。“治天下者以史为鉴”,但是,治理国家,不能只靠历史的镜鉴,还需要全面、系统、深入地认识、了解和把握国情。而国家志是最全面、最详细的国情调查,内容纵贯五千年,涉及百科各业,资料特别丰富,是最为权威的国情书,足可为科学决策,制订国家发展规划,确定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基础性资料。
      二、它是爱国教材。爱国必须知国,爱国而不知国,则感情无所附丽而茫然,爱国缺乏厚重的思想和知识基础。知国基础上爱国,则爱得深切,爱得明确。国家志展现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其博大精深的内涵,足可作为爱国主义的好教材,可使广大干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它是资料宝库。《中国通志》贯古通今,横及百科各业,煌煌数百巨册,资料极其丰富,不仅领导可用,各门科学,特别是社会科学,都可以从中找到珍贵的研究资料。国史和国情研究,更能受其益。
      四、它还可以展示我泱泱大国的形象,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感召力、凝聚力,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和平统一。几亿字摆在那里,悠久的历史、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灿若群星的杰出人物、百业的辉煌成就记在那里,华夏子孙怎能不动容向心?外国友好人士怎能不钦佩华夏文明?
      五、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中国志书编纂史上的伟大创举,可由此形成国家志为龙头、地方志为龙身,各种专志为龙尾的志书系列,伴随着东方巨龙的腾跃而起,一条文化巨龙也将飞舞。还可以由此开创国家志编纂新事业。正像地方志的编纂开启了地方志事业一样。这项事业的骨干工程是编纂一套综合性的、统合古今的《中国通志》。各个部门、行业、事业、战线还可编纂独立于《中国通志》之外的专业志,如《中国社团志》只是一部分志。各个社团还可分别编纂专门的志书,以展示本社团的全貌。再如《中国民族志》也是一部分志,各个民族还可编纂独立的志书。此外,还可以编纂大事记、概览、各种年鉴、专史、国情书。还可以从国家角度组织编纂各种系列志书,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系列志书,国家自然保护区系列志书,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系列志书,国家特大型企业系列志书,国家重点科研院所系列志书,中国人物系列志书。仅人物系列就可编纂百种,如毛泽东志、周恩来志、朱德志、刘少奇志、邓小平志、孙中山志、鲁迅志、郭沫若志、孔子志、孟子志、墨子志、老子志、庄子志、孙子志、李世民志、玄烨志、弘历志、李时珍志、徐霞客志、曹雪芹志、司马迁志等,不胜枚举。还可以以我们中国人的视角,编纂世界各国志,如美国志、俄罗斯志、英国志、法国志、加拿大志、巴西志、澳大利亚志、印度志、阿根廷志、苏丹志、阿尔及利亚志等等,也在百种以上。国家志事业的前景无比广阔,难以预料。
      六、促进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历史上全国性总志的编修,因为要求逐级上报志书,因而推动了地方志的编纂。《中国通志》是国家一级的综合性志书,不是各地方志的集成之作,但也要从地方志里取材,在一定程度上也要依靠地方志。编纂国家志也会要求地方志相应地编纂,从而影响和推动地方志编纂工作的开展。另外,编纂国家志还会从领导体制、工作格局、编纂指导思想、内容、体例等方面给予地方志编纂工作以强大的影响,大大促进地方志事业的发展。
      国家志的编纂虽然不是地方上的事情, 但我们地方志工作者期盼着国家志的编纂工作早一些启动。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方志论坛)中国国家志编纂的伟大意义
  •     中国有编纂全国性总志的优良传统。全国性总志源于《禹贡》。最早的全国性总志是《隋区宇图志》。唐代有李泰修、萧德言等纂《括地志》,李吉甫纂《元和郡县图志》。宋代有乐史《太平寰宇记》、王存《元丰九域志》。元代创修一统志,名《大元大一统志》,明因之,清则三修一统志。
      但是,这些全国性总志,虽有“区宇”、“寰宇”、“九域”、“一统”之名,仍属地方志,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志。因为,全国性总志无一例外地都是分地记载,汇为一志。如初修《大清一统志》,采取分省叙次的方式,每省先立统部,冠以图表,有分野、建置沿革、形势、职官、户口、田赋、名宦等门类,皆专载统括一省之事。而府、直隶州各为立表,下系各县。每县所载内容加详,分二十一个类目,即分野、建置沿革、形势、风俗、城池、学校、户口、人物、流寓、列女、仙释、土产。由于是分地记载,汇为统志,所以许多史志书籍均将一统志等全国性总志归类为地方志,是有道理的。
      现在,我们需要编纂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国家志。因为地方志是地情书,说它也是国情书,只是在特定意义上去说的,要真正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载国情,还得靠国家志。
      编纂国家志,似乎尚处在宣传和论证阶段。笔者在《黑龙江史志》2002年第3期上发表的《试论地方志理论的创新》一文中提到了国家志的编纂问题。实际上,它已是在实践中正在生长的事物。作为国家志分志的雏型——全国性专志,在国家一些部委局中已编成或正在编纂。《中国交通志》已编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总志》、《中国烟草通志》、《中国民用航空志·总卷》正在编纂。此外,全国专业年鉴、国情类图书也大量编纂出版。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部委局会认识到编纂全国性专志的必要性,因而付之行动。因为一项专业、一条战线、一项事业的全国性活动是难以在地方志里记载的。举一个小小的例子,中国足球队的事情能在哪一部地方志里全面记述呢?没有一部地方志包括北京市志能承担得了这个任务,至多是提及中国足球队和本地相关的活动。地方志不能记述的全国性体育活动是太多了。那么,编纂一部《中国体育志》就太有必要了。同理,我们也需要编纂中国建置志、中国环境保护志、中国气象志、中国观测志、中国农业志、中国电子工业志、中国水利志、中国黄金志、中国财政志、中国金融志、中国税务志、中国海关志、中国统计志、中国共产党志、中国民主党派志、中国军事志、中国教育志、中国科学技术志、中国卫生志、中国医药志、中国文物志、中国档案志、中国音乐志、中国舞蹈志、中国哲学志、中国方志志、中国新闻志、中国人口志、中国民族志等等。国家各部委局及相关部门、单位纷纷编纂全国性专志,提出编纂中国国家志(可以《中国通志》名之)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而且,由国家统一组织编纂,比各部委局自行组织编纂要规范得多,质量好得多。我们也不能等国家部委局都动起来之后再来组织国家志的编纂。
      编纂国家志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搞地方志工作的人都知道宣传编纂地方志意义的重要性,也常说“资治、教化、存史”等方志功能。编纂国家志的意义,要大于地方志,起码不逊于地方志,其伟大意义,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份。国家志的编纂将是我国自古及今最大规模的文化建设系统工程,是本世纪标志性文化巨制,是我国文化建设上的万里长城。《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难与比肩,《当代中国》丛书、《中华文化通志》不能望其项背,将要进行的《儒藏》、《清史》的编纂也不能与之相比。它是中华民族的旷世巨典,中华大地上一座顶天立地的丰碑,是治国的基础性文化工程,是展示我泱泱大国形象的光辉巨著。具体说来,编纂国家志的意义,作用如下:
      一、它是治国大典。“治天下者以史为鉴”,但是,治理国家,不能只靠历史的镜鉴,还需要全面、系统、深入地认识、了解和把握国情。而国家志是最全面、最详细的国情调查,内容纵贯五千年,涉及百科各业,资料特别丰富,是最为权威的国情书,足可为科学决策,制订国家发展规划,确定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基础性资料。
      二、它是爱国教材。爱国必须知国,爱国而不知国,则感情无所附丽而茫然,爱国缺乏厚重的思想和知识基础。知国基础上爱国,则爱得深切,爱得明确。国家志展现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其博大精深的内涵,足可作为爱国主义的好教材,可使广大干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它是资料宝库。《中国通志》贯古通今,横及百科各业,煌煌数百巨册,资料极其丰富,不仅领导可用,各门科学,特别是社会科学,都可以从中找到珍贵的研究资料。国史和国情研究,更能受其益。
      四、它还可以展示我泱泱大国的形象,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感召力、凝聚力,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和平统一。几亿字摆在那里,悠久的历史、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勤劳的人民,灿若群星的杰出人物、百业的辉煌成就记在那里,华夏子孙怎能不动容向心?外国友好人士怎能不钦佩华夏文明?
      五、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中国志书编纂史上的伟大创举,可由此形成国家志为龙头、地方志为龙身,各种专志为龙尾的志书系列,伴随着东方巨龙的腾跃而起,一条文化巨龙也将飞舞。还可以由此开创国家志编纂新事业。正像地方志的编纂开启了地方志事业一样。这项事业的骨干工程是编纂一套综合性的、统合古今的《中国通志》。各个部门、行业、事业、战线还可编纂独立于《中国通志》之外的专业志,如《中国社团志》只是一部分志。各个社团还可分别编纂专门的志书,以展示本社团的全貌。再如《中国民族志》也是一部分志,各个民族还可编纂独立的志书。此外,还可以编纂大事记、概览、各种年鉴、专史、国情书。还可以从国家角度组织编纂各种系列志书,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系列志书,国家自然保护区系列志书,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系列志书,国家特大型企业系列志书,国家重点科研院所系列志书,中国人物系列志书。仅人物系列就可编纂百种,如毛泽东志、周恩来志、朱德志、刘少奇志、邓小平志、孙中山志、鲁迅志、郭沫若志、孔子志、孟子志、墨子志、老子志、庄子志、孙子志、李世民志、玄烨志、弘历志、李时珍志、徐霞客志、曹雪芹志、司马迁志等,不胜枚举。还可以以我们中国人的视角,编纂世界各国志,如美国志、俄罗斯志、英国志、法国志、加拿大志、巴西志、澳大利亚志、印度志、阿根廷志、苏丹志、阿尔及利亚志等等,也在百种以上。国家志事业的前景无比广阔,难以预料。
      六、促进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历史上全国性总志的编修,因为要求逐级上报志书,因而推动了地方志的编纂。《中国通志》是国家一级的综合性志书,不是各地方志的集成之作,但也要从地方志里取材,在一定程度上也要依靠地方志。编纂国家志也会要求地方志相应地编纂,从而影响和推动地方志编纂工作的开展。另外,编纂国家志还会从领导体制、工作格局、编纂指导思想、内容、体例等方面给予地方志编纂工作以强大的影响,大大促进地方志事业的发展。
      国家志的编纂虽然不是地方上的事情, 但我们地方志工作者期盼着国家志的编纂工作早一些启动。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