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6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地名探源)内蒙古政区地名简述
  •    包头市[Bāotóu Shì]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南临黄河,北与蒙古国为邻。面积2.7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40.78人。辖东河区、昆都仑区、青山区、石拐区、白云鄂博矿区、九原区和土默特右旗、固阳县、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市人民政府驻昆都仑区。“包头”系蒙古语“包克图”的谐音,意为“有鹿”,相传在古代,包头背后的大青山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黄河之滨,水草丰美,泉水潺潺,常有鹿群出没在这些地方栖息,故名。1982年12月21日包头市人民政府根据我国的民族政策,结合包头市这一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按约定俗成原则,经第四十次市长常务会议讨论决定,正式以采用蒙古语“包克图”说,因此包头又有“鹿城”之称。①另有一说,包头素以“塞外通衢”、“水旱码头”著称,当是汉语“箔头”,即“包头”系“箔头”的谐音。明天顺年间蒙古人入牧。清初以后逐渐形成几处分散的自然村落,统称“包头村”。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 在此基础上设立了包头镇,属萨拉齐厅。1923年京包铁路开通,兼有黄河水运之便,成为中国西北交通要道。1923年设包头设治局。1926年设包头县。1938年11月撤销包头县,改设包头市。1945年后市 、县并存,属绥远省。1953年10月撤销包头县,改设郊区。②1954年6月撤销绥远省,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为直辖市。1956年8月撤销包头市的回民自治区和第一区、第二区,设东河区,并在东河区西北新建了昆都仑区、青山区。同年11月将石拐沟矿区划归包头市,并正式定名为石拐矿区。1958年7月撤销乌兰察布盟的固阳县、白云鄂博办事处,改设为包头市固阳区、白云矿区(县级)。1960年4月撤销包头市郊区,其行政区域分别并入东河、青山、昆都仑、石拐矿4区。同年7月撤销巴彦淖尔盟的乌拉特前旗,将其部分行政区域并入包头市。1961年4月撤销包头市固阳区,改设为固阳县。1963年3月复设包头市郊区。同年11月将包头市的乌拉特前旗、固阳县,分别划归巴彦淖尔盟和乌兰察布盟。1970年10月将乌兰察布盟的土默特右旗、固阳县划归包头市。1977年2月析设包头市建华矿区(县级),至1980年11月撤销后,划归青山区。1996年5月将乌兰察布盟的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划归包头市。包头市是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全国重要的钢铁基地,被誉为“草原钢城”。1984年12月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13个“较大的市”之一。白云鄂博铁矿稀土金属储量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7%,居世界之冠,有“稀土之乡”的美誉。
      东河区[Dōnghé Qū] 包头市辖区。在市区东部,南临黄河,北依大青山。面积85平方公里。总人口450155人。区人民政府驻和平路南口。又因原为包头市的旧城,俗称“旧市区”。1956年8月设东河区,因东河流经境内而得名,区名始此,一直隶属包头市。清初,清政府实行移民屯垦戌政策,山西、陕西、河北、山东等地的汉族农民陆续迁来今包头东河区垦荒种地,逐渐形成几处分散的自然村落,统称“包头村”。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 在此设立了包头镇。同治八年(1870年),居民发展到2,800多户,同治九年(1870年)开始兴筑包头土城垣,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竣工,建筑低矮,马路狭窄。历为县、市治所。1949年设包头专区,治此。1956年起拆除城垣,对旧城区进行了改造、扩建,扩大了市区范围。东河区是地方工业和商业、服务行业集中区。名胜风景区有转轮藏遗址,纪念地有王若飞同志革命故址“泰安旅馆”,又名“泰安客栈”,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著名的领导人王若飞同志曾在该店进行革命活动,并在此被国民党逮捕。1964年均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昆都仑区[Hondlon Qū]  包头市辖区。在市区西部,南临黄河,西北傍乌拉山。面积103平方公里。总人口557076人。包头市人民政府驻地。区人民政府驻钢铁大街。历史上这里是连接中原与漠北的通衢要冲。1953年党中央决定在这片茫茫的黄沙滩上辟为全国钢铁工业基地,开发利用白云鄂博丰富的铁矿资源。1954年包头钢铁公司正式成立,随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居民不断增加,1956年8月新设了昆都仑区,“昆都仑”系蒙古语,意为“横”,即“横河”,因昆都伦河由北向南流经境内而得名,区名始此。③1958年包头市人民政府由东河区迁此,至今。昆都仑区是钢铁、稀土、电力、化工等工业集中的新兴工业区,以昆都仑河为界,河西为工业区,河东为生活居住区。名胜古迹有昆都仑召。
      青山区[Qīngshān Qū] 包头市辖区。在市区中部。面积67平方公里。总人口393870人。区人民政府驻文化路。随着包头钢铁工业基地的大规模建设,居民不断增加,1956年8月新设了青山区,地处茫茫的黄沙滩,因背负大青山而得名,区名始此。1980年11月撤销建华矿区(县级),划归青山区。为包头市新建的以机械工业为主,纺织、电子、化工、电力协调发展的工业区。有青山公园、劳动公园。
      石拐区[Xuguit Qū]  包头市辖区。位于市区西北部。面积619平方公里。总人口49120人。区人民政府驻丁字街。“石拐”系蒙古语“希桂图”的讹音,后缀“图”意为“有”,合意为“有森林”。历史上这一带原有森林,故名。现在五当召还残留有天然油松林。煤田开采始于清朝末年,30年代初形成矿区雏形。1951年7月设石拐沟矿区,属乌兰察布盟。④1956年9月撤销石拐沟矿区,划归包头市并更名为石拐矿区。1999年8月10日国务院批准更名为石拐区。为包头市工业用煤和硬质耐火粘土的主要原料基地。地处大青山山岳地带,聚落夹山带沟依山势布局。丁字街为商业繁华街区。附近有内蒙古西部著名的游览胜地-清代五当召,距包头市东北50公里处,1986年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包(头)石(拐)铁路支线。
      白云鄂博矿区[Bayan  Oboo  Kuàngqū] 包头市辖区。位于市境北部。面积303平方公里。总人口24163人。区人民政府驻稀土路。“白云鄂博”系蒙古语,“白云”即“巴彦”的谐音,意为“富饶”,“鄂博”即“敖包”,意为“堆子”,合意为“富饶的敖包”。因当地蒙古族牧民在一座海拔为1.783米椭圆形状的哈喇托落海山上,用石块堆积成敖包,当作山神、路神标志来崇拜,故称“白音鄂博”,具有地名的指位意义。原蒙古语山名为“哈喇托落海”,意为“黑山头”,也称“白云博格德”,意为“富饶的圣山”。之所以后来称之为“白音鄂博山”,是因为1927年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丁道衡随西北科学家考察团,在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附近考察时,首次发现了哈喇托落海是座大铁山,当时他看到沿山沟散布着许多铁矿铁沙,而且还他发现这座“白音鄂博”,竟然是用含量极高的赤铁矿石和褐铁矿石块堆积而成的。1934年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岩石矿物学家何作霖在研究铁矿的标本中发现了两种稀土元素新矿物,命名为白云矿和鄂博矿,人们遂将“哈喇托落海”山叫成了“白音鄂博山”,并为世人所瞩目。1952年初步完成勘探任务。1954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乌兰察布盟驻白云鄂博办事处(县级)。1958年5月国务院批准撤销白云鄂博办事处,设白云矿区,属包头市。⑤1981年12月设白云鄂博矿区,区名从敖包名。⑥有白云鄂博铁矿和黑脑包铁矿,是包头钢铁稀土公司的主要原料基地。包(头)白(云鄂博)铁路与京包铁路接轨。
      九原区[Jiuyuan Qū]包头市辖区。在市区中西部周围。面积1700平方公里。总人口274691人。区人民政府驻沙河镇。“九原区”,因“九原郡”的专名而得名。“九原郡”是秦朝在战国时期的赵国所建九原城的基础上设置的,其治所在今乌拉特前旗黑柳子镇东北角的三顶账房村境内,今村东与包头市交界⑦。1953年撤销集宁专区的包头县,将其所属21个乡划归包头市,并入第三区,改设郊区,区名始此。⑧1960年撤销郊区,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并入东河、昆都仑、青山和石拐矿区。1963年3月复设郊区,以新城、麻池、古城湾、河东、前明、国庆、哈林格尔、哈业胡同、萨尔沁、兴胜、全巴兔、哈业脑包、东园、后营子等14个公社为郊区的行政区域。1999年8月10日国务院批准将郊区更名为九原区。九原区为包头市蔬菜、副食品生产基地。名胜古迹有汉代麻池古城、清代昆都仑召等遗址。1964年麻池古城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昆都仑水库为风景区。
      固阳县Gùyáng Xiàn]  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属包头市。面积5021平方公里。总人口175591人。县人民政府驻金山镇。1919年析茂明安旗、乌拉特后旗地设固阳设治局,专名“固阳”,因汉代五原郡所辖稒阳县和稒阳塞而得名。1926年将固阳设治局更名为固阳县,县名始此。1951年11月10日绥远省人民政府批准将乌兰察布盟驻地由包头市迁驻固阳县城关。1958年5月撤销固阳县,改设为固阳区,属包头市。同年乌兰察布盟驻地由固阳县迁驻集宁市。1961年7月撤销固阳区,复设固阳县。1963年11月划归乌兰察布盟。1970年10月划归包头市。地形复杂。南部大青山山峦连绵,中部低山、滩川交错,北部丘陵广布。平均海拔1 300~1 800米。东部春坤山主峰海拔2 324米。南部山区天然林中有狍子、獾子、长耳、雕鹰、苍鹭等动物。名胜古迹有秦长城和古城堡遗址,纪念地有1955年原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政府主席乌兰夫亲笔题词“烈士们永垂不朽”字样的烈士纪念塔。包(头)白(云鄂博)铁路)经此。
      土默特右旗Tumd Yòuqí简称“土右旗”。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属包头市。面积2368平方公里。总人口317251人。旗人民政府驻萨拉齐镇“土默特”系蒙古族部落名,蒙古语“土默”即“土门”,是“万”的意思,“特”是万的复数词。明嘉靖中叶为蒙古土默特部所据。清崇德元年(1636年)设土默特右翼旗,不设扎萨克而设都统,受归化城都统管辖。拉齐县,并设知事。清乾隆四年(1739年)设萨拉齐协理通判,处理蒙汉事务。1912年改设萨,属归绥观察使公署。1914年并土默特左、右旗为土默特别旗,驻归绥市(今呼和浩特市),属绥远特别行政区。1949年改属包头专区。1954年土默特旗第六区、准格尔第十区、第十四区并入萨拉齐县,结束蒙汉分治。1958年4月2日撤销萨拉齐县,析其大部分区域并入土默特旗,属乌兰察布盟。1960年6月土默特旗驻地由萨拉齐镇迁驻察素齐镇,7月划归呼和浩特市。1963年3月划归乌兰察布盟。1965年3月2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土默特旗,设土默特左旗和土默特右旗,1969年析西部区域正式设土默特右旗,驻萨拉齐镇,属乌兰察布盟。1970年10月3日国务院批准将土默特右旗划归包头市。地处河套平原西部,大青山南麓,南傍黄河。美岱召北九峰山为大青山最高点,海拔2 337.7米。名胜古迹有明代美岱召,位于镇东20公里处,1986年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包铁路和110国道经此。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Darhan  Muu  Minɡɡan  Liánhéqí]简称“达茂旗”。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界蒙古国。面积17410平方公里。总人口101942人。旗人民政府驻百灵庙镇,又名“巴图哈拉嘎”,系蒙古语,“巴图”意为“坚固的”,“哈拉嘎” 意为“门”,合意为“固关”。历史上,这里是通往大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市)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国北疆的重要门户和兵家必争之地,故名。“达尔罕”,又作“达尔汉”为蒙古语,是一种授与立功官兵的军衔名,得此军衔者可免差役和捐税。“茂明安”,又作“毛明安”为蒙古语部落名,“茂”(口语读:Muu),原义为“不好、坏”,在此取其反义,用于亲昵称呼,“明安”意为“千户”。清顺治十年(1653年)设喀尔喀右翼旗,因本塔尔率所属的喀尔喀部千余户从漠北迁来驻牧而得名。本塔尔被封为扎萨克和硕达尔罕亲王,因世袭“达尔罕”号,故又俗称“达尔罕旗”。茂明安旗设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因车根率所属的茂明安部千余人从呼伦贝尔北之尼布楚河流域迁来驻牧而得名。民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仍称“喀尔喀右翼旗”(俗称达尔罕旗)和“茂明安旗”。1950年8月9日绥远省人民政府批准,将达尔罕旗和茂明安旗合并,组成联合旗,1952年10月15正式合并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今名始此,属乌兰察布盟。⑨1996年5月划归包头市。地处内蒙古高原,系天然荒漠草原。以畜牧业为主。为自治区黄金主产区之一。境内最大的湖泊为腾格淖尔。名胜古迹有岩画、赵长城遗址,旅游胜地有清代百灵庙(广福寺)、希日穆仁庙 (普会寺,又称后席力图召),为自治区对外开放的主要旅游点之一。包(头)白(云鄂博)铁路经此。
     
    注释:
      ①参见《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包头市分册”,  包头市地名委员会编,1985年11月。
      ②见周清澍主编《内蒙古历史地理》第290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
      ③“昆都仑河”,古称“石门水”。
      ④见《绥远省行政区划沿革资料》(1949~1954)第12页,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编印,1985年8月。
      ⑤见《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沿革资料》(1947~1984)第49页,内蒙古自治
    区民政厅编印,1985年8月。
      ⑥见《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包头市分册”第197页,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委员
    会,1985年11月。
      ⑦《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上说“九原城”在今包头市西北,误。应在正西。
      ⑨见《绥远省行政区划沿革资料》(1949~1954)第12页,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编印,1985年8月。
    (作者:内蒙古民政厅区划地名处)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地名探源)内蒙古政区地名简述
  •    包头市[Bāotóu Shì]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南临黄河,北与蒙古国为邻。面积2.7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40.78人。辖东河区、昆都仑区、青山区、石拐区、白云鄂博矿区、九原区和土默特右旗、固阳县、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市人民政府驻昆都仑区。“包头”系蒙古语“包克图”的谐音,意为“有鹿”,相传在古代,包头背后的大青山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黄河之滨,水草丰美,泉水潺潺,常有鹿群出没在这些地方栖息,故名。1982年12月21日包头市人民政府根据我国的民族政策,结合包头市这一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按约定俗成原则,经第四十次市长常务会议讨论决定,正式以采用蒙古语“包克图”说,因此包头又有“鹿城”之称。①另有一说,包头素以“塞外通衢”、“水旱码头”著称,当是汉语“箔头”,即“包头”系“箔头”的谐音。明天顺年间蒙古人入牧。清初以后逐渐形成几处分散的自然村落,统称“包头村”。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 在此基础上设立了包头镇,属萨拉齐厅。1923年京包铁路开通,兼有黄河水运之便,成为中国西北交通要道。1923年设包头设治局。1926年设包头县。1938年11月撤销包头县,改设包头市。1945年后市 、县并存,属绥远省。1953年10月撤销包头县,改设郊区。②1954年6月撤销绥远省,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为直辖市。1956年8月撤销包头市的回民自治区和第一区、第二区,设东河区,并在东河区西北新建了昆都仑区、青山区。同年11月将石拐沟矿区划归包头市,并正式定名为石拐矿区。1958年7月撤销乌兰察布盟的固阳县、白云鄂博办事处,改设为包头市固阳区、白云矿区(县级)。1960年4月撤销包头市郊区,其行政区域分别并入东河、青山、昆都仑、石拐矿4区。同年7月撤销巴彦淖尔盟的乌拉特前旗,将其部分行政区域并入包头市。1961年4月撤销包头市固阳区,改设为固阳县。1963年3月复设包头市郊区。同年11月将包头市的乌拉特前旗、固阳县,分别划归巴彦淖尔盟和乌兰察布盟。1970年10月将乌兰察布盟的土默特右旗、固阳县划归包头市。1977年2月析设包头市建华矿区(县级),至1980年11月撤销后,划归青山区。1996年5月将乌兰察布盟的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划归包头市。包头市是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全国重要的钢铁基地,被誉为“草原钢城”。1984年12月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13个“较大的市”之一。白云鄂博铁矿稀土金属储量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7%,居世界之冠,有“稀土之乡”的美誉。
      东河区[Dōnghé Qū] 包头市辖区。在市区东部,南临黄河,北依大青山。面积85平方公里。总人口450155人。区人民政府驻和平路南口。又因原为包头市的旧城,俗称“旧市区”。1956年8月设东河区,因东河流经境内而得名,区名始此,一直隶属包头市。清初,清政府实行移民屯垦戌政策,山西、陕西、河北、山东等地的汉族农民陆续迁来今包头东河区垦荒种地,逐渐形成几处分散的自然村落,统称“包头村”。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 在此设立了包头镇。同治八年(1870年),居民发展到2,800多户,同治九年(1870年)开始兴筑包头土城垣,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竣工,建筑低矮,马路狭窄。历为县、市治所。1949年设包头专区,治此。1956年起拆除城垣,对旧城区进行了改造、扩建,扩大了市区范围。东河区是地方工业和商业、服务行业集中区。名胜风景区有转轮藏遗址,纪念地有王若飞同志革命故址“泰安旅馆”,又名“泰安客栈”,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著名的领导人王若飞同志曾在该店进行革命活动,并在此被国民党逮捕。1964年均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昆都仑区[Hondlon Qū]  包头市辖区。在市区西部,南临黄河,西北傍乌拉山。面积103平方公里。总人口557076人。包头市人民政府驻地。区人民政府驻钢铁大街。历史上这里是连接中原与漠北的通衢要冲。1953年党中央决定在这片茫茫的黄沙滩上辟为全国钢铁工业基地,开发利用白云鄂博丰富的铁矿资源。1954年包头钢铁公司正式成立,随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居民不断增加,1956年8月新设了昆都仑区,“昆都仑”系蒙古语,意为“横”,即“横河”,因昆都伦河由北向南流经境内而得名,区名始此。③1958年包头市人民政府由东河区迁此,至今。昆都仑区是钢铁、稀土、电力、化工等工业集中的新兴工业区,以昆都仑河为界,河西为工业区,河东为生活居住区。名胜古迹有昆都仑召。
      青山区[Qīngshān Qū] 包头市辖区。在市区中部。面积67平方公里。总人口393870人。区人民政府驻文化路。随着包头钢铁工业基地的大规模建设,居民不断增加,1956年8月新设了青山区,地处茫茫的黄沙滩,因背负大青山而得名,区名始此。1980年11月撤销建华矿区(县级),划归青山区。为包头市新建的以机械工业为主,纺织、电子、化工、电力协调发展的工业区。有青山公园、劳动公园。
      石拐区[Xuguit Qū]  包头市辖区。位于市区西北部。面积619平方公里。总人口49120人。区人民政府驻丁字街。“石拐”系蒙古语“希桂图”的讹音,后缀“图”意为“有”,合意为“有森林”。历史上这一带原有森林,故名。现在五当召还残留有天然油松林。煤田开采始于清朝末年,30年代初形成矿区雏形。1951年7月设石拐沟矿区,属乌兰察布盟。④1956年9月撤销石拐沟矿区,划归包头市并更名为石拐矿区。1999年8月10日国务院批准更名为石拐区。为包头市工业用煤和硬质耐火粘土的主要原料基地。地处大青山山岳地带,聚落夹山带沟依山势布局。丁字街为商业繁华街区。附近有内蒙古西部著名的游览胜地-清代五当召,距包头市东北50公里处,1986年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包(头)石(拐)铁路支线。
      白云鄂博矿区[Bayan  Oboo  Kuàngqū] 包头市辖区。位于市境北部。面积303平方公里。总人口24163人。区人民政府驻稀土路。“白云鄂博”系蒙古语,“白云”即“巴彦”的谐音,意为“富饶”,“鄂博”即“敖包”,意为“堆子”,合意为“富饶的敖包”。因当地蒙古族牧民在一座海拔为1.783米椭圆形状的哈喇托落海山上,用石块堆积成敖包,当作山神、路神标志来崇拜,故称“白音鄂博”,具有地名的指位意义。原蒙古语山名为“哈喇托落海”,意为“黑山头”,也称“白云博格德”,意为“富饶的圣山”。之所以后来称之为“白音鄂博山”,是因为1927年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丁道衡随西北科学家考察团,在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附近考察时,首次发现了哈喇托落海是座大铁山,当时他看到沿山沟散布着许多铁矿铁沙,而且还他发现这座“白音鄂博”,竟然是用含量极高的赤铁矿石和褐铁矿石块堆积而成的。1934年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岩石矿物学家何作霖在研究铁矿的标本中发现了两种稀土元素新矿物,命名为白云矿和鄂博矿,人们遂将“哈喇托落海”山叫成了“白音鄂博山”,并为世人所瞩目。1952年初步完成勘探任务。1954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乌兰察布盟驻白云鄂博办事处(县级)。1958年5月国务院批准撤销白云鄂博办事处,设白云矿区,属包头市。⑤1981年12月设白云鄂博矿区,区名从敖包名。⑥有白云鄂博铁矿和黑脑包铁矿,是包头钢铁稀土公司的主要原料基地。包(头)白(云鄂博)铁路与京包铁路接轨。
      九原区[Jiuyuan Qū]包头市辖区。在市区中西部周围。面积1700平方公里。总人口274691人。区人民政府驻沙河镇。“九原区”,因“九原郡”的专名而得名。“九原郡”是秦朝在战国时期的赵国所建九原城的基础上设置的,其治所在今乌拉特前旗黑柳子镇东北角的三顶账房村境内,今村东与包头市交界⑦。1953年撤销集宁专区的包头县,将其所属21个乡划归包头市,并入第三区,改设郊区,区名始此。⑧1960年撤销郊区,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并入东河、昆都仑、青山和石拐矿区。1963年3月复设郊区,以新城、麻池、古城湾、河东、前明、国庆、哈林格尔、哈业胡同、萨尔沁、兴胜、全巴兔、哈业脑包、东园、后营子等14个公社为郊区的行政区域。1999年8月10日国务院批准将郊区更名为九原区。九原区为包头市蔬菜、副食品生产基地。名胜古迹有汉代麻池古城、清代昆都仑召等遗址。1964年麻池古城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昆都仑水库为风景区。
      固阳县Gùyáng Xiàn]  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属包头市。面积5021平方公里。总人口175591人。县人民政府驻金山镇。1919年析茂明安旗、乌拉特后旗地设固阳设治局,专名“固阳”,因汉代五原郡所辖稒阳县和稒阳塞而得名。1926年将固阳设治局更名为固阳县,县名始此。1951年11月10日绥远省人民政府批准将乌兰察布盟驻地由包头市迁驻固阳县城关。1958年5月撤销固阳县,改设为固阳区,属包头市。同年乌兰察布盟驻地由固阳县迁驻集宁市。1961年7月撤销固阳区,复设固阳县。1963年11月划归乌兰察布盟。1970年10月划归包头市。地形复杂。南部大青山山峦连绵,中部低山、滩川交错,北部丘陵广布。平均海拔1 300~1 800米。东部春坤山主峰海拔2 324米。南部山区天然林中有狍子、獾子、长耳、雕鹰、苍鹭等动物。名胜古迹有秦长城和古城堡遗址,纪念地有1955年原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政府主席乌兰夫亲笔题词“烈士们永垂不朽”字样的烈士纪念塔。包(头)白(云鄂博)铁路)经此。
      土默特右旗Tumd Yòuqí简称“土右旗”。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属包头市。面积2368平方公里。总人口317251人。旗人民政府驻萨拉齐镇“土默特”系蒙古族部落名,蒙古语“土默”即“土门”,是“万”的意思,“特”是万的复数词。明嘉靖中叶为蒙古土默特部所据。清崇德元年(1636年)设土默特右翼旗,不设扎萨克而设都统,受归化城都统管辖。拉齐县,并设知事。清乾隆四年(1739年)设萨拉齐协理通判,处理蒙汉事务。1912年改设萨,属归绥观察使公署。1914年并土默特左、右旗为土默特别旗,驻归绥市(今呼和浩特市),属绥远特别行政区。1949年改属包头专区。1954年土默特旗第六区、准格尔第十区、第十四区并入萨拉齐县,结束蒙汉分治。1958年4月2日撤销萨拉齐县,析其大部分区域并入土默特旗,属乌兰察布盟。1960年6月土默特旗驻地由萨拉齐镇迁驻察素齐镇,7月划归呼和浩特市。1963年3月划归乌兰察布盟。1965年3月2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土默特旗,设土默特左旗和土默特右旗,1969年析西部区域正式设土默特右旗,驻萨拉齐镇,属乌兰察布盟。1970年10月3日国务院批准将土默特右旗划归包头市。地处河套平原西部,大青山南麓,南傍黄河。美岱召北九峰山为大青山最高点,海拔2 337.7米。名胜古迹有明代美岱召,位于镇东20公里处,1986年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包铁路和110国道经此。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Darhan  Muu  Minɡɡan  Liánhéqí]简称“达茂旗”。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界蒙古国。面积17410平方公里。总人口101942人。旗人民政府驻百灵庙镇,又名“巴图哈拉嘎”,系蒙古语,“巴图”意为“坚固的”,“哈拉嘎” 意为“门”,合意为“固关”。历史上,这里是通往大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市)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国北疆的重要门户和兵家必争之地,故名。“达尔罕”,又作“达尔汉”为蒙古语,是一种授与立功官兵的军衔名,得此军衔者可免差役和捐税。“茂明安”,又作“毛明安”为蒙古语部落名,“茂”(口语读:Muu),原义为“不好、坏”,在此取其反义,用于亲昵称呼,“明安”意为“千户”。清顺治十年(1653年)设喀尔喀右翼旗,因本塔尔率所属的喀尔喀部千余户从漠北迁来驻牧而得名。本塔尔被封为扎萨克和硕达尔罕亲王,因世袭“达尔罕”号,故又俗称“达尔罕旗”。茂明安旗设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因车根率所属的茂明安部千余人从呼伦贝尔北之尼布楚河流域迁来驻牧而得名。民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仍称“喀尔喀右翼旗”(俗称达尔罕旗)和“茂明安旗”。1950年8月9日绥远省人民政府批准,将达尔罕旗和茂明安旗合并,组成联合旗,1952年10月15正式合并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今名始此,属乌兰察布盟。⑨1996年5月划归包头市。地处内蒙古高原,系天然荒漠草原。以畜牧业为主。为自治区黄金主产区之一。境内最大的湖泊为腾格淖尔。名胜古迹有岩画、赵长城遗址,旅游胜地有清代百灵庙(广福寺)、希日穆仁庙 (普会寺,又称后席力图召),为自治区对外开放的主要旅游点之一。包(头)白(云鄂博)铁路经此。
     
    注释:
      ①参见《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包头市分册”,  包头市地名委员会编,1985年11月。
      ②见周清澍主编《内蒙古历史地理》第290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
      ③“昆都仑河”,古称“石门水”。
      ④见《绥远省行政区划沿革资料》(1949~1954)第12页,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编印,1985年8月。
      ⑤见《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沿革资料》(1947~1984)第49页,内蒙古自治
    区民政厅编印,1985年8月。
      ⑥见《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包头市分册”第197页,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委员
    会,1985年11月。
      ⑦《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上说“九原城”在今包头市西北,误。应在正西。
      ⑨见《绥远省行政区划沿革资料》(1949~1954)第12页,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编印,1985年8月。
    (作者:内蒙古民政厅区划地名处)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