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宫观庙宇
玉皇阁 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庙止在新生街19号,是兴建规模最大、活动最早的道观。最后一代传人是荣永修。
五道庙 建于清雍正末年(1735),有梁姓道士游到此地区,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西南建五道庙,此庙原属全真道龙门派系。后因传承问题改为正一派(即火居道),娶妻生子,传子不传徒,荤素自由。原址在城西南五道庙巷。
城隍庙 清朝乾隆四年(1739),由全真道改为正一道,孙姓道士以火居道传世,由毕克齐迁到归化城城隍庙,并建玉皇阁。主要供奉玉皇大帝、三官大帝、三皇大帝、金华圣母等。一年四季常有香客进庙烧香敬神,并定期举行庙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拆除,庙址在旧城北门外通道街西原义仓东。
北极玄天庙(玄天观) 庙址在旧城北门翁城。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内供奉北极玄天大帝、周公和桃花女。1958年拆除。拆除后的神像及石碑送到呼和浩特市太清宫供奉。
三官庙 修建年代较早,现庙址在旧城三官庙巷。内供奉天、地、水三官,故称三官庙。
魁星阁 在旧城小东街,也称“文昌阁魁星楼”,内供奉文昌帝君。
吕祖庙 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庙址在旧城三官庙巷内。内供奉吕洞宾。
财神庙 绥蒙抗日救国会旧址——财神庙,庙址在旧城玉泉二巷,原为蒙疆道教教会所在地。东西配殿,两殿结构完整未损,保存较好,山门保存完整。
文昌庙 原址是现在的文庙街小学。
托克托县龙王庙 该庙位于托克托县河口镇,现遗留正殿三间,铁蟠龙旗杆一对。
龙王庙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是当地人民为祈求保佑河口镇不受黄河水淹而修筑的一座龙神庙。清同治元年(1862),河口镇的商民又集资为龙王庙竖立了一对生铁蟠龙旗杆,由当时山西著名的金火匠人铸造。铁旗杆现存完好。
河口镇,明朝时称“君子津”,清代改名河口镇。早在辽金时期,便是黄河的重要渡口和货物集散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明清时,逐渐发展成为北方地区水陆交通的要冲和商埠重地。当时的河口,商船云集,店铺林立,是呼和浩特地区著名的第二大商市。
清代的河口镇,不仅商业繁荣,人口鼎盛,而且庙宇林立,龙王庙就是其中的一座。当年的龙王庙是一座建筑宏伟、工艺精良的建筑,是当地最有名气的一处名胜古迹,生铁蟠龙旗杆就是最好的见证物之一。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旗杆为两根,造型一致,分左右在龙王庙的山门前对称而立。旗杆高约12米,直径0.17米,上端稍细。旗杆下端,固定在两块长方形的抱箍石之间。抱箍石高约1.5米,宽约0.64米,分别用两条铁带上下箍住。旗杆顶部置一铜球体,铜球的托盘上挂有4只风铃。旗杆中部铸有一条蟠龙,高约丈余。蟠龙鳞爪分明,昂首摇尾。龙身缠绕旗杆,盘旋而上。两只旗杆的龙头相对。每条龙的一只前爪上都擒有一只黑铁蜘蛛,以取“二龙戏珠”之意。在龙头上方,有一搂空翘脚的四方形斗。方斗的每面都镂刻着两条小龙,连同大蟠龙,一杆共有九龙。蟠龙尾下,又各有一个六角形斗。上面分别铸有唐代著名诗人的五言绝句诗各一首:王维的《竹里馆》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下,又分铸一幅楷书对联:海晏河清威灵著绩,风调雨顺亿兆蒙休。
再往下为一个六方形的铁花瓶和四方形的底座。上面分别铸有龙王庙的住持僧人、旗杆的铸造年代、铸造工匠、经理人的签名以及琴、棋、书、画、“八骏马”“暗八仙”等图案。
河口镇的铁旗杆,以其精湛的铸造技术和优美的艺术造型而名扬塞外。过去当地民间流传着几句顺口溜,道出了铁旗杆的优美身姿:“竖方斗,四方亭,八骏马,实威风;一琴棋书画有功名,上面铸着暗八洞,一对花瓶往上迎……生铁旗杆十八条龙。”
河口镇的一对铁旗杆,远望整体造型如一,近观图案又各个相异。每根旗杆,浑然一体,看不出一处铸接痕迹。铸造工艺精良之极,实属罕见。
另有,在托克托县出土的道教文物——古老的汉代日晷,具体出土的准确地点已不详,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呼和浩特的托克托县出土,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唯一可靠和完整的一件汉代日晷。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内珍藏。
协天观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由山西太原人郭一喊(全真道龙门派十一代传人)在三两村定居,舍茶施药,济度众生。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由后营古屯施舍种地及戏楼地基兴建而成。
清乾隆七年(1742),收郭大贤、陈攀祥二弟子。至此郭一喊的道业兴旺。协天观庙内所供奉关圣帝君、龙王、吕洞宾、太阴、太阳、文武财神、观音、老君、河神、药王、塞人等。有金匾一块——“惠镜光明”。此悬匾于协天观正门,文官以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永保岁岁吉祥。又兴建有过殿、马王殿及钟鼓楼等,装饰整洁,环境清幽。观内有正殿十二座,禅房二十余间。由此“协天观”闻名遐迩。
飞龙观 坐落于呼和浩特市南郊辛辛板村,初建于民国21年(1932),在绥远地区很有影响。第一代掌门人是飞龙真人(王明竟),于民国27年(1938)羽化登仙,享年106岁。其主要弟子有柳生惠、赵至义、李至真等人。原飞龙观占地1152.18平方米,观内有正殿8间,西房6间,南房4间。所供奉有三清道祖、吕祖、真武大帝、玄天娘娘、龙王、关圣帝君等。该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柳生惠道长住持,道长于1970年羽化登仙。1995年,剩余部分正殿建筑被辛辛板村拆除,改建为小学。
太清宫 呼和浩特市太清宫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清乾隆皇帝谕勅,北京白云观为全真道祖庭之一,选派邱祖长春真人嫡传法嗣之中精习道法之道士敕12人,随换防的清军人驻归化和绥远两城之中的太清宫及各庙宇。清乾隆皇帝亲自为太清宫书匾额一块,上书“专司祈祝,疆土安宁”(其匾额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烧毁)。原有香火地五顷(原址在现在的新华广场附近)。所有太清宫常住道士都以清军所享俸禄一样:月俸一两四分银。至民国15年(1926),被民国地方财政视为不正常开销而削去。太清宫主要供奉三清道祖、玉皇大帝等神衹较高的神位。因其受过皇封,所以不接待普通百姓。所来太清宫进香、祈福者多为满蒙的贵族。逢大的道教节目,太清宫施放斋饭,冬天施放棉衣,夏天施放单衣、舍药放菜。道观中道士最多时达100余人。为北方丛林庙宇最大的道观。其历史传承中住持太清宫道士有:张教化,龙门派第十七代弟子(1884),其弟子为玉皇阁的荣永修,财神庙的孙永宁等(十八代弟子)。圣清观的李永静(1901)住持太清宫,并收弟子鲁圆月、张圆广、许圆培等。民国10年(1921),太清宫住持由范明证当家,收徒赵至忠、李至仁、霍至高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清宫由李至仁道长住持,收徒卢理生、杨理青、纪理功等5人。
土默特左旗宫观庙宇
毕克齐城隍庙 在毕克齐镇前街党中央路北,是本地区农村较大宫观庙宇之一。
毕克齐龙王庙 在毕克齐镇东南角,“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毕克齐三官庙 在毕克齐镇后街偏西,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
此老山奶奶庙 建于察素齐镇北此老山顶。
三两乡协天观 原为三两村龙王庙,郭一喊住持后改名协天观。
包头市宫观庙宇
龙王庙 清代,晋陕汉族农民陆续进入包头地区谋生,春来秋归。他们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开始逐渐定居下来,修建庙宇也随之兴旺,所需资金全靠募捐。此时较大村子也建有砖瓦结构庙宇,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四壁彩绘,但规模不大。庙宇多集中在境内东部,清末民初开始大量放垦,故建庙较少。民国年间,包头地区民间宗教日渐衰落。民国18年(1929),包头县学生发起拆毁神像运动,包头地区庙宇渐成为学校及公共活动场所。20世纪70年代,境内各庙宇只留下一些残垣断壁。1990年,兴胜村乡二道沙河村经批准就在原龙王庙废墟上重修一座庙宇,农历每月十五日活动。包头地区的民间宗教将道、释两家清规戒律和儒家纲常伦理熔铸一炉。民间宗教系多神崇拜,佛、道、儒三家权威人物如来、弥勒、观音、老君、吕祖、龙王、钟馗、城隍、关羽都是崇拜偶像。境内各庙宇很重视著坛诵经、设斋打醮;宣扬因果报应,六道轮回。土默特右旗境内道教与佛教相杂,佛寺供奉道教神祇,一些寺庙既住和尚,也居道士。民国38年(1949)前,境内道士多数是正一派。民国29年(1940)有吕祖庙、七圣庙2所,道士5人。民国38年(1949)后,道士相继还俗从事生产劳动,庙堂次第拆除或改作他用。
真武庙 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庙址在东河区真武庙梁。
吕祖庙 也称妙法寺,建于清咸丰末年(1861),庙址在东河区旧吕祖庙街,既供佛又供吕洞宾,还供孙思邈,为佛、道合一寺庙。以上均为城镇内庙观,周围乡村庙宇也很多,一般规模均不大,纯道士住庙宇少见。
土默特右旗宫观庙宇
吕祖庙 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
财神庙 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
观音庙 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
娘娘庙 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
关帝庙(协天观)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有郭姓道士(人称郭真人或郭老道)游方到土默特地区,落脚于三两村。清雍正十一年(1733),建关帝庙。清乾隆初年建龙王庙,始终以全真道教规传道。
五道庙 清雍正末年,有梁姓道士游方到归化城,在城西南建五道庙,原属全真道龙门系,不久改为正一道(即火居道),娶妻生子,传子不传徒。
清乾隆四年(1739),右卫将军移驻绥远城(今呼和浩特市)。清政府派龙门派道士随军来绥,分驻绥远城各庙宇。之后,这些道士也由全真道改为正一道。此外,清代尚有毕克齐镇土默特蒙古族孙姓道士一支,由毕克齐镇迁至归化城城隍庙、玉皇阁。毕克齐镇城隍庙由边姓道士住持。察素齐镇道士李姓一支住察素齐镇奶奶庙,都系正一道。本地区道教由全真道改正一道,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保护已占有的庙产,极少收受徒弟。只有三两村郭一喊仍保持全真道龙门派规矩,收徒传道。郭一喊俗名昌富,系山西省晋阳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氏,为龙门派11世传人。全真道收徒须符合三条:一、无依无靠;二、诚心信道;三、须能吃苦耐劳。符合此三条,还须有引进师、介绍师、证明师、绾发师等逐一办理,才能进道为徒。各寺观内道士都不多,遇有斋醮或道场,往往采取各庙联合方式举办。全真道一般素荤自由。道教庙观内供奉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太清太上老君。寺观主殿称三清殿。本地区道教庙观内所供神仙甚杂,包括关帝、龙王、吕祖、太阴、财神、观音、老君、河神、药王、真人等。有的三清殿只悬挂三清画轴。
呼和浩特市宫观庙宇
玉皇阁 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庙止在新生街19号,是兴建规模最大、活动最早的道观。最后一代传人是荣永修。
五道庙 建于清雍正末年(1735),有梁姓道士游到此地区,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西南建五道庙,此庙原属全真道龙门派系。后因传承问题改为正一派(即火居道),娶妻生子,传子不传徒,荤素自由。原址在城西南五道庙巷。
城隍庙 清朝乾隆四年(1739),由全真道改为正一道,孙姓道士以火居道传世,由毕克齐迁到归化城城隍庙,并建玉皇阁。主要供奉玉皇大帝、三官大帝、三皇大帝、金华圣母等。一年四季常有香客进庙烧香敬神,并定期举行庙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拆除,庙址在旧城北门外通道街西原义仓东。
北极玄天庙(玄天观) 庙址在旧城北门翁城。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内供奉北极玄天大帝、周公和桃花女。1958年拆除。拆除后的神像及石碑送到呼和浩特市太清宫供奉。
三官庙 修建年代较早,现庙址在旧城三官庙巷。内供奉天、地、水三官,故称三官庙。
魁星阁 在旧城小东街,也称“文昌阁魁星楼”,内供奉文昌帝君。
吕祖庙 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庙址在旧城三官庙巷内。内供奉吕洞宾。
财神庙 绥蒙抗日救国会旧址——财神庙,庙址在旧城玉泉二巷,原为蒙疆道教教会所在地。东西配殿,两殿结构完整未损,保存较好,山门保存完整。
文昌庙 原址是现在的文庙街小学。
托克托县龙王庙 该庙位于托克托县河口镇,现遗留正殿三间,铁蟠龙旗杆一对。
龙王庙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是当地人民为祈求保佑河口镇不受黄河水淹而修筑的一座龙神庙。清同治元年(1862),河口镇的商民又集资为龙王庙竖立了一对生铁蟠龙旗杆,由当时山西著名的金火匠人铸造。铁旗杆现存完好。
河口镇,明朝时称“君子津”,清代改名河口镇。早在辽金时期,便是黄河的重要渡口和货物集散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明清时,逐渐发展成为北方地区水陆交通的要冲和商埠重地。当时的河口,商船云集,店铺林立,是呼和浩特地区著名的第二大商市。
清代的河口镇,不仅商业繁荣,人口鼎盛,而且庙宇林立,龙王庙就是其中的一座。当年的龙王庙是一座建筑宏伟、工艺精良的建筑,是当地最有名气的一处名胜古迹,生铁蟠龙旗杆就是最好的见证物之一。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旗杆为两根,造型一致,分左右在龙王庙的山门前对称而立。旗杆高约12米,直径0.17米,上端稍细。旗杆下端,固定在两块长方形的抱箍石之间。抱箍石高约1.5米,宽约0.64米,分别用两条铁带上下箍住。旗杆顶部置一铜球体,铜球的托盘上挂有4只风铃。旗杆中部铸有一条蟠龙,高约丈余。蟠龙鳞爪分明,昂首摇尾。龙身缠绕旗杆,盘旋而上。两只旗杆的龙头相对。每条龙的一只前爪上都擒有一只黑铁蜘蛛,以取“二龙戏珠”之意。在龙头上方,有一搂空翘脚的四方形斗。方斗的每面都镂刻着两条小龙,连同大蟠龙,一杆共有九龙。蟠龙尾下,又各有一个六角形斗。上面分别铸有唐代著名诗人的五言绝句诗各一首:王维的《竹里馆》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下,又分铸一幅楷书对联:海晏河清威灵著绩,风调雨顺亿兆蒙休。
再往下为一个六方形的铁花瓶和四方形的底座。上面分别铸有龙王庙的住持僧人、旗杆的铸造年代、铸造工匠、经理人的签名以及琴、棋、书、画、“八骏马”“暗八仙”等图案。
河口镇的铁旗杆,以其精湛的铸造技术和优美的艺术造型而名扬塞外。过去当地民间流传着几句顺口溜,道出了铁旗杆的优美身姿:“竖方斗,四方亭,八骏马,实威风;一琴棋书画有功名,上面铸着暗八洞,一对花瓶往上迎……生铁旗杆十八条龙。”
河口镇的一对铁旗杆,远望整体造型如一,近观图案又各个相异。每根旗杆,浑然一体,看不出一处铸接痕迹。铸造工艺精良之极,实属罕见。
另有,在托克托县出土的道教文物——古老的汉代日晷,具体出土的准确地点已不详,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呼和浩特的托克托县出土,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唯一可靠和完整的一件汉代日晷。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内珍藏。
协天观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由山西太原人郭一喊(全真道龙门派十一代传人)在三两村定居,舍茶施药,济度众生。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由后营古屯施舍种地及戏楼地基兴建而成。
清乾隆七年(1742),收郭大贤、陈攀祥二弟子。至此郭一喊的道业兴旺。协天观庙内所供奉关圣帝君、龙王、吕洞宾、太阴、太阳、文武财神、观音、老君、河神、药王、塞人等。有金匾一块——“惠镜光明”。此悬匾于协天观正门,文官以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永保岁岁吉祥。又兴建有过殿、马王殿及钟鼓楼等,装饰整洁,环境清幽。观内有正殿十二座,禅房二十余间。由此“协天观”闻名遐迩。
飞龙观 坐落于呼和浩特市南郊辛辛板村,初建于民国21年(1932),在绥远地区很有影响。第一代掌门人是飞龙真人(王明竟),于民国27年(1938)羽化登仙,享年106岁。其主要弟子有柳生惠、赵至义、李至真等人。原飞龙观占地1152.18平方米,观内有正殿8间,西房6间,南房4间。所供奉有三清道祖、吕祖、真武大帝、玄天娘娘、龙王、关圣帝君等。该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柳生惠道长住持,道长于1970年羽化登仙。1995年,剩余部分正殿建筑被辛辛板村拆除,改建为小学。
太清宫 呼和浩特市太清宫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清乾隆皇帝谕勅,北京白云观为全真道祖庭之一,选派邱祖长春真人嫡传法嗣之中精习道法之道士敕12人,随换防的清军人驻归化和绥远两城之中的太清宫及各庙宇。清乾隆皇帝亲自为太清宫书匾额一块,上书“专司祈祝,疆土安宁”(其匾额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烧毁)。原有香火地五顷(原址在现在的新华广场附近)。所有太清宫常住道士都以清军所享俸禄一样:月俸一两四分银。至民国15年(1926),被民国地方财政视为不正常开销而削去。太清宫主要供奉三清道祖、玉皇大帝等神衹较高的神位。因其受过皇封,所以不接待普通百姓。所来太清宫进香、祈福者多为满蒙的贵族。逢大的道教节目,太清宫施放斋饭,冬天施放棉衣,夏天施放单衣、舍药放菜。道观中道士最多时达100余人。为北方丛林庙宇最大的道观。其历史传承中住持太清宫道士有:张教化,龙门派第十七代弟子(1884),其弟子为玉皇阁的荣永修,财神庙的孙永宁等(十八代弟子)。圣清观的李永静(1901)住持太清宫,并收弟子鲁圆月、张圆广、许圆培等。民国10年(1921),太清宫住持由范明证当家,收徒赵至忠、李至仁、霍至高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清宫由李至仁道长住持,收徒卢理生、杨理青、纪理功等5人。
土默特左旗宫观庙宇
毕克齐城隍庙 在毕克齐镇前街党中央路北,是本地区农村较大宫观庙宇之一。
毕克齐龙王庙 在毕克齐镇东南角,“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毕克齐三官庙 在毕克齐镇后街偏西,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
此老山奶奶庙 建于察素齐镇北此老山顶。
三两乡协天观 原为三两村龙王庙,郭一喊住持后改名协天观。
包头市宫观庙宇
龙王庙 清代,晋陕汉族农民陆续进入包头地区谋生,春来秋归。他们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开始逐渐定居下来,修建庙宇也随之兴旺,所需资金全靠募捐。此时较大村子也建有砖瓦结构庙宇,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四壁彩绘,但规模不大。庙宇多集中在境内东部,清末民初开始大量放垦,故建庙较少。民国年间,包头地区民间宗教日渐衰落。民国18年(1929),包头县学生发起拆毁神像运动,包头地区庙宇渐成为学校及公共活动场所。20世纪70年代,境内各庙宇只留下一些残垣断壁。1990年,兴胜村乡二道沙河村经批准就在原龙王庙废墟上重修一座庙宇,农历每月十五日活动。包头地区的民间宗教将道、释两家清规戒律和儒家纲常伦理熔铸一炉。民间宗教系多神崇拜,佛、道、儒三家权威人物如来、弥勒、观音、老君、吕祖、龙王、钟馗、城隍、关羽都是崇拜偶像。境内各庙宇很重视著坛诵经、设斋打醮;宣扬因果报应,六道轮回。土默特右旗境内道教与佛教相杂,佛寺供奉道教神祇,一些寺庙既住和尚,也居道士。民国38年(1949)前,境内道士多数是正一派。民国29年(1940)有吕祖庙、七圣庙2所,道士5人。民国38年(1949)后,道士相继还俗从事生产劳动,庙堂次第拆除或改作他用。
真武庙 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庙址在东河区真武庙梁。
吕祖庙 也称妙法寺,建于清咸丰末年(1861),庙址在东河区旧吕祖庙街,既供佛又供吕洞宾,还供孙思邈,为佛、道合一寺庙。以上均为城镇内庙观,周围乡村庙宇也很多,一般规模均不大,纯道士住庙宇少见。
土默特右旗宫观庙宇
吕祖庙 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
财神庙 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
观音庙 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
娘娘庙 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
关帝庙(协天观)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有郭姓道士(人称郭真人或郭老道)游方到土默特地区,落脚于三两村。清雍正十一年(1733),建关帝庙。清乾隆初年建龙王庙,始终以全真道教规传道。
五道庙 清雍正末年,有梁姓道士游方到归化城,在城西南建五道庙,原属全真道龙门系,不久改为正一道(即火居道),娶妻生子,传子不传徒。
清乾隆四年(1739),右卫将军移驻绥远城(今呼和浩特市)。清政府派龙门派道士随军来绥,分驻绥远城各庙宇。之后,这些道士也由全真道改为正一道。此外,清代尚有毕克齐镇土默特蒙古族孙姓道士一支,由毕克齐镇迁至归化城城隍庙、玉皇阁。毕克齐镇城隍庙由边姓道士住持。察素齐镇道士李姓一支住察素齐镇奶奶庙,都系正一道。本地区道教由全真道改正一道,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保护已占有的庙产,极少收受徒弟。只有三两村郭一喊仍保持全真道龙门派规矩,收徒传道。郭一喊俗名昌富,系山西省晋阳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氏,为龙门派11世传人。全真道收徒须符合三条:一、无依无靠;二、诚心信道;三、须能吃苦耐劳。符合此三条,还须有引进师、介绍师、证明师、绾发师等逐一办理,才能进道为徒。各寺观内道士都不多,遇有斋醮或道场,往往采取各庙联合方式举办。全真道一般素荤自由。道教庙观内供奉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太清太上老君。寺观主殿称三清殿。本地区道教庙观内所供神仙甚杂,包括关帝、龙王、吕祖、太阴、财神、观音、老君、河神、药王、真人等。有的三清殿只悬挂三清画轴。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