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

公元581~959年

  • 唐(公元618年—公元7世纪)
  • 发布时间:03-16
  • 来源:大事记
  •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

    原隋王朝太原留守(官号)唐公李渊建立唐王朝。翌年(公元619年),突厥始毕可汗趁唐朝初建、战乱未休之机,率部度过黄河,到达夏州,占据今鄂尔多斯高原。同年始毕可汗死,其弟处罗可汗继位。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处罗可汗死,其弟颉利可汗即位。

      唐高祖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活动于今呼伦湖周围、额尔古纳河两岸、黑龙江上游南北、嫩江流域以西和霍林河两岸的室韦部,与唐王朝建立了联系。

      唐王朝改隋制灵武郡为灵州(灵州一度辖有今乌兰布和沙漠及河套一带地区),改隋设置的盐川郡为盐州(辖境包括今鄂托克前旗南部地区)。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

    唐王朝改隋设置的武威郡为凉州(辖境包括今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南部地区),改隋设置的张掖郡为甘州(辖境包括今额济纳河流域),分隋设置的张掖郡一部为肃州(辖境包括今额济纳旗西部地区)。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

    唐王朝改隋设置的云州为北恒州(辖境包括今乌兰察布盟丘陵南段地区),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废。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为加强党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统治,开始省并州、县,并根据山川形势,将全国划分为十道,即十个监察区。在唐王朝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实行道、州、县三级地方建制。唐代关内道所属的灵州、盐州、夏州、宥州、丰州,河东道所属的云州,陇后道所属的凉州、甘州、肃州等,其辖境包括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中、西部地区。

      突厥地区(今阴山以北)大雪,平地雪深数尺,羊马多死,平民大饥。

      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居住在今呼伦贝尔及大兴安岭地区的室韦部与唐王朝建立联系后,朝贡不绝。

    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

    唐王朝改隋设置的朔方郡为夏州,领朔方、长泽等四县(州治朔方,在今乌审旗无定河左岸白城子,辖今鄂托克前旗、乌审旗等地区)。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

    唐王朝改隋设置的榆林郡为胜州,领榆林、河滨二县(州治榆林,在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古城,辖今黄河西岸的准格尔旗等地)。

    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

     唐王朝为抵御东突厥的大规模进犯,派出六路大军实行反击,突厥军被击溃,东突厥汗国亡。东突厥部众有近20万人归附唐王朝,唐将其安置在今伊克昭盟境内,任命突厥贵族进行管理。附唐的突厥贵族多被封为都督、将军、中郎将等高官。由于唐王朝对突厥人的优待,故当时有近万家突厥人迁入都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南)居住。

      东突厥亡后,唐王朝置丰州都督府,不领县,专门管理归附的北方各族。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废丰州都督府,其地并入灵州。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

    唐王朝在原北恒州所辖境内设置云州(辖境包括今乌兰察布盟丘陵南段地区)。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夏,被唐王朝任命为中郎将的突厥贵族结社率(人名)阴结旧部谋刺唐太宗李世民未果,唐太宗因此觉得突厥居地逼进京都,多有危险,遂于是年将安置在今伊克昭盟地区的东突厥部众10万余人迁返漠南故地(今呼和浩特平原一带)。任命右武侯大将军、突厥贵族阿史那思摩为可汗,在定襄故城(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设立牙帐,统领所迁返的部众,同时为唐王朝防御在漠北的薛延陀。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

    迁居漠南的10余万突厥人不断遭到薛延陀的杀掠,再次迂回今伊克昭盟地区,唐王朝准许他们居于夏、胜二州之间(今伊金霍洛旗及周围地区)。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

    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宿营奚王牙帐(在今赤峰市宁城县),奚族首领率部从征。

    唐太宗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

    唐王朝攻灭薛延陀,漠北铁勒诸部归服于唐,请置官府。翌年(公元647年),置燕然都护府(治所在故单于台,今乌加河北乌拉特中旗境内,辖今巴彦淖尔盟北部地区)。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

    契丹(居于今哲里木盟南部及赤峰市东南部地区)、奚(居于今赤峰市南部地区)同附于唐,唐王朝各以其地设松漠都督府、饶乐都督府,二府之下分置数个羁縻州。又在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置东夷都护府统辖二都督府。东夷都护府辖境包括今西拉木伦河及老哈河流域。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

    唐王朝为了安置归附的东突厥人,将原颉利可汗的统治区(漠南地区)分为六州,左方置定襄都督府(辖今锡林郭勒盟北部地区),右方置云中都督府(辖今巴彦淖尔盟北部及乌兰察布盟东北部地区),分别任用突厥贵族为都督。

      契丹大贺日部的首领窟哥,被唐太宗封为松漠都督,并赐姓李氏(唐皇帝之姓)。

      唐王朝复置丰州(辖今巴彦淖尔盟河套地区、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平原地区)。

    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

    唐王朝置瀚海都护府,统辖以突厥诸部地设置的狼山、云中、桑乾三都督府和苏农十四州。

    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

    唐王朝迁徙燕然都护府于漠北回纥牙帐,燕然都护府所辖地区归入瀚海都护府管辖。

    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

    唐王朝改云中都护府为单于都护府,领金河县(都护府及金河县治所均在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单于都护府统大漠以南诸羁縻府州。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

    唐王朝改瀚海都护府为安北都护府。武则天垂拱元年(公元685年)以后,后突厥占领漠北,安北都护府由漠北迁于漠南的同城(今额济纳旗东南)。

    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

    唐王朝在灵、夏二州置六胡州,安置附唐的突厥人。

      是年九月至唐高宗开耀元年(公元681年)二月,夏州(今杭锦旗以南地区)死失马18.49万匹、牛1.16万头。

    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

    云中都督府突厥贵族阿史那骨咄禄纠众反唐,占领黑纱城(今呼和浩特市北),自立为颉跌利施可汗,建立后突厥政权,牙帐设在漠北的乌德鞬山(即于都斤山)。云州民众为避战祸,多迁徙于朔州。至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默啜可汗继位,拥兵40万,控地上万里,控制了大漠南北及邻近各族。至武则天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又迫使唐王朝归还先前迁居丰、胜、夏等六州的突厥降户数千帐,后突厥统治者把统治区划为左、右厢两部分,各置官吏统治,左厢包括契丹、奚等族居住的今内蒙古东部地区,右厢包括今黄河以北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唐王朝在北方的统治受到严重威胁。

    公元7世纪

    7世纪以后,“蒙古”一词始见于唐代汉文史乘,称作“蒙兀室韦”,当时是室韦人的一支,居今额尔古纳河流域。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