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5年  /  第三期
  • (年鉴编写)年鉴“十性”——再论年鉴特性
  •     要弄清楚年鉴特性,必须首先搞清楚年鉴是怎样的书籍。换言之,必须明白年鉴的定义。

    关于年鉴定义,理论界众说纷纭。表述文字最长的,将近300字,如《年鉴编纂百议》一书提出:“年鉴,就是一年一鉴,即逐年出版的,以记述某一专业或某一地区、某一领域一年内各项事业的新发展、新情况为主要内容的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时间密集的资料性、便览性工具书,是高密度、大容量的知识、信息、文献、资料的结合体。它集百业为一册,缩一年为一瞬。它是史册,是昨天的记录,今天的镜子,明天的见证。记述的是一年内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活动、成果和重要统计数字等新资料。它是按年逐年编写,记录时代进展的连续出版物,既为读者及时提供新资料,也为社会积累史料,对现实对历史都有文献价值。无论什么年鉴,都是反映年度全貌的‘百科全书’”。表述文字最短的,只有6个字:“编年体工具书”(《辞书研究》1986年第6期)。不管用字多也好、少也好,都没有揭示出年鉴概念的全部内涵,没有科学的表述出年鉴定义所应包含的全部要素。根据我从事年鉴工作以来的亲身体验,总结出用以下34个字可以概括出年鉴定义的主要内涵,即“年鉴是逐年编辑出版、对记载对象上年度各种有用信息分类辑录的资料性工具书。”这个定义虽然简短,却涵盖了年鉴10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一是年刊性。年鉴编纂工作不可能当年编当年全年的事情,只有在下一个年度方能编写上年的全年资料。年鉴刊号按照国际惯例,以编辑出版年度命名,如“2005年鉴”实际是记载2004年全年的事情。这就是定义中辑录“上年度”资料的含义,年刊性还体现了另一个含义,那就是要求年鉴记载内容严格遵守年度界限,即要求辑录记载年度11日至1231日的事情。至于某些跨年度的事情,还应简明扼要追述事件的发端,以使读者看得明白。除此以外,不应涉及上年和下年。有人主张:为增强年鉴时效性,应载入完成编辑任务前发生的新事、大事,这种主张,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打乱了记载年度界限,也必然与下一本年鉴在内容上重复,造成年鉴分量和印刷成本加大等一系列问题,从“逐年编辑出版”的角度看,弊大于利。

    二是资料性。定义中已提到年鉴是“资料性”工具书,这一特性可以说是年鉴的最根本的特性,它决定了年鉴文体只能采用记实性文字,对记述对象只做客观描写,无需第一文献中那些评论、修饰之词。有人主张,为了增强年鉴的可读性,内文也要写出文采。这种主张可以理解为在对事物的表述中,选择那些最精炼、最可读的语言来应用,条理清晰,通俗易懂,而不是要求夸张修饰,增加副词和形容词。如《呼铁建设年鉴(2004)》在概况一栏中,对“施工生产”背景条件开始是这样描述的:“2003年由于受到‘非典’影响,许多工程项目无法正常进行,加上铁路大型工程项目招标降造幅度较大,中标的兰武线、集二线工程和承揽的武九线工程设计文件变更等种种原因,施工生产遇到了严重困难和压力;下半年施工规模迅猛扩展,新中标项目全面铺开,时间紧、任务重,施工生产面临着巨大挑战和考验。”这种背景条件的交代是必要的,但这一内容中有价值的资料是施工生产特别是重点工程的进行情况和结果,所以编辑人员在审定时选择了更为精炼的表述语言,即“面对上半年‘非典’影响及下半年施工规模迅猛扩展的巨大困难和压力”这样一句话后单刀直入,接着铺述施工生产的主要举措和结果。这样修改,使资料更为浓缩,让读者选用时更为方便。

    三是实用性(工具性)。定义中强调的辑录“各种有用信息”几个字,就是强调年鉴资料要在使用时具有实际意义。本着这样的要求,编辑人员选用年鉴资料时必须本着这一特性,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一律不取。条目中必要的导语、背景材料、说明语言,压缩得越干净越好。这样选取、加工资料的目的,就是为了便利读者使用。如《呼铁建设年鉴(2004)》“武装保卫”分目中【发挥民兵在施工生产中的作用】和【发挥民兵在维护稳定中的作用】,两个条目的内文共660字,编辑把两条目合并成【发挥民兵作用】一个条目,去掉了重复性叙述语言180余字,使条目反映的内容更集中、更凝炼了,读者引用起来更省时、省力。

    四是精确性。年鉴作为一种工具书,它所反映的有关事实资料和数据信息,必须要有权威性,可以作为各类读者引用的依据。鉴此,年鉴编辑人员一定要把各类数据和事实材料记录准确,人名、地名、时间及前因后果都要反复推敲,稍有疑问,即应找相关单位或负责人核实,做到一事不伪,一数不虚,既对历史负责,又对读者负责。在行文方面,一定要浓缩加工,除去水分,做到一词不浮,一字不多。《呼铁建设年鉴》在编纂实践中往往遇到这样的问题:施工单位反映的工程价值与财务部门提供的数字不一致。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是上年计价多了,财务决算时扣除了;有的实物工作量形成了,但因某些原因计价放在下年了,如此等等。编辑人员为了数据一致,每年都要把施工单位反映的数据和财务部门的决算核对一遍,凡有不同,一律以财务决算为准,避免同一工程在书中出现两种数字。

    五是全面性。定义所讲辑录 “各种”有用信息,所指就是全面性。年鉴作为工具书,必须反映它所涵盖的各单位、各部门、各种类的方方面面有价值信息,不能有什么算什么,应该是年鉴辑录范围内读者要什么有什么,做到“横不缺项,竖不断年”。“横不缺项”,就是各类目所应包含的内容全面,不能这年缺甲项,那年缺乙项,资料不完整。“竖不断年”,就是要求做好年鉴的衔接,逐年出版。试想,读者要了解某工作的历史,有的年头有资料,有的年头无资料,那就很难体现年鉴全面系统的特性了。为了保持年鉴记载年度的完整性,补充的缺项、断年内容,可附录在相关类目后面。至于某年的年鉴漏编,补编一本就是了。

    六是连续性。除了逐年编辑出版这一层意思外,主要是指内容上的衔接。各单位、各部门常规性工作,必须逐年编写条目,保证内容上的接轨,不能上年一个说法,当年又一个说法,让读者无法比较。如《呼铁建设年鉴》的“10项主要经营指标”中的第9项,1999年为“成本降低率”,2000年又改成“社会贡献率”;上年讲“施工总价值”,当年又改口为“施工产值”……诸如此类问题,给阅读者带来极大不便。

    七是系统性。主要是指资料组织上要层次分明,安排科学,不能前后、左右、上下、主次不分,逻辑混乱。定义中讲的“分类辑录”资料,明确了年鉴资料的组织方法是分类编纂法。这种方法要求:第一,类目、分目、条目科学罗列,使读者看起来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轻重分布有序;第二,内容叙述时间、主次分明。如《呼铁建设年鉴》中“大事记”的叙述,就是按时间先后顺序记事,时间相同就按事件的重要程度排列,不能想到什么说什么,造成时间混乱,内容不清,看起来让人迷糊。

    八是检索性。作为工具书,要做到使用方便,必须具备科学的检索系统,特别是那些洋洋百万言的大本年鉴没有科学的索引是很难查寻具体资料的。有一次笔者想研究一下2000年内蒙古人民生活水平状况,在查《内蒙古年鉴(2001卷)》时,看到目录是按类目、分目、子目顺序排列的,没有条目内容,目录上找不到“人民生活”这样的主题,所以只能直接到书中查找,结果费时不少。当时觉得,如果这部巨著能有主题索引那就方便多了。主题索引可以告诉读者自治区人民生活内容在××页,某盟某市人民生活内容在××页,那样查起来就会痛快得多!

    九是时效性。年鉴作为资料性工具书,既为后人查阅历史资料服务,更为今人研究现实问题提供资料信息。为此,年鉴必须准确迅速提供记载范围内的全部生产(工作)数据,并通过典型事例为广大读者提供工作经验和教训。在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这些信息数据提供的越快,工作起来效果就会越好。可是,我们现在出版的各类年鉴多数都在年底才能与读者见面,时效性较差。鉴于这种情况,就应让大家充分认识到年鉴的重要性,到了年末时,积极为年鉴提供各类资料和数据,为年鉴更及时的出版提供便利,缩短周期,让年鉴真正成为大家出色工作的一面镜子。

    十是可读性。其实,把上面九个方面的工作做好,年鉴就会增强可读性。除此以外,利用好彩页和书中的插图、汇集相关成语、谚语等,使年鉴图文并茂,美化装帧,都是增强可读性不可缺少的工作。可读性是更好发挥年鉴“服务社会”这一功能作用的重要特性,是作为编者为之奋斗的目标。

    (作者单位:中铁六局呼和铁建公司)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年鉴编写)年鉴“十性”——再论年鉴特性
  •     要弄清楚年鉴特性,必须首先搞清楚年鉴是怎样的书籍。换言之,必须明白年鉴的定义。

    关于年鉴定义,理论界众说纷纭。表述文字最长的,将近300字,如《年鉴编纂百议》一书提出:“年鉴,就是一年一鉴,即逐年出版的,以记述某一专业或某一地区、某一领域一年内各项事业的新发展、新情况为主要内容的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时间密集的资料性、便览性工具书,是高密度、大容量的知识、信息、文献、资料的结合体。它集百业为一册,缩一年为一瞬。它是史册,是昨天的记录,今天的镜子,明天的见证。记述的是一年内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活动、成果和重要统计数字等新资料。它是按年逐年编写,记录时代进展的连续出版物,既为读者及时提供新资料,也为社会积累史料,对现实对历史都有文献价值。无论什么年鉴,都是反映年度全貌的‘百科全书’”。表述文字最短的,只有6个字:“编年体工具书”(《辞书研究》1986年第6期)。不管用字多也好、少也好,都没有揭示出年鉴概念的全部内涵,没有科学的表述出年鉴定义所应包含的全部要素。根据我从事年鉴工作以来的亲身体验,总结出用以下34个字可以概括出年鉴定义的主要内涵,即“年鉴是逐年编辑出版、对记载对象上年度各种有用信息分类辑录的资料性工具书。”这个定义虽然简短,却涵盖了年鉴10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一是年刊性。年鉴编纂工作不可能当年编当年全年的事情,只有在下一个年度方能编写上年的全年资料。年鉴刊号按照国际惯例,以编辑出版年度命名,如“2005年鉴”实际是记载2004年全年的事情。这就是定义中辑录“上年度”资料的含义,年刊性还体现了另一个含义,那就是要求年鉴记载内容严格遵守年度界限,即要求辑录记载年度11日至1231日的事情。至于某些跨年度的事情,还应简明扼要追述事件的发端,以使读者看得明白。除此以外,不应涉及上年和下年。有人主张:为增强年鉴时效性,应载入完成编辑任务前发生的新事、大事,这种主张,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打乱了记载年度界限,也必然与下一本年鉴在内容上重复,造成年鉴分量和印刷成本加大等一系列问题,从“逐年编辑出版”的角度看,弊大于利。

    二是资料性。定义中已提到年鉴是“资料性”工具书,这一特性可以说是年鉴的最根本的特性,它决定了年鉴文体只能采用记实性文字,对记述对象只做客观描写,无需第一文献中那些评论、修饰之词。有人主张,为了增强年鉴的可读性,内文也要写出文采。这种主张可以理解为在对事物的表述中,选择那些最精炼、最可读的语言来应用,条理清晰,通俗易懂,而不是要求夸张修饰,增加副词和形容词。如《呼铁建设年鉴(2004)》在概况一栏中,对“施工生产”背景条件开始是这样描述的:“2003年由于受到‘非典’影响,许多工程项目无法正常进行,加上铁路大型工程项目招标降造幅度较大,中标的兰武线、集二线工程和承揽的武九线工程设计文件变更等种种原因,施工生产遇到了严重困难和压力;下半年施工规模迅猛扩展,新中标项目全面铺开,时间紧、任务重,施工生产面临着巨大挑战和考验。”这种背景条件的交代是必要的,但这一内容中有价值的资料是施工生产特别是重点工程的进行情况和结果,所以编辑人员在审定时选择了更为精炼的表述语言,即“面对上半年‘非典’影响及下半年施工规模迅猛扩展的巨大困难和压力”这样一句话后单刀直入,接着铺述施工生产的主要举措和结果。这样修改,使资料更为浓缩,让读者选用时更为方便。

    三是实用性(工具性)。定义中强调的辑录“各种有用信息”几个字,就是强调年鉴资料要在使用时具有实际意义。本着这样的要求,编辑人员选用年鉴资料时必须本着这一特性,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一律不取。条目中必要的导语、背景材料、说明语言,压缩得越干净越好。这样选取、加工资料的目的,就是为了便利读者使用。如《呼铁建设年鉴(2004)》“武装保卫”分目中【发挥民兵在施工生产中的作用】和【发挥民兵在维护稳定中的作用】,两个条目的内文共660字,编辑把两条目合并成【发挥民兵作用】一个条目,去掉了重复性叙述语言180余字,使条目反映的内容更集中、更凝炼了,读者引用起来更省时、省力。

    四是精确性。年鉴作为一种工具书,它所反映的有关事实资料和数据信息,必须要有权威性,可以作为各类读者引用的依据。鉴此,年鉴编辑人员一定要把各类数据和事实材料记录准确,人名、地名、时间及前因后果都要反复推敲,稍有疑问,即应找相关单位或负责人核实,做到一事不伪,一数不虚,既对历史负责,又对读者负责。在行文方面,一定要浓缩加工,除去水分,做到一词不浮,一字不多。《呼铁建设年鉴》在编纂实践中往往遇到这样的问题:施工单位反映的工程价值与财务部门提供的数字不一致。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是上年计价多了,财务决算时扣除了;有的实物工作量形成了,但因某些原因计价放在下年了,如此等等。编辑人员为了数据一致,每年都要把施工单位反映的数据和财务部门的决算核对一遍,凡有不同,一律以财务决算为准,避免同一工程在书中出现两种数字。

    五是全面性。定义所讲辑录 “各种”有用信息,所指就是全面性。年鉴作为工具书,必须反映它所涵盖的各单位、各部门、各种类的方方面面有价值信息,不能有什么算什么,应该是年鉴辑录范围内读者要什么有什么,做到“横不缺项,竖不断年”。“横不缺项”,就是各类目所应包含的内容全面,不能这年缺甲项,那年缺乙项,资料不完整。“竖不断年”,就是要求做好年鉴的衔接,逐年出版。试想,读者要了解某工作的历史,有的年头有资料,有的年头无资料,那就很难体现年鉴全面系统的特性了。为了保持年鉴记载年度的完整性,补充的缺项、断年内容,可附录在相关类目后面。至于某年的年鉴漏编,补编一本就是了。

    六是连续性。除了逐年编辑出版这一层意思外,主要是指内容上的衔接。各单位、各部门常规性工作,必须逐年编写条目,保证内容上的接轨,不能上年一个说法,当年又一个说法,让读者无法比较。如《呼铁建设年鉴》的“10项主要经营指标”中的第9项,1999年为“成本降低率”,2000年又改成“社会贡献率”;上年讲“施工总价值”,当年又改口为“施工产值”……诸如此类问题,给阅读者带来极大不便。

    七是系统性。主要是指资料组织上要层次分明,安排科学,不能前后、左右、上下、主次不分,逻辑混乱。定义中讲的“分类辑录”资料,明确了年鉴资料的组织方法是分类编纂法。这种方法要求:第一,类目、分目、条目科学罗列,使读者看起来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轻重分布有序;第二,内容叙述时间、主次分明。如《呼铁建设年鉴》中“大事记”的叙述,就是按时间先后顺序记事,时间相同就按事件的重要程度排列,不能想到什么说什么,造成时间混乱,内容不清,看起来让人迷糊。

    八是检索性。作为工具书,要做到使用方便,必须具备科学的检索系统,特别是那些洋洋百万言的大本年鉴没有科学的索引是很难查寻具体资料的。有一次笔者想研究一下2000年内蒙古人民生活水平状况,在查《内蒙古年鉴(2001卷)》时,看到目录是按类目、分目、子目顺序排列的,没有条目内容,目录上找不到“人民生活”这样的主题,所以只能直接到书中查找,结果费时不少。当时觉得,如果这部巨著能有主题索引那就方便多了。主题索引可以告诉读者自治区人民生活内容在××页,某盟某市人民生活内容在××页,那样查起来就会痛快得多!

    九是时效性。年鉴作为资料性工具书,既为后人查阅历史资料服务,更为今人研究现实问题提供资料信息。为此,年鉴必须准确迅速提供记载范围内的全部生产(工作)数据,并通过典型事例为广大读者提供工作经验和教训。在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这些信息数据提供的越快,工作起来效果就会越好。可是,我们现在出版的各类年鉴多数都在年底才能与读者见面,时效性较差。鉴于这种情况,就应让大家充分认识到年鉴的重要性,到了年末时,积极为年鉴提供各类资料和数据,为年鉴更及时的出版提供便利,缩短周期,让年鉴真正成为大家出色工作的一面镜子。

    十是可读性。其实,把上面九个方面的工作做好,年鉴就会增强可读性。除此以外,利用好彩页和书中的插图、汇集相关成语、谚语等,使年鉴图文并茂,美化装帧,都是增强可读性不可缺少的工作。可读性是更好发挥年鉴“服务社会”这一功能作用的重要特性,是作为编者为之奋斗的目标。

    (作者单位:中铁六局呼和铁建公司)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