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区情概览  /  内蒙古大事记  /  

公元1368~1643年

  • 明(公元1632—1643年)
  • 发布时间:01-16
  • 来源:大事记
  •  

    明思宗崇祯五年后金太宗天聪六年(公元1632年)

    四月  后金太宗皇太极第二次率军亲征察哈尔,林丹汗闻讯弃土西奔,遣人赴归化城,驱赶富民及牲畜渡黄河西去。

    五月  皇太极率满洲八旗兵及蒙古诸部兵10万人,西征进击在归化城一带的察哈尔林丹汗部,林丹汗不敌而西退青溜草原,后金势力控制整个内蒙古地区。皇太极驻跸归化城后,编制户口,召见喇嘛,土默特部首领事众归附后金。

    明思宗崇祯六年后金太宗天聪七年(公元1633年)

    二月  蒙古茂明安部归附后金。

    同年  皇太极将其长女封为固伦公主,嫁给敖汉部台吉赛臣单里克图之子班第郡王,并招班第郡王为额驸。

    明思宗崇祯七年后金太宗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

    五月  索伦部达斡尔族首领巴尔达齐赴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朝贡,为后金贡貂皮l 818张。

    同年  蒙古林丹汗死,后金统一内蒙古各部。

    明思宗崇祯八年后金太宗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

    二月  后金军队渡黄河远征林丹汗余部,林丹汗子额哲附后金,并献传国王玺。皇太极将次女封为固伦公主嫁与额哲。

      后金政权以内外喀喇沁16 953名壮丁为基础,合原蒙古左、右翼兵丁,编成八旗蒙古。

    同年  后金政权首先对喀喇沁、土默特部编旗设佐,建立了喀喇沁左旗(辖境相当于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凌源县和建昌县)、喀喇沁右旗(辖境相当于今喀喇沁旗和河北省平泉、围场的部分地区及辽宁省建平县的小部分地区)、土默特左旗(辖境相当于今库伦旗东南部和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土默特右旗(辖境相当于今辽宁省朝阳、北票二县)等四个札萨克旗。清代盟旗制度自此开始。

      蒙古喀尔喀车臣汗硕垒偕乌珠穆沁、苏尼特、浩齐特等部致书后金,以求通好。

      陈祖绶绘制《皇明职方地图》三卷本。其中扩大《朔漠图》版面,增绘了横贯漠南蒙古(今内蒙古南部地区)4个边镇地图,军用性质十分明显,清王朝曾特此图列为“禁书目”。

      是年至清圣祖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后金(清王朝)陆续把归附的喀喇沁部和土默特部编为五个札萨克旗,称喀喇沁左旗、喀喇沁右旗、喀喇沁中旗、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五旗会盟于土默特有旗境内的卓索图(约在今辽宁省北票县境内),称卓索图盟(辖境相当于今喀喇沁旗、宁城县、辽宁省朝阳地区和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河北省平泉县北部及承德、围场的一部分地区)。

    明思宗崇祯九年清太宗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

    四月十一日  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个封建主聚会于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承认皇太极为蒙古可汗大统的继承者,并上博克达彻辰汗(宽温仁圣皇帝)尊号,奉戴为共主。皇太极去汗号称帝,更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林丹汗于额哲参与推举大清皇帝,被皇太极封为和硕亲王。

    同年  清王朝对蒙古各部落采取羁縻政策,拆部编旗,对首领去汗号封爵,并设立专门处理蒙古事务的党中央机构——蒙古衙门。

      清王朝把归附的科尔沁部编为科尔沁右翼前旗(辖境相当于今科尔沁右翼前旗南部、乌兰浩特市、吉林省洮南市、通榆县及白城市的一部分地区)、科尔沁右翼中旗(辖境相当于今科尔沁右翼中旗、突泉县、吉林省通榆县的北部和白城市的一部分地区)、科尔沁右翼后旗(辖境相当于今科尔沁右翼前旗北部、扎赉特旗、吉林省镇赉和大安等县的部分地区)、科尔沁左翼中旗(辖境相当于今通辽市大部、科尔沁左翼中旗、吉林省公主岭市、梨树县、四平市和双辽县的大部、辽宁省康平县的一小部分地区)、科尔沁左翼前旗(辖境相当于今科尔沁左翼后旗西部和西南部、库伦旗一部分、辽宁省彰武县东北、康平县西部、法库县西北等地区);把归附的郭尔罗斯部编为郭尔罗斯前旗(辖境相当于今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长岭县、德惠县、农安县、乾安县及长春市一部分地区)。六旗均为札萨克旗。

      清王朝把归附的阿鲁科尔沁部编为阿鲁科尔沁旗(辖境相当于今阿鲁科尔沁旗和开鲁县西南部地区);把归附的翁牛特部编为翁牛特右旗(辖境相当于今赤峰市一部分、河北省围场县一部分地区)、翁牛特左旗(辖境相当于今翁牛特旗地区);把归附的敖汉部编为敖汉旗,俗称札萨克王旗(辖境相当于今敖汉旗的全部、辽宁省建平县的大部和赤峰市东北的一小部分地区);把归附的奈曼部编为奈曼旗(所辖地域小于今奈曼旗)。五旗均为札萨克旗。

      清王朝把归附的四子部落编为四子部落旗,俗称四子王旗(辖境相当于今四子王旗及武川县的一部分地区)。四子王旗为札萨克旗。

      清王朝把归附的归化城土默特部编为土默特左旗和土默特右旗,二旗均设都统,不设札萨克,被称为归化城土默特二都统旗(辖境相当于今阴山以南的呼和浩特平原地区)。

      同年至清世祖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清王朝把所编科尔沁右翼中旗、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后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前旗、科尔沁左翼后旗、郭尔罗斯前旗、郭尔罗斯后旗、杜尔伯特旗、扎赉特旗等十个札萨克旗会盟于科尔沁右翼中旗的哲里木(今科尔沁右翼中旗的哲里木苏木),称为哲里木盟(地域大致包括今兴安盟、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后二旗及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大庆市、安达县、林甸县、泰来县、肇东县、肇州县、肇源县、吉林省白城地区、长春市、四平市、农安县、德惠县、双辽县、梨树县、公主岭市、辽宁省康平县、昌图县、法库县、彰武县等地区的全部或一部)。

      同年至清圣祖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清王朝把所编扎鲁特左旗、扎鲁特右旗、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左旗、翁牛特右旗、敖汉旗、喀尔喀左旗、奈曼旗等十一个札萨克旗,会盟于翁牛特左旗境内的昭乌达(今翁牛特旗境),称为昭乌达盟(辖境相当于今克什克腾旗、林西县、巴林左旗、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翁牛特旗、敖汉旗、赤峰市城区、开鲁县、奈曼旗,扎鲁特旗等地区)。

      同年至清圣祖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清王朝将所编四子王旗、喀尔喀右旗、茂明安旗、乌喇特前旗、乌喇特中旗、乌喇特后旗等六个札萨克旗,会盟于归化城所属的乌兰察布地方(今呼和浩特市北的红山口),称为乌兰察布盟(辖境相当于今四子王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杭锦后旗、五原县、包头市固阳县、武川县等地区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明思宗崇祯十年清太宗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

    十月  索伦部首领博穆博果尔向清王朝纳贡臣服。

    明思宗崇祯十一年清太宗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

    六月  清王朝将蒙古衙门更名为理藩院,专门处理蒙古事务。

    明思宗崇祯十二年清太宗崇德四年(公元1639年)

    十一月  清王朝派兵复征索伦各部,博穆博果尔率众抵抗。翌年(公元1640年)底,博穆博果尔兵败被杀,清王朝统一索伦,编设佐领。

    明思宗崇祯十三年清太宗崇德五年(公元1640年)

    清王朝在平息索伦部博穆博果尔的反抗前后,对其他来朝贡的索伦部人均给予赏赐,并封给官职,这种封赏直至清圣祖康熙年间。其中以巴尔达奇为最,招为额驸。

    明思宗崇祯十四年清太宗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

    五月  清王朝命驻防归化城的固山额真古禄格等增筑外城,建堞楼,挖深沟,以利防守。

    同年  清王朝将归附的乌珠穆沁部编为乌珠穆沁右旗,俗称西乌珠穆沁旗(辖境相当于今东、西乌珠穆沁旗中部和西乌珠穆沁旗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将归附的阿巴噶部编为阿巴噶旗(辖境相当于今阿巴嘎旗西部地区);将归附的苏尼特部编为苏尼特旗(辖境相当于今苏尼特左旗)。三旗均为札萨克旗。

      同年至清圣祖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1722年),清王朝将所编乌珠穆沁右旗、乌珠穆沁左旗、浩齐特左旗、浩齐特右旗、阿巴噶右旗、阿巴噶左旗、阿巴哈纳尔左旗、阿巴哈纳尔右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等十个札萨克旗,会盟于阿巴噶左旗和阿巴哈纳尔左旗境内的锡林郭勒(约今锡林浩特市境内),称作锡林郭勒盟(辖境相当于今东、西乌珠穆沁旗、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苏尼特左、右二旗及二连浩特市等地区)。萨克旗,会盟于归化城所属的乌兰察布地方(今呼和浩特市北的红山口),称为乌兰察布盟(辖境相当于今四子王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杭锦后旗、五原县、包头市固阳县、武川县等地区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明思宗崇祯十五年清太宗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

    清王朝编苏尼特右旗,俗称西苏尼特(辖境相当于今苏尼特右旗和二连浩特市地区)。苏尼特右旗编成后,清太宗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所编苏尼特旗改称苏尼特左旗,俗称东苏尼特。

    明思宗崇祯十六年清太宗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

    二月  清军第三次北征索伦各部。五月,索伦人抵抗清军失败。至此,整个黑龙江流域纳入清王朝版图。

    同年  索伦各部抵抗沙皇俄国波雅科夫武装探险队的入侵。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