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13卷  /  教育

2013卷

  • 内蒙古民族大学
  • 【领导名录】

    党委书记:王顶柱(蒙古族)

    党委副书记 校长:傅永春

    党委副书记: ***(蒙古族)

    党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白莉莉(女 蒙古族)

    副校长:刘宗瑞 吉日木图(蒙古族)孙国权 巴根那(蒙古族)陈凤玉 陈永胜(蒙古族)

    【概况】内蒙古民族大学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院校。始建于1958年,20006月由原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内蒙古蒙医学院、哲里木畜牧学院3所本科院校合并组建,是一所涵盖师范、医学、蒙医药、农学、动科、工科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型民族大学。

    学校占地3549亩,校舍建筑面积41.87万平方米(在建5万余平方米)。设有政法与历史学院等27个教学单位和7个教辅、附属单位。现有教职工1801人(少数民族教师占50.1%),专任教师1064人,其中正副教授56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735人(博士13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9%。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0339人、硕士研究生701人、留学生359人,另有成人教育学生18903人。现有本科专业63个,职业技术教育专业7个,涵盖师范、医学、蒙医药、农学、动科、工科等11个学科门类。现有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了6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有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6个版本的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其中社会科学汉文版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新建图书馆是全区高校中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图书馆,包括电子阅览室在内的各类设施全部免费向师生提供服务。建校50余年来,累计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15万余人。

    【教学工作】现有本、专科专业63个,职业技术教育专业3个,涵盖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经济、管理等10个学科门类。新增网络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两个专业。根据教学工作需要,新成立10个教研室,撤销4个教研室,同时对2个教研室的名称进行变更。有效利用学校现有优势学科,适应自治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不断完善学校多学科的专业体系,形成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工程技术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相结合的专业格局。根据社会需要,调整各专业招生规模,落实专业建设责任制,加强对专业建设的管理和质量控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专业动态管理机制,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根据用人单位需要,适时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

    完成各级“本科教学工程”建设推选、申报工作。年内,学校数据库系统概论、蒙医传统疗术学、草坪学3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增至31门;汉语言文学(蒙授)、材料化学2个专业被评为自治区级品牌专业,自治区级品牌专业增至17个;蒙医基础理论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增至5个;姚大学和刘德华荣获自治区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增至7人;郝青云荣获自治区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坛新秀奖,教坛新秀增至2人。此外,年内学校评选出校级教学名师奖3名,优秀主讲教师10名,示范课教师12名,教学技能奖41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2名,优秀教材奖一等奖12项、二等奖21项。

    通过完善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大课程建设力度。2012年,学校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按着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目标要求,制定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大纲;组织开展本年度校级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评选工作,共评出精品课程10门、优秀课程28门;新增素质选修课程23门,同时引进13门“尔雅”通识课程。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共计开设课程3475门次,其中必修课2260门次,专业选修课1001门次,公共素质选修课214门次;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共计开设课程4043门次,其中必修课2288门次,专业选修课1531门次,公共素质选修课224门次,本学期为提高学校公共素质选修课的水平,通过尔雅通识课网络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开设了12门视频类公共素质选修课,部分课程均为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讲授,经过精良的后期加工制作,为学生呈现出最优质的通识课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上的在线学习、答题、考试,完成各门课程的学习,取得相应学分。

    完善学分制,全面落实学校党委制定的《内蒙古民族大学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建立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计量制和学分绩点制为核心,包括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学分互认制、学业导师制、免修免听制、补考重修制等构成的学分制管理体系,构建“按学年注册、按学分选课、按学分毕业、按绩点授予学位”的以教学过程管理为核心,涵盖排课、选课、上课、实践、考核等各个教学环节的现代教学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作用,在2010级、2011级和2012级全校本科生中全面实行导师制。

    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本科教学管理。严格审核聘任教师资格,加强外聘教师管理;严格执行选课办法规定,规范学校选课秩序;加强多媒体课件审核,全年完成243门课程课件的审核工作;继续开展题库建设工作,本年度共购买109门必修课程的电子题库。

    积极做好与重点院校、知名教育企业和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工作,进一步拓宽合作途径和形式。本年度选送委托培养学生共计95人,其中辽宁大学20人,吉林大学10人,哈尔滨医科大学8人,沈阳药科大学3人,沈阳尚官学校12人,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24人,大连安博公司14人,日本上越教育大学2人,日本作新学院大学2人。

    按照学校工作部署,学校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内蒙古民族大学优秀教材评选奖励办法》,对各个教学单位推荐的教材进行了认真评审,评选出优秀教材一等奖12项,二等奖21项。经学校研究决定对获得优秀教材一、二等奖的相关人员予以表彰奖励。

    【科研工作】按照学校第二次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十二五”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发展目标要求,积极申报国家和自治区各类科研项目和成果奖项,组织教师承担国家和自治区科研任务、开展学术交流和学术活动,取得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新突破,学校科研总经费保持了持续增长。

    2012年,承担和参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4个,获资助经费1440万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立项34个,资助经费1180万元。获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科研立项20个,获自治区各类项目82个,资助经费共627.49万元。2012年获省部级成果奖励16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156篇,被SCI收录47篇,EI收录16篇;获授权专利12项;通过科技成果鉴定15项。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学术讲座76场次,举办或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6次。新增17个项目研究所,8个与通辽市共建研究平台。

    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3个,获得立项21个,资助经费988万元;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5个,获得立项13个,资助经费192万元,其中首次获后期资助项目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各1个。获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等部委项目立项20个,资助总经费39.3万元,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4个,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4个,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1个,国家民委科研项目11个。获自治区各类计划项目立项82个,资助经费588.19万元,其中内蒙古高校科学研究项目29个,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3个,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8个,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2个,内蒙古蒙医药文献整理及适宜技术筛选推广项目8个,内蒙古民族事务委员会专项1个,内蒙古蒙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专项1个。

    学校承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通过验收、结题共34个。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个,国家民委科研项目12个,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个,内蒙古社科规划项目5个,内蒙古科技计划项目2个,内蒙古高校科学研究项目3个。学校新增“蒙古族传统思维方式研究所”等14个项目研究所,新增“通辽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8个通辽市与内蒙古民族大学共建研究平台及“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地方志研究所”等3个校属研究所。学校校级研究平台共43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达到11个。新增“蒙古族传统思维方式研究所”等14个研究所。

    学校尊重并充分肯定教师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方面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创优事业发展环境,加强内涵建设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学校实施“柔性引进人才计划”,外聘一批具有深厚学术造诣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实行目标化合同制管理,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实施“科尔沁学者计划”,为校内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搭建了舒适自信的工作平台;实施“教学示范课教师评选计划”,给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更高的荣誉和奖励,引导和激励全校的教师将精力和智慧集中于教学,课堂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科研平台引入现代化管理模式,强化科研团队和平台经费管理,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实施“项目研究所制度”,坚持个人申报、专家论证和学校审核,实行目标化合同制管理,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科研平台。

    2012年初,学校申报的国家特殊需求人才项目——蒙药学博士点已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的医药类项目评审,该学科点获批后,学校的办学层次将得到明显提升。学校还与通辽市签署“校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并与各旗县签署“校地合作协议”,开启了校地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合作的新时期。

    【对外交流与合作】内蒙古民族大学是教育部确定的来华留学生汉语培训基地,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奖学金蒙古国留学生培养单位。国际交流学院有来自俄罗斯、蒙古、日本、波兰、哈萨克斯坦、韩国、巴基斯坦、尼日利亚、比利时、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加纳、赞比亚等国家的留学生326人。

    学院全年招收新生85人(包括硕士研究生1人),毕业留学生79人(其中包括硕士研究生3人),和新招留学生数量基本持平,留学生中学历生所占的比例达到90%以上。选派教师出国研修和服务12人;选派交换生赴国外交流学习16人,接待校级领导访问团6次共计25人,接待交换生和来访演出学生3批次共计59人。为校级领导办理随教育厅团赴国外考察访问和赴国外参加培训5次共计10人。为推进学校与国外合作院校在引智方面的合作,学校成立了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课程合作中心”和“教师培训中心”,两个中心均由国际交流学院牵头组织运行,其运作规范已经成型,具体工作正在陆续启动。为了更好地对外宣传学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由外事办牵头,宣传部和校办协助编印了3个版本的《内蒙古民族大学宣传画册》(其中英文2个版本、汉文1个版本)。

    全年新签和续签校际合作协议6个,分别与美国托马斯大学、格林斯伯勒大学、爱尔兰格里菲斯学院、韩国世翰大学、日本滋贺县立大学、台中教育大学等6所大学签订了《校际友好交流协议》,使与学校合作的国外高校数量达到23所。原有的5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稳步推进,全年新招项目生800人,使项目生总数达到2266人。1020日,教育部予以资格认定的中外合作办学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与美国托马斯大学合作举办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得批准,将于2013年起招生。

    【重要活动】426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伯勒大学董事会主席RandallKaplan先生一行10人访问学校。学校与格林斯伯勒大学签署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备忘录。91日,学校新图书馆正式投入使用。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内蒙古民族大学
  • 【领导名录】

    党委书记:王顶柱(蒙古族)

    党委副书记 校长:傅永春

    党委副书记: ***(蒙古族)

    党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白莉莉(女 蒙古族)

    副校长:刘宗瑞 吉日木图(蒙古族)孙国权 巴根那(蒙古族)陈凤玉 陈永胜(蒙古族)

    【概况】内蒙古民族大学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院校。始建于1958年,20006月由原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内蒙古蒙医学院、哲里木畜牧学院3所本科院校合并组建,是一所涵盖师范、医学、蒙医药、农学、动科、工科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型民族大学。

    学校占地3549亩,校舍建筑面积41.87万平方米(在建5万余平方米)。设有政法与历史学院等27个教学单位和7个教辅、附属单位。现有教职工1801人(少数民族教师占50.1%),专任教师1064人,其中正副教授56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735人(博士13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9%。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0339人、硕士研究生701人、留学生359人,另有成人教育学生18903人。现有本科专业63个,职业技术教育专业7个,涵盖师范、医学、蒙医药、农学、动科、工科等11个学科门类。现有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了6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有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6个版本的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其中社会科学汉文版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新建图书馆是全区高校中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图书馆,包括电子阅览室在内的各类设施全部免费向师生提供服务。建校50余年来,累计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15万余人。

    【教学工作】现有本、专科专业63个,职业技术教育专业3个,涵盖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经济、管理等10个学科门类。新增网络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两个专业。根据教学工作需要,新成立10个教研室,撤销4个教研室,同时对2个教研室的名称进行变更。有效利用学校现有优势学科,适应自治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不断完善学校多学科的专业体系,形成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工程技术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相结合的专业格局。根据社会需要,调整各专业招生规模,落实专业建设责任制,加强对专业建设的管理和质量控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专业动态管理机制,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根据用人单位需要,适时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

    完成各级“本科教学工程”建设推选、申报工作。年内,学校数据库系统概论、蒙医传统疗术学、草坪学3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增至31门;汉语言文学(蒙授)、材料化学2个专业被评为自治区级品牌专业,自治区级品牌专业增至17个;蒙医基础理论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增至5个;姚大学和刘德华荣获自治区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增至7人;郝青云荣获自治区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坛新秀奖,教坛新秀增至2人。此外,年内学校评选出校级教学名师奖3名,优秀主讲教师10名,示范课教师12名,教学技能奖41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2名,优秀教材奖一等奖12项、二等奖21项。

    通过完善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大课程建设力度。2012年,学校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按着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目标要求,制定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大纲;组织开展本年度校级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评选工作,共评出精品课程10门、优秀课程28门;新增素质选修课程23门,同时引进13门“尔雅”通识课程。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共计开设课程3475门次,其中必修课2260门次,专业选修课1001门次,公共素质选修课214门次;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共计开设课程4043门次,其中必修课2288门次,专业选修课1531门次,公共素质选修课224门次,本学期为提高学校公共素质选修课的水平,通过尔雅通识课网络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开设了12门视频类公共素质选修课,部分课程均为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讲授,经过精良的后期加工制作,为学生呈现出最优质的通识课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上的在线学习、答题、考试,完成各门课程的学习,取得相应学分。

    完善学分制,全面落实学校党委制定的《内蒙古民族大学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建立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计量制和学分绩点制为核心,包括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学分互认制、学业导师制、免修免听制、补考重修制等构成的学分制管理体系,构建“按学年注册、按学分选课、按学分毕业、按绩点授予学位”的以教学过程管理为核心,涵盖排课、选课、上课、实践、考核等各个教学环节的现代教学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作用,在2010级、2011级和2012级全校本科生中全面实行导师制。

    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本科教学管理。严格审核聘任教师资格,加强外聘教师管理;严格执行选课办法规定,规范学校选课秩序;加强多媒体课件审核,全年完成243门课程课件的审核工作;继续开展题库建设工作,本年度共购买109门必修课程的电子题库。

    积极做好与重点院校、知名教育企业和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工作,进一步拓宽合作途径和形式。本年度选送委托培养学生共计95人,其中辽宁大学20人,吉林大学10人,哈尔滨医科大学8人,沈阳药科大学3人,沈阳尚官学校12人,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24人,大连安博公司14人,日本上越教育大学2人,日本作新学院大学2人。

    按照学校工作部署,学校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内蒙古民族大学优秀教材评选奖励办法》,对各个教学单位推荐的教材进行了认真评审,评选出优秀教材一等奖12项,二等奖21项。经学校研究决定对获得优秀教材一、二等奖的相关人员予以表彰奖励。

    【科研工作】按照学校第二次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十二五”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发展目标要求,积极申报国家和自治区各类科研项目和成果奖项,组织教师承担国家和自治区科研任务、开展学术交流和学术活动,取得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新突破,学校科研总经费保持了持续增长。

    2012年,承担和参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4个,获资助经费1440万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立项34个,资助经费1180万元。获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科研立项20个,获自治区各类项目82个,资助经费共627.49万元。2012年获省部级成果奖励16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156篇,被SCI收录47篇,EI收录16篇;获授权专利12项;通过科技成果鉴定15项。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学术讲座76场次,举办或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6次。新增17个项目研究所,8个与通辽市共建研究平台。

    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3个,获得立项21个,资助经费988万元;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5个,获得立项13个,资助经费192万元,其中首次获后期资助项目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各1个。获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等部委项目立项20个,资助总经费39.3万元,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4个,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4个,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1个,国家民委科研项目11个。获自治区各类计划项目立项82个,资助经费588.19万元,其中内蒙古高校科学研究项目29个,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3个,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8个,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2个,内蒙古蒙医药文献整理及适宜技术筛选推广项目8个,内蒙古民族事务委员会专项1个,内蒙古蒙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专项1个。

    学校承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通过验收、结题共34个。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个,国家民委科研项目12个,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个,内蒙古社科规划项目5个,内蒙古科技计划项目2个,内蒙古高校科学研究项目3个。学校新增“蒙古族传统思维方式研究所”等14个项目研究所,新增“通辽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8个通辽市与内蒙古民族大学共建研究平台及“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地方志研究所”等3个校属研究所。学校校级研究平台共43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达到11个。新增“蒙古族传统思维方式研究所”等14个研究所。

    学校尊重并充分肯定教师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方面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创优事业发展环境,加强内涵建设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学校实施“柔性引进人才计划”,外聘一批具有深厚学术造诣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实行目标化合同制管理,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实施“科尔沁学者计划”,为校内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搭建了舒适自信的工作平台;实施“教学示范课教师评选计划”,给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更高的荣誉和奖励,引导和激励全校的教师将精力和智慧集中于教学,课堂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科研平台引入现代化管理模式,强化科研团队和平台经费管理,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实施“项目研究所制度”,坚持个人申报、专家论证和学校审核,实行目标化合同制管理,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科研平台。

    2012年初,学校申报的国家特殊需求人才项目——蒙药学博士点已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的医药类项目评审,该学科点获批后,学校的办学层次将得到明显提升。学校还与通辽市签署“校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并与各旗县签署“校地合作协议”,开启了校地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合作的新时期。

    【对外交流与合作】内蒙古民族大学是教育部确定的来华留学生汉语培训基地,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奖学金蒙古国留学生培养单位。国际交流学院有来自俄罗斯、蒙古、日本、波兰、哈萨克斯坦、韩国、巴基斯坦、尼日利亚、比利时、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加纳、赞比亚等国家的留学生326人。

    学院全年招收新生85人(包括硕士研究生1人),毕业留学生79人(其中包括硕士研究生3人),和新招留学生数量基本持平,留学生中学历生所占的比例达到90%以上。选派教师出国研修和服务12人;选派交换生赴国外交流学习16人,接待校级领导访问团6次共计25人,接待交换生和来访演出学生3批次共计59人。为校级领导办理随教育厅团赴国外考察访问和赴国外参加培训5次共计10人。为推进学校与国外合作院校在引智方面的合作,学校成立了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课程合作中心”和“教师培训中心”,两个中心均由国际交流学院牵头组织运行,其运作规范已经成型,具体工作正在陆续启动。为了更好地对外宣传学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由外事办牵头,宣传部和校办协助编印了3个版本的《内蒙古民族大学宣传画册》(其中英文2个版本、汉文1个版本)。

    全年新签和续签校际合作协议6个,分别与美国托马斯大学、格林斯伯勒大学、爱尔兰格里菲斯学院、韩国世翰大学、日本滋贺县立大学、台中教育大学等6所大学签订了《校际友好交流协议》,使与学校合作的国外高校数量达到23所。原有的5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稳步推进,全年新招项目生800人,使项目生总数达到2266人。1020日,教育部予以资格认定的中外合作办学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与美国托马斯大学合作举办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得批准,将于2013年起招生。

    【重要活动】426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伯勒大学董事会主席RandallKaplan先生一行10人访问学校。学校与格林斯伯勒大学签署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备忘录。91日,学校新图书馆正式投入使用。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