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3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史海钩沉】直属机关“大学校”成立前后
  • 自直属机关“大学校”成立,一晃40年过去了,当时的学员都已进入老年,有的已经过世。作为特殊年代的特殊学校,人们还没有完全忘掉。“大学校”的特殊就特殊在一个省级党政机关的几十个部、委、办、厅、局约5000余名干部,近百名公勤人员,一下就宣布全部进入“大学校”。说起来虽属突然,但也不突然,因为彼时大家没工作任务已经并且近两年了。  

    直属机关“大学校”实际存在时间仅一年多,但当时的学员们对这个名称的印象还是很深的,但大都认为其存在的时间是从1967年1月夺权起,到1971年5月两地学习班结束止。既然这样,本文在记述直属机关“大学校”时,顺便将“大学校”成立前的两年和其解体后的两年也简略的记上几笔,以达对史实的补正。  

       

    一、大学校名称的来由  

    “大学校”这个名称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才流行的,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党中央军委主席的毛泽东,审阅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于1966年5月7日给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党中央军委副主席林彪的一封信中提到:“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要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①大学校的内容是毛泽东的信中提示的,希望各机构应效仿解放军学习和劳动,并不是提示改名称,不论什么单位都改为“大学校”。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机关“大学校”以改名称来证明紧跟和忠于毛泽东,实际把经念歪了。例如“五七”只是5月7日的一个时间概念而已,把时间作为机构名称,先后出现了“五七”工、“五七”队、“五七”战士等那样多“五七”名称。所以“大学校”包括“五七”干校都是这样来的,这都是“文化大革命”中存在过的有时代特点的名称。  

       

    二、“大学校”成立前的两年  

    “大学校”实际不是个学校,它没有教室、教材,也不分专业,而仅仅把自治区原直属党政机关和没有业务活动或业务较少的部分事业或企业管理单位的部分干部和公勤人员聚拢起来,参加“运动”而已。“文化大革命”前,习惯于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党政机关的领导和普通干部,都在等待上级领导部门关于开展“文化大革命”的通知或指示。可“文化大革命”不同,除了党中央一个“五一六”通知外,接着就是“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的“社论”。各机关的领导和干部对这种做法既不理解也不知所措,只有盲目跟着感觉走。上看两报一刊“社论”,下看学生和群众散发的传单。看人家怎么说、怎么做。社会上组织红卫兵,机关也效仿组织红卫兵。社会上搞总部搞战斗队,机关也效仿搞总部搞战斗队。社会上搞夺权,机关也效仿搞夺权。社会上纠斗当权派,机关也效仿纠斗当权派。到1967年初,各机关的领导权都被造反的头头夺了去,但机关干部差不多每天还都去办公室。或议论运动,或看传单,或学习报纸,或刻印毛泽东像,或交换毛泽东像章等。1967年4月13日,党中央发了《关于处理内蒙问题的决定》②。在“决定”中,明确某群众组织是造反的,某群众组织是保守的,造成了之后的群众斗群众现象,进一步搞乱内蒙古局势,制造了“内蒙古二月逆流”的错案。  

    1967年6月18日,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同年11月1日,正式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不论革委会筹备小组或革命委员会,在成立后,只抓政治运动,不抓生产和人民生活,连革命委员会的内设办事机构也没有健全。从1966年10月至1968年9月,实际处于无政府状态。群众协商推选的抓革命、促生产小组(有的经革委会口头同意),只起提供咨询的作用,不能决定问题。  

    1968年8月30日至9月4日,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常委扩大会议决定设置革命委员会办事机构,即设办公室、政治部、生产建设部、人民保卫组(后改为部)。并决定原内蒙古党委、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各部、委、办、厅、局一律停止行使职权。原厅局下设的单位,由革命委员会各部、室直接领导。这次会议还决定成立“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机关毛泽东思想大学校”和下设的5个分校(简称直属机关大学校)。  

       

    三、“大学校”的组织与活动  

    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机关毛泽东思想大学校总校和5个分校,于1968年9月20日同时成立并开学。“大学校”实行校长和政委体制,校长由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滕海清(军人)兼任,副校长由刘华香(军人)兼任,副政委由权星垣兼任。“大学校”设总校,下设5个分校。“大学校”的学员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直属党政机关撤销后的编余干部和公勤人员及部分企事业管理机构的干部。“大学校”总校和各分校都设校部,分校下设连,连下设班,未设营和排。分校按原自治区党政机关各口(指:党群、工交、农牧、财贸、文教……)设置,有的口人数较少合并于其他口。第一分校由党群口各机关的人员组成,下设8个连。一连由内蒙古党委组织部及其分管的人民委员会人事局、人事局代管的行政干部学校、内蒙古党委监察委员会机关的人员组成,一连下设3个大班。二连由内蒙古党委工交政治部、农牧政治部、财贸政治部等3个政治部机关的人员组成,二连下设3个大班。平时活动仍按原建制进行,这不是体制的要求,而是“运动”和生活管理的需要。如果把各单位的人员都插花,搞活动不了解情况,生活不好管理。因为所需经费和人员工资还是按原渠道领发。人员虽组成了“大学校”,但仍保持原有的机关的痕迹。第一分校其他6个连的组织情况也大致如此。“大学校”的总校和第一分校驻地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青城巷原内蒙古党委办公大院,但因这个院落房间有限,有的连或班还未能都集中到这个院内。据所知,其他4个分校的组织形式和驻地情况也与一分校的情况相似。当时直属机关进入大学校各分校学习的人员有5400余人。  

    直属机关大学校开学的第10天,即1968年9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黑龙江省办柳河“五七”干校的经验,同时传达了毛泽东看了这个经验后的一段批语。批语说:此件可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并指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对干部是一个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要这样做,在职干部也要分批下去劳动。直属机关大学校的领导和学员学习了这段报告和批语后,各分校很快都派出人员去农村牧区寻找劳动场地,经过考查未找到合适的劳动地点,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同意,先去拟作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驻地的农牧场去劳动和学习。直属机关大学校各分校于同年10月下旬,先后到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乌拉盖农牧场;巴彦淖尔盟磴口县哈腾套海农牧场;伊克昭盟杭锦旗沿黄河南岸的巴拉亥、黄芥壕、改改召(即:扎尔格郎图公社的东北部)等地农牧场去劳动和学习。各分校都派出先遣队,除老弱病残或有其他困难的人员外,其余人员在几天内均到达劳动地点。到达劳动地点后,有的修理房舍,有的平整土地,有的采购过冬用的煤炭粮食和蔬菜,热火朝天干了一个多月,不知通过什么渠道,将自治区革命委员会11月3日~19日召开的第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传到了各分校劳动场所。据史料所记,那次会议决定清理阶级队伍要进行深挖,那次会议上革委会有的领导成员被按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进行了批判。在劳动地点的几个造反的头头们迫不及待地要离开劳动地点回呼和浩特参加“运动”。不几天,各连队除留下看摊的人员外,其他人均返回了呼和浩特。回去的目的各不相同,绝大部分人所以要回去,是考虑到在劳动地点过冬困难很多,不如就此回去过冬,第二年开春后再去劳动。返回呼和浩特后,少数人成了“挖肃”运动的“积极分子”,还有一些少数人成了被“挖肃”地对象,由于“挖肃”运动的神秘,所以多数人被另组织起来学习,等待被挖或去挖。1969年4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后,多数人被组织学习“九大”文件,毛泽东批了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滕海清等6人写的《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内蒙古当前工作指示的几点意见》以后,全体学员又学习5月22日批示③。从自治区各地学习5月22日批示后揭露出的问题看,“挖肃”扩大化确实是触目惊心的,令人毛骨悚然。这时有大批干部和群众赴京上访。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无法招架,形成瘫痪状态,出现混乱局面。中共中央于1969年7月5日批准将内蒙古的东三盟和西三旗划由临近省区领导④,不少盟市旗县区(市)革命委员会也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既无力领导落实政策,也无力组织生产建设和维护社会秩序,中共中央于1969年12月19日又作出《关于内蒙实行分区全面军管的决定》。1970年1月8日,北京军区前线指挥所批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关于整顿内蒙古革委会办事机关的建议》,决定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办事机构除留少数人外,其余人员调出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自治区直属机关毛泽东思想大学校的学员除病休人员和家中有实际困难经批准留就地外,其余人员全部调出去参加学习。调出去学习的人员于1月11日向河北省唐山市出发。至此,1968年9月20日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机关毛泽东思想大学校就此而解体。大学校实际仅存在15个月又19天。  

       

    四、“大学校”解体后的两年  

    “大学校”解体后,在呼和浩特地区将老弱病残和家中有实际困难的学员编为就地学习班。原大学校的5个分校编为5个队,队下设组。队的主要领导由军人担任,队有领导小组,其办事机构设政工组。5个队各自独立、互无联系,由军管的前线指挥所分别领导。队的各组集中管理,原党群口编为第五队,驻地为原党委大院南楼。队组成后向学员宣布队的组成情况,宣布对学员的要求。要求学员有病请病假,有事请事假,请假批准后生效;要求学员按作息时间到组学习,不参加社会上影响团结的活动;要求学员不要干扰唐山学习班的学习,即不要给唐山学习班学员写信、打电话或探望,唐山学习班学员的工资由专人经办,不准托送工资的人捎信、捎话、捎东西。唐山学习班学员家里有困难需要帮助的,由组反映到队部,由队部决定如何办理。需要时,由组派人办理。各队也搞大批判但不经常进行。按统一部署,就地学习班组织学员系统学习了马列著作。一年多时间,先后学习了《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反杜林论》、《哥达纲领批判》。正在学习《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时,学习班就要结业而此书未能学完。唐山学习班实行封闭式管理,一年零5个月的学习时间既没有退回学员也没有再去学员,一直到1971年5月,唐山学习班和就地学习班同时结业。对两地学习班的学员无论来自革委会机关或来自“直属机关大学校”的人员统一进行分配,有的被分配到自治区直属机关工作,有的被分配到基层工作,有的被分配到插厂插队劳动锻炼,有的被分配进自治区“五七”干校劳动和学习,有的退职退休,有的留审干学习班等待结论。劳动锻炼、进“五七”干校和待结论的干部先后在1972年和1973年也全部落实了工作单位。  

    注解:  

    ①1966年5月7日这封信抄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419页,注解7,“五七指示”。  

    ②1967年4月13日,中共中央所发的《关于处理内蒙问题的决定》产生的问题,中共中央于1979年1月21日批复内蒙古党委同意彻底推倒《内蒙二月逆流的决定》(即1967年4月13日的决定),为受害者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③1969年4月在“九大”期间,毛泽东指示在清理阶级队伍活动中内蒙古已扩大化了。周恩来于5月16日一天接见内蒙古革委会领导两次,指出对挖“内人党”问题,他们第一要停下来,第二要给搞错的平反,第三要放人。内蒙古革委会6位领导人写了《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内蒙古当前工作指示的几点意见》。毛泽东于5月22日批示:照办(即5.22批示)。  

    ④197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恢复内蒙古自治区1969年7月前的原行政区划,将东三盟西三旗仍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直属机关“大学校”成立前后
  • 自直属机关“大学校”成立,一晃40年过去了,当时的学员都已进入老年,有的已经过世。作为特殊年代的特殊学校,人们还没有完全忘掉。“大学校”的特殊就特殊在一个省级党政机关的几十个部、委、办、厅、局约5000余名干部,近百名公勤人员,一下就宣布全部进入“大学校”。说起来虽属突然,但也不突然,因为彼时大家没工作任务已经并且近两年了。  

    直属机关“大学校”实际存在时间仅一年多,但当时的学员们对这个名称的印象还是很深的,但大都认为其存在的时间是从1967年1月夺权起,到1971年5月两地学习班结束止。既然这样,本文在记述直属机关“大学校”时,顺便将“大学校”成立前的两年和其解体后的两年也简略的记上几笔,以达对史实的补正。  

       

    一、大学校名称的来由  

    “大学校”这个名称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才流行的,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党中央军委主席的毛泽东,审阅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于1966年5月7日给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党中央军委副主席林彪的一封信中提到:“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要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①大学校的内容是毛泽东的信中提示的,希望各机构应效仿解放军学习和劳动,并不是提示改名称,不论什么单位都改为“大学校”。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机关“大学校”以改名称来证明紧跟和忠于毛泽东,实际把经念歪了。例如“五七”只是5月7日的一个时间概念而已,把时间作为机构名称,先后出现了“五七”工、“五七”队、“五七”战士等那样多“五七”名称。所以“大学校”包括“五七”干校都是这样来的,这都是“文化大革命”中存在过的有时代特点的名称。  

       

    二、“大学校”成立前的两年  

    “大学校”实际不是个学校,它没有教室、教材,也不分专业,而仅仅把自治区原直属党政机关和没有业务活动或业务较少的部分事业或企业管理单位的部分干部和公勤人员聚拢起来,参加“运动”而已。“文化大革命”前,习惯于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党政机关的领导和普通干部,都在等待上级领导部门关于开展“文化大革命”的通知或指示。可“文化大革命”不同,除了党中央一个“五一六”通知外,接着就是“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的“社论”。各机关的领导和干部对这种做法既不理解也不知所措,只有盲目跟着感觉走。上看两报一刊“社论”,下看学生和群众散发的传单。看人家怎么说、怎么做。社会上组织红卫兵,机关也效仿组织红卫兵。社会上搞总部搞战斗队,机关也效仿搞总部搞战斗队。社会上搞夺权,机关也效仿搞夺权。社会上纠斗当权派,机关也效仿纠斗当权派。到1967年初,各机关的领导权都被造反的头头夺了去,但机关干部差不多每天还都去办公室。或议论运动,或看传单,或学习报纸,或刻印毛泽东像,或交换毛泽东像章等。1967年4月13日,党中央发了《关于处理内蒙问题的决定》②。在“决定”中,明确某群众组织是造反的,某群众组织是保守的,造成了之后的群众斗群众现象,进一步搞乱内蒙古局势,制造了“内蒙古二月逆流”的错案。  

    1967年6月18日,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同年11月1日,正式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不论革委会筹备小组或革命委员会,在成立后,只抓政治运动,不抓生产和人民生活,连革命委员会的内设办事机构也没有健全。从1966年10月至1968年9月,实际处于无政府状态。群众协商推选的抓革命、促生产小组(有的经革委会口头同意),只起提供咨询的作用,不能决定问题。  

    1968年8月30日至9月4日,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常委扩大会议决定设置革命委员会办事机构,即设办公室、政治部、生产建设部、人民保卫组(后改为部)。并决定原内蒙古党委、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各部、委、办、厅、局一律停止行使职权。原厅局下设的单位,由革命委员会各部、室直接领导。这次会议还决定成立“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机关毛泽东思想大学校”和下设的5个分校(简称直属机关大学校)。  

       

    三、“大学校”的组织与活动  

    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机关毛泽东思想大学校总校和5个分校,于1968年9月20日同时成立并开学。“大学校”实行校长和政委体制,校长由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滕海清(军人)兼任,副校长由刘华香(军人)兼任,副政委由权星垣兼任。“大学校”设总校,下设5个分校。“大学校”的学员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直属党政机关撤销后的编余干部和公勤人员及部分企事业管理机构的干部。“大学校”总校和各分校都设校部,分校下设连,连下设班,未设营和排。分校按原自治区党政机关各口(指:党群、工交、农牧、财贸、文教……)设置,有的口人数较少合并于其他口。第一分校由党群口各机关的人员组成,下设8个连。一连由内蒙古党委组织部及其分管的人民委员会人事局、人事局代管的行政干部学校、内蒙古党委监察委员会机关的人员组成,一连下设3个大班。二连由内蒙古党委工交政治部、农牧政治部、财贸政治部等3个政治部机关的人员组成,二连下设3个大班。平时活动仍按原建制进行,这不是体制的要求,而是“运动”和生活管理的需要。如果把各单位的人员都插花,搞活动不了解情况,生活不好管理。因为所需经费和人员工资还是按原渠道领发。人员虽组成了“大学校”,但仍保持原有的机关的痕迹。第一分校其他6个连的组织情况也大致如此。“大学校”的总校和第一分校驻地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青城巷原内蒙古党委办公大院,但因这个院落房间有限,有的连或班还未能都集中到这个院内。据所知,其他4个分校的组织形式和驻地情况也与一分校的情况相似。当时直属机关进入大学校各分校学习的人员有5400余人。  

    直属机关大学校开学的第10天,即1968年9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黑龙江省办柳河“五七”干校的经验,同时传达了毛泽东看了这个经验后的一段批语。批语说:此件可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并指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对干部是一个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要这样做,在职干部也要分批下去劳动。直属机关大学校的领导和学员学习了这段报告和批语后,各分校很快都派出人员去农村牧区寻找劳动场地,经过考查未找到合适的劳动地点,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同意,先去拟作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驻地的农牧场去劳动和学习。直属机关大学校各分校于同年10月下旬,先后到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乌拉盖农牧场;巴彦淖尔盟磴口县哈腾套海农牧场;伊克昭盟杭锦旗沿黄河南岸的巴拉亥、黄芥壕、改改召(即:扎尔格郎图公社的东北部)等地农牧场去劳动和学习。各分校都派出先遣队,除老弱病残或有其他困难的人员外,其余人员在几天内均到达劳动地点。到达劳动地点后,有的修理房舍,有的平整土地,有的采购过冬用的煤炭粮食和蔬菜,热火朝天干了一个多月,不知通过什么渠道,将自治区革命委员会11月3日~19日召开的第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传到了各分校劳动场所。据史料所记,那次会议决定清理阶级队伍要进行深挖,那次会议上革委会有的领导成员被按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进行了批判。在劳动地点的几个造反的头头们迫不及待地要离开劳动地点回呼和浩特参加“运动”。不几天,各连队除留下看摊的人员外,其他人均返回了呼和浩特。回去的目的各不相同,绝大部分人所以要回去,是考虑到在劳动地点过冬困难很多,不如就此回去过冬,第二年开春后再去劳动。返回呼和浩特后,少数人成了“挖肃”运动的“积极分子”,还有一些少数人成了被“挖肃”地对象,由于“挖肃”运动的神秘,所以多数人被另组织起来学习,等待被挖或去挖。1969年4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后,多数人被组织学习“九大”文件,毛泽东批了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滕海清等6人写的《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内蒙古当前工作指示的几点意见》以后,全体学员又学习5月22日批示③。从自治区各地学习5月22日批示后揭露出的问题看,“挖肃”扩大化确实是触目惊心的,令人毛骨悚然。这时有大批干部和群众赴京上访。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无法招架,形成瘫痪状态,出现混乱局面。中共中央于1969年7月5日批准将内蒙古的东三盟和西三旗划由临近省区领导④,不少盟市旗县区(市)革命委员会也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既无力领导落实政策,也无力组织生产建设和维护社会秩序,中共中央于1969年12月19日又作出《关于内蒙实行分区全面军管的决定》。1970年1月8日,北京军区前线指挥所批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关于整顿内蒙古革委会办事机关的建议》,决定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办事机构除留少数人外,其余人员调出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自治区直属机关毛泽东思想大学校的学员除病休人员和家中有实际困难经批准留就地外,其余人员全部调出去参加学习。调出去学习的人员于1月11日向河北省唐山市出发。至此,1968年9月20日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机关毛泽东思想大学校就此而解体。大学校实际仅存在15个月又19天。  

       

    四、“大学校”解体后的两年  

    “大学校”解体后,在呼和浩特地区将老弱病残和家中有实际困难的学员编为就地学习班。原大学校的5个分校编为5个队,队下设组。队的主要领导由军人担任,队有领导小组,其办事机构设政工组。5个队各自独立、互无联系,由军管的前线指挥所分别领导。队的各组集中管理,原党群口编为第五队,驻地为原党委大院南楼。队组成后向学员宣布队的组成情况,宣布对学员的要求。要求学员有病请病假,有事请事假,请假批准后生效;要求学员按作息时间到组学习,不参加社会上影响团结的活动;要求学员不要干扰唐山学习班的学习,即不要给唐山学习班学员写信、打电话或探望,唐山学习班学员的工资由专人经办,不准托送工资的人捎信、捎话、捎东西。唐山学习班学员家里有困难需要帮助的,由组反映到队部,由队部决定如何办理。需要时,由组派人办理。各队也搞大批判但不经常进行。按统一部署,就地学习班组织学员系统学习了马列著作。一年多时间,先后学习了《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反杜林论》、《哥达纲领批判》。正在学习《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时,学习班就要结业而此书未能学完。唐山学习班实行封闭式管理,一年零5个月的学习时间既没有退回学员也没有再去学员,一直到1971年5月,唐山学习班和就地学习班同时结业。对两地学习班的学员无论来自革委会机关或来自“直属机关大学校”的人员统一进行分配,有的被分配到自治区直属机关工作,有的被分配到基层工作,有的被分配到插厂插队劳动锻炼,有的被分配进自治区“五七”干校劳动和学习,有的退职退休,有的留审干学习班等待结论。劳动锻炼、进“五七”干校和待结论的干部先后在1972年和1973年也全部落实了工作单位。  

    注解:  

    ①1966年5月7日这封信抄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419页,注解7,“五七指示”。  

    ②1967年4月13日,中共中央所发的《关于处理内蒙问题的决定》产生的问题,中共中央于1979年1月21日批复内蒙古党委同意彻底推倒《内蒙二月逆流的决定》(即1967年4月13日的决定),为受害者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③1969年4月在“九大”期间,毛泽东指示在清理阶级队伍活动中内蒙古已扩大化了。周恩来于5月16日一天接见内蒙古革委会领导两次,指出对挖“内人党”问题,他们第一要停下来,第二要给搞错的平反,第三要放人。内蒙古革委会6位领导人写了《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内蒙古当前工作指示的几点意见》。毛泽东于5月22日批示:照办(即5.22批示)。  

    ④197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恢复内蒙古自治区1969年7月前的原行政区划,将东三盟西三旗仍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