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9年  /  第五期
  • (史志资料)三娘子与归化城
  •     十六世纪初,达延汗统一了漠南。他的孙子阿勒坦汗于明正德、嘉靖年间率土默特部来到“丰州滩”(即呼和浩特地区)活动,并且逐步迁徒到这一带驻牧。他收纳从内地带来的大批汉人从事农牧业生产,“开云州地万顷,连村数百”,使久经战乱破坏的丰州滩的各项事业又发展起来。因为土默特部驻牧的关系,这里又有了“土默川”之称谓。

      1579年冬(万历七年),阿勒坦汗在青海迎接了藏族名僧锁南坚错,并向他上了“达赖喇嘛”的尊号。就在这个时候,阿勒坦汗决定兴建两大工程:一座宏伟壮丽的召庙和一座别具一格的新城市。召庙在1580年(万历八年)完工,明朝政府命名为“弘慈寺”(蒙古人称伊克召,汉译名大召。清崇德五年重修大召后,改为“无量寺”)。新王府和新城市的工程由于规模浩大,阿勒坦汗在1581年(万历九年)通过当时的宣大督抚请求明朝政府,在技工、运输车辆和建筑物料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当时明朝政府的“首辅”、大学士张居正答应了阿勒坦汗的请求,命宣大督抚为他送来了许多物料,给予很大帮助,使这座新城市能够顺利竣工。

      为了建筑这座城,呼和浩特地区的各族人民付出了大量的劳动。蒙古人为这座在大青山的环抱呵护之中、苍松翠柏衬托之下别具一格的新城市,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呼和浩特”,汉意为青色的城。因此,归化城实际上是在万历九年(1581年)由阿勒坦汗和其夫人三娘子共同建成。由于万历九年(1581年)阿勒坦汗已经是一位75岁的多病老人了,因此,主持归化城修建工作的,实际上是他晚年所娶的夫人三娘子。

      三娘子,是十六世纪中叶至末叶称雄于漠南蒙古各部的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俺答汗)的第三位夫人。她年轻貌美,聪颖练达,智勇双全,颇有谋略,深得阿勒坦汗的宠爱。因此,在阿勒坦汗逝世以前,她就统率兵马万人,别成一部,是当时一个拥有相当实力的人物。在阿勒坦汗逝世以后,她参与执掌土默特部军政大权30余年,积极致力于巩固和加强与明朝的友好关系,为蒙汉民族的团结,为呼和浩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三娘子,又名也儿克兔哈屯,是永谢布台吉的女儿。近年来,根据蒙古文《俺答汗传》的记载,又说三娘子是瓦刺部一部长哲恒阿哈的女儿,名叫钟金,所以也称钟金哈屯。据《蒙古族简史》说,“瓦刺部,游牧于漠西,故亦称西蒙古”。因此推断,钟金哈屯(三娘子),原为新疆哈密北部西蒙古人。她生于1550年(明嘉靖二十九年)。据说这位年轻的夫人“幼颖捷,善番书”,“黠而媚,善骑射”然而,妩媚风流的容貌,仅仅是三娘子名闻塞外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她在土默特蒙古的政治作为。

      1570年(明隆庆四年)冬,阿勒坦汗的孙子把汉那吉,因不满祖父把自己看中的姑娘许聘给别人,率妻子和奴仆愤而投奔了明朝,得到大同总督王崇古,大同巡抚方逢时等明朝官员的优厚款待。阿勒坦汗本来想以武力夺回把汉那吉,而明朝政府却以把汉那吉为“奇货”,借此要挟阿勒坦汗。面对这种剑拔弩张、微妙复杂的紧要关头,三娘子独具慧眼,从阿勒坦汗一贯与明朝通贡互市的和平愿望出发,建议答应明朝的条件,以此为契机,和平解决争端,此议深得俺答赞许。1571年(隆庆五年)5月,历史上著名的“俺答封贡”终于成为现实。阿勒坦汗被明朝封为“顺义王”,并授右翼各封建主为都督、指挥、千户和百户等官职,每年发给定额赏金。阿勒坦汗宣布了十三条和平条款,双方又商定了十一处互市市场。从此,干戈化为玉帛,和平贸易代替了民族仇杀,开拓了漠南蒙古地区几十年安定团结,和平共处的大好局面。这就是史书所称“始,封事成,实出三娘子意”。三娘予以自己出众的政治才干,开始执掌政事。她“佐俺答主贡市,诸部落皆受其约束”。开市之日,她“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严守和平条款。所以明朝政府认为“得三娘子主市,可以宁边”。明朝宣府巡抚吴兑时常宴请她,把她当作自己的儿女看待,并赠以八宝冠、百风云衣、红骨朵云裙等。三娘子也把吴兑当作自己的父辈看待,甚至有时还在吴兑营里尽兴表演蒙古歌舞,充分表现了她活泼豪放的性格。三娘子倾慕汉族文化,与明朝边臣密切交往以增进理解和友谊,这在当时蒙古各部是唯一的人物。明朝还有一位官员特别做了一首诗以记其事,“少小胡姬学汉妆,满身貂锦厌明珰。金鞭娇踏桃花马,共逐单于入市场”。由于她积极维护阿勒坦汗和平互市的政策,蒙汉两族人民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和平互市也得以顺利进行。

      1581年(万历九年)雄才大略的阿勒坦汗逝世,这对漠南蒙古地区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时的三娘子还只是一个年龄刚过三十的年轻妇人,而按照长子继承制,阿勒坦汗的长子辛爱黄台吉当袭封顺义王。明朝政府担心黄台吉袭封顺义王后,不能继续执行阿勒坦汗和平互市的政策,认为“三娘子别属,则辛爱(黄台吉)虽王无益”。因此,宣大总督特别出面说服三娘子按照“父死,子妻其母后”的风俗再嫁黄台吉,这对三娘子来说并不是情愿而为的,因为她与黄台吉一向不和,尤其是对和平互市,蒙汉和好的政策意见相左。可是,为了继承阿勒坦汗的事业,稳定土默特部的政治局势,她权衡轻重,委曲求全,听从了郑洛的劝告,做了第二代顺义王的夫人。这个结果顺应了形势的发展,符合蒙汉两族人民要求和平互市,友好相处的根本愿望。

      1587年(万历十五年),也就是黄台吉去世后两年,三娘子在明朝的劝说下,又成为第三代顺义王扯力克的夫人。鉴于三娘子顾全大局,信守盟誓,严守先王成法,维护蒙汉和好的功绩,明朝政府特封三娘子为“忠顺夫人”。此后,凡顺义王向明朝政府呈报的正式公文,都必须由顺义王与忠顺夫人共同签署。这时的三娘子“聪慧善谋,兵权在手,上佐虏王,下抚诸部,令无不行,禁无不止”,已逐渐成为蒙古族统治集团的中心人物,并享有很高的威信。三娘子依靠自己的治世才干,多次顾全大局,解危为安,避免战争流血,维护蒙汉团结,并发展和建设了阿勒坦汗的中心领地库库和屯(今呼和浩特),因此,呼和浩特地区的蒙汉人民把归化城(今呼市旧城)叫做“三娘子城”。

           1612年(万历四十年)6月,三娘子逝世,享年63岁。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的高其倬,曾写了一首“青城怀古”的七言律诗。诗的前四句曰:“筑城绝塞跨冈陵,门启重关殿百层。宴罢白沉千帐月,猎回红上六街灯。”从这四句诗里,诗人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明代的归化城建筑在遥远的边塞之地,雄踞于群山环抱之中;四门层层叠叠,殿宇雄伟壮丽;每逢喜庆时候,蒙古族的首领们大摆宴席,喝酒助兴;酒阑人散之后,纵横罗列的蒙古包都沉浸在一片银白色的月光之中;秋冬之际,顺义王、三娘子等猎罢归来,归化城内的大街小巷,犹如盛唐时代的都城长安城内的六条街道那样,灯火辉煌,繁华喧闹,热闹非凡。通过诗人的描述和想象,再现了当年归化城内民族和睦、安居乐业、百业兴旺、安定和谐的生活图景。

      在阿勒坦汗逝世以后的五十年左右,即不仅在三娘子生前,而且在三娘子身后,一直到明、清交替之际,在顺义王的统治力量所及之地,封贡互市的盟约即使一时受到破坏,往往不久就恢复了它的常规。蒙、汉各族人民之间和平友好的局面基本上得以维持,而归化城(即呼和浩特)也正是在民族团结和睦,各民族人民和平友好的环境中诞生的一座塞外名城。这里,三娘子的功绩是值得我们纪念的。

     

                (作者: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委政研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志资料)三娘子与归化城
  •     十六世纪初,达延汗统一了漠南。他的孙子阿勒坦汗于明正德、嘉靖年间率土默特部来到“丰州滩”(即呼和浩特地区)活动,并且逐步迁徒到这一带驻牧。他收纳从内地带来的大批汉人从事农牧业生产,“开云州地万顷,连村数百”,使久经战乱破坏的丰州滩的各项事业又发展起来。因为土默特部驻牧的关系,这里又有了“土默川”之称谓。

      1579年冬(万历七年),阿勒坦汗在青海迎接了藏族名僧锁南坚错,并向他上了“达赖喇嘛”的尊号。就在这个时候,阿勒坦汗决定兴建两大工程:一座宏伟壮丽的召庙和一座别具一格的新城市。召庙在1580年(万历八年)完工,明朝政府命名为“弘慈寺”(蒙古人称伊克召,汉译名大召。清崇德五年重修大召后,改为“无量寺”)。新王府和新城市的工程由于规模浩大,阿勒坦汗在1581年(万历九年)通过当时的宣大督抚请求明朝政府,在技工、运输车辆和建筑物料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当时明朝政府的“首辅”、大学士张居正答应了阿勒坦汗的请求,命宣大督抚为他送来了许多物料,给予很大帮助,使这座新城市能够顺利竣工。

      为了建筑这座城,呼和浩特地区的各族人民付出了大量的劳动。蒙古人为这座在大青山的环抱呵护之中、苍松翠柏衬托之下别具一格的新城市,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呼和浩特”,汉意为青色的城。因此,归化城实际上是在万历九年(1581年)由阿勒坦汗和其夫人三娘子共同建成。由于万历九年(1581年)阿勒坦汗已经是一位75岁的多病老人了,因此,主持归化城修建工作的,实际上是他晚年所娶的夫人三娘子。

      三娘子,是十六世纪中叶至末叶称雄于漠南蒙古各部的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俺答汗)的第三位夫人。她年轻貌美,聪颖练达,智勇双全,颇有谋略,深得阿勒坦汗的宠爱。因此,在阿勒坦汗逝世以前,她就统率兵马万人,别成一部,是当时一个拥有相当实力的人物。在阿勒坦汗逝世以后,她参与执掌土默特部军政大权30余年,积极致力于巩固和加强与明朝的友好关系,为蒙汉民族的团结,为呼和浩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三娘子,又名也儿克兔哈屯,是永谢布台吉的女儿。近年来,根据蒙古文《俺答汗传》的记载,又说三娘子是瓦刺部一部长哲恒阿哈的女儿,名叫钟金,所以也称钟金哈屯。据《蒙古族简史》说,“瓦刺部,游牧于漠西,故亦称西蒙古”。因此推断,钟金哈屯(三娘子),原为新疆哈密北部西蒙古人。她生于1550年(明嘉靖二十九年)。据说这位年轻的夫人“幼颖捷,善番书”,“黠而媚,善骑射”然而,妩媚风流的容貌,仅仅是三娘子名闻塞外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她在土默特蒙古的政治作为。

      1570年(明隆庆四年)冬,阿勒坦汗的孙子把汉那吉,因不满祖父把自己看中的姑娘许聘给别人,率妻子和奴仆愤而投奔了明朝,得到大同总督王崇古,大同巡抚方逢时等明朝官员的优厚款待。阿勒坦汗本来想以武力夺回把汉那吉,而明朝政府却以把汉那吉为“奇货”,借此要挟阿勒坦汗。面对这种剑拔弩张、微妙复杂的紧要关头,三娘子独具慧眼,从阿勒坦汗一贯与明朝通贡互市的和平愿望出发,建议答应明朝的条件,以此为契机,和平解决争端,此议深得俺答赞许。1571年(隆庆五年)5月,历史上著名的“俺答封贡”终于成为现实。阿勒坦汗被明朝封为“顺义王”,并授右翼各封建主为都督、指挥、千户和百户等官职,每年发给定额赏金。阿勒坦汗宣布了十三条和平条款,双方又商定了十一处互市市场。从此,干戈化为玉帛,和平贸易代替了民族仇杀,开拓了漠南蒙古地区几十年安定团结,和平共处的大好局面。这就是史书所称“始,封事成,实出三娘子意”。三娘予以自己出众的政治才干,开始执掌政事。她“佐俺答主贡市,诸部落皆受其约束”。开市之日,她“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严守和平条款。所以明朝政府认为“得三娘子主市,可以宁边”。明朝宣府巡抚吴兑时常宴请她,把她当作自己的儿女看待,并赠以八宝冠、百风云衣、红骨朵云裙等。三娘子也把吴兑当作自己的父辈看待,甚至有时还在吴兑营里尽兴表演蒙古歌舞,充分表现了她活泼豪放的性格。三娘子倾慕汉族文化,与明朝边臣密切交往以增进理解和友谊,这在当时蒙古各部是唯一的人物。明朝还有一位官员特别做了一首诗以记其事,“少小胡姬学汉妆,满身貂锦厌明珰。金鞭娇踏桃花马,共逐单于入市场”。由于她积极维护阿勒坦汗和平互市的政策,蒙汉两族人民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和平互市也得以顺利进行。

      1581年(万历九年)雄才大略的阿勒坦汗逝世,这对漠南蒙古地区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时的三娘子还只是一个年龄刚过三十的年轻妇人,而按照长子继承制,阿勒坦汗的长子辛爱黄台吉当袭封顺义王。明朝政府担心黄台吉袭封顺义王后,不能继续执行阿勒坦汗和平互市的政策,认为“三娘子别属,则辛爱(黄台吉)虽王无益”。因此,宣大总督特别出面说服三娘子按照“父死,子妻其母后”的风俗再嫁黄台吉,这对三娘子来说并不是情愿而为的,因为她与黄台吉一向不和,尤其是对和平互市,蒙汉和好的政策意见相左。可是,为了继承阿勒坦汗的事业,稳定土默特部的政治局势,她权衡轻重,委曲求全,听从了郑洛的劝告,做了第二代顺义王的夫人。这个结果顺应了形势的发展,符合蒙汉两族人民要求和平互市,友好相处的根本愿望。

      1587年(万历十五年),也就是黄台吉去世后两年,三娘子在明朝的劝说下,又成为第三代顺义王扯力克的夫人。鉴于三娘子顾全大局,信守盟誓,严守先王成法,维护蒙汉和好的功绩,明朝政府特封三娘子为“忠顺夫人”。此后,凡顺义王向明朝政府呈报的正式公文,都必须由顺义王与忠顺夫人共同签署。这时的三娘子“聪慧善谋,兵权在手,上佐虏王,下抚诸部,令无不行,禁无不止”,已逐渐成为蒙古族统治集团的中心人物,并享有很高的威信。三娘子依靠自己的治世才干,多次顾全大局,解危为安,避免战争流血,维护蒙汉团结,并发展和建设了阿勒坦汗的中心领地库库和屯(今呼和浩特),因此,呼和浩特地区的蒙汉人民把归化城(今呼市旧城)叫做“三娘子城”。

           1612年(万历四十年)6月,三娘子逝世,享年63岁。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的高其倬,曾写了一首“青城怀古”的七言律诗。诗的前四句曰:“筑城绝塞跨冈陵,门启重关殿百层。宴罢白沉千帐月,猎回红上六街灯。”从这四句诗里,诗人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明代的归化城建筑在遥远的边塞之地,雄踞于群山环抱之中;四门层层叠叠,殿宇雄伟壮丽;每逢喜庆时候,蒙古族的首领们大摆宴席,喝酒助兴;酒阑人散之后,纵横罗列的蒙古包都沉浸在一片银白色的月光之中;秋冬之际,顺义王、三娘子等猎罢归来,归化城内的大街小巷,犹如盛唐时代的都城长安城内的六条街道那样,灯火辉煌,繁华喧闹,热闹非凡。通过诗人的描述和想象,再现了当年归化城内民族和睦、安居乐业、百业兴旺、安定和谐的生活图景。

      在阿勒坦汗逝世以后的五十年左右,即不仅在三娘子生前,而且在三娘子身后,一直到明、清交替之际,在顺义王的统治力量所及之地,封贡互市的盟约即使一时受到破坏,往往不久就恢复了它的常规。蒙、汉各族人民之间和平友好的局面基本上得以维持,而归化城(即呼和浩特)也正是在民族团结和睦,各民族人民和平友好的环境中诞生的一座塞外名城。这里,三娘子的功绩是值得我们纪念的。

     

                (作者: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委政研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