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9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专 稿)地方志书价值再认识———兼谈于丹文化现象对修志工作的启示
  • 近几年在文化界于丹、易中天、纪连成等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诠释讲座,形成一种空前的文化现象。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传统文化再获新生。同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志书是否能如其它文化经典一样,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地方志书中的文化资源是否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开发利用,由精神财富转化为社会物质财富,以及如何使当今的修志工作走出困境,开创新局面?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既涉及到方志理论的建构,也关乎着修志观念的解放和修志工作思路的转变。归结到一点,即有必要对地方志书的价值进行再认识、再发掘、再利用。这是编修地方志这一传统文化事业再获新生永葆青春的根本途径。

      一、传统文化获得新生的原由

    一度时期,于丹《论语》新解,易中天评《三国》的诠释经典的书籍以及他们与纪连成、王群等人的电视讲座铺天盖地,受众耳目一新。这批专家学者在传授普及历史知识启迪心智的同时,也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传统文化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重新占有文化市场。诚然,这些学者个人的努力和才华是产生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但这只是偶然的。其必然性在于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和当今时代社会的客观需求。谁捕捉到这一节点,谁就有可能为传统文化(价值)的复兴作出贡献。在笔者看来,于丹等学者方家,正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再发掘,并以现代话语对其行诠释,获得社会的认同和广大读者听众的共鸣,在产生较好的社会影响的同时创造了极大地经济效益。同样属于传统文化事业的地方志应该从中得到启迪,是否可以使作为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地方志在现代条件下发扬光大、有所作为?这就是要找到地方志书对当今社会以及后世的价值所在;新一轮修志所修志书应秉承方志价值的理念进行编修;寻找到传统的方志内在价值与现代传媒手段、话语形式嫁接的途径,即要让当代受众“喜闻乐见”,并能为其所用、满足其需求。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发展由温饱到小康型,人们的需求及观念必然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而改变。当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渴求得到一定的满足后,对精神的需求、文化生活的追求随之而来,这是人类的本性所致。特别是那些引领社会潮流,有社会灵魂工程师和“社会良心”之誉的知识分子,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生活中,他们对精神生活的渴求尤为重要。传统文化中那些反映人性,体现社会正义的永恒价值,为满足人们精神需要提供了精神食粮。对新修志书而言,在记述历史的同时,如果既能为人们发展经济提供咨询和依据,又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古老的方志事业则会同样获得新生。

    二、地方志价值再认识

    方志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是否能够再获新生,发扬光大?要回答这一问题,有两个要件,一是社会的需要,二是地方志书是否具有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

    二轮修志是在我国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的历史时期,二轮志书所记述的时间段限基本上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阶段。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从未有过复兴之路,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对古老的方志事业提出了挑战,修志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挑战体现在社会变化的节奏加快,而且社会生活的内容以加速度的方式不断变化,即由传统的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尚未完成之时,又受到信息社会的强烈冲击。作为记述一地历史和现状的地方志书,一时无所适从。对已发生的历史事件尚未认识清楚,尚未形成定论,新的历史事件又接踵而至。社会变迁的快节奏与修志工作慢“方步”(历史需要沉淀)的矛盾冲突不可避免。方志事业企盼求得新生和光大,唯一的选择是千方百计跟上时代发展的步履,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由此才能抓住方志事业发展的新机遇。

    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在基本上解决了温饱之后,下一步的发展是要实现全面小康。鉴于中国的国情,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只能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即社会所尊崇的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社会需求是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因此,修志工作要跟上时代步伐服务于社会,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一轮志书编修。

    另一方面,地方志书在为全党全国实践科学发展观方面是能够有所作为的,这是由地方志书的性质和功能决定的。地方志历久不衰,就在于它的存史、资政、教化的三大功能;在于它能够为后世提供权威性的历史资料,提供可供学习借鉴的经验教训。重新认识地方志书的价值,开发地方志书的三大功能,并借助现代手段来放大和实现志书的三大功能,是我们当代修志工作者的责任。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修志工作者可以从已有的志书中整理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和违背科学发展的案例,供人们参考借鉴,在新的一轮修志工作中,首先以科学发展的眼光来选取、收集入志的资料;其次对现有的志书资料,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将其编排入志,使其更好地启迪教育后人。对修志人而言,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修志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地方志书的价值和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地方志书的价值是其内在的本质性的东西,地方志书的功能是其内在的本质性的内容的外化(对象化),价值是功能的载体、基础,功能是价值表现的形式,功能的发挥也就是价值的实现。本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将二者是等同使用,并非“偷换概念”。重新认识地方志的价值与功能,与实践科学发展观本身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地方志的价值在于志书资料的客观、全面、系统、完整,它可以为制定科学发展道路提供客观依据。自古以来,新上任的地方官要了解地情,首先借鉴于地方志书,这一传统保留至今。地方志书以其独特的体例和编纂原则,全面、客观地记述一地的历史和现状,有“地方之百科全书”之称,这不仅为实践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统筹发展提供了依据,也为制定科学的道路和措施提供了借鉴。各地的自然条件、环境、资源、民俗、风情不尽相同,走科学发展的道路,首先必须做到从实际出发。一个地方的“实际”,就是地方志书备载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和人文因素,综合利用这些客观条件,扬长避短,去劣存优,才有可能保证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和持续发展。地方志书的另一特征是事以类聚、类为一志,且要求做到科学分类,资料翔实,准确记述,这此为读者用志提供了便利。一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各项工作(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当地人民群众的嗜好、禁忌,这些都是科学规划一地发展蓝图所必须依据的内容。可以断言,离开这些内容,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科学发展的。

      对地方志价值的再认识,必然涉及到对地方志功能性质的定位。人们常说地方志有三大功能,既“存史、资政、教化”。但对这三大功能的排序和表述上,还是存在差异的。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二种。一是将志书的“存史”功能排在第一位,依次是“存史、资政、教化”;二是将“资政”排在第一位,依次为“资政、存史、教化”。可能有人认为,排序无关紧要,其实不然,如果将“教化”排在第一位,则地方志书的性质功能将发生质的变化,也就使地方志书的核心价值和主要功能发生转变。无论是方志学界还是社会其他各界,都不会认可这种排序。地方志书功能性质的定位,关乎我们要修一部什么样的志书以及秉承什么样的理念来修志。以“存史”为主旨的修志,看重的是志书的史料价值,修志人必须具备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是为后世留下一部“信史”;以“资政”为主旨的修志,更多地体现为“官”而修志,注重的是现实的功用,(当然也不排除其中对后世有资政的作用);以“教化”为主旨的修志则不存此说。因为志书的“教化”功能只是志书主要功能的衍生,是次一级的功能。就前二者而言,各有利弊。以存史为主旨的志书,有助于敦促修志人员秉笔直书、求真务实,有利于传承文明、惠及后世,不利之处是修志工作难度加大,体现在:一是难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领导的重视,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上重经济、轻人文的背景下更是如此;二是对修志人员的史德、史识、史笔要求更高,一般的修志工作者难以具备。以“资政”为主的志书,其有利之处是能够迎合当政者的需要和嗜好,有利于争取他们的支持,使很艰难的修志工作顺利地开展起来;不利之处是容易导致对现任领导投其所好和顾忌某些现实关系和利益,从而影响志书的质量。一般而言,编修志书应将“存史”和“资政”有机的统一起来,融为一体,而不应将二者对立、割裂。这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到却并非易事。本人认为,应该向广大的方志工作者倡导:编修志书“存史”第一,“资政”其次,再次为“教化”育人。在真实、全面、系统地记述历史(存史)的基础上,不仅给当代的执政者,也给后来的执政者,更应该为广大的读者“资政”。这样的志书才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志书,也才能走出修志者的书斋,为服务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发挥其功用。

    三、地方志书功能及价值的实现

    地方志书功能和价值的实现,不仅仅是个读志用志的问题。通过读志用志来实现地方志功能价值是勿庸质疑的,但这需要前提、需要一定的基础。这个前提和基础,一是要有一部好的志书,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开发利用志书资源。

    实现地方志书的功能和价值,首要的责任在于地方志工作者。方志工作者要编纂出可用之地方志、好用之地方志。就二轮修志工作而言,要达到此目标,修志工作者要认真地学习领会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湖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并在制定各地地方志工作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时,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积极地落实,而不是将这两个法规束之高阁,我行我素;其次,对修志人员实行强制性业务培训,最好能够做到持合格证上岗,以改变什么人都可以修志的现状;第三,加强对修志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敬业精神培养。参加修志工作不仅仅找个就业岗位,混碗饭吃,而是上对党对人民对历史负责,下对自己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千秋重任,特别是那些善于弄虚作假、吹牛拍马、阿谀奉承之人,断不可从事修志工作,否则,造成的恶果将无以弥补;第四,严格修志工作管理,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总而言之,要使地方志的价值和功能得以实现,必须使地方志工作走上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实现地方志的功能和价值,就志书编纂而言,要编纂出有用的地方志书,概括地讲是编修出具有很高的存史价值和能够服务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又能够引起普通读者关注的地方志书。要把这三个方面统一起来的基础,就是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第二轮地方志书的编修。这既是当前全党全国关注的重心,也是地方志工作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本人在2005年曾撰文“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二轮修志工作”,《江汉论坛》、《湖北方志》、《河北地方志》等多家专业刊物刊发。虽说是对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修志的初步认识和探讨,但对我们宜昌市的二轮修志工作具有具体的实际指导意义,我们在修志过程中碰到的诸多问题都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启发和指导下得到较为满意的解决。归纳起来主要体会有如下几点。一是在《宜昌市志》的篇目设计、修改完善方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志书的各大部类统筹协调、全面系统,符合记述对象的实际;第二,入志资料的收集、考证、选取,要能够有助于读者理解和形成科学的发展观,能够反映时代的本质主流、体现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助人们认识为什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往的经济社会发展哪些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哪些方面又违背了科学的发展观,可以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第三,在志稿的资料编排、文字表达方面,尽可能地做到准确、客观、完整、翔实,以尽可能少的文字承载更多的信息含量,并避免造成读者理解上的歧义和误解,入志资料的编排,体现规律,而不表述规律,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第四,地方志书志事记人,所记述的内容要能够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我们注意克服那种见事不见人、只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对各类社会事件的记述,记述清楚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与之相关的人物有哪些,即以事系人,同时适当增加记述人物篇幅,以期引导更多的人对地方志书的关注,加强那些与民生相关,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发展,即与人的生存发展相关度高的内容,体现历史是人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既有利于“存史”“资政”,也有助于彰显先贤、激励后人、教育来者。

    实现地方志书的功能和价值,除了以上所述方志工作者尽职尽责外,还要开拓社会领域的工作,借鉴于丹、易中天开发市场的经验,要研究地方志的文化资源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的切入点,借助于行政力量、经济手段和文化产品的魅力,将高质量、高品位的地方志书推向社会,在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中,实现地方志书自身的功能和价值。

     

    (作者:湖北省宜昌市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专 稿)地方志书价值再认识———兼谈于丹文化现象对修志工作的启示
  • 近几年在文化界于丹、易中天、纪连成等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诠释讲座,形成一种空前的文化现象。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传统文化再获新生。同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志书是否能如其它文化经典一样,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地方志书中的文化资源是否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开发利用,由精神财富转化为社会物质财富,以及如何使当今的修志工作走出困境,开创新局面?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既涉及到方志理论的建构,也关乎着修志观念的解放和修志工作思路的转变。归结到一点,即有必要对地方志书的价值进行再认识、再发掘、再利用。这是编修地方志这一传统文化事业再获新生永葆青春的根本途径。

      一、传统文化获得新生的原由

    一度时期,于丹《论语》新解,易中天评《三国》的诠释经典的书籍以及他们与纪连成、王群等人的电视讲座铺天盖地,受众耳目一新。这批专家学者在传授普及历史知识启迪心智的同时,也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传统文化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重新占有文化市场。诚然,这些学者个人的努力和才华是产生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但这只是偶然的。其必然性在于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和当今时代社会的客观需求。谁捕捉到这一节点,谁就有可能为传统文化(价值)的复兴作出贡献。在笔者看来,于丹等学者方家,正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再发掘,并以现代话语对其行诠释,获得社会的认同和广大读者听众的共鸣,在产生较好的社会影响的同时创造了极大地经济效益。同样属于传统文化事业的地方志应该从中得到启迪,是否可以使作为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地方志在现代条件下发扬光大、有所作为?这就是要找到地方志书对当今社会以及后世的价值所在;新一轮修志所修志书应秉承方志价值的理念进行编修;寻找到传统的方志内在价值与现代传媒手段、话语形式嫁接的途径,即要让当代受众“喜闻乐见”,并能为其所用、满足其需求。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发展由温饱到小康型,人们的需求及观念必然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而改变。当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渴求得到一定的满足后,对精神的需求、文化生活的追求随之而来,这是人类的本性所致。特别是那些引领社会潮流,有社会灵魂工程师和“社会良心”之誉的知识分子,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生活中,他们对精神生活的渴求尤为重要。传统文化中那些反映人性,体现社会正义的永恒价值,为满足人们精神需要提供了精神食粮。对新修志书而言,在记述历史的同时,如果既能为人们发展经济提供咨询和依据,又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古老的方志事业则会同样获得新生。

    二、地方志价值再认识

    方志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是否能够再获新生,发扬光大?要回答这一问题,有两个要件,一是社会的需要,二是地方志书是否具有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

    二轮修志是在我国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的历史时期,二轮志书所记述的时间段限基本上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阶段。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从未有过复兴之路,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对古老的方志事业提出了挑战,修志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挑战体现在社会变化的节奏加快,而且社会生活的内容以加速度的方式不断变化,即由传统的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尚未完成之时,又受到信息社会的强烈冲击。作为记述一地历史和现状的地方志书,一时无所适从。对已发生的历史事件尚未认识清楚,尚未形成定论,新的历史事件又接踵而至。社会变迁的快节奏与修志工作慢“方步”(历史需要沉淀)的矛盾冲突不可避免。方志事业企盼求得新生和光大,唯一的选择是千方百计跟上时代发展的步履,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由此才能抓住方志事业发展的新机遇。

    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在基本上解决了温饱之后,下一步的发展是要实现全面小康。鉴于中国的国情,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只能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即社会所尊崇的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社会需求是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因此,修志工作要跟上时代步伐服务于社会,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一轮志书编修。

    另一方面,地方志书在为全党全国实践科学发展观方面是能够有所作为的,这是由地方志书的性质和功能决定的。地方志历久不衰,就在于它的存史、资政、教化的三大功能;在于它能够为后世提供权威性的历史资料,提供可供学习借鉴的经验教训。重新认识地方志书的价值,开发地方志书的三大功能,并借助现代手段来放大和实现志书的三大功能,是我们当代修志工作者的责任。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修志工作者可以从已有的志书中整理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和违背科学发展的案例,供人们参考借鉴,在新的一轮修志工作中,首先以科学发展的眼光来选取、收集入志的资料;其次对现有的志书资料,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将其编排入志,使其更好地启迪教育后人。对修志人而言,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修志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地方志书的价值和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地方志书的价值是其内在的本质性的东西,地方志书的功能是其内在的本质性的内容的外化(对象化),价值是功能的载体、基础,功能是价值表现的形式,功能的发挥也就是价值的实现。本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将二者是等同使用,并非“偷换概念”。重新认识地方志的价值与功能,与实践科学发展观本身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地方志的价值在于志书资料的客观、全面、系统、完整,它可以为制定科学发展道路提供客观依据。自古以来,新上任的地方官要了解地情,首先借鉴于地方志书,这一传统保留至今。地方志书以其独特的体例和编纂原则,全面、客观地记述一地的历史和现状,有“地方之百科全书”之称,这不仅为实践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统筹发展提供了依据,也为制定科学的道路和措施提供了借鉴。各地的自然条件、环境、资源、民俗、风情不尽相同,走科学发展的道路,首先必须做到从实际出发。一个地方的“实际”,就是地方志书备载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和人文因素,综合利用这些客观条件,扬长避短,去劣存优,才有可能保证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和持续发展。地方志书的另一特征是事以类聚、类为一志,且要求做到科学分类,资料翔实,准确记述,这此为读者用志提供了便利。一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各项工作(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当地人民群众的嗜好、禁忌,这些都是科学规划一地发展蓝图所必须依据的内容。可以断言,离开这些内容,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科学发展的。

      对地方志价值的再认识,必然涉及到对地方志功能性质的定位。人们常说地方志有三大功能,既“存史、资政、教化”。但对这三大功能的排序和表述上,还是存在差异的。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二种。一是将志书的“存史”功能排在第一位,依次是“存史、资政、教化”;二是将“资政”排在第一位,依次为“资政、存史、教化”。可能有人认为,排序无关紧要,其实不然,如果将“教化”排在第一位,则地方志书的性质功能将发生质的变化,也就使地方志书的核心价值和主要功能发生转变。无论是方志学界还是社会其他各界,都不会认可这种排序。地方志书功能性质的定位,关乎我们要修一部什么样的志书以及秉承什么样的理念来修志。以“存史”为主旨的修志,看重的是志书的史料价值,修志人必须具备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是为后世留下一部“信史”;以“资政”为主旨的修志,更多地体现为“官”而修志,注重的是现实的功用,(当然也不排除其中对后世有资政的作用);以“教化”为主旨的修志则不存此说。因为志书的“教化”功能只是志书主要功能的衍生,是次一级的功能。就前二者而言,各有利弊。以存史为主旨的志书,有助于敦促修志人员秉笔直书、求真务实,有利于传承文明、惠及后世,不利之处是修志工作难度加大,体现在:一是难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领导的重视,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上重经济、轻人文的背景下更是如此;二是对修志人员的史德、史识、史笔要求更高,一般的修志工作者难以具备。以“资政”为主的志书,其有利之处是能够迎合当政者的需要和嗜好,有利于争取他们的支持,使很艰难的修志工作顺利地开展起来;不利之处是容易导致对现任领导投其所好和顾忌某些现实关系和利益,从而影响志书的质量。一般而言,编修志书应将“存史”和“资政”有机的统一起来,融为一体,而不应将二者对立、割裂。这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到却并非易事。本人认为,应该向广大的方志工作者倡导:编修志书“存史”第一,“资政”其次,再次为“教化”育人。在真实、全面、系统地记述历史(存史)的基础上,不仅给当代的执政者,也给后来的执政者,更应该为广大的读者“资政”。这样的志书才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志书,也才能走出修志者的书斋,为服务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发挥其功用。

    三、地方志书功能及价值的实现

    地方志书功能和价值的实现,不仅仅是个读志用志的问题。通过读志用志来实现地方志功能价值是勿庸质疑的,但这需要前提、需要一定的基础。这个前提和基础,一是要有一部好的志书,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开发利用志书资源。

    实现地方志书的功能和价值,首要的责任在于地方志工作者。方志工作者要编纂出可用之地方志、好用之地方志。就二轮修志工作而言,要达到此目标,修志工作者要认真地学习领会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湖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并在制定各地地方志工作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时,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积极地落实,而不是将这两个法规束之高阁,我行我素;其次,对修志人员实行强制性业务培训,最好能够做到持合格证上岗,以改变什么人都可以修志的现状;第三,加强对修志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敬业精神培养。参加修志工作不仅仅找个就业岗位,混碗饭吃,而是上对党对人民对历史负责,下对自己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千秋重任,特别是那些善于弄虚作假、吹牛拍马、阿谀奉承之人,断不可从事修志工作,否则,造成的恶果将无以弥补;第四,严格修志工作管理,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总而言之,要使地方志的价值和功能得以实现,必须使地方志工作走上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实现地方志的功能和价值,就志书编纂而言,要编纂出有用的地方志书,概括地讲是编修出具有很高的存史价值和能够服务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又能够引起普通读者关注的地方志书。要把这三个方面统一起来的基础,就是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第二轮地方志书的编修。这既是当前全党全国关注的重心,也是地方志工作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本人在2005年曾撰文“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二轮修志工作”,《江汉论坛》、《湖北方志》、《河北地方志》等多家专业刊物刊发。虽说是对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修志的初步认识和探讨,但对我们宜昌市的二轮修志工作具有具体的实际指导意义,我们在修志过程中碰到的诸多问题都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启发和指导下得到较为满意的解决。归纳起来主要体会有如下几点。一是在《宜昌市志》的篇目设计、修改完善方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志书的各大部类统筹协调、全面系统,符合记述对象的实际;第二,入志资料的收集、考证、选取,要能够有助于读者理解和形成科学的发展观,能够反映时代的本质主流、体现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助人们认识为什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往的经济社会发展哪些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哪些方面又违背了科学的发展观,可以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第三,在志稿的资料编排、文字表达方面,尽可能地做到准确、客观、完整、翔实,以尽可能少的文字承载更多的信息含量,并避免造成读者理解上的歧义和误解,入志资料的编排,体现规律,而不表述规律,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第四,地方志书志事记人,所记述的内容要能够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我们注意克服那种见事不见人、只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对各类社会事件的记述,记述清楚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与之相关的人物有哪些,即以事系人,同时适当增加记述人物篇幅,以期引导更多的人对地方志书的关注,加强那些与民生相关,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发展,即与人的生存发展相关度高的内容,体现历史是人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既有利于“存史”“资政”,也有助于彰显先贤、激励后人、教育来者。

    实现地方志书的功能和价值,除了以上所述方志工作者尽职尽责外,还要开拓社会领域的工作,借鉴于丹、易中天开发市场的经验,要研究地方志的文化资源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的切入点,借助于行政力量、经济手段和文化产品的魅力,将高质量、高品位的地方志书推向社会,在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中,实现地方志书自身的功能和价值。

     

    (作者:湖北省宜昌市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