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22年  /  第二期

第二期

  • 【工作研究】对标精品年鉴反思赤峰市年鉴编纂工作的不足及对策
  • 2021年11月24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中指办”以视频会议形式举办了第六期全国年鉴培训班。在培训中,吉林省辽源市、江苏省连云港市、山东省滨州市、湖南省长沙市、云南省楚雄州、河北省清河县、北京市朝阳区8家中国精品年鉴单位作了“精品之路”经验分享交流。2021年底,《赤峰年鉴2021》出版后为开展好2022卷的年鉴编纂工作,赤峰市地方志机构与方志出版社、北京大学图书馆联系,购买了一批精品年鉴和先进地区获奖年鉴,以此为范例,学习借鉴好的经验做法,着力推动赤峰年鉴向高水平发展。通过学习精品年鉴单位的编纂经验和其他年鉴的编纂方法,对标赤峰地区年鉴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精品年鉴编纂中的先进经验

    领导重视是关键

    在第六届全国精品年鉴经验分享会中,吉林省辽源市地方志编纂中心主任赵杰谈到《辽源年鉴》入选“中国精品年鉴工程”的关键,就是以分管副市长为主任的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对年鉴工作的高度重视,市政府办公室每年都会针对年鉴供稿后进单位下发“辽源市人民政府督查通知单”,保证《辽源年鉴》所有供稿单位的供稿质量。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楚雄州”地方志在分享经验时也提到当地主要领导对年鉴编纂工作的重视,楚雄州委常委会、州政府常务会多次对地方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分管领导经常深入地志办调研指导,对精品年鉴打造工作更是亲自过问、主持审稿、主动出面协调,并且把地方志工作纳入到全州的综合绩效考核,以保障年鉴供稿质量。北京朝阳区委近年已把《北京朝阳年鉴》编纂作为重点工作进行统筹推进,将“持续打造精品年鉴”确定为区内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写入文化建设“十四五”规划,在区财政预算连年整体压缩的情况下,朝阳区领导依然将年鉴出版经费提高一倍多,为创造精品年鉴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其他地区分享精品年鉴编纂经验时,均提到领导如何重视年鉴编纂和打造精品年鉴工程工作,并将年鉴及时供稿和供稿质量纳入各单位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内容中。

    由此可见,只有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年鉴编纂工作,以年度绩效考核的方式制约供稿单位的供稿质量,才能由过去“报什么编什么”向“编什么报什么”的精品化模式转变。

    过硬的编纂队伍是基础

    年鉴编纂团队整体水平决定了年鉴编纂质量。从理论层面讲,年鉴编纂人员的组成应该满足数量保证数量应达到整体上可按专业分工的标准、结构优化构成人员在职务、职称上形成高、中、初级组成的“宝塔结构”、优势互补形成知识结构、智能结构、气质结构和年龄结构等方面的合理构成、人员稳定人员忌随意调动,应保持长期稳定四个原则。以北京市朝阳区地方志编纂团队为例,在经历两次机构调整后,区领导将地方志人员编制由5个增至9个,还给予10名长期返聘编辑的名额,这为打造精品年鉴提供了工作动力和人才支撑。河北省清河县地方志办公室现有编制15个,实有14人1人退休,充裕的人员是实现年鉴编纂科学分工的基础,也创造了县级年鉴闯入精品年鉴工程的非凡业绩。编纂年鉴是一项既庞杂又精细的工作,涉及到资料征集、时事内容入编、图片征集遴选、排版设计、统稿校对、印刷出版等内容。为全面系统地开展工作,长沙市地方志编纂室设市志处、年鉴处、业务指导处、综合处4个处,由过去一人多职转变为专人专职;楚雄州地方志办公室设综合科、史志科、年鉴科、《楚州今古》编辑科4个科,年鉴科虽然只有人员3名,但只负责年鉴编纂工作,在实现人员稳定性的基础上,也提升了人员的专业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对地方志事业发展越来越重视。地方志工作职能由过去的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尤其是市级地方志机构担负着本行政区域下属单位的组织、管理、规划、指导、督促、检查等工作,如果在人员编制、队伍建设上依旧延续以前配额,地方志的工作人员就会变得捉襟见肘。在扁平化、专业化的管理趋势下,机构人员的明确分工才能驱动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

    与时俱进是灵魂

    年鉴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鲜明体现和反映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执政施政理念、主要政策和发展成果。入选年鉴精品工程的几家地方志机构,均做到了贴近社会、贴近发展、贴近地方实际地反映具有时代特点的内容,使年鉴成为名副其实的“时代镜子”。

    《连云港年鉴》2019卷选取了人民楷模王继才守岛卫国32年、连云港市迈入高铁时代。市县区机构改革、改革开放40年等5个时代专题,并为其设置特载类目。《北京朝阳年鉴》从2018卷起,设立了“朝阳群众”分目,记述朝阳群众在维护社会治安、志愿服务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又在2020卷中以专文、文前专题图片等形式,记述国庆70周年朝阳女民兵方队受阅、国际风情节、中外居民过大年等内容,体现朝阳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和丰富多彩的百姓幸福生活。江西省赣州市《赣州年鉴》2020卷针对时代信息化发展,增设“信息化建设”类目,补充“5G网络建设、5G产业发展、5G应用示范城市建设”条目,充分反映时代大潮下的赣州发展变化。《楚雄年鉴》在框架设计中体现民族特色,把“民族”作为一个类目,在体育部类设“民族体育”分目,在装帧设计及图片的取舍上体现民族特色,图片选取体现出地域特色、文化习俗特色、行业特色,通过图文结合体现出强烈的生活气息。

    二、赤峰市年鉴编纂中存在的问题

    在岗人员少,编纂力量不足

    2020年底,赤峰市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后,赤峰市及所属的12个旗县区地方志机构均由政府办公室转隶至市档案馆,成立市档案史志馆,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成为档案史志馆的一个内设科室。地方志科编制5个,在岗人员1人,外聘2人;12个旗县区多数尚未定编,指定一人负责地方志工作,并进行年鉴编纂,有的旗县区虽然设立地方工作机构但是没有确定人员,年鉴编纂工作仍由原政府办公室指定一人负责。以市地方志机构为例,工作职能已由单一的“一本书”修志扩展为主管全市地方志工作,履行组织、管理、规划、指导、督促、检查全市地方志工作等行政职能,在收集《赤峰市志》资料、编纂《赤峰年鉴》的同时,还担负着建立地方志数据库、地情网、方志馆,抢救整理出版旧志、口述历史,翻译出版蒙古文志书,评审、验收全市各类志书、年鉴等任务。与自治区兄弟盟市相比,赤峰市作为人口大市、文化大市,地方志工作量明显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现有在岗人员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年鉴编纂水平不高

    近年来,赤峰市级地方志机构在岗人员一直是1—2人,聘用人员1—2人。二轮市志编修完成后,在岗人员只有1人,聘用2人,新聘用的人员以前从未从事过年鉴编纂工作,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旗县区事业单位改革后,以前从事地方志编纂的人员多数留在了政府办公室,负责年鉴编纂的人员多数是“新手”,再加之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自治区、市两级没有组织业务培训,年鉴编纂只能参照《赤峰年鉴》及其他地区年鉴,“依葫芦画瓢”的现象比较突出。《赤峰年鉴》1996年创刊,已经基本定型,通过近几年的不断摸索,并积极向“精品年鉴”学习,水平有所提高。而旗县区编纂年鉴较早的地区只有4个,其他8个旗县区有4个2019年创刊、4个旗县区2020年创刊,再加之人员更换频繁,编纂水平急待提高。从2021年全国第六届年鉴评奖中可以看出,虽然赤峰市有4个旗县区获了奖,但是获奖的均是修过志或年鉴创刊较早旗县区的“老人”编纂的,而这些“老人”,4人中已有2人面临退休,人员接续又成为新的问题。

    年鉴编纂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随着2020年全国地方地“两全目标”工作圆满结束,年鉴编纂工作已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过渡。近年来,赤峰市也在一直探索如何提高年鉴的编纂质量,使年鉴在服务经济社会中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的问题。从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必须有一支稳定的、热爱本职工作的年鉴编纂队伍,这是年鉴质量提升的关键,也就是说提高质量人是关键。而现实中“人”的因素正在走向两极分化:赤峰市及所属的12个旗县区长期在地方志工作的不到四分之一,这四分之一还有一半面临着退休和因病不能正常工作;而占多数的地方志工作人员全部是新人,有的则是一职多岗,如有的被派驻到村里搞乡村振兴,这样会造成年鉴编纂工作断档,有的年鉴编纂人员还肩负着档案指导、办公室业务工作等等,他们根本静不下心搞年鉴编纂工作,其最终目标只能是“完成任务”,至于质量如何根本无暇顾及。针对编纂人员业务能力偏低的实际,赤峰市曾多次利用线上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对年鉴编纂的篇目设置、行文要求以及国家、自治区对年鉴编纂的要求等等进行讲解示范,旨在提高编纂人员的业务能力,从而提高年鉴编纂质量。但是在实践中,发现很多旗县区编纂出的年鉴与要求南辕北辙,篇目设置混乱、条目文不对题、行文表述随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编纂人员缺少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或者在培训中不注重总结经验,工作浮躁不扎实有关。

    三、提升年鉴编纂质量地对策

    壮大队伍,淬炼人员责任心

    近年来,赤峰市档案史志馆地方志科在在岗人员只有2人的困难局面下,克服重重不利因素,加班加点完成《赤峰年鉴》2019卷的编纂出版工作,如期完成“两全目标”任务,并在中指办举办的全国年鉴2019卷评选中荣获三等奖。因为民族地区表述在2021年由中央做出统一更改,致使《赤峰年鉴》2020卷作为全国年鉴一等奖评选的黑马选手不得不遗憾离场。2022年,赤峰市档案史志馆计划启动方志馆的设计装修和乡镇志编修试点工作,这对赤峰市地方志事业发展来说,是推动、机会、压力,也是挑战。仅有3名人员的地方志科,同时担负着12个旗县区地方志组织、管理、规划、指导、督促、检查等工作,在年鉴编纂工作中全会显得更加力不从心。

    学习精品年鉴的编纂经验,借鉴先进单位的管理经验,淬炼人员责任心,培养人员敢于担当作为的进取精神是我们快速走向精品化道路的唯一途径。2021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指组长谢伏瞻提出,要在“十四五”时期完成全国地方志事业的第二次转型升级,即从“有没有”的规模化到“好不好”的高质化、法治化转变。在“两全目标”完成的前提下,在地方志事业二次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年鉴事业已经迎来了重要的窗口机遇期。在这弥足珍贵的窗口机遇期,赤峰市地方志应着力固优势、补短板、强弱项,通过年鉴工作稳定地方志人员队伍、培养人才梯队,特别是为第三轮修志做好充足的人才准备。

    鉴于当下形势,建议成立由专人负责、固定编辑的年鉴编辑部。扩充人员成立年鉴编辑部,可以从编制内考录和编制外招聘两个渠道同时进行。对新加入的人员,积极落实专业培训和责任培养,在年鉴工作中以打代练,力争在最短时间把年鉴编辑部打造成一支专业基础雄厚、责任意识明确、抗压能力较强的优秀队伍。

    凝练特色,凸显时代特征

    红山文化驰名中外,碧玉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兴隆洼聚落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二道井子夏家店聚落遗址被考古学界誉为“东方庞贝城”……地方志机构要充分挖掘赤峰市异彩纷呈的地域特色,并且要突出资料深度,在年鉴中以图片、特载、专题、专文等形式加以体现和说明,让《赤峰年鉴》成为外界了解本地的赤峰之窗。对待地区年度热点事件、重大事件要保持触觉敏感,注重材料日常积累。利用政府网站、行业主管部门网站,通过新闻发布会、新闻报道等渠道,广泛搜集行业公报、调查报告等文献资料,充实条目内容,让赤峰年鉴既能在宏观上展示时代发展特色,也能通过具体实际反映本地年度特色,才不辱没地方志“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崇高使命。

    用好数字化工具,让年鉴活起来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数字化、网络化逐步成为年鉴工作的重要手段,年鉴工作必须用好数字化、网络化工具,不断提高年鉴工作的创新性和影响力,凸显年鉴工作在新时代的存史、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

    8家精品年鉴单位在分享经验中,都提到了年鉴的数字化阅读开发,读者通过小程序、公众号等形式,就可以享受即开即读的阅读模式,方便、快捷、省时省力。赤峰市的地方志工作要尽快将数字技术纳入到工作之中,挂靠“赤峰市档案史志馆”公众号,建立赤峰地情信息专题板块,以图文结合、视频演说、少儿动画等模式,让固化的年鉴内容动起来、活起来。年鉴生动、阅读面延伸,更多的人了解方志、喜欢方志、参与修志,这对积淀地方文化底蕴、落实“文化强国”战略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新时代、新发展、新作为。通过学习精品年鉴编纂单位的经验和先进地区年鉴编纂方法,反思赤峰市年鉴编纂中存在的问题,地方志机构对未来的发展道路更加明确。地方志机构要在今后工作中,高标准严要求,以精品年鉴为目标,定期查缺补漏,争取在“十四五”时期将《赤峰年鉴》打造成为全国精品年鉴。撰稿 袁洪军 孙美丰


  • 【工作研究】对标精品年鉴反思赤峰市年鉴编纂工作的不足及对策
  • 2021年11月24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中指办”以视频会议形式举办了第六期全国年鉴培训班。在培训中,吉林省辽源市、江苏省连云港市、山东省滨州市、湖南省长沙市、云南省楚雄州、河北省清河县、北京市朝阳区8家中国精品年鉴单位作了“精品之路”经验分享交流。2021年底,《赤峰年鉴2021》出版后为开展好2022卷的年鉴编纂工作,赤峰市地方志机构与方志出版社、北京大学图书馆联系,购买了一批精品年鉴和先进地区获奖年鉴,以此为范例,学习借鉴好的经验做法,着力推动赤峰年鉴向高水平发展。通过学习精品年鉴单位的编纂经验和其他年鉴的编纂方法,对标赤峰地区年鉴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精品年鉴编纂中的先进经验

    领导重视是关键

    在第六届全国精品年鉴经验分享会中,吉林省辽源市地方志编纂中心主任赵杰谈到《辽源年鉴》入选“中国精品年鉴工程”的关键,就是以分管副市长为主任的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对年鉴工作的高度重视,市政府办公室每年都会针对年鉴供稿后进单位下发“辽源市人民政府督查通知单”,保证《辽源年鉴》所有供稿单位的供稿质量。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楚雄州”地方志在分享经验时也提到当地主要领导对年鉴编纂工作的重视,楚雄州委常委会、州政府常务会多次对地方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分管领导经常深入地志办调研指导,对精品年鉴打造工作更是亲自过问、主持审稿、主动出面协调,并且把地方志工作纳入到全州的综合绩效考核,以保障年鉴供稿质量。北京朝阳区委近年已把《北京朝阳年鉴》编纂作为重点工作进行统筹推进,将“持续打造精品年鉴”确定为区内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写入文化建设“十四五”规划,在区财政预算连年整体压缩的情况下,朝阳区领导依然将年鉴出版经费提高一倍多,为创造精品年鉴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其他地区分享精品年鉴编纂经验时,均提到领导如何重视年鉴编纂和打造精品年鉴工程工作,并将年鉴及时供稿和供稿质量纳入各单位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内容中。

    由此可见,只有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年鉴编纂工作,以年度绩效考核的方式制约供稿单位的供稿质量,才能由过去“报什么编什么”向“编什么报什么”的精品化模式转变。

    过硬的编纂队伍是基础

    年鉴编纂团队整体水平决定了年鉴编纂质量。从理论层面讲,年鉴编纂人员的组成应该满足数量保证数量应达到整体上可按专业分工的标准、结构优化构成人员在职务、职称上形成高、中、初级组成的“宝塔结构”、优势互补形成知识结构、智能结构、气质结构和年龄结构等方面的合理构成、人员稳定人员忌随意调动,应保持长期稳定四个原则。以北京市朝阳区地方志编纂团队为例,在经历两次机构调整后,区领导将地方志人员编制由5个增至9个,还给予10名长期返聘编辑的名额,这为打造精品年鉴提供了工作动力和人才支撑。河北省清河县地方志办公室现有编制15个,实有14人1人退休,充裕的人员是实现年鉴编纂科学分工的基础,也创造了县级年鉴闯入精品年鉴工程的非凡业绩。编纂年鉴是一项既庞杂又精细的工作,涉及到资料征集、时事内容入编、图片征集遴选、排版设计、统稿校对、印刷出版等内容。为全面系统地开展工作,长沙市地方志编纂室设市志处、年鉴处、业务指导处、综合处4个处,由过去一人多职转变为专人专职;楚雄州地方志办公室设综合科、史志科、年鉴科、《楚州今古》编辑科4个科,年鉴科虽然只有人员3名,但只负责年鉴编纂工作,在实现人员稳定性的基础上,也提升了人员的专业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对地方志事业发展越来越重视。地方志工作职能由过去的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尤其是市级地方志机构担负着本行政区域下属单位的组织、管理、规划、指导、督促、检查等工作,如果在人员编制、队伍建设上依旧延续以前配额,地方志的工作人员就会变得捉襟见肘。在扁平化、专业化的管理趋势下,机构人员的明确分工才能驱动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

    与时俱进是灵魂

    年鉴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鲜明体现和反映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执政施政理念、主要政策和发展成果。入选年鉴精品工程的几家地方志机构,均做到了贴近社会、贴近发展、贴近地方实际地反映具有时代特点的内容,使年鉴成为名副其实的“时代镜子”。

    《连云港年鉴》2019卷选取了人民楷模王继才守岛卫国32年、连云港市迈入高铁时代。市县区机构改革、改革开放40年等5个时代专题,并为其设置特载类目。《北京朝阳年鉴》从2018卷起,设立了“朝阳群众”分目,记述朝阳群众在维护社会治安、志愿服务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又在2020卷中以专文、文前专题图片等形式,记述国庆70周年朝阳女民兵方队受阅、国际风情节、中外居民过大年等内容,体现朝阳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和丰富多彩的百姓幸福生活。江西省赣州市《赣州年鉴》2020卷针对时代信息化发展,增设“信息化建设”类目,补充“5G网络建设、5G产业发展、5G应用示范城市建设”条目,充分反映时代大潮下的赣州发展变化。《楚雄年鉴》在框架设计中体现民族特色,把“民族”作为一个类目,在体育部类设“民族体育”分目,在装帧设计及图片的取舍上体现民族特色,图片选取体现出地域特色、文化习俗特色、行业特色,通过图文结合体现出强烈的生活气息。

    二、赤峰市年鉴编纂中存在的问题

    在岗人员少,编纂力量不足

    2020年底,赤峰市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后,赤峰市及所属的12个旗县区地方志机构均由政府办公室转隶至市档案馆,成立市档案史志馆,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成为档案史志馆的一个内设科室。地方志科编制5个,在岗人员1人,外聘2人;12个旗县区多数尚未定编,指定一人负责地方志工作,并进行年鉴编纂,有的旗县区虽然设立地方工作机构但是没有确定人员,年鉴编纂工作仍由原政府办公室指定一人负责。以市地方志机构为例,工作职能已由单一的“一本书”修志扩展为主管全市地方志工作,履行组织、管理、规划、指导、督促、检查全市地方志工作等行政职能,在收集《赤峰市志》资料、编纂《赤峰年鉴》的同时,还担负着建立地方志数据库、地情网、方志馆,抢救整理出版旧志、口述历史,翻译出版蒙古文志书,评审、验收全市各类志书、年鉴等任务。与自治区兄弟盟市相比,赤峰市作为人口大市、文化大市,地方志工作量明显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现有在岗人员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年鉴编纂水平不高

    近年来,赤峰市级地方志机构在岗人员一直是1—2人,聘用人员1—2人。二轮市志编修完成后,在岗人员只有1人,聘用2人,新聘用的人员以前从未从事过年鉴编纂工作,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旗县区事业单位改革后,以前从事地方志编纂的人员多数留在了政府办公室,负责年鉴编纂的人员多数是“新手”,再加之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自治区、市两级没有组织业务培训,年鉴编纂只能参照《赤峰年鉴》及其他地区年鉴,“依葫芦画瓢”的现象比较突出。《赤峰年鉴》1996年创刊,已经基本定型,通过近几年的不断摸索,并积极向“精品年鉴”学习,水平有所提高。而旗县区编纂年鉴较早的地区只有4个,其他8个旗县区有4个2019年创刊、4个旗县区2020年创刊,再加之人员更换频繁,编纂水平急待提高。从2021年全国第六届年鉴评奖中可以看出,虽然赤峰市有4个旗县区获了奖,但是获奖的均是修过志或年鉴创刊较早旗县区的“老人”编纂的,而这些“老人”,4人中已有2人面临退休,人员接续又成为新的问题。

    年鉴编纂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随着2020年全国地方地“两全目标”工作圆满结束,年鉴编纂工作已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过渡。近年来,赤峰市也在一直探索如何提高年鉴的编纂质量,使年鉴在服务经济社会中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的问题。从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必须有一支稳定的、热爱本职工作的年鉴编纂队伍,这是年鉴质量提升的关键,也就是说提高质量人是关键。而现实中“人”的因素正在走向两极分化:赤峰市及所属的12个旗县区长期在地方志工作的不到四分之一,这四分之一还有一半面临着退休和因病不能正常工作;而占多数的地方志工作人员全部是新人,有的则是一职多岗,如有的被派驻到村里搞乡村振兴,这样会造成年鉴编纂工作断档,有的年鉴编纂人员还肩负着档案指导、办公室业务工作等等,他们根本静不下心搞年鉴编纂工作,其最终目标只能是“完成任务”,至于质量如何根本无暇顾及。针对编纂人员业务能力偏低的实际,赤峰市曾多次利用线上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对年鉴编纂的篇目设置、行文要求以及国家、自治区对年鉴编纂的要求等等进行讲解示范,旨在提高编纂人员的业务能力,从而提高年鉴编纂质量。但是在实践中,发现很多旗县区编纂出的年鉴与要求南辕北辙,篇目设置混乱、条目文不对题、行文表述随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编纂人员缺少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或者在培训中不注重总结经验,工作浮躁不扎实有关。

    三、提升年鉴编纂质量地对策

    壮大队伍,淬炼人员责任心

    近年来,赤峰市档案史志馆地方志科在在岗人员只有2人的困难局面下,克服重重不利因素,加班加点完成《赤峰年鉴》2019卷的编纂出版工作,如期完成“两全目标”任务,并在中指办举办的全国年鉴2019卷评选中荣获三等奖。因为民族地区表述在2021年由中央做出统一更改,致使《赤峰年鉴》2020卷作为全国年鉴一等奖评选的黑马选手不得不遗憾离场。2022年,赤峰市档案史志馆计划启动方志馆的设计装修和乡镇志编修试点工作,这对赤峰市地方志事业发展来说,是推动、机会、压力,也是挑战。仅有3名人员的地方志科,同时担负着12个旗县区地方志组织、管理、规划、指导、督促、检查等工作,在年鉴编纂工作中全会显得更加力不从心。

    学习精品年鉴的编纂经验,借鉴先进单位的管理经验,淬炼人员责任心,培养人员敢于担当作为的进取精神是我们快速走向精品化道路的唯一途径。2021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指组长谢伏瞻提出,要在“十四五”时期完成全国地方志事业的第二次转型升级,即从“有没有”的规模化到“好不好”的高质化、法治化转变。在“两全目标”完成的前提下,在地方志事业二次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年鉴事业已经迎来了重要的窗口机遇期。在这弥足珍贵的窗口机遇期,赤峰市地方志应着力固优势、补短板、强弱项,通过年鉴工作稳定地方志人员队伍、培养人才梯队,特别是为第三轮修志做好充足的人才准备。

    鉴于当下形势,建议成立由专人负责、固定编辑的年鉴编辑部。扩充人员成立年鉴编辑部,可以从编制内考录和编制外招聘两个渠道同时进行。对新加入的人员,积极落实专业培训和责任培养,在年鉴工作中以打代练,力争在最短时间把年鉴编辑部打造成一支专业基础雄厚、责任意识明确、抗压能力较强的优秀队伍。

    凝练特色,凸显时代特征

    红山文化驰名中外,碧玉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兴隆洼聚落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二道井子夏家店聚落遗址被考古学界誉为“东方庞贝城”……地方志机构要充分挖掘赤峰市异彩纷呈的地域特色,并且要突出资料深度,在年鉴中以图片、特载、专题、专文等形式加以体现和说明,让《赤峰年鉴》成为外界了解本地的赤峰之窗。对待地区年度热点事件、重大事件要保持触觉敏感,注重材料日常积累。利用政府网站、行业主管部门网站,通过新闻发布会、新闻报道等渠道,广泛搜集行业公报、调查报告等文献资料,充实条目内容,让赤峰年鉴既能在宏观上展示时代发展特色,也能通过具体实际反映本地年度特色,才不辱没地方志“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崇高使命。

    用好数字化工具,让年鉴活起来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数字化、网络化逐步成为年鉴工作的重要手段,年鉴工作必须用好数字化、网络化工具,不断提高年鉴工作的创新性和影响力,凸显年鉴工作在新时代的存史、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

    8家精品年鉴单位在分享经验中,都提到了年鉴的数字化阅读开发,读者通过小程序、公众号等形式,就可以享受即开即读的阅读模式,方便、快捷、省时省力。赤峰市的地方志工作要尽快将数字技术纳入到工作之中,挂靠“赤峰市档案史志馆”公众号,建立赤峰地情信息专题板块,以图文结合、视频演说、少儿动画等模式,让固化的年鉴内容动起来、活起来。年鉴生动、阅读面延伸,更多的人了解方志、喜欢方志、参与修志,这对积淀地方文化底蕴、落实“文化强国”战略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新时代、新发展、新作为。通过学习精品年鉴编纂单位的经验和先进地区年鉴编纂方法,反思赤峰市年鉴编纂中存在的问题,地方志机构对未来的发展道路更加明确。地方志机构要在今后工作中,高标准严要求,以精品年鉴为目标,定期查缺补漏,争取在“十四五”时期将《赤峰年鉴》打造成为全国精品年鉴。撰稿 袁洪军 孙美丰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