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23年  /  第一期

第一期

  • 【修志札记】奋发创新 精益求精 不断开创地方志工作新局面
  • 发布时间:2023-08-16
  • 来源:
  • 谭欣颖

     

    盛世修史,明时修志。地方志是一个地域的文化载体,为更好地实现“存史”功能,科尔沁区党史地方志研究室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内蒙古自治区委、通辽市市政府对科尔沁区地方志工作的部署要求,不断拓宽史志工作领域,以“带队伍、促业务、出成效”为工作主线,打造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交流型“四型”研究室,在研究室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全科尔沁区史志工作逐步由“冷”变“热”,全区上下重视地方志工作的氛围日益浓厚。为进一步增强做好编鉴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开创以高质量编鉴工作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科尔沁区党史地方志研究室不断总结提出编纂年鉴的优化路径、探索工作新模式,进一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满足地方志事业持久、健康、科学发展的需要。

    聚焦年鉴主业,落实编纂常态机制。一是2020年12月,在区委高度重视下,设科尔沁区党史和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由区委书记,区委副书记、政府区长,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兼任委员会名誉主任;区委常委、办公室主任兼任委员会主任;区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区党史地方志研究室主任、区党史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兼任委员会副主任。科尔沁区各部门、各单位“一把手”为委员会成员,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科尔沁区党史地方志研究室,办公室主任由科尔沁区党史地方志研究室主任兼任,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力和资源配置力。二是全面提高年鉴编纂出版质量,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科尔沁区史志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及其《补充规定》,建立专人联络制度,实现了全区各部门、各单位均有专人负责年鉴工作的新局面。坚持质量第一原则,紧盯组稿、编辑、出版等关键环节,创新“三审三校”工作法,交叉校对,严把政治、保密、体例、史实和文字“五关”,突出工作流程规范化,切实做到年鉴编纂高质量。三是评选优秀供稿单位和优秀撰稿人。为进一步激发参与《科尔沁区年鉴》编纂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年鉴编纂质量。科尔沁区党史地方志研究室每年度以科尔沁区委办公室文件的形式评选20个优秀供稿单位、20名优秀撰稿人。旨在树立榜样,督促各部门、各单位认真履行供稿义务,提高年鉴供稿水平,增强撰稿人业务能力,共同把《科尔沁区年鉴》打造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精品。

    建设高素质修志编鉴队伍,保障地方志事业发展。俗话说“事在人为”,事业的成败,关键在人。编修志鉴是一项有益当代,惠及后世、功泽千秋的事业,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事业心强、理论水平高、业务精、能吃苦、乐奉献的高素质修志队伍。但仅仅依靠史志部门的几名人员是不能承担如此重任的,必须依靠群众的力量。首先建立起科尔沁区史志工作群,工作群由全区各部门、各单位主要撰稿人组成,便于科尔沁区党史地方志研究室进行线上线下培训,无缝对接,直接部署工作。群内鼓励年轻同志交流学习体会、学习方法、工作经验和研究收获,分享研究成果、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营造良好学术氛围。老同志加强对年轻同志的学术指导和思想引导,通过线上主题活动形式,“传帮带”促成长,“以师带徒”结合自身特长、所学专业,量身定制有效的培养计划。其次创建史志人才库,将全区各部门、各单位年鉴撰稿人集结起来,把有情怀、有专业素养、热心年鉴事业的相关人员充实到年鉴编纂队伍中。联系关工委、老干部局等部门,将老干部、老同事、老领导纳入史志人才库,扩大史志队伍的“智囊团”“思想库”。与此同时开展业务人员调训工作,将科尔沁区党史地方志研究室工作人员选派到市级调训。将科尔沁区各部门、各单位撰稿人分部门、分批次到我研究室进行调训,通过开展调训工作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实用人才。采取“专职、兼职、聘用”相结合的办法,形成一支比较稳定的、各专业人员搭配全面的、具有较高水平的修志队伍,适应时代的要求。

    坚持创新形式,多维度宣传史志工作。与时俱进,在线上进行史志信息化建设。与中国知网、通辽地情网、“敖包云”APP等数字化平台合作对接,深入开展“互联网+年鉴”行动,实现数据化入库,向公众提供全面权威的数字方志文化服务。充分利用“一网一微信”信息化体系对党史方志进行宣传,传播正能量。线下,一方面制作史志简明读本、宣传单,深入社区、镇村宣传史志工作。通过发放图书资料、知识竞赛等形式,吸引群众认真研读宣传内容,领会宣传思想,了解史志工作。激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行动起来,与科尔沁区党史地方志研究室共同开展史志宣传活动,充分发挥科尔沁区党史地方志研究室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联合团委、妇联等部门在科尔沁区党史地方志研究室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截至目前已开展2期“以史铸魂”大学生实践活动。大学生通过线下报名的方式,学习科尔沁区的历史,学习志书和年鉴的编辑、校对、出版等相关业务知识。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将史志宣传工作覆盖到大学生,吸引更多青年学生投身史志事业,壮大史志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口,党和国家领导人以无比深邃的眼光与远见认识到历史传统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地方志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得到空前重视与发展机遇,这既是史志工作之幸,也对史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下一步我们将转变观念、履行好职能,由“闭门”存史修志,到开门资政育人,把不为人知的“冷门”单位变为服务大局的“热门”团队,从单一修志到修、研、用相结合,为更好的推进新时代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科尔沁区党史地方研究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修志札记】奋发创新 精益求精 不断开创地方志工作新局面
  • 发布时间:2023-08-16
  • 来源:
  • 谭欣颖

     

    盛世修史,明时修志。地方志是一个地域的文化载体,为更好地实现“存史”功能,科尔沁区党史地方志研究室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内蒙古自治区委、通辽市市政府对科尔沁区地方志工作的部署要求,不断拓宽史志工作领域,以“带队伍、促业务、出成效”为工作主线,打造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交流型“四型”研究室,在研究室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全科尔沁区史志工作逐步由“冷”变“热”,全区上下重视地方志工作的氛围日益浓厚。为进一步增强做好编鉴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开创以高质量编鉴工作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科尔沁区党史地方志研究室不断总结提出编纂年鉴的优化路径、探索工作新模式,进一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满足地方志事业持久、健康、科学发展的需要。

    聚焦年鉴主业,落实编纂常态机制。一是2020年12月,在区委高度重视下,设科尔沁区党史和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由区委书记,区委副书记、政府区长,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兼任委员会名誉主任;区委常委、办公室主任兼任委员会主任;区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区党史地方志研究室主任、区党史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兼任委员会副主任。科尔沁区各部门、各单位“一把手”为委员会成员,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科尔沁区党史地方志研究室,办公室主任由科尔沁区党史地方志研究室主任兼任,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力和资源配置力。二是全面提高年鉴编纂出版质量,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科尔沁区史志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及其《补充规定》,建立专人联络制度,实现了全区各部门、各单位均有专人负责年鉴工作的新局面。坚持质量第一原则,紧盯组稿、编辑、出版等关键环节,创新“三审三校”工作法,交叉校对,严把政治、保密、体例、史实和文字“五关”,突出工作流程规范化,切实做到年鉴编纂高质量。三是评选优秀供稿单位和优秀撰稿人。为进一步激发参与《科尔沁区年鉴》编纂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年鉴编纂质量。科尔沁区党史地方志研究室每年度以科尔沁区委办公室文件的形式评选20个优秀供稿单位、20名优秀撰稿人。旨在树立榜样,督促各部门、各单位认真履行供稿义务,提高年鉴供稿水平,增强撰稿人业务能力,共同把《科尔沁区年鉴》打造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精品。

    建设高素质修志编鉴队伍,保障地方志事业发展。俗话说“事在人为”,事业的成败,关键在人。编修志鉴是一项有益当代,惠及后世、功泽千秋的事业,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事业心强、理论水平高、业务精、能吃苦、乐奉献的高素质修志队伍。但仅仅依靠史志部门的几名人员是不能承担如此重任的,必须依靠群众的力量。首先建立起科尔沁区史志工作群,工作群由全区各部门、各单位主要撰稿人组成,便于科尔沁区党史地方志研究室进行线上线下培训,无缝对接,直接部署工作。群内鼓励年轻同志交流学习体会、学习方法、工作经验和研究收获,分享研究成果、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营造良好学术氛围。老同志加强对年轻同志的学术指导和思想引导,通过线上主题活动形式,“传帮带”促成长,“以师带徒”结合自身特长、所学专业,量身定制有效的培养计划。其次创建史志人才库,将全区各部门、各单位年鉴撰稿人集结起来,把有情怀、有专业素养、热心年鉴事业的相关人员充实到年鉴编纂队伍中。联系关工委、老干部局等部门,将老干部、老同事、老领导纳入史志人才库,扩大史志队伍的“智囊团”“思想库”。与此同时开展业务人员调训工作,将科尔沁区党史地方志研究室工作人员选派到市级调训。将科尔沁区各部门、各单位撰稿人分部门、分批次到我研究室进行调训,通过开展调训工作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实用人才。采取“专职、兼职、聘用”相结合的办法,形成一支比较稳定的、各专业人员搭配全面的、具有较高水平的修志队伍,适应时代的要求。

    坚持创新形式,多维度宣传史志工作。与时俱进,在线上进行史志信息化建设。与中国知网、通辽地情网、“敖包云”APP等数字化平台合作对接,深入开展“互联网+年鉴”行动,实现数据化入库,向公众提供全面权威的数字方志文化服务。充分利用“一网一微信”信息化体系对党史方志进行宣传,传播正能量。线下,一方面制作史志简明读本、宣传单,深入社区、镇村宣传史志工作。通过发放图书资料、知识竞赛等形式,吸引群众认真研读宣传内容,领会宣传思想,了解史志工作。激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行动起来,与科尔沁区党史地方志研究室共同开展史志宣传活动,充分发挥科尔沁区党史地方志研究室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联合团委、妇联等部门在科尔沁区党史地方志研究室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截至目前已开展2期“以史铸魂”大学生实践活动。大学生通过线下报名的方式,学习科尔沁区的历史,学习志书和年鉴的编辑、校对、出版等相关业务知识。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将史志宣传工作覆盖到大学生,吸引更多青年学生投身史志事业,壮大史志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口,党和国家领导人以无比深邃的眼光与远见认识到历史传统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地方志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得到空前重视与发展机遇,这既是史志工作之幸,也对史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下一步我们将转变观念、履行好职能,由“闭门”存史修志,到开门资政育人,把不为人知的“冷门”单位变为服务大局的“热门”团队,从单一修志到修、研、用相结合,为更好的推进新时代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科尔沁区党史地方研究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