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8年  /  第四期
  • (民俗风情)穆斯林的婚礼
  •     在《鲁迅日记》中有两条很有意思的记载:
        “1913年10月30日 王仲猷将结婚,贺二元。”
        “1913年11月2日 午后王仲猷在铁门安庆会馆结婚,往观,礼式以新式参回教仪式为之。”
        什么原因促使一向很少参加婚礼之类活动的鲁迅先生,在随了礼金后欣然“往观”呢?原来,新郎官王仲猷是鲁迅在临时政府教育部时一起工作了十多年的同事。身为政府高级公务员的王仲猷,是虔诚的回族穆斯林,又是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刚刚发生了推翻封建制度的辛亥革命不久的北平,这样一位穆斯林人士举办怎样的婚礼,自然成为社会关注的事情,一些报馆也派出记者前往采访。
        鲁迅所见的这场“礼式以新式参回教仪式为之”的婚礼究竟是怎样呢?1913年11月2日北平出版的《爱国文化报》对此有较详尽报道:
        婚礼首先按照伊斯兰教教规和回族习俗,由回族证婚人、著名社会教育家、中国伊斯兰教俱进会创建人张子文先生用阿拉伯文颂读《古兰经》有关章节,并向一对新人“掷喜果”。在其主持下,男女双方到场家长行“拿手”礼。接着,婚礼主持人又依新式婚礼方式请乐队奏乐,一对新人向双方家长行鞠躬礼,向介绍人、证婚人、主婚人等依次见礼。《爱国文化报》报道婚礼场面时说“各界男女志士,皆欲望其风采,觇其仪注。是日前往参观者甚多,欢呼赞美,极一时之盛”。该报积极评价这次婚礼,认为是“清真教改良婚礼之创举”。 
        至此我们就理解了鲁迅先生为何不说是参加婚礼,而是用“往观”二字记之了。他是在向同事贺喜的同时,以浓厚兴趣亲临现场观看回族人的新式婚礼的。
        回族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视婚姻家庭为人生的必然过程。回族的形成与发展、宗教信仰、饮食习惯、居住特点等诸多因素,必然渗透影响到事关民族延续的婚姻问题上。所以,回族千百年来的主流思想认为,男女间的结合,必须以信仰同一为基础,因而一般不赞成甚至激烈反对与非穆斯林通婚。历史上,回族经历过从开放的族外婚(回族形成初始)向族内婚(明、清代以来)为主,辅以“族外教内婚”(非回族人若与回族人结婚,应以加入伊斯兰教为前提)的转化过程。但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虽然从人口数量来说,回族人口在全国各民族中是排在前三、四位的,但是由于回族分布全国,与汉族等杂居,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在那些远离宁夏、甘肃等回族人口密集区的广大地方,由于回族人口较少,客观因素致使人们理想的“族内婚”受到严重制约,所以回族青年与汉族及其他民族青年恋爱结婚的事例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时有出现(此前较为罕见),进入本世纪以来更是屡见不鲜。但是,回汉(或与其他民族)通婚者须有一个最起码的婚姻基础,即外族青年必须尊重回族的民族感情并依随回族的饮食习俗(有的则明确提出外族青年与回族通婚须以加入伊斯兰教为前提)。如这一点“达成共识”,那么诸如对方的体貌、职业、经济条件及家庭出身等是否“门当户对”,皆退而成为“个例”,自己斟酌了。
        作为一个十分注重礼仪的民族,回族人视婚礼为一生中的大礼,特别重视和讲究。《银川市志》说:“按伊斯兰教规定,男女婚嫁有4个条件:男女双方同意;双方父母同意;证婚人到场;有一定的聘金。婚仪中要写‘依札布’,念‘尼卡哈’”。回族分布全国,其婚礼形式互有不同。《归绥县志》中记述:“回俗须媒妁三人,掌教一人,方能议婚,男女主婚人如同意,握手为信,不立婚约,不亲迎,无鼓乐。新妇下轿,由其兄弟抱人洞房。不见亲友,待阿訇来为之诵经赞圣。及夕,新郎询问新妇以八句原根,能答,始形成礼。”(即新郎问新娘是否懂得伊斯兰教最基本的教义);《黑龙江志》提及回族婚俗:“新妇入洞房,坐炕上面墙,谓之坐福。傍晚,男女集新房,陪新夫妇食长寿面。翌晨,仍宴亲友,新妇依次拜谒,亲友尊长,皆有赐予,钱物不一”。但回族毕竟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所以其婚俗大同小异,是教规与社会普遍时兴的方式相融合的结果。
        多年中,我时常遇到一些非回族人士向我了解回族知识,其中就包括有关婚俗方面的。我身为生活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上的回族人,对本民族婚俗的了解,除了老一辈的言传讲解,就是对当地“回族圈”的耳濡目染而已。虽然回族的先人早在元代初期即深入过草原,曾在上都协理朝政或从事科学、教育、文化等活动,但随岁月更迭变换,他们最终未在草原落脚。回族人定居锡林浩特的历史至今不过60年。尽管如此,依然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习俗。
        这里,试就锡林浩特回族穆斯林婚俗的主要内容,按先后进行的程序作一介绍。
        提亲  直至目前,锡林浩特回族人家的婚姻依然视“族内婚”为最受崇尚礼赞的模式。锡林浩特常住回族人口不过几千人,这就使得“族内婚”选择空间很小。众多有适婚年龄儿女的家长们,为给儿女选择理想的婚配对象,可谓煞费苦心,“一家女百家问”在所难免;一些人家甚至发动亲友,通过各种渠道,在周边地区代为寻觅如意人选。“千里姻缘一线牵”者毕竟是少数。于是,有限开放的婚姻形式(即“族外教内婚”)逐渐被族内默许,以至成为重要的补充。
        现在的青年人追求自由择偶。回族婚配不讲究生辰八字,双方经过彼此交往了解,确定了恋爱关系,但进入谈婚论嫁阶段,一般还要请一位中间人(媒人)给双方家庭明确婚姻意见,以示郑重。
        外族青年与回族人恋爱并准备一生相伴后,回族家长要邀请他(她)会面,询问其是否对这桩婚姻诚心诚意,是否愿意能够从内心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在婚后生活中依随清真饮食。如得到肯定的答复,回族家长就教授其一些回族信仰常识和饮食禁忌,郑重的要求其认真遵守。临近定婚前夕,回族家长要带领这位外族青年到清真寺,学习掌握穆斯林沐浴方法(寺内分别有男、女沐浴室),然后面见阿訇,由阿訇教授“清真言”。这样,回族人与外族的婚姻才能被族内认可。至于社会上诸如外族人与回族人通婚,须在回族家长或阿訇面前饮碱水洗肠胃之类话语,纯属无稽之谈。
        定婚  实际上是商定结婚日期。一般选在主麻日(即穆斯林聚礼日,星期五)。男方选派代表,带着上好的茶叶、糕点、水果等前往女方家中,与其家长共商结婚日期。西部地区的回族也将这一程序叫做“定茶”。是日女方家要扫厅堂,着礼装,设宴款待来者(也有人家请回族街坊作陪)。双方互道“色俩目”(也称“色兰”,阿拉伯语音译,“真主赐你平安”之意,本是回族日常见面礼,但后来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在非宗教场合较少使用,因而此刻凸显庄重),意味着这门婚事已经定下。接着,商议决定结婚日期。一般情况下,婚期与定婚日期非常接近,也是选在回族人最看好的主麻日为佳期。
        定婚时男方给待嫁姑娘带来麦亥尔(阿拉伯语音译,意为“聘礼”、“嫁妆”),主要是衣裳服饰等物,也有给予一定数量的聘金的。同时,给她家长辈赠送一些礼品和牛羊肉、植物油等。随后,女方家长也会给“准女婿”回赠礼品。
        男女双方一般在此前后时间到国家婚姻登记机关领取结婚证。
        婚礼准备 一旦定了婚期,男女双方家里就在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中忙碌起来了。婚礼前一般要做下列准备: 
      通知亲友。尤其是至亲,无论是否在当地,都要提前告知到。对远道专程赶来参加婚礼的人要到车站迎接并安排好食宿。
      走坟。婚礼前新郎新娘由男方长辈带领,请上阿訇,一起到回族墓地为已故亲人扫墓(回族人走坟不烧纸,不用任何祭奠供品),旨在告慰先人,让其在天之灵分享后人(亲人)成亲的喜悦。如家族墓地不在本地,新郎新娘等也要专程前往当地清真寺,请阿訇到礼拜殿上念经告慰故人。前往走坟的人事先必须按穆斯林规范沐浴(又称“带水”,即洗大净。回族穆斯林在参加重要的民族活动,包括上灶帮厨等之前,都要沐浴,称为“有水”。以下叙述的做油香、宰牛羊等程序的参加者亦都须如此)。
      做油香。一般与走坟同时进行。油香是回族最典型、最高贵的传统食品,只有在开斋节等回族传统节庆、婚丧嫁娶、纪念故人等特殊时日才做油香。做油香及食用油香时忌讳现场有吸烟饮酒、轻浮打闹等行为。
      宰羊(牛、鸡鸭)。视婚礼规模需要购买,请阿訇或清真寺专职师傅宰之。人们习惯上将刚刚宰的羊皮赠与阿訇。
      品菜。时下,回族人一般选择当地清真饭店举办婚礼。婚礼前男方家长要邀请主要亲属(代表)等到选定的饭店品菜(品尝的点心、菜肴等应与婚礼宴席上的菜点相同),对感觉不足之处向厨师提出改进意见。此举也含有就这桩婚事在亲属间沟通认识,期待大家合力办好之意。
      布置新房。因房子从装修,到一应家用物品在此前早已落实,因而此举更大程度上是寓意吉祥。其主要内容就是男方家长约请近亲中数位“全命人”(夫妻和睦、品行端庄者)为新人铺床。同时,与新郎年龄相仿的亲属及其好友们帮忙摆置新人的合影,在房间缀挂渲染喜庆气氛的多彩“拉花”及张贴红喜字等。 
        娶亲  娶亲是婚礼的核心内容,一般有以下程序:
        迎亲。女方家的至亲密友得知姑娘出嫁日期后,在其结婚前一天主动来她家中陪伴,一般都要给新娘送些钱物,名曰“填箱”。已往在结婚这天清晨,姑娘要沐浴,开脸(用线绞掉脸上的汗毛),梳妆打扮后,头戴红色盖头(阿拉伯语意译,特指穆斯林妇女专用头巾),在家中闺房等待迎娶。近年来,回族新娘同其他民族一样,时兴到美容店做头发化妆。女方还要请几位符合“全命人”标准的亲友去送亲。伴娘则由新娘闺中密友或要好同事担当。
        在双方约定的时刻,男方家派出迎亲车和接亲人到女方家迎亲(新郎不到女方家接亲)。略事款待后,新娘洒泪告别父母,在送亲者陪伴及众多亲友簇拥下,由新娘的兄弟或舅舅抱着送到迎亲车上。婚车行进路线事先经过认真挑选,一般都要舍近求远地绕行一番,意在祝愿新郎新娘婚姻之路长远无边。
      到新郎家门口时,迎候的亲友们燃放鞭炮(严格意义上的回族婚礼是不鸣放鞭炮的,但近年来不少回族人仿照当地民俗而为之,只图喜庆热闹而已),男方举家出迎。向送亲的宾客和前来参加婚礼的来宾道“色俩目”。车门开启,在众多亲朋好友喝彩欢呼声中,新郎上前抱起新娘,沿着特意铺就的红地毯走进家门,径直将新娘稳稳放在洞房婚床党中央。新郎的妹妹端上温水请新娘净手。在一群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孩子们簇拥下,身着漂亮婚纱、被幸福环绕的新娘子要端端正正地默坐十几分钟,意为“坐福”,取美满婚姻幸福长久之意。而此刻正是众亲友以新房为背景,与新娘、新郎合影留念的最好时机,所以气氛热烈,笑声迭起。与此同时,男方的家人热情地请所有宾客到客厅用茶点。  
        念“尼卡哈”。新娘子稍事休息(坐福)后,由阿訇主持的为新郎新娘念“尼卡哈”(阿拉伯语“结婚”、“婚姻”音译,回族婚俗)仪式开始。在客厅正中设一张桌子,正座是阿訇,证婚人和新郎的父母亲坐于两侧,头戴红色镶有花纹礼拜帽的新郎与头顶红色盖头的新娘,与阿訇相对而站(或坐)。香案袅袅,众人在喜庆温馨的氛围中,聆听阿訇念诵《古兰经》有关片断。之后阿訇谆谆嘱咐新婚夫妇:从此你二人要互尽丈夫、妻子的种种责任,无论富裕或贫穷,无论健康或病患,都要不离不弃;还要奉公守法,孝敬父母,勤俭持家等。在证婚人见证下,阿訇分别向新郎新娘询问是否同意与对方结婚,新郎新娘如表示愿意,阿訇就宣布,从今天起你们二位正式结为夫妻,并祝福婚姻幸福。然后手持毛笔在红纸上用阿拉伯文书写依札布(阿拉伯语音译,意为“誓言”,回族引申为“结婚经文书”。夫妻二人及证婚人的阿语名字、聘金等要书写在上面),表示这门婚姻从民族上得到确认。此刻,新郎要给新娘送“麦亥尔”(阿拉伯语音译,意为“聘礼”、“彩礼”,即新郎按婚前约定赠予新娘的礼品。聘礼数额无确切规定。由于实实在在的聘礼此前已给付,所以此时一般为有象征意义的百元红包即可),取男女平等,婚后保障妇女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之意。接着,新郎的父亲与前来送亲的主要代表以及证婚人分别“拿手”(回族礼仪。双方伸出右手,将自己的手与对方的手握在一起,两人的大拇指相对,以示沾吉),同时低声念诵索俩哇提(阿拉伯语音译,意为“赞颂”,是赞圣词选段)。随之阿訇将新郎家备好的枣子、核桃、花生、糖等向新郎新娘身上撒去,祝他们生得贵子,白头偕老。原本是平常的糖果,一经阿訇抛撒,即刻成为承载着特殊意义的吉祥之物,在场众人皆欢笑着抢而食之,或带回去分散给家人以沾喜气。这时,证婚仪式欢快气氛达到高潮。回族人也把“掷喜果”叫“撒金豆”。据《清源全氏族谱•丽史》记述,“西域回回那兀呐,选民间女子入其室,为金豆撒楼下,命女子攫取以为戏笑”。可见回族婚礼“撒喜”的习俗早在七百年前就已有了。
      婚宴。招待阿訇、送亲者及所有来宾。菜肴丰富可口,有的是传统清真十大碗,有的是各种炒菜;主食是油香以及米饭、馒头、炸糕等。婚宴上不动烟酒。
      现在,锡林浩特一些回族人家把念“尼卡哈”程序放置在摆喜宴的饭店进行。如婚宴定在中午十二时开席,则提前两小时安排念“尼卡哈”,并以穆斯林饮食方式款待阿訇一行。待阿訇等离去后再按照目前社会上通行的方式进行婚礼、婚宴。
      回族人认为,结婚三天没大小,不逗不耍不热闹。回族人有在婚礼上戏耍公婆的习俗。亲友们把新郎的父母脸上抹上或黑或红等搞笑色彩,身着戏装,手持扇子,耳朵坠红辣椒,老两口被嬉闹的人们簇拥着在席间舞之蹈之,笑逐颜开。大家开心地欢呼声此起彼伏,亲朋好友们亦情不自禁,纷纷自我装扮一番,粉墨登场,尽情发挥,使婚宴变作欢乐的海洋。
      闹洞房。从晚饭后开始的几个小时内,新婚洞房成为年轻人开心逗乐的所在。参加者多是新郎新娘的同辈或晚辈亲属以及多年好友。为办好这次婚礼,连日来诸位忙前跑后,鼎力相助,此时正是大家卸除疲惫,尽情玩闹的时候。新郎新娘在众人“威逼”和笑声中表演“节目”,大家亦尽显幽默风趣的“才能”。“闹洞房”的欢声笑语不断向夜空中扩散,使四邻八舍的人们也深深感受到这对新人的幸福。
       回门  婚礼后三天早晨,新郎要携带礼品陪同新娘回娘家看望岳父母及亲属,也叫回门。岳父母家事先已做好准备,热情款待婚后首次登门的女婿女儿。新婚夫妇一般于当晚返回自己的新家。
        在我参加过并不很多的回族婚礼中,青年张磊、全丽霞夫妇2006年7月26日举办的婚礼不同凡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张磊的父母原来都是当地国有企业人员,企业破产后他们自谋生计,艰苦奋斗,终于事业初成,并为其他一些失业工人提供了再就业的岗位。有志青年张磊跟随父母创业,学到了勤劳致富的技能并结识了为之心仪的姑娘,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收获了爱情。他们的婚礼首先依照穆斯林婚俗,按部就班,尽善尽美。在举办婚礼之后的当晚,这个回族大家庭独巨匠心,因陋就简,在自家平日生产劳动的场地组织了一场时尚热闹、风格独具的庆典晚会,令人耳目一新!尤其难得的是,晚会从主持人到“演员”、从音响伴奏到现场摄像等完全由自家亲属担纲,歌舞、秧歌、戏曲、相声、小品、诗朗诵等一应俱全,还不时穿插一些小游戏。节目讴歌了爱情的甜美,展示了浓郁的回族风情,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格调高雅,催人上进,给予会者欢快的感觉不亚于CCTV“春晚”的程度。据我所知,晚会基本上没有特别的花费,之所以大获成功,主要是主办者认真设计积极筹备,亲友们接到邀请后精心准备大力配合。回族群众的凝聚力亦由此可见。婚礼及其晚会全程录像,剪辑后刻成光盘分送各家亲友,作为珍贵永久的收藏。
      张磊的婚礼具有鲜明的回回民族特色,又结合时代潮流着意创新,到场的近二百名回、蒙、汉各族亲朋好友无不赞赏。就在婚礼庆典晚会上,我忙在其中,乐在其中,还即席写就一首名为《欢乐今宵》的祝词登台朗诵:
        火红的灯笼高高的挂, 
        铿锵的锣鼓使劲的敲。 
        欢乐的秧歌扭起来哟, 
        洞开门庭让吉祥幸福环绕! 

        鞭炮轰鸣传递着喜讯, 
        左邻右舍都赶过来瞧。 
        咱家更是合不拢嘴哟, 
        开心歌儿此起彼伏真热闹! 
        天南地北亲属早来到, 
        忙里忙外事事安排好。 
        烫金请柬溢着喜庆哟, 
        高朋满座香茗鲜果配佳肴! 

        净手焚香写就伊扎布, 
        色俩目筑成百年合好。 
        心花怒放的喜日子哟, 
        张磊丽霞洞房花烛在今宵! 

        献给新郎新娘的祝福, 
        此情此景欢乐似海潮, 
        亲朋好友祝愿来相告: 
        孝敬父母做人为首要, 
        关照弟弟本是同根苗。 
        长子责任大梁担当起, 
        家里事情样样多操劳。 
        与时俱进学习强素质, 
        四邻和睦处处是宽桥。 
        劳动光荣财富日益长, 
        勤俭持家生活步步高。 
        夫妻相伴一生比翼鸟,
        恩爱百年永远乐陶陶!

    (作者:锡林郭勒盟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民俗风情)穆斯林的婚礼
  •     在《鲁迅日记》中有两条很有意思的记载:
        “1913年10月30日 王仲猷将结婚,贺二元。”
        “1913年11月2日 午后王仲猷在铁门安庆会馆结婚,往观,礼式以新式参回教仪式为之。”
        什么原因促使一向很少参加婚礼之类活动的鲁迅先生,在随了礼金后欣然“往观”呢?原来,新郎官王仲猷是鲁迅在临时政府教育部时一起工作了十多年的同事。身为政府高级公务员的王仲猷,是虔诚的回族穆斯林,又是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刚刚发生了推翻封建制度的辛亥革命不久的北平,这样一位穆斯林人士举办怎样的婚礼,自然成为社会关注的事情,一些报馆也派出记者前往采访。
        鲁迅所见的这场“礼式以新式参回教仪式为之”的婚礼究竟是怎样呢?1913年11月2日北平出版的《爱国文化报》对此有较详尽报道:
        婚礼首先按照伊斯兰教教规和回族习俗,由回族证婚人、著名社会教育家、中国伊斯兰教俱进会创建人张子文先生用阿拉伯文颂读《古兰经》有关章节,并向一对新人“掷喜果”。在其主持下,男女双方到场家长行“拿手”礼。接着,婚礼主持人又依新式婚礼方式请乐队奏乐,一对新人向双方家长行鞠躬礼,向介绍人、证婚人、主婚人等依次见礼。《爱国文化报》报道婚礼场面时说“各界男女志士,皆欲望其风采,觇其仪注。是日前往参观者甚多,欢呼赞美,极一时之盛”。该报积极评价这次婚礼,认为是“清真教改良婚礼之创举”。 
        至此我们就理解了鲁迅先生为何不说是参加婚礼,而是用“往观”二字记之了。他是在向同事贺喜的同时,以浓厚兴趣亲临现场观看回族人的新式婚礼的。
        回族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视婚姻家庭为人生的必然过程。回族的形成与发展、宗教信仰、饮食习惯、居住特点等诸多因素,必然渗透影响到事关民族延续的婚姻问题上。所以,回族千百年来的主流思想认为,男女间的结合,必须以信仰同一为基础,因而一般不赞成甚至激烈反对与非穆斯林通婚。历史上,回族经历过从开放的族外婚(回族形成初始)向族内婚(明、清代以来)为主,辅以“族外教内婚”(非回族人若与回族人结婚,应以加入伊斯兰教为前提)的转化过程。但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虽然从人口数量来说,回族人口在全国各民族中是排在前三、四位的,但是由于回族分布全国,与汉族等杂居,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在那些远离宁夏、甘肃等回族人口密集区的广大地方,由于回族人口较少,客观因素致使人们理想的“族内婚”受到严重制约,所以回族青年与汉族及其他民族青年恋爱结婚的事例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时有出现(此前较为罕见),进入本世纪以来更是屡见不鲜。但是,回汉(或与其他民族)通婚者须有一个最起码的婚姻基础,即外族青年必须尊重回族的民族感情并依随回族的饮食习俗(有的则明确提出外族青年与回族通婚须以加入伊斯兰教为前提)。如这一点“达成共识”,那么诸如对方的体貌、职业、经济条件及家庭出身等是否“门当户对”,皆退而成为“个例”,自己斟酌了。
        作为一个十分注重礼仪的民族,回族人视婚礼为一生中的大礼,特别重视和讲究。《银川市志》说:“按伊斯兰教规定,男女婚嫁有4个条件:男女双方同意;双方父母同意;证婚人到场;有一定的聘金。婚仪中要写‘依札布’,念‘尼卡哈’”。回族分布全国,其婚礼形式互有不同。《归绥县志》中记述:“回俗须媒妁三人,掌教一人,方能议婚,男女主婚人如同意,握手为信,不立婚约,不亲迎,无鼓乐。新妇下轿,由其兄弟抱人洞房。不见亲友,待阿訇来为之诵经赞圣。及夕,新郎询问新妇以八句原根,能答,始形成礼。”(即新郎问新娘是否懂得伊斯兰教最基本的教义);《黑龙江志》提及回族婚俗:“新妇入洞房,坐炕上面墙,谓之坐福。傍晚,男女集新房,陪新夫妇食长寿面。翌晨,仍宴亲友,新妇依次拜谒,亲友尊长,皆有赐予,钱物不一”。但回族毕竟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所以其婚俗大同小异,是教规与社会普遍时兴的方式相融合的结果。
        多年中,我时常遇到一些非回族人士向我了解回族知识,其中就包括有关婚俗方面的。我身为生活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上的回族人,对本民族婚俗的了解,除了老一辈的言传讲解,就是对当地“回族圈”的耳濡目染而已。虽然回族的先人早在元代初期即深入过草原,曾在上都协理朝政或从事科学、教育、文化等活动,但随岁月更迭变换,他们最终未在草原落脚。回族人定居锡林浩特的历史至今不过60年。尽管如此,依然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习俗。
        这里,试就锡林浩特回族穆斯林婚俗的主要内容,按先后进行的程序作一介绍。
        提亲  直至目前,锡林浩特回族人家的婚姻依然视“族内婚”为最受崇尚礼赞的模式。锡林浩特常住回族人口不过几千人,这就使得“族内婚”选择空间很小。众多有适婚年龄儿女的家长们,为给儿女选择理想的婚配对象,可谓煞费苦心,“一家女百家问”在所难免;一些人家甚至发动亲友,通过各种渠道,在周边地区代为寻觅如意人选。“千里姻缘一线牵”者毕竟是少数。于是,有限开放的婚姻形式(即“族外教内婚”)逐渐被族内默许,以至成为重要的补充。
        现在的青年人追求自由择偶。回族婚配不讲究生辰八字,双方经过彼此交往了解,确定了恋爱关系,但进入谈婚论嫁阶段,一般还要请一位中间人(媒人)给双方家庭明确婚姻意见,以示郑重。
        外族青年与回族人恋爱并准备一生相伴后,回族家长要邀请他(她)会面,询问其是否对这桩婚姻诚心诚意,是否愿意能够从内心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在婚后生活中依随清真饮食。如得到肯定的答复,回族家长就教授其一些回族信仰常识和饮食禁忌,郑重的要求其认真遵守。临近定婚前夕,回族家长要带领这位外族青年到清真寺,学习掌握穆斯林沐浴方法(寺内分别有男、女沐浴室),然后面见阿訇,由阿訇教授“清真言”。这样,回族人与外族的婚姻才能被族内认可。至于社会上诸如外族人与回族人通婚,须在回族家长或阿訇面前饮碱水洗肠胃之类话语,纯属无稽之谈。
        定婚  实际上是商定结婚日期。一般选在主麻日(即穆斯林聚礼日,星期五)。男方选派代表,带着上好的茶叶、糕点、水果等前往女方家中,与其家长共商结婚日期。西部地区的回族也将这一程序叫做“定茶”。是日女方家要扫厅堂,着礼装,设宴款待来者(也有人家请回族街坊作陪)。双方互道“色俩目”(也称“色兰”,阿拉伯语音译,“真主赐你平安”之意,本是回族日常见面礼,但后来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在非宗教场合较少使用,因而此刻凸显庄重),意味着这门婚事已经定下。接着,商议决定结婚日期。一般情况下,婚期与定婚日期非常接近,也是选在回族人最看好的主麻日为佳期。
        定婚时男方给待嫁姑娘带来麦亥尔(阿拉伯语音译,意为“聘礼”、“嫁妆”),主要是衣裳服饰等物,也有给予一定数量的聘金的。同时,给她家长辈赠送一些礼品和牛羊肉、植物油等。随后,女方家长也会给“准女婿”回赠礼品。
        男女双方一般在此前后时间到国家婚姻登记机关领取结婚证。
        婚礼准备 一旦定了婚期,男女双方家里就在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中忙碌起来了。婚礼前一般要做下列准备: 
      通知亲友。尤其是至亲,无论是否在当地,都要提前告知到。对远道专程赶来参加婚礼的人要到车站迎接并安排好食宿。
      走坟。婚礼前新郎新娘由男方长辈带领,请上阿訇,一起到回族墓地为已故亲人扫墓(回族人走坟不烧纸,不用任何祭奠供品),旨在告慰先人,让其在天之灵分享后人(亲人)成亲的喜悦。如家族墓地不在本地,新郎新娘等也要专程前往当地清真寺,请阿訇到礼拜殿上念经告慰故人。前往走坟的人事先必须按穆斯林规范沐浴(又称“带水”,即洗大净。回族穆斯林在参加重要的民族活动,包括上灶帮厨等之前,都要沐浴,称为“有水”。以下叙述的做油香、宰牛羊等程序的参加者亦都须如此)。
      做油香。一般与走坟同时进行。油香是回族最典型、最高贵的传统食品,只有在开斋节等回族传统节庆、婚丧嫁娶、纪念故人等特殊时日才做油香。做油香及食用油香时忌讳现场有吸烟饮酒、轻浮打闹等行为。
      宰羊(牛、鸡鸭)。视婚礼规模需要购买,请阿訇或清真寺专职师傅宰之。人们习惯上将刚刚宰的羊皮赠与阿訇。
      品菜。时下,回族人一般选择当地清真饭店举办婚礼。婚礼前男方家长要邀请主要亲属(代表)等到选定的饭店品菜(品尝的点心、菜肴等应与婚礼宴席上的菜点相同),对感觉不足之处向厨师提出改进意见。此举也含有就这桩婚事在亲属间沟通认识,期待大家合力办好之意。
      布置新房。因房子从装修,到一应家用物品在此前早已落实,因而此举更大程度上是寓意吉祥。其主要内容就是男方家长约请近亲中数位“全命人”(夫妻和睦、品行端庄者)为新人铺床。同时,与新郎年龄相仿的亲属及其好友们帮忙摆置新人的合影,在房间缀挂渲染喜庆气氛的多彩“拉花”及张贴红喜字等。 
        娶亲  娶亲是婚礼的核心内容,一般有以下程序:
        迎亲。女方家的至亲密友得知姑娘出嫁日期后,在其结婚前一天主动来她家中陪伴,一般都要给新娘送些钱物,名曰“填箱”。已往在结婚这天清晨,姑娘要沐浴,开脸(用线绞掉脸上的汗毛),梳妆打扮后,头戴红色盖头(阿拉伯语意译,特指穆斯林妇女专用头巾),在家中闺房等待迎娶。近年来,回族新娘同其他民族一样,时兴到美容店做头发化妆。女方还要请几位符合“全命人”标准的亲友去送亲。伴娘则由新娘闺中密友或要好同事担当。
        在双方约定的时刻,男方家派出迎亲车和接亲人到女方家迎亲(新郎不到女方家接亲)。略事款待后,新娘洒泪告别父母,在送亲者陪伴及众多亲友簇拥下,由新娘的兄弟或舅舅抱着送到迎亲车上。婚车行进路线事先经过认真挑选,一般都要舍近求远地绕行一番,意在祝愿新郎新娘婚姻之路长远无边。
      到新郎家门口时,迎候的亲友们燃放鞭炮(严格意义上的回族婚礼是不鸣放鞭炮的,但近年来不少回族人仿照当地民俗而为之,只图喜庆热闹而已),男方举家出迎。向送亲的宾客和前来参加婚礼的来宾道“色俩目”。车门开启,在众多亲朋好友喝彩欢呼声中,新郎上前抱起新娘,沿着特意铺就的红地毯走进家门,径直将新娘稳稳放在洞房婚床党中央。新郎的妹妹端上温水请新娘净手。在一群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孩子们簇拥下,身着漂亮婚纱、被幸福环绕的新娘子要端端正正地默坐十几分钟,意为“坐福”,取美满婚姻幸福长久之意。而此刻正是众亲友以新房为背景,与新娘、新郎合影留念的最好时机,所以气氛热烈,笑声迭起。与此同时,男方的家人热情地请所有宾客到客厅用茶点。  
        念“尼卡哈”。新娘子稍事休息(坐福)后,由阿訇主持的为新郎新娘念“尼卡哈”(阿拉伯语“结婚”、“婚姻”音译,回族婚俗)仪式开始。在客厅正中设一张桌子,正座是阿訇,证婚人和新郎的父母亲坐于两侧,头戴红色镶有花纹礼拜帽的新郎与头顶红色盖头的新娘,与阿訇相对而站(或坐)。香案袅袅,众人在喜庆温馨的氛围中,聆听阿訇念诵《古兰经》有关片断。之后阿訇谆谆嘱咐新婚夫妇:从此你二人要互尽丈夫、妻子的种种责任,无论富裕或贫穷,无论健康或病患,都要不离不弃;还要奉公守法,孝敬父母,勤俭持家等。在证婚人见证下,阿訇分别向新郎新娘询问是否同意与对方结婚,新郎新娘如表示愿意,阿訇就宣布,从今天起你们二位正式结为夫妻,并祝福婚姻幸福。然后手持毛笔在红纸上用阿拉伯文书写依札布(阿拉伯语音译,意为“誓言”,回族引申为“结婚经文书”。夫妻二人及证婚人的阿语名字、聘金等要书写在上面),表示这门婚姻从民族上得到确认。此刻,新郎要给新娘送“麦亥尔”(阿拉伯语音译,意为“聘礼”、“彩礼”,即新郎按婚前约定赠予新娘的礼品。聘礼数额无确切规定。由于实实在在的聘礼此前已给付,所以此时一般为有象征意义的百元红包即可),取男女平等,婚后保障妇女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之意。接着,新郎的父亲与前来送亲的主要代表以及证婚人分别“拿手”(回族礼仪。双方伸出右手,将自己的手与对方的手握在一起,两人的大拇指相对,以示沾吉),同时低声念诵索俩哇提(阿拉伯语音译,意为“赞颂”,是赞圣词选段)。随之阿訇将新郎家备好的枣子、核桃、花生、糖等向新郎新娘身上撒去,祝他们生得贵子,白头偕老。原本是平常的糖果,一经阿訇抛撒,即刻成为承载着特殊意义的吉祥之物,在场众人皆欢笑着抢而食之,或带回去分散给家人以沾喜气。这时,证婚仪式欢快气氛达到高潮。回族人也把“掷喜果”叫“撒金豆”。据《清源全氏族谱•丽史》记述,“西域回回那兀呐,选民间女子入其室,为金豆撒楼下,命女子攫取以为戏笑”。可见回族婚礼“撒喜”的习俗早在七百年前就已有了。
      婚宴。招待阿訇、送亲者及所有来宾。菜肴丰富可口,有的是传统清真十大碗,有的是各种炒菜;主食是油香以及米饭、馒头、炸糕等。婚宴上不动烟酒。
      现在,锡林浩特一些回族人家把念“尼卡哈”程序放置在摆喜宴的饭店进行。如婚宴定在中午十二时开席,则提前两小时安排念“尼卡哈”,并以穆斯林饮食方式款待阿訇一行。待阿訇等离去后再按照目前社会上通行的方式进行婚礼、婚宴。
      回族人认为,结婚三天没大小,不逗不耍不热闹。回族人有在婚礼上戏耍公婆的习俗。亲友们把新郎的父母脸上抹上或黑或红等搞笑色彩,身着戏装,手持扇子,耳朵坠红辣椒,老两口被嬉闹的人们簇拥着在席间舞之蹈之,笑逐颜开。大家开心地欢呼声此起彼伏,亲朋好友们亦情不自禁,纷纷自我装扮一番,粉墨登场,尽情发挥,使婚宴变作欢乐的海洋。
      闹洞房。从晚饭后开始的几个小时内,新婚洞房成为年轻人开心逗乐的所在。参加者多是新郎新娘的同辈或晚辈亲属以及多年好友。为办好这次婚礼,连日来诸位忙前跑后,鼎力相助,此时正是大家卸除疲惫,尽情玩闹的时候。新郎新娘在众人“威逼”和笑声中表演“节目”,大家亦尽显幽默风趣的“才能”。“闹洞房”的欢声笑语不断向夜空中扩散,使四邻八舍的人们也深深感受到这对新人的幸福。
       回门  婚礼后三天早晨,新郎要携带礼品陪同新娘回娘家看望岳父母及亲属,也叫回门。岳父母家事先已做好准备,热情款待婚后首次登门的女婿女儿。新婚夫妇一般于当晚返回自己的新家。
        在我参加过并不很多的回族婚礼中,青年张磊、全丽霞夫妇2006年7月26日举办的婚礼不同凡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张磊的父母原来都是当地国有企业人员,企业破产后他们自谋生计,艰苦奋斗,终于事业初成,并为其他一些失业工人提供了再就业的岗位。有志青年张磊跟随父母创业,学到了勤劳致富的技能并结识了为之心仪的姑娘,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收获了爱情。他们的婚礼首先依照穆斯林婚俗,按部就班,尽善尽美。在举办婚礼之后的当晚,这个回族大家庭独巨匠心,因陋就简,在自家平日生产劳动的场地组织了一场时尚热闹、风格独具的庆典晚会,令人耳目一新!尤其难得的是,晚会从主持人到“演员”、从音响伴奏到现场摄像等完全由自家亲属担纲,歌舞、秧歌、戏曲、相声、小品、诗朗诵等一应俱全,还不时穿插一些小游戏。节目讴歌了爱情的甜美,展示了浓郁的回族风情,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格调高雅,催人上进,给予会者欢快的感觉不亚于CCTV“春晚”的程度。据我所知,晚会基本上没有特别的花费,之所以大获成功,主要是主办者认真设计积极筹备,亲友们接到邀请后精心准备大力配合。回族群众的凝聚力亦由此可见。婚礼及其晚会全程录像,剪辑后刻成光盘分送各家亲友,作为珍贵永久的收藏。
      张磊的婚礼具有鲜明的回回民族特色,又结合时代潮流着意创新,到场的近二百名回、蒙、汉各族亲朋好友无不赞赏。就在婚礼庆典晚会上,我忙在其中,乐在其中,还即席写就一首名为《欢乐今宵》的祝词登台朗诵:
        火红的灯笼高高的挂, 
        铿锵的锣鼓使劲的敲。 
        欢乐的秧歌扭起来哟, 
        洞开门庭让吉祥幸福环绕! 

        鞭炮轰鸣传递着喜讯, 
        左邻右舍都赶过来瞧。 
        咱家更是合不拢嘴哟, 
        开心歌儿此起彼伏真热闹! 
        天南地北亲属早来到, 
        忙里忙外事事安排好。 
        烫金请柬溢着喜庆哟, 
        高朋满座香茗鲜果配佳肴! 

        净手焚香写就伊扎布, 
        色俩目筑成百年合好。 
        心花怒放的喜日子哟, 
        张磊丽霞洞房花烛在今宵! 

        献给新郎新娘的祝福, 
        此情此景欢乐似海潮, 
        亲朋好友祝愿来相告: 
        孝敬父母做人为首要, 
        关照弟弟本是同根苗。 
        长子责任大梁担当起, 
        家里事情样样多操劳。 
        与时俱进学习强素质, 
        四邻和睦处处是宽桥。 
        劳动光荣财富日益长, 
        勤俭持家生活步步高。 
        夫妻相伴一生比翼鸟,
        恩爱百年永远乐陶陶!

    (作者:锡林郭勒盟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