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3年  /  第五期

第五期

  • 【史海钩沉】乌丹警备区的历史功绩
  • 乌丹警备区的建立  

    记述乌丹警备区的建立,必须对乌丹地区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所处的战略位置以及当时敌(国民党反动派)我(冀热辽党中央分局及所属部队)双方的态势有个大体的了解。  

    翁牛特旗从清雍正元年(1723年)始归热河管辖,时清置热河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置承德府,1928年国民政府改建热河省,翁牛特旗先后属之。热河地处内蒙古高原和松辽平原之间的狭长地带,是联结华北、东北的枢纽,沟通关内关外的咽喉,素与辽西走廊齐名,称为热河走廊。《钦定热河志》载:热河,左通辽沈,右引回回,北控蒙古,南制天下,是为兵家必争之地。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把热河的战略地位看得非常重要。19451027日,党中央决定成立冀热辽党中央分局和冀热辽军区,分别隶属于中共晋察冀党中央分局和晋察冀军区领导(1947330日,中共中央决定,冀热辽党中央分局扩建,将冀热辽党中央分局改称为“冀察热辽党中央分局”,冀热辽军区改称为“冀察热辽军区”,划归东北党中央局、东北军区领导),任命程子华为党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程调走后,黄克诚继任),罗瑞卿为第二政治委员,肖克为军区司令员,李运昌为副司令员。肖克、罗瑞卿、李运昌、胡锡奎、赵毅敏、吴德、詹才芳、欧阳钦、高自立等为党中央分局委员。后来增派黄火青为党中央分局副书记兼军区副政委,陈奇涵为军区副司令员。在这前后,冀热辽党中央分局、热河省委相继建立热中(19459月建,驻地赤峰,又称十九地委,翁牛特旗在抗战胜利初期隶属热中地委)、热北(194512月建,驻地先为林西,后移至林东,又称二十地委)、热辽(19462月建,驻地北票,又称二十一地委)、热南(19468月建,驻地宽城,又称十七地委)、热东(194511月建,驻地建昌,又称十八地委)、热西(194511月建,驻地隆化,又称十六地委)地委、专署和军分区。19451127日,中共中央发出“热河极为重要,所属干部留热河工作”的指示,将原属派往东北的一千多名干部和部队一万多人留在热河工作。乌丹县委书记王寒、县长张正德等人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来乌丹工作的。  

    对于热河的战略地位,国民党也是极为重视的。19451126日,国民党第十三军、五十二军攻陷锦州后,蒋介石命令杜聿明停止向东北前进,回师热河,并明确提出:先占承德,然后抢占古北口、建平及凌源等地。妄图先占热河,截断交通,然后再挥兵东北。19461月,国民党军队先后占领北票、朝阳、凌源、建平。  

    1946626日,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828日,国民党军队占领承德,并先后占领滦平、隆化、丰宁、宁城、天义、围场等城镇,1010日占领赤峰。进驻赤峰的国民党军队共8个团,其中九十三军辖暂编二十二师3个团、十八师2个团,七十一军九十一师3个团,另有“降队”一千多人。冀热辽党中央分局、热河省党政机关先后从承德、赤峰撤走经乌丹迁驻林西。至此,大半个热河已被国民党军队占领。赤峰失陷后,敌军在建平、宁城、赤峰、平北等县增设了许多据点,围北沟沟有土匪,村村有地主武装自卫队,只有乌丹、林西等地是解放区,其它是插花式地区(即敌中有我,我中有敌),因此乌丹的战略地位凸现出来。乌丹位于赤峰和林西之间,南部有雄险的四道沟梁与赤峰相隔,是阻敌北上的天然屏障;北部有西拉沐沦河与林西隔河相望;东部是万顷沙海;西部接赛罕高坝,是一个自成体系的战略区域。而且,在热东、热中、热辽等地区被敌分割后,乌丹地区又成了联结华北与东北的枢纽。乌丹是赤峰至林西、林东的必经之地,加强乌丹的军事力量就能阻止赤峰的敌人越过西拉沐沦河,保卫冀察热辽党中央分局和热河省省委领导机关的安全,就能保证热河走廊畅通无阻,就能巩固和发展冀热辽解放区,为发动和组织辽沈战役创造条件。  

    鉴于此,194611月在冀热辽党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程子华的主持下,党中央分局在林西召开了高级干部会议,决定在乌丹成立警备区,即二十二地委、二十二军分区、二十二专员公署。按照热河省各地委的顺序排列,乌丹地委排为第二十二。乌丹警备区辖乌丹、赤峰(赤东)、赤西、围北四县和翁敖联合旗,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指解放区),总人口50多万,其中解放区人口36万。  

    乌丹警备区开始由宋诚任警备区工委书记,刘正文、倪蔚亭先后任警备区办事处主任,张立文任副主任,张苏任警备区司令部司令员。是年1222日,二十二(乌丹)地委、二十二(乌丹)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二十二(乌丹)军分区正式成立。其领导机构分别是:  

    中共二十二地委:书记邱会作(19478月调走,宋诚继任),地委第一副书记宋诚,第二副书记危拱之(女)。下设组织部、宣传部、民运部、城工部等工作机构。组织部部长危拱之(兼),宣传部部长王纪明,民运部部长田志周,城工部部长宋诚()。宋诚(又名丁印林、李明)1931年参加革命,赴乌丹任职前为热中地委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家人事部三局副局长,中纪委委员,中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长;危拱之,1926年参加革命,曾参加过广州起义和长征,党的七大代表,赴乌丹任职前为赤峰市委书记。中共二十二地委委员有邱会作、宋诚、危拱之、王纪明、刘锡三、吴烈、何廷一、赤峰县(赤东县)县委书记马青年(回)、赤西县委副书记刘建章、乌丹县委书记王寒、乌丹县县长张正德、围北县工委书记张桂楠。其中王寒赴乌丹任职前为阜东县委书记,张正德赴乌丹任职前是延安党中央党校六部学员。  

    二十二地委始由冀热辽党中央分局和热河省委领导,19474月至11月改由冀察热辽党中央分局和热河省委领导。  

    二十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刘锡三,194612月到乌丹任职,1947年春调走,继任刘正文;副专员段钟南、张立文。专署公安处处长王宁,副处长王辉。财政科科长王志一(又名甄裕如)。  

    二十二专署隶属于热河省人民政府管辖。  

    二十二军分区:司令员吴烈,政委邱会作,副司会员何廷一,参谋长夏新明,政治部主任吴彪,副主住刘克。分区司令部下设作战科、侦查科、通信科、管理科、警卫连。二十二军分区辖朱德骑兵旅(19479月改建为朱德骑兵师后划出)和一个步兵团即警备四团。朱德骑兵旅由3个骑兵团组成,骑兵一团团长邱会墟,政治委员穆榕瑞,政治处主任沐易,特派员薛竹林;骑兵二团团长黄道充,政治委员赵克勋,副团长胡祥,参谋长胡祥(兼),政治处主任杨国范,特派员展英;骑兵三团团长黄振斌,政治委员刘生春,副政治委员王炳之,政治处主任王炳之(兼)。警备四团团长王中军,政治委员王挥,副团长兼参谋长李树庚,政治处主任汪纪石,供给处处长蒋军。  

    二十二军分区始由冀热辽军区辖制,19474月改由冀察热辽军区指挥,同年7月归冀察热辽军区和热河军区领导。  

    从二十二地委、专署、军分区领导成员资历看,有长征干部6人,他们是邱会作、吴烈、何廷一、危拱之、吴彪、夏新明;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5人,他们是邱会作、吴烈、何廷一、吴彪、刘克,其中邱会作被授予中将军衔。这些人参加革命早,斗争经验丰富,有好多同志参加过党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可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将才。  

    军事力量配置也比较强:二十二军分区下辖3个骑兵团,每团4个连,七八百人。1个步兵团即警备四团,1200多人,军分区机关500余人。另外还有赤峰(赤东)、赤西、乌丹县,翁敖联合旗支队和卓纵一支队、六支队共6个支队,33支区小队,共3000多人的武装力量。其中乌丹县支队194611月至194711月先后由黄绍生、赵德昌、李金城担任支队长;政委先后由匡福华、谢道贵担任;副政委张冠军、郭久浴;参谋长李金城(兼)。这些武装力量同二十二专区50万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成为一道坚不可摧的铁壁铜墙。  

        

    屹立于四道沟梁防线的钢铁长城  

    乌丹警备区当时的工作指导方针是以军事斗争为主,阻止敌人向解放区进攻,保卫冀察热辽党中央分局南大门,消灭土匪,配合地方工作,建党建政,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发展生产,扩建县支队,开展对敌斗争。同时,根据党中央指示还担负保证路过乌丹地区的领导同志绝对安全的重要任务。1947年秋,彭真从哈尔滨回延安,在乌丹住了一夜。二十二军分区警备四团承担了护送彭真这一光荣任务。此间,警备区还护送程子华、黄克诚、罗瑞卿、肖克、黄火青、陈奇涵、李运昌等一批批过往的重要领导干部,均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二十二军分区当时的兵力部署是:骑一、二团在外剿匪,在赤峰、赤西、围场一带插花式地活动。骑三团驻林西土城子,一方面担任党中央分局警卫任务,另一方面搞生产。警备四团驻扎在四道沟梁、羊草沟、桥头、北常胜、大蛮子坟、房身等地,团部设在北常胜村(战时前移,设在羊草沟村),担负阻敌北进、相机消灭敌人的任务。  

    警备四团于194512月在赤峰成立,组建初期名称为“赤峰市警备区警备团”,后易名为“警备四团”,隶属二十二军分区建制。团长王中军,是个老红军,1928年参加革命,曾参加苏区五次反围剿和长征,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等职。政委王挥,副团长兼参谋长李树庚,政治处主任汪纪石,供给处处长蒋君。警备四团装备较好,该团编制3个营,共有9个步兵连,1个炮兵连,1个警通连,1个卫生队,1200多人。  

    警备四团的作战方向是被国民党九十三军暂编二十二师占据的赤峰、兴隆庄。以兴隆庄、四道沟梁、上下羊草沟、官地以南地区为对敌斗争第一线。  

    四道沟梁位于翁旗与松山区交界处,地势十分险要,南坡陡峭,紧扼公路,易守难攻;北坡平缓,便于骑兵部队作战。警备四团在当地人民武装和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两次打退国民党第九十三军大规模的进攻,粉碎了敌人妄图截断华北与东北的联系、妄图摧毁冀察热辽党中央分局领导机关的阴谋。  

    第一次是1946128日,时值隆冬,天气奇寒,国民党第九十三军暂编二十二师约500余人,沿大朝公路向北进犯,被警备四团阻击于四道沟梁,双方对峙了一天,敌人经过多次冲杀,仍未能前进一步。是役,我军俘敌9人,毙伤10余人,敌军冻死冻伤180余人。翌日清晨残敌狼狈逃回赤峰。  

    第二次是194766日,赤峰国民党军一部及地主武装1000多人,向四道沟梁防线再次进犯。二十二军分区警备四团、骑兵团一部和赤峰、赤西县支队奉命在四道沟梁北坡设伏阻击。拂晓,敌人先用炮火轰击我军前沿阵地,然后在炮火掩护下,步兵发起冲锋。警备四团正面接敌,骑兵团、赤峰、赤西县支队从东西两翼夹击敌人,打退敌人多次冲锋。桥头地区人民群众自愿组织担架队救护伤员,送水送饭,踊跃支前。是役,我军打死打伤敌人200多名。至黄昏,残敌回窜赤峰。至此,四道沟梁防线再无大的战事,警备四团如一道钢铁长城屹立于对敌斗争第一线。  

        

    土匪的克星,人民的守护神  

    热河匪患由来已久,当时乌丹警备区管辖的地方大部分是匪占区和匪扰区。流窜在境内的土匪有“压五洋”、“老二嫂”、张桐轩、白金辉、“双合”、“亭字”、“元字”、“小黑人”、徐国栋、张玉林、韩桑杰、秃喇嘛、王小个子等20余股(各地大团及散匪不计算在内),大股的有几百人,小股的也有三、四十人,武器装备除长短枪外,有机枪9挺、小炮七八门,相当于我两个骑兵团的装备。匪首或骨干多系惯匪、伪满军警、逃亡地主、投敌叛变分子,尽管所打旗号不一,武器装备不同,但在与我党我军为敌、反对土改、摧毁我地方政权方面都是一致的。这20余股土匪倚仗人熟、地熟,聚散灵活,抓一把就走,到处窜扰,杀人放火,进行阶级报复,扰乱社会秩序,成了新生人民政权的心腹之患。  

    为了保卫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冀察热辽党中央分局、热河省党政军机关的安全,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二十二军分区骑兵一团、二团、三团,在当地政府、地方人民武装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在武器装备不足、物资供应短缺和生活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同土匪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二十二军分区成立不久,吴烈、何廷一带领分区所属3个骑兵团,在赤峰、围场以北、经棚以南、乌丹以西地区,进行剿匪达1个月之久,毙俘匪徒数百人,狠狠打击了土匪的嚣张气焰。1946年冬,匪首徐国栋部流窜到广德公南,这伙匪徒刚住宿,当地群众立即向我军报告,骑兵一团采取奔袭战术,对土匪发动突然袭击,歼灭徐匪大部。是年初冬,水头(今克什克腾旗上头地乡水头村)一战,骑兵团在乌丹县支队的配合下,击溃白金辉匪股500多人的进攻。同年腊月,西兴隆沟(今属梧桐花镇)一战,又全歼张桐轩股匪一个中队近百人。19476月,骑兵一团、二团在围场娘娘庙围剿白金辉股匪,俘敌20余人。  

    194612月至19473月,二十二军分区骑兵团在县支队、区小队积极配合下,共进行大小战斗80余次,击毙俘虏土匪400余人,缴获战马250余匹、枪械200余支。与军事行动相配合的是开展了强大的政治攻势,这期间仅骑兵二团就争取土匪35名投诚,收枪、马各20多。乌丹县支队也在剿匪斗争中发展壮大,由百余人发展到4个连队500多人。  

    截至19474月,在二十二军分区骑兵团及地方人民武装力量的沉重打击下,乌丹县全境土匪几乎绝迹,警备区胜利完成了保卫冀察热辽党政机关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任务。  

    笔者在深入当年骑兵团战斗过的地方采访时,当地老乡说土匪非常害怕我军正规部队,他们称之为“老牌跳子”,一听说骑兵团来了,仓皇逃命,惊呼“跳子来了,是老牌的!快滑!”(土匪黑话)。二十二军分区骑兵团成了土匪的克星、人民政权和人民群众的守护神。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携手建家园  

    乌丹警备区在开展军事斗争的同时,配合当地政府,开展土地革命,帮助建立党的组织和民主政权,动员人民群众参军参战,共建家园,支援全国解放。  

    1946年党中央“五四”指示下达后,乌丹警备区所辖的解放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警备区向农村派出了工作队,协助当地党政部门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到1947年年底,仅乌丹县就有114个村完成了土改任务,107个村重新划分了阶级,凡已进行土地改革的村子都建立了党支部、农会、自卫队等组织。全县有107个行政村建立了党支部,发展党员744名,发展农会会员11100名,共分配地主土地119373亩。得到地契的贫苦农民欢欣鼓舞,敲锣打鼓扭秧歌,比过年过节还热闹。  

    为了帮助农民群众发展生产,重建家园,二十二地委还配合地方政府派出工作队,组织变工队、互助组,鼓励他们多打粮食支援前线。19473月,二十二专署为支援春耕,贷给乌丹县粮食45万斤。是年秋天,二十二军分区政治部发出号召,全分区部队要助民秋收,前线部队每人至少帮助农民割地7天,后方部队每人至少10天。  

    19476月,乌丹发生严重的人间鼠疫。据《翁牛特旗志》记载:乌丹县鼠疫死亡率占全县总人口的8%。乌丹本街1351户,4886口人,共发病660人,死亡598人。乌丹街最多时一天死亡17人,全家死绝者达58户。二十二地委、专署、军分区同当地政府采取积极措施防止疫病流行。二十二军分区派科长费志坚负责检查鼠防情况,警卫连战士协助民兵站岗放哨,搞好疫区封锁。人民子弟兵以严明的纪律和救劳苦大众于水深火热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人民群众把与部队干部结亲看作是无上光荣的事,仅乌丹本街就有100多名姑娘同部队干部结为百年之好。乌丹警备区在乌丹驻守期间,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良好,没发生过一起群众财产被盗或战士武器丢失的事件。  

    翻身不忘共产党。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大批青壮年踊跃参军。1947年春夏季节,仅乌丹县就有1338人报名参军,其中向主力部队输送新兵944人,乌丹县支队359人,还有35名少年参军。乌丹县在土地改革中一个月扩军620名,父送子、妻送夫、兄弟一起参军的事例不胜枚举。乌丹县东园子村刘金山送他的弟弟和内弟参军,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当场就有东园子、东甸子、南湾子、山咀子、新地等地20名青年报名参军。翻身的农民踊跃支前,乌丹县在19475~6月短时期内组织担架700副,全分区十天内就组织2000副担架。乌丹完小的儿童剧团走上街头宣传,动员各界支前,并将收到的150万元(旧币)钱支援前线。二十二军分区在扩军工作中,由于发动群众广泛、输送兵员质量好,受到冀察热辽党中央分局的表扬。  

    194751日,韩梅村将军发动“五一”凌源起义,为冀察热辽地区的战略反攻拉开了序幕。凌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丰宁、围场亦被我军收复。66日,赤峰被第二次解放。11月,冀察热辽党中央分局、热河省党政军领导机关从林西南移赤峰。这样,保卫党中央分局、热河省党政机关的任务已宣告结束。是年1110日,冀察热辽党中央分局、热河省政府联合发出通令,撤销乌丹警备区,属地并入热中十九专区。  

    乌丹曾是乌丹警备区党政军领导机关的驻地。笔者曾先后面访吴烈、何廷一、吴彪、宋诚、夏新明、王中军、张正德等革命前辈。一提起原热河省乌丹县,忆起乌丹警备区那段如火如荼的战斗岁月,老人们个个热泪盈眶,思念眷恋之情溢于言表。在那刀光剑影、战火硝烟的岁月里,在那南有赤峰国民党重兵压境、辖区土匪蜂起的险恶环境里,乌丹警备区进行了艰苦卓绝、卓有成效的工作,胜利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各项任务,为阻止国民党军队向赤峰以北进犯,保卫冀察热辽党中央分局和热河省党政军机关,保证华北与东北地区的联络畅通,领导组织乌丹、翁敖联合旗、赤峰、围北等地区各族人民翻身解放,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立下了不朽功勋。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了英特纳雄耐尔的实现,乌丹警备区数以百计的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二十二军分区牺牲的烈士名单中,仅乌丹县籍的就有53名。今天,屹立在乌丹镇北郊的烈士纪念塔已成为对广大人民群众、青少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永远的丰碑。  

    乌丹警备区的光辉战斗历程雄辩地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的浴血奋战,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乌丹警备区的历史功绩将永垂青史,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作者: 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乌丹警备区的历史功绩
  • 乌丹警备区的建立  

    记述乌丹警备区的建立,必须对乌丹地区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所处的战略位置以及当时敌(国民党反动派)我(冀热辽党中央分局及所属部队)双方的态势有个大体的了解。  

    翁牛特旗从清雍正元年(1723年)始归热河管辖,时清置热河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置承德府,1928年国民政府改建热河省,翁牛特旗先后属之。热河地处内蒙古高原和松辽平原之间的狭长地带,是联结华北、东北的枢纽,沟通关内关外的咽喉,素与辽西走廊齐名,称为热河走廊。《钦定热河志》载:热河,左通辽沈,右引回回,北控蒙古,南制天下,是为兵家必争之地。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把热河的战略地位看得非常重要。19451027日,党中央决定成立冀热辽党中央分局和冀热辽军区,分别隶属于中共晋察冀党中央分局和晋察冀军区领导(1947330日,中共中央决定,冀热辽党中央分局扩建,将冀热辽党中央分局改称为“冀察热辽党中央分局”,冀热辽军区改称为“冀察热辽军区”,划归东北党中央局、东北军区领导),任命程子华为党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程调走后,黄克诚继任),罗瑞卿为第二政治委员,肖克为军区司令员,李运昌为副司令员。肖克、罗瑞卿、李运昌、胡锡奎、赵毅敏、吴德、詹才芳、欧阳钦、高自立等为党中央分局委员。后来增派黄火青为党中央分局副书记兼军区副政委,陈奇涵为军区副司令员。在这前后,冀热辽党中央分局、热河省委相继建立热中(19459月建,驻地赤峰,又称十九地委,翁牛特旗在抗战胜利初期隶属热中地委)、热北(194512月建,驻地先为林西,后移至林东,又称二十地委)、热辽(19462月建,驻地北票,又称二十一地委)、热南(19468月建,驻地宽城,又称十七地委)、热东(194511月建,驻地建昌,又称十八地委)、热西(194511月建,驻地隆化,又称十六地委)地委、专署和军分区。19451127日,中共中央发出“热河极为重要,所属干部留热河工作”的指示,将原属派往东北的一千多名干部和部队一万多人留在热河工作。乌丹县委书记王寒、县长张正德等人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来乌丹工作的。  

    对于热河的战略地位,国民党也是极为重视的。19451126日,国民党第十三军、五十二军攻陷锦州后,蒋介石命令杜聿明停止向东北前进,回师热河,并明确提出:先占承德,然后抢占古北口、建平及凌源等地。妄图先占热河,截断交通,然后再挥兵东北。19461月,国民党军队先后占领北票、朝阳、凌源、建平。  

    1946626日,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828日,国民党军队占领承德,并先后占领滦平、隆化、丰宁、宁城、天义、围场等城镇,1010日占领赤峰。进驻赤峰的国民党军队共8个团,其中九十三军辖暂编二十二师3个团、十八师2个团,七十一军九十一师3个团,另有“降队”一千多人。冀热辽党中央分局、热河省党政机关先后从承德、赤峰撤走经乌丹迁驻林西。至此,大半个热河已被国民党军队占领。赤峰失陷后,敌军在建平、宁城、赤峰、平北等县增设了许多据点,围北沟沟有土匪,村村有地主武装自卫队,只有乌丹、林西等地是解放区,其它是插花式地区(即敌中有我,我中有敌),因此乌丹的战略地位凸现出来。乌丹位于赤峰和林西之间,南部有雄险的四道沟梁与赤峰相隔,是阻敌北上的天然屏障;北部有西拉沐沦河与林西隔河相望;东部是万顷沙海;西部接赛罕高坝,是一个自成体系的战略区域。而且,在热东、热中、热辽等地区被敌分割后,乌丹地区又成了联结华北与东北的枢纽。乌丹是赤峰至林西、林东的必经之地,加强乌丹的军事力量就能阻止赤峰的敌人越过西拉沐沦河,保卫冀察热辽党中央分局和热河省省委领导机关的安全,就能保证热河走廊畅通无阻,就能巩固和发展冀热辽解放区,为发动和组织辽沈战役创造条件。  

    鉴于此,194611月在冀热辽党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程子华的主持下,党中央分局在林西召开了高级干部会议,决定在乌丹成立警备区,即二十二地委、二十二军分区、二十二专员公署。按照热河省各地委的顺序排列,乌丹地委排为第二十二。乌丹警备区辖乌丹、赤峰(赤东)、赤西、围北四县和翁敖联合旗,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指解放区),总人口50多万,其中解放区人口36万。  

    乌丹警备区开始由宋诚任警备区工委书记,刘正文、倪蔚亭先后任警备区办事处主任,张立文任副主任,张苏任警备区司令部司令员。是年1222日,二十二(乌丹)地委、二十二(乌丹)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二十二(乌丹)军分区正式成立。其领导机构分别是:  

    中共二十二地委:书记邱会作(19478月调走,宋诚继任),地委第一副书记宋诚,第二副书记危拱之(女)。下设组织部、宣传部、民运部、城工部等工作机构。组织部部长危拱之(兼),宣传部部长王纪明,民运部部长田志周,城工部部长宋诚()。宋诚(又名丁印林、李明)1931年参加革命,赴乌丹任职前为热中地委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家人事部三局副局长,中纪委委员,中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长;危拱之,1926年参加革命,曾参加过广州起义和长征,党的七大代表,赴乌丹任职前为赤峰市委书记。中共二十二地委委员有邱会作、宋诚、危拱之、王纪明、刘锡三、吴烈、何廷一、赤峰县(赤东县)县委书记马青年(回)、赤西县委副书记刘建章、乌丹县委书记王寒、乌丹县县长张正德、围北县工委书记张桂楠。其中王寒赴乌丹任职前为阜东县委书记,张正德赴乌丹任职前是延安党中央党校六部学员。  

    二十二地委始由冀热辽党中央分局和热河省委领导,19474月至11月改由冀察热辽党中央分局和热河省委领导。  

    二十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刘锡三,194612月到乌丹任职,1947年春调走,继任刘正文;副专员段钟南、张立文。专署公安处处长王宁,副处长王辉。财政科科长王志一(又名甄裕如)。  

    二十二专署隶属于热河省人民政府管辖。  

    二十二军分区:司令员吴烈,政委邱会作,副司会员何廷一,参谋长夏新明,政治部主任吴彪,副主住刘克。分区司令部下设作战科、侦查科、通信科、管理科、警卫连。二十二军分区辖朱德骑兵旅(19479月改建为朱德骑兵师后划出)和一个步兵团即警备四团。朱德骑兵旅由3个骑兵团组成,骑兵一团团长邱会墟,政治委员穆榕瑞,政治处主任沐易,特派员薛竹林;骑兵二团团长黄道充,政治委员赵克勋,副团长胡祥,参谋长胡祥(兼),政治处主任杨国范,特派员展英;骑兵三团团长黄振斌,政治委员刘生春,副政治委员王炳之,政治处主任王炳之(兼)。警备四团团长王中军,政治委员王挥,副团长兼参谋长李树庚,政治处主任汪纪石,供给处处长蒋军。  

    二十二军分区始由冀热辽军区辖制,19474月改由冀察热辽军区指挥,同年7月归冀察热辽军区和热河军区领导。  

    从二十二地委、专署、军分区领导成员资历看,有长征干部6人,他们是邱会作、吴烈、何廷一、危拱之、吴彪、夏新明;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5人,他们是邱会作、吴烈、何廷一、吴彪、刘克,其中邱会作被授予中将军衔。这些人参加革命早,斗争经验丰富,有好多同志参加过党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可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将才。  

    军事力量配置也比较强:二十二军分区下辖3个骑兵团,每团4个连,七八百人。1个步兵团即警备四团,1200多人,军分区机关500余人。另外还有赤峰(赤东)、赤西、乌丹县,翁敖联合旗支队和卓纵一支队、六支队共6个支队,33支区小队,共3000多人的武装力量。其中乌丹县支队194611月至194711月先后由黄绍生、赵德昌、李金城担任支队长;政委先后由匡福华、谢道贵担任;副政委张冠军、郭久浴;参谋长李金城(兼)。这些武装力量同二十二专区50万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成为一道坚不可摧的铁壁铜墙。  

        

    屹立于四道沟梁防线的钢铁长城  

    乌丹警备区当时的工作指导方针是以军事斗争为主,阻止敌人向解放区进攻,保卫冀察热辽党中央分局南大门,消灭土匪,配合地方工作,建党建政,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发展生产,扩建县支队,开展对敌斗争。同时,根据党中央指示还担负保证路过乌丹地区的领导同志绝对安全的重要任务。1947年秋,彭真从哈尔滨回延安,在乌丹住了一夜。二十二军分区警备四团承担了护送彭真这一光荣任务。此间,警备区还护送程子华、黄克诚、罗瑞卿、肖克、黄火青、陈奇涵、李运昌等一批批过往的重要领导干部,均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二十二军分区当时的兵力部署是:骑一、二团在外剿匪,在赤峰、赤西、围场一带插花式地活动。骑三团驻林西土城子,一方面担任党中央分局警卫任务,另一方面搞生产。警备四团驻扎在四道沟梁、羊草沟、桥头、北常胜、大蛮子坟、房身等地,团部设在北常胜村(战时前移,设在羊草沟村),担负阻敌北进、相机消灭敌人的任务。  

    警备四团于194512月在赤峰成立,组建初期名称为“赤峰市警备区警备团”,后易名为“警备四团”,隶属二十二军分区建制。团长王中军,是个老红军,1928年参加革命,曾参加苏区五次反围剿和长征,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等职。政委王挥,副团长兼参谋长李树庚,政治处主任汪纪石,供给处处长蒋君。警备四团装备较好,该团编制3个营,共有9个步兵连,1个炮兵连,1个警通连,1个卫生队,1200多人。  

    警备四团的作战方向是被国民党九十三军暂编二十二师占据的赤峰、兴隆庄。以兴隆庄、四道沟梁、上下羊草沟、官地以南地区为对敌斗争第一线。  

    四道沟梁位于翁旗与松山区交界处,地势十分险要,南坡陡峭,紧扼公路,易守难攻;北坡平缓,便于骑兵部队作战。警备四团在当地人民武装和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两次打退国民党第九十三军大规模的进攻,粉碎了敌人妄图截断华北与东北的联系、妄图摧毁冀察热辽党中央分局领导机关的阴谋。  

    第一次是1946128日,时值隆冬,天气奇寒,国民党第九十三军暂编二十二师约500余人,沿大朝公路向北进犯,被警备四团阻击于四道沟梁,双方对峙了一天,敌人经过多次冲杀,仍未能前进一步。是役,我军俘敌9人,毙伤10余人,敌军冻死冻伤180余人。翌日清晨残敌狼狈逃回赤峰。  

    第二次是194766日,赤峰国民党军一部及地主武装1000多人,向四道沟梁防线再次进犯。二十二军分区警备四团、骑兵团一部和赤峰、赤西县支队奉命在四道沟梁北坡设伏阻击。拂晓,敌人先用炮火轰击我军前沿阵地,然后在炮火掩护下,步兵发起冲锋。警备四团正面接敌,骑兵团、赤峰、赤西县支队从东西两翼夹击敌人,打退敌人多次冲锋。桥头地区人民群众自愿组织担架队救护伤员,送水送饭,踊跃支前。是役,我军打死打伤敌人200多名。至黄昏,残敌回窜赤峰。至此,四道沟梁防线再无大的战事,警备四团如一道钢铁长城屹立于对敌斗争第一线。  

        

    土匪的克星,人民的守护神  

    热河匪患由来已久,当时乌丹警备区管辖的地方大部分是匪占区和匪扰区。流窜在境内的土匪有“压五洋”、“老二嫂”、张桐轩、白金辉、“双合”、“亭字”、“元字”、“小黑人”、徐国栋、张玉林、韩桑杰、秃喇嘛、王小个子等20余股(各地大团及散匪不计算在内),大股的有几百人,小股的也有三、四十人,武器装备除长短枪外,有机枪9挺、小炮七八门,相当于我两个骑兵团的装备。匪首或骨干多系惯匪、伪满军警、逃亡地主、投敌叛变分子,尽管所打旗号不一,武器装备不同,但在与我党我军为敌、反对土改、摧毁我地方政权方面都是一致的。这20余股土匪倚仗人熟、地熟,聚散灵活,抓一把就走,到处窜扰,杀人放火,进行阶级报复,扰乱社会秩序,成了新生人民政权的心腹之患。  

    为了保卫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冀察热辽党中央分局、热河省党政军机关的安全,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二十二军分区骑兵一团、二团、三团,在当地政府、地方人民武装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在武器装备不足、物资供应短缺和生活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同土匪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二十二军分区成立不久,吴烈、何廷一带领分区所属3个骑兵团,在赤峰、围场以北、经棚以南、乌丹以西地区,进行剿匪达1个月之久,毙俘匪徒数百人,狠狠打击了土匪的嚣张气焰。1946年冬,匪首徐国栋部流窜到广德公南,这伙匪徒刚住宿,当地群众立即向我军报告,骑兵一团采取奔袭战术,对土匪发动突然袭击,歼灭徐匪大部。是年初冬,水头(今克什克腾旗上头地乡水头村)一战,骑兵团在乌丹县支队的配合下,击溃白金辉匪股500多人的进攻。同年腊月,西兴隆沟(今属梧桐花镇)一战,又全歼张桐轩股匪一个中队近百人。19476月,骑兵一团、二团在围场娘娘庙围剿白金辉股匪,俘敌20余人。  

    194612月至19473月,二十二军分区骑兵团在县支队、区小队积极配合下,共进行大小战斗80余次,击毙俘虏土匪400余人,缴获战马250余匹、枪械200余支。与军事行动相配合的是开展了强大的政治攻势,这期间仅骑兵二团就争取土匪35名投诚,收枪、马各20多。乌丹县支队也在剿匪斗争中发展壮大,由百余人发展到4个连队500多人。  

    截至19474月,在二十二军分区骑兵团及地方人民武装力量的沉重打击下,乌丹县全境土匪几乎绝迹,警备区胜利完成了保卫冀察热辽党政机关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任务。  

    笔者在深入当年骑兵团战斗过的地方采访时,当地老乡说土匪非常害怕我军正规部队,他们称之为“老牌跳子”,一听说骑兵团来了,仓皇逃命,惊呼“跳子来了,是老牌的!快滑!”(土匪黑话)。二十二军分区骑兵团成了土匪的克星、人民政权和人民群众的守护神。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携手建家园  

    乌丹警备区在开展军事斗争的同时,配合当地政府,开展土地革命,帮助建立党的组织和民主政权,动员人民群众参军参战,共建家园,支援全国解放。  

    1946年党中央“五四”指示下达后,乌丹警备区所辖的解放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警备区向农村派出了工作队,协助当地党政部门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到1947年年底,仅乌丹县就有114个村完成了土改任务,107个村重新划分了阶级,凡已进行土地改革的村子都建立了党支部、农会、自卫队等组织。全县有107个行政村建立了党支部,发展党员744名,发展农会会员11100名,共分配地主土地119373亩。得到地契的贫苦农民欢欣鼓舞,敲锣打鼓扭秧歌,比过年过节还热闹。  

    为了帮助农民群众发展生产,重建家园,二十二地委还配合地方政府派出工作队,组织变工队、互助组,鼓励他们多打粮食支援前线。19473月,二十二专署为支援春耕,贷给乌丹县粮食45万斤。是年秋天,二十二军分区政治部发出号召,全分区部队要助民秋收,前线部队每人至少帮助农民割地7天,后方部队每人至少10天。  

    19476月,乌丹发生严重的人间鼠疫。据《翁牛特旗志》记载:乌丹县鼠疫死亡率占全县总人口的8%。乌丹本街1351户,4886口人,共发病660人,死亡598人。乌丹街最多时一天死亡17人,全家死绝者达58户。二十二地委、专署、军分区同当地政府采取积极措施防止疫病流行。二十二军分区派科长费志坚负责检查鼠防情况,警卫连战士协助民兵站岗放哨,搞好疫区封锁。人民子弟兵以严明的纪律和救劳苦大众于水深火热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人民群众把与部队干部结亲看作是无上光荣的事,仅乌丹本街就有100多名姑娘同部队干部结为百年之好。乌丹警备区在乌丹驻守期间,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良好,没发生过一起群众财产被盗或战士武器丢失的事件。  

    翻身不忘共产党。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大批青壮年踊跃参军。1947年春夏季节,仅乌丹县就有1338人报名参军,其中向主力部队输送新兵944人,乌丹县支队359人,还有35名少年参军。乌丹县在土地改革中一个月扩军620名,父送子、妻送夫、兄弟一起参军的事例不胜枚举。乌丹县东园子村刘金山送他的弟弟和内弟参军,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当场就有东园子、东甸子、南湾子、山咀子、新地等地20名青年报名参军。翻身的农民踊跃支前,乌丹县在19475~6月短时期内组织担架700副,全分区十天内就组织2000副担架。乌丹完小的儿童剧团走上街头宣传,动员各界支前,并将收到的150万元(旧币)钱支援前线。二十二军分区在扩军工作中,由于发动群众广泛、输送兵员质量好,受到冀察热辽党中央分局的表扬。  

    194751日,韩梅村将军发动“五一”凌源起义,为冀察热辽地区的战略反攻拉开了序幕。凌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丰宁、围场亦被我军收复。66日,赤峰被第二次解放。11月,冀察热辽党中央分局、热河省党政军领导机关从林西南移赤峰。这样,保卫党中央分局、热河省党政机关的任务已宣告结束。是年1110日,冀察热辽党中央分局、热河省政府联合发出通令,撤销乌丹警备区,属地并入热中十九专区。  

    乌丹曾是乌丹警备区党政军领导机关的驻地。笔者曾先后面访吴烈、何廷一、吴彪、宋诚、夏新明、王中军、张正德等革命前辈。一提起原热河省乌丹县,忆起乌丹警备区那段如火如荼的战斗岁月,老人们个个热泪盈眶,思念眷恋之情溢于言表。在那刀光剑影、战火硝烟的岁月里,在那南有赤峰国民党重兵压境、辖区土匪蜂起的险恶环境里,乌丹警备区进行了艰苦卓绝、卓有成效的工作,胜利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各项任务,为阻止国民党军队向赤峰以北进犯,保卫冀察热辽党中央分局和热河省党政军机关,保证华北与东北地区的联络畅通,领导组织乌丹、翁敖联合旗、赤峰、围北等地区各族人民翻身解放,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立下了不朽功勋。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了英特纳雄耐尔的实现,乌丹警备区数以百计的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二十二军分区牺牲的烈士名单中,仅乌丹县籍的就有53名。今天,屹立在乌丹镇北郊的烈士纪念塔已成为对广大人民群众、青少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永远的丰碑。  

    乌丹警备区的光辉战斗历程雄辩地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的浴血奋战,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乌丹警备区的历史功绩将永垂青史,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作者: 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