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9年  /  第四期
  • (史海钩沉)一张东北义勇军阵亡官佐遗眷证
  • 在翻阅民国档案广西农事试验场案卷时,无意中发现一张13.8cm×12.5cm大小的东北义勇军阵亡官佐遗眷证(以下简称遗眷证),这张由东北义勇军救护队签发的遗眷证品相完好,用蓝色钢笔填写的字迹仍然清晰。阵亡官佐:东北义勇军第16路军第1梯队队长徐汉臣;遗眷:妻徐陈氏46岁,女徐淑贞、徐幼贞分别为21岁和17岁;住在地及职业:通辽县余粮堡,学界;投往何处:广西柳城县东泉;签发证号:义字第144号;签发日期:221181933118)。遗眷证的印制单位是辽宁通辽县德华石印厂。

     9·18”事变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几十万东北军撤入关内,仅4个月零18天,东北三省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和东省特别区———哈尔滨)就沦于敌手。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的通辽(现为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当时是辽宁省最西北的一个县)各界民众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表现出强烈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怀,不甘心做亡国奴热血儿女扯起抵抗侵略者的大旗,纷纷加入东北义勇军,以血肉之躯保家卫国。这张遗眷证的上方刻印有“铁血救国,枵腹杀敌”这8个字足以表明义勇军将士的决心。但通辽与柳州相距何止几千里?关山阻隔,这张遗眷证怎又么出现在柳州的档案里?

    遗眷证附着在广西农事试验场对外往来文件中的一封信件后面,而这封信正是东北义勇军阵亡官佐徐汉臣之女徐淑贞从天津寄给广西垦殖水利试办区(19347月更名为广西农村建设试办区,1935年冬伍廷飏赴任浙江省建设厅厅长时广西农事试验场接管并迁入该区)主任伍廷飏的一封求助信。这封信为我们牵出一个封存久远的故事……

     “先祖宦游东省(即东省特别行政区———哈尔滨市),携眷寄寓奉垣(今沈阳市),九一八事变竟遭倾家殉国之惨时,女生适任女子高小教员,小妹在校肆业,家母随父在通辽任所是以得免其难……未几,通辽亦陷,先父以卫民之责,将母女送至西乡乃毅然加入义军抗日,因奋勇作战卒致捐躯阵地……母女惊惶失措,投奔无地,幸逢赴义之救护队拯救,始得逃难来津(天津),本欲遄返故梓,奈母偶染重疾,奄奄一息,医药乏资,呻吟数月……穷困津门,承慈善会施赈赖依苟延残喘。近因和平协定(塘沽协定———这是一个卖国条约),难民俱各回原籍……赈粮既不发放,母女炊断薪绝,餐风宿露,饥寒交迫,加之天气渐寒,母女均着单衣,处此人地生疏之境,势将束手待毙……迫于命悬一发之际,只能效呼将伯赧颜呼号……府赐矜鉴,量予惠济,并乞代为劝募,集腋成袭,使女生奉母归里,不做异地饿殍……附件(即遗眷证)以表实况,阅后仍乞掷下为祷。回示请天津南门外海光寺东四箴里二十五号。”

    读完信我终于明白这张遗眷证为什么会从通辽来到柳州。从遗眷证及信件可推知徐汉臣或徐陈氏系柳城县东泉镇(现为柳州市柳城县东泉镇,距柳州49公里)人,国破家亡之际,母女三人一路从通辽逃到天津,意欲向南,却因川资匮乏只能穷困津门。

    那么徐汉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女儿徐淑贞为什么会写信向伍廷飏求助呢?我辗转找到内蒙通辽市史志办编审刘忱同志的电话,请他帮助查找徐汉臣的生平资料。刘忱同志从事地方史研究27年,是当地的史学方家,他为我寄来他的著作《通辽抗战史》,在书中第16页有“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16路祖耀时部第1梯队,在队长徐汉臣带领下,在通辽一带活动。”书中注明史料来源于《哲里木史话》。刘忱同志无不遗憾地告诉我,除此之外他暂时没找到更多的徐汉臣的资料。《通辽抗战史》对通辽义勇军的兴起和失败有较为详尽的记述,从1931年末到1932年末,通辽的义勇军与日军进行了大小10余次战斗,徐汉臣具体在哪次战斗中牺牲,没有确切的记载。

    徐淑贞在信中称呼伍廷飏为“将伯”,是纯属尊称还是伍廷飏与其父徐汉臣有过交情?伍廷飏行伍出身,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五旅旅长,第十五军第一师师长等军职,还同时兼任柳庆清乡总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厅长等行政职务。1929年,蒋桂战争桂系失败后,厌倦内战的伍廷飏辞去师长之职,到日本和国内数省考察,返柳后于19323月在柳城沙塘(现为柳州市柳北区沙塘镇,距柳州市区8公里)创立广西垦殖水利试办区倾其心血以图实现他的农村改良之梦想。徐淑贞在信的开头称他为主任大人,正是他解甲归田后的新职,这说明徐淑贞对伍廷飏还是有所了解的。伍廷飏与徐汉臣是朋友、故交?抑或是素昧平生,徐淑贞仅凭伍廷飏乐善好义而特向他求助?这些推想都无法得到更进一步的证实。

    信上的落款为:被灾女徐淑贞率母妹仝泣叩,但却没看到写信日期,据“天气渐寒,母女均着单衣”推测,徐淑贞的信应当是在初秋寄出,信的首页加盖有红色收讫章,收信日期是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一月七日(193417),这说明这封信在路上颠簸了数月之久,徐淑贞曾在信中要求,遗眷证阅后奉还,而遗眷证现在还静静躺农事试验场案卷中,伍廷飏应当错过了帮助他们的时机。

    那么无依无靠的母女三人又会流落何方?她们的命运竟让我魂牵梦绕。1944年桂柳沦陷以前,广西是全国抗战的大后方,时局相对稳定,如果她们能返回东泉,家乡的青山绿水、乡音乡情可以为她们疗伤。

    我抱着万分之一的希望,托公安局的朋友上人口信息网查询,看看能不能找到徐淑贞、徐幼贞的相关信息,如果她们还活着,应当分别是9389岁的老人了。朋友先在柳州地区查找,尔后扩展到全广西、内蒙及全国范围,没有找到符合遗眷证条件的徐淑贞、徐幼贞的资料。

    我没有就此放弃,又设法找到编写东泉镇志的长者萧老,他对地方人物和掌故都非常熟悉。我把整个事情的原委跟他讲了一遍,他非常重视,替我到东泉镇和附近几个村的徐家去打听,但没有人知道徐汉臣、徐淑贞、徐幼贞。看来,她们终究没能踏上这方故土。天津至柳州在今天乘火车不过是一日的路程,而在战火纷飞,时局动荡的1933年,兵祸、匪患,舟车阻滞,她们要想返回故乡竟是比登天还难的事!

    我还到网上的文史论坛和徐氏宗亲网发动网友帮助我查找徐汉臣、徐淑贞、徐幼贞的信息,但没有人给我回贴。是啊,如果不是这张遗眷证,这段70多年前的往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湮没,但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寻访历史的行列,我们有义务确证这一史实,以告慰为国家为民族英勇赴死的徐汉臣烈士。

    这张遗眷证也佐证了在国难当头、亡国灭种的危难时刻,通辽人民不委曲求全,不苟且偷生的崇高民族气节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贵品质,是七十多年后发现的通辽抗战史上一份珍贵的革命文物。

                    

                      (作者:广西柳州市档案馆)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一张东北义勇军阵亡官佐遗眷证
  • 在翻阅民国档案广西农事试验场案卷时,无意中发现一张13.8cm×12.5cm大小的东北义勇军阵亡官佐遗眷证(以下简称遗眷证),这张由东北义勇军救护队签发的遗眷证品相完好,用蓝色钢笔填写的字迹仍然清晰。阵亡官佐:东北义勇军第16路军第1梯队队长徐汉臣;遗眷:妻徐陈氏46岁,女徐淑贞、徐幼贞分别为21岁和17岁;住在地及职业:通辽县余粮堡,学界;投往何处:广西柳城县东泉;签发证号:义字第144号;签发日期:221181933118)。遗眷证的印制单位是辽宁通辽县德华石印厂。

     9·18”事变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几十万东北军撤入关内,仅4个月零18天,东北三省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和东省特别区———哈尔滨)就沦于敌手。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的通辽(现为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当时是辽宁省最西北的一个县)各界民众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表现出强烈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怀,不甘心做亡国奴热血儿女扯起抵抗侵略者的大旗,纷纷加入东北义勇军,以血肉之躯保家卫国。这张遗眷证的上方刻印有“铁血救国,枵腹杀敌”这8个字足以表明义勇军将士的决心。但通辽与柳州相距何止几千里?关山阻隔,这张遗眷证怎又么出现在柳州的档案里?

    遗眷证附着在广西农事试验场对外往来文件中的一封信件后面,而这封信正是东北义勇军阵亡官佐徐汉臣之女徐淑贞从天津寄给广西垦殖水利试办区(19347月更名为广西农村建设试办区,1935年冬伍廷飏赴任浙江省建设厅厅长时广西农事试验场接管并迁入该区)主任伍廷飏的一封求助信。这封信为我们牵出一个封存久远的故事……

     “先祖宦游东省(即东省特别行政区———哈尔滨市),携眷寄寓奉垣(今沈阳市),九一八事变竟遭倾家殉国之惨时,女生适任女子高小教员,小妹在校肆业,家母随父在通辽任所是以得免其难……未几,通辽亦陷,先父以卫民之责,将母女送至西乡乃毅然加入义军抗日,因奋勇作战卒致捐躯阵地……母女惊惶失措,投奔无地,幸逢赴义之救护队拯救,始得逃难来津(天津),本欲遄返故梓,奈母偶染重疾,奄奄一息,医药乏资,呻吟数月……穷困津门,承慈善会施赈赖依苟延残喘。近因和平协定(塘沽协定———这是一个卖国条约),难民俱各回原籍……赈粮既不发放,母女炊断薪绝,餐风宿露,饥寒交迫,加之天气渐寒,母女均着单衣,处此人地生疏之境,势将束手待毙……迫于命悬一发之际,只能效呼将伯赧颜呼号……府赐矜鉴,量予惠济,并乞代为劝募,集腋成袭,使女生奉母归里,不做异地饿殍……附件(即遗眷证)以表实况,阅后仍乞掷下为祷。回示请天津南门外海光寺东四箴里二十五号。”

    读完信我终于明白这张遗眷证为什么会从通辽来到柳州。从遗眷证及信件可推知徐汉臣或徐陈氏系柳城县东泉镇(现为柳州市柳城县东泉镇,距柳州49公里)人,国破家亡之际,母女三人一路从通辽逃到天津,意欲向南,却因川资匮乏只能穷困津门。

    那么徐汉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女儿徐淑贞为什么会写信向伍廷飏求助呢?我辗转找到内蒙通辽市史志办编审刘忱同志的电话,请他帮助查找徐汉臣的生平资料。刘忱同志从事地方史研究27年,是当地的史学方家,他为我寄来他的著作《通辽抗战史》,在书中第16页有“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16路祖耀时部第1梯队,在队长徐汉臣带领下,在通辽一带活动。”书中注明史料来源于《哲里木史话》。刘忱同志无不遗憾地告诉我,除此之外他暂时没找到更多的徐汉臣的资料。《通辽抗战史》对通辽义勇军的兴起和失败有较为详尽的记述,从1931年末到1932年末,通辽的义勇军与日军进行了大小10余次战斗,徐汉臣具体在哪次战斗中牺牲,没有确切的记载。

    徐淑贞在信中称呼伍廷飏为“将伯”,是纯属尊称还是伍廷飏与其父徐汉臣有过交情?伍廷飏行伍出身,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五旅旅长,第十五军第一师师长等军职,还同时兼任柳庆清乡总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厅长等行政职务。1929年,蒋桂战争桂系失败后,厌倦内战的伍廷飏辞去师长之职,到日本和国内数省考察,返柳后于19323月在柳城沙塘(现为柳州市柳北区沙塘镇,距柳州市区8公里)创立广西垦殖水利试办区倾其心血以图实现他的农村改良之梦想。徐淑贞在信的开头称他为主任大人,正是他解甲归田后的新职,这说明徐淑贞对伍廷飏还是有所了解的。伍廷飏与徐汉臣是朋友、故交?抑或是素昧平生,徐淑贞仅凭伍廷飏乐善好义而特向他求助?这些推想都无法得到更进一步的证实。

    信上的落款为:被灾女徐淑贞率母妹仝泣叩,但却没看到写信日期,据“天气渐寒,母女均着单衣”推测,徐淑贞的信应当是在初秋寄出,信的首页加盖有红色收讫章,收信日期是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一月七日(193417),这说明这封信在路上颠簸了数月之久,徐淑贞曾在信中要求,遗眷证阅后奉还,而遗眷证现在还静静躺农事试验场案卷中,伍廷飏应当错过了帮助他们的时机。

    那么无依无靠的母女三人又会流落何方?她们的命运竟让我魂牵梦绕。1944年桂柳沦陷以前,广西是全国抗战的大后方,时局相对稳定,如果她们能返回东泉,家乡的青山绿水、乡音乡情可以为她们疗伤。

    我抱着万分之一的希望,托公安局的朋友上人口信息网查询,看看能不能找到徐淑贞、徐幼贞的相关信息,如果她们还活着,应当分别是9389岁的老人了。朋友先在柳州地区查找,尔后扩展到全广西、内蒙及全国范围,没有找到符合遗眷证条件的徐淑贞、徐幼贞的资料。

    我没有就此放弃,又设法找到编写东泉镇志的长者萧老,他对地方人物和掌故都非常熟悉。我把整个事情的原委跟他讲了一遍,他非常重视,替我到东泉镇和附近几个村的徐家去打听,但没有人知道徐汉臣、徐淑贞、徐幼贞。看来,她们终究没能踏上这方故土。天津至柳州在今天乘火车不过是一日的路程,而在战火纷飞,时局动荡的1933年,兵祸、匪患,舟车阻滞,她们要想返回故乡竟是比登天还难的事!

    我还到网上的文史论坛和徐氏宗亲网发动网友帮助我查找徐汉臣、徐淑贞、徐幼贞的信息,但没有人给我回贴。是啊,如果不是这张遗眷证,这段70多年前的往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湮没,但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寻访历史的行列,我们有义务确证这一史实,以告慰为国家为民族英勇赴死的徐汉臣烈士。

    这张遗眷证也佐证了在国难当头、亡国灭种的危难时刻,通辽人民不委曲求全,不苟且偷生的崇高民族气节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贵品质,是七十多年后发现的通辽抗战史上一份珍贵的革命文物。

                    

                      (作者:广西柳州市档案馆)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