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9年  /  第四期
  • (史海钩沉)老庄与道 (五)
  • 先秦诸子虽然学说各异,但都有很强的现实性。老庄愤世嫉俗,悲天悯人,对人性的迷乱、道德的沦丧深感忧虑,试图提供消弥战乱、致天下太平的治世良方。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被广泛接受,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革命思潮泛滥的年代,老子曾遭到口诛笔伐,被视为反动人物。随着理性之光的重现,无为而治的思想价值被重新发现,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不论是古代的帝王,还是现代的国家元首,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天下大治是他们共同的愿望与最高的目标。目的虽同,求治的方法和策略却大相径庭。有主张以礼治国的,有主张以贤治国的,有主张以法治国的,还有主张以术治国的。老子独树一帜,提出以道治国,主张无为而治。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源于对道的认识。他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既然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人间的统治者应以自然界的主宰为榜样,“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二、三章)既然无为,为什么还说“为无为”“为而不恃?”可见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借助自然之力而生存发展,顺应天意民心来实施政令,使四民各安其职,(士农工商)百姓各得其所。无为的概念是针对“有为”提出来的。什么是有为呢?有为就是世人在非分欲望驱使下的各种行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第十二章)饮食男女是人的本性,如果超出了正常的生理需要,过分追求感官刺激,就会使人丧失本性,萌生邪念,这是社会不安定、国家难治理的根源;而不良的社会风气正是源于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民之难治,以其智(智巧诈伪)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第六十五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老子》第七十五章)所谓“朝甚除(宫室富丽堂皇),田甚芜,仓甚虚”,是君上有为的结果。朝廷大兴土木,耗费资财,滥用民力,必然造成田园荒芜,国库空虚。由此可见,治民先治君,统治者不胡作非为,天下自然太平。无为就是清心寡欲,爱物惜人,不搔扰百姓。统治者若能做到无为,国家就能治平,这便是以道治国的理念。对此,老子有个形象的说法,叫做“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第六十章)晋人王弼对这句话的解释是“不扰也”。小鱼入锅,小沸即熟,若频繁搅动,必然一塌糊涂。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清静无事,让百姓安居乐业。“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中国历史上的治世与乱世,明君与昏君,无不从正反两方面验证着这个道理。庄子对无为与有为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庄子·天道》老子的“无为”与“有为,”都是指统治者的行为,而庄子则把这一对概念扩大到民众。他认为君主应当清静无为,使四民各安其业;民众应当敬业有为,以满足生活需要和国家机器运转的需要。上下都无为则无以为生,上下都有为则无以为治。只有上无为而下有为,才能财用充足,社会安定,人与自然和谐。

    老庄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及其实现途径与孔孟正好相反。孔孟主张仁义和礼教使人心归于善,从而达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老庄则主张绝圣去智,去伪存真,使民心复归于纯朴,回到上古无为而治的大平社会。(《庄子·天道》)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老庄使人类返璞归真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让人类文明倒退到原始社会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两位哲人用天道改变人道的努力是徒劳的。在这一点上,孔孟的理想代表了人类共同的愿望,更具合理性。但必须指出,如果说老庄倒退,那么孔孟则是复古。孔子把西周的政治制度视为典范,希望恢复西周时社会秩序,“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篇第十二》)虽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西周)比“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战国)要好,但历史发展自有其必然性,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是螺旋式上升,复古是行不通的。在这个问题上,道、儒两家都有其历史局限性。还有,老子和孔子都是愚民政策的创始人。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又说:“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老子》第六十五章、第三章)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篇第八》)老子说的“愚”指质朴天真的状态,是相对巧辩奸伪的“智”而言,意思是让民众安分守己,不追逐浮华巧伪。孔子的意思是让百姓无条件听任君主的驱使,不要问为什么,更不能让他们知道统治者的意图。儒家思想为什么被尊为正统,原因就在这里。同样忧时,孔了忧的是礼崩乐坏,诸侯不臣;老子忧的是道废德失人心不古。从道的观点出发,老庄把仁义礼乐的说教看作是惑乱天下的罪魁;“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第三十八章、第十八章)庄子的抨击更为辛辣:“说仁邪,是乱天德也;说义邪,是悖天理也;说礼邪,是相于技也;说乐邪,是相于淫也。”(《庄子·在宥》)庄子认为治天下最根本的任务是使百姓“安其性命之情。”说仁者强调爱憎,不合天德;说义者强调是非,悖于天理;说礼者强调贵贱,有违人性;说乐者强调声色,助长淫乐。这些东西使百姓“淫其性,迁其德,”迷失正道。“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贵富。故意仁义非人情乎?自三代以下,天下何其嚣嚣也!”(《庄子·骈拇》)需要指出的是,儒道对立,并非完全水火不容。孔子重视人伦,但不否认天道。《孔子家语》记载了鲁哀公与孔子的一段对话:公曰:“敢问何能成身?”孔子对曰:“君子行己不过乎物,谓之成身。不过乎,合天道也。”公曰:“君子何贵乎天道也?”孔子曰:“贵其不已也。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而能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成而能明之,是天道也。”这些观点与老庄并无二致,所不同的是,老子用天道否定人道(社会制度),孔予以天道强化人伦。孔子对哀公说天道,目的是证明孝道的重要,他接着说:君子要像敬畏上天那样孝敬父母,才够得上做人的标准,才是真正的孝。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调研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老庄与道 (五)
  • 先秦诸子虽然学说各异,但都有很强的现实性。老庄愤世嫉俗,悲天悯人,对人性的迷乱、道德的沦丧深感忧虑,试图提供消弥战乱、致天下太平的治世良方。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被广泛接受,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革命思潮泛滥的年代,老子曾遭到口诛笔伐,被视为反动人物。随着理性之光的重现,无为而治的思想价值被重新发现,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不论是古代的帝王,还是现代的国家元首,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天下大治是他们共同的愿望与最高的目标。目的虽同,求治的方法和策略却大相径庭。有主张以礼治国的,有主张以贤治国的,有主张以法治国的,还有主张以术治国的。老子独树一帜,提出以道治国,主张无为而治。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源于对道的认识。他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既然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人间的统治者应以自然界的主宰为榜样,“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二、三章)既然无为,为什么还说“为无为”“为而不恃?”可见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借助自然之力而生存发展,顺应天意民心来实施政令,使四民各安其职,(士农工商)百姓各得其所。无为的概念是针对“有为”提出来的。什么是有为呢?有为就是世人在非分欲望驱使下的各种行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第十二章)饮食男女是人的本性,如果超出了正常的生理需要,过分追求感官刺激,就会使人丧失本性,萌生邪念,这是社会不安定、国家难治理的根源;而不良的社会风气正是源于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民之难治,以其智(智巧诈伪)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第六十五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老子》第七十五章)所谓“朝甚除(宫室富丽堂皇),田甚芜,仓甚虚”,是君上有为的结果。朝廷大兴土木,耗费资财,滥用民力,必然造成田园荒芜,国库空虚。由此可见,治民先治君,统治者不胡作非为,天下自然太平。无为就是清心寡欲,爱物惜人,不搔扰百姓。统治者若能做到无为,国家就能治平,这便是以道治国的理念。对此,老子有个形象的说法,叫做“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第六十章)晋人王弼对这句话的解释是“不扰也”。小鱼入锅,小沸即熟,若频繁搅动,必然一塌糊涂。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清静无事,让百姓安居乐业。“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中国历史上的治世与乱世,明君与昏君,无不从正反两方面验证着这个道理。庄子对无为与有为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庄子·天道》老子的“无为”与“有为,”都是指统治者的行为,而庄子则把这一对概念扩大到民众。他认为君主应当清静无为,使四民各安其业;民众应当敬业有为,以满足生活需要和国家机器运转的需要。上下都无为则无以为生,上下都有为则无以为治。只有上无为而下有为,才能财用充足,社会安定,人与自然和谐。

    老庄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及其实现途径与孔孟正好相反。孔孟主张仁义和礼教使人心归于善,从而达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老庄则主张绝圣去智,去伪存真,使民心复归于纯朴,回到上古无为而治的大平社会。(《庄子·天道》)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老庄使人类返璞归真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让人类文明倒退到原始社会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两位哲人用天道改变人道的努力是徒劳的。在这一点上,孔孟的理想代表了人类共同的愿望,更具合理性。但必须指出,如果说老庄倒退,那么孔孟则是复古。孔子把西周的政治制度视为典范,希望恢复西周时社会秩序,“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篇第十二》)虽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西周)比“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战国)要好,但历史发展自有其必然性,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是螺旋式上升,复古是行不通的。在这个问题上,道、儒两家都有其历史局限性。还有,老子和孔子都是愚民政策的创始人。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又说:“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老子》第六十五章、第三章)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篇第八》)老子说的“愚”指质朴天真的状态,是相对巧辩奸伪的“智”而言,意思是让民众安分守己,不追逐浮华巧伪。孔子的意思是让百姓无条件听任君主的驱使,不要问为什么,更不能让他们知道统治者的意图。儒家思想为什么被尊为正统,原因就在这里。同样忧时,孔了忧的是礼崩乐坏,诸侯不臣;老子忧的是道废德失人心不古。从道的观点出发,老庄把仁义礼乐的说教看作是惑乱天下的罪魁;“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第三十八章、第十八章)庄子的抨击更为辛辣:“说仁邪,是乱天德也;说义邪,是悖天理也;说礼邪,是相于技也;说乐邪,是相于淫也。”(《庄子·在宥》)庄子认为治天下最根本的任务是使百姓“安其性命之情。”说仁者强调爱憎,不合天德;说义者强调是非,悖于天理;说礼者强调贵贱,有违人性;说乐者强调声色,助长淫乐。这些东西使百姓“淫其性,迁其德,”迷失正道。“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贵富。故意仁义非人情乎?自三代以下,天下何其嚣嚣也!”(《庄子·骈拇》)需要指出的是,儒道对立,并非完全水火不容。孔子重视人伦,但不否认天道。《孔子家语》记载了鲁哀公与孔子的一段对话:公曰:“敢问何能成身?”孔子对曰:“君子行己不过乎物,谓之成身。不过乎,合天道也。”公曰:“君子何贵乎天道也?”孔子曰:“贵其不已也。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而能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成而能明之,是天道也。”这些观点与老庄并无二致,所不同的是,老子用天道否定人道(社会制度),孔予以天道强化人伦。孔子对哀公说天道,目的是证明孝道的重要,他接着说:君子要像敬畏上天那样孝敬父母,才够得上做人的标准,才是真正的孝。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调研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