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7年  /  第五期
  • (地名探源)内蒙古政区地名简述
  •     巴彦淖尔市[Bayan Nuur Shì]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北与蒙古国交界,南临黄河。市人民政府驻临河区。
      “巴彦淖尔”系蒙古语,“巴彦”意为“富饶”,“淖尔”意为“湖、泊”,合意为“富饶的湖”。但对于“巴彦淖尔”一名的来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报刊、书籍等上始终有着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以阿拉善旗吉兰泰盐池盛产盐得名。”①一说:“因境内有乌梁素海以及众多的湖泊而得名。”②
            那么,究竟以哪种说法为准呢?据赞丹的《关于巴彦淖尔这一名称》(蒙文)一文上说:“巴彦淖尔盟,始建伊始,顾及阿拉善、额济纳的历史情况和地理特征而命名为“巴彦淖尔”。1956年将阿拉善、额济纳2旗及磴口县合并为一个州,称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并任命达理扎雅为州长、拉旺扎布为副州长。1956年末至1957年初,着手筹备归属内蒙古自治区,达理扎雅和拉旺扎布等人率代表组赴呼和浩特,与乌兰夫主席、哈丰阿副主席等领导人见面,接受了党中央和自治区的决定和指示。起初,把盟的区域范围,限定在西部2旗和磴口县的行政区域,盟公署的所在地设在磴口(今巴彦高勒镇)。不久,乌拉特3旗和河套地区,划归巴彦淖尔盟,盟公署的所在地迁至临河。
            关于把该盟命名为“巴彦淖尔”之事。阿拉善旗的达理扎雅、刘家、巴文峻、陈爱尔德尼巴图、陈那逊巴图等人组成的代表小组与额济纳旗的拉旺扎布、郭全德等人组成的代表小组进一步讨论,并听取各方人士的意见,商定的结果是:
            阿拉善旗:带有“巴彦”二字的地名甚多,例如巴彦浩特、巴彦乌拉、巴彦诺如、巴彦图呼木、巴彦宝格德、巴彦布日德、巴彦吉兰太、巴彦宝勒格、巴彦莎日扎等等。还有称之为阿日塔班巴彦、沃博尔塔班巴彦的地方,并且在诗词、故事等上被歌颂、记载着。
            额济纳旗:有许多湖(淖尔)、海、河(高勒)。例如:苏泊淖尔(东居延海)、嘎顺淖尔(西居延海)、京斯图淖尔、古日乃湖(草湖)、拐子湖(草湖)、沙日淖尔、达布斯图淖尔、天鹅湖、沃布格德音淖尔等,均在诗歌、故事当中所记载。正因如此,才顾及这两个地方的地名,同时考虑到两旗之间密切的历史关系和团结,决定以阿拉善为代表的“巴彦”和以额济纳为代表的“湖”,合并称“巴彦淖尔”,呈报了内蒙古自治区和党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命名的。(注:以上内容为笔者所译。详见蒙文版《内蒙古地名》刊物1983年第1期第18页。)
            笔者赞同赞丹的说法。《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说“巴彦淖尔”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1956年设盟时,以现阿拉善旗的吉兰泰盐池盛产盐得名。”这是以西部阿拉善地区自古以来最为著名的“吉兰泰盐池”为代表而命名的。而在《内蒙古大辞典》等上则说:“巴彦淖尔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因境内有著名淡水湖乌梁素海及众多湖泊而得名。”此说欠妥,因为该盟是以西部阿拉善旗和额济纳旗的行政区域为基础而设的,当时乌梁素海及其周边地区并未划入;再者“乌梁素海”这个地名出现的时间晚,其著名程度及其历史影响,远不如“吉兰泰盐池”。
      “吉兰泰盐池”,从1736年开采以来,已有250多年的历史。据记载,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阿拉善三代王爷罗布曾道尔吉,和山西丰州、包头等地商人签署的食盐贸易合同上,就已使用了此名。该湖是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著名的盐湖,其所生产的食盐,亦称“吉盐”,以颗粒大,杂质少,味道浓等特点闻名遐迩。
      1956年4月3日国务院批准将甘肃省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额济纳自治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同时撤销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州,额济纳自治旗更名为额济纳旗,设立巴彦淖尔盟,驻巴彦浩特市,时辖巴彦浩特市和磴口县、阿拉善旗、额济纳旗。1958年4月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套行政区,将其所属的各旗、县、镇划归巴彦淖尔盟。同年4月22日批准将乌兰察布盟的乌拉特前旗和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划归巴彦淖尔盟;将盟行政公署驻地由巴彦浩特市迁至磴口县;9月26日国务院又批准撤销巴彦浩特市(县级),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阿拉善旗。1960年析出乌拉特前旗划归包头市。1963年乌拉特前旗复入。
            1969年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划归甘肃省,阿拉善左旗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1970年盟行政公署迁驻临河。辖临河市和乌拉特前、中、后和杭锦后4旗,五原、磴口2县。1979年阿拉善左、右旗、额济纳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1980年析出阿拉善左、右旗、额济纳旗置阿拉善盟。1981年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潮格旗分别改为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1984年撤销临河县,设临河市。2003年12月撤销巴彦淖尔盟,设立地级巴彦淖尔市;撤销临河市,设立县级临河区。
            临河区[Líhé Qū]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区人民政府驻临河。
      “临河”一名是“临近黄河”的意思,其名出现于汉代。西汉元朔年间,在原匈奴单于所建的政治中心-头曼城(今临河区古城镇境内),始设临河县(一说系秦时所设④),因黄河(俗称“北河”)南临该城,故称“临河”,属朔方郡。东汉时,郡县并废。1925年6月析五原县丰济渠(又称丰济干渠)以西地,设临河设治局,以境内汉代古名“临河”为名,驻强家油房,属绥远特别行政区。1929年10月将临河设治局改为临河县,属绥远省。1942年析该县西部和北部地,设米仓县,驻三道桥;设狼山县,驻祥太裕。1949年属陕坝专员公署。1954年属河套行政区。1958年属巴彦淖尔盟。1970年盟行政公署由磴口县迁驻临河县城关镇。1984年12月1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河县,设临河市,以原临河县的行政区域为临河市的行政区域。2003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河市,改为临河区。地处河套平原腹地,为黄河灌区,水利资源丰富。古迹有脑高古城遗址、头曼城遗址、八一古城遗址等。
            五原县[Wǔyuán Xiàn]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黄河北岸。县人民政府驻隆兴昌镇。
            “五原”一名的由来,据《读史方舆记要》载,“五原有龙游原、乞地千原、青岭原、岢岚正原、横槽原也。环绕县境,汉因以名县”。汉设河目、朔方2县,分属五原、朔方2郡。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设五原厅,厅府驻包头镇(今包头市东河区),属归绥兵备道。1912年将五原厅改为五原县,县府移至隆兴长(亦作“隆盛长”),属绥远观察使公署。1914年属绥远特别行政区。1929年属绥远省。1942年析五原县西部,设晏江县,驻塔尔湖。1953年9月政务院批准将晏江县更名为达拉特后旗。1949年属陕坝专区。1954年属河套行政区。1958年5月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达拉特后旗,其行政区域并入五原县,驻城关镇,属巴彦淖尔盟。2004年将县驻地“城关镇”更名为“隆兴长镇”。
      地处黄河冲积平原。西南高,东北低。黄河总干渠过境,六大干渠纵贯南北。素有“塞外粮仓”之称。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汉古城遗址、汉墓等古迹。纪念地有冯玉祥将军誓师台遗址和抗日烈士公墓。
            乌拉特前旗[Urɑt Qiánqí]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北靠阴山,南临黄河。旗人民政府驻西山嘴镇。
      “乌拉特”一名,在早写作“乌喇忒”、“吴喇忒”、“乌喇特”,系蒙古部落名。据《旧满洲档》3439页载,乌拉特读作“urad”③,这是比较早的准确读音。其名的含义有两种解释:一说“乌拉”是“乌仁”的转音,意为“巧”或“能工巧匠”,“特”为蒙古语中表示复数的附加成分,“乌拉特”意即“很多的能工巧匠”或“能工巧匠”;一说“乌拉”是“山”,“特”是“统领管带”的意思。《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说:“‘乌拉特’系蒙古部落名,蒙古语,意为能工巧匠,因元宫庭工匠得名。”《内蒙古大辞典》上说:“乌拉特为蒙古语,义为技艺高超者,后演化成蒙古族部落和旗名。”由此可知:“乌拉特”,原先是个部落名,后来才成为地名的。
      乌喇特部,原来游牧于呼伦贝尔及大兴安岭以北一带,因此又称“阿鲁乌喇忒部”,“阿鲁”系蒙古语,意为“北”。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十五世孙布尔海的时候,号所部为“乌喇特”。后金天聪七年(1633年) ,布尔海长子赖噶孙鄂木布(简称“鄂木布”)和幼子巴尔赛图巴(简称“图巴”),以及曾孙色棱(亦作“色楞”)归依后金以后,其牧地从呼伦贝尔南迁。清顺治元年(1644年),又西迁移到阴山南北,因出兵攻打明朝的德胜保、大同、锦州、蓟州等地,立下了军功,故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设乌喇特三公旗,因三旗“扎萨克”(旗长)为“镇国公”或“辅国公”,故称“三公旗”,并冠以东、中、西方位词,分别称乌喇特东公旗、乌喇特中公旗、乌喇特西公旗,均属乌兰察布盟。
      本旗为乌喇特西公旗,由鄂木布之子鄂班掌管,系扎萨克镇国公,属乌兰察布盟。1925年析设大余太设治局,1926年更名为安北设治局。1942年改设安北县,驻扒子补隆。1950年4日7日将乌拉特西公旗更名为乌拉特前旗,驻公庙子,属绥远省。1954年6月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8年4月2日撤销安北县,其行政区域并入乌拉特前旗,驻扒子补隆,同年4月22日国务院批准将乌兰察布盟的乌拉特前旗划归巴彦淖尔盟(一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于1958年3月10日批准)。1960年7月14日将乌拉特前旗除苏独仑公社和苏独仑农场划归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外,其余行政区域划归包头市。乌拉特前旗人民政府驻西山咀。1963年11月17日将包头市的乌拉特前旗划归巴彦淖尔盟。
      境内有乌拉山,平均海拔1 276米,其最高峰称“莫日根沙日敖瑞”,亦称“大华背”,海拔2 322米,为全旗最高点。山前、山后有广阔草场,是白山羊繁殖地。黄河灌区为农业区。乌梁素海、莫日根沙日敖瑞为风景游览胜地。
            乌拉特中旗[Urɑt Zhōngqí]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北与蒙古国交界。旗人民政府驻海流图镇。
      “乌拉特”一名的来历、含义及更替,详见“乌拉特前旗”词条。
      清顺治五年(1648年)设乌喇特三公旗,因三旗“扎萨克”(旗长)为“镇国公”或“辅国公”,故称“三公旗”,并冠以东、中、西方位词,分别称乌喇特东公旗、乌喇特中公旗、乌喇特西公旗,均属乌兰察布盟。
      本旗为乌喇特中公旗,由色棱(亦作“色楞”)之子巴克巴海掌管,系扎萨克辅国公属,乌兰察布盟。1950年4月7日绥远省人民政府批准将乌喇特中公旗更名为乌拉特中旗,驻本巴台庙。同年8月9日撤销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1952年10月15日正式合并称乌拉特中后旗联合旗,驻迁海流图,属绥远省。1954年6月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8年4月22日国务院批准将乌兰察布盟的乌拉特中后旗联合旗划归巴彦淖尔盟(一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于1958年3月10日批准)。1958年4月22日国务院批准将乌拉特中后旗联合旗划归巴彦淖尔盟。1981年8月21日将乌拉特中后旗联合旗更名为乌拉特中旗。
      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南部有狼山,为二狼山白山羊产地之一,山前为平原;中部为丘陵;北部梁川交错,为荒漠草原。古迹有岩画、旧、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古墓群、高烟塞遗址、新呼热古城遗址,赵、秦、汉、北魏长城遗址、烽火台及敖包多处。
            乌拉特后旗[Urɑt Hòuqí]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北与蒙古国交界。旗人民政府驻巴音宝力格镇。
      “乌拉特”一名的来历、含义及更替,详见“乌拉特前旗”词条。
      清顺治五年(1648年)设乌喇特三公旗,因三旗“扎萨克”(旗长)为“镇国公”或“辅国公”,故称“三公旗”,并冠以东、中、西方位词,分别称乌喇特东公旗、乌喇特中公旗、乌喇特西公旗,均属乌兰察布盟。布尔海长子赖噶孙鄂木布(简称“鄂木布”)和幼子巴尔赛图巴(简称“图巴”),
      本旗为乌喇特东公旗,由布尔海幼子“巴尔赛图巴”(简称“图巴”)掌管,系扎萨克镇国公,属乌兰察布盟。1950年4月7日绥远省人民政府批准将乌喇特东公旗更名为乌拉特后旗,驻承库圙。同年8月9日批准撤销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1952年10月15日正式合并称乌拉特中后旗联合旗,驻迁海流图,属绥远省。1954年6月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8年4月22日国务院批准将乌兰察布盟的乌拉特中后旗联合旗划归巴彦淖尔盟(一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于1958年3月10日批准)。1970年10月30日国务院、党中央军委批准设立潮格旗,驻潮格公社,以乌拉特中后联合旗的九个公社的行政区域为潮格旗的行政区域。1981年8月21日国务院批准将潮格旗更名为乌拉特后旗,驻赛乌素镇。2005年7月批准旗政府由赛乌素镇迁驻巴音宝力格镇(亦作“巴音布拉格”)。
      地处内蒙古高原中西部。阴山山脉之狼山横贯东西。古迹有阴山岩画、呼和温都尔岩画、秦、汉长城遗址、大坝沟口石城遗址、古墓、萨拉达布庙和敖包等。呼和温都尔岩画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区。
            杭锦后旗[Hɑnggin Hòuqí]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黄河北岸。旗人民政府驻陕坝镇。
       “杭锦”一名,《元史》称“康里”,“新译简注《蒙古秘史》”第337页上称“康邻”。那么,为什么会把“康里hangli”称之为“康邻hanglin”呢?据亦邻真先生解释说,在hangli一词,后缀辅音n,来称之为hanglin,则是那个时代蒙古语的习惯。例如 “河西”这个汉语词,就后缀以辅音n而称haxin。《元史•速不台传》中称“杭斤”,而这个传是在忽必烈汗时代以《大元光禄大夫平章政事兀良氏先碑铭》为原稿编写的,所以比《蒙古源流》晚些的抄本中,才把hanglin写作hanggin的,并且在1777年的汉文献中译成“杭锦”的,与现在的书写形式一样。这样书写称呼的理由是:hanglin (康邻)和hanggin(杭锦)的词根均与hang(车之意)有关系。hanglin〈hangli、hanglig〉,其中有lig这个附加成分(在蒙古语中和tai的意思相同)。而hanggin似是hang的复数。若用蒙文硬译,hanglin则似是tergetu ,hanggin则似是terged。”(见《亦邻真蒙古学文集》第179页,蒙文《额济纳  阿拉善  杭锦》一文,以上内容均为笔者所译)
       “杭锦”是突厥语“康里”的谐音,其含义,据陈得芝先生的《十三世纪以前的克烈王国》一文中说:“按康里之名始见喀什噶里《突厥语词典》著录,谓系钦察一要人之名(当为部落名),又云是一种两轮车之名。……。康里即突厥语qangli(qang的形容词形式),意为车子。康里部系一突厥部族,居地在咸海、锡系河之北,……。”(陈得芝著《蒙元史研究丛稿》第210页)
      我区出版的《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伊克昭盟分册”第405页上亦说:“《史集》称他们‘私自造了一些车子,将虏获物载在车上……便被称为康里,康里各支出自他们的后裔。’成吉思汗西征时其部分归附蒙古,后被同化。”
      近年来,有人把“杭锦后旗”一名解释成:“杭锦”即“杭盖”,系蒙古语,意为“水草丰美的地方”,因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之北,称“杭锦后旗”。笔者认为,这种解释缺乏历史依据,蒙古语“hang-gai”一词,有“空的、空旷的、宽阔的、宽广的”意思, 在蒙古语地名中用汉字音译作“杭盖”,其用字已趋于稳定,通常解释为“水草丰美的地方”或“水草肥沃的山林”。但从来还没有看到过把“hanggai”一词汉译作“杭锦”的情况,因为蒙古语“hanggai”与突厥语“hanggin”一词音不同,意不同。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现在,我区行政区域名称中所使用的“杭锦旗”和“杭锦后旗”中的专名“杭锦”,其蒙文正音,在我区出版的地名工具书上一律按照正音拼作“hanggin”,而在国家出版的地名工具书上凡用双字母表示的,一律略去其中的一个字母,如略去“han ggin”中“g”,拼作“hangin”。
      “杭锦”为北元时蒙古的一部。明嘉靖中蒙古入河套,为鄂尔多斯部地。清初,为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俗称“杭锦旗”)和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俗称“达拉特旗”)地各一部分。据《清史稿地理志》上说:“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套内西北,北界乌喇特。”由于鄂尔多斯右翼后旗所辖的“套内西北”境,就是今巴彦淖尔市后套内境,而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又俗称“杭锦旗”,所以才将其西北的这个旗,称为“杭锦后旗”。
      1942年析临河县地设米仓县,驻三道桥。1953年9月政务院批准将米仓县更名为杭锦后旗,属陕坝专区。1954年属河套行政区。1958年4月2日撤销狼山县和陕坝镇,其行政区域并入杭锦后旗,属巴彦淖尔盟。
      地处河套平原西北部,土地肥沃,水源丰富。乌拉河、杨家河、黄济渠三大干渠纵横南北。素称“塞外江南”之称。特产河套蜜瓜。有汉代墓葬多处。
            磴口县[Dèngkǒu Xiàn]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县人民政府驻巴彦高勒镇。
      “磴口”一名,始见于清代,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设磴口、道兰苏海巴格。因此地是黄河上游重要的商埠码头,是商客行人过河之渡口,阿拉善和硕特旗与河套地区经济交往的水陆要冲,故得名“磴口”。后又设兵卡,是黄河渡口驿站。
            清为蒙古族阿拉善王爷的菜食地,俗称“王爷地”。1927年(一说1926年12月)析阿拉善旗地,设磴口县,县名始此,驻巴音牧仁,属甘肃省。1929年属宁夏回族自治区。1949年县人民政府迁驻三盛公(亦作“三圣公”)。1954年划归甘肃省。1956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属巴彦淖尔盟。1960年1月7日批准撤销磴口县,设巴彦高勒市(县级),以原磴口县的部分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1964年撤销巴彦高勒市,复设磴口县,驻巴彦高勒镇。
            “旧磴口”,已成为自然村,其地理坐标:北纬39°35′,东经106°43′,现为巴彦牧仁苏木和联合嘎查驻地。
            该县地处河套平原西南部,黄河北岸,西临乌兰布和沙漠。境内分布有黄河4大干渠,建有黄河水利枢纽工程。该县所产的河套蜜瓜(又名“华来士”),质量最佳,闻名中外。古迹有阴山岩画、三封古城、临戎县城、鸡鹿塞古城遗址、西汉古墓、阿贵庙和建有19世纪的天主教堂。阿贵庙为佛教红帽之寺庙,以山洞为寺,已成为游览胜地。
            注释:
            ①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
            ②见《内蒙古地名》第613页,2006年出版的
            ③见其木德道尔吉教授的《四子部落迁徙考》一文,载:《蒙古史研究》第七集第301页,中国蒙古史学会编,2003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区划地名处)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地名探源)内蒙古政区地名简述
  •     巴彦淖尔市[Bayan Nuur Shì]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北与蒙古国交界,南临黄河。市人民政府驻临河区。
      “巴彦淖尔”系蒙古语,“巴彦”意为“富饶”,“淖尔”意为“湖、泊”,合意为“富饶的湖”。但对于“巴彦淖尔”一名的来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报刊、书籍等上始终有着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以阿拉善旗吉兰泰盐池盛产盐得名。”①一说:“因境内有乌梁素海以及众多的湖泊而得名。”②
            那么,究竟以哪种说法为准呢?据赞丹的《关于巴彦淖尔这一名称》(蒙文)一文上说:“巴彦淖尔盟,始建伊始,顾及阿拉善、额济纳的历史情况和地理特征而命名为“巴彦淖尔”。1956年将阿拉善、额济纳2旗及磴口县合并为一个州,称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并任命达理扎雅为州长、拉旺扎布为副州长。1956年末至1957年初,着手筹备归属内蒙古自治区,达理扎雅和拉旺扎布等人率代表组赴呼和浩特,与乌兰夫主席、哈丰阿副主席等领导人见面,接受了党中央和自治区的决定和指示。起初,把盟的区域范围,限定在西部2旗和磴口县的行政区域,盟公署的所在地设在磴口(今巴彦高勒镇)。不久,乌拉特3旗和河套地区,划归巴彦淖尔盟,盟公署的所在地迁至临河。
            关于把该盟命名为“巴彦淖尔”之事。阿拉善旗的达理扎雅、刘家、巴文峻、陈爱尔德尼巴图、陈那逊巴图等人组成的代表小组与额济纳旗的拉旺扎布、郭全德等人组成的代表小组进一步讨论,并听取各方人士的意见,商定的结果是:
            阿拉善旗:带有“巴彦”二字的地名甚多,例如巴彦浩特、巴彦乌拉、巴彦诺如、巴彦图呼木、巴彦宝格德、巴彦布日德、巴彦吉兰太、巴彦宝勒格、巴彦莎日扎等等。还有称之为阿日塔班巴彦、沃博尔塔班巴彦的地方,并且在诗词、故事等上被歌颂、记载着。
            额济纳旗:有许多湖(淖尔)、海、河(高勒)。例如:苏泊淖尔(东居延海)、嘎顺淖尔(西居延海)、京斯图淖尔、古日乃湖(草湖)、拐子湖(草湖)、沙日淖尔、达布斯图淖尔、天鹅湖、沃布格德音淖尔等,均在诗歌、故事当中所记载。正因如此,才顾及这两个地方的地名,同时考虑到两旗之间密切的历史关系和团结,决定以阿拉善为代表的“巴彦”和以额济纳为代表的“湖”,合并称“巴彦淖尔”,呈报了内蒙古自治区和党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命名的。(注:以上内容为笔者所译。详见蒙文版《内蒙古地名》刊物1983年第1期第18页。)
            笔者赞同赞丹的说法。《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说“巴彦淖尔”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1956年设盟时,以现阿拉善旗的吉兰泰盐池盛产盐得名。”这是以西部阿拉善地区自古以来最为著名的“吉兰泰盐池”为代表而命名的。而在《内蒙古大辞典》等上则说:“巴彦淖尔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因境内有著名淡水湖乌梁素海及众多湖泊而得名。”此说欠妥,因为该盟是以西部阿拉善旗和额济纳旗的行政区域为基础而设的,当时乌梁素海及其周边地区并未划入;再者“乌梁素海”这个地名出现的时间晚,其著名程度及其历史影响,远不如“吉兰泰盐池”。
      “吉兰泰盐池”,从1736年开采以来,已有250多年的历史。据记载,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阿拉善三代王爷罗布曾道尔吉,和山西丰州、包头等地商人签署的食盐贸易合同上,就已使用了此名。该湖是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著名的盐湖,其所生产的食盐,亦称“吉盐”,以颗粒大,杂质少,味道浓等特点闻名遐迩。
      1956年4月3日国务院批准将甘肃省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额济纳自治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同时撤销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州,额济纳自治旗更名为额济纳旗,设立巴彦淖尔盟,驻巴彦浩特市,时辖巴彦浩特市和磴口县、阿拉善旗、额济纳旗。1958年4月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套行政区,将其所属的各旗、县、镇划归巴彦淖尔盟。同年4月22日批准将乌兰察布盟的乌拉特前旗和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划归巴彦淖尔盟;将盟行政公署驻地由巴彦浩特市迁至磴口县;9月26日国务院又批准撤销巴彦浩特市(县级),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阿拉善旗。1960年析出乌拉特前旗划归包头市。1963年乌拉特前旗复入。
            1969年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划归甘肃省,阿拉善左旗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1970年盟行政公署迁驻临河。辖临河市和乌拉特前、中、后和杭锦后4旗,五原、磴口2县。1979年阿拉善左、右旗、额济纳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1980年析出阿拉善左、右旗、额济纳旗置阿拉善盟。1981年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潮格旗分别改为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1984年撤销临河县,设临河市。2003年12月撤销巴彦淖尔盟,设立地级巴彦淖尔市;撤销临河市,设立县级临河区。
            临河区[Líhé Qū]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区人民政府驻临河。
      “临河”一名是“临近黄河”的意思,其名出现于汉代。西汉元朔年间,在原匈奴单于所建的政治中心-头曼城(今临河区古城镇境内),始设临河县(一说系秦时所设④),因黄河(俗称“北河”)南临该城,故称“临河”,属朔方郡。东汉时,郡县并废。1925年6月析五原县丰济渠(又称丰济干渠)以西地,设临河设治局,以境内汉代古名“临河”为名,驻强家油房,属绥远特别行政区。1929年10月将临河设治局改为临河县,属绥远省。1942年析该县西部和北部地,设米仓县,驻三道桥;设狼山县,驻祥太裕。1949年属陕坝专员公署。1954年属河套行政区。1958年属巴彦淖尔盟。1970年盟行政公署由磴口县迁驻临河县城关镇。1984年12月1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河县,设临河市,以原临河县的行政区域为临河市的行政区域。2003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河市,改为临河区。地处河套平原腹地,为黄河灌区,水利资源丰富。古迹有脑高古城遗址、头曼城遗址、八一古城遗址等。
            五原县[Wǔyuán Xiàn]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黄河北岸。县人民政府驻隆兴昌镇。
            “五原”一名的由来,据《读史方舆记要》载,“五原有龙游原、乞地千原、青岭原、岢岚正原、横槽原也。环绕县境,汉因以名县”。汉设河目、朔方2县,分属五原、朔方2郡。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设五原厅,厅府驻包头镇(今包头市东河区),属归绥兵备道。1912年将五原厅改为五原县,县府移至隆兴长(亦作“隆盛长”),属绥远观察使公署。1914年属绥远特别行政区。1929年属绥远省。1942年析五原县西部,设晏江县,驻塔尔湖。1953年9月政务院批准将晏江县更名为达拉特后旗。1949年属陕坝专区。1954年属河套行政区。1958年5月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达拉特后旗,其行政区域并入五原县,驻城关镇,属巴彦淖尔盟。2004年将县驻地“城关镇”更名为“隆兴长镇”。
      地处黄河冲积平原。西南高,东北低。黄河总干渠过境,六大干渠纵贯南北。素有“塞外粮仓”之称。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汉古城遗址、汉墓等古迹。纪念地有冯玉祥将军誓师台遗址和抗日烈士公墓。
            乌拉特前旗[Urɑt Qiánqí]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北靠阴山,南临黄河。旗人民政府驻西山嘴镇。
      “乌拉特”一名,在早写作“乌喇忒”、“吴喇忒”、“乌喇特”,系蒙古部落名。据《旧满洲档》3439页载,乌拉特读作“urad”③,这是比较早的准确读音。其名的含义有两种解释:一说“乌拉”是“乌仁”的转音,意为“巧”或“能工巧匠”,“特”为蒙古语中表示复数的附加成分,“乌拉特”意即“很多的能工巧匠”或“能工巧匠”;一说“乌拉”是“山”,“特”是“统领管带”的意思。《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说:“‘乌拉特’系蒙古部落名,蒙古语,意为能工巧匠,因元宫庭工匠得名。”《内蒙古大辞典》上说:“乌拉特为蒙古语,义为技艺高超者,后演化成蒙古族部落和旗名。”由此可知:“乌拉特”,原先是个部落名,后来才成为地名的。
      乌喇特部,原来游牧于呼伦贝尔及大兴安岭以北一带,因此又称“阿鲁乌喇忒部”,“阿鲁”系蒙古语,意为“北”。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十五世孙布尔海的时候,号所部为“乌喇特”。后金天聪七年(1633年) ,布尔海长子赖噶孙鄂木布(简称“鄂木布”)和幼子巴尔赛图巴(简称“图巴”),以及曾孙色棱(亦作“色楞”)归依后金以后,其牧地从呼伦贝尔南迁。清顺治元年(1644年),又西迁移到阴山南北,因出兵攻打明朝的德胜保、大同、锦州、蓟州等地,立下了军功,故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设乌喇特三公旗,因三旗“扎萨克”(旗长)为“镇国公”或“辅国公”,故称“三公旗”,并冠以东、中、西方位词,分别称乌喇特东公旗、乌喇特中公旗、乌喇特西公旗,均属乌兰察布盟。
      本旗为乌喇特西公旗,由鄂木布之子鄂班掌管,系扎萨克镇国公,属乌兰察布盟。1925年析设大余太设治局,1926年更名为安北设治局。1942年改设安北县,驻扒子补隆。1950年4日7日将乌拉特西公旗更名为乌拉特前旗,驻公庙子,属绥远省。1954年6月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8年4月2日撤销安北县,其行政区域并入乌拉特前旗,驻扒子补隆,同年4月22日国务院批准将乌兰察布盟的乌拉特前旗划归巴彦淖尔盟(一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于1958年3月10日批准)。1960年7月14日将乌拉特前旗除苏独仑公社和苏独仑农场划归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外,其余行政区域划归包头市。乌拉特前旗人民政府驻西山咀。1963年11月17日将包头市的乌拉特前旗划归巴彦淖尔盟。
      境内有乌拉山,平均海拔1 276米,其最高峰称“莫日根沙日敖瑞”,亦称“大华背”,海拔2 322米,为全旗最高点。山前、山后有广阔草场,是白山羊繁殖地。黄河灌区为农业区。乌梁素海、莫日根沙日敖瑞为风景游览胜地。
            乌拉特中旗[Urɑt Zhōngqí]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北与蒙古国交界。旗人民政府驻海流图镇。
      “乌拉特”一名的来历、含义及更替,详见“乌拉特前旗”词条。
      清顺治五年(1648年)设乌喇特三公旗,因三旗“扎萨克”(旗长)为“镇国公”或“辅国公”,故称“三公旗”,并冠以东、中、西方位词,分别称乌喇特东公旗、乌喇特中公旗、乌喇特西公旗,均属乌兰察布盟。
      本旗为乌喇特中公旗,由色棱(亦作“色楞”)之子巴克巴海掌管,系扎萨克辅国公属,乌兰察布盟。1950年4月7日绥远省人民政府批准将乌喇特中公旗更名为乌拉特中旗,驻本巴台庙。同年8月9日撤销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1952年10月15日正式合并称乌拉特中后旗联合旗,驻迁海流图,属绥远省。1954年6月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8年4月22日国务院批准将乌兰察布盟的乌拉特中后旗联合旗划归巴彦淖尔盟(一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于1958年3月10日批准)。1958年4月22日国务院批准将乌拉特中后旗联合旗划归巴彦淖尔盟。1981年8月21日将乌拉特中后旗联合旗更名为乌拉特中旗。
      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南部有狼山,为二狼山白山羊产地之一,山前为平原;中部为丘陵;北部梁川交错,为荒漠草原。古迹有岩画、旧、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古墓群、高烟塞遗址、新呼热古城遗址,赵、秦、汉、北魏长城遗址、烽火台及敖包多处。
            乌拉特后旗[Urɑt Hòuqí]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北与蒙古国交界。旗人民政府驻巴音宝力格镇。
      “乌拉特”一名的来历、含义及更替,详见“乌拉特前旗”词条。
      清顺治五年(1648年)设乌喇特三公旗,因三旗“扎萨克”(旗长)为“镇国公”或“辅国公”,故称“三公旗”,并冠以东、中、西方位词,分别称乌喇特东公旗、乌喇特中公旗、乌喇特西公旗,均属乌兰察布盟。布尔海长子赖噶孙鄂木布(简称“鄂木布”)和幼子巴尔赛图巴(简称“图巴”),
      本旗为乌喇特东公旗,由布尔海幼子“巴尔赛图巴”(简称“图巴”)掌管,系扎萨克镇国公,属乌兰察布盟。1950年4月7日绥远省人民政府批准将乌喇特东公旗更名为乌拉特后旗,驻承库圙。同年8月9日批准撤销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1952年10月15日正式合并称乌拉特中后旗联合旗,驻迁海流图,属绥远省。1954年6月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8年4月22日国务院批准将乌兰察布盟的乌拉特中后旗联合旗划归巴彦淖尔盟(一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于1958年3月10日批准)。1970年10月30日国务院、党中央军委批准设立潮格旗,驻潮格公社,以乌拉特中后联合旗的九个公社的行政区域为潮格旗的行政区域。1981年8月21日国务院批准将潮格旗更名为乌拉特后旗,驻赛乌素镇。2005年7月批准旗政府由赛乌素镇迁驻巴音宝力格镇(亦作“巴音布拉格”)。
      地处内蒙古高原中西部。阴山山脉之狼山横贯东西。古迹有阴山岩画、呼和温都尔岩画、秦、汉长城遗址、大坝沟口石城遗址、古墓、萨拉达布庙和敖包等。呼和温都尔岩画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区。
            杭锦后旗[Hɑnggin Hòuqí]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黄河北岸。旗人民政府驻陕坝镇。
       “杭锦”一名,《元史》称“康里”,“新译简注《蒙古秘史》”第337页上称“康邻”。那么,为什么会把“康里hangli”称之为“康邻hanglin”呢?据亦邻真先生解释说,在hangli一词,后缀辅音n,来称之为hanglin,则是那个时代蒙古语的习惯。例如 “河西”这个汉语词,就后缀以辅音n而称haxin。《元史•速不台传》中称“杭斤”,而这个传是在忽必烈汗时代以《大元光禄大夫平章政事兀良氏先碑铭》为原稿编写的,所以比《蒙古源流》晚些的抄本中,才把hanglin写作hanggin的,并且在1777年的汉文献中译成“杭锦”的,与现在的书写形式一样。这样书写称呼的理由是:hanglin (康邻)和hanggin(杭锦)的词根均与hang(车之意)有关系。hanglin〈hangli、hanglig〉,其中有lig这个附加成分(在蒙古语中和tai的意思相同)。而hanggin似是hang的复数。若用蒙文硬译,hanglin则似是tergetu ,hanggin则似是terged。”(见《亦邻真蒙古学文集》第179页,蒙文《额济纳  阿拉善  杭锦》一文,以上内容均为笔者所译)
       “杭锦”是突厥语“康里”的谐音,其含义,据陈得芝先生的《十三世纪以前的克烈王国》一文中说:“按康里之名始见喀什噶里《突厥语词典》著录,谓系钦察一要人之名(当为部落名),又云是一种两轮车之名。……。康里即突厥语qangli(qang的形容词形式),意为车子。康里部系一突厥部族,居地在咸海、锡系河之北,……。”(陈得芝著《蒙元史研究丛稿》第210页)
      我区出版的《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伊克昭盟分册”第405页上亦说:“《史集》称他们‘私自造了一些车子,将虏获物载在车上……便被称为康里,康里各支出自他们的后裔。’成吉思汗西征时其部分归附蒙古,后被同化。”
      近年来,有人把“杭锦后旗”一名解释成:“杭锦”即“杭盖”,系蒙古语,意为“水草丰美的地方”,因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之北,称“杭锦后旗”。笔者认为,这种解释缺乏历史依据,蒙古语“hang-gai”一词,有“空的、空旷的、宽阔的、宽广的”意思, 在蒙古语地名中用汉字音译作“杭盖”,其用字已趋于稳定,通常解释为“水草丰美的地方”或“水草肥沃的山林”。但从来还没有看到过把“hanggai”一词汉译作“杭锦”的情况,因为蒙古语“hanggai”与突厥语“hanggin”一词音不同,意不同。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现在,我区行政区域名称中所使用的“杭锦旗”和“杭锦后旗”中的专名“杭锦”,其蒙文正音,在我区出版的地名工具书上一律按照正音拼作“hanggin”,而在国家出版的地名工具书上凡用双字母表示的,一律略去其中的一个字母,如略去“han ggin”中“g”,拼作“hangin”。
      “杭锦”为北元时蒙古的一部。明嘉靖中蒙古入河套,为鄂尔多斯部地。清初,为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俗称“杭锦旗”)和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俗称“达拉特旗”)地各一部分。据《清史稿地理志》上说:“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套内西北,北界乌喇特。”由于鄂尔多斯右翼后旗所辖的“套内西北”境,就是今巴彦淖尔市后套内境,而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又俗称“杭锦旗”,所以才将其西北的这个旗,称为“杭锦后旗”。
      1942年析临河县地设米仓县,驻三道桥。1953年9月政务院批准将米仓县更名为杭锦后旗,属陕坝专区。1954年属河套行政区。1958年4月2日撤销狼山县和陕坝镇,其行政区域并入杭锦后旗,属巴彦淖尔盟。
      地处河套平原西北部,土地肥沃,水源丰富。乌拉河、杨家河、黄济渠三大干渠纵横南北。素称“塞外江南”之称。特产河套蜜瓜。有汉代墓葬多处。
            磴口县[Dèngkǒu Xiàn]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县人民政府驻巴彦高勒镇。
      “磴口”一名,始见于清代,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设磴口、道兰苏海巴格。因此地是黄河上游重要的商埠码头,是商客行人过河之渡口,阿拉善和硕特旗与河套地区经济交往的水陆要冲,故得名“磴口”。后又设兵卡,是黄河渡口驿站。
            清为蒙古族阿拉善王爷的菜食地,俗称“王爷地”。1927年(一说1926年12月)析阿拉善旗地,设磴口县,县名始此,驻巴音牧仁,属甘肃省。1929年属宁夏回族自治区。1949年县人民政府迁驻三盛公(亦作“三圣公”)。1954年划归甘肃省。1956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属巴彦淖尔盟。1960年1月7日批准撤销磴口县,设巴彦高勒市(县级),以原磴口县的部分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1964年撤销巴彦高勒市,复设磴口县,驻巴彦高勒镇。
            “旧磴口”,已成为自然村,其地理坐标:北纬39°35′,东经106°43′,现为巴彦牧仁苏木和联合嘎查驻地。
            该县地处河套平原西南部,黄河北岸,西临乌兰布和沙漠。境内分布有黄河4大干渠,建有黄河水利枢纽工程。该县所产的河套蜜瓜(又名“华来士”),质量最佳,闻名中外。古迹有阴山岩画、三封古城、临戎县城、鸡鹿塞古城遗址、西汉古墓、阿贵庙和建有19世纪的天主教堂。阿贵庙为佛教红帽之寺庙,以山洞为寺,已成为游览胜地。
            注释:
            ①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
            ②见《内蒙古地名》第613页,2006年出版的
            ③见其木德道尔吉教授的《四子部落迁徙考》一文,载:《蒙古史研究》第七集第301页,中国蒙古史学会编,2003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区划地名处)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