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7年  /  第五期
  • (社会广角)送医送药送健康 无私奉献美名扬——记云曙碧率领的银龄行动医疗队
  •     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喜庆的日子里,内蒙古红十字会名誉会长、内蒙古老卫生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长云曙碧老人和我区一批医学老专家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他们组成一支“银龄行动”医疗队,免费送医送药到农村,为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献礼。
      “银龄行动”是按照国务院老龄委开展民间组织发挥老知识分子人才智力援助西部大开发的行动,谓之“银龄行动”。  
      云曙碧是一名具有70年革命生涯德高望重的老大姐、是一位荣获中国红十字会“云曙碧精神”殊荣的老模范、是一位饱含人格魅力的慈善使者,更是一位“感动内蒙古人物”。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她冒着生命危险出没在土默川和大青山,为党作地下工作和上山打游击。在和平建设年代,她投身于自治区的经济建设,她先后担任过中共哲里木盟盟委副书记、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厅长、内蒙古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内蒙古红十字会会长等职,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省级领导干部。云曙碧虽年过八旬,可她走起路来矫健有力,谈起话来滔滔不绝,办起事来干脆利落。她说:“人应当活在真理和奉献中。奉献是人生的真正意义”。
      云曙碧率领的“银龄行动”医疗队是由自治区老龄委牵头,老卫协组织临床医学老专家组成,全队共11人。他们当中有内蒙古老卫协常务副理事长赵捷教授、内蒙古老卫协常务副理事长肖文国主任药师、内蒙古医学院附属二医院原院长陈守用主任医师、内蒙古医院赵书勤副主任医师、内蒙古中蒙医院郜荣世主任医师、呼铁局原中心医院雷秀玲主任医师、内蒙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何桂荣主任医师。上述医师们是内科、妇产科、药剂、功能检测等方面的临床医学专家和教授。他们带着心电图和B超以及尿液和血糖的检测仪器等;他们带着70多种各种临床常用的药品和上千册《常见病、多发病科普知识宣传手册》。所带药品,一部分是内蒙古老龄办补助金及内蒙古老卫协筹资经费购买的,少量是农工民主党捐给老卫协的,一部分是云曙碧理事长掏自己的腰包买的。这种为民解困、无私奉献的精神,实乃令人敬佩。
      盛夏的一天,云曙碧精神焕发,率领“银龄行动”医疗队由青城出发,他们乘坐着汽车,心绪随着车轮飞转,迎着旭日东升,怀着急切为民治病的心情,约9点半钟,来到了第一个深入的医疗点——高寒而贫困的卓资县十八台镇,受到县、乡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群众热烈欢迎。专家们下车后即投入工作,首先为乡敬老院的80多名孤寡老人看病。检查发现80~90%的老人患有耳聋病,而且老年痴呆、高血压、冠心病等发病率也较高。用了一个上午,专家们为这些患病的老人进行了细心地检查治疗,引起老人们对新旧社会地对比:旧社会孤寡老人无依无靠无人管,只有病死街头;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今天,孤寡老人不仅有吃有穿有住,城里的专家还来给看病,真是幸福无比。下午医疗队继续为十八台镇农民诊病治病,前来看病的老乡激动不已,特别是见到满头白发85岁高龄的乌兰夫女儿云曙碧理事长和内蒙古老龄委办哈斯副主任为他们带来医疗队看病,感动的不知说什么才好。医疗队临走时,十八台乡的父老乡亲敬赠了他们:《送医送药送健康,无私奉献美名扬》的锦旗。
      医疗队的成员(下转第44页)(上接第40页)虽都年过古稀,但他们为给农民看病不顾自身年事已高,连续作战,第二天又赶到卓资县大榆树乡后房子村时,村委会的大院里已挤满了前来看病的村民。据说,后房子村是建设新农村的重点村,但当地村民仍很清贫,正是因为如此,专家们在诊疗中发现很多较重的病人没有经过正规治疗,因而出现了“小病抗、大病拖”的令人担忧的现象,专家们不由心酸,他们那种“丹心医病解疾苦,妙手治病除病根”的医德医术令人敬佩。医疗队临走时将剩下的药品无偿留给了后房子村卫生室,两名卫生员如获至宝,感激不已。
      云曙碧理事长率领的“银龄行动”医疗队东征西战,由卓资县返回青城后,又于近期西行奔赴土默特左旗把什乡大阳村送医送药。乡亲们奔走相告,在乡小学院内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依次就诊,当他们得知自己患有何种疾病,拿上专家开出的免费处方取药时,那种感激的心情溢于言表。
      大阳村有400多户人家1000多农业人口,是一个蒙汉杂居村,虽离呼市不远,但看病难吃药贵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村民们,因此前来就医的人特别多,专家们冒着36度的高温,一天看了120多名病人,一位乡亲心疼地说:“大夫们年岁那么高,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呀”!真是医患情深啊!   
      第二天85岁高龄的云曙碧仍然冒着35度的高温率领银龄行动扶贫医疗队赶到土左旗铁帽乡可沁村展开医疗救助,为农民送医送药,当地干群拍手叫好,盼望以后多来几次,临走时大夫和老乡们道别的情景是:“相见时难,别也难”依依不舍。
      总起来说,这次为大庆献礼的“银龄行动”医疗队共诊断和治疗病人600余人,做B超、心电图、尿液、血糖等项检查近200人,看了21种疾病。病种包括有心脑血管病、呼吸和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质疏松、癫痫、胆囊炎、胆结石、糖尿病、泌尿系感染、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在诊治中,专家们发现了农村一些医疗单位误诊的情况并及时进行了纠正。有的专家对一些较重的病人虽给他们做出诊断开了药,但仍不放心,将自己的电话和通讯地址留给病人,在病情变化时,及时给他打电话,以便调整治疗方案。在总结会上专家们说:看到当地经济落后,医疗条件差,农民看病难普遍存在的情况,表示只要身体健康状况允许,还要随同医疗队到基层为老百姓服务。云老说:这次“银龄行动”既是扶贫医疗,又是迎大庆活动。我想起恩格斯在100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有所作为是人生最高境界”我们在“银龄行动”中无私奉献,可以说是达到了这种“人生最高境界”。她赋诗一首鼓舞大家:“人生难得老来忙,但行好事无限乐。莫道青春已无踪,更有丹枫染秋色”。

    (作者:内蒙古记者协会原秘书长)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社会广角)送医送药送健康 无私奉献美名扬——记云曙碧率领的银龄行动医疗队
  •     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喜庆的日子里,内蒙古红十字会名誉会长、内蒙古老卫生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长云曙碧老人和我区一批医学老专家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他们组成一支“银龄行动”医疗队,免费送医送药到农村,为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献礼。
      “银龄行动”是按照国务院老龄委开展民间组织发挥老知识分子人才智力援助西部大开发的行动,谓之“银龄行动”。  
      云曙碧是一名具有70年革命生涯德高望重的老大姐、是一位荣获中国红十字会“云曙碧精神”殊荣的老模范、是一位饱含人格魅力的慈善使者,更是一位“感动内蒙古人物”。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她冒着生命危险出没在土默川和大青山,为党作地下工作和上山打游击。在和平建设年代,她投身于自治区的经济建设,她先后担任过中共哲里木盟盟委副书记、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厅长、内蒙古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内蒙古红十字会会长等职,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省级领导干部。云曙碧虽年过八旬,可她走起路来矫健有力,谈起话来滔滔不绝,办起事来干脆利落。她说:“人应当活在真理和奉献中。奉献是人生的真正意义”。
      云曙碧率领的“银龄行动”医疗队是由自治区老龄委牵头,老卫协组织临床医学老专家组成,全队共11人。他们当中有内蒙古老卫协常务副理事长赵捷教授、内蒙古老卫协常务副理事长肖文国主任药师、内蒙古医学院附属二医院原院长陈守用主任医师、内蒙古医院赵书勤副主任医师、内蒙古中蒙医院郜荣世主任医师、呼铁局原中心医院雷秀玲主任医师、内蒙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何桂荣主任医师。上述医师们是内科、妇产科、药剂、功能检测等方面的临床医学专家和教授。他们带着心电图和B超以及尿液和血糖的检测仪器等;他们带着70多种各种临床常用的药品和上千册《常见病、多发病科普知识宣传手册》。所带药品,一部分是内蒙古老龄办补助金及内蒙古老卫协筹资经费购买的,少量是农工民主党捐给老卫协的,一部分是云曙碧理事长掏自己的腰包买的。这种为民解困、无私奉献的精神,实乃令人敬佩。
      盛夏的一天,云曙碧精神焕发,率领“银龄行动”医疗队由青城出发,他们乘坐着汽车,心绪随着车轮飞转,迎着旭日东升,怀着急切为民治病的心情,约9点半钟,来到了第一个深入的医疗点——高寒而贫困的卓资县十八台镇,受到县、乡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群众热烈欢迎。专家们下车后即投入工作,首先为乡敬老院的80多名孤寡老人看病。检查发现80~90%的老人患有耳聋病,而且老年痴呆、高血压、冠心病等发病率也较高。用了一个上午,专家们为这些患病的老人进行了细心地检查治疗,引起老人们对新旧社会地对比:旧社会孤寡老人无依无靠无人管,只有病死街头;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今天,孤寡老人不仅有吃有穿有住,城里的专家还来给看病,真是幸福无比。下午医疗队继续为十八台镇农民诊病治病,前来看病的老乡激动不已,特别是见到满头白发85岁高龄的乌兰夫女儿云曙碧理事长和内蒙古老龄委办哈斯副主任为他们带来医疗队看病,感动的不知说什么才好。医疗队临走时,十八台乡的父老乡亲敬赠了他们:《送医送药送健康,无私奉献美名扬》的锦旗。
      医疗队的成员(下转第44页)(上接第40页)虽都年过古稀,但他们为给农民看病不顾自身年事已高,连续作战,第二天又赶到卓资县大榆树乡后房子村时,村委会的大院里已挤满了前来看病的村民。据说,后房子村是建设新农村的重点村,但当地村民仍很清贫,正是因为如此,专家们在诊疗中发现很多较重的病人没有经过正规治疗,因而出现了“小病抗、大病拖”的令人担忧的现象,专家们不由心酸,他们那种“丹心医病解疾苦,妙手治病除病根”的医德医术令人敬佩。医疗队临走时将剩下的药品无偿留给了后房子村卫生室,两名卫生员如获至宝,感激不已。
      云曙碧理事长率领的“银龄行动”医疗队东征西战,由卓资县返回青城后,又于近期西行奔赴土默特左旗把什乡大阳村送医送药。乡亲们奔走相告,在乡小学院内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依次就诊,当他们得知自己患有何种疾病,拿上专家开出的免费处方取药时,那种感激的心情溢于言表。
      大阳村有400多户人家1000多农业人口,是一个蒙汉杂居村,虽离呼市不远,但看病难吃药贵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村民们,因此前来就医的人特别多,专家们冒着36度的高温,一天看了120多名病人,一位乡亲心疼地说:“大夫们年岁那么高,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呀”!真是医患情深啊!   
      第二天85岁高龄的云曙碧仍然冒着35度的高温率领银龄行动扶贫医疗队赶到土左旗铁帽乡可沁村展开医疗救助,为农民送医送药,当地干群拍手叫好,盼望以后多来几次,临走时大夫和老乡们道别的情景是:“相见时难,别也难”依依不舍。
      总起来说,这次为大庆献礼的“银龄行动”医疗队共诊断和治疗病人600余人,做B超、心电图、尿液、血糖等项检查近200人,看了21种疾病。病种包括有心脑血管病、呼吸和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质疏松、癫痫、胆囊炎、胆结石、糖尿病、泌尿系感染、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在诊治中,专家们发现了农村一些医疗单位误诊的情况并及时进行了纠正。有的专家对一些较重的病人虽给他们做出诊断开了药,但仍不放心,将自己的电话和通讯地址留给病人,在病情变化时,及时给他打电话,以便调整治疗方案。在总结会上专家们说:看到当地经济落后,医疗条件差,农民看病难普遍存在的情况,表示只要身体健康状况允许,还要随同医疗队到基层为老百姓服务。云老说:这次“银龄行动”既是扶贫医疗,又是迎大庆活动。我想起恩格斯在100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有所作为是人生最高境界”我们在“银龄行动”中无私奉献,可以说是达到了这种“人生最高境界”。她赋诗一首鼓舞大家:“人生难得老来忙,但行好事无限乐。莫道青春已无踪,更有丹枫染秋色”。

    (作者:内蒙古记者协会原秘书长)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